实施“文化立县”战略加快蔚县发展方式转变

时间:2022-02-05 10:25:23

实施“文化立县”战略加快蔚县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不仅是国家腾飞的软实力,也是科学发展的硬支撑。文化产业作为高成长产业,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关联度高,具有“反周期发展”的特点,既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和动力支撑,更具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蔚县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提出“文化立县、旅游活县、工业强县、特色兴县”四大战略,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积极探索和寻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文化立县,就是挖掘文化内涵,打响文化品牌,做大文化产业,以此带动旅游交通、生活服务、城市品牌的提升,推动社会投资,进行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特色农业、清洁工业、现代物流等产业的综合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实施“文化立县”战略,根本在于立足县情实际、践行科学发展

一是实施“文化立县”战略,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总书记去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专门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近期在继国家的文化振兴规划出台之后,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提出重点发展行业和30个重大项目,并对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出了全面部署。表明党和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也明确提示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已是当前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蔚县实施“文化立县”战略,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型战略支撑产业,还能带动现代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爆发力和持久力,是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具体举措。二是实施“文化立县”战略,可以发挥文化资源的优势。蔚县人文历史悠久,泥河湾遗址是200万年前远古人类在蔚县大地生活的见证;代王城是古代国政治、文化中心;北周始置蔚州,作为封建王朝的行政区,走过了长达1500多年封建历史。文化差异性明显。蔚县文化遗存丰富,被誉为“中华文明三岔口”,仰韶文化、红山文化、河套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孕育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战争文化“三大传统文化”,形成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三种特色文化”。文化遗存丰富,具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161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保单位30处,居全国县级前列,被誉为“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馆”;现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现存的文化遗存蕴含着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京城文化的明显特征。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地域文化的发展延续,构成了今天中国北方独有的蔚县特色文化现象。三是实施“文化立县”战略,能够深化产业转型的实践。过去蔚县粗放的、掠夺式的采煤业曾一度为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面对金融危机、煤矿“双停”和7・1的三重压力,全县上下努力扭转“一煤独大”畸形经济结构,精心构建“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经济新格局。实施“文化立县”战略,不仅能够极致发挥差异性文化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符合蔚县实际的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市场前景好、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有望培育成在全国范围内有竞争力的产业路子,构建新的战略支撑,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实施“文化立县”战略,动力在于突破思想障碍、形成发展共识

一是化资源为资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山水风光是蔚县一笔潜在的财富,也是京津周围最具地域特点的差异性文化集聚地,实施“文化立县”就要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品,通过旅游活县战略,走文化产业化模式,吸引更多文化消费者,创造出文化产值,形成新的文化资本优势。二是化腐朽为神奇。越是乡土的、破落的、古老的越是现代文化消费者的理想文化产品,几百万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今天状如繁星的古堡、古民居,残垣断壁已是当今不可多得的历史和文化见证。实施文化立县,发展文化产业,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遗存,以文化产品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给世人,蔚县人眼中已经司空见惯的“腐朽”的文化遗存才能熠熠生辉,焕发神奇的光泽。三是化被动为主动。文化产业作为蔚县的新型产业和转型主攻产业之一,必能激发全县干部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动力,需要干部不断进行产业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锤炼为适应发展而生存而发展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一改过去干部思想深处“以煤立县”的惯性思维,转变重“煤”轻“文”的陈旧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意识、引进战略合作者的开放意识、挖掘县域文化资源的创新意识,主动推动发展,促进发展,使文化力形成凝聚力、激发战斗力、提升竞争力、发展生产力。

三、实施“文化立县”战略,关键在于科学确立定位,构建支撑产业

一是以蔚县剪纸为名片。以蔚县剪纸理念超前和特色鲜明的艺术价值,以独树一帜和集群发展的产业规模,以“中国蔚县剪纸”品牌认证和国内其它剪纸不可替代的“领头雁”地位,引领世界剪纸发展潮流,争做世界剪纸的主人。让剪纸产业成为“文化立县”的重要支撑,形成文化提升产业、产业催生文化、文化与产业互促共兴的良性格局,剪纸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带动更多的群众依靠剪纸产业实现小康,到2015年,蔚县剪纸产业年产剪纸突破千万套,建成百个剪纸专业村、三千家剪纸专业户,产值比2009年翻一番,能带动5万人致富,变成生态、绿色、健康、驰名的高效产业,变成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现代产业。二是以年节文化为主体。倾力打造“中国北方年节文化之都”和“中国春节文化”名片。聘请文化界知名人士、著名导演、制片人,对接文化创意集团,精心设计,精心包装,精心制作,隆重推出年节文化系列套餐,即:民俗节日汇演-打树花、拜登山、蔚县秧歌、蔚州道情、代王鼓、高跷等国家、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形成年俗画册、光盘等影像文字资料成果――《蔚州印象》。面向京津等大中城市,开展年节文化体验休闲游活动,让游客吃蔚州特色佳肴,住蔚县古民居,观蔚州民俗,到蔚县过大年,体验蔚县年味。三是以叫响暖泉历史文化名镇品牌为突破。依托暖泉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西古堡“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保护性开发集明清古民居、古寺庙、古戏楼、古村堡为一体的西古堡,魁星阁王敏书院、四季恒温的暖泉溪流和天下奇绝打树花民俗表演等精致特色景观,发展休闲体验游,打造京津旅游产业带和京津晋蒙黄金旅游线路的黄金旅游点,吸引周边大中城市游客领略北方的江南小镇情韵。四是以文化相关产业为延展。以实施“旅游活县”与实施“文化立县”两大战略并举,加大文化挖潜和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力度,打造以旅游、剪纸、工艺品制作、特色小吃、艺术培训、文艺演出为主的下游产业;以宾馆、餐饮、娱乐为主的关联产业;以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广播电视、会展、通讯、特色农业等为主的周边产业,着力完善和发展蔚县文化产业体系,并以此为平台,引来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汇集生产要素,增加财气、提高名气、提升人气,活跃经济全局,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四、实施“文化立县”战略,目的在于落实以人为本、造福施惠于民

一是增加就业岗位,强化“民生之依”。 据统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多提供453.3万人就业。随着蔚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下游产业、周边产业、关联产业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迅速发展,文化产业链条不断拓宽和延伸,特别是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将得到明显发展,就业空间大为扩展,更有力的吸纳和转移城乡居民就近就业,为百姓打开新的增收渠道。二是造浓文化氛围,夯实“民生之需”。 根据经济学中恩格尔准则,当物质满足达到一定水平时,文化消费需求将开始上升,成为消费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消费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所以,实施“文化立县”战略,就是要通过文化产业,造浓工作氛围,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消费模式和消费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占领城乡阵地,锻造“民生之魂”。营造文化氛围,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开展送教下乡、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等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大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群众抛弃陋习旧俗、封建观念,培养城镇居民和村民健康向上文化精神,锻造新型农民和新型居民,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逐渐形成新时期蔚县人文价值体系,推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王志军,河北省蔚县县委书记)

上一篇:社会保障提升农村金融效率研究 下一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合作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