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技术创新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时间:2022-01-24 02:51:33

浅析技术创新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 通过对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工作总结研究,分析技术创新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起的作用、企业科技进步面临的主要问题、困难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 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3-0199-02

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有限公司座落在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沁水煤田,是山西兰花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现年设计生产能力90万t。莒山煤矿始建于1959年,经过近50年的开采3#煤资源迅速枯竭,为加快企业发展,使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狠抓技术管理,积极开展各方面技术创新,有两项创新项目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其中一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晋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莒山煤矿有限公司在技术创新和资源回收方面的先进经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1 近几年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主要成就

莒山煤矿有限公司是一个有50年开采历史的老矿,除自身开采外周边也遭到小煤窑的掠夺性破坏,3#煤资源迅速枯竭,如何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延长矿井报务年限,莒山煤矿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在3#煤弃滞资源回收上做了大的文章,实施了一系列技术创新。

1.1三号煤底层弃滞资源复采技术

莒山煤矿1980年前后采用倾斜分层采煤法开采,当时技术装备落后等方面因素,工作面回采了上部煤层,底层遗留厚度约1m左右,该区域内的弃滞资源可采储量约为200万t。

为此,莒山煤矿成立了3#煤底层弃滞资源复采技术攻关组,在3322下层工作面进行回采试验,采用高档炮采工艺,但对设备配置、工艺流程、劳动组织做了特殊的调整改进。经过近半年实践,3322工作面顺利完成试采,生产原煤5万t,回采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1)将工作面单体液压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更新为单体液压柱配合π型钢梁齐梁迈步式支护,另在钢梁后部加支短梁加强第三排的管理,增强了回采工作面顶板的稳定性、整体性。

2)将工作面的循环进度由原来的1.0m逐步缩小为0.6~0.8m,工作面柱距作了调整0.4m和0.6m间隔布置,在保证行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放炮后顶板的面积。

3)使用毫秒雷管微差定量爆破技术,即减少了放炮时对顶板的反复震动,又提高了炭块率。

4)提前收短梁,放炮后及时移长梁控制顶板的下沉,煤帮支设贴帮点柱等。

在3322工作面回采的基础上,根据底层工作面的特殊条件,工程技术人员反复实践,逐步改进完善了3#煤底层复采回采技术工艺。该项技术的运用可回收3#煤底层弃滞煤炭资源近200余万t,矿井服务相对延长4年。

1.2六采区分层工作面坚硬顶板控制技术成功运用

莒山煤矿六采区3号煤煤质软,顶板坚硬,顶板周期来压强烈,工作面回采难度大,先期回采均因工作面顶板来压频繁、来压强烈而失败。针对六采区特殊的煤层顶板地质条件,结合以前开采经验教训及其它地区坚硬顶板管理的成功经验,立项进行分层工作面坚硬顶板控制技术攻关研究。

课题组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不断深入现场,完善采煤工艺和顶板控制技术。

1)将薄板矿压理论应用于单体支柱长壁炮采工作面坚硬顶板控制,减弱顶板来压强度,切顶及台阶下沉现象明显减少,解决了顶板冲击来压,支架损坏率明显降低,提高了生产效率。

2)对顶板预爆破致裂的步距、位置、时机等参数做了科学的调整,预爆破工艺更完善、合理、系统,卸压效果明显。

成功开采3613、3608、3607等工作面。生产实践表明,该项成果实现了“两软一硬”中厚煤层的高效回收,投资小、安全可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在类似条件的矿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山西省科技厅对该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获得2004-2006年度晋城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1.3三号煤刀柱工作面底层复采技术

70年代初莒山煤矿采用落后的刀柱式回采工艺,造成弃滞资源近500万t,1993年,与太原煤科院技术合作进行刀柱弃滞资源复采试验,因多方面原因没有成功推广应用,但为进一步研究该技术提供了部分基础参数。2004年,成立“刀柱下弃置煤炭资源复采技术研究”课题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对刀柱式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区形态进行研究,建立三维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刀柱式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区应力分布规律。根据3#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赋存特征,将长壁综采工作面顶板结构可简化为板状结构,应用RST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求得3#煤层顶板来压步距和来压强度值。然后,根据刀柱式采空区下长壁开采与普通煤层长壁开采时的围岩结构差异,对刀柱式采空区下弃置煤层长臂开采时顶板压力进行预测。

根据理论研究结果,制定了刀柱下残留煤层长壁复采方案,确定了复采区巷道布置方式及采煤工艺。根据复采总体设计方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现场实践的不断完善,2005年6月首采工作面试采成功,同年在我公司正式开始推广运用。

该项技术的成功运用完善了回采工作面过刀柱煤柱集中应力区的管理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使近300万t弃滞煤炭资源回采成为现实,并为类似条件下弃置煤炭资源的回收提供了技术依据和实践基础,目前该技术还在运用中发挥着效益,矿井服务可延长六年。山西省科学技术厅组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莒山煤矿在3#煤弃滞资源的回收利用、采煤工艺改革及生产系统改造等方面,大胆创新、攻坚克难,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技术成果,探索出了适合公司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提高了资源回采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2 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莒山煤矿在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技术创新步伐和思路还不能适应兰花集团公司快速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突出反映在:一是技术和装备水平低;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偏弱,自主创新人才缺乏;三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四是客观、既定条件的限制,使得技术创新只能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造成技术引进及创新的起点不高。总之,市场制约、资金制约、技术人才制约和体制制约仍然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对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支撑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3企业技术创新实施举措

3.1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机制

建立技术创新内在激励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技术要素分配制度,技术人员奖惩制度等,提高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建立技术创新考核机制,结合经营考核办法,将企业技术创新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把技术创新成效、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贡献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

3.2加大科技投入,多渠道筹措技术创新资金

在技术创新的成果取得经济效益之前,资金不足往往成为制约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企业自身投入的同时应广开筹渠道,解决创新活动中资金缺乏的问题。

3.3大力挖掘现有科技人才的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现有科技队伍的作用

建立人才激励、竞争的有效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出成果。加大科技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把教育和培训放在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3.4大力开展技术革新,营造全员创新氛围

围绕降低成本、节能降耗开展小改小革、技术革新,充分发近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企业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全体员工为公司献计献策,抓好一批投资小,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短、平、快项目。推广应用先进的工艺技术的装备,改造淘汰阻碍线生产的落后技术装备,同时奖励技术革新活动中涌现出的“五小成果”,定期举办职工技术比武,营造公司内部全员创新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吊耳设计应注意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C++”环境下的算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