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巧联系,能力自然成

时间:2022-01-18 08:35:42

知识巧联系,能力自然成

[摘要]高考的新课标文综卷地理部分共12个选择题,2个必做题,3个选做题,题目有限,但考查的知识点包括了必修Ⅰ、Ⅱ、Ⅲ的自然、人文地理;选修Ⅳ、Ⅴ、Ⅵ和世界、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涉及知识面广,联系广泛。文章陈述了新课标中关于“联系”的要求;罗列出在2011年各地高考卷中知识联系比较的题目;总结呈现了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联系”的专题;提出了在应试中知识与能力“联系”的训练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 地理复习 联系复习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54-01

一、新课标中关于“联系”的要求

在地理学科新课标中多次提到“联系”,如:“联系本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联系实际案例,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联系与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探究本地人口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联系本地实际,讨论产业活动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而提出改进措施等”。以上要求都给我们提供了复习备考与命题设计的很多启示。

二、高考试题中的“联系”体验

在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中,多次出现了知识联系比较的题目。例如:全国卷3-5题关于巴西、美国、中国大豆生产的比较;山东卷5-6题关于光照图与洋流、气候的联系;浙江卷37题关于我国黄河中游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类型、沙地治理措施之间的关联性;天津卷地理部分13题关于尼罗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均适宜棉花生长的共同原因;四川卷第4题关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同纬度东西两岸的比较,36题关于新疆北部与云贵高原南部两地区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从这些高考题中不难看出,有些地理知识联系是显性的,有些知识联系是隐形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复习时多注意不同区域、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关联性。

三、教学中主干知识的“联系”呈现

(一)大气运动专题: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日常实例风形成的受力分析三圈环流中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分布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受海陆分布影响被分割成不同的气压中心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分布。

(二)气候专题:九种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自然带全球各大洲的气候类型分布。

(三)天气专题: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原理、特点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如:台风的形成与气旋有关;干旱和洪涝与副高的进退有关;寒潮与锋面有关。

(四)水循环专题:结合水循环的四个环节,1.蒸发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2.水汽输送全球的风带分布气候类型;3.降水全球的降水类型;4.径流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径流量的补给类型、水能开发、跨流域调水。

(五)运动专题:大气运动水运动(水循环和洋流)岩石运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土壤、自然带分异规律。

(六)农业专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社会经济)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世界主要国家的农业分布及特点中国农业的类型、农作物的分布。

(七)工业专题: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世界主要国家的工业区(发展条件、工业中心)中国三大工业区(发展条件、工业中心)世界和中国工业的产业转移和升级(条件、影响)。

(八)交通专题:交通线的区位因素世界主要铁路、海峡、港口、运河的分布、位置中国铁路网。

(九)世界区域地理专题:1.中国江南、日本、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巴西东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2.田纳西河流域与莱茵河流域的工业、环境问题的比较;3.北海沿岸与南海沿岸气候、资源等特征的共同点和差异性;4.俄罗斯与澳大利亚的农业、工业条件的比较;5.印度德干高原与巴西高原气候、农业、矿产的比较。

(十)主干知识与热点知识的联系:地理高考时刻关注社会的时事热点,以热点为载体,考查课本的主干知识。所以教师在复习地理主干知识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关注热点、渗透热点、联系热点。例如:“天宫一号”的发射与宇宙环境知识的联系;高铁建设与交通线的区位因素的联系等。

四、应试中知识与能力“联系”的训练

高考试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各种图表呈现的,在平时复习时,也要加强重点图表与主干知识的联系训练。例如:1.通过各种等值线图考查地形的判定、工程建设、农业区位、工业选址、天气状况、气候特征等知识;2.通过统计坐标图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人口类型、全球气候变化、工业大气污染等知识;3.通过景观图考查旅游、气象灾害等知识。

高考题的命题者在命题时都是通过冥思苦想、不拘一格,试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们要把这种思路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而是这种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知地析因究理”,在融会贯通中能够做到触类旁通。

上一篇:引教师潜心教学 促学生全面发展 下一篇:笔尖下流动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