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1-23 09:36:45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本文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影响学生提高听力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对此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及解决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对策

自从国家教育部把英语列入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两项基本技能之一,大学英语就成为高校教育中一门核心的课程。大学英语与中小学英语教学相比,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教育部于2007 年重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此外,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于在读的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也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近年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2009 年国家教育部试点实行的四、六级考试试题中,听力部分的比重达到了70%,其中包括25%的听力理解和45%的综合听力,综合听力包含单项选择、听写、跟读、语法结构以及写作五大题型,考查学习者对听力理解整个认知过程中各种技巧的把握而非单纯对语言内容本身一些细节问题的掌握。因此,听力能力的提高对于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和增强学生考核技能,无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高等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重语法、笔试,轻听说,大部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较差,不但自己说的英语别人听不懂,听别人说英语却是一头雾水。同时,长期以来,我们传统听力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第一,目前不少学校听力教学仍然采取的单一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教师放听力,学生听录音,教师问问题,学生做练习的方法。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作用,而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者。因此有些教育学者认为:传统听力教学不是在"教"听力而是在"测"听力,这种教学方法不能解决学生的听力问题。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因缺少多种教学策略、手段的支持而变得非常的僵化。

第二,大部分院校的听力课教学从其他的传统英语教学科目剥离开来,只是单纯的"听力"课,少有听、说、读、写的结合,特别是缺少相关英语文化背景的分析。教师就事论事,着重于少量的听力材料讲解,或是侧重于某些测试技巧,学生没有机会多听、多想,听力课变成了词汇课、语音课。使学生因知识面过窄,缺乏对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的了解,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现代生活的变化。

其三,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听力课堂进行听力学生和训练,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单一,训练时间较少,较被动。同时由于课时有限,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在听力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使大学英语听力课"费时多,收效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受到了限制,学习语言的趣味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听力教学课堂气氛的呆板与被动。

其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教师和学生能接触到大量的听力信息,大部分院校也能配备多媒体设备。但是在海量的听力信息面前,许多师生感到无所是从,使一些听力课程变成一味的放电影,听音乐,从而流于形式。

二、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主要因素

(一)语言基础知识薄弱

语言基础知识薄弱主要表现在对一些要求掌握的单词,短语以及句型等,学生的掌握程度还不够,做不到灵活应用。大部分院校的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少是一个相当普遍且突出的问题。这些学生在学习阶段为了应付考试,基本上将学习英语的重心全部放在了掌握语法知识上面,片面的追求做大量的语法练习题,而忽视了应该多接触语言素材这一重要方法,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属于重点语法知识点的词汇及单词等,接触频率非常高,而另外一些词汇则被忽视了。这是由于头脑中贮存的常用句型和习惯用法缺乏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语言基础知识薄弱还表现在语音基础知识差,缺少必要的语音知识的理解等。在中学阶段,许多英语教师不注重学生语音知识的培养,导致多数学生对英语语音知识没有进行过系统性、强化性的学习,许多语音知识基本上都是只接触过一次两次就不再学习了。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升入大学之后,听力方面的缺陷就表现出来了。因为很多时候,听力的内容以及词汇之类,都是非常简单易懂的知识点或者文化背景。但是,由于学生语音知识差,导致许多原本应该很容易听出的单词,在学生眼中都是陌生的。当听到英美人的标准发音时,根本无法正确地辨音及识别,学过的单词也变成了生词。同时,英语语音中的连读、弱读、省略等基本的语音知识,也是学生觉得听力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并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语言上有极其明显的反映。许多教学专家都曾说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在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因此,在我们的听力理解过程中总会出现文化理解方面的障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重点往往放在语言本身上面,而忽略了相关知识的扩充。这一方面是教师的原因,因为在中学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更多的语言知识点方面,也就是所谓的考试得分点,而忽视了在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在大学教学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虽然自主性较强,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足够的英语文字资料,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也仅局限于课本所讲知识,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对英美国家文化不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将自己母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放到所阅读的英语材料中去进行理解,这样势必会造成理解的偏差。

(三)情感因素的障碍

在英语听力理解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最大障碍的主观因素,则是学生无形中给自己的压力以及缺乏自信心所导致的。学生首先觉得英语听力比较困难,同时心理压力大,生怕得不到好的分数。因此,听的时候是一种非常焦躁不安的状态。这种状态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水平的正常发挥,考不出好的分数。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学生一提到英语听力,就感到焦躁不安极不舒服。这时,学生应主动调整好心情,把焦虑程度降到最低,以平常心来对待英语听力,这样反而可以起到更好的作用。

(四)听力习惯的影响

另一个影响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主观因素,则是一部分学生的不良听力习惯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听力理解要在短时间内,听到不算少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所听到内容进行理解消化,从而选择正确答案。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听清楚每个单词,最好的方法只能是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但是一些学生的听力习惯却不够好,每次听一段话的时候,总是从第一句话就开始,试图听懂并理解每个句子以及每个单词。这样,当已经播放到下一句时,他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一句子中,导致到最后一紧张,干脆什么都没有听明白。另外一些学生则是,在听一大段话的时候,没有养成速记的习惯,也就是用尽可能少的一两个单词或者自己看的懂的符号,在一个意思群停顿的时候记录下来,不然等到最后一大段内容听完了,基本上是听了后面忘了前面,尤其是一些数据方面,如果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到最后只是模糊地记了一个大概,无法准确地针对考题进行选择。

三、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应对策略及教学途径

(一)强化语言基础知识

语言基础知识是听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理应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注重完善学生的语音技能,课上多强调语音的准确性,课下多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模仿真实、地道的英文发音,从而加强他们的辨音能力,力争达到在听到材料时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回应。其次,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扩充词汇量,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英语书虫、小说、报刊、杂志或观看英语原声电影等多种渠道有意识地掌握一些习惯用语和交际用语,体会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增加对词汇的熟悉程度。最后,良好的听力效果也离不开丰富、扎实的语法知识。熟练掌握一些常用的语法表达和语法规则对准确理解听力材料起着很大的辅助作用。

(二)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听力过程中的难点或障碍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空缺或文化差异导致的,因此,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注重对语言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语言及文化知识的传播,尤其是在听力练习前应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介绍一些英美文化概况,跨文化交际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并扩展有关的英语背景知识,从而扫清听力过程中的文化障碍,以便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语言信息包涵的意义。学生知识面的扩充及文化背景知识的广泛涉猎将大大有助于听力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英语思维能力

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将听到的语音信息转化为集音、形、义于一体的词汇,而且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整体材料的理解和关键信息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与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于英语听力教学,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积极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特定的语言环境,通过师生间的交互协作,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学习、会话交流和专题讨论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四)培养各种听力技能

一是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众所周知,在日常交际中,双方常常会利用当下的语境对对方将要表达的含义做出预测和推理,从而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听力也是如此。因此,在听力训练前,教师可根据听力材料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或指导学生通过浏览材料的标题和问题的题干对材料的大体结构及主题做出预测,在听音时就可以有意识、有重点地捕捉与理解有关的重要信息。这种预测工作越充分,在听音时就会感觉越轻松,准确率也会显著提高。

二是培养抓大意、记要点的能力。听力是一项需要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推理能力通力协作,百分百投入的脑力劳动,因此,学会抓材料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单词和句子的局限,不必拘泥于领会每个词句的意义,而要从整体出发,通篇考虑,培养学生抓大意,记要点的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良好习惯。听力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高效、良好的记忆策略,然而,人的大脑不可能把听到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全都记录下来,边听边记的习惯便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听时完全明白、听后完全记不得的困境,一方面可以迫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有效地弥补了短时记忆的不足。

(五)综合多种途径,合力提高听力技能

一是听说结合。听说往往密不可分,听的过程离不开说,说的同时也在听。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听说训练,鼓励学生在听音结束后用英语复述材料,交流思想,这样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且能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为提高听力能力奠定基础。

二是视听结合。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是接收语言信息、获取语言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通过视觉形象思维和听觉逻辑思维的相互作用,往往能达到最佳的理解及记忆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素材与听力材料相结合,积极创设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如英文电影就是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的听力素材,若能合理利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意识。

三是听读结合。以读促听是提高听力的又一有效途径。读可分为朗读和阅读两种。朗读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发音,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感受英美发音的差异,掌握基本的发音技巧。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语音知识才能很好地和听到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他们对词汇、语法、句型及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对材料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听的效率及准确率。

四是课内外结合。听力是一项长期的语言实践活动,其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仅凭有限的课堂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开设练习听力的第二课堂,如收听英语广播,欣赏英文电影,学唱英文歌曲,参加英语角等,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听力能力在真实地道、原汁原味的英语氛围中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英杰,刘宝存.中国教育改革30 年・高等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丛明才. 外语听力教学策略探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6).

[4]刘江华.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 1) .

[5]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 ( 4) .

上一篇:促进贵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探析 下一篇:谈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