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船舶物权变动与登记对抗制度

时间:2022-09-02 09:29:09

论我国船舶物权变动与登记对抗制度

摘 要:船舶在民法中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动产,它在性质上不属于不动产,但是在物权变动上适用不动产的登记对抗制度。正是由于船舶的特殊属性,所以才需要用特殊的制度规范其权利的归属与流转。登记对抗制度是传统物权法理论中对于第三人效力的一种做法,我国的《海商法》对船舶物权的变动亦适用了此制度。本文要探讨的正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适用该制度究竟是否能保护船舶物权的稳定性还是保护交易的流通性。

关键词:船舶物权 登记对抗 海商法

在海商海事纠纷中,常常会涉及船舶所有权归属的问题。我国《海商法》第九条规定,船舶所有权的取得、变更或消灭,应当登记;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传统观点对此条的理解是,船舶物权转让最好登记,未经登记的物权变动行为只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效力,该物权合同对第三人没有对抗力,法律不保护不登记取得船舶物权权利人的利益。另一观点认为,完全依据船舶登记确定船舶所有人的传统观点和做法,不符合物权理论和我国物权法的规定,在实践中也会产生许多问题。接下来本文从物权变动的两种模式的分析入手,讨论登记对抗制度的理解方式,思考我国船舶的登记对抗制度对于船舶物权变动究竟造成哪些影响。

一、船舶的物权变动模式概述

船舶的转让属于物权的变动,物权的变动是指物权的产生、转让、变更和消灭。买卖时物权变动常见的原因,买卖合同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生效,关系到标的物何时转移到买方身上。在我国,一般而言,动产依交付而转移,不动产需要登记注册。我国《物权法》将船舶列为动产,但第二十四条规定,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条规定使我国船舶物权的转移带有不动产的特性,虽然船舶属于动产,但因为其特殊性,使之被认为是"特殊的动产"。

对于不动产,普遍认可的物权变动模式是登记生效主义和登记对抗主义。

在我国《物权法》中,登记生效主义是指动产的交付依登记而生效,不登记,不保护,登记是物权行为的生效要件。登记对抗主义中登记不是物权行为生效的要件,不登记,依然生效,但法律保护的范围缩小到当事人双方之间,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假设对于A物的抵押,法律采登记生效主义,如果甲和乙两个抵押权人都没有进行抵押登记,那么两个抵押就都不成立,如果日后债务人无法清偿债务,那么甲和乙都只能作为普通债权人受偿;如果法律采登记对抗主义,如果甲和乙两个抵押权人也都没有进行抵押登记,那么两个抵押都是成立的,在清偿时具体的分配情况则依具体法律而定,但对于标的物是一定可以进行变价优先受偿的。这里就可以看出两种规定在债权人受偿时的不同结果了。

根据物权法理论,物权变动之所以要公示,主要是为了保护交易安全,通过物权公示使物权关系得以透明,使第三人拥有一种判断物权种类、物权内容以及物权人的途径,保证第三人的信赖利益不致遭受损害。"物权变动既以登记为公示方法,则信赖此项表征者,纵令其表征与实质的权利不符,对信赖之人,也应予以保护。因此,公示的主要目的,第一是为了保护交易的安全,第二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信赖利益。船舶所有权变动之所以需要登记公示,其主要目的也不外如此。按照传统观点,对未登记的所有权,除了买卖双方以外,任何人可以不予承认,在实践中会为恶意第三人和侵权人逃避责任提供借口,实际上是保护了恶意第三人。

二、采用登记对抗主义的弊端。

第一,对实际所有人是否公平?根据我国《船舶登记条例》的规定,船舶的变更登记有个审查核准的过程。如果在登记过程中发生船舶侵害,仅仅因登记未完成而不承认其所有权,将对该所有人有失公平,不符合过错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

第二,已经登记的船舶所有人注销登记怎么办?根据我国船舶登记条例的规定,变更登记以卖方已经办理注销登记为前提。如果卖方已注销登记,而新的所有人尚未办理登记,该船舶将处于无人登记的状态。我国海事法院已受理过这样的案件。按照传统观点,如果船舶受到碰撞或侵害,未办理船舶登记的买方不享有诉权,因为该买方并未办理变更登记。卖方显然也没是有诉权。卖方虽曾登记为该船舶的所有人,但该登记已注销。依此逻辑,所有未登记的船舶(如建造完毕尚未登记的船舶或买卖后注销登记的船舶等),受到侵害后都得不到保护。这样是否会造成一种无序的社会状态?显然,答案是肯定的。

第三,登记的船舶所有人都享有诉权吗?如果卖方依据买卖合同取得了价款,且将船舶交付给了买方,在此情况下,卖方对船舶也不再享有任何利益。如果仅仅因为他是登记的船舶所有人,就允许其通过诉讼而获得额外的赔偿利益,这样的结果是否会构成不当得利,违反了民法的基本原则?更何况卖方将船舶转让后一般不会再关注该船舶,仅仅因为他是名义上的船舶所有人就硬要赋予或强加给其索赔权,这样理解法律是否符合逻辑?

传统观点不利于保护船舶的实际所有人。我国的船舶登记是依"船舶所有人"的单方申请进行的,这就难以保证登记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现实中存在的某些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如船舶的所有人购买船舶后,不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尤其是渔船买卖),或登记在挂靠单位的名下;有的将船舶共有登记为一人所有。甚至有的利用委托关系通过伪造登记申请材料,将别人的船舶登记在自己的名下。在此情况下,登记不能反映船舶所有权的真实状况,完全依登记确定船舶所有权人,显然不能保护真正的所有人。

此外,登记只是取得或变更的所有权进行"宣告",并不决定船舶所有权的变动。没有登记的船舶所有权也是法律认可的合法物权。根据《物权法》第四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对该物权也应当予以保护,不受他人侵犯。如果仅凭登记确定所有权,显然,无法保护真正的船舶物权人的合法利益。

三、结论。

我国物权的变动的基本模式是"公示要件主义"。但对船舶物权而言,采用的则是交付主义和登记对抗主义相结合"的模式;船舶所有权的变动,应当依据交付;船舶登记仅具有对抗的效力和证明的效力,不具有公信力;对未登记的船舶所有权,法律也应当予以保护,保护其不受他人侵犯;船舶登记可以作为确定船舶侵权赔偿义务主体的依据,但不能作为确定船舶所有权的最终证据。不具有船舶所有权但已经登记为船舶所有人,第三人如果不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不具有所有权,应当将该登记所有人视为船舶所有人。

综上,笔者认为,完全以船舶登记确定船舶所有人的传统观念,是对海商法规定的"登记"和"第三人"的误解,既不符合不符合海商法的立法本意,也不符合我国物权法的规定。

参考文献:

[1]于海涌.法国不动产登记对抗主义中的利益平衡--兼论我国物权立法中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之选择.法学月刊.2006年02期.

[2]牛艳梅.试论准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法学研究-魅力中国.2010年10月.

[3]李志文.《物权法》实施对船舶物权立法的影响.现代法学.2008年05期.

作者简介:赵怡萱,年龄23,籍贯,湖南常德学校,上海海事大学。专业,国际法学。

上一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诉前禁令问题探析 下一篇:货币政策法律调控的要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