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先探水深

时间:2022-02-04 07:29:18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是风平浪静的维多尼亚港湾,还是惊涛骇浪的百慕大,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话题。10月7日,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中华网惨淡收场。12年前,作为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它当时代表了“中国”。 2000年2月,中华网市值一度超过50亿美元。如今退市时,其股价只有0.4374美元。中华网海外投资折戟沉沙,引起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诸多思考。

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具备三个有利条件:外汇储备、中国企业的成长速度和海外融资的成功案例。

在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日趋严重的形势下,中国若要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会越来越大,一方面,可以对冲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汇储备缩水;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排解”因流动性过剩引发的国内通胀。

发达国家遭遇危机后,纷纷向中国企业抛来橄榄枝。欧美国家发生危机后,对中国投融资需求增加,一些国家放宽了投资限制,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阻力减缓。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在全球177个国家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对外投资累计净额达2457.5亿美元。对外投资年均增幅已高达70%以上,中国企业正从被收购角色变成了资产收购方。

由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海外投资缺乏战略规划等问题也随之暴露:一、只考虑价格和易得性,不考虑投资标的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是否相符;二、没有制定长远的商业计划,对收购目标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三、对投资目标前期调查不充分;四、交易之前没有充分考虑整合计划,致使交易之后整合失败。这些问题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1/3成功,1/3失败,1/3不赔不赚的“333”的尴尬境地。

从投资学角度看,金融资产大跌之时,即蕴藏着抄底获利的商机。“逢低入市”是当下很多乐观的国际投行分析师对中资机构海外投资提出的“捡便宜”建议。

看从现阶段看,“入场”的风险可能大于收益。当年,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就是抱着“捡便宜”的心态去的,结果亏得很惨。国内很多大企业领导拍拍脑袋就走出去,以为自己在中国做得很成功,在国外也能做得成功,如今,有些企业投资账面损失已达几十亿美元。比如,中国铝业斥资140亿美元收购力拓股份,因澳大利亚政府对外资投资主要矿业公司投资比例限制在15%以内,使得中国铝业整个公司亏损。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由于没有关于海外投资的统一法律保障体系,金融咨询、投行、评级等中介配套服务机制也没有相应跟上,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缺少战略规划,往往采取各种急功近利的短视投资行为,导致中国企业往往高位进入国际市场;或者冒险进入风险极高而自己又不熟悉的投资领域;或者进入“买的时候不知道有多贵,卖的时候不知道有多便宜”的怪圈。因此,中国企业既要防止资产缩水,也要防止盲目抄底,以积极审慎的姿态应对目前国际形势带来的危和机。

总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严重能力不足,特别是在组织文化整合和人力资本整合方面,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差距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需要承担更大风险。

在国际经济复苏还不确定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去海外投资一定要先探明水深水浅,以避免呛水和溺水。或许,选择投资稳定的国内市场要比去国外抄底更靠谱。

上一篇:中国水电 海外业务令人头晕 下一篇:晋商的极致与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