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时间:2022-01-25 11:10:52

新形势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一直备受关注,但其实效性不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面对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面对社会思想多面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价值评判标准多样化并存的时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探索新的切入点,提高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成为十分迫切和重要的课题。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分析

科学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完美健康人格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是非判断选择能力的具备,关系到大学生的一生。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导致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与教育者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的设计、选择及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关。

1.教育目的选择中没有处理好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长期以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帮助大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关于理想信念的抽象化认识和理论体系,往往是“灌输”一个统一的模式,试图帮助大学生树立起“预制”的理想信念,而忽视了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超越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内在需要,忽视了大学生批判现实、超越现实、发现自我价值、追求社会价值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价值目标的追求下,理想信念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心灵世界,而大学生也往往缺少对现实与未来、个人与社会等理想信念问题的思考及思考能力,久而久之,养成了教条主义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从而出现有些大学生认为人可以不需要理想信念或者徘徊于理想信念可有可无间等现象。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指引固然重要,但对于理想信念教育来说,方法论的教导更为关键。让大学生学会主动地认识现实、感受现实,理性地批判现实、超越现实,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这才是理想信念教育真正的目标和归宿,才是理想信念教育要牢牢把握的根本使命。

2.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不够紧密。

理想信念是基于现实生活而指向未来的一种追求和超越,可归纳为“两点一线”,“两点”即当前生活(实然)和未来生活(应然),“一线”即实践过程(主要表现为理性批判和科学建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大学生能够理性地认识自我和社会现状,帮助并引导大学生学会思考“我是谁”“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我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怎样的生活才算有意义”“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当然是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的,无论是认识当前生活、构建未来生活还是中间的实践过程,都离不开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生活世界。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以往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往往更多地强调社会理想、长远理想和崇高理想,并以此为内容进行“宣传式”单向灌输,而缺少对个人理想的关注,往往停留于“社会需要你过怎样有意义的生活”的灌输,而缺少“我需要过怎样有意义的生活”的引导,缺少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引导,缺少对大学生理清个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及民族关系的引导和帮助。这种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以社会理想教育为起点和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往往说教性强,容易使大学生在树立理想信念时产生“怀疑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

3.教育方式与理想信念形成的规律匹配性不高。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大学生基于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命本身的存在进行反复体验、反思、质疑、判断、选择、升华的过程,与之相适应,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也应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培养过程,当然也需要基础的抽象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教育为前提。但现有教育方式存在几个问题:一是采取课堂教学等单一的显性教育方式,效果不佳。大课堂的授课形式,学生以绝对被动的地位听课,缺少对授课内容的内化训练,教师缺少对课内外实践体验的设计,现有的实践活动教师引导相对不足,忽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对师生互动模式等隐性教育方式的运用。同时,以考试的形式来检验大学生学习效果,极易让大学生一触及理想信念问题就误认为理想信念就是“背理论”“讲大道理”,而背离了理想信念本身的意义。二是教师授课以学期为单位,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化教学影响了教育效果。三是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尤其是80后辅导员对理论课教学不够“理直气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点讲不清”,讲不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就更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纳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的需要。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有来自教育环境的挑战,也有来自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显著变化的挑战,更关键的问题是教育者所实施的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在这些挑战面前,逐渐显现出诸多的不适和低效现象,甚至导致大学生出现抵抗等负面情绪。因此,我们迫切需要理性地反思和突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瓶颈,寻找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1.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契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追求。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去发现、体验、感悟、反思、追求和构建美好的未来生活,使大学生拥有独立的人格、丰富的精神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坚定信念。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过程,要求大学生具备独立的思考分析能力、理性的反思质疑能力、科学的选择评价超越能力、卓越的创新构建能力,这些能力的拥有正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传授原有知识性内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并使得知识性教学和能力性教学相融合,教会大学生自我教育、独立思考,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时能科学理性地选择、消化、辨析和吸收,逐渐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促进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

2.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转换教育方式的良好选择。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育者采取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效果不佳,大学生往往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而没能进入“内部”、以主体的身份来对待理想信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渐渐失去了对理想信念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相对应,思想政治课教师也信心不足,往往应付性地对待理想信念教育,甚至为了迎合大学生的兴趣而不讲或少讲理想信念,从而逐渐偏离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质目标。可见,要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转换教育方式,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使大学生成为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体,将理想信念教育搞“活”,处理好灌输式的单向教育与互动式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在课堂内外不仅有教师的知识理论讲解,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常有互动、有对话、有思想的交锋、有观点的辩论,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远离“枯燥无味”“遥不可及”“敬而远之”的尴尬境地,让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有所作为”,让大学生逐渐认同、喜爱并持之以恒地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在训练中不断提高反思和批判能力,在反思和批判中发现自我的存在价值,在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实现过程中,逐步树立科学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优化教育内容的重要途径。

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谈到如何优化,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者不仅要讲社会理想,也要讲大学生的个人理想,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不仅要达到“隐性和长期性”的效果,也要达到“显性和实效性”的效果。“显性和实效性”就是要求理想信念教育要与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相结合,回归到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设计教育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理想信念教育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立足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二是如何使大学生能够将分散多元的个人理想逐渐导向社会的共同理想,并为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而奋斗。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使大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及民族的关系,明确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与此相对应,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性的教育和引导,更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准确理解生活的意义,并外化为积极的实践活动,去实现改善自我与世界的目的,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追求卓越的社会价值提供精神动力。

三、小结

以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方法和途径来提高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是符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征和大学生理想信念生成规律的。要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目前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相对不高,以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计相对较少,教育者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相对不足。基于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水平,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的素质必须符合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二是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训练中能持之以恒地积累知识、主动思考、积极实践。教育者通过课堂内外长期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学会批判和反思,学会以主人翁的身份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学会感悟生活的意义,学会在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构筑理想、坚定信念、实现价值。

上一篇:浅谈电影中的女性主义 下一篇:他就是个“调皮”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