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优势 加强人大监督

时间:2022-01-13 02:42:31

利用网络优势 加强人大监督

互联网以信息传播的高速度、大容量、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使信息传输发生革命性的飞跃,也给人大的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即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和网络媒体给予的、信息搜集处理的高端技术手段,加强人大监督的力度。人大建立开放性的网站,吸纳网络媒体和人民群众参与“网络监督”、“网络问政”,就会使人大的监督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可靠的质量保证。也应该看到,网络监督实际上也让人大置于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给人大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网络及网络媒体的新特点与新功能给人大监督提供了新途径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代表人民行使对“一府两院”,即各级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权。

古语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大要依法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也需要必要的工作条件和技术手段。

互联网是伴随电子计算机科学发展而生成的新兴数字化信息传输媒介,以全新的方式和手段给信息传输带来革命性的飞跃。当前,网络媒体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不仅包涵了三大传统媒体的“共性”,即集文字、声音、影像等多媒体传播功能于一体,还具有三大传统媒体难以实现的“个性”,主要有:

1.高速度。高速度和时效性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突出特点,和其他媒体相比省略了诸如排版印刷、发行投送等繁杂程序,也不需要复杂的制作过程和昂贵的传输设备,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实施现场信息直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输到各个信息用户终端。其的便捷性与传播速度是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

2.大容量。网络信息的传播不会像报刊那样受到印刷数量和版面的限制,也不像广播、电视播放那样受到时间的限制,网络每天24小时向网民和媒体开放。网络媒体每日的信息量(包括条数和篇幅)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如新浪网仅新闻频道首页的新闻链接总量就高达80 0多条,各栏目还源源不断地滚动播出新闻。点开任何一家网站的新闻网页,呈现给读者的除主新闻之外,还有关键词、相关新闻等链接。全过程、全方位地报道事件始末,并提供丰富的新闻外延和背景资料。

3.开放性。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相对封闭性,不仅专业记者和编辑充当信息人,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信息。这种特性可以使一条信息在传递中产生滚雪球甚至是雪崩般的联动放大效果,信息传播源发生几何级数裂变,汇集成强大的信息流,使一件事或一个人成为“热门新闻”或“热点人物”,“家喻户晓,世人皆知”,引起公众舆论广泛关注。

开放性的信息源,能避免因信息渠道狭窄或人为垄断造成的信息失真、扭曲。尤其在重大公共事务上,网络可以集纳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吸纳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平台。

4.互动性。网络信息传播是媒体、受众之间的多向性、互动性传播。广大群众可以利用网络论坛、讨论区、留言板、电子邮件、ICQ及MSN等,对一个事件、一种主张进行广泛深入地评论和研讨。这种互动,不仅能准确描摹事件表象,同时有利于揭露事件的本质。更重要的一点是,互动能产生很强的筛选和修正功能,信息在互证和互驳中逐渐剥离虚假成分,最终皈依客观真实。

从震惊中外的“三氯氰胺奶粉事件”及“躲猫猫”,“开胸验肺”、“徐宝宝事件”,到不久前的“我爸是李刚”、“凤凰少女跳楼案”等一批公共事件,都是因网络曝光而引起关注,又因媒体和网民的参与有力地推动了事件公开、公正地解决。网民的调查和搜索查清了相关事件与相关人物的社会背景、社会根源,揭示了偶发事件的必然性和因果关系,从更深的政治层面总结了经验教训。事实也说明,中国公众通过互联网行使监督权的意识日渐加强,网络民主作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监督政府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二、网络监督与人大自身建设

互联网作为新型的信息传递媒介,给人大监督提供了威力强大的武器。但应该看到,它也是一柄双刃剑,给人大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互联网无论如何先进,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而任何工具能否充分发挥效力都取决于使用它的人。

目前有些省、市、县人大虽然建立了工作网站,但其内容和功能还不甚完备,在内容上没有突出监督,功能上没有互动性能。打铁先需自身硬,要将互联网运用为监督利器,不能忽略人大机构的自身建设。本文只提示几个思想观念问题:

1.增强维权维法的使命感。始终坚持人大工作的政治方向,将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法律尊严作为神圣使命。正确处理人大监督与加强党的领导的关系,正确处理对“一府两院”依法监督和帮助“一府两院”依法行政的关系,理直气壮地加大监督力度,替人民把好关,掌好权。

2.坚持真抓实管的原则性。常言道:“法不徇私”,“法不徇情”。人大依法实行监督,势必会冲击一些人和一些利益集团的“私”、“情”底线,势必要引起矛盾冲突。互联网让群众和媒体介入进来,更让矛盾公开化。人大面对这种局面要有胆有识,敢于揭露矛盾,善于解决矛盾,把监督的着眼点放到“一府两院”的主要工作面上,放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热点事件上,放在“一府两院”领导班子的廉政建设上。坚持原则,不讲情面,不做和事佬。

3.实行民主监督,提高透明度。“网络监督”、“网络问政”使人大的监督内容公开化的同时,也使监督成效公开化。人大不仅是监督者,也是被监督者,即将自己放在人民群众和网络媒体的监督之下。群众被请来了,意见提出来了,犹如箭在弦上。总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或者是避重就轻走过场,群众不会答应。那就会形成“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尴尬局面。监督法要求实行监督民主化、公开化,能否实行网络监督也是对人大能否认真贯彻执行监督法,实行民主监督的决心与胆略的检验。

4.认清“稳”与“乱”的辩证关系,坚持以“导”代“湮”。由于网络信息主体宽泛、复杂,加之网络的虚拟性和网民的隐匿性,网络的舆论监督容易产生缺乏理性的情绪化倾向,虚假信息和谣言也会在网上聚集。一些人大机构出于求稳怕乱,不愿开放网站。本文已在前面论述过,网络信息可以在传递过程中通过筛选和修正,得到净化。人大与网民展开讨论、交流,有利于拨乱反正,还事实的本来面目。否则虚假信息和谣言即使不出现在人大网站上,也会通过其他途径传播。以引导代替湮塞,才能使公众舆论始终成为推动监督的健康力量。

2010年全国人大工作报告强调:人大机关“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和素质能力建设”,“要以增强监督实效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监督工作的方式方法。”作者相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随着监督法的深入贯彻实施,随着各级人大自身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和网络媒体一定会给人大监督和民主政治建设带来崭新的局面。

(作者单位:长春日报报业集团)

上一篇:动态反映 第1期 下一篇:网友热议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