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喜炎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

时间:2022-02-03 11:11:57

68例喜炎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观察喜炎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136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68例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68例患儿给予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并做对比性分析。结果 经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轮状病毒性肠炎;喜炎平;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02-02

轮状病毒性肠炎又称秋季腹泻,多发生于秋冬季;是由人类轮状病毒感染引起,因传播的途径主要是消化系统,临床以稀水样或蛋花汤便为主要表现,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造成脱水,重者可造成水电解质紊乱或呼吸衰竭。本文笔者应用喜炎平治疗68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36例患儿中男75例、女31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2岁;病程最短24h,最长72h。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无黏液及脓血,每日排便5-10次不等,部分患儿有发热、呕吐、脱水等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大便常规镜检均有脂肪球(+〖KG-*3〗-〖KG-*3〗+〖KG-*3〗+〖KG-*3〗+),偶见少量白细胞,无红细胞,且PCR检测轮状病毒阳性。所有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诊断标准[1],同时排除其他感染性腹泻患儿或已接受相关治疗的。将13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8例患儿,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根据病情给予补液、饮食调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l0-15mg/(kg・d)加入0.9%NS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日;治疗组患儿给予喜炎平注射液0.2-0.4mg/(kg・d)加入5%GS或0.9%NS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日;均以7天为1疗程。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患儿的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等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2] ①临床痊愈:治疗3d内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或恢复到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治疗3d内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③无效:治疗3d后粪便性状及腹泻次数同前或加重,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2例患儿出现白细胞降低,停药后自行恢复。

3 讨 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因其可通过粪―口或呼吸道途径引起传播或流行,故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所以受感染的患儿往往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本病最主要病理变化位于小肠,腹泻是由于不同的机制破坏了小肠上皮细胞的功能,致使肠道的吸收功能下降,随之水电解质丢失;同时,因乳糖酶含量也不断下降,导致乳糖转化为其他单糖,肠腔内形成高渗透压,水分不断进入,造成消化系统症状[2]。由于其病程长,且症状较重,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中重度脱水等严重并发症。而目前对本病尚无理想治疗药物。

利巴韦林注射液是应用较早、较广的抗病毒药物,因其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太强,易产生耐药性,故使临床疗效受到限制[3]。喜炎平注射液是从植物穿心莲全叶中提取的穿心莲内酯,采用独特的磺化工艺制成的水溶栓注射剂,具有直接灭活RV病毒,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减少炎性渗出,促进小肠上皮细胞的功能修复;能通过抑制炎性部位的PG合成,保护溶酶体膜,抑制炎症的发展,对各种感染性发热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同时可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免疫球蛋白形成,增强免疫功能[4]。

本文笔者应用喜炎平治疗68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95.6%;由此说明,应用喜炎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患儿的病程;因其为纯中药制剂,故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同时减少患儿家属的负担,是目前治疗本病的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94.

[2] 唐福杰.喜炎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3545-3546.

[3] 张琳.婴幼儿期肠道正常菌群演变及影响因素.临床儿科杂志,2004,22(7):488.

[4] 张培宪.穿心莲内酯抗病毒感染的临床现状[J].山西中医,2009,25(1):39.

上一篇: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26例临床分... 下一篇: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脾氨肽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