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鹤类及其栖息地现状与保护

时间:2022-01-11 12:06:48

东北地区鹤类及其栖息地现状与保护

忧:东北地区鹤类的现状

东北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区域单元,从大的地貌单元看,主要是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包围形成的松辽流域构成。由于本区域水系发育,气候湿润而低温,从而使本区成为我国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面积大的主要地区,这为水禽的栖息繁殖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成为鹤类的重要栖息繁殖地。据统计,世界生存的鹤类有15种,我国有9种,其中东北地区记录的有6种,分别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头鹤(grus monacha)、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灰鹤(grus grus)、白枕鹤(grus vipio))、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鸟类名录》中列为全球易危种类,cites中列为附录i。世界范围内丹顶鹤的数量约为2000只左右,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部地区、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和韩国的“三八军事分界线”等。其中中国多达1000多只,是丹顶鹤数量分布最多的国家。据近几年的调查,黑龙江扎龙、三江平原和兴凯湖区、吉林北部、辽宁双台河口、内蒙古东部及俄罗斯远东黑龙江流域是丹顶鹤主要繁殖区。然而,由于人口增加和人事活动的增强东北地区丹顶鹤繁殖地遭到不可逆地破坏,丹顶鹤的数量呈现极大的波动和减少。根据不完全统计,沼泽湿地面积最大最集中的三江平原,1984年丹顶鹤数量多达300多只,1999年只有150只左右。具有鹤乡之称的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由于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比较好,丹顶鹤的数量稳中有增,从1984年的173只到2000年增加到350只。

白枕鹤(grus vipio)叫红面鹤,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鸟类名录》中列为全球近危种类,cites中列为附录i。由于白枕鹤的生态习性与丹顶鹤习性相近,所以除了辽宁双台河口外,其它凡有丹顶鹤的繁殖区大都见到白枕鹤繁殖,只是白枕鹤的数量比丹顶鹤的数量少得多,原因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鸟类名录》中列为全球濒危种类,cites中列为附录i。世界范围内98%的白鹤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越冬,东北地区则是白鹤的繁殖区,每年6-8月份东北地区繁殖,但白鹤的主要繁殖地在俄罗斯的东南部和西伯利亚地区。

白头鹤(grus monacha)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鸟类名录》中列为全球濒危种类,cites中列为附录i。东北的三江平原曾经记载是白头鹤的繁殖区,但并未在本区找到其巢址或卵。扎龙湿地是白头鹤最重要的迁徙停歇地,主要体现在:数量大,一般在200只以上;分布集中,三是停留的时间长,达40多天。但近年来野外观察发现,在扎龙停歇的白头鹤无论是数量还是停留的时间看都在缩减。

灰鹤(grus grus)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种群数量约为5000只左右。东北地区的向海、扎龙、莫莫格、三江平原为其主要的繁殖地。据资料显示,本区繁殖的灰鹤数量有减少趋势。

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濒危等级为附录ii。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湿地沼泽是蓑羽鹤栖息繁殖的天然去处。由于繁殖区沼泽湿地的破坏,在东北繁殖的蓑羽鹤的数量在减少。

虑:东北地区鹤类栖息地无休止的破坏

东北地区湿地面积大、类型极为丰富。主要有三江平原湿地,沼泽面积达112万hm2为我国最大的湿地。嫩江下游湿地,主要由嫩江及众多支流和许多湖泊形成的沼泽,湿地总面积40多万hm2。白城附近湿地,由汇入嫩江的洮儿河、霍林河流域及形成的沼泽和无数小型湖泊组成,湿地总面积20多万hm2。通辽附近湿地,由汇入辽河的新开河流域和无数小型湖泊、池塘形成,湿地总面积近20万hm2。辽河三角洲湿地,由辽河、浑河、大凌河、小凌河等在入海口形成的河滩沼泽组成,湿地总面积20多万hm2。内陆湖泊湿地,由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湖及湖滩和横跨国际的兴凯湖及湖滩组成。山地内湿地,由大、小兴安岭的山地沼泽、河流、溪流及中朝边界长白山的山顶湖泊沼泽地组成。

上述湿地为东北地区鹤类提供了栖息与繁殖的基础条件。然而由于人口增加和对湿地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人鹤争地的剧烈矛盾,而气候的干旱化和温度的升高则加剧了这一矛盾的升级,不断威胁着生活在沼泽湿地中栖息繁殖的鹤类。北方干旱,导致繁殖湿地的减少,如吉林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周围地区、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地区。湿地草滩、湖滩滩地、沿海滩涂的围垦和开发,使丹顶鹤栖息地丧失,如向海、莫莫格、双台河口油田的开采引起的干扰和环境污染,使丹顶鹤的栖息地遭到破坏。三江平原排水种植水稻使许多丹顶鹤的繁殖地丧失。

叹:东北区鹤类栖息地保护共识难以形成

保护我们的地球,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其中的生命就像珍惜我们自己。对于这些口号许多人也许并不陌生,但是真正付诸行动在实际中做到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达到,不光对于那些知道这些口号的人需要,对于甚至还不知道这些口号的人需要更长的时间。

鹤是一种吉祥鸟、文化鸟,象征着真、善、美,我们国家关于鹤的文化历史有3000年之久,可谓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一定地位。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但若从自觉的文化层面上看,人们做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谈论今天的鹤文化我们应当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鹤文化,也让这种鹤的文化与时俱进。而从文化宣传的层次上看,仅仅停留在上层而真正接触鹤的低层次的人群因为人鹤用地之争而非但难以成为该文化的传播对象,而且也难以在该人群中真正开展起来。多少铁的事实告诉大家,衣食之忧、饥寒之苦的困扰使得鹤文化的传播困难而无效。大部分生态保存完好的鹤类栖息地都位于偏远的地区,而周边村民的衣食问题的根本解决才能真正还鹤类一个完好的家园。

思:东北地区鹤类的保护措施

到目前为止,关于东北地区鹤类野外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等方面的资料并没有完全系统地掌握,这一方面源于经费、技术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地域广阔的湿地区内展开鹤类资源调查难度很大,第三,生活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的各种鹤类伴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增加了系统对鹤类资源和生境特征调查的难度,这也为鹤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针对当前的情况和技术手段本文提出如下的鹤类保护措施:

1、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鹤类资源调查,建立中国鹤类研究保护监测网络

当前对鹤类资源的调查研究技术手段局限于航空和地面调查,大部分是地面调查。这种调查技术落后,调查结果不够全面。要详细全面查清各个湿地范围内鹤类资源的情况,应该借助于新近发展并逐步使用起来的无人飞艇技术结合地面调查来快速而准确地摸清各种鹤类在东北地区繁殖、停歇地的分布,掌握各种鹤类数量、种群结构及变化趋势,分析评估栖息地生境状况,为鹤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鹤类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通过立法等措施加强现有鹤类保护区的管理。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鹤类保护管理的相应机构,确定保护区边界,对保护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对现存边界范围、牧业、农业发展及湿地利用对鹤类的影响以及管理人员能力进行评估,研究制定最科学的保护措施,并通过各种媒介向鹤类分布区及迁飞路线上的民众进行鹤类保护宣传,解释鹤类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并提供鹤类保护法律咨询,传播鹤类保护的文化信息。

3、进行鹤类生态学、生物学、迁徙规律以及鹤类人工繁育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目前,在鹤类尤其是白鹤和黑颈鹤的保护生态学、生物学、迁飞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尚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我们在进行鹤类生态学、生物学、迁徙规律以及鹤类人工繁育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起真正具有生物学意义的鹤类人工种群。

4、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实施国际共同保护行动

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加强国际间鹤类的信息交流,取长补短,确保国际共同行动的统一性、协调性。通过鹤类环志、无线电追踪等手段对鹤类的迁徙时间、数量、飞行行为以及气候对迁徙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建立跨国界的鹤类保护区和信息共享机制,吸引更多的鹤类栖息地保护机构参加鹤类网络,推动所有鹤类种群的恢复和发展,为鹤类栖息地管理提供支持。

上一篇:扬溪镇章家园村生态农业发展历程及措施 下一篇:农村住宅雷电灾害原因及防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