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文献看《说苑》与《晏子春秋》的关系

时间:2022-08-01 12:40:51

从出土文献看《说苑》与《晏子春秋》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学界对《说苑》和《晏子春秋》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存有疑问,如有学者指出,同为刘向所整理的《说苑》和《晏子春秋》,两者不仅有许多章内容互见,而且文字上多有相同①,他据此提出的两个问题,“《战国策》、《荀子》不也是刘向所编吗?为什么确定为《说苑》所引章数的比例竟这么少?刘向习《谷梁》,为什么《说苑》与其互见章数竟这么少?”②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利用新出土的相关文献,对《说苑》和《晏子春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从出土文献看《晏子春秋》的流传

阜阳双古堆相关简牍和河北定县汉简《儒家者言》有内容能见于今本《晏子春秋》。这些内容又能见于其他传世文献如《说苑》、《韩诗外传》等,将此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晏子春秋》的成书以及古本《晏子春秋》与今本《晏子春秋》之间的关系问题。下面是两种出土文献与今本《晏子春秋》相关内容的比较情况。

(一)阜阳简牍与《晏子春秋》相关内容比较

阜阳汉墓二号木牍③能与今本《晏子春秋》对应的篇章共有两处,分别是序号为第19章题“景公为台=成”④与第28章题“齐景公饮酒而乐”。虽然木牍损坏严重,但这两个章题的位置还是比较明确的,而且相距较远,与前后章题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从章次顺序和对应情况来看,二号牍所反映的古书和《晏子春秋》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可能是其古本。但是通过所涉及章题内容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文献流传过程中的某些关联之处。

我们先来看第一则“景公为台=成”。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不仅内容差别不大,而且在各本的分篇中,都是归到了“谏”一类。从二号牍与《说苑》相关内容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个故事到汉初的时候,应该说已经基本成熟定型了,《说苑》和《晏子春秋》此处所载相似度极高,很有可能同出一源。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则材料“齐景公饮酒而乐”。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件事情,《晏子春秋》却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将之与各本比较,可发现《外篇》所载和《韩诗》及《新序》所载应出于同一系统。其事情的起因相同,《外篇》和《新序》都有梁丘子这个人物,《韩诗》删去的原因正是前文所述的与主题无关的主动简省,《内篇谏上》则与之有一定差异,但应亦有所本。单从这个故事的记载上看,我们无法判断哪个版本是最为接近原貌。同一个文献里出现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记载,笔者认为,结合第四章第三节将要提到的传抄本在古书成书中的作用,很有可能反映出古本《晏子春秋》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抄本⑤,使得这个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讹误,最终形成了两个版本。因为总的来看,虽然这一章题能与多个传世文献对应,但人物上始终都没有出现变动,其故事的主要要素亦有相近之处,说明其来源为记载晏子言行的古《晏子春秋》的可能性极大。吴则虞指出“此篇与景公饮酒命晏子去礼晏子谏章相合,记者略异其辞耳。其事又见韩诗九,盖外传袭晏子以说相鼠之诗。”⑥认为是《韩诗》抄《晏子》的,实际上我们来看今本《晏子春秋》出现了两个有些类似故事的记载,恰好说明了这极有可能是刘向在整理《晏子春秋》时中对同一故事出现不同版本的一种处理手段,在难以判断高下难以割舍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两个都保留,因此就出现了两组故事类似却都保留的情况⑦。

而在“说”类简里关于《晏子春秋》的记载仅见一例,即第二章“齐侯问于晏子曰忠”,各本详见附录“说”类简部分二。通过比较各本可以发现,除了《吕氏春秋》明显属于另外一种系统之外,其他四者的出入都不大,但彼此之间却总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此材料亦反映出一种文本互见与优劣互见并存,《晏子春秋》有些记载所载和《说苑》一致,如都称为“裂地”,而有些记载又和《新序》相符,如都作“君有难弗死”。值得注意的是,《晏子春秋》所载虽和《说苑》、《新序》之间互有出入,但是在许多地方却保有自己的特色,如仅《晏子春秋》作“诈伪”和“谋而不从”,这都说明这几种文献之间互相影响但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来源,因此才会形成如此既有大同却有小异的独特局面。

(二)《儒家者言》与今本《晏子春秋》的比较

定县简中有两章与晏子有关的内容,一章记“崔杼弑庄公威胁晏子”,一章记“晏子聘于鲁孔子赞其知礼”⑧。就前者的内容而言,所能与之对应的传世文献很多,不仅能见于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还能见于《吕氏春秋・知分》、《韩诗》卷二、《新序・义勇》等文献。

河北定县新出土的《儒家者言》虽然残破较多,但在此部分还是能看出其主要情节,大体上还是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经过比照我们可以发现,《儒家者言》此章与《韩诗》卷二及《新序・义勇》比较接近,此简文与《韩诗》可能存在因袭关系或是出于同一来源,《新序》后出,说明其有可能是因袭这两者或与这两者相近的材料。《吕氏春秋》记载有可能是在删减“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章而成。而今本《晏子春秋》在此地方与竹简有一定的差别。早在简本《儒家者言》出土之前,高亨已经把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第二”章与相关文献作了对照,他认为:“《晏子》所记与《左传》大意相合;《吕氏春秋》就有漏洞了……是根据《晏子》而加删减而成;《韩诗》卷二录《晏子》和《吕氏春秋》,又加删减;刘向《新序・义勇篇》全用《韩诗》,仅换了无关紧要的几个字。”⑨从出土文献与相关传世文献的比较来看,高亨之说有可取之处。

另一则“晏子聘于鲁孔子赞其知礼”一事又见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和《韩诗》卷四。从这三者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从残存的定县简文来看,简文与《韩诗》内容更为接近,它们或者存在因袭关系,或是可能有其共同的材料来源,但都与今本《晏子春秋》所记差别较大,说明这是两种不同的传本传下来的。另外,1977年阜阳双古堆西汉墓出土的一号木牍中,有标号为第四十三章题的“晏子聘于鲁”,整理者推测其具体内容大概与八角廊汉简所记相去不远⑩,而从内容上看,这一判断大致不差。

二、从出土文献与看《说苑》与《晏子春秋》的关系

总结相关出土文献与《晏子春秋》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晏子春秋》与上述各传世文献之间出现的差异并非后来讹误所致,而皆有所本。这一点和《家语》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即虽然和各本有交错互见之处,但其来源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个传世文献相关记载之间的相似性又表明,这种关于晏子的记载在先秦时期是非常多的,因此,早期关于晏子的传说可能存在着多个版本B11。这些版本也必然会经历古书成书的过程,它们中间有些逐渐结集,最终成书,形成古本《晏子》书的多个版本,有些则编入了另外的集子中,成为另外的古书的来源B12,今本《晏子春秋》只是这些版本流传的最终结果之一。考虑到晏子的影响力,其书流传应该是有一定家法的B13,这和古本《说苑》又有所区别。因此《晏子春秋》有可能较早地开始结集,在汉初已经形成了相对成型的“书”,所以司马迁能看到古本《晏子春秋》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种古本和传抄本一样,分合无定。而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的晏子轶事之所以能见于今本《晏子春秋》,可能是以下两种原因所致:一是在司马迁的时代《晏子春秋》并无定本,司马迁所看到的本子里没有这两件事,但另外的古本则有这样记载,而刘向后来收集到了这种本子,将相关内容收进了他所整理的《晏子春秋》;一是司马迁记载的这两件事本来就不属于古本《晏子春秋》的内容,而是以类似阜阳简牍这样的单篇形式存在的,刘向在后来整理《晏子春秋》时收集了许多这类材料,将这两件事情也收进了《晏子春秋》。和《说苑》一样,刘向的定本一出,古本《晏子春秋》的影响力大为降低,渐渐的就失传了。

因此,《晏子春秋》一书的来源应该很早,郑良树关于其可能“产生于春秋末年”的推论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该书是“由多人多时多地集体参与编写”B14的观点,从现有材料来看也可能较其他说法更为准确。《说苑》和《晏子春秋》都经过刘向的整理,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两者可能存在各自不同的版本源头。但是即便如此,两者之间仍然有文本互见与优劣互见并存出现,证明在文献结集的早期,这种各本之间互相传抄,相互渗透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至此,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解释开头谢明仁所提出来的问题。虽然各本多有互见,但是各有所源,有一定的独立性,有些文献和《说苑》性质差别可能较大,因此《说苑》引的少。《晏子春秋》之所以被引的多,是因为前文提到的《晏子春秋》版本众多,有的在早期就已经归为《说苑》的早期材料汇编了,比如阜阳简牍和定县简里就都有《晏子春秋》,所以两者互见比例高。《梁》与这些文献类型有一定差别,本来交集就少,互见少就不足为奇了。而刘向的工作之一就是“去其复重者”,与相关文献产生交集的章数就更少了。

注解

① 据谢明仁统计,《晏子春秋》与《说苑》有45章互见,其中有42章为《说苑》本自《晏子春秋》,参见谢明仁《刘向说苑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8页。

② 据谢明仁统计,《荀子》与《说苑》有41章互见,仅7章所《说苑》所本,《战国策》的这两个数字则为22和6。参见谢明仁《刘向说苑研究》,第142页。

③ 阜阳简牍的相关情况可参见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简介》,载于《文物》,1982年第4期。

④ 本文所引阜阳简牍内容均参考自韩自强:《阜阳汉简研究(附:章题、章题及相关竹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⑤ 这一点在司马迁的记载里也可以看出来,《史记・管晏列传》有载:(晏子)“至其书,世多有之”。

⑥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第431页。

⑦ 这样的例子在《说苑》中也可以见到,如“说”类简第八章“晋平公问于叔向”,同一事《说苑》和《新序》就都有记载,二者之间有一定出入。

⑧ 《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及《儒字者言释文》,《文物》,1981年第8期。

⑨ 高亨《晏子春秋的写作年代》一文,收录于其著作《文史述林》,中华书局,1980年,第394页。

⑩ 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附:〈儒家者言〉章题、〈春秋事语〉章题及相关竹简)》。

B11 刘娇认为,在刘向编订《晏子春秋》之前,社会上已经有多种记载晏子事迹的书籍流传,关于晏子的零散材料也不在少数,它们为刘向编订《晏子春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参见刘娇博士论文第371页。

B12 比如《说苑》、《新序》和《韩诗》,都有不少不见于《晏子春秋》的晏子言行记载。

B13 郑良树认为《晏子春秋》的雏形“产生于春秋末年”,而该书是“由多人多时多地集体参与编写的”。从前文比较的情况和古书成书的过程来看,郑氏此论当是。参见郑良树:《论的编写及成书过程》一文,收录于其著作《诸子著作年代考》,第36页。

B14 参见郑良树:《论的编写及成书过程》,第36页。

作者简介:谢科峰,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上一篇:浅析老子的政治理想 下一篇:论白先勇笔下的尹雪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