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模仿”

时间:2022-01-21 09:41:49

新时期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模仿”

提要:本文通过对现实声乐教学中运用“模仿”手段时所产生的误区现象,提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模仿”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的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模仿;误区;演唱方法;风格再现

“模仿”是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声乐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模仿”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也为广大声乐教师所共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因此,对于“模仿”这一手段的运用也有必有其特殊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正确运用“模仿”这一手段时,仍反应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学会“模仿”,使学生不仅自己会“模仿”,还会正确的使用这一手段引导别人在学习演唱时“模仿”,这对于从事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而言,意义尤为突出。本文将从演唱技能与风格表现两方面论述音乐教育专业(以下简称音教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模仿”。

一、教学中常遇到的“模仿”误区

1.缺乏声乐演唱理论知识的引导,导致“模仿”的盲目性

长期以来,由于音教专业的声乐教学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许多音教的声乐课堂上仍反应出于表演专业相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表演专业的学生学习声乐时间相对较长,演唱水平相对较高,对声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及演唱方法的理解相对较强。而音教专业的学生相对演唱水平较弱,接触系统规范的声乐学习时间不长,加之缺少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对演唱技能的了解及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尤其是初级阶段),不能对教师提出的演唱技术要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从而导致盲目的“模仿”教师的演唱方法。

2.缺乏“案头”工作,导致“模仿”的表面性

随着改革开放推动科技进步,相对于过去封闭的教学手段及音响、音像资料的缺乏现象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对先进教学方法的了解及音乐作品的各种音响、音像资料也日益丰富,对声乐教学的进步提供了广阔的参考空间。但在现实声乐课堂上经常碰到学生在接触和学习新作品时,其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音响或音像资料等手段模仿新作品的演唱,而缺少在琴房仔细读谱、认谱、分析作品并演唱作品的过程,因而导致回课时出现大量音准、节奏、语言拼读等基本问题的错误,形成“模仿”的表面性。

3.崇拜意识导致“模仿”的机械性

在我们的声乐课堂上也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崇拜意识严重,缺乏创新。例如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为大众所喜爱,那么从原唱对作品的声部确定、语言发音、音色表现、艺术处理等即成为该歌曲的样本,为学生所“模仿”,而导致其忽略了自身嗓音条件的特性、演唱水平的高低、语言拼读的准确及情感体验、艺术表现的特性。从而造成“模仿”的机械性。

二、正确引导学生对演唱方法进行“模仿”

1.加强声乐理论教学是学好“模仿”的前提

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肩负着为音乐教育事业培养基础音乐教师的重任,因此,音教的声乐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唱”更应注重培养学生会“教”的能力。而能“唱”会“教”的前提是加强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的了解及掌握,这也是声乐教师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模仿”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在音教专业的声乐教学中,由于学生接触声乐时间短,演唱水平低,同时存在着“声乐课就是要学习歌唱的课程,老师应教会我们如何快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提高演唱水品”的思想认识,因此在刚接触系统的声乐学习时,学生忽略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及系统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演唱水平没有快速提高,反而学习的困难增加。音教的声乐教学应加强学生对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了解基本歌唱技能、技巧(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词等)包括的原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声音的审美观念。这就需要声乐教师从基本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步骤、形式和各有关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学生从思想上对正确的声音具备一定的辨别及认识能力,使其了解“其所以然”进而进行有的放矢的应用。有了以上的工作,学生才具备了正确“模仿”的前提。

2.明确演唱机能的运用是“模仿”的基础

通过对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正确的声音概念有了思想上的认识后,教师接下应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在教学中明确演唱机能及其运用。这一过程的基础首先是对人体参与歌唱器官的认识,其中包括: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词器官等,这些仍隶属于声乐教学理论。而这些器官在演唱中的运用就属于声乐演唱技巧部分,其中包括:歌唱的呼吸方法、歌唱的共鸣调节、打开喉咙等。而实现相关演唱机能在歌唱中的运用的途径之一就是发声练习,通过简单基础的发声练习,使学生将概念上的歌唱器官的正确调节运用到具体的演唱中。能在正确的声音观念指导下,将参与歌唱的具体歌唱器官在发声练习过程中体会并正确运用,这一过程是学生学会并能运用“模仿”手段的基础。

3.正确理解把握教师“范唱”是掌握“模仿”的重要过程

真正将练声时技术方法的运用感觉运用到歌曲演唱中,教师的“范唱”则是这一阶段的关键。音乐大师瑞恩曾这样说过:“在开始学习阶段,歌唱者需要一个模型,就像绘画者和雕塑者需要一个模特一样,直到自己能够独立自由为止”。因此,在学生学习声乐的初始阶段,教师和音响资料就成为初学声乐学生的“模型”,教师不仅要通过自身的演唱使学生理解演唱方法的运用,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声部及其特点推荐其多听多看相似的歌唱家的演唱,为学生提供模仿的参照。当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声音观念并对相关的演唱机能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初步掌握其运用时,学生就逐渐由对演唱方法的“模糊”阶段,进入到“分辨”性阶段。在这一阶段过程中,学生虽然在声音观念上有了正确的认识,但在具体运用时仍会受到原有歌唱习惯的干扰,学到的理论及方法很难在具体的运用时达到自然稳定的状态。部分学生会出现发声不自然,越唱越难听的现象,甚至听到学生抱怨“心里明白什么是对的,但做不到老师要求的声音运用”,从而出现无所适从、失去歌唱信心的现象。此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演唱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正确理解、辨别教师的“范唱”就尤为重要。在声乐学习中,教师的示范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手段。教师让学生在体会“范唱”模仿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音色的模仿,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对比、辨别声音能力的训练,进而使学生逐步透过声音表象真正理解教师“范唱”的目的,从中领悟正确的歌唱状态及演唱方法。

三、“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模仿”与“创新”

通过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对演唱方法的“模仿”,使学生相对顺利的建立了正确的歌唱状态,这一阶段的“模仿”属于提高演唱技术的过程,而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根据自身演唱特点形成具有个性演唱风格的演唱才是“模仿”的最终目的。如何从演唱方法的“模仿”步入对作品表现的“创新”阶段,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学会对作品风格的正确“模仿”。

1.对作品风格的“模仿”

风格对声乐作品而言,是词曲作者由于生活的环境、个人的经历以及创作个性的不同,在处理题材、表现手法和技巧运用等方面的不同,所形成的风采和格调。在模仿“风格”的初级阶段,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现场观摩、聆听音响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模仿”作品风格及歌唱家对作品的音乐艺术表现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正如。讲:“我在中国音乐学院上学的时候,我们有民族音乐课,那么当时我们听到的,就是老师跟我们说,陕北信天游是什么呢? 打开录音机,就听到一个女声在那:‘鸡娃子儿地那个叫来哟,狗娃子儿地那个咬,当红军的那个哥哥儿哟,回呀来了。’就是这样的唱,但是我们必须去模仿。如果说我模仿得不对,我就毕业不了那个课。所以老师就觉得我模仿还挺对,这是基础。我认为这是为了将来演唱中国的作品,所打下的音乐风格的基础,这个是必不可少的。”[1]由此可见,对音响资料的模仿是了解并把握作品风格的直接手段,但歌唱者在演唱作品时要做到准确把握作品风格,则必须在演唱一首歌曲或一部作品前做好充分的案头工作,通过对演唱作品谱面音准、节奏、语言、风格、创作背景、音乐性格等因素认真的学习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去“模仿”作品的原创风格和体验歌唱家的“二度创作”及艺术表现,方可达到“模仿”风格的准确。

2.对作品实现赋予“个性”的艺术表现

无论演唱任何艺术作品,都应遵循艺术的共同准则――创造性。意大利伟大的作曲家威尔第说:“模仿真实是一件好事,但创造真实就更好了。”[2]演唱者如何超越“模仿”的束缚,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演唱特点及艺术表现呢?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情感体验的理解和体会,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音乐家贺绿汀说过:“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因为它有真实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充份发挥学生想象,通过良好的演唱技术方法表现作品的喜、怒、哀、乐,以实现声乐作品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其次,达到“模仿”的“创新”阶段还需要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其中包括音乐素养(良好的基本乐理、试唱练耳、准确的作品分析及丰富的音乐历史文化等)、艺术修养及文化水准的提高。在学生掌握良好演唱技法的基础上,融入具有演唱个性的新观念、新表现,从而达到从模仿到创新的最终目的。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念鼓励创新,高师声乐教学应培养学生提高声乐技巧的同时,实现对声乐作品具有丰富“个性”的艺术表现,提高声乐教学从“模仿”到“创新”的最终教学目的。

声乐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模仿”手段,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尤为重要。一方面可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模仿”手段的运用规律,积累实际的“教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清晰的认识到“模仿”不仅为了更好地提高演唱水平,传承前人留下的声乐艺术财富,其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与创新声乐艺术,使之更好地向前进步。

参考文献

[1] 唐晓诗.变了2004年5月20日CCTV-12首播.

[2] [法]皮埃尔.蒂著,杨威译.威尔第画传.[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5.8.

上一篇:萌芽时期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审美的... 下一篇:简谈西洋打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