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兴趣

时间:2022-01-16 07:07:46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10-01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究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太稳定,一遇到困难或实验效果不理想,就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验当中,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采取最灵活的方式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下学习。其次教师要多次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景,针对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掌握的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使学生成为活跃的观众和积极的参与者。如:在做CO还原CuO的实验时,为了让学生掌握金属氧化物被还原的一般规律,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初中阶段共有哪些物质能还原氧化铜?现象如何?实验操作是否相同?加热前是否要检验CO的纯度?Hz和CO的混合气体能还原CuO吗?尾气为什么要处理?处理尾气的方法除书上介绍的两种以外,还有其他方法吗?通过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可以得出金属氧化物被还原的一般规律及尾气处理的方法。

2.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及与其他对象和现象的联系等的实验。它是通过问题――实验――科学抽象――结论――应用这样一个过程来体现。教材中有不少富有探索性的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教材。只要教师把握时机,教学时注意启发、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把验证规律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先演示课上的两个实验,这时再做一个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开放锥形瓶中反应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的结论不符,反应后物质质量变小了,学生很迷惑,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进一步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改进此装置,使它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在积极讨论之后得出:加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胶塞,玻璃导管上套一个小气球.锥形瓶内稀盐酸单独用小试管盛装,这样由二者反应后,气球鼓起非常有趣,以探究的形式自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探索性实验题目,如物质的鉴另0,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出多种方案,对难度较大现象不明显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得出最佳反应条件,对课本上没有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3.开展课外活动,保持学生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战"、"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材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再如"化学游戏晚会",可以把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如相声、小品、魔术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这也不失为一种加深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4.知识分化、突破难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司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亩开始.口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救给他们"五查":一查分子式书写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继续保持。

5.利用实验的教学功能,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的教学功能,借助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如爆炸实验、焰色反应、喷泉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反应等)对学生产生的极大的吸引力,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辅以恰当的诱导,做好"修路"和"铺路"工作,以求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目的。如在讲解NH3、HCl产生喷泉实验的相关知识时,在学生理解、掌握喷泉实验产生的原理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分组自行设计不用滴管挤水而产生喷泉实验的方法并实验论证。学生经过组内的热烈讨论和各组间相互点评,能得出很多方法:有的采用热毛巾捂热烧瓶内易溶气体,使气体体积膨胀,经玻璃导管与烧杯内水接触而产生喷泉;有的采用密闭的废弃塑料饮料瓶代替敞口的烧杯,通过挤捏塑料饮料瓶使瓶内水位上升,接触烧瓶内易溶气体而产生喷泉;更有学生提出用两个蒸馏烧瓶,一个集满NH3,一个集满HCl,两个蒸馏烧瓶的支管用带夹子的乳胶管相连,实验时,打开夹子,使两瓶气体混合反应产生固体颗粒而使瓶内气压减小,产生两个喷泉,等等。这样,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互动和上台实验演示,既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学生的设计方案,加以恰当诱导,能很自然地引出难溶于水的气体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喷泉(如NaOH和CO2的反应喷泉等)及"双喷泉"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提高和深化,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上一篇:浅谈高中生英语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 下一篇:新课程下高中英语自能阅读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