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切片的感性思考

时间:2022-01-12 12:49:18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堂切片的感性思考

课堂切片一:

师:常春藤叶在全文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生:……(学生一片沉默)

师:在情节上有什么作用?

生: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

师:最后的常春藤叶在什么地方出现?

生:文章的后半部分。

师:所以常春藤贯穿的不是全文,而是后半部分的线索。

思考:模式化问题引出的模式化答案】

“常春藤叶在全文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这个问题在课堂行进到10分钟时被提出,之前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的是“常春藤叶是怎样的一片叶子”。该问题一抛出,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一开始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尝试引导学生从情节、内容等角度分析。只是当教师一问:“在情节上有什么作用?”学生的回答立刻是“全文的线索”。这样一种想当然的回答,或者说是贴标签式的回答,是我们应该感到高兴,还是感到忧虑的事情?

模式化答案的呈现,往往是模式化训练的结果。高考批卷以踩分点的方式行进,一方面既要有专业术语的运用,另一方面又要有文本的结合。教师在课堂训练学生阅读思维时,更多的是进行此类的模式化提问方式,呼之而出的也是模式化的答案。如: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的线索、为下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等。我们教学时,需要让学生掌握这些专业术语,但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立足于文本,对其中细节情感等有深刻的感悟。

课堂切片二:

师: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章那些语段可以看出?

生:第30段。

师:我们集体朗读这段文字。

(学生集体朗读完毕。)

师: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一时语塞)

【思考:朗读、人物形象概括指导】

这段对老贝尔曼的描写段落并不适合全班集体朗读,不如单个学生的朗读效果好。如是为了节奏、情感等气势酝酿的段落或文章,追求整体感受,更适合集体朗读;而这段文字,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在词句的准确朗读上,思考的空间会被压缩。如是某个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则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静心聆听与思考。思考是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才能更加深入的。

另外,在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上,教师是否可以就如何概括人物形象作一下指导,如由外由内分析,外包括人物的外貌、身份、地位、经历等等,内则是人物的性格、品质等,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想当然地回答。教师要强调紧扣文本,让概括出来的词语在文本中有依据点。

课堂切片三:

师:口是心非的温情在文章哪些地方也能呈现出来?

生:33—35段

师:请两个同学分别以贝尔曼和苏艾的口吻来朗读这三段文字。

(生1、生2分角色朗读)

师:朗读得怎么样?

生3:贝尔曼读得不够大声。他是“嚷”道。

师:你来试一下吧。

(生3大声读)

师:老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4:善良。老贝尔曼一直在念叨琼珊小姐的可怜。

师:是的,他最后说道: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我们”一词也可以看出老贝尔曼的善良。

【思考:文本细节解读】

两个学生对话式朗读之后,教师尝试着点评环节,不过,有些空泛。就如何读出“嚷道”的口气,要是学生读不好的话,是否可以教师来试读一下。

如果能顺时抓住上下的两个“嚷道”这个细节点做深入分析,对照上文的“暴躁”和“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一方面可以看出老贝尔曼暴躁的脾气,另一方面他的生气表现的恰恰是对琼珊的关心,体现出他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教师抓住“我们”这个词语很好,“我们”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分析的细节,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在想着等以后画了一幅杰作之后有钱了,带着琼珊和苏艾一起离开这个贫困之地,可见老贝尔曼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这种细节,如果结合上下文对照来解读,则能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我们”一词可以与上文“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照应,他要保护她们,同时说是“看家恶狗”,“看家”一词,可见他已经把她们当成了自己的家人,“狗”体现的是忠诚,“恶狗”则是为了保护这两个姑娘不受别人的伤害。可见,老贝尔曼是一个充满温情的人。

另外,这句之后又有“天哪!是啊”,“天哪”之前也有,重复着出现,是对琼珊的同情和悲悯,同时后一个“天哪”与“是啊”连用,是老贝尔曼恍然悟道可以画一幅杰作帮助琼珊,这幅杰作就是一片常春藤叶。从老贝尔曼的语气上暗示了他今晚的活动——在墙上画一片常春藤叶。

对老贝尔曼的人物分析,从细节上看,还可以抓住他的矛盾话语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点。如老贝尔曼“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他说“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这两个矛盾处,看似矛盾,却互为补充,体现的恰恰是老贝尔曼对琼珊和苏艾的关心,人性中最闪耀的善良就在这矛盾之处折现出来。

《最后的常春藤叶》整个文本的色彩是灰暗色的冷色系基调,不管是环境,还是人物的心情,甚至其中许多物件的色彩,如老贝尔曼穿的蓝色的旧衬衣,那口权充岩石的铁锅,空白的画布,光秃秃的藤枝,琼珊编织的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等等,也都是冷色系的。而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颜色则是黄绿色的,属暖色系。在冷色系底色之上,凸显出的黄绿色这一暖色系,也正是文本要带给人的感受。即使是在暗冷的日子里,人性的光辉也可以带给我们最大的温暖。

【假如我来处理文本一个片段】

主问题:那夜晚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

琼珊:想着常春藤叶会在这个风雨之夜掉落完毕,自己明天就会死去。“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苏艾:担心着琼珊的病情,画老矿工。

老贝尔曼:给苏艾做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儿,搬梯子画常春藤叶

小问题串联:

(1)老贝尔曼花了多少时间画了这幅常春藤叶?

至少一个小时。(“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苏艾极其困倦,可见她昨晚画得很迟。)

(2)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环境是怎样的?

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又刮着风;砖墙已经松动残缺,离地面二十来英尺。

(3)老贝尔曼画常春藤叶需要做哪些准备?

搬一把梯子,提着一个灯笼;准备几支画笔,一块调色板;穿好雨衣和雨鞋。

(4)老贝尔曼要画好常春藤叶需要做什么?

保证在画的时候不被雨淋湿,保证画好之后能够干燥,不被雨水毁坏。(用什么遮雨可以让学生想象,可以用灯笼干燥)

(5)老贝尔曼自身的身体状况是怎样的?

六十开外,身体虚弱,眼睛充血,老是迎风流泪,那个晚上还穿着旧衬衫坐在铁锅上当了很长时间的模特。

(6)老贝尔曼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患了肺炎两天后,在医院里去世。

(7)老贝尔曼知道自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吗?

不管如何,依然选择连夜画常春藤叶。他的身上,折射的是人性的光辉,尽管身处底层,依然有最善良与最温情的心。

(8)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欧·亨利式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小说最后并没有实写,可以使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说明〗主问题和小问题的设计都是希望让学生能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做大胆的合理的推理想象,能够触摸到老贝尔曼的人性光辉。

陈柳钧,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诸暨。责任编校:舒 坦

上一篇:蒙太奇式结构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下一篇:语文练习有效设计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