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

时间:2022-01-25 08:39:05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30页

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特别重视低年级学生的感情状态。从儿童到少年的生活道路应该是充满快乐和生气勃勃的――这是整个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快乐是儿童对自己的力量产生乐观和信心的源泉,是他们同周围世界建立丰富多样的实际关系的前提,没有这些丰富多样的关系,便不可能有精神的发展,尤其不可能有先天素质、能力和天赋的充分发展。

冉乃彦:苏氏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研究。他明确地指出低年级学生快乐的情感,是精神发展绝不可少的条件。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与世界建立丰富多样的关系,绝不是为快乐而快乐。目前有的人,学了皮毛――停留在快乐上,反而把最重要的任务――同周围世界建立丰富多样的实际关系,丢在脑后,不去下功夫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31页

如果有些孩子学习了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就大失所望,有时候还厌恶学习,那么教师对此也有责任,因为他未能给孩子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对大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孩子却是巨大的力量源泉。由于七岁儿童还不能自觉地克服困难,所以他们主要是从感情中吸取初次的意志力量。

冉乃彦:感情对于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从感情中吸取初次的意志力量”,这个论断值得注意,看来,小学生的认识和意志发展都离不开情感。有的小学生是为了妈妈要好好学习,就是一种情感的力量。虽然不够高大上,但是对孩子来说,是真实的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33页

发展中的“不平衡”“飞跃”,在少年时期表现得较突出。……有些孩子的生活中会发生一些急剧缩短他们按部就班的正常发展进程,使他们某些重要的性格特征得以迅速形成(比如,由于家庭发生不幸所引起的震动,可以使幼小的孩子具有少年性格的特征,使少年具有青年性格特征)。

冉乃彦:就我所知,二战时期许多孩子性格发生变化,早熟比较普遍。现在的孩子,如果遭遇较大事件,同样会产生重要的心理变化。这是教育者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不能简单用书本知识套用在不同孩子身上。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34页

有些十四五岁的学生在精神发展中,所以出现“不平衡”和“飞跃”,还由于他们所在的集体内年龄不一。甚至还可以说,小孩子和大孩子的经常接触,是他们顺利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如果小孩子一入学就和大孩子一起参加具有高尚目的的共同活动,这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培养大孩子才有的品质。

冉乃彦:苏氏十分重视不同年龄孩子在一起活动,这对小孩子顺利成长和大孩子的自我严格要求,都有显著的作用。我们这些方面的实践、探索,远远没有跟上。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50页

我们曾经见到过一些8~9岁的儿童,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于是跟老师说:“我想想就会懂的!不管多大困难,我一定能够弄懂!”当然,这一年龄儿童的意志力还是有限的,但他想要克服困难这点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是儿童精神世界中崇高思想的一种反映。

冉乃彦:苏氏充分肯定了儿童精神世界中,情感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是崇高思想的反映。我们曾经在一年级进行实验研究时,能够做到40个孩子打针,没有一个孩子哭,有的还表现出很自豪。原因就是一种崇高思想和情感的鼓舞。苏氏同时还提醒我们儿童意志力是有限的,这点是防止我们简单、片面照搬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51页

我们设法使所有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也参加这种课外活动。我们确信,如果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在同课上学习无关的智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乐趣,他们就会以另外一种态度,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即自觉地去克服困难。

冉乃彦:如何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信心,改变态度,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问题。中国教师总结出“增加一个展示平台,增加一个评价标准,就会发现一批新的人才”的创见,和苏氏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55页

我们的学校有这样的传统:所有的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就开始帮助在2~3年后才能上学的小朋友。……集体中有谁哪怕是稍微表示想要回避对小同学的帮助,就会受到集体的尖锐批评。这是因为孩子们懂得他们所做的事情的高尚性,全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冉乃彦:这样的传统,大同学帮助小同学,中国也有,应该坚持下去。当前中国的现状,的确有美丑不分,高尚与卑鄙颠倒的情况。但是广大老百姓对此是不满意的,极力呼唤道德,歌颂高尚,就说明这是大势所趋,人心不可违。我们应该从这些小事情做起――大同学帮助小同学,扶助高尚的萌芽成长、壮大。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71页

6~10岁的孩子们在当明白易懂的、令人感动的思想,通过神话的形式传到他们头脑中时,会产生一个特别强烈的审美情感。寓意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使他们确立起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美丽与庸俗的概念。……我们专门为低年级学生开辟了一个童话室。这里有许多描写俄罗斯、乌克兰族和其他民族民间神话故事的图画。……排演童话经常有音乐伴奏。……音乐与演员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再现相应的环境――这一切都能增强孩子们的美感。

冉乃彦:苏氏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是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童话进行的。令人欣慰的是这种重视研究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做法,已经在中国一些学校体现。如对童心、童谣、童趣的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83页

一向使教育者感到不安的是:大多数棘手的、困难的问题,都同教育少年有关。少年时期被称为是“困难的”年龄时期,这并不是偶然的。它难在少年往往把独立性、主动性看做是自己道德尊严的表现,然而他主观的力量和可能,还不允许他在各方面不依赖外力。成人旨在对少年所做的努力,被少年看做是对自己独立性的限制。凡是在少年企图摆脱在他看来无需成人保护和关心的地方,他所犯的错误也就最多。

冉乃彦:这是我看到的对少年期最精彩的论述。只要把苏氏分析的少年和成人看法的不同,认真思考一下,成人和少年的“矛盾”基本可以解决。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13页

智力和情感的不断深入发展,是少年时期的突出特点。思维无论是在反映客观现实各种现象的范围上,还是在思维过程的特点上,都提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我们进行过多次同样的试验:给7~8岁的孩子和13~15岁的少年看同一幅重要历史事件的绘画,并向他们介绍了这幅画的内容。7~8岁的孩子们对这幅画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13~15岁的学生则对引起某种运动、状态和斗争的内部动机发生极大的兴趣。

冉乃彦:这就是儿童和少年在思维上的重要区别:儿童对外部特征感兴趣;少年对内部动机感兴趣――当然认识还不够成熟。我们的教育工作应该主动地符合这个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15页

如果7~10岁的儿童首先看到的是事物、现象、事件的最常见的特征,而且根据这些特征形成对感知对象的意见(首先是感情评价),那么少年在所观察的事物与现象中(特别是在人身上)看到的都是相反的特征。比如在好人身上他们也一定能看到某种缺点。由于不善于解释好坏之间错综复杂的情况,少年们经常在对人们的评价上出现差错。

冉乃彦:苏氏的这个分析,使我们能够区别儿童和少年观察与思考的特征。不过,少年的这些变化只是刚刚开始,还不够成熟。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生活》119页

有些教师认为,少年的固执是由于他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正确,不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乍看起来好像是这样,其实学生只是装作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他的思想一直在积极活动,在寻求正确的答案。对少年的观察表明,他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十分难过,而且在他这一年龄,自尊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要求他冷静地、深思地批评自己的见解是不合适的。

冉乃彦:苏氏对少年内心世界深刻的理解,令人敬佩!而他指出:在少年自尊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做才是合适的,体现了真正教育家的教育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21页

少年智力生活的发展,甚至反映在学生集体中的相互关系上。许多男孩仿佛对自己的同班同学感到失望。通常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希望同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智力上的交往。少年经常从高班同学中寻找自己的同志,那些兴趣广泛、知识丰富的同学,在少年中享有极高的威望。6~7年级的学生特别希望同那些不仅在学纲范围内的成绩好,而且热衷于某种研究性劳动(比如制造能开动的机器或机械模型)的9~10年级同学建立友谊。

冉乃彦:苏氏对不同年龄孩子在一起活动,有许多重要的实践经验。也许是中国的学制与前苏联不同,中国极少十年一贯制学校,重视不同年龄相互影响的学校更少。但是其他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了不同年龄交互影响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研究――据我所知如重庆石新路小学,高年级与低年级多年共同阅读,就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24页

年幼儿童的形象的、具体的思维能力,不仅反映在鲜明的、富有表达力的言语上,而且正是由于这种言语的影响而得到发展。低年级学生感知的外部特征,决定了这一年龄学生情感的目的性和言语的色彩。学生的言语表述是富有表现力和天真直爽的。另一方面,这一年龄学生,对表现概括性思维的词缺乏感受性,尽管这个词是他们十分熟悉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存在于具有截然不同色彩的词语当中:好与不好、喜欢与讨厌、赞许和禁止。

冉乃彦:低年级学生对抽象的词语还不能真正理解,即使他们熟悉、也在说这些词语。这点常常是被许多成人误解,影响了交流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25页

内部语言的发展,对少年在集体中的相互关系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少年对别人给自己的行为、品行所作的评价是很敏感的。少年是不会忘记教师或者同学对自己所作的评定的。他好像不仅有意识地把这些评定很长一段时期记在心里,而且利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分析、认识和检验,是同意呢还是反对,并由此产生和加强相应的情感。

冉乃彦:苏氏的这个观察与分析实在精彩!在社会关系中,少年对别人的评定十分敏感,并利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开始了独立思考。而成人往往不知道,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成人与少年的互动,会真正影响他们的态度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26页

这一时期我们看到,许多学生只要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力量,他们就进行辩论。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培养少年掌握言语的任务,恰恰在于把少年的独特思维活动,引向正确的轨道,使少年不成熟的、不完善的言语发展成能正确用词造句的外部言语。

冉乃彦: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少年像公鸡一样见面就斗,正是他们发展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思维的需要,言语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126页

少年认识到他已经不是儿童,这是少年时期形成的并对少年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自我意识最新本质特征之一。这种思想使少年对教育的作用更加敏感(特别是对教师的失误和失败)。少年对涉及他个人的一切反应特别敏锐,没有一个少年不由衷地希望表现得好,并得到教师、特别是集体对他的赞扬。

冉乃彦:苏氏的研究极大地充实了教育科学。少年的敏感性,少年对集体对他的反应特别重视,这些分析,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本书所引《学生的精神世界》原文摘自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单行本)

上一篇:例谈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优化与创新 下一篇: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