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产生需求

时间:2022-01-26 12:24:57

冲突产生需求

冲突,无处不在的冲突,是价值创造活动的根本。谁发现了冲突,谁就摸到了黎明的第一线曙光,谁解决了冲突,谁就能笑傲江湖。

一件事物的“本来模样”,取决于你观测这个问题的角度。你站在哪,看到的就是什么。营销也是同样,要去回答营销是什么,不如去问自己你是谁。

市场营销顺利进行的秘诀在于卖点(Selling Point)、售点(Placing Point)、焦点(Focusing Point)和买点(Buying Point)四点一线的畅通。新4P的四维价值链从不同角度帮助我们更好的分析营销,只要打通新4P四维的产品,在市场上必将无往不利,呼风唤雨。事实上市场上的产品如若在四维上不出大的纰漏,已经谢天谢地。如若在某两维中有些亮点,已经可以算是成功了。

这是件不符合逻辑的事。你造了件消费者用得到的东西,把货从厂里发到门市部,也没日资背景,咋就卖不好了呢?

这里面的原因可能太多太多,可能千奇百怪,但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

冲突。

冲突是指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如观念、利益、意志)的互相干扰。而四维价值链时常出现的不畅,就是因为这些力量在互相对抗的结果。

卖点与售点的矛盾

卖点与售点之间的矛盾,缘自于双方主体的身份。

企业和商,有太多太多的共通之处,它们卖的都是一件东西,它们都靠卖这件东西赚钱,它们联系紧密共生共荣……咋一看,这对亲密爱人应该关系好得很。但事实上它们又有太多的不同,企业只生产自己家的产品,很多商却是变脸如变天、无利不起早的贪心之辈,它们的确都靠相同的产品赚钱,但问题是各家赚的钱却只进各家自己的口袋。

丘吉尔在阐述大英帝国的“光荣独立”战略时说:“世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

世事大多如此,当产品提价时,皆大欢喜;而当产品需要降价提销量抢份额时,翻脸的因子立刻就种下了。卖点与售点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双方所处的位置不同,是所谓的结构性冲突。

结构性冲突有其自己的特点,结构性冲突不是最激烈的冲突,双方没有本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结构性的冲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符合本质的规律。

举一个就在我们身边的例子:菜场。

菜场是典型的多层级渠道结构,从菜农收菜开始到最后你到菜场买到菜,一般要经过六个层级以上的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加价,每个环节都收取利润,这样的结果没有问题。可是如果你知道第一道环节菜农的卖出价是多少,再比较最后你在菜场的买入价是多少,你会不会惊呼怎么贵了这么多?是不是有猫腻?

事实上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而其中多级商的加价比例程度,又明显不平衡,十分不对称,最后一级菜市场摊贩的加价比例要占到一半还多,前面多级的结构加起来也只占到一半。

不要先急着骂摊贩黑心,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多级的稳定系统存在,一定是有其内部的规律在起着作用。物流进城这一段,一车皮的蔬菜就是二三十吨,体量一大,单位的利润就被摊薄。而菜农一天销售的蔬菜有多少?我没有作过统计,但是必定和车皮的体量比起来小得可怜,单位利润不丰厚一点怎么养活自己?

是否有跳过这么复杂的结构的可能,理论上有,最极端的做法就是农民进城卖菜,但是这不可能实现,理由就不一一赘述了。

菜场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案例,但是真实市场中的渠道现状,和菜场没有本质上区别。渠道商的目的很单纯,赚钱而已,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品牌、占有率,还是心智空间,说到底还是利润,不赚钱的商人是不道德的。和菜场一样,不管卖的是什么,企业和渠道商都只是层层销售链条中的各自一环而已,没有目的上的矛盾。

而解决渠道上的矛盾,方式方法有太多太多,但说到底万法归一:卖点与售点之间的矛盾,说穿了根本不是矛盾,充其量只是伪矛盾而已,没有一个商不希望自己的是好东西,也没有一个企业不希望自己的渠道商都尽心尽力。商和渠道商是企业最看重的朋友,对待朋友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

真诚即可,剩下的都好说。

就像结构冲突里提到的,结构冲突总是与有限的资源相伴,而冲突的最终解决往往有赖于有决策授权的个人。

卖点与焦点的矛盾

什么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我们无法给其下一个确实的定义,因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但我们相信,基本的原则性是始终未变也不会变的。比如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健康的向往、对生活便捷的期待、对美感的偏爱等。凡是正确完成了这些目标的产品或者品牌,从过去到现在都实现了成功,在未来也是一样。

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卖点与焦点之间的冲突?

这是件很无厘头的事情,企业都是最社会化的动物,正常的企业在自己的产品在社会上所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功用都必定百分百地关注。没有人故意试错,好奇地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在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看看结果如何。所以我想来想去,凡是在焦点上出问题的案例,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是无妄之灾,要么是太脑残自恋。

总会有倒霉蛋的,或者说辩证的思想也同样作用在品牌传播上。宝马一直宣扬的是驾驶乐趣,并且成功地把“坐奔驰,开宝马”这句话变成了大家的口头禅。这算是品牌世界数得上的成功案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需要为社会的飙车现象埋单,开宝马的就没有遵守规矩的司机吗?开普桑的就没超速撞过人吗?

茅台也很冤枉。中国品牌一直没有奢侈品的基因,在价值成长的路线上成功的案例也寥寥,香烟里有个黄鹤楼1916,现在酒中有茅台我们应该高兴才对。LV和爱马仕卖得疯狂,但你从来不会听到任何为什么它们这么贵的解释。再说了,为何一个酒厂要给公款吃喝的社会现象埋单?

最近的大环境下,躺着中枪的则是诸多日企,本田、尼桑给砸了,优衣库把牌子遮了,连日本料理都关门躲风头了。

无妄之灾不要紧,一时风波起而已。你能承担多大的诋毁,你也就经得起多大的赞美。

但有时候还真是企业自己的问题,品牌有时候做大了也有坏处,容易被光芒照瞎了眼睛。丰田和立邦加上耐克算是对品牌体系浸淫已久的老手了,可是一样会犯错。丰田的石狮子、立邦漆的龙、耐克的恐惧斗室,全是令人发指的低级错误,说得严重一点是在裸挑战底线。广告很多时候是一门夸张出位的艺术,但时尚和非主流还是有区别的,广告也是放给人看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社会都有其起码的准则和要求。

上一篇:《读者》《意林》等名牌期刊的办刊理念对于文... 下一篇:购物中心的餐饮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