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报》英文版的翻译策略

时间:2022-01-31 01:05:02

《北京周报》英文版的翻译策略

《北京周报》由中国对外宣传单位北京周报社主办,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政府的各种重大方针政策,表明中国对某些国际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北京周报》 现有英、日、法、德和西班牙五种文版以及对非洲发行的《中国与非洲》英、法文版,在国内具有很大影响。

《北京周报》英文版新闻标题的翻译策略

新闻重在标题,标题是对报道的浓缩,好的标题一是能给新闻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因而报刊新闻标题的写作与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异化翻译新闻标题。中文原稿的标题意义清晰时,为了不使英文读者有理解上的困惑,就要采用异化翻译的方法,比如“富人,穷人分区而居?” 就可以译为“Should Rich and Poor Live Apart?”,“布什的南亚之行”可翻译成为“A Passage to South Asia”。这两个新闻标题都是采取异化翻译的方法,读起来简单明了,使英语读者一看新闻标题,就马上知道该报道的主要内容,从而被深深吸引。

归化翻译新闻标题。如果中文标题过长,用几个字或短语无法进行概括,直接翻译很难满足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就需要采取归化翻译的方法。例如“民营经济促进中国发展”这个标题如果字对字译成“The Private Sector Propelling China’s Industry”,作为新闻内容还算可以,毕竟是非常忠于原文了,但是作为新闻标题,就显得过于冗长直白,没什么语言色彩,从而无法吸引英语读者。《北京周报》的译者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Fueling The Engine”, 寥寥几字就形象地传达出该报道的主要内容。该译文还使用暗喻修辞方法,把中国发展比作引擎,把民营经济比作动力燃料,民营经济的发展促使国家经济发展这个引擎更加有力地前行,从而彰显出民营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

《北京周报》政治类新闻报道的翻译策略

《北京周报》的一些专栏主要报道有关中国的重大事情以及专家、学者的有关分析评论文章,因而在翻译这类内容时,应严格按照“信”的翻译标准,从内容、形式以及语言风格上忠实于原文,准确地传达出原意。

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一般都采取异化翻译的方法。比如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道:“毋容置疑,中美国情不同,双方难免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相互之间存在的一些敏感问题,不断增强互信基础。”其英文翻译是:Admittedl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differ i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it is only natural that the two sides may disagree on some issues. What is important is to respect and accommodate each other’s core interests and major concerns, appropriately handle the sensitive issues and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of mutual trust. ①该英语译文基本上采取的是异化翻译策略,进行字对字的直译,这样就避免了歧义,忠实地传达出领导人的意愿。

缩略词采取译出全称的方法。缩略词在新闻评论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且又属于政治专有词汇,如“三农问题”、“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一府两院”等。这类词语概括性很高,每一个字都有其政治背景内容。翻译时,应按字面直接翻译,有的则加以适当的解释,这样才能使那些不熟悉中国政治背景的西方读者正确理解原文。比如:去年常委会听取审议的“一府两院”11个专项的工作报告。②其译文为:The Standing Committee listened to and deliberated 11 special work reports by the State Council,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the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last year.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译者直接译出“一府两院”的内容为 “the State Council,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the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敏感性词语,采取模糊性翻译方法。报道中由于政治立场不同,涉及某些敏感性词语的时候,应采取避实就虚的模糊翻译原则,在清楚其有关背景及事件来源的前提下,将其具体内容可以略去,把原文大意委婉地译出,措辞非常谨慎,使语言的感彩表达得恰到好处。比如:最后,改善美国在巴基斯坦民众中的形象,进而影响整个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看法。历史上,美国曾多次在用得着巴基斯坦的时候对其笑脸相迎,用不着的时候一脚踢开,使许多巴民众对美国怀有深深的不信任感。布什访问巴基斯坦时将继续做好“公关工作”。译文为:The White House is also trying to re-create America’s image with the Pakistani people, so as to change the Islamic world’s view of the United States. Bush’s visit to Pakistan was, in this sense, also a PR show.③在这例翻译中,“历史上,美国曾多次在用得着巴基斯坦的时候对其笑脸相迎,用不着的时候一脚踢开”这一句是具体的美国形象问题,有碍西方读者对美国的感情,所以在翻译时就给完全省略了。

排比结构的翻译。政治类新闻报道中,为了使语言简练、有气势,经常会出现大量的排比结构,而典型的英文报道中却没有,尤其是四字结构,四字以上的排比结构有时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英语行文。翻译时,译者要对这种排比结构进行合理恰当的变通,使之更符合英文句法,更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趋向及习惯。比如: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抛弃一切不合时宜的东西,学会以沟通代替猜忌,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和平代替战争,学会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同舟共济、和谐相处,没有别的选择。④在这句话中,“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同舟共济、和谐相处”就属于典型的动宾四字排比结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将其译成符合英语行文特点的动宾短语为:respect each other, conduct cooperation on an equal footing, make concerted efforts and pursue harmonious coexistence.“学会以沟通代替猜忌,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和平代替战争”则属于四字以上的排比结构,将其翻译成英语中最为普遍的宾语补足语结构,即:we have to let suspicion, confrontation and war give way to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peace.这样英文也显得非常有气势,对仗工整,真可谓独具匠心的翻译。

《北京周报》人文类新闻宣传材料的翻译策略

《北京周报》英文版在翻译该类新闻材料中文原稿的时候,一般是从整个篇章着手,前后照应,局部服从整体,对中文原稿从行文、措辞到篇章结构都进行了合理的变通。

中国特有的文化词汇的翻译。该类词汇传达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信息。对此,《北京周报》译者基本上都采取了音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这样不但使译文读起来生动形象、有趣,而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文化的风土人情,从而能对中国有更为正确的认识,进而纠正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外宣传媒体对中国的歪曲、片面的报道。但有时候,这类词汇传达的文化信息过多,会使西方英语读者很难一下子全部理解,因此,在不影响传达原文的情况下,可用归化方法进行翻译,或者采取删译的方法。比如说中国文化中的“观音菩萨”,中国读者当然是非常熟悉,但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读者却非常陌生,因此翻译这个词汇时要采取音译加解释的方法,可译为“Guanyin, Goddess of Mercy”。

语言及行文风格的处理。原文:卫生部在不改变公立医院现有的状况下,单纯的只是以平价医院的出台来破解当前医改的困局。如果真是如此,毫无疑问,这只是个拔一毛而不伤全身的隔靴搔痒的缓兵之术,丝毫无济于解决全民性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⑤原文一段话用了几个成语,有点多,而且在语义上也有重复之嫌,若一一异化翻译出来,就需要很多文字来进行解释,则显得唆。因此,译者在经过综合的考虑后,省去一些词,保留了实词和概念词,弱化了语言的表达功能,突出了其信息功能。其译文是:If the government gives up chang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alfunctioning health care system but simply expects low- price hospitals to solve the predicament of medical reform, it will just end up in vain.

总而言之,《北京周报》英文版的翻译灵活多样,忠实通顺地传达出了原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文化信息,使外国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文化,从而使得翻译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沟通交流的作用。

注释:

①②④《北京周报》,2010年第二十六期,第十四期,第二十六期。

③《北京周报》,2006年,第十一期。

⑤《北京周报》,2009年,第十四期。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隐喻 下一篇:叙事主体\叙述人称与新闻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