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时间:2022-02-05 01:16:17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人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是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效率的。

一、养成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许多小学生在阅读数学题目时,存在着添字、漏字、读错字、读错数,读错运算符号等许多不良习惯。正确阅读题目是审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的同时并用食指指着每个字每个数用心阅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多阅读几遍题目,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题意,理清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习惯的养成与否,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不能保持较长时间,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且易疲劳。基于对小学生特点的了解,在进行必要的课堂常规教育外,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到下面几点:

1、教师精心组织语言,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增强思维的色彩,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调整练习环节,增强练习题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使学生不易于疲劳获得成功感。

4、及时表扬专心听讲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效仿。

三、养成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完成的情况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生的作业是巩固、内化课堂知识,提升能力的保证。认真完成作业对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养成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提出作业要求。思想上认识了作业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学生在写作业时就会认真对待,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端正学习态度。

其次,规范书写格式,要求字体工整。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是造成作业出错的主要原因。特别在一年级就要求学生写数字要一笔一画,做到规范工整,以“提笔就是练字”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第三,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增强审题意识。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都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小学生因不认真审题而导致错误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低年级十分常见。如果今天教的是乘法,那么作业中所有题目全用乘法,稍有变形、引申,便错误百出。而常出现的加减误算、乘除误算、把两步计算应用题作一步应用题解答,或者两步只作一步,是由于没有审题的结果。

四、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

能够从自己的作业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是一种学习境界的提高。课堂上教会学生边做作业边检查作业,从错误中重新认识重新梳理知识,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对于提高成绩显得至管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完成作业的学生再回头检查一遍,把错误的题目记录下来,不管是计算题还是应用题都要把错误原因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分清造成错误的原因,改进学习方法。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持之以恒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上一篇: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数学课堂插上翅膀 下一篇:新课改后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