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现场感的价值及其实现

时间:2022-01-04 05:41:46

网络教学现场感的价值及其实现

摘 要:网络教学之所以一直以来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缺乏面对面教学的现场感。网络教学现场感具有主体的存在性、情境的整体性、情感的变化性、意义的生成性。在网络教学中,营造教学现场感能够具有强化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弱化心理距离感、深化学习参与度等价值。以MOOC为例, “虚实二重性”是营造教学现场感的内在条件,信息符号是营造教学现场感的主要载体,因此以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以及实时同步网络课堂的应用为重要方式来营造网络教学现场感。

关键词:网络教学;现场感; MOOC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77-04

当代,网络传播逐渐发展为主流的传播形式,教育传播也因此发生改变,“教育传播方式也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扩展为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1]网络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也是当前一种重要的教育传播形式。而网络教学效率低下一直以来备受人们诟病,归根到底,是因为网络教学缺乏课堂教学面对面的“现场感”,难以吸引学生长时间专注于学习,学生参与度不足。“现场感”作为学习者的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对提高网络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教学现场感的特点

“现场感”一词出多现在新闻传播领域。“电视新闻现场感主要是指,电视新闻的工作者通过对电视画面、报道方式和同期声的巧妙结合和合理选择,使新闻能够更具有接近性和真实性,从而更容易被广大观众接受,在观众心里引起的如同亲临新闻现场一样的主观感受。”[2]网络教学现场感具体说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的有效融合,拉近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知识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面对面授课的真实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其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体的存在性

“主体的存在性”指主体自我意识的存在。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罗洛・梅认为,“人在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时,能够超越各种分离,实现自我整合。只有人的自我存在意识才能够使人的各种经验得以连贯和统整,将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连为一体”。[3]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表现为课程制作团队(包括教师)能够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及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激发学生主动地以整个“自我”投入教学活动中,以主人翁而非旁观者的角色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从而超越了网络时空的距离。知识的学习对学习者来说应该是一种近距离的“对话”过程。

2.情境的整体性

通常情境可分为三类:“真实情境,指人们周围存在的他人或群体;想象情境,指意识中的他人或群体;暗含的情境,指他人或群体行为中包含的一种象征性意义。”[4]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情境是三位一体的: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活动的真实存在,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营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者带入知识情境中,激发学生丰富的思考与想象,产生共鸣与共享的教学机制。从而“把个人认知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5]使教学情境更加饱满立体,使学生易于内化知识。

3.情感的变化性

对某物有体验,必然伴随对之产生某种情感,情感是体验的必然结果。“由于体验的情感性,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地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所以,主体在积极的体验中会形成对事物积极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其中。”[6]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能够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性,所以学习者对知识的体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要更加深刻,同时也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变化。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变化表现为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更愿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学习持续时间更久。学生对新知识感到新奇,表现出惊讶的表情,或产生共鸣,表示赞同。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

4.学习的交互性

教学活动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主体间的交互性是其主要特征。而网络教学则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人际交往活动。“网络人际互动的本体性价值的生成有赖于网络个体的人际互动。”[7]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互动情境中产生的,然后再被个体所拥有”。[8]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将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师生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与机会,从而提高“网络人际互动的主体性价值即网络人际互动满足网络个体需要的属性和意义”,[7]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

二、网络教学现场感的价值

基于网络教学现场感的特点,可以看到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有多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有益于提高网络教学效率,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社会存在感

“社会存在感最早被界定为个体在群体交互或人际关系中的凸显程度,Garison等学者在教育学领域中将这一概念修订为:学习者将自身的社会性和情感性真实地映射在学习者群体中的能力。”[9]由于网络世界本身的虚拟性以及网络教学主体时空分离,在网络教学中,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弱。教学现场感的产生能够使学习者把真实情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角”,而不是没有情感投入的“旁观者”。此时,学习者首先通过被激发的自主学习活动,体验到“自我”作为活动的主体存在,其次在与社会媒介的交往以及相应的“情感性参与”中,强化了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

2.弱化心理距离感

“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在德国叔本华的‘超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距离说’,布洛的所谓‘心理距离’是指介于主体自身与对主体发生影响的事物(或主体对事物的感性)之间的距离。”[10]由于网络教学活动主体时空分离,这势必拉大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包括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即对知识体悟的程度。而具有现场感的网络教学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丰富的学习交互行为改变学习者对学习的体验,引发学生情感的变化,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缩短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因为有些学习主题在现实课堂中较难实现,例如一些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事物。

3.深化学习参与度

“Skinner和Belmout定义学生参与度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持续性的行为参与,并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具体参与完成活动任务中表现出积极的情感特质,例如热情、乐观、好奇以及兴趣。”[11]网络教学学生参与度较低是网络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很多学习者只停留在表层参与中,例如仅仅是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等,缺乏深度参与。该定义不仅着眼于学生行为的参与,更强调了学习情感体验,这也符合教学现场感的本质特征之一,即情感的变化性。教学现场感的营造能够引起学生情感的积极变化,进而诱发积极而持续的学习动机与行为,促进学习者深度参与,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三、教学现场感的实现

基于教学现场感的特点及价值,在网络教学中营造教学现场感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进步,很多网络教学模式已经非常注重营造教学现场感,现场感也成为网络教学的内在追求。本文结合MOOC具体阐述网络教学现场感的实现策略。

1.“虚实二重性”是营造教学现场感的内在条件

网络世界一直被认为是虚拟世界,但殊不知网络世界既是虚拟的世界也是现实世界的延伸。“网络世界这个虚拟世界或者虚拟空间不仅仅具有虚拟性,而且具有隐匿在虚拟性之后的深刻的现实性,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的矛盾是网络世界的主要矛盾。”[13]“‘虚拟’不是‘虚假’和‘虚无’,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存在’,各类信息传播媒介的普及使人的‘现实存在’具有了相当明显的‘虚拟化’和‘非具象化’的特征。具体说来,就是作为行为活动主体的人的现实存在,都可以凭借一些技术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超越时空的局限,或用来获取信息,或用来沟通交往。而做到这些,他们都可以‘不在现场’而收到‘亲力亲为’的‘现场感’和‘实效感’。”[14]所以,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人们完全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网络教学中也能体验到教学现场感。这是网络教学之所以能够营造教学现场感的内在条件。

2.信息符号是营造教学现场感的主要载体

苏珊・朗格认为“符号是思维的工具,对于人类而言符号化的过程与吃饭和睡觉一样重要,我们通过符号及其意义来理解适应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它可以让人们思考超越事物即时存在以外的东西,人类的情感和体验是以符号为中介来传递的”。[15]教学现场感具有情感的变化性与意义的生成性,所以对符号的理解、选用、创设是营造教学现场感的重要依托。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等多种符号表征信息,那么这样的教学必然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更易于营造教学现场感。所以,为了营造网络教学的现场感,我们需要丰富的符号来传播信息。

MOOC区别于传统以言语讲授为主的网络教学,学习者主要通过视频影像这一图文相织、声画并茂、具有丰富的符号形式的媒介为载体接收信息。“在MOOC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视频图像是承担教学任务中知识传递的‘能指’主体。与传统课堂教学学生接收信息的信源直接来自教师的声音、动作语态以及板书展示不同,MOOC是通过‘屏幕’中介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学习者的。”[16]用镜头语言呈现教学图景,能够把不在场的学习者带入“图像”所构建的情境中,这也是“图像叙事”所能产生的现场感。“图像是一种‘不言自明’的语言,绘画以它的方式说话,这种方式就是它依靠‘自然和直接手段的知觉器官’进行表意;就效果而言,图像符号试图和物体一样令人信服……向我们的感官呈现不容置疑的景象。这就意味着语言叙事是一种‘不在场’的符号行为,图像叙事则是一种‘在场’的言说。”[17]MOOC不仅呈现丰富的图像而且还配上“同期声”,使网络教学活动更加真实。MOOC比一些精品课程只是简单地对他人课堂进行录像要更具有现场感,这就源于MOOC对信息符号的精心处理。

3.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是营造现场感的基本途径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合理化使用使MOOC更具教学现场感。清华大学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近期制作了一门关于MOOC的MOOC――《e时代的大佬师――慕课教师的修炼心法》,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将本课程列为官方培训课程,获得通过后,将获得由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颁发的培训证书。该课的主讲教师明确谈到了MOOC是“理想课堂的呈现”,“理想课堂”是指理论上我们可以去任何能够把这个知识讲解得最清楚、最明白的地方来讲解相关知识。比如说需要推导讲解,那么就直接使用数位板、录屏工具来拍摄推导的过程;如果动画显示会显得更加直观,那么就直接展现动画的形式;如果需要实地的参观考察,我们就把教室放在室外;如果需要观看实验,我们就用最直观的形式把课堂上不好演示的环节轻松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加以呈现。MOOC教学源于教学现场,又突破了教学现场的时空局限。“‘呈现’二字主要体现在学习的‘现场感’上,在观看传统的网络公开课视频的时候,你会发现教师从来就没有看过这个学生。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边远的学生在旁听这门课程。而MOOC首先要给大家的是一种‘现场感’,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眼睛会去直视镜头,让学生感觉到有一对一授课的感觉,而这种现场感也会让学生更切身地投入其中。”[18]

在这门课程里有一个知识点是“MOOC与网络公开课的区别”,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主讲教师在讲授时,并不是对教师进行特写,镜头同时会带入整个教学场景,场景还会间歇切换,呈现多个教学现场,防止视觉疲劳。镜头会随着讲解内容切换各种与内容一致相关的画面,再配上“同期声”,犹如与教师置身于各个现场与学习者进行交流。所以,在网络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合理使用,完全能够营造教学现场感。

4.实时同步网络课堂是营造现场感的重要方式

网络教学通过计算机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大部分网络课程包括MOOC都是事先制作好的,这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价值所在,即信息的存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然而,这也导致网络教学缺乏现场感,因为现场感更加强调此时此刻的交往体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9]在新闻传播领域,“现场直播”是最能让观众感受到现场感的传播方式。“人们渴望能够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获得感知,在过程中同步体验,将个体生命融入集体之中。”[20] “实时同步网络教学”是最能够营造教学现场感的网络教学形式。比起“异步网络教学”,“实时同步教学”能够增加许多互动环节,可以运用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视频会议系统来实现。还可以借助YY语音等即时通讯社交软件来进行辅助网络教学,创建一种“对话型同步网络课堂”,即“教师与学生基于互联网,在不同空间和相同时间进行远程在线互动和教学活动,且学生行为占有率等于或在0.3以上的网络课堂”。[21]这种模式的网络课堂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师生实时同步的交往对话,学习者更易于体验到教学现场感,犹如面对面的授课。

教学现场感的诉求就是对MOOC等网络教学的优化策略,也是网络教学本身所追求的价值。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其对教学现场感的追求是MOOC课程本身的重要诉求,同时这也为其他类型的网络教学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

[2]吴坤.电视新闻现场感的重要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3(12).

[3]罗洛・梅著,郭本禹、方红译.人的自我寻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

[4]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837.

[5]戴维・H・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3.

[6]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7.

[7]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视域[D].电子科技大学,2011.

[8]保罗・埃根、唐・考查克著,郑日昌译,教育心理学:课堂之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6.

[9]詹泽慧.面授与远程学习者社会存在感之作用差异研究――以美国高校学生为样本[J].中国电化教育,2014(2):325.

[10]孟欣.大众传播心理距离的嬗变[D].吉林大学,2011.

[11]Chapman,Elaine.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accessing student engagement rates. Practical Assessment[DB/OL]. http:///getvn.asp?v=8&n=13.

[1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64.

[13]冯务中,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关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6.

[14]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229.

[15]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18-119.

[16]周煜.论MOOC教学的语言特性与传播归属[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7).

[17]赵.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J].中国社会科学,2013(8).

[18]http:///courses/TsinghuaX/MOOC101_2014/2014_T2/courseware/7cc57d60808442bd 8c467baf6e35333b/32030e1ec1c64b9f868c42dbdb4e252f/.

[19]周廷华.建构主义与多媒体辅助教学[J].职业,2010(11).

[20]陈成.论现场直播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J].新闻大学,2007(3).

[21]杨九民,黄磊,李文昊.对话型同步网络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

上一篇:基于移动互联的大学智慧课堂研究 下一篇:面向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资源推荐服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