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教育科研 促使自己更快地成长

时间:2022-01-13 09:33:50

如何正确认识教育科研 促使自己更快地成长

教师的现状怎样?如何正确认识教育科研?怎样才使自己在教育事业之路上更好更快地成长?本文主要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忧心的教师教育现象

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考试制度的改革,尤其是近十年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可喜的进步,长足的发展。但是,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终身学习理念对人才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显然滞后了。从教育者本身来看,目前存在的一些教育现象令人忧心。

(一)停滞发展的教师个体依然存在

按常规,一名教师从走上教学岗位,一年入格,三年一小成,七年一大成是其正常发展轨迹。随着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技能的提升,教师的发展应呈“螺旋式”上升。可是,看看我们身边的部分教师,从某一群体的年龄上跟踪,从教师的个体发展跟踪,不难发现,一旦过了“入格”、“准合格”的阶段,这部分教师往往就只是“重复过去的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知识在重复,经验在重复,年年如是,走的仅是“磨道式循环”之路。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的耗损,就只能“和尚撞钟”而已矣。

(二)“苦教”、“苦学”愈演愈烈

过去,我们倡导“老黄牛”精神,旨在要求对工作,对事业的执着、任劳任怨,从这一点上来讲,无可非议。但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关注人的生存价值、生命质量的今天,依然出现教师“披星戴月”,学生“挑灯夜战”的“苦教”、“苦学”现象,“向时间要质量”、“淹没于题海”依然故我。造成了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缺失;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相脱离;教学常规与教学研究相分隔等现象和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自生自灭,任其发展,绝不是危言耸听。

二、教育科研是教师更快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成长呼唤教育科研

1. 现代教育的要求

传统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单调重复,创造性低的传授知识的活动。教育改革的趋势,要求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新的知识结构和进行创造性教育活动的能力。教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应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两部分内容,教师教育能力也应包括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和能力,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创造出最佳的教育效益。

2.教师职业的需要

教师们不仅仅需要提高自己的物质待遇来提升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更要从社会观的角度来认识教师这个职业。教师以怎样的德才学识来创造自身价值,提升自己职业生命的质量,这是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实现其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促进其成长的内驱力。教师职业成就的强烈需求已然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创造性的劳动,这就对教育科研活动有了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

(二)丰富的教育实践让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成为可能

教育研究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来自教育实践,回到指导教育实践。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有着教育理论工作者无法替代的优势。教师每天操劳于学校、教室,那么,学校、教室本身就是教育教学科学的“实验室”和“研究室”,教学中有问题要解决,有现象要分析,有疑惑要探究,研究从中来,回到教育实践中去验证,达到指导教学、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就是最好的“行动研究者”;反过来说,教师不能成为改进教育实践的人,教育就不可能取得大的进展。任何忽视教师直接参与研究、严重脱离教育实践而得出的教育理论,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三)参与教育科研能有效促进教师成长

常听到身边的中老年教师抱怨“这书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了”。这些教师,往往比较敬业,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呢?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哪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未加疏理,往往是零碎的、乱杂的堆砌,缺乏对经验的反思,既形不成科学而系统的东西,更谈不上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有的经验很难说是“经验”还是“教训”,一会灵,一会不灵。如此积累的经验,久而久之,不知是“金山”还是“垃圾”,到头来只能是教育的哀叹。

三、教师怎样参与教育科研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对教师更是如此。教师读书,除了学科专业的,还应多读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人才学等教育和其它社会、自然的理论著作,不读孔夫子,不知中国教育的渊源;不读陶行知,不懂近代和现代教育;不读苏霍姆林斯基,不晓和谐教育;不读卢梭,不解爱的教育……“腹有诗书气自华”,广博的知识,系统的理论,有助于你对教育的理解、思考的深刻和研究的深入。

(二)要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每天的教育实践,都会产生教育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把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科学研究来做。要做到“三化”,即工作问题化,问题科研化,实践理论化。这样,每天的教学任务就是课题的“立项”,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会收获研究的“成效”。其实,每位教师天天站课堂,教育教学经验也相差无几,但为何收获不等,成就不一?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有无科研意识。庸者只做不思,智者边做边思。这里的“思”就是科研意识。

(三)要建立有效的个人教学科研机制

1. 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育科研有法可依。文献研究资料法让我们带着研究的问题,去寻找相关的研究状况,教育教学的理论,占有大量的信息,通过筛选、比较去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选取适合的方法,去研究、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

2. 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没有个人发展的规划,就无个人发展的目标,就会失去成长的动力。科学的个人发展规划,会让你向着努力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有序地实现你的人生目标。为此,教师应当依据自身的条件,客观的环境,有利的平台,合理而科学地制定出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通过教育实践研究,让别人对你“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3. 养成勤于动脑、动手、动笔的习惯

好习惯让人一生受益无穷。教师养成好习惯,不仅让自己受益,而且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搞教育科研,就应当养成勤于动脑、动手、动笔的好习惯。遇着问题要分析要思考,解决问题要付诸行动,有了哪怕是点滴的收获,就要及时记下来,写出来。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与心性修炼浅议 下一篇:怎样营造小学语文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