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关中西府曲子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1-22 11:53:14

简论关中西府曲子的文化内涵

摘 要:陕西关中宝鸡地区,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浓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地域特色,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宝鸡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西府曲子。西府曲子,是一种以曲牌体为主体的坐唱艺术。早期以散乐坐唱为主要形式,后发展为社火演唱、广场杂戏、并演化成为曲子戏。西府曲子是一座丰富的民间文学、音乐、以及民俗文化资料宝库,它在西府民众生活中曾发挥着凝聚文化向心力、增进族群认同和人际交流的诸多作用。

关键词:西府曲子;曲牌题材;文化功用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44-02

陕西关中宝鸡地区,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有着“炎帝故里”、“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浓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地域特色,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宝鸡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西府曲子。在宝鸡地区,曲子艺术颇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和欢迎。民间素有“曲子戏,真好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了千遍不厌倦,哪怕几天不吃饭”的谚语。由于宝鸡位于关中西部,旧时称为西府,故称西府曲子。

一、西府曲子的历史文化及萌生发展轨迹

西府曲子又称秦曲、清曲,是一种以坐唱为主的民间戏曲艺术,民间俗称“念曲子”。据史料记载,起源于凤翔古雍邑的先秦宫廷音乐,由于艺人流落民间而逐步传播开来。两千多年间,经历了先秦两汉的萌生期;汉唐逐渐丰富的定型期,宋代以后文人参与写词的成熟期,解放后的兴盛期和现代娱乐方式多元化带来的衰落期。

陕西宝鸡地区,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是中国古代文明特别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宝鸡也是炎黄文化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远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宝鸡就成为老官台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其中仰韶文化遗址的比例更高,约达整个陕西的1/4,文化发展、演变序列之清晰、完善,绝非其他地区可比。源远流长的姜炎文化(仰韶文化)、博大精深的岐周文化和大气磅礴的雍秦文化等多种“子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浓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地域特色,淳朴的民风民俗和语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孕育出宝鸡地区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其中包含了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西府曲子,并对西府曲子的生成和发展留下了深深的影响痕迹。

据曲子世家清末举人郑筱斋(1847—1928)(今“西府曲子之王”郑文显之祖父)在编写的《西府名胜录》(现已失传)谈到,先秦时期的秦穆公在雍城(今凤翔)建宫时,将民间能歌善舞者纳入宫廷。“雍城秦曲”是秦穆公宫廷中的一种“宫曲词”。分“正宫调”和“小宫调”两种形式。正宫调由乐工、词工演唱;小宫调由歌童、演唱。秦宪公迁都平阳(今陈仓区阳平镇杨家沟一带),众多雍籍歌童思恋乡土不愿东迁,自杀或被杀者甚多。无奈,发还雍藉部分歌童还乡,使“小宫调”流入雍地民间。后秦孝公由栎阳(今临潼一带)迁都咸阳后,又将雍藉部分词工、乐工赦还回雍地,使“正宫调”流入雍地民间,自此,民间乐舞更加活跃。特别是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音乐比较繁荣发达的时期之一,不仅盛行于宫廷,而且流传于民间,形成雅俗并存、相互交融的局面,这对西府曲子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条件。自周秦汉唐时期以来,陕西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府地区一直是中心腹地,而西府地区又是“周风”、“西音”、“秦声”的源头,特别是当时唐朝长安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一直对京畿之地的西府地区文化产生着重大影响。例如从宋沈括《梦溪笔谈》的记录中可以了解到,公元11世纪时期,有一位老尼在凤翔地区长期教人学唱《柳枝》舞中的歌曲,这位老尼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宋朝著名宰相寇准家里遣返出来的乐妓。 清至民国年间,西府地区的曲社发展处于高潮时期,几乎是“有村皆唱曲,无会不闻乐”。凡遇庙会,曲子班社云集,少则二三十家,多则四五十家,相邀斗台,通宵达旦,热闹非凡。特别是凤翔县的曲子班社就有四十余家。 建国后,西府曲子以崭新的姿态走上了文艺舞台。西府地区的文艺工作者以西府曲子优美的旋律,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在人民群众中起到了极大的教育作用。建国四十年来,西府曲子在西府地区一直非常活跃,特别是在1957年陕西省民间音乐汇演中,宝鸡长寿乡民间艺人杨森、赵子勤二人创作改编的《王妈问病》荣获一等奖并搬上舞台演出;相继创作演出平弦曲子戏《母女心事》、《瓜园新歌》、《赎女婿》等剧目,受到群众的欢迎,推动了西府曲子戏的改革发展。

二、西府曲子的题材内容及文化功用

西府曲子,是一种以曲牌体为主体的坐唱艺术。早期以散乐坐唱为主要形式,后发展为社火演唱,广场杂戏、并演化成为曲子戏。现仍在流行的西府曲子有曲子坐唱、社火曲子演唱、曲子戏三种。西府曲子坐唱形式很完整,它词曲联套、曲牌联套,词曲与曲牌联套,结构严谨,粗犷豪放,是联曲体音乐比较完善的联套形式。西府曲子与宝鸡地区其他民间表演艺术同属姊妹艺术。民歌丰富了西府曲子,西府曲子又丰富了社火艺术。因为社火遍及西府宝鸡广大农村,而且久演不衰。目前有100多首社火说唱曲子,广为流传。

西府曲子其曲牌结构主要包括平弦曲子、月弦曲子和曲牌三个部分。西府曲子的曲调分为三类:平弦、月弦和曲牌,也叫平调、月调。平弦曲子,是由民间流传的民歌小调组成,约有40多个曲调及100多个曲目,民歌风味较浓厚。其曲调柔美抒情,婉啭缠绵,流畅动听,旋律性强,常常由一个到三个曲牌连缀而成,善于表现生活及爱情故事。主要曲目有:《十对花》、《十盏灯》、《十二花》、《小放牛》、《画纱灯》、《尼姑思凡》、《放风筝》、《刮地风》等。月弦曲子,是一种联曲体戏曲的雏形,由七八个或十几个曲牌连缀而成的一种唱腔结构,约有70多个曲调和400多首曲目。内容内容大都以神话传奇或歌颂英烈为主,其唱腔曲调音域宽广,叙事性较强,演唱抒情慷慨激昂兼并,缠绵感人,朴实流畅,具有西北和江南风格相互交融共存的风格。特别对故事中各种人物的情绪、性格都能较好地表现。如典雅清秀的《陶渊明重阳访菊》、《李晞古抚琴赏牡丹》;缠绵悱恻的《黛玉葬花》、《皇姑出家》;高昂雄壮的《醉打》、《伐崇城》;轻巧风趣的《小姑贤》、《剋财鬼变驴》、《小姑听房》等等。主要表现人生跌宕、官场起落、生死别离等重大事件,多由中老年人演唱。而且,月弦曲调的联套颇有一定规律和讲究,以月调、前背弓开头,以后背弓、后月调结束,中间以特定情绪的需要,以四柱子曲调为主(月调、背宫、五更、金钱),再联套以满江、尖尖花、琵琶、西凉、落江怨、石榴花、吹调、罩罗袍、老调等。这样,可使其节奏有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之致。

西府曲子拥有大量的曲牌,这些曲牌是历代老艺人们及文人学士在西府地区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加工和整理改编而成。西府曲子的传统曲牌,目前约有一百余篇。这些曲牌的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间社会生活为题材,反映民间各阶层的普通人民的的风俗之情,具有浓厚的世俗化气息。其代表曲目有《绣荷包》、《姐儿思情》、《放风筝》等;另一类以讲述古代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故事或表现帝王将相建功立业、征战杀伐故事为主,常演的传统剧目有《古城聚义》、《秦琼观战》、《伯牙捧琴》、《醉骂禄山》等。故西府曲子的传统曲牌在当地民间具有“不卑不亢、刚柔合宜、不野不文、雅俗共赏”的赞语。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西府曲子之所以在民间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得益于它生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每个角角落落。民间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深深根植于社会,根植于生活。 西府曲子与一般的音乐同样具有文化审美功用,它用途非常普遍,贯见于民间的婚礼、丧礼、寿礼以及孩子满月、乔迁等民俗活动中,一般要在请家演唱三天之久,但最大最热闹的还应是农村盛行的古会和春节时的演出活动。西府曲子的曲辞“雅”起来时文辞典雅清丽,“俗”起来时语言俚俗直率,丰富的曲目中蕴含着西府人对社会历史及生活百态的理解与认知,高昂、质朴又不乏明快活泼的曲调中呈现着西府人的地域个性和审美气质。可以说,西府曲子是一座丰富的民间文学、音乐、以及民俗文化资料宝库,它在西府民众生活中曾发挥着凝聚文化向心力、增进族群认同和人际交流的诸多作用。

西府曲子之所以受到宝鸡地区人们的普遍喜爱,最大原因就是其演唱曲目取材广泛,内容涉及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方方面,与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价值观、人生观等息息相关。且充分涉取社会与生活的养料,并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体现民风民俗民情的一个坚实载体。西府农村传统的休闲娱乐方式至今还是赶集、看大戏、唱曲子。曲子的语言就是日常简约直白的口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无论男女老幼,都能唱上两嗓子。娱乐作为人生一大要素,原因在于“娱乐中人们可以改换兴趣,并将常态的和连续的生活暂时地打断一下。人们为文化担负了许多艰难的工作之后,文化为他们准备一下些补偿,调剂一下单调的生活,减轻一些人生的担子。”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功莫大焉。

西府曲子艺人均属半职业性的,他们在工作和农闲之余组织演唱,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曲子还能以其占老的传承方式存活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民众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秦音秦韵的满腔热爱,西府曲子承载了西府祖祖辈辈的审美情感、情感宣泄和人生探寻。同时,维系着这一艺术的根本应该是几千年来流传于民间的习俗和信仰。人们从艺术中反观自己的生活,总结着经验,述说着不尽的悲欢离合。从而在精神方面进行替代性满足,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生命境界、追求完美的人格品质。这对于建设和谐文明新农村大有裨益。

三、结语

发展至今的西府曲子,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种类,也不单纯是一个曲种本身的问题,而是以一种文化样态反映民众的文化趣味和文化情感。这种活态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传承与流变,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社会价值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更深层次的去整理、挖掘和研究。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日益丰富多样,欣赏需求不断改变,欣赏传统西府曲子演唱的观众,尤其是青年人日益减少。同时,一大批享誉很高的老艺人年事已高,大多在70岁以上,年老多病无法演唱,有的相继去世。年轻人不愿从艺,后继无人。当前西府曲子的传承和发展与其它民间文化遗产一样,面临曲目失传,难以延续的局面。但是,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十分重视对西府曲子的抢极和保护。已将其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定了十年保护目标和五年保护工作计划,开展了一系列静态和动态保护举措。比如建立艺人档案,组织专人对传统曲调、曲牌、曲目搜集整理,编辑出版,成立西府曲子职教班,设立西府曲子艺术节等等。

有效的举措,具体的保护,西府曲子将会在弘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莹.刘进锁.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西府曲子之历史演变[J].新西部,2011,8.

[2]王渭清.西府曲子的艺术特征及传承保护刍议[J].当代戏剧,2011,1.

上一篇:浅谈纪录片《春晚》的叙事策略及价值蕴涵 下一篇:浅析威县乱弹音乐及音乐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