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校注选节

时间:2022-02-04 01:52:33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文献知识对《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和《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选节进行校勘,以此对《晏子春秋》的成书和流传情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关键字:《晏子春秋》 校注 孙星衍 黄以周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湖南思贤书局苏舆校本《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中“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卷上》云:“‘行义’一本作‘仁义’。”①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云:“元刻本及明刻各本无作‘仁义’者,孙云‘一本’,未知何本。此四句有二读:一曰,《太平御览》七十七引作‘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尚勇力之士,无忌于国。’②王念孙《读书杂志》云:“‘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尚勇力之士,无忌于国,’孙氏渊如《音义》从一本改‘行义’为‘仁义’,云本多作‘行义’非。念孙案此文本作‘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行’字绝句,读去声。‘尚勇力之士,无忌于国。’又曰:‘崇尚勇力,不顾义理,’正所谓‘尚勇之士无忌于国’也。今本作‘不顾于行义’者,涉下文诸‘义’字而误。《太平御览•人事部》七十七引此正作‘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尚勇力之士,无忌于国。’今本尚作‘义’误与此同,又此章标题云:《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义’字涉下文‘行义’而衍。”③钱熙怍从其说,《指海》本即删‘义’字,‘尚’字从下句读。二曰,黄以周《晏子春秋校勘》云:“卢绍公后校本云:‘不顾于行义’作一句,是卢氏不从《御览》,当已。”苏舆云:“黄说是也。下文‘推侈’、‘大戏’、‘费仲’、‘恶来’,皆古勇力无忌为乱于国者,引此以警庄公。是‘无忌于国’,本属‘勇力之士’说,王以‘不顾于行’绝句”,以‘无忌于国’属庄公,于辞为复。《御览》‘义’作‘尚’者,盖缘下文‘崇尚勇力’而误,王以‘行义’为涉下诸‘义’字而误,失之。”④吴则虞认为后一说是也。我同意王念孙的说法,应该是“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行义’为涉下诸‘义’字而误,应去掉‘义’字。这是不明文意而衍。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中“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刘师培《晏子春秋补释》云:“《墨子•所然篇》、《墨子•明鬼篇》均作‘推哆’,而《明鬼篇》又言其为汤所禽。惟据《抱朴子•良规篇》以‘推哆’与‘崇侯虎’并称为‘崇、推’,则‘侈’字当从《新书》或本作‘侯’黄以周《晏子春秋校勘》云:“‘推侈’音义作‘推移’。”⑤则虞云:“《墨子•明鬼篇》云:‘故昔夏王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推哆、大戏,主别(《御览》作‘生捕’)兕虎,指画杀人。’此处可能是一般形似而误。

湖南思贤书局苏舆校本《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中:“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张纯一著《晏子春秋校注》中是:“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其君,而礼不使也。”注曰:“旧脱‘其’字,今据上句增,文同一例。”⑥而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云:“孙星衍云:读‘令长’之‘长’。则虞案:以下文例之,‘其’字衍。”我同意吴则虞的看法,‘其’字可能因为不明文意而衍。“而礼不使也”,此有二说,于鬯云:“‘而’当读为‘如’,《诗•都人士》篇郑康成笺云:‘而,亦如也。’《庄子•人间世》篇、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而,崔本作‘如’,‘而礼不使也’者,如礼不使也,如礼不使,则是禽兽矣,文义自明。若以‘而’作转语,则不可辨。”此一说也。刘师培《晏子春秋补释》云:“案‘使’字当作‘便’,‘礼不便’一语,与上‘故欲君无礼’相应,‘便’、‘使’二字因字形相近而讹。”此又一说也。郭则虞也认为刘说甚是,我认为由于‘便’、‘使’二字因为一般形似而误。“禽兽以力为政”,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卷上》云:“‘以’作‘矣’。”⑦黄以周《晏子春秋校勘》云:“‘矣’字误,当依元刻作‘以’。下云‘群臣以力为政’,文与此同。苏本改从元刻作‘以’。”《四部备要•子部•晏子春秋》作“禽兽矣力为政。”⑧元刻本、活字本、嘉靖本、吴怀保本俱作‘矣’,黄之u本、杨本、凌本、吴刻本俱作‘以’,今从之。孙星衍和黄以周可能还没有看过元刻本,故其所云有误。

注释:

①(清)孙星衍,黄以周校.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②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③王念孙.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18页.

④⑤(清)孙星衍,黄以周校.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页.

⑥张纯一.诸子集成•晏子春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2页.

⑦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⑧(清)魏源.四部备要.上海: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八月.

上一篇:早期现代汉语话剧发展脉络 下一篇:设计的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