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夹竹桃》中的妙处

时间:2022-01-23 05:50:34

《夹竹桃》是一篇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散文。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花色奇妙,红白融洽;花期三季,韧性可贵;花影迷离,引人幻想。细细品味,你会发现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妙处呢。

课文第2自然段中,原本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一红一白也没什么奇不奇妙的。可是你看季先生真是妙笔生花,红色的花朵想到了“火”,白色的花朵想到了“雪”。更妙的是他把火与雪联系在一起,火与雪应该是不相容的,可在这两盆夹竹桃的身上,却融洽地开在一起。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季先生就是一位善于发现的智者,于平常的景物中,却看到了一幅不平常的景象。

细心的同学在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时,心中一定会有一个疑惑:这个自然段季先生一气写了“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夜来香”“玉簪花”“”14种花,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却只字未提本文的主角“夹竹桃”,这是不是偏题的段落、多余的文字呢?大诗人苏轼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学们在阅读这段文字时,也要学会跳出“段落”看“文字”。乍一看,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那必是多余的;可细一想,尤其是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你就会豁然开朗,继而你有可能拍案叫好,这段文字写得可真妙呀。妙就妙在它无一字直接写夹竹桃,但又无一字不是在间接衬托夹竹桃。是呀,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夹竹桃无不默默奉陪,别的花只是花开一时,而夹竹桃却是花期三季,这种可贵的韧性,令人钦佩。原来文字的内部还隐藏着不被发现的“密码”呀,这些文字的密码,只有那些爱读书、会思考的人,才能慢慢参透。

课文第5自然段是季先生由月光下夹竹桃的影子产生的一段神奇而美妙的幻想,一会儿幻想它是地图,一会儿幻想它是荇藻,一会又幻想它是墨竹。同学们在读这段文字时,是不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参差的叶影投到墙上,眼前就真的幻化出地图、荇藻、墨竹,亦真亦幻,虚虚实实。这是一段特别有味道的文字,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直至熟读成诵。比如“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这几句,其实在季先生的眼中,月光下夹竹桃的影子本是零零散散的,这儿一块,那儿一块,就是一种自然的分布。可是,季先生却笔锋一转,由“实写”转为“虚写”,让所有的影子附上一种“生命”,于是那面花影迷离的墙上,就有了亚洲、非洲、大海、海轮,一切仿佛都变活了,充满了生机。是呀,文字的魅力就在这,它可以让无变有,让虚变实。

读了季先生的《夹竹桃》,同学们也许会想起自己家门前屋后的、柳树、松柏……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仿照这篇文章的某种写法,写下你心中最留恋的花草树木。

(《夹竹桃》,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

上一篇:饮食文化代代传 下一篇:美好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