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的歌和流浪者的诗

时间:2022-02-01 04:18:44

旅行者的歌和流浪者的诗

作者简介:赵悦(1989-),女,汉族,重庆人,学生,文学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苏轼是一大文豪,他的诗歌在文坛享有一席之地,他继承了宋初“柳、石、欧、梅”等诗人尚理重意的特色,而且还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后来最为有个人特色的意趣之风。他的诗通过各种内容蕴含的意趣为很多人吸引,而本文要探讨的是苏轼诗歌里意趣的来源,如何形成他“以意取胜”的风格。

关键词:苏轼;诗歌;意趣

古语: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承载的是文人墨客之宏志,之闲情,之红帏罗衾,之豪情一快。苏轼诗歌中不仅用新奇的意象给读者勾勒出画面感显现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意境美,还蕴含丰富的趣味和哲理,《说文解字》:“意,志也”,清人学者言:“趣者,生机与灵气也”。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灵气与生机,苏诗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化的浪漫诗风才袭面而来。从生活的实际体验中提炼道理,知其趣味,让人一目了然,顿生同感,细细品味之后又有自我思维的闪现。表面浪漫多变,实则静水深流,这是苏轼诗歌的魅力所在。他留下的众多诗词中无论是什么题材都有他多变新奇的想象和哲理。似乎他的身体里同时存在着一个小孩、一个中年人和一个老人。经过浅析,他的多变的风格和深沉的意趣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途生涯的不顺。

宋朝经济科技文化的成就空前繁荣,科举制度的完善带给人们的参政议政意识,苏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丰厚的文学素养使他在官场上长于譬喻,说理透彻,行文流畅。他天真率直的性格在官场上吃尽苦头,人生起伏让他体会到更多人生感悟,于是在他宦海沉浮的旅途中产生了众多的诗歌。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游金山寺》

这是苏轼宋神宗初年受诬陷自请外放,途经金山寺所写。傍晚,赤红的晚霞,如纹的碧波,惊飞的鸟儿,江心火红的倒影,暖色调的画面,听觉和视觉充满了奇异的气氛,不是鬼也不是人,是江神在那里发火,警示他太顽固。看前部分就如一个儿童的脑袋装满新奇的想象,不像是宦海失意,而是东坡先生待腻了地方踏上旅途而已。

而另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苏轼贬谪海南后特赦回京所作,他垂垂老矣,多年来的苦楚已经让他饱受煎熬,“苦雨终风也解晴”写景又写意,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来抒发自己政途上终于雨过天晴,暗示曙光就在前方的喜悦之情。

再看另一首: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情。月明星散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这首诗是苏轼元符三年六月从海南岛返回时所作。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苏轼由渡海时的特定环境推想到所生活的现实环境,社会处在“三更”,三更是一夜里最黑暗的时刻,但是苏轼没有因此放弃,对未来依然充满展望,他相信“苦雨终风”究竟会过去的,天空和海洋都会恢复到它原本的模样,安详平和,世界也会是美好。他认为“九死南荒吾不恨”,即使到了那么荒芜的海南也不会觉得遗憾和会很,因为最黑暗的时光已过去,有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

二、云游四方的经历

苏轼的诗歌时而婉转悠长,时而洒脱,多变的诗歌感受都是他丰富生活体验加工得来,他的一生多坎坷,能从一般的事物中总结出深意,甚至禅意。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在不同的地方留下印记,或大或小,都不过像雪泥上的鸿爪,在皑皑雪地里渺然即逝。时间短暂,位置偶然,没有人知道鸿爪会在哪里留下印记。“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谁还记得过去的坎坷和路途?当时光逝去还有谁记得那些曾经计较过,在意过的事情呢?不过留下自己在那怅然回首。苏轼受老庄影响很大,对于时光短暂,人生如寄在他后来的四处为官中也更加推崇。

苏轼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是苏轼游庐山的时候所写,其中蕴含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语言深入浅出,在无雕琢的情况下蕴含深厚的哲理。在他在海南遭贬的时候,审美和思想的意趣得到统一。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

在前两句描写一个卧于虚弱病榻的人,以为接下来该抱怨自己多舛的命运,结果他却说“春睡美”。对于苦难,中国人似乎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能忍,隐忍之后就变为豁达与乐观。苏轼历经磨难后也回归这种中国人的智慧。

三、父亲苏洵的影响

苏轼诗的意境表现也是需要丰厚的知识素雅,而他父亲27岁发奋读书,对他的影响非常巨大,有勤奋的父亲做榜样和陪读,未及冠就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原本苏洵的文章,欧阳修认为可以与荀子,贾谊,司马相如比肩,超过了他同时代的古文家。他有自己的理念,主张“为文言文、自为一家风水相遭说、事词道法说、施之与今”。这些理念,对苏轼都有很大的影响,苏轼在《谢制科启》中曾说:“治经独传于家学”。苏轼意趣里面的道,与父亲苏洵的道一脉相承,他更加注重“文”的独立性。在意趣方面的追求更为执着。

结语:

苏轼一生一直处于“欲仕不能,欲隐不忍”的苦闷中。他博学多识,课命运坎坷,性格爽直爱发议论感叹人生,崇尚意趣;他崇尚儒释道,他满怀入世之学,又闲云野鹤,也退避社会,寻求超脱。在创作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意味。因此,苏轼追求意趣,不仅因为宋诗的大环境影响,还由于受政治生涯的不顺、云游四方的经历,父亲苏洵的影响所致。在他的诗歌里,我们才会看到因为个人思想和个人阅历碰撞后所展现的美的感受。苏轼的诗歌充满流浪者浪漫的气氛,又蕴含了情理,哲学与形象的统一。在阅读享受诗中浪漫时,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那些深邃的道理。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歌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并推向成熟,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陈其贵.论苏轼理趣诗的情与理.云南.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

[2]巨传友.东坡贬谪诗的意趣及表现特征.山东.枣庄师专学报.2001

[3]段文林.略论苏轼理趣诗歌.浙江.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

[4]梁俊娜.苏洵散文理论、创作及其对苏轼的影响.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03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

上一篇:中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对策研究 下一篇:先秦时期男性佩饰民俗文化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