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堂语言艺术,提高我区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时间:2022-01-21 09:48:27

注重课堂语言艺术,提高我区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摘要:笔者在本文中从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出发,介绍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语言艺术教学的意义,并结合实例说明了语言教学艺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语言 艺术 小学语文 课堂 效率

语言是一门艺术,语文教育能将这门艺术和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因此,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职业素质,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

总体来说,语言教学具有文明性、准确性、启发性和激励性,具体而言,语言的文明性要求教师谈吐健康文明,语言文明要求教师在和学生对话时,要采用和蔼、文雅、优美的语气和悦耳、和谐的语调,语言健康禁止教师使用低级、粗俗的语言;语言的准确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这样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鲜明、简练、准确的语言;语言的启发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含蓄、幽默的语言启发学生;语言的激励性要求教师将思想和灵感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二、利用教学语言艺术,提高我区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

1、教师通顺、规范的语言教学是学生语言规范的模板

教师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离不开语言,因此说,语言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而教学的语言艺术,需要教师通过广义的听、说、读、写来实现。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语言习惯,积累良好语言素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教师规范语言的模范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了。首先,教学用语要规范。包括:标准的普通话、意简言赅和感情充沛的表达能力。授课时,教师应尽量纠正方言的发音;尽量避免话语的重复嗦,授课语言也不能过于呆板严肃。其次,板书应规范整齐。小学语文教师的板书一定要一笔一划,还要注意笔画顺序,注意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再次,授课时,应加大教师范读的力度,教师朗读时应语速适中、感情充沛。教师的规范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形成以及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教师语言应有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因人而异,而在本文中我将着重探讨教师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相关研究表明,感情表达=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从这个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面部表情与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事实上,学生们确实非常关心教师的肢体语言或者面部表情。

比如说,当学生询问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面带微笑将身体微微倾斜,耐心地听学生遇到的问题,当学生们问完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微笑的点点头来回应学生。除此之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采用真挚的语言。将微笑和课堂教学语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效率。当学生们在学习《落花生》的时候,教师可以面带笑容有感情的读到:“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我说:花生的价格便宜,大家都喜欢,都可以买来吃。”给学生们营造出一种将要吃花生的氛围,自己在读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到落花生的美味。

3、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师语言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作为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学时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必要性。汉语作为学生们的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切莫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因地制宜,寻找适合自己的授课方法,而本文就问题的设计做些探究。

根据思维定律理论,我们可以知道,疑问和惊奇会在一定程度上启动思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相应地措施激发学生的整体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具体来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尽量向学生们提出具有铺垫性、疏导性和疑问性的问题。在进行教学工作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编制好学生的预习习题以及课间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利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启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准,丰富学生的知识阅历,除此之外,巧用教学语言艺术,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美感,让学生感悟到语言的美,更重要的是,巧用语言艺术,能够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效率。

比如说,当学生们学习《曼谷的小象》时,为了让学生们明白小象聪明的原因,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们提出问题:“同学们说作者是在赞美小象,还是在赞美阿玲?”当学生们争论不休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们的思维,对学生们说:“小象的技艺真是太精湛了,可是它怎么具备这样精湛的技艺呢?这些技艺是从哪里来的?”经过层层启发,学生们会明白,作者赞美小象,实际上是在间接地赞美阿玲。

4、教师授课时应仪表端庄、大方得体。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只有文化知识,更要教授给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教师在授课中端庄的仪表、大方得体的语态、优雅的行为举止,则会起到润物无声的典范作用,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审美观。

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尽量着端庄得体的职业装;在采取坐姿授课时应坐姿端正,切忌不可趴在讲台上授课;在采取站姿授课时则应身姿挺拔,减少过多的走动;手势要尽量配合教学内容做到适度、自然、得体;教态应时刻保持从容、亲切、精神饱满,进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学生中树立起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

结语:

语言是一门艺术,不管在什么时候,它都向人们绽放着自己的光芒,展现着自己的美。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本人深感任重而道远,我将不断地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课堂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真正领悟语言艺术的美,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相信通过一代代小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我区的语文教学水平也将得到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韩洋.活化语文教学方式 创新语文教学形式――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初探[J].成才之路,2012(32)

[2]梁艳.提高新课改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益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3(01)

[3]顾珍宏.恰当运用电教手段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02)

[4]闫雪蕊.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几点注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06)

上一篇:论要约的拘束力 下一篇:小学生家庭学习支持对学习投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