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间的行吟

时间:2022-01-14 01:15:27

水墨间的行吟

画家介绍:蔡宝会,河北省霸州市人,毕业于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师从许鸿宾先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霸州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霸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霸州市书法、国画艺术研究会主席,霸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兼任市美协主席。现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导师工作室。

好的中国水墨画总有一种“穿越”的力量。这穿越,是透过形色穿越了心;是透过时间与空间,将此间的你,穿越到彼岸。所谓“心飞扬、思浩荡”, 所谓“澄怀观道”,大抵若此。

所以,蔡宝会的工作室设在一个四合院里,会让人觉得合适,典型的北方平原上的四合院落,过门洞的墙壁上挂的不是农具,不是金山银水,而是一幅中国水墨,一脚踏进这个院子,心随之放了下来。

水墨画是让人“放心”的。人心的变化是一个玄机,它的阴晴冷暖、跌宕起伏,比天空和海洋还要敏感更多、细致更多、丰富更多。梵高的《星空》可以让心狂热,修拉《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可以让心在细腻的沙线间变得冷静,雷诺阿《红磨坊街的舞会》又让心变得妩媚。所有这些感知,都是那么美好,而能有一种超然安详的美好,却非中国水墨不能使之然――那叫“放心”。

内心惶惶不放心是常态,所以,孔子论修为的目的在于“修己以安人”, 以个人言,修为自己是为了让担心你的父母、兄弟、朋友放下心来;以社会语,修为自己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修己与安人,正是天平的两端,中国传统哲学教给我们的生存智慧,就在于把握这两端的平衡。把握住一种平衡状态,则“风也不动幡也不动”,内心充盈安然的喜悦。

蔡宝会是一位孜孜不倦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厌其烦地以中华传统熏染自己的画家。他说:“假如荷花荷叶是中国的绘画,那支撑她的支杆,不就是中国的书法么?而下面的漫漫池水,不就是泱泱的中国传统文化吗?没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底蕴,何谈书?又何谈画?”他把修己安人的人生哲学幻化于水墨,墨的黑与宣纸的白是两端,用这两端把五彩世界“化”入水墨天地,而他,在水墨间行吟。中国特有的宣纸,有着奇妙的渗化功能,就在这奇妙的渗化之间,水与墨交融,墨与白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干、湿、浓、淡、焦――不断调和,从绝深的焦黑,到一无所有的白,变幻出数个层次和过渡,这种黑与白的组合就有了玄妙的不确定性。墨演绎出无穷奥妙,充满神秘与遐想,又可遇而不可求,这样的笔情墨韵带给人一种出其不意的愉悦。

见他刚刚完成的一幅八尺作品《荷香入梦》,一池浓碧的荷叶,一曲节奏分明的墨之交响,或铿锵落墨如坠,或恬淡墨浅似云;几株亭亭荷梗,一点“红颜”,巧妙的留白,是天空,也是池水,更是可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水与墨之运用,光与色以及阴阳向背,尽在其中。

又见工作室的一面墙壁上挂着四幅写意“荷花”系列,皆四尺。我没有问这些画是什么时间画的?画家也没有更多的解释。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一幅写意水墨之前,是不需要画家自己更多的解释的,不是吗?飘逸之姿,隽秀之气,冲淡之趣,高古之雅,全在那几笔墨痕里。写意,看似“不经意”,实是“经意之极”,是积累之后的释放,是沉淀之后的净化,是一个画家经过岁月的锤炼表现出的对人生独到的体味和把握。透过画面品味一种“气息”是中国画的审美享受。古人谓画分四品:逸、神、妙、能――但怎么能将作品断然分成这是逸品那是神品呢?一幅上乘写意水墨,是将逸品的意境、神品的学养、妙品的空灵、能品的情趣呈现给了观者,这些,是中国笔墨的内在血肉和情感的文化属性。本来,墨写之形,很有限,像叶、像花、也可以像石头,但无论像什么,有了笔墨就有了形,有形就是有限。而写意的玄妙就在于它不让你停留在这“有限”里,就是要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实现“舍形而悦影”,让荷有盛放于天地之间的无限。与荷相对应的,是一只自在安闲的水鸟,一只飞来飞去的蜻蜓。而这样的对应,不正是生命追逐的美好无限而自由的状态吗?

写意水墨是抽象的,画家让抽象性的线条,入了心象,由此构成写意水墨的永恒魅力。“万物皆吾也”,所以,一枝一叶,一花一鸟,都带有一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是“这一位”画家的理解和表达,而不是别人的,就是这份带有画家个人情感色彩的创作,让我们内心悦然。就在蔡宝会的工作室里,看到一幅又一幅写意花鸟,是一段又一段放心的喜悦。荷花,是清秀、飘逸的荷花;满筐的樱桃、两只螃蟹,是清奇、恬淡、意趣横生;藤萝挂果,是劲健、疏野的笔情纵恣;即使一把壶一朵野花,也是简远而不失隽永……一种格调、一种气韵、一种意境,就是这样一种中国画艺术有的文化气息熏染你、净化你,而且,一位画家对事物感知的深厚亦或浅薄,对生命感知的广博亦或狭隘,全在这笔情笔性。

懂得笔情笔性的画家,怎么可能只是一个画家?准确一点说,蔡宝会又是一位艺术教育家。跟随他学书法绘画的孩子,从6岁到26岁,20多年间,大约也有几百个了吧。现如今,这些孩子当中,考进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等美术专业大学,毕业成为专业画家的亦不在少数。一直到现在,依然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慕名而来求教于蔡宝会老师。这慕名,源于多年来霸州这个区域的人们对蔡老师为人与学识的认可。他告诉学生:立品可医俗,读书可医俗!而且,他对此身体力行,历练多年的坚持,成就了自己的绘画和书法创作,更写下许多美丽的诗行和美好的文章。

看到他多年以前画的一幅用于教学的素描作品――细腻的线条描绘出的明暗深浅塑造了一个几近完美的人像――才知道,蔡宝会早年就学于工艺美术;才知道,通过他的中国水墨画,除了感知到笔墨的含量,为什么可以有一种奇妙的构成或者说布局给人强烈的冲击感。就是那些“荷花”,一枝荷,可以从一角曲折地行过半个画面垂向相对的一角,有一点不可思议的美感,有一点陡峭。这陡峭,是画家视角的凌厉,是“迁想妙得”,最终形成妙的留白,佳的布局,形成中国写意的美。

其实,画家所要表达的生命感悟,就集中在这一支或者几支线条、几许墨色里,就是这几支荷、几条藤,却负荷了无限深意,让你觉得留白处的宣纸都不再是纸,而是通透,是有了生命的东西。杜牧写“碧松梢外挂青天”,这是一种充满空间感和想象的张力,蔡宝会在水墨间行吟的也是这样一份张力,不稳而稳,充满动感,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让水墨画优雅的意趣回旋往复。

上一篇:一枝独秀的中国艺术 下一篇:工商银行湖南省邵阳分行 大力抢抓新兴业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