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探讨

时间:2022-01-29 11:12:29

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探讨

【摘要】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是有它的客观必要性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竞争实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强大,则国立强大。“而决定科技实力的是人才素质,只有科技发展,经济才能加快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人才强国的重大举措。中国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而教育作为百年大计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这一重任。结合我们中国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出现了很多弊端,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风气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社会上曾出现过很多“高分低能儿”、心理障碍儿童、道德败坏的不法分子等等,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所以这种教育体制急需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一、关于素质

关于素质一词的定义,我们可以先从词语本身来说。“素”是指本身的、原来的。“质”是指事物最根本的特点。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主要是指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的定义。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杨和亭综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素质的内涵。“素质是指人先天俱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影响所形成的人的一系列基本品质。具体而言,人的素质应包括遗传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创新素质。”

二、关于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我们可以根据素质教育的这一定义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这里的基本素质是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其次,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发展,发展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应试教育”相对。最后,特别强调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存在众多弊端之后提出来的,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杨书胜指出“从本质上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在形式或事实上是否有考试,而在于考试与应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与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健全发展相背离”第一,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而教的,为了考试而学的。而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的。这就升华了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第二,应试教育针对的是想要通过考试的少数有升学欲望的学生,而造成的后果是会出现现在普遍看到的“高分低能儿”,扼杀有真正潜在能力的同学,他们不一定会考试得很高的分数,但却有其他与众不同的能力。而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面向的是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这就保障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差异性。第三,应试教育的授课模式主要以“填鸭式”为主,教师大力度灌输考试的规则,而忽视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应试教育也忽视学生心理的需要,有种急功近利的目的。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差异,主张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们快乐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

(三)素质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虽然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但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先说明如下,对我们更好改进素质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误区一:素质教育等于精英教育

在国外有一种教育模式叫做精英教育,就是针对少数学习顶尖的学生进行的特殊培训。通过这种高层次的教育,培养出为国家服务的高品质人才,以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可是在我们国家的一些中小学却正在进行着这种精英教育,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老师特别关照所谓的“尖子生”忽视学习不好的同学。我们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如果单一的实行精英教育根本满足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多方面需求。其实,精英教育换一种说法是歧视教育。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说的是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可以进行教育。所以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可行的。

误区二:素质教育等于技术教育

现阶段,不少学校认为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把教育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好多学校开设演讲口才培训班、英语口语培训班、电脑技术培训班等等技术类的培训班,这些方式确实可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但是不能把这些等同于素质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全部。

误区三:素质教育等同于培养学生的特长爱好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包容性,它不是某一素质的培养,而是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很多中小学把素质教育等同于学生的特长培养,开设很多专门的实验班,美术、书法、绘画、围棋等等特长班。甚至忽视基础学科的学习,让路给这些特长的学习。这是不可取的,特长的培养是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但是不等同于特长教学。所以说,素质教育不等同于学生特长爱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杨和亭.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3]杨书胜.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认知和行动策略[D].山东大学,2008

作者简介:

次仁元丁(1971.8-),藏族,山南地区措美县教育局教研员,研究方向:中学教育教学。

上一篇:浅论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方法 下一篇: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