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情怀的制片人

时间:2022-01-30 09:45:21

摘 要:这几年的影视界浮动着这样的趋势,例如,“穿越风”,“狗血风”所带来的高收视,引导了影视剧的生产,这些作品到底是在娱乐观众,还是在愚弄观众?有些作品甚至不惜以题材的边缘性来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以非主流道德观念来迎合“主流观众”的眼球习俗,为了票房和收视率,哪怕牺牲我们的社会道德观,宣扬边缘的题材、道德、观念、利益价值,这将会使我们的社会逐步丧失主流的价值观,因此本文就制片人所制作的影视作品理应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责任,一次为切入点,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认识主流价值作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加注重观众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尽力使主流价值作品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口味。

关键词:制片人;人物塑造;受众需求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130-02

根据调查,电视消费人群主体在25~55岁,而他们的观赏习惯则以类型化和故事的精彩度来衡量的,制片人应在“融入”和“渗透”上下功夫,要吸引观众就需要提高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意识地通过艺术表达来传递主流价值精神,和观众产生情感的互动,进而产生审美愉悦。原来政治化相对外露的宏大叙事,也需要通过细腻的个人表达所替代,产生贴近观众心理接受度的功效。

我们的影视剧作品,其实就是塑造人物,人物来决定故事线。而剧中的主要人物应该是有情怀的人,最基本的要求是表现简单的生活性情,这种简单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对事情只做是非判断,而不做利害判断;继而要求对美恶有鉴赏判断力;再就是要对善有爱护心,爱惜生活中被损害的善,当然在内心里也要存在着善;同时还要有更高的理想追求。

而我们制片人更应该对自己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做一个有情怀的制片人,才能以高尚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开拓题材,以美好的道德情操引领生活,才能抵制情趣格调低俗、混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界限、甚至以丑为美的创作倾向,才能创作和制作出主题积极健康、格调高尚、制作精良的好作品,才能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启迪。同时,制片人也要充分重视广大观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运用主创人员的才智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一、《命运》——史诗般的改革力作

由我们制作的电视剧《命运》,获第28届电视“飞天奖”三等奖,这是一部反映深圳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史诗性剧目。

一组数字可以说明这部剧的创作过程:

1.从创意到播出历时整整4年;

2.剧本写了3稿;采访了80多人,收集了数千万字的资料,编剧从2007年5月起开始剧本创作,11月完成剧本初稿,之后在深圳、北京召开三次研讨会,请中央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领导小组、中央台影视部、党史研究专家、深圳老领导、电视剧专家等就剧本进行研讨,形成了明确的修改意见后再进行了二稿修改。二稿完成后,得到了“基本史实准确,原则同意通过”的批复后,再开了一次研讨会,就一些具体问题大家又提出了修改意见。编剧继续剧本第三稿的修改,完成拍摄版剧本的创作。在拍摄中还在不断的修改,发现问题即修改,送出单场剧本供现场拍摄;

3.换了两个导演;

4.后期制作历时一年半。经过反复的剪辑、听意见、审查、修改,从34集缩编成30集,最后播出。

中央电视台第八套电视剧频道播出《命运》时,创下了深圳地区的最高收视率。作为一部讲述中国深圳改革开放30年历史的电视剧,许多亲历过改革开放进程的专家们认为,《命运》对历史的真实再现几乎达到了纪录片的高度,这是重大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创作中的突破,也是《命运》最大的成功。作家张胜友和评论家李准认为,《命运》用虚构的人物实际上完成了一个非常重大的现实题材,在真实性、虚构性和艺术性方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非常准确、生动地刻画了两个英雄人物宋梓南和余涛,特别是李雪健塑造的宋梓南,达到了过去所有文艺作品中改革者、领导干部形象没有达到的一个高度,这个形象是一定会留下来的。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彦将电视剧《命运》看作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作品。“以这部作品为标志,可以说中国电视剧人,对重大题材、敏感题材、影响当下思想政治文化领域的题材的驾驭,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如何处理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的关系,在这样一个诗史感现实题材中是最难的触碰点。《命运》对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的拿捏、对位、归纳汇总,在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完成艺术作品真实的再现,给人以艺术的感召力、感染力,为此类题材创作过程中的取舍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

《命运》的成功,更加坚定了这种创作精神正是我们倡导的,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人生智慧的梳理、审视、整合和建构,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让广大观众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影视作品和文化品牌。

二、《马文的战争》——婚姻教科书

我们在制作电视剧时,对自己的定位就是追求真善美的主流价值。以“温暖”作为基调,用微笑面对生活,我们先后完成两个“都市温暖“三部曲系列的制作,形成了 “都市题材、温暖故事”的风格定位,这种以“温暖”为基调的主流文化是老百姓需要的。我们制片人应该关注百姓话题,关心百姓的思想变化,创作出符合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的电视剧,让他们从剧中人物找到共鸣,获得温暖等等。

根据社会学家的实证调查,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步伐与离婚率关系密切,因此人们调侃把见面问候语从“吃了吗?”改成“离了吗?”,虽然只是玩笑,却折射出当代人置身于社会急遽转型过程中的情感迷乱。如今社会文化从整体上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平台期,编剧和观众也开始从“离婚了,就别再找我”的精神烦乱中脱出身来,认真思考起“离婚之后怎么办”的现实命题,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确定把电视剧《马文的战争》打造成一部揭示当今婚姻本质的教科书。

《马文的战争》以独特的构想和幽默的风格,讲述了一对中年夫妻在婚姻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悲欢离合,表现了中年人特定的情感状态和人生的无奈与惆怅。剧中杨欣与马文离而不分的婚姻状态,连环套式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不仅在相对有限的空间中,实现了人物情感冲突的最大化,而且还影射了现代婚姻的某些侧面,触发了人们对婚姻家庭观念的思考,具有警醒意义。《马文的战争》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2+4”发行模式,在合作模式上推出了全新的理念。所谓“2+4模式”就是2家卫视台买断卫星电视首轮播出权及4家卫视台买断二轮卫星播出权相继播出,不涉及地面城市播出的新形式。五家联合出品方中的北京、东方、深圳三家都是国内实力最强的电视台,希望通过此次尝试,打破惯有的传统电视剧销售模式,建立一种电视台与制作公司之间全新的战略联盟合作。“2+4”的播出方式应该是顺应电视剧不断发展的大潮,积极创新的一种发行形式,有别于以往的任何一种模式,它既比独家首轮卫星播出覆盖面广,又比以往的“几+X”形式播出周期大大缩短。以往的播出方式中,电视台往往是待价而沽,制作公司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长此以往,势必阻碍国内电视剧生产的良性循环,不利于繁荣电视剧市场。基于此,《马文的战争》在筹拍阶段,深圳广电集团深广传媒有限公司、北京电视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较早就参与了前期剧本策划、制作等工作,及早的合作沟通,初期就对电视剧的制作和发行方向有宏观的调整和把控,制作公司与电视台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制播分离两个环节脱离产生的问题,开创性的合作方式,使此剧得以巨大的成功。

上一篇:简析邹韬奋的大众编辑思想 下一篇:h指数与期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