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事件的心理解读

时间:2022-01-30 10:42:56

虐童事件的心理解读

近期出现的多起教师虐待儿童事件引发公众热议,心理专家如何看待此类事件?涉及事件的教师可能有着怎样的心理?

虐童事件为何频发

10月15日,山西太原市一名5岁女童因不会算术,半小时内被老师狂扇几十个耳光;10月24日再曝出浙江温岭市女教师虐童照,目前当事人已被刑拘。接连曝出的校园虐童暴力事件让人触目惊心,这两起伤害事件在常人看来都是难以置信的。

身为老师,如何能对年幼的孩子下如此毒手?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舒曼认为,施虐者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他分析说,第一种可能是施虐者自己遭遇到挫折,从而去攻击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以释放自己的坏情绪;第二种可能是这些施虐者有人格障碍,喜欢通过强制手段来控制或者虐待他人;第三种可能是施虐者心理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对孩子不懂得用正确方法与之交流。

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杨梦华则认为,几起虐童事件中涉案教师做出此类举动,或因没有很好地管理自我情绪。平时无序地或超常规地往外释放情绪,才会做出超常规的行为。

现在的“80后”甚至“90后”年轻教师,他们情绪失控的原因主要来自两点:一是他们多数作为独生子女长大,备受家长呵护和自我中心是他们的普遍成长标签;二是他们生长的环境,包括物质的宽裕和思想的开放程度,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这导致他们社会化的状态相对弱,个性化的状态比较强,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性在他们身上表现得不如父辈甚至更上一代那样强。但他们的主观意识或许并非真想伤害别人,因为不是那种跟你有多大仇恨采取报复行为,而是为了满足自我情绪的冲动,由此造成对孩子的伤害。然而,这种伤害对7岁以下孩子的人格成长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

对儿童的伤害有多大

虐待儿童不只是造成其身体上的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心理伤害。心理专家认为,如果事后没有处理好,将会影响孩子一生,受虐儿童长大后也有可能对别人施虐。

“虐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在情感方面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会昌说,“孩子在幼儿期若得不到周围大人的关爱,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孩子4岁时,正在形成自主性,当着其他孩子的面羞辱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破坏、阻碍孩子自主性的形成,使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滞后。

另外,老师虐待孩子会成为其他孩子的“榜样”,这些行为会鼓励他们去攻击、虐待别人。陈会昌教授强调说:“虐待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国外许多研究都表明,幼儿期受过虐待的孩子,在青少年期甚至到了成人期,都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和行为。”

杨梦华认为:7岁以前是一个人奠定人格的基础,过了青春期才能够成型。三五岁的孩子受到伤害到真正能够表现出影响,至少在10多年以后,所以孩子心理的受伤害程度很难量化。杨梦华还指出,幼儿园教育是一个人奠定人格成长的基础。所以,幼儿园教师录用时一定要进行心理健康测评,若其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就不应该当幼儿园教师。另外,所有幼儿园的教师都应该定期做心理健康辅导。

孩家长要帮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一旦孩子遭受到伤害甚至虐待,家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抚慰他呢?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舒曼认为,首先,家长和孩子周边的人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受到伤害后,会以为整个世界都是危险可怕的,其安全感完全被破坏,这时候他需要温暖和陪伴,需要重建安全感。其次,家长一定要正确对待,不能反应过度也不能当做没这回事。最后,家长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来帮助孩子逐步恢复正常,例如邀请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到家里来玩,帮助孩子交几个热心的朋友等。

如果事件已经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创伤,杨梦华建议一定要对孩子做创伤性心理危机干预,而且要越快越好。另外,家长自身也一定要有心理调整,孩子心理危机干预之后,长期的心理健康要作为一件日常工作来干,最起码要持续到孩子青春期。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家长也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如果家长自己心理不健康,就不会带出健康的孩子。

(摘自《南京日报》)

上一篇:消除对自己的偏见 下一篇:26岁小伙徒步丈量孝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