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种植结构及种植制度演变探析

时间:2022-01-26 04:10:46

阳谷县种植结构及种植制度演变探析

摘要 总结了1949年以来阳谷县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和种植制度的历史演变,以期促进该县种植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 种植结构;种植制度;演变;山东阳谷

中图分类号 S6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089-01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5°39′~116°6′、北纬35°55′~36°19′,年平均气温13.6 ℃,年平均日照时数约为2 223.3 h,年平均辐射量1 172万J/m2,平均降水量约为523.9 mm。

种植结构和制度的演变受自然资源、技术条件、社会需求和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4]。种植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3],1949年以来,阳谷县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制度。文中初步统计总结了建国以来阳谷县种植结构和制度的演变历史,以期为今后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历史依据。

1 建国以来阳谷县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1963年以前,阳谷县是一个粮区,粮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1.5%左右,经济作物面积占4%~5%。1963年棉花列入国家计划,经济作物面积扩大,至1979年面积一般为1.53万~1.60万hm2,其中棉田面积1.4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1.23%;粮田面积下降到4.33万hm2,占耕地面积62.5%;1981―1990年,棉田面积又有所扩大,其中1981年棉田面积达到2.2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1.9%,粮田下降到3.46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0.1%,其他作物面积1.19万hm2,占17.2%,至1990年,棉花种植面积达到顶峰,约2.33万hm2左右。从1992年开始,受经济效益的影响,棉田面积开始逐步下降,粮田及蔬菜种植面积逐步上升,1997年以后,该县棉田面积稳定在0.4万hm2左右。由此可见,建国以来,阳谷县经历了粮油区过渡到粮棉区,再过渡到棉区,再过渡到粮区等几个阶段。

粮食作物内部,当前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趋于稳定,豆科、小杂粮面积减少趋于稳定。解放初期至1965年,粮食作物虽以小麦、玉米为主,但大豆、谷子、地瓜、高粱等面积占相当比重。1956年小麦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0.0%,玉米占20.5%,谷子占7.8%,大豆占11.2%,高粱占4.3%,地瓜占7.2%,其他杂粮占6.9%。1965年以后,小麦、玉米面积大幅上升,其他粮食作物面积显著下降,1981年小麦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35.8%,玉米占35.7%,大豆占2.9%,其他杂粮占6.2%。2010年小麦占播种面积的35.4%,玉米占37.3%,大豆占1.1%,其他杂粮占1.2%。

2 建国以来阳谷县耕作制度演变

20世纪50―60年代初期,在土地瘠、薄、洼、碱未得到治理,人均占有土地相对较多,生产条件落后的情况下,阳谷县主要以两年三作为主,约占耕地面积的50%,即小麦―玉米(或大豆)―谷子(或高粱、地瓜);一年两作次之,占耕地面积的30%~40%,即小麦、玉米―小麦、玉米;一年一作面积占10%~20%,即棉花或小麦―休闲―小麦;一年多作极少,一般占1%以下,多为菜园地。

1963年开始棉花列入国家发展计划,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阳谷县棉花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一年一作和一年多作占耕地面积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一年两作和连年三作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在此期间,一年一作(主要是棉花)占耕地面积比例在40%~60%,一年两作(主要是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占耕地面积比例在20%~30%,二年三作所占耕地面积比例在10%~35%;一年多作(主要是蔬菜)所占耕地面积比例在1%~6%。以1981年为例,1981年一年一作占耕地面积比例为59.4%,一年两作占耕地面积比例为24.1%,二年三作所占耕地面积比例为11.5%;一年多作所占耕地面积比例为5.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阳谷县耕作制度又发生重大变化。一年一作和两年三作面积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一年两作和一年多作面积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并且逐渐趋于稳定。在此期间,一年一作(主要是棉花)占耕地面积比例在4%~8%,一年两作(主要是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占耕地面积比例在60%~80%,两年三作所占耕地面积比例在1%以下;一年多作(主要是蔬菜)所占耕地面积比例在15%~30%。

3 结语

1949年来,受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生活需要、经济效益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阳谷县经历了粮油区过渡到粮棉区,再过渡到棉区,再过渡到粮区等几个阶段;耕作制度上一年一作和两年三作面积所占比例大幅下降,一年两作和一年多作面积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并且逐渐趋于稳定。

在农业发展初始阶段,种植制度明显受自然条件制约,建国以来,阳谷县随着生产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总产逐年增加,设施蔬菜栽培面积扩大,复种制度显著增加,种植制度更多体现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

4 参考文献

[1] 卞正瑶.种植业结构调整:我国世纪之交的一场革命[J].中国粮食经济,2000(11):13-15.

[2] 牟正国.我国农作制度产业的新进展[J].耕作与栽培,1993(3):1-4.

[3] 武兰芳,陈阜,欧阳竹.种植制度演变与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02(3):1-5.

[4] 叶贞琴.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成就和今后发展的建议[J].农牧情报研究,1992(6):1-8.

上一篇:黑龙江省烤烟引种试验研究 下一篇:中债金联系统知识问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