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灵动的生命课堂

时间:2022-01-18 07:11:25

构建灵动的生命课堂

灵动,顾名思义,灵与动的有机结合,知、情、意赋予课堂创新的灵魂,疑、思、趣给予课堂永恒的动力。灵动课堂旨在激发学生灵感,关注细节的多维拓展,凸显语文课堂的灵动性。灵动的课堂犹如一首绚丽的诗歌,使人陶醉;又像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

要想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必须创设美的课堂。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灵动,更具魅力呢?

一.尊重生命,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

每个学生都是生命的个体,他们同是自然的人,同是社会的人。他们和教师在“人性”上没有什么两样,他们也有情感的需要,有满足的需要,有好奇的需要,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这种生命的需要。

教师要用爱心、耐心、信心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敬重感、信赖感,树立“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思想,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关系与地位,使学生乐意参与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在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设问,使学生充分享受着被人尊重的快乐,从而建立起自信。另一方面,教师也体验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丰富,这样一来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消除了,进入一种开放、多元具有无限包容的奇妙地带。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以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为主要的特征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能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双方积极的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情趣。

二.感悟生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享受审美愉悦

打开语文课本,进入学生视野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然而,有的学生却能从这些信息的载体中听到绿叶的呼吸,看到岩石的沉思,嗅出野花的芬芳……有的学生却只能看到点、横、撇、捺的排列和获得望文生义的表层感知。同样的文本,读起来为何有如此的反差?归根结底还是对生命的体味和感悟问题。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做课文的审美者,披文入境,去体味生命,感悟生命。

1、声情并茂,诵读吟咏,让学生感受美的情感世界

“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文教材中,不少都是精挑细选的佳作,题材不同,风格各异。而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意义和情味”,教师是不能够全部讲出来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感情基调,掌握好语调和节奏,让学生通过诵读吟咏,把教材的语言符号幻化为头脑中触手可及的形象,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状态。《春》是朱自清的名篇之一,那清新隽永而又意蕴深厚的语言,那生机勃发,充满生命气息的意境,叫人把它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朗诵欲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朗诵为主、辅之以分析点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思,边思边读,以激活头脑中储存的语言描述相关的内存图式。让作品中的人、物、景立体化,在学生的思维的屏幕上动起来,活起来。只有在这时,他们才真正地披文入境,真正地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感情美。

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令他珍藏永远,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

2、唤起联想,激活想象,让学生进入美的再创境界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是作者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已经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眼中的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这正如瞎子的“目无全象”,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文章意境,达到情感的共鸣。比如学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和学生满怀情感地朗诵那优美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老友惜别的画面,想象自己已经飞跃时空的限制,进入到李白描绘的意境中。此时,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去写一写现代版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训练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又体味到了古人对友谊的珍视,从而感悟到友情的美好。

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创造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它确实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对语文课堂而言,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使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上去尊重、体验、感悟生命,领悟真、善、美,使语文课堂凸现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展示生命的飞扬。

3、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灵动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是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少年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则往往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入求知、探索的攻坚渴望,令他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为师者要善于设计问题供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变“喂食法”为“觅食法”。

调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思维品质的火花迸发。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与学中都应该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日积月累,养成灵敏而又科学的思维。只有当学生真正拥有了优良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学才会有灵动的美。

4、引导学生,乐于表达

语文课堂教学是运用语言、评论语言、鉴赏语言的活动,是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

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学习不可能只靠灵机一动就能够完成,它必须以规范而灵活的“教”与扎实而灵动的“学”来共同完成。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说的:“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在教学中我从未敢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掉以轻心。我以教材中典型课文为例指导学生逐步养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好习惯,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语文知识看似繁杂,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套路,将终身受益。如在记叙文单元教学中,我会逐课渗透“写人”“写事”“写景”的方法等。文言文教学时,在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并以“友情提示”的方式教给学生“文言文朗读方法”、“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等,相信通过老师的指点,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触类旁通。

作为语文教师,我更希望我们的学生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宽广的视野、勇于创新的精神;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动,绽放如花的生命。

于美玲,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上一篇:这些跟物理有关的“传说”哪些更靠谱 下一篇:语文新课导入之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