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机制 服务人民群众

时间:2022-02-03 09:46:05

建立长效机制 服务人民群众

[关键词]建立长效机制;服务人民群众;重要性;建立新机制

中央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在新时期,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这是民之所盼,民之所愿。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建立服务人民群众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发挥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根本上说,必须靠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使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途径。党的作风绝对不是小事,关乎人心向背,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如果不坚决纠正不正之风,任其发展下去,就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隔开。当前,中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也相应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得到极大好转,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是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必然要求。在全党集中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大决策。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对于纠正党内脱离群众的作风问题必然会取得明显成果。但集中教育毕竟受时间限制,党内长期存在的脱离群众问题不可能根治,仍然需要经常性工作来解决。这就要靠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把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制度成果,通过在经常性工作中长期抓、反复抓,这样才能推动改进工作作风、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

二、党员干部在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思想和工作作风不清正。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精神懈怠;贪图名利,不务实效;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腐化堕落。个别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不能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些基层部门办事不透明、不公开,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督流于形式。

二是群众工作能力不适应。面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群众工作方式还存在不适应。一些同志只会利用权力或行政资源做群众工作,离开了这些资源,就不会同群众打交道;一些同志缺乏对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缺乏与群众的感情交流;一些同志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多元、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的新情况,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说教和命令,不会用民主协商、对话的方式消解社会紧张;一些同志深入群众不多,缺乏直接面对群众工作的实际锻炼,对群众没有感情,不懂群众语言,把不准群众的思想脉搏,抓不住群众诉求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解决矛盾。

三是群众工作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和部门民主决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由决策失误给群众造成的损害时有发生;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渠道不通畅,导致一些非理性和非制度化政治表达和参与的事件;干部考核制度中“GDP”导向仍未根本改变,造成一部分干部不愿意费力吃苦地做与民生和群众有关的工作;依法执政意识不够强,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党群干群关系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带有很大随意性;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弱势群体难以平等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社会矛盾调解机制、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完善,群众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不强,群众工作的组织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等。

三、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以开展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眼长远、抓好制度建设,推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第一,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密切联系群众,工夫在平时,“干部平时不进群众的家门,群众有事就会堵党委、政府的大门”。要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注意调研成果运用,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层层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蹲点工作制度等,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促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帮助解决困难。

第二,建立健全民意表达制度。制定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的各项制度,让群众有说话、反映问题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证,有愿意反映问题的措施,保证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逐步推行党务公开,推广居民(村民)议事等做法。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帮助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及时反馈意见。

第三,建立健全服务群众机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获得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重要保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健全服务群众机制,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要健全党员干部定点联系制度,根据党员干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确定联系点和困难户,实行包村包户,直接面对面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为群众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在定点联系服务群众中,增进同群众感情,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第四,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密切联系群众,必须知道群众的想法,尊重群众的诉求。在当今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情况下,特别需要进一步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让群众有说话、反映问题的地方,有敢说话的制度保障,有愿意反映问题的政策措施。

第五,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制度。维护群众权益是我们党的重要职责,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讲实际的,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不断得到满足,才能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一方面,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利益关系,让发展带来的利益为大多数群众共享,使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众得到合理补偿;另一方面,要健全矛盾调处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要健全矛盾排查与冲突预警机制、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危机处理应急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依靠基层组织,采取多种方法手段,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依法妥善处置各种矛盾事件,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坚持解决实际问题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六,建立健全沟通协调制度。加强党员干部与群众直接的接触交流。党员干部应把基层当成重要的学习和工作场所。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看法,从而深入了解民情,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各种问题。党员干部走到群众中间去,与群众进行直接接触,和老百姓心贴心交流,这样才能真正体察民情、了解实情,才能更广泛地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利用大众传媒、网络等平台,完善政治沟通的渠道。大众传媒与网络是现代政治沟通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人民群众通过大众传媒与网络可以了解各种政治信息,党员干部通过大众传媒与网络可以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大众传媒与网络把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成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电视问政、网络搭起了一座连心桥,拉近了干群关系。网络具有信息及时、信息反馈快、受众的人群广等特点,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开通网络平台,老百姓有了什么烦心事、不平事,足不出户就可以把问题反映给政府各级部门。网络为群众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和平台。

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既要抓住党员干部内在决定因素,又要重视外在影响因素和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服务群众成为淮安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和社会责任。

上一篇:浅谈如何构建财产刑执行监督机制 下一篇:我是一个笔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