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时间:2022-01-20 11:25:42

中医理论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摘要:当今,西方孤立、片面的城市规划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城市的发展,亟需为城市探索一条整体、系统的发展之路。基于中医的整体观、生命观,重新认识了城市的本质。将凯文·林奇城市空间五要素重新归纳提炼,。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和人体结构进行关联对比研究,科学地了解城市空间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发现城市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最后,基于中医哲学的健康观,从整体、和谐、一人为本、平衡四个方面探讨健康城市的发展。本文旨在为当代城市规划发展方向探索出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医学;整体观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进行着大规模的新建、扩建、以及城市更新等行为。我国的规划主要依据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形象元素塑造;过分追求局部地块的“手术式”改造;盲目追求美学形态的设计和城市空间元素的简单罗列。在这种片面、孤立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城市正处于亚健康状态,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人口压力过大、交通阻塞、气候灾难、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以及城市特色逐渐丧失,人性冷漠等社会问题。面对这些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不禁要思考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是否适合城市的未来发展,基于整体、系统地协调发展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 “健康之路”。

中国传统医学是优秀的东方哲学文化体系。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以系统的角度来把握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当我们把城市看作为一个不断生长和发育的有机整体时,我们可以将中医学的系统理论运用于城市,以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认识、解读城市,发现城市的发展规律,探讨城市的健康问题。

1 中医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解析

1.1中医视角下的人体构成

中医的人体结构主要由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三大部分所组成。脏腑不单是一个形态上的概念,而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脏主贮藏精气,腑的基本功能是消化饮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脏腑两者之间的功能和特点是有区别的,但它们在功能上又是相互为用的。中医整体观认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主导人体的六腑和形体官窍、四肢百骸,形成人体的五脏系统;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通路,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生理作用是沟通联系,通行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在病理情况下,病邪可以循经出入,经络而反映出各种病变特征。根据经络的循行位置和脏腑的联系关系,可以了解疾病的病位,进而指导治疗;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城市亦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有机系统,具有整体性、复杂性、自组织性的特点,像人体一样也也有“成、盛、衰、空”的生命周期现象。因此,可借鉴中医学对生命体的构成认识来重新了解城市空间。

1.2城市空间要素再提炼

林奇将城市空间要素拆解为节点(node)、区域(district)、地标(landmark)、路径(path)、界面(edge),这是通过物质形态的认知而对城市环境进行的拆分,要素与要素之间是孤立的,忽略了空间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借鉴中医学的生命观将城市空间要素进行再提炼,重新得出城市空间要素,即城市功能体和城市廊道。

城市功能体就是指在一个具有基本功能的区域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导的,以其他功能相配合的,并且通过一种内在的作用机制将各个功能之间关系复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实体或功能体系。它如同人体的五脏六腑,承载着城市的各项“生理”功能,它承载城市经济、社会等庞杂而细密的各种功能。例如城市广场、重要建筑综合体、城市环境敏感区,基于 TOD 发展模式为主的城市社区可作为城市功能体进行单元研究。

城市廊道是在城市空间范围内存在的,由一种特定“关联关系”线为主导的带状空间,在与其关联的用地范围内,建筑形态或功能呈同质特征[4]。城市廊道则如同人体经络纵横交错,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如功能廊道、交通廊道、绿化廊道、水廊道等。廊道沟通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子系统,是输送各种流( 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通道系统,为城市的各个功能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使各个系统维护正常的运行,保持城市有机体的协调和平衡。

总结来说,城市功能体和廊道两要素是基于城市空间内在运行机制的提炼,两者之间不再是孤立和可拆分的,城市空间结构犹如人体结构的内在关系,城市廊道和城市功能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支撑起整个城市生命运转。各个系统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相互作用,并且保持平衡。因此,城市结构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决定了城市的“健康”与否。

3 中医视角下的“健康城市”解读

3.1中医学的健康理念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这句话体现中医认为阴阳平和,充盛形体,三部九候之脉一致,是健康的表现。其完全包含了WHO的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甚至范围更广。中医思想强调人的“形神合一”。其中,“神”不仅有心理、情绪的含义, 更有对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的概括。健康人必是形神合一,和谐一体之人[5]。

中医哲学的健康理念讲求的是动态平衡的思想,这种动态平衡不仅包含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还有人与自然、人的身心、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平衡。中医治病以人为本,强调给予患者人。根据以上对中医学健康理念的阐述分析,可以总结提炼出了关于“健康”的关键因素——整体、和谐、以人为本、平衡。

3.2“健康城市”的塑造

对应于城市这个有机整体,它的健康也需要满足整体、和谐、以人为本、平衡四个因素。

(1)整体观

将中医学的整体、系统观运用到城市有机体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城市空间结构要素的功能、发展变化以及与城市的关系。同时还能了解城市客观发展规律,寻找城市空间内在系统联系,遵循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来建设和发展城市,可以使城市科学、有机、健康的发展。中医从整体观视角了解病因,察外知内,分析其病理关系,确定施治方法。借鉴人体经络理论,映射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关系。经络“不通则痛”,如果交通廊道出现拥堵,会导致某些城市局部空间运行异常,甚至整个城市出现严重的问题。另外,借助经络学穴位原理,通过舒经活络,来疏通城市空间结构系统;采用针灸穴位,来激活城市功能体,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从而解决城市的疾病。

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学者借鉴中医理论进行城市设计研究,例如“城市针灸”概念,此概念是由西班牙的建筑师和城市学家马拉勒斯(Morales)于 1982 年提出了,它是指一种催化式的小尺度介入的城市设计手段。我国近期也出现了一些相关性的研究,主要是从建筑,城市交通、城市中心的小尺度介入,来激发、带动城市整体发展。例如在温哥华唐人街的复兴计划中,采用了城市针灸的方式,选择历史重建区域的四个社区建筑进行重新开发建设,采用穴位点激活理论,对社区建筑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现代的居住和公共空间,使每一座社团建筑成为文化活动的衍生物,利用文化的复兴带动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6]。

(2)和谐观

中医哲学思想观强调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我国传统城市建设也一直非常重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这种思想与西方城市规划理念有较大的区别。《管子》一书中写到,“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种规划布局方式充分体现出了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建设思想。将“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运用的最好的当属中国古典园林建设[7]。江南山水园林自古以来便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体现了古代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人居环境。

目前,我国城市进行大规模机械式发展,忽略了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导致城市缺乏特色,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亲近感越来越低。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山水城市”是近代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城市乌托邦思想理论。“山水城市”具有明显的理想化特征,是传统理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生态观的体现。

(3)以人为本观

中医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现于重视人的主观感受,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一书曰:“病者之爱恶苦乐,即病情虚实寒热之征”,说明中医诊断时通过人的爱、恶、苦、乐等主观体验,来帮助判断患者病情。

当今的城市建设,过于重视城市空间形态的营造,缺乏关注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感受。超大尺度的城市广场,缺少活力的城市灰空间等常常出现于我们的城市中,这都是因为城市设计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城市规划的主体对象是人,而不是为规划而规划。因此,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建设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打造人性化尺度的公共空间,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等,增强邻里之间的交流,增加城市空间的人情味,使人们对城市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真正做到“自平其心”,“其德不孤”。这样的城市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

(4)平衡观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是健康的表现,太过不及,均非常态。当人体内环境处于失衡状态下,去调理阴阳的偏倾,使其阴阳归于平和,形成人体内环境相对平衡的趋稳态体系。

现今,大多数的城市都是以一种非平衡方式在发展:城市人口过剩,交通压力紧张,资源消耗严重,环境破坏恶劣等等,这些都是城市非平衡状态发展的表现。如果放任城市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发展,那么我们未来的城市将会“死亡”。城市发展也应该遵循这种平衡观,遵循城市内部的平衡发展规律,实现城市系统各功能之间高效组合,使其综合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4 结束语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含有丰富、独特的理论体系。将中医学理论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可以构建出中国本土化的城市设计思想体系。未来的城市发展目标一定是“健康城市”,是一个整体、和谐、一人为本、平衡发展的城市。

(本文核心思想来源于导师金广君、副导师赵宏宇的启迪,行文过程中得到了师兄蔡瑞定博士和同学胡海洋、段明瑞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周学胜.中医基础理论图解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P5-14.

[2]杨裕华, 解力.中西医学整体思维差异和中医系统观[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8).

[3]同1.

[4].金广君,吴小洁. 对“城市廊道”概念的思考[J]. 建筑学报,2010(11)90-95.

[5]王阶,汤艳莉.试论中医学健康观[J].中医杂志,2011(6):995-997.

[6]贾敬.城市针灸:当代“社团建筑”的可持续更新方法[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 House, 2011:71-73.

[7]王耀武. 西方城市乌托邦思想与实践研究[D].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180-182.

上一篇:浅谈矿山安全管理核心框架结构 下一篇: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