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研究

时间:2022-01-19 06:50:21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研究

一、中等收入者的概念和构成

在历史上,中等收入者常被看作是在生产劳动者以外的、一个依附于资产阶级的中小资产阶级阶层。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的劳动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脑力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等收入者已经从过去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由中小资产阶级构成,转变成为当代以非体力劳动者(白领阶层)为主的知识分子等脑力劳动者构成。中等收入者比重主要反映了一种收入结构的比例关系,中等收入者的实质是中产阶层。这个群体既有较高的收入,又有一定的资产,是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的体现者。中等收入者(中产阶层)的主要特征有:文化层次高、收入水平高、社会地位高。当前最有可能进入中产阶层的职业和人员是:三资企业和新兴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中高级公务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技师和中高级技工,高校教师,有一技之长的医务人员,金融证券从业人员等。

二、中等收入者的作用

(一)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中等收入者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纵观国际社会可以看出,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中等收入阶层不稳固的国家,在经济危机中最容易发生社会动荡。二次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稳定发展就和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壮大密切相关,这些发达国家中等收入阶层一般占40~50%,这样大规模的中等收入者在政治上与执政党和政府保持一致,起着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高低收入者之间矛盾的缓冲器

在现代社会中,贫富现象普遍存在,穷人与富人之间矛盾也是客观存在。一个国家如果贫富悬殊,富人与穷人处于对立面,很容易诱发人们的仇富心理,引致国人不团结,最后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在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较大的国家里,中等收入者是高低收入者之间矛盾的缓冲器,较大规模中等收入者的存在,减轻了低收入者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让低收入者看到了希望,激励低收入者奋发向上,脱贫致富。

(三)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收入分配状况。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的分布错落有致,与产业供应链相吻合。由于不同收入水平者的需求偏好和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在收入差距很大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的分布会出现两极化。当高收入者已将消费聚焦几万元的商品时,低收入者还停留在几百或千百元的消费品上,而介千元以上到几万元之间的商品则少有人问津。这种市场需求链与产业供应链的不衔接,自然会导致内需不足。中等收入者群体既有很强的消费欲望,又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其消费;同时,他们还有不少的积蓄,既可用于自己的直接投资,又可间接地被他人用于投资。因此,中等收入者的消费和投资行为是拉动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主流力量,对完善需求结构、扩大内需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四)社会结构优化的中流砥柱

目前,我们的整体小康水平还是较低的,全国城镇居民低收入户约占3179%,中等偏低收入户占3236%,这两部分合计为6415%,所占比重过大。我国中等收入阶层还十分稚嫩,它与贫困人口的差距不够大,与富人的差距足够大,甚至随时可能落入贫困的行列。中等收入阶层是一个关乎小康社会结构的群体。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认可、保护和鼓励、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使之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已经成为共识,并付诸于行动。

三、扩大中等收入比重的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

(一)从“金字塔形”到“橄榄形”

社会中出现一大批中产阶层,他们的人数逐渐达到或超过社会成员总数的70%―80%后,最终形成一个富人和穷人人数都很少、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主体的“橄榄形”分配格局,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分配格局。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已形成了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即“洋葱头形”,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橄榄形”。该缩小的阶层还没有小下去,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因此,实施扩大等腰三角形收入阶层的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首要是充分认识从“金字塔形”到“橄榄形”转型的意义。

(二)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过渡

要调整社会分配格局,将收入分配的格局由现在的“金字塔形”转变为将来的“橄榄形”,必须向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过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追求社会分配的公平。政府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下努力减少或防止社会两极分化时,往往侧重于分配结果的公平。然而,从收入分配结果来看,收入的两极分化不断地扩大。在现阶段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的情况下,提高效率仍要依靠把市场取向的改革进行到底,坚持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政策。我们不能一下子强行提出降低基尼系数,实行公平分配的主张,只能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先减轻基尼系数扩大的同幅度,再适度降低基尼系数本身,逐步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过渡。

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措施

(一)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市场化进程。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是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可能形成稳定的中等收入者。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达到小康乃至富裕生活的水平。

(二)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要在继续增加公务员和教师工资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大职务、职称间的收入差距;对于企业,要提高关键岗位、重要岗位人员的收入水平,重视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允许技术入股和参与分红政策,一方面会刺激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为中等收入者比例的扩大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它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队伍中来,从而自动壮大中等收入者队伍。

(三)重视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世界银行(1998-1999年)发展报告中有一段话发人深省:“穷国与富国以及穷人与富人间的差别是不仅在于穷国和穷人获得的资本较少,而且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较少。”在知识经济时代,扩大中产阶层比重,必须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机会,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拓宽捐资助学、助学贷款渠道,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者的人力资本投资机会。

(四)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积极倡导一种使人们通过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来致富的社会环境。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所谓中产阶层,大部分是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所构成的。只要是合法取得的收入,不管是劳动收入,还是非劳动收入,以及所形成的财产都应得到保护。这对鼓励人们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增加收入、积累财富、造福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内蒙古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下一篇:我国人才资源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