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敏:我们是中国翻译的国家队

时间:2022-01-17 12:52:09

张建敏:我们是中国翻译的国家队

他们为外交而生;

他们随行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忙碌而神秘;

他们准确无误地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声音;

他们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达其意,通其欲”,永远有遗憾。

这个群体就是外事翻译。而张建敏正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人称中国外事翻译“三剑客”之一,曾任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今年三月中旬,他刚刚远赴美国,开始为期四年的中国驻美使领馆工作。

今年全国“两会”刚刚落下帷幕,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不难发现,国家领导人身边总有一个不易被注意,但又不可或缺的人物,这个人就是翻译。从表面上看,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然而一旦有失误,就可能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增多,媒体直播时代的到来,这个不事张扬的群体也频频得以展现。

张建敏,这个群体中的领军人物,曾多次在全国“两会”期间为总理记者招待会担任现场英语翻译。

在常人眼中,张建敏是头顶光环、令人羡慕的国家领导人翻译;在领导人眼里,他是才思敏捷、积极上进的年轻干部;在同事们心中,他是要求严格而又为人随和,业务精通而又谦虚严谨的好领导、好榜样。

“做好翻译,要举重若轻,举轻若重。”从事18年外事翻译的张建敏这样形容翻译工作。

钱其琛曾为堪称“中国翻译的国家队”的外交部翻译室题辞:“外事翻译,大有可为。”的确,外事翻译直接和祖国利益相联系,“使我们时刻有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张建敏称:“中国高级外事翻译官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政治可靠、站稳立场,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国家领导人身边的翻译

在过去的18年里,张建敏曾先后为、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英语翻译。

张建敏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担任现场直播记者招待会翻译的情景。那次,是在全国“两会”期间为时任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做记者招待会翻译。当时他非常紧张,会前不知上了多少次厕所,当站在台前,听到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名称时,他仍然抑制不住地小腿发抖、手心冰凉、嗓子发干……但是,当记者招待会一开始,张建敏便把紧张完全抛在脑后,立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翻译工作中。

“我想每个人在那样的场合都会紧张。我给自己总结的办法就是深呼吸、大嗓门、慢点说。尤其是在活动开始的头几句话,一定要从气势上稳住自己。另外,认真做好各方面准备,包括检查圆珠笔是否好用。准备越是充分,心里就越踏实,状态就会比较稳定。”

张建敏还记得,有一次在为朱基总理做记者招待会的翻译时,朱总理妙语连珠,神采飞扬,这就给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朱总理一边说,张建敏在一旁飞快地在本子上记录着,最后不仅顺利完成了任务,还赢得了朱总理的赞扬。“朱总理风趣幽默,语言生动,内容广泛。我担心译文不能准确、传神,影响效果,结果更加忐忑不安。”张建敏笑着说。有一次临上场前,可能是觉察出了他的紧张,朱总理亲切地说:“你都给我做过多次翻译了,不会紧张了吧?”一听到这话,张建敏说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回答,但从总理鼓励的目光中汲取了勇气和力量,立刻就释怀了,不紧张了。

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翻译,张建敏总能掌握翻译的时机和技巧,与之配合默契。一次,在休斯顿市长的晚宴上,主席现场演讲时引用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诗歌的翻译难度非常大,幸好张建敏事前有准备,很快就把大概意思翻译出来了,现场效果非常好。之后,认真的他又从兜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把事先翻译好的诗句又读了一遍,现场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在翻译时,我们始终力求做到完整、准确、通顺、易懂。我们也有一些笔记技巧,可以帮助记忆,但笔记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最关键的还是要抓准意思,最好能跟上讲话人的逻辑思路。”

身为外事翻译,张建敏觉得应该抓住在国家领导人身边工作的机会,从他们身上学习,提高自己。“有一次,我给主席和南非总统曼德拉做翻译。两位领导人谈起当前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顺便就聊及各自使用电脑、特别是操作鼠标的体会。这一场面至今令我难忘。他们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掌握新的科技手段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张建敏说自己身为外事翻译,也亲眼见证了许多中国外交的历史时刻。2002年2月,布什总统来中国访问,之所以选择在这一天访问中国是有缘由的。恰巧30年前的那一天,尼克松总统也曾访问中国。担任翻译的张建敏随同布什一起游览长城。在游览中,布什问导游小姐,尼克松来长城时攀到哪里为止?当一行人攀到长城北侧760米高时,导游小姐告诉他:“尼克松总统就到此为止。”布什听罢笑着说:“我一定再往前迈几步,打破尼克松的记录!”

无论是白宫南草坪的欢迎仪式上,唐宁街十号的会议室内,还是纽约联合国大厦的会议现场,都曾留下张建敏响亮的声音和忙碌的身影。张建敏频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以其出色的翻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理想从西子湖畔扬帆启航

今年39岁的张建敏出生在杭州城北拱宸桥一个普通的百姓人家,父母都是杭州第一棉纺织厂的工人,祖父、外祖父都是杭城运河边上的“渔佬儿”。

张建敏一口流畅地道的英语,最初是在令人趋之若鹜的杭州外国语学校奠下第一块基石的。杭州外国语学校是1960年代我国为了加强对外事翻译的培养,由总理亲自批准成立的三所外语学校之一。在那里,他度过了6年的中学时光。

最初,张建敏的成绩在班级里并不突出。因家境贫寒,他甚至买不起一本最普通的英文词典。新学期伊始,班主任宣布了一项颇有诱惑力的奖励措施:“本学期,班上成绩最好的和进步最快的学生将在期末获得一定奖励。”

这一举措给了少年张建敏极大的动力。学期结束时,张建敏成了班上进步最快的学生,最终“获得了一本我梦寐以求的英汉朗曼词典”。

1986年,浙江电视台举办一次知识竞赛,张建敏自行组织同学参赛。这场竞赛曝出的最大冷门是,由张建敏率领的参赛队伍分别战胜了萧山市教师队和浙江大学研究生队,独占鳌头。高三那年,成绩出类拔萃的张建敏还曾代表杭州外国语学校参加全国青年电视英语竞赛(中学组),荣获二等奖。

高中毕业那年,张建敏被保送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刚入学,学校便组织全体大一新生考试,成绩突出的张建敏得以跳级,直接读大二。

自此,张建敏的学业如春江放排。1990年,年仅20岁的张建敏大学毕业了。刚刚参加完复旦大学研究生考试的他,得知联合国译训班招生。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前去报名,结果一试而中,从此与外交事业结缘。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译训班要推迟一年开学,外交部干部司的工作人员专程赶到上海找到张建敏,问他是否愿意先到外交部翻译室工作,张建敏欣然同意,成为当时翻译室最年轻的一员。

在外交部翻译室,张建敏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从稚嫩的新手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高级翻译,并曾公派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

“翻译室年轻人占80%以上,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富有战斗力的集体,力求发扬老一辈外事翻译工作者的优良作风,把翻译工作做得更好。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爱这个大家庭。”言语之间,尽显他对翻译室的浓浓深情。

翻译工作永远有遗憾

“翻译工作永远有遗憾。每一次的翻译经历都不一样,有时难度比较大,有时内容比较生疏,但无论你现场怎样努力,事后回想一下,都会有一些遗憾。可以说,翻译就是一个遗憾的创作过程。”在张建敏的心中,永远有一把尺子在不断考量自己的工作。

“口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能,对灵敏度、准确度,以及语音、语调要求极高。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口译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翻译者不但要懂政治,懂外交,对经济、高科技等领域都要非常熟悉。”因此,张建敏及众多高级翻译也常被人喻为“活字典”和“会行走的百科全书”。

张建敏感慨道:“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记者招待会的翻译,难度非常大。记者招待会是现场直播,而且有些重要的还向全世界同步直播。领导人没有事先准备的讲话稿,在听到记者的问题后即席讲话。这就给翻译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翻译人员要在第一时间翻译出领导人的发言,做到既准确,又快速。”

曾有人说:“翻译就像一只美丽的天鹅,它的上半身永远是亭亭玉立,妩媚动人,而你看不到它的下半身,则在水中不停地扑腾。”

在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饱含辛苦。“谈判、访问、活动,一场接一场,有时候饭也吃不上,水也不敢喝。但是,当看到谈判结果双方都非常满意,访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感到的是欣慰与自豪。”张建敏如是说。

每一次接到翻译任务,张建敏便加班加点地查找资料,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充分的准备。“比如,为总理做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的同声传译,我们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包括一年以来总理在各大重要会议上的讲话,针对不同问题发表的观点、态度。然后,召集同事们做至少一次的模拟训练。找一个会议室,有一位扮演总理,其余的扮演中外记者。不仅如此,还要与领导做一对一的训练。上场时是我一人,但准备时是整个团队。”

“外交部翻译室是外交部所属的一个专门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翻译队,到翻译处,再到翻译室,规模不断壮大,如今已形成了一支拥有数十个语种的翻译干部队伍,主要从事重要外交文件及文书的笔译、领导人重要外事活动的口译和重要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工作。”张建敏告诉记者,跨入外交部大门的所有新人,必须经过层层筛选,方能成为翻译室的培养对象。翻译能力潜质、领悟力、语言表达习惯、声音状态、刻苦精神、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组织纪律性……都要逐一受试。然后从观摩、实践,才能渐渐到承担较为重要的翻译任务。”

在从事18年的外事翻译工作中,张建敏坦言也会遇到比较尴尬的事,也闹过笑话。“刚参加工作时,一次我随同钱其琛外长会见斯里兰卡大使,当提到中国和斯里兰卡于1952年签署的非常著名的《米胶协定》时,由于我准备不足,背景了解得不够,把‘大米换橡胶’说成‘大米换香蕉’,在旁边的同志指出错误之后,我一紧张,又说成‘橡胶换香蕉’。”

还记得朱基总理在新加坡演讲回答听众提问时,有人反映他在中国打官司时遇到的困难,朱总理表示:“你反映的问题,我会告诉法院,由他们处理。”张建敏译为: “I will instruct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to handle it.”话音未落,朱总理就纠正说: “I cannot instruct the court. They are independent.”

“我心服口服。”此后,张建敏更加努力了。“我不仅要做到翻译准确无误,还要使译文更加传神。”

谈到翻译工作的“窍门”,张建敏语重心长地说:“就是熟能生巧、业精于勤。翻译室的必修练习就是听广播,天天如此。其次是要认真充分地准备,如果是接待某国外长来访,至少要事先了解该国的基本情况、双边关系现状、来访主要目的、外长简历、我方立场等,有可能的话不妨查阅对方近期重要演讲和表态,以便了解其观点和语言风格,如果有音像资料,则再好不过了,另外名字的读音和称呼是否有特别之处,也需要留意。此外,翻译时要灵活运用句型,学会举一反三。”

当今,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对外交往空前活跃,外交工作的内容也不断丰富,翻译室也因此工作量增加,工作难度加大。张建敏对此深有感触:“越翻就越觉得自己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比如,有一次会见时提到舒曼的《梦幻曲》,我译不出来,幸好当时有人解围。有时也会碰到技术性特强的生词,我一般会主动求援,用英文重复发音,表明自己不懂。翻不漂亮就先翻大意,但有一点很关键,回去以后一定要赶紧整理,争取有一个好的译文。外事翻译只是对外翻译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一直力求架好这座沟通的桥梁,使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张建敏: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

上一篇:“开心”的罪与罚 下一篇:张向东:既不是朝西,也不是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