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引导新“三实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时间:2022-01-26 07:47:16

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引导新“三实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摘 要: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类专业为例,从地域方面分析了学校生源的特点,并通过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以及实践教学法的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群;新“三实型”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社会对信息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高校都设立了信息类的相关专业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这类课程主要是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验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类专业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占到了很大的比例,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方法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联关系,属于核心课程,所以此类课程群的建设将会促进一系列课程的良性发展。由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和生产实践紧密相关,所以它对培养“三实型人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新“三实型”人才主要是指实干、实践和实用,其中实干是对思维的培养,实践则是实际动手能力,实用是指所学符合社会需求。本文主要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进行探讨,首先,结合我校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之后,指出了现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群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认真总结经验,对该类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和探索。

二、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地域性问题。我校位于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高校生源多来自本省和其他经济落后区域。以信息类某专业某年级为例统计(表1),学生人数为81人,77.78%的学生生源地为本省,其中65.43%的为偏远山区。这些来自经济发展较慢地区的学生,大多数是在进入大学后才正式接触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所以起点低、学习难度大是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之一。

表1 信息类某专业某年级学生生源地统计表

学生生源地 比例

生源地来自城镇 34.57%

生源地来自农村 65.43%

生源地来自省外 22.22%

来自东部发达沿海省市 7.40%

少数民族比例 34.57%

2.课程特点的问题。程序设计类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实践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偏理论的课程相比,这门课程的实验课时比例大,但是由于实验课时间比较紧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被各种网络娱乐吸引,所以尽管程序设计类课程要求掌握的语法和句法比较基础和简单,但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思维的目的。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理论考试分值占比偏大,实验操作分值小,所以大多学生采取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应对考试,很少在平时实践中慢慢思考、揣摩和体会。

3.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师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一般套用的模式是:先从语言的发展史开始,再到相关的语法、语义,之后通过简单实例和实验教学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能力。由于程序设计语言枯燥,没有形象生动的画面,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对程序语言类学科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中很多语义和语法规则都不相同,增加了编写程序的烦琐与枯燥,让学生去记住每一种规则和含义,还要去调试找到程序错误,更使得学生学不懂、听不懂,学习思路更加混乱,极大地降低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此类课程的积极性。

三、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教竞结合。我校信息类相关专业一共六个,可以分为计算机和电子信息通信两大类,总数达到1800余人。经过教学团队的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发现,学生对参与科技类竞赛的积极性很高,所以从2015年开始每个专业都选择一项有利于本专业发展的全国性竞赛项目,而且在教学上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引导,帮助学生参赛。为让学生对ACM国际程序设计大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校特设ACM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同时这也是广西高校首次将国际大赛ACM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另外,我校仍然大力支持传统比赛,如“蓝桥杯大赛”“中国软件杯设计大赛”等,这些课程都采用了相应的算法类教学。

2.教学课程设置改革。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除了保持原有的理论学时,还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实验考核比例,增设实训实践类课程。其中实训类课程的开展主要是在学生完成某个程序设计课程后进行的,课程时间较为集中,主要在实验室机房完成,实训题目主要由教师设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教师商量后确定题目。而实践类课程主要是在学校的课外实习基地展开,由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带领学生完成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课程的改革,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增强动手能力,引导“三实型”人才的培养。

3.师资培养。由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教师不仅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背景。所以为了适应工程型教育的需求,学院加强了对教学团队的培养,除了引进博士学历的人才外,还引入工程型的教师,要求其有2?3年的工程实践背景,参与过企业项目开发,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协助青年教师去国内985/211高校和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或者访学,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种基金项目。

四、总结

本文结合我校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依据教学团队多年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和探索的新思路。相信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将竞赛融入教学中,能有效地引导新“三实型”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动手实践编程的能力,增加学生未来就业的筹码。此外,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水平还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晓旭,杨季文,赵雷,等.程序设计类课程过程性考核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4(22):99-102.

[2]张洪业,周欣欣,宋人杰.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9):28-30.

上一篇:日语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下一篇:借助一道数学题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