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育人文精神,以诗润诗意人生

时间:2022-01-07 11:38:09

以诗育人文精神,以诗润诗意人生

内容摘要:传统文学中的诗歌总是展现高尚人格,讴歌善良人性,观照现实世界。针对目前学生人生价值、社会理想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借助诗歌教学这一有利的平台与有效的手段,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弘扬缺失的人文精神,追求诗意理想、诗化人生,用诗歌文学的手段,导引人生追求。

关键词:人文精神 诗歌 诗意人生

在中国社会改革的潮流中,各种价值观相碰撞,给人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自然导致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的混乱,许多中学生发现自己离人生价值、社会理想已经越来越远,甚至对前途开始迷茫、绝望。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生境界的责任。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自然要着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呢?著名文艺理论家钱中文先生说:“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知,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灵魂食粮;人文精神是用一颗诗的审美的心灵来看取这个世界。

我国传统文学中的古典诗歌总是展现高尚人格,讴歌善良人性,观照现实世界。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教学,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弘扬缺失的人文精神,从而创设现代人的诗化人生。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上借助于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用文学教育的手段,在熏陶浸染中,让学生远离鄙俗、荡涤尘埃,并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的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笔者结合自己的诗歌文学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学习诗歌润心灵,构建心灵的桥梁

没有心灵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而学习诗歌又是美化心灵的教学,是构建学生诗化人生的重要一环。托尔斯泰说过,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这些情感”。如果教师能把诗歌的深邃体验传递给学生,就能引发学生对内心的更深刻的思考。如在教苏轼的《纵笔三首》时,我告诉学生,坡被放逐到荒僻儋州,那里夏天极其炎热,秋天阴雨连绵,要什么没什么。六十岁的老人,水土不服,无朋无友,寂寞无聊,但他却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与美好的理想。他自己制墨、采药、盖房,同时,抄录了《唐书》、《汉书》,注释《尚书》,编定了《东坡志林》,考定药书,赋诗作词。似乎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将他打倒,因为他总能用心灵进行思考,因为他拥有一个诗化人生。

语文诗歌教学需要哺育学生的诗心,才能润化出诗意的人生。诗心就是艺术的感知能力,诗心的解读开启智慧的灵光,诗性的灵魂铸就生命的风景。语文诗歌教学应当是在语文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展开诗的阅读的旅程,让心灵,诗意地栖居。好的诗歌是可以净化浮躁的心灵的,深邃有意蕴的诗歌也会让人对身边的快与不快变得更淡然些,引发人对自我、对心灵检视、思考。要达到这样的诗歌教学的境界,就要让语文课充满对心灵的思考,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对心灵的思考。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假如一位语文教师自身拥有诗心,知识渊博,课堂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但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诗意人生了。

在培育诗心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做好诗歌的感性积累。如广泛地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朗读、抄写、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诗歌,可以在语文课前让一位学生上来朗读讲解一首诗歌,让学生把自己对诗歌的解读形成文字,语文教师做必要的诗歌解读方法指导,逐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学会感受、欣赏诗歌的魅力,从蕴含的真、善、美的诗歌里感悟人生。进而,引导学生以诗心去看待、思悟生活。如给出生活中某个具体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并说出诗意来,语文教师可先给出一个参考诗意,然后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自主创作有诗意的语句或诗作。用诗歌作为磨砺心灵的工具,作为心灵与外物沟通的桥梁,让心灵在感知美好中升华,让心灵在思想之光的照耀下不迷失方向。

二.解读诗歌品意蕴,思考人的生存价值

诗歌语言中蕴含了诗人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更富于心理蕴含性,更能表现诗人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应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如雪莱的名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的“冬天”、“春天”就绝非单指生活中的“冬天”和“春天”,而是浸透着诗人情感,表现着诗人的憧憬和希望,具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内涵。

在品味诗歌语言的基础上,应纵深前进去挖掘诗歌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这是对诗歌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解读。语文诗歌教学中,要既抓住“文本”,也要体现“人本”。“文本”当然指诗歌作品,“文本”就是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人本”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任务是助学生成人,教学生做人。所以,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诗歌意蕴,充分挖掘诗歌中的人文精神,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诗歌的熏染引领下思考人生。

优秀的诗歌作品从不会停留在对一般社会现象的描绘和揭示上,总是试图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生内涵,从而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使诗歌作品充满人生的内涵。引导学生思悟优秀诗歌蕴含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这应当是我们诗歌教学的着力点。在上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我用高亢的呼喊,唱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使学生感受到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也认识到诗人毫不含糊地向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挑战,这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是对污浊社会的抗议,是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捍卫,是自己的人生愿望未能实现的充满愤懑的呐喊,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然后我教育学生应该从古人身上观照自己,思考自己的生存价值。

“思考人的生存”是一个教学难点,因此对文本的解读还要注意探究深度。这里的深,是指教师能对文本进行文化层面的解读和把握,从而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在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对话中达到和谐共鸣。如果教师诗歌探究得太深,就会使学生感到诗歌好似空中楼阁,虽然很美,但是却捉摸不透。

三.挖掘诗歌育精神,关注社会现实

人文精神就是注重对人的尊重,更是对人的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的肯定。传统语文的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忽视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致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只重视字词句的机械训练,难于将其与自身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并作为精神指导。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性,无疑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偏差,使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相联系,吸纳其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打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义”观,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我在上杜甫的《登高》时,抓住杜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了杜甫“达则兼济天下,穷也兼济天下”的广阔胸襟,通过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追溯其背景,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生前所在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学生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后来在一次作文课上,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作文《一个“钉子户”的呐喊》,他在文中引用了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看了之后心情格外沉重,但同时也非常高兴,因为我看到一个关心民生,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总之,在语文诗歌教学中,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诗歌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诗歌教学,便会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而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

所以,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从书本中积累人生经验,从古典诗歌文学中获得对自然、社会、文化、人生的有益启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钟文苑,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教师。

上一篇: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下一篇:大学语文审美情趣培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