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检实习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2 22:30:29

安检实习自我评价总结

安检实习自我评价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144-03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有少数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实训设备数量不足,先进性存在局限

一些院校由于资金的限制以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实训设备的台位数很难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院投入重金购置的实训设备,符合当时的技术水平,但由于工业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设备逐步落伍,学院难以同步更换设备。

2.实训时间受到限制

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足够的训练时间。尽管目前多数课程可以在一体化实训场所实现教学练合一,但这仅局限在课堂。由于设备台位的限制及实训场所管理模式的问题,学生其他时间的训练很难得到保证,因为此时设备正被其他学生上课所用,或是实训场所不能连续开放。因此,不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可能无法进行操作训练。

3.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存在局限

尽管各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上做了较大的努力,采用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新型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模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依然存在大量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训内容是教师统一决定,使学生无法自主选择和创新。可能有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方面的技能,而需要其他技能的提高,却不能在这宝贵且有效的时间内进行练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4.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工科专业的操作训练,危险性通常都比较高,若操作疏忽,不但容易损坏设备,更重要的是易对操作者产生伤害。另一方面,作为高职教育,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熟练工,而是能分析应用和操作检修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能面对问题,大胆地提出新见解,自行设计方案并实施。这也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但这种方式对设备操作所隐含的危险性也必然较大。

5.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教师的新老更替,多数学校都引进了不少年轻教师。尽管引进的年轻教师学历较高,但由于这部分年轻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因此,他们的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在专业教学中,仍存在理论与实践割裂,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观念,优先安排理论课教学,而实践教学往往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加之受职称、绩效津贴、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专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不稳定。

6.实训教材缺乏创新,滞后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实训教材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内容简单、实训教学特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极不适应,影响了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甚至存在沿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训教材的现象,内容较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

7.实践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不科学

目前,大多实践性课程的考核评价依然沿用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忽视了实践过程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性考核,考核主体单一,考核指标侧重于知识的掌握,而没有涉及学生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考核。考核方式多以书面笔试为主,单一固定,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上述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岗位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

1.加大实训条件建设力度

实训条件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既要重视校内实训条件建设,又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1)加强校内实训条件建设。按照“源于现场,虚实结合,学练一体,校企共建”的原则,进行校内实训条件建设,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要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通过学校投入和校企共建等方式,不断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虚拟实训室、虚拟工厂,使学生通过虚拟平台真实地了解掌握各种技术,保证实训的开放性、针对性,使学生训练不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对已掌握的技能,学生不必再浪费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自行选题,同时也可以和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实现新技术的资源共享。(2)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质量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着优势互补,校企“双赢”的原则,采取“请进、走出”等方式,选择装备水平高、技术岗位多、新技术应用广泛、管理规范的周边大、中型先进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为真正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学校应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并聘请企方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与便利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并与学校共同承担实训教学任务,校企紧密合作对高技能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生产领域、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一是学校要求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教师到企业为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或到企业实践锻炼,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要求教师参加岗位技能培训,使其在技能上至少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来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双师素质。三是聘请企业单位的专家、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有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四是改变传统的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3.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高职实践教学内容必须符合职业岗位(群)的技能需求,参照职业标准,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1)完善与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应突出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特点,明确课程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交融并进,提出课程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工作对象、工具、工作要求以及评价标准等。(2)教学

内容面向生产实际。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确定,应结合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企业生产实际,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以项目、案例、任务的形式进行设计,体现出完整的生产过程。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就可以掌握一个完整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同时感受职业岗位的工作氛围和职业要求,以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既要满足近期就业“必须够用”,还应考虑到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迁移可用”,同时还要不断引入现场所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相关内容,使职业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跟上专业的发展。(3)加大“双证书”制度的落实力度。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参照职业标准,并且单独设置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引导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还应设置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处理复杂故障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突出综合职业技能的训练。

4.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坚持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引导文、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四阶段、现场教学等不同形式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日后工作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在教学场所的选择上,应尽可能利用“校中厂”或“厂中校”。紧贴合作企业,找准合适的切入点,实现双赢。可打破传统的学期、学年、假期的观念,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制定教学安排,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工与学的矛盾。如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采用“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即三年教学进程共分为8个学期,其中将第4学期设在寒假春运期间,在车站顶岗作业的过程中完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课程的教学;第6学期设在暑假暑运期间,在车站完成“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课程的教学。学生在现场教师的指导下直接顶岗独立工作,包括售票引导、售票、进站组织、检票、安检、站场广播、候车室服务、站台引导、出站服务、长途列车乘务等岗位工作。实现了教学与生产一体、教师与师傅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的教学组织,既完成了课程教学,又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

5.转变实践教学形式

.

(1)模拟型向实用型转变。改变传统的模拟性实训项目,把实训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从现实应用中提取素材,直接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接轨。(2)指定型向自主型转变。过去的实训多由指导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根据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其创造力和自主精神受到很大制约。应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由教师提出实训任务,按照咨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法”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力。(3)验证型向创造型转变。验证型实践的目的在于求证“已知”,创造型实践的目的在于探求“未知”,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应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强调创造型的实践教学。(4)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工作适应能力。

6.加强实习实训教材建设

实习实训教材的建设,应突出其综合性和职业性,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贯彻“依照职业标准,突出工学结合,体现校企合作”的建设理念,校企共同分析专业岗位群主要岗位工种的工作过程,依照相关职业标准,总结归纳各工种必备的操作技能,明确学习任务。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营造职业氛围,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融“教、学、做”为一体。开发出教材应具备既满足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需要,又体现职业岗位标准、作业标准及操作规范的特色。

7.完善考核评价办法

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形式,加强过程考核力度,注重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的养成。制定并完善多元参与、多种形式、多个指标的全方位考核办法,即:(1)考核主体多元化。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专兼职教师评价。(2)考核指标多维度。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强调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考核。(3)考核方式多样化。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的特点和要求,可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类型的考核方式。

特别是顶岗实习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建立校内教师、企业教师、学生自我三元评价机制,强化过程考核。在实习工作结束时,学生、企业、学校均应填写《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表》,作为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学生根据实习期间的表现和收获作出自我评价;企业指导教师重点关注实习过程考核,按照学生对相关岗位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职业素养的高低给定评价成绩;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及实习日志和实结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定评价成绩。在此基础上由系(部)顶岗实习工作指导小组依据三方评定结果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给予综合评定,考核合格以上者获得学分,并颁发“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

8.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促进实践技能的提高

职业技能大赛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检验手段之一,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开放平台,也是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举措。通过举办和参加校内外的职业技能大赛,使参赛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创新能力等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并在学生中会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能更加发挥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企业通过这一平台可选择更好的技能人才,也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在指导参赛学生训练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进一步促进教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制定了相关政策,提供专项经费,督促和鼓励各专业每年开展各自相关的院级技能大赛,积极参加省级、部级等更高层次的竞赛项目,目前已取得比较明显效果。

安检实习自我评价总结范文第2篇

一、理论认识

(一)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虽然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我国仅占30%左右。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虽然在90%以上,但就业对口率平均仅能达到30-40%,三年就业稳定率也仅为50-60%,学生就业薪金也不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不高、岗位操作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不强是主因。

中职学校为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但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办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自拟实训项目、实施自我评价,根本无法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二)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无缝对接的关键

实训基地集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承接、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将日常教学实训融入企业产业链,使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学生与职业岗位“近距离”接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本质所在,它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与工作岗位无差别的实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实质性对接。

二、实践探索

㈠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教学实训与生产(经营)同步,与技术服务同步,突出实训的生产性、岗位的真实性、技术服务的针对性。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拓展,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高层次培养,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

1、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按照投资主体,可将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划分为学校主导、企业主导、校企共建三种模式。

(1)学校主导模式。学校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人力资源和技术实力,建设所有权独立的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如:超市、网店、宾馆等。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实行企业化管理,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实训。该模式最大优点是生产过程、教学实训安排完全由学校掌握,自主性强,方便灵活。缺点是一次性资金投入较多,缺乏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与管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不充分,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不够规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007年,我校注册成立经贸超市,建立起经营性实训基地,满足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专业部分实训的需要。运营过程中,只有一名教师参与超市经营管理与学生指导,其它包括商品上下架、信息处理、商品营销、收银盘点等所有工作都由学生负责。根据教学内容分课程实训和经营实训,课程实训通常集中两周时间,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技能要点;生产实训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选择在课程实训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掌握技能。

(2)企业主导模式。学校提供实训硬件环境和学生实训管理,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组织学生进行实训和生产。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生入校后,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及教学实训实习计划,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来校,集中半年实践指导实训生产。该模式的优点是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强,节省教育成本,缺点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特点使技能培养不能得到全面落实。

我校日文数据处理专业与大连泰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确立了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由学校承担、专业技能提高由企业负责的基本思路,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实训实习计划,明确了日文录入、日文排版和日文制图岗位的基础和岗位技能标准,学校按企业要求配备实训生产环境,购买高配计算机和高端服务器。学校将前三个学期的教学与实训标准分解成阶段目标,贯穿于日常教学,坚持日练、周测、月考核、学期大赛的方式对师生予以奖惩,极大地促进了目标的达成。第四学期企业安排技术担当来校进行实训生产,通过专项强化岗位技能,学生就业稳定率达85%以上。

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取得的成效更为突出。该专业与大连动漫产业基地中的大连艺美数字有限公司、大连东方龙动画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实施教学与实训。坚持小班教学,探索校内师徒教学模式;以动漫产品为核心,突出素材及时性,将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引入教学;坚持企业技术骨干担当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技能学习;坚持6天教学时间,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术训练;坚持周测试和月考核,将过程性评价作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的重要依据,保证学生技术达标;坚持引企业真实项目入学校,实现课程内容和岗位任务有效对接。学生凭业绩表现顺利就业,高薪不再虚拟。

(3)校企共建模式。在设备购入、技术支持、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人员等方面,校企双方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共赢。该模式最大优点是降低了实训教学成本,企业能选派优秀人才投入实训,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缺点是学校安排实训的自主性降低,生产与教学会有矛盾。

我校船体焊接、船体装配两个专业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钢结构制作有限公司建立了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订单培养船舶制造技能型人才。到第四个学期,满18周岁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生产性实训。2011年该公司成立了两个“经贸班”,从班长到成员清一色经贸学生,“经贸班”的两位班长都仅21岁,是企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班长,月薪高达7000元。抓生产的副总经理以及工会主席负责在技术、管理、心理等方面跟踪指导,“经贸班”的健康发展体现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2、校外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有两种模式:一是基地建设资金完全由企业承担,二是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企业,其余部分由学校出资。这两种方式都由企业负责实训与生产,学校负责招生、教学和学生管理。最大优点是校在厂中、厂中有校,学生的实训环境就是将来的工作岗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升较快。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学生实训,大幅提高实践能力。缺点是学生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难度大;校企在追求教学效果与生产效率中存在矛盾;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与现行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间的关系难以理顺。

我校休闲体育、航空服务专业由于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的资金比较多,职业环境很难达到“真境”,因此,教学实训基地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设在企业内也是一条可行之路。我校航空服务专业主要与南航及国航合作,学生从第三学期进入航空公司的安检、总台咨询、票务服务、贵宾室服务等岗位上轮训,休闲体育专业按照健体教练和高尔夫球场管理两个培养方向分别派学生到大连韦德伍斯健身会所和大连红旗谷高尔夫有限公司进行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训后返校,进行理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提高很快。这种工学交替的实训模式,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以螺旋式提升。

日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高薪就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学校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上又推出了崭新举措。学校拟承包大连鼎雅会所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由教师与学生一道进行会所的日常运营,以经营实战实现教师、学生、学校三者共赢。学校还与大连全景阳光合作,将古书籍录入项目引入学校,让有文字录入专长的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熟练掌握技能,达到企业标准后“无缝”走上工作岗位。

3、区域共享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与生产实践共融的平台,区域共享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最佳契合点。它基于本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区域同类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逐步形成实训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该基地的建设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在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下,引入企业文化,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区域同类专业实训基地的重复性建设,以高水平的实训平台促进师资水平、实训质量的提高,促进校际、校企交流。缺点是教学实训安排比较复杂,要统筹考虑教学实训及其它功能的实现。运行过程中设备的折旧与维护保养、工具和材料消耗的费用较高,导致真正的持续共享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㈡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1、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现代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要使实训基地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必须将眼光放远放宽,才能保持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度合作。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校企联姻;行业要主动指导校企合作,制定行业标准。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后,双方要制定章程和管理办法,成立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达成发展共识。

2、教学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均承担保障实训基地顺利运行的责任。学校和企业要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确定双方的责权利并签订相应协议,依据协议条款开展深层次合作。

对中职学校而言,要建立起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各司其职,中层干部和专业教研室主任贯彻落实检查考核的四级管理网络。明确教务主任和实训中心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分工,协同促进实训基地的运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建设、运行、管理、效益目标及规章制度;明确每个专业的岗位能力目标和项目教学实训目标,制定能力标准和实训质量评价标准;明确每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企业共同制定有效的生产性实训计划;引入行业和企业标准,执行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检验等标准,保证实训产品质量一流。

为保证生产(经营)性实训的有效运行,学校应设置“校企合作产业部”,负责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联营、技术开发、财务经营决策,协调校内教学、科研与生产等的关系,保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有效对接。

3、教学监督机制。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不能只由学校来完成,要按照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堂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坚持多方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模式,注重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训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产品评价、职业素养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有点评、有跟踪、有指导;产品评价要依据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严格评判,尤其对于特殊岗位的评价要采取关键环节不符合标准的一票否决制。

4、财务管理机制。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投入大,设备种类、性能不尽相同,在实训中产生的消耗和管理成本等凸显出实训基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设备的采购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的运转、维护保养有专人负责。生产性实训还要加强成本核算,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 使获得的利润更加切实地用于实训基地的运转、发展上。

三、思考与分析

目前,中职教育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正以多种形式迅猛发展,但由于经济环境、行业背景不同,校企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仍有不完善之处。以下仅就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思路。

1、因专业而异,选好建设模式。在2010年国家新专业目录中,中职学校开设专业涉及类321个专业927 个专门化方向,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都有其特殊性,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选择上要达到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就需要校企高层领导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出发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做出科学发展的决策。

2、科学解决校企双方开展生产实训的矛盾。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共赢,但由于校、企存在不同的利益目标,对学校学生、企业员工在生产实训中的管理、使用也会存在分歧。解决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换位思考,在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站在对方的角度,得出易于被双方接受的解决办法。

3、借助生产(经营)性实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论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只要有企业技术骨干参与,都是专业教师业务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好机会。专业教师参与实训,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训安全管理、纪律管理,协调校企关系,是校企合作长效运行的具体措施之一。

4、生产(经营)实训要开发多种资源。生产(经营)实训不应仅停留在产品和经营本身,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能力标准、实训教学计划、课程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等都应作为校企共同开发的资源。

上一篇:高中教师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数学实习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