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4-02-26 17:32:24

民营企业会计准则

民营企业会计准则篇1

【关键词】民营上市企业公司;盈余管理;治理意见

一、前言

伴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不断深入性建设,民营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重要部分。民营企业在经营建设到一定规模之后,大部分都会选择上市的方式,完成对资源配置的工作,拓宽自身经营建设规模。但是民营上市企业公司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治理方面问题越加严重,在经济效益获得方面能力也是较为低下。

二、民营上市企业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形式

1.利用会计准则的弹性进行盈余管理

随着我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趋于更加完善。在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内,会计准则所具有的弹性更加显著。例如,会计准则能够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进而保证与企业经营建设相吻合。但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内还存在一定空白区域,所以企业在对于会计准则学习过程中,更有利于民营上市企业公司能够通过会计准则,提高自身盈余管理水平。

2.改变交易确认的时点

企业现阶段会计准则在落实过程中,基础就是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在落实过程中,能够为项目的制定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民营上市企业公司在经营盈余治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更改交易确认时间的方式,延长经济效益收入或者是延长经济效益确定之间的方式,提高自身所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应用经济效益降低的方式。

3.提前确认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应该是民营上市企业公司现阶段在盈余管理过程中最常应用的一种手段。例如,民营上市企业公司在对于经济收入审核过程中,在对发票信息审核上面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这种方式实际上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现阶段会计准则对于这种行为无法进行限制。

三、民营上市企业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意见

1.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缩小盈余管理空间

民营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首先就需要提升企业现阶段所应用的会计准则落实水平,民营上市企业公司盈余管理主要由会计准则弹性所产生。按照我国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制度,民营上市企业公司在盈余管理过程中,应该对于我国经济环境及会计整体环境进行考虑,与国家会计准则发展趋势相同,这样能够有利于企业盈余管理工作进行提高。

2.公允价值应用范围的扩大

新企业会计准则新添加了公允价值,同时对其进行了一定说明。公允价值所针对的对象为金融工具与投资性房地产,对于对象所具有的债务进行重组。公允价值在计量之前,需要具有完善的数据信息,这样才能够保证最后所确认的公允价值精确可信,公允价值合理性运用,信息相关性与稳定性也会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性的就是按会计准则进行公允性价值的确定,公允价值与企业盈余管理效益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与此同时,民营上市企业公司盈余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关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对于有关信息进行获取,监管手段及方法的欠缺,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利用公允价值,开展盈余管理工作。

3.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的范围增大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宽,会计准则在落实过程中所具有的随意性显著提升。民营上市企业公司在经营建设过程中,能够利用利息支出资本化与传统利息,开展盈余性管理工作。民营企业通过有关手段,能够让借款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转移,降低企业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提高民营上市企业公司绩效水平。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内,不仅仅包含固定资产,还包含储存性资产与预定资产。在这种情况之下,民营企业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涉及到的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范围逐渐增加,企业在对经济效益管理时,还需要对之前所涉及到的资本化范围进行重新审核,进而对民营上市企业公司经营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4.项目研发对应支出的使用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内,企业在对于项目落实过程中,需要按照时点划分为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其中研究支出具有典型费用化特征,开发支出具有典型资本化特征。但是现在会计准则对于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有关制度制定上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研发阶段较为繁琐,这样也就造成规划标准在制定过程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需要民营上市企业公司按照自身经营建设情况,进行经营发展趋势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排除民营上市企业公司在盈余管理上面所具有的随意性。

四、结论

民营上市企业公司在资本化市场内并不具备十分显著的优势,这就需要民营上市企业公司在治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提高,自身经营建设结构体系,最大程度发挥出民营上市企业公司所具有的优势。本文在对于民营上市企业公司治理措施分析研究中,以盈余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安徽省民营上市公司治理风险评价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4,01:28-31.

[2]王鹏程,李建标.利益相关者治理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吗[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2:96-106.

[3]翟胜宝,曹学勤.银行关系、股权激励与民营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J/OL].江汉学术,2013(04).

民营企业会计准则篇2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制度一直沿用预算会计来规范,并没有因为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而发生改变,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首先,财政体制不断深化,预算会计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性较差。其次,我国事业单位组成复杂。其中,一部分代行政府职能,一部分从事经营活动的具有企业性质,因此,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都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再次,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分布范围比较广,但针对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出台较晚,预算会计又不能满足核算要求。而我国企业会计的发展生机勃勃,逐渐与国际惯例靠拢,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会计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滞后,研究相对薄弱。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现状分析

非营利组织一词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许多人认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事业单位,因此,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规范就是有关事业单位的会计规范。但是,我国除了事业单位以外,还有大量的非企业非政府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这些民间非营利组织,财政部有统一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是由财政部的一系列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组成。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行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尽管如此,仍然显得比较混乱,不成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有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一方面,十年前制定的准则应用于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会计环境,不可避免地造成会计信息被扭曲披露。另一方面,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适用的范围受到限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一些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等非国有事业单位遵照什么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标准。这就使得一些非国有事业单位在财务的管理上无章可循,导致这些单位的财务行为难以规范,财务管理问题很多,从而阻碍着这些单位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是一种“准则+制度”的模式,形成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也是一种“准则+制度”的模式。而这种“基本准则+行业制度”的模式,应当是一种过渡模式,似乎既存在交叉重叠,又存在空白之处,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模糊。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建立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1998年预算会计改革的事业单位实行的是核定收支、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筹资渠道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很大一部分非营利组织甚至可以做到收支相抵。从发展趋势来看,非营利组织会计与政府会计差别越来越大。此外,会计的基本分类就是看其会计主体是否进行经营活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虽然从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从本质上又有很大的区别,即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期末有盈余,那只是结余而非目的。而且即便形式上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也有很大的差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今后发展中公立非营利组织肯定将被进一步推向市场,大部分单位将提高经费的自给程度,与民间非营利组织越来越相似。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规范似乎没有必要。而可行的方案是: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归为一类,统称为“政府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与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各种社会团体会计、基金会会计等合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企业会计,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三足鼎立”的会计体系新模式。相应地,应当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目前,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民间会计机构或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并;二是会计职业团体组织机构制定会计准则,由官方机构批准;三是由政府机构制定、准则或制度。美国作为当代会计准则理论与实务高度成熟的国家,其经验值得借鉴。在美国,目前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私立部门(包括企业会计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委员会负责制定州和政府机关及其公立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会计总局负责制定联邦政府机关及其公立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关权力超然独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由三个不同的机构制定,势必造成三套准则之间不协调,甚至矛盾。

而从我国的政府会计环境来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应该由财政部制定,这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规定。这种做法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准则的权威性,但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代表性。建议我国财政部组建专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一套科学、完整、有序、逻辑严密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人员的选择应该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要吸收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高等院校学者、研究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界人士参加,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

非营利组织单位经济业务与企业经济业务有相通之处。企业以经营为目的,事业单位也在从事一些风险较小的经营活动。因此非营利组织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同处于社会经济的微观领域,两者具有某些共性,比如资产、负债业务及某些收入业务等。由此决定了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定义、会计确认与计量和会计报表的某些方面,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可以吸收借鉴企业改革和企业会计准则的成果,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体系。但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具体而言,应该明确如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理论问题:非营利组织的界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假设;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定与计量等。

(四)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的设计

1、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结构设计。目前我国会计界对企业会计准则层次的一般认识是,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两个基本层次构成。其中,基本准则主要就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结构等,具体准则是基本准则的要求,就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特殊业务、特殊行业等所做的规定。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也可以借鉴这种层次结构。

2、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的内容应该包括:(1)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和货币假设。(2)一般原则。(3)会计要素。(4)会计报表等。

3、在具体准则层面上应该由下列种类的准则构成:(1)共性业务处理的准则,即对教、科、文、卫、体等待业共同具有的基本业务规范会计确认与计量等处理的会计准则,如应收款项、存货、投资、借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与摊销、业务收入、业务支出等准则。(2)特殊业务处理准则,如拨款收入、捐赠收入等。(3)报表列示准则,即规范报表中的项目分类、排列顺序及方式、格式的准则,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准则,提供报表附表的准则,报表附注的揭示的准则。(4)提供补充信息的准则,用以规范会计报告应该提供补充信息的范围、程度及方式等。

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是一套完整科学的体系,其构建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先就比较紧迫、理论发展比较成熟的事项制定具体准则,在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做出原则性的规定,然后再进一步完善具体准则。

参考文献:

1、荆新.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王庆成.西方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J].教育财会研究,1996(4).

3、王庆成.论我国非企业会计组成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4(4).

4、赵建勇.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的十大改革[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0(12).

民营企业会计准则篇3

中国政府制定促进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政策法规,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创造环境。占全国企业数90%以上的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遵循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促转型。民营企业要享受政策,必须严格遵照2008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116号文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70号文件《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中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申报程序等相关规定执行。

(一)建立可操作健全的研究开发费用核算制度

近85%的民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从2013年1月1日起,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原《小企业会计制度》废止。《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入账成本规定已接轨。故民营企业要设置“研发支出”一级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再在一级科目下分别开设“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二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二)民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实行备案制

民营企业开展政府相关部门认定的重点高新技术、优先发展产业的重点领域规定的研究开发活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116号及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2013年70号文件要求,必须依照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程序的要求向税务主管机关提交项目计划书和费用预算书、编制情况及在职专业研发人员名单、项目当年研发费用发生情况归集表、项目立项决议文件、项目合同或协议、研发项目效用情况说明及最终研究成果报告六大关键资料,按时准确申报备案后取得税务主管机关发放的《企业研究开发项目登记信息告知书》,方可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二、准确合理分类归集核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

(一)明确研究开发费用核算对象

民营企业要开展研发活动,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期,都要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财务预算、申报审批,项目立项后在立项文件中明确此研发项目名称、研发内容、参与研发在职人员名单、研发经费、研发期限等重要信息,为企业财务人员明确研究开发费用核算对象提供必要材料支撑。

(二)按项目开设专账管理研究开发费用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民营企业开展政府当前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时,企业财务人员按项目开设专账,管理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民营企业按项目开设专账“研发支出”,按照项目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归集表中规定归集各项能直接计入研究开发活动的费用支出及能间接计入研究开发活动的费用支出项目,并在“研发支出”一级账户下开设“资本化支出”、“费用化支出”两个二级辅助核算账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116号及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2013年70号文件规定允许税前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范围,按项目分:直接投入研发活动的材料、燃料动力费;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在职人员人工费(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还包括按规定缴纳的“五险一金”);研发活动专项设备折旧、租赁费、维修、维护、调整、检验费用;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无形资产摊销;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装备设计调试费、样品购置费;现场试验费;研发成果相关费用;委托合作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如若是制药企业,还新增新药研制临床试验费等明细项目归集反映当年度税前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发费用的实际发生额。

(三)确定研发项目活动期间

2013年1月1日起,85%左右的民营中小企业执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入账成本规定,研究开发活动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处于研究阶段发生的研发投入由于项目成功的可能性较小故费用化处理,而开发阶段由于项目成功率大大提升,故在此阶段项目满足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否则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而我国税法对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或费用化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只能参照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执行。民营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是处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要根据项目批准的立项文件作为划分界限,并以此时点作为研发活动费用支出划分点,规范民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会计账务处理实际操作。另研发项目文件中明确项目期间,民营企业绝不能擅自将早于项目起始期的费用纳入归集范围。

(四)准确合理分类归集核算各类研究开发费用

民营企业在平时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管理时,要严格按规定准确合理分类归集核算各类研究开发费用,以免税务审计通不过,享受不了国家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1.研究开发费用专项记录资料完备

一个研发项目开展用到的材料、燃料、动力费根据专门仪表记录数据,领用原材料填写“研发费用专用领料单”记录数据,研发活动现场试验类费用支出附有参加该现场试验的主要人员确认的即时“完工单证”证明材料,准确完整记录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情况。

2.分开核算研究开发费用与生产经营费用

近85%的民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一般都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研究开发费用支出,经办人员在原始单据上注明研发项目名称,合理分摊研发与生产经营各自承担的费用;不论是民营企业自有资金还是财政补助用于项目研发的每笔支出用途都明确,做到专款专用。新产品研制成功,取得“新产品合格证”进入销售阶段后发生的料、工、费都在“生产成本”账户中核算,不得再列入民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核算。

3.研究开发费用在各项目间合理分配

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企业只有一个研发项目时,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支出可直接计入相应项目,允许按照规定在税前加计扣除。若有几个研究项目共同发生的支出,民营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按投资额、项目进程、工时等方式在各项目间合理分摊。

4.民营企业合作、委托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

民营企业合作、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只有研发成果所有权部分或全部归民营企业,企业才就自身实际承担的研发费用按规定加计扣除。在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要通过研发费用发票金额与研发合同金额、合同约定进度及付款方式等比对确定企业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对民营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应依据受托方向其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允许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是受托单位向民营企业开具发票金额剔除受托单位提供研发服务所实现利润和税金后的余额;委托开发合同金额中既包括研发支出,也包括受托方向委托方移送的设备价款,则民营企业需将受托方移交设备清单加到备案资料中,否则税务机关会以设备不是研发支出,要求将此金额从研发费用中剔除。

5.民营企业集团内部各单位间合理分摊研究开发费用

集团对投入金额大、技术要求高的研发项目,采取由集团统一协调内部各单位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开发方式。此种情况下,企业要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按申报程序要求,必须向税务主管机关提供研发项目合同协议备案,并在此合同中必须注明集团内部各单位权利及义务。由此遵照权利义务对等、费用收益配比原则,合理将研究开发费用在集团内部各单位间分摊。

三、民营企业依法做好研究开发费用账务处理

(一)民营企业自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账务处理

民营企业要设置“研发支出”一级科目,核算企业自主研发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民营企业账务处理遵照《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两者对企业自行开发形成无形资产的入账成本规定是一致的。即当企业自行开展研发活动时,处于研究阶段的研发支出,计入当期损益,通过“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账户核算;研发活动处于开发阶段,在此阶段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时计入无形资产成本,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账户核算,否则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具体账务处理:

1.发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贷: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利息等月末,应将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借:管理费用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开发阶段,发生的研发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时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贷: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利息等

3.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借:无形资产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企业在开展新产品、技术、工艺开发活动中发生的不满足无形资产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支出计入当期损益。根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按规定计入当期损益部分,允许在税前据实扣除基础上可加计50%扣除;研发费用满足资本化条件后构成无形资产成本入账,则按无形资产入账成本的150%按直线法摊销,摊销期限不得低于10年。

(二)政府补助民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账务处理

民营企业接受国家财政部门专门拨款用于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根据民营企业接受政府补助类型不同,企业采用政府补助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账务处理也是不同的,总结如下:

1.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民营企业研发费用账务处理。

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民营企业研发费用账务处理。

民营企业会计准则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095-0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并茁壮地成长,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也愈发被凸显出来,人们也开始逐步意识到,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中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以至于其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非常短暂,民营企业实行内部审计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做出的一种具有随意性的主动抉择。中国民营企业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而渲染上具有“三缘关系”色彩的高度集中产权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等不同于国有企业的特征,从而导致其在开展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审计目标定位不准确、机构设置混乱、人员配置不足、审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落后等等。同时,民营企业缺少审计协会的指引和协助,行业间尚未搭建内部审计的交流和沟通平台,这些不利的外部环境也造成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相对缓慢,落后于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所以说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各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在未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一、中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中国民营企业随着其规模的日益壮大而愈来愈注重自身的规范发展,但是内部审计在规范其自身发展和增加其价值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是其做出的一种满足其本身生产、运营和治理需求出于自愿的内在性选择,目前中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硬性的规定,也没有相应的理论及制度对其进行规范、支持和引导,因此,民营企业对待内部审计的态度各不相同。一部分民营企业主的态度是觉得企业的资产包括负债甚至是商誉等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自己在管理,根本没有必要开展内部审计来自己审计自己。另一部分的态度则是为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成本而直接选择不开展内部审计。另外,尽管有一些民营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对其认识存在偏差,导致目标定位不准确,进而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民营企业不仅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且建设了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的现代企业制度,然而对内部审计的目标不明确,还是定位在监督和检查这两项职能上,导致内部审计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提升组织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增加组织价值的功能。综上所述,当前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目标定位还处在一个模糊的非理性时期。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混乱、独立性差

中国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还处在一个模糊的非理性时期,可知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依旧不足,部分民营企业对待内部审计的态度是非常随意的,他们想不想以及想怎样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都是其主观行为,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出现不仅在时间上晚于国有企业而且在机构设置上缺少规范性和独立性,比较混乱。现在,很多民营企业为了简化部门或者是节约成本,并没有在企业内部专门设置审计机构及审计专职岗,而是采用部门合并制度来确定组织结构,将内审部门融入到其他财务相关部门,内审人员也是由财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临时抽调或者兼任。还有些虽然独立设置内审部门,而且将其直接归属于决策层或者监督层领导并向他们直接汇报工作,但是其并没有根据企业自有特点因地制宜的设置内审机构从而导致独立性流于形式。总而言之,内部审计机构的混乱设置非常容易造成内审人员职责不明确、工作效率和效果不佳等弊端,进而难以实现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安排及全面规划。

(三)内部审计业务缺乏规范性

中国当前的形势来看,并没有建立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规范和制度,这也就导致民营企业在确定相关部门时没有很好的规划,缺少组织性和纪律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进度和效率。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是内部审计无章可循。中国当前还没有相关方面的详细准则,缺乏一套完整细化的制度,这就使得民营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没有依据可以参考,而且在工作中得不到相关组织的引导,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和协会之间都没有形成一个互相学习的沟通渠道。所以,民I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不需要考虑规章准则,比较具有自由性和自主性,缺少相应的审计规划,业务流程也参差不齐。另一面就是审计流程不够系统化、统一化。这种问题在很多民营企业内部都存在,尤其是业务量少,规模相对也较小的民营企业,这种小企业还没有完整的管理组织和管理流程,所以对于内部审计完全单凭企业自己裁断。在准备进行审计时,采用的并不是书面形式,没有标准的规划流程和相应的告知证明,只是口头说明而已。而正式开始审计后,并不重视对于审计底稿的编写工作,只是简略填写甚至就不填写。在审计工作完成后,并不会根据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或组织交流,编写的底稿也没有进行妥善的保管,以上这些问题会导致最终得到的审计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无法完整全面地反映企业审计的内容和质量。

(四)内部审计范围较窄,审计技术手段落后

民营企业会计准则篇5

关键词:外资企业;新会计准则;账务建立

企业会计账务的建立一方面要遵循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从企业自身的经营特征出发,通过合理的账簿设置和正确的会计处理程序,才能建立一套能充分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账务体系。

一、外资企业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外资企业的含义

广义的外资企业是外商投资企业的简称,是指由外国企业或者个人投资或参与投资设立的,经营业务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登记并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外商投资企业按照投资方式、利润分配方式、风险承担比例、投资回收方式以及责任承担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三种主要的经营模式。

狭义的外资企业是指外商独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其中外国投资者可以是外国的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二)外资企业的特征

本文所指外资企业是指外商独资企业,其特征是:

1.企业资本全部来源于外商投资

企业的全部资本来自于外商投资,这里的外商投资者包括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企业经营过程所产生的收入归外商投资者,外商投资者承担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并最终独享企业获得的利润或者承担企业亏损,承担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这也是外商独资企业区别于合资企业的最大特征。

2.外资企业的设立、经营以及撤销必须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

外资企业与外国企业的根本不同在于外资企业的设立、经营和撤销等活动必须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进行,需要在我国工商部门进行经营登记,并进行相关税种的纳税申报等,是受我国法律保护和管辖的中国企业。

3.外资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相对于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或者办事处而言,外资企业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并且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即以其投资额为限承担相应债务责任。

二、外资企业会计制度的历史变革

财政部1992年6月24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规定,随后我国外资企业账务建立和会计处理都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以后的有关补充规定进行的。2001年12月财政部了《关于印发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问题的规定》,2002年5月又了《关于印发外商投资企业执行问题解答的通知》,同时宣布原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作废。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在上市公司推广实施,随后新会计准则逐步在各类大中型企业推广开来,外资企业会计制度再次发生变化。外资企业会计制度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发生了三次大范围的变革,企业会计账务工作的建立必须紧跟这种变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

三、外资企业账务建立应遵循的两个要点

(一)外资企业账务建立应遵循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

民营企业会计准则篇6

[关键词]中国会计;国际化;历史阶段;政策

我国的会计标准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这一国际化的进程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学术界对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进的起点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1985年3月财政部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尝试;也有人认为,应以1988年我国开始中国会计准则建设为起点;还有人认为,应以1992年12月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起点。笔者赞成以1985年3月财政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为标志的说法,按此说法,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进的过程,是蕴含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的。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进的过程,是随会计环境的逐渐变化而行进与发展的,并且是对会计国际化的逐步认识过程。这里所指的会计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环境因素。

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进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开始,到财政部1985年3月(或1985年7月1日执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为止,是我国会计标准向国际化迈进的初步尝试阶段;第二阶段从1985年3月(或1985年7月1日执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到财政部1992年12月(或1993年7月1日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止,是我国会计标准向国际化全面转换的初步阶段;第三阶段从财政部1992年12月(或1993年7月1日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开始到现在,是我国会计向国际化的迈进阶段。

一、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初步尝试

1985年3月财政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标志着我国的会计标准进行了国际化的改革尝试。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与会计的改革、发展过程相一致,在开始进行会计国际化时,受党的方针政策的影响较大。事实上,我国的各项工作,包括经济、法律、文化和教育等各项工作无不是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开展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试办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包括:(1)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吸引和利用外资,产品主要是出口,属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综合体制;(2)特区的经济活动,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3)对前来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和出入境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4)经济特区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有更大的自。1979年7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包括建设经济特区。此后,我国陆续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等经济特区。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到1981年底,已批准兴办了40多个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及三资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及会计核算要求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不同,当时实施的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难以适应外方投资人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的要求,必须根据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特点,制定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核算规范。因此,财政部从1979年底开始着手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85年3月正式,并于当年7月1日起实施。该项制度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和会计核算方法等方面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如会计等式是企业资产=负债+合营者权益,记账方法是借贷记账法,采用快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外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产品成本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等。这个制度已基本摆脱了苏联的会计模式,是参照国际会计惯例设计的全新的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会计标准开始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并向国际化方向迈进。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全国人大分别在1985年1月、1986年4月和1988年4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92年5月,国家体改委等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与规模不断增加,一些国营企业也在进行股份制试点。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有8家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2年5月财政部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同年6月了《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这两个制度的模式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基本相同,是对我国会计核算标准国际化的进一步探索。

二、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初步转换

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包括: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等。1992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993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3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3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为我国经济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创造了条件。我国当时实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财政部统一制定的(除涉外企业与股份制企业外),是按部门、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这些制度所采用的会计模式基本上是苏联会计的模式,采用的记账方法是我国自己创立的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等,而且当时的企业会计制度过多地受财政、税收和财务的约束。这些会计制度已不适应全民、集体、私营和外资等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联营企业、企业集团、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发展要求,而且与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也不相适应。特别是在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谈判已经进行了6年,按当时的设想“复关”已经指日可待之时,会计作为商业语言更应该逐步走向国际化。因此,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同时了与实行《企业会计准则》相配套的分行业的13个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可以说是从1988年9月在中国会计学会下成立“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研究组”之时开始的。1989年财政部提出了《关于拟订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1990年11月将草拟的《会计准则提纲》提交全国会计工作会议讨论,之后又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进行修改,形成了1992年11月的《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和财务会计报告等方面都符合国际会计惯例。这个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与实施,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会计惯例初步协调的会计模式,实现了我国会计标准向国际化的初步转换。

在《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实施之后,财政部为完善准则和制度,陆续印发了许多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和暂行规定,如1993年6月印发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商品流通企业有关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等。为配合1993年的税制改革和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财政部从1993年12月开始陆续了《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消费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营业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企业外币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有关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等。为规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核算,财政部自1992年11月起陆续了《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会计报表有关项目调整意见》等。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财政部于1995年2月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1997年7月了《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1997年8月了《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1997年10月了《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等。为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财政部于1995年10月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1995年12月了《勘察设计企业会计制度》,1996年了《城市合作银行会计制度》,1998年1月了帐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9年11月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等。

《企业会计准则》后,为了规范上市公司(也包括股份公司及其他企业)行为,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财政部自1997年5月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起,到现在已经陆续正式了16项(其中有5项已经进行了修订)具体会计准则,印发了一项征求意见稿,初步建立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这些具体会计准则都是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在制定时聘请了中外有关专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已经但不适应我国现状的项目进行了修订。我国的会计准则虽然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一些差异,但基本上体现了会计的国际化。

三、我国会计向国际化的迈进阶段

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包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1999年10月,全国人大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作为与新《会计法》配套的法规,2000年6月,国务院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其中对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会计要素作了重新定义,并且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之前,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除《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是在1998年重新修订的外,其他各类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以“两则两制”为模式制定的会计制度,这些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是在1992年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阶段制定的,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经营环境和商业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同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日期的临近,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在加快,国际化程度在提高,“两则两制”下不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对经济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出来。另外,我国修改《会计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就有会计核算标准失真的问题,如制度所规定的某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已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导致企业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缺乏可靠性;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造成相同行业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旧的会计制度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制度规定,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以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执行本制度。2001年1月27日,财政部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实施。2001年11月29日,财政部了《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要求外商投资企业从2002年1月1日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据盖地教授等人的研究,《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原则、要求、政策、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企业会计制度》的与实施,既体现了中国特色,又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是我国会计向国际化迈进的里程碑,同时在我国也出现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共存的局面。

四、我国对会计国际化的参与和讨论

我国是会计国际化的积极参与者。在1982年成立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时,我国就是其成员国,并参加了该工作组的历次会议。1997年我国加入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1年6月,我国当选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经常派出人员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机构学习、培训和工作,并多次召开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

1992年11月《企业会计准则》后,我国就在着手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按当时的规划,拟订的具体会计准则有32项,计划从1993年起用3-5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以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为内容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财政部从1994年2月开始,陆续将草拟的具体会计准则印发,广泛征求意见。但实际情况是,从1997年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到现在,仅正式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当时的认识是,我国会计要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会计核算标准就应当是会计准则,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国家的会计核算标准就是会计准则,并且国际上也有国际会计准则,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制定完成后,就应全面实行会计准则,淘汰会计核算制度。目前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少。我个人认为,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之初也有这种观念,并且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国会计准则为蓝本的。那么,2000年12月财政部为什么又《企业会计制度》,形成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共存的局面?我国会计是向国际化迈进,还是倒退?这是对会计核算标准国际化的重新思考与定位问题。

会计标准国际化问题,是近两年讨论的热点问题。会计学界普遍认为,我国会计应当迈向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标准(或国际化程度的判断标准)应当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准,但对我国会计标准应当如何国际化,采用什么表现形式国际化以及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国际化等问题还在探讨之中。

目前不少人还认为,我国不应该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应当尽快实现从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转换,并且我国的会计准则应当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会计标准国际化并非要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没有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从这一点上讲,各个国家都有一个会计标准国际化的问题,包括美国。会计标准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各国会计标准之间的差异,提高各国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和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以实现经济的国际化。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标准进行的国际化是一个参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各方需要进行协调,并在协调中减少差异,而协调是一个互动过程,存在利益之争,因为各国都希望以本国的会计标准作为协调的基准,这样可以不费任何力气坐收协调之利,而其他国家则必须花费大量的学习。培训和咨询等费用。

关于我国会计标准国际化以什么形式表现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会计标准国际化不在于是会计准则形式,还是会计制度形式,关键在于会计国际化的实质,即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大小,以及企业按我国会计标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按国际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具有可比性。目前世界上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既有以会计准则表现的,又有以会计制度表现的,选择哪一种形式应当考虑各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目前两种形式并存,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又能满足西方国家有关人员的阅读习惯,是一种明智之举。实际上,两种会计标准形式并存的关键是看对某类业务或交易是否采用同样的会计政策,是否存在差异。

对会计标准达到什么程度就是国际化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不能直接按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我国的会计标准,因为会计具有国家性,这种国家性主要体现在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教育等会计环境的不同之中,即使是在欧洲已经经济一体化的地区,各国的会计标准也不是统一的。会计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当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事实上,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美国的会计准则,都是在不断改进中发展的,更何况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时期,如果片面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就会出现与我国会计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的混乱或失控,由此产生的国际化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

民营企业会计准则篇7

关键词:施工企业 所得税会计处理 问题 差异 协调手段

一、施工企业会计准则与所得税之间存在的差异

会计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因目标、核算基础、适用范围等的不同,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但是,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会计税法沿着各自的发展轨道向前发展,二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突出,已经影响到施工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施工企业所得税立法宗旨与会计准则目标之间的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的立法宗旨是调节经济运行来确保施工企业的财政收入;而会计核算的目的则是向所有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相关的会计信息。二者在目的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对同一经济行为会做出不同的规范要求,在收入确认、费用支出等方面存在差异。以施工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业务招待费为例,为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策,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与此同时为保护税基不受侵犯,这一费用不得超过当年企业收入的千分之五;但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这一费用要全部的计入当期的损益。

(二)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在适用范围上存在的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除外;第三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还包括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实际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是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但有来源于中国内所得的企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包含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所有企业。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所得税法不包含个人独资企业及合伙企业,会计准则却将其涵盖在内;二是所得税法适用于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商会、社会团体等非企业型的组织,而会计准则不适于非企业组织;所得税法适用于居民、非居民企业,而会计准则不适用于所得税法界定的非居民企业。

(三)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在核算基础上存在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以上有关规定说明,施工企业所得税与会计准则均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所得税法也会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做法来保证财政收入均衡入库、便于征管等工作的完成。

二、建筑施工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案例分析

[例]某建筑工程公司1994年1-9月共实现利润15400000元,其中包括从联营方分得的税后利润100000元,累计已纳所得税费用5049000元,10月、11月两月实现利润3600000元,应缴所得税费用1188000元,12月31日有关损益类科目余额如下:工程结算收入:5000000;工程结算成本:2800000;工程结算税费及附加:400000;其他业务收入:800000;其他业务支出:500000;管理费用: 150000;财务费用:100000;营业外收入:70000;营业外支出:130000;投资收益:160000元,其中120000元为从联营方分得税后利润。

税务机关规定该企业实行按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办法缴纳企业所得税费用。年度汇算清缴时发现企业将超过规定标准的公益救济性捐赠100000元和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利率的利息支出120000元在计税时没有扣除。

12月终了,企业将各损益类科目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其会计分录如下:借:工程结算收入:5000000;其他业务收入:800000;营业外收入:70000;投资收益:160000;贷:本年利润:6030000;借:本年利润:4080000;贷:工程结算成本:2800000;工程结算税费及附加:400000;其他业务支出:500000;管理费用:150000;财务费用:100000;营业外支出:130000。

企业按规定方法计算出本企业12月份的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6030000-4080000=1950000元

企业12月份应纳税所得额为:

应纳税所得额=1950000-120000(已税利润)=1830000元

则应纳税额为:

应纳税额=1830000×33%=603900元

则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60390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03900

同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 603900;贷:所得税费用603900

企业在预缴第四季度应纳税款时,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791900(1180000+603900);贷:银行存款 1791900

年度终了后,企业在与税务机关汇算清缴时,对于多列支的支出应按规定进行调整,增加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全年利润总额=15400000(前三季度利润)+3600000(9、10月利润)+1950000(12月利润)=20950000元;全年应纳税所得额=20950000-(100000+120000)(税后利润)+220000(税前多列支支出)=20950000元;全年应纳税额=20950000×33%=6913500元;全年累计已缴税款=5049000+1791900=6840900元;应补缴税款=6913500-6840900=72600元。

则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7260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2600

同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72600;贷:所得税费用:72600

按规定企业在汇算清缴时少缴的税款,应在下年度补缴。实际补缴税款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2600;贷:银行存款:72600。

参考文献:

[1]常书中.跨省施工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08,(10)

[2]陈永生.建筑施工企业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分配的探讨[J].才智,2009,(12)

民营企业会计准则篇8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差异;协调;亮点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小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逐渐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为规范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我国小企业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特殊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并针对小企业的特点,2011年10月18日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2013年1月1日起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二者存在着差异和联系,本文希望通过二者的对比分析,展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点,更好的服务小企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不同

(一)适用范围上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企业会计准则》不适用于股票或者债券在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的小企业、不承担公众责任且经营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或者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既不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也不是子公司的企业;而《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外,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含公司),《企业会计准则》都适用行。其次,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经营规模小的企业,可以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也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得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同时,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由此可见,二者在适用范围上有很大不同。

(二)准则框架体系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体系包括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两部分,其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十章九十条,除第一章总则和第十章附录(附录一为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附录二为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科目转换对照表)外,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外币业务和财务报表,具体规定了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范。应用指南主要规定会计科目的设置、账务处理、报表的格式及编制等规范。《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解释及应用指南四个部分,其中《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共十一章,内容包括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条件、会计计量、财务会计报告和附则等;具体准则为三十八项,内容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收入类、费用类、特殊事项类、列报类、综合类等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

(三)会计核算内容不同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常见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基本相似,但根据小企业的业务特点,《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一些业务的核算进行了简化。两者的差异具体如下:

资产核算。这里主要讲固定资产核算,《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并考虑税法的规定,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即折旧政策基本与税法规定保持一致。《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取消了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的定量控制标准,允许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自行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目的为了提高企业自主理财的能动性。

收入核算。收入核算具体到确认原则和确定收入金额两个方面。在收入确认原则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根据风险与报酬是否转移进行判断。而《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小企业采用发出商品或劳务完成并收到款项或取得收款权利作为收入确认标准,无需进行风险与报酬转移的判断,同时对常见销售方式规定了收入确认时点。在收入金额的确认方面,一般企业按照交易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或者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要求按照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收入金额。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协调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小企业,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本准则未作规范的,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得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选择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此外,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的,应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因经营规模或者企业性质变化所造成的不符合本准则第二条规定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者金融企业的,应当从次年的1月1日起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不得转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二)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四、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小企业会计准则》立足于我国小企业发展现状,做到了简化核算要求、与我国税法尽量保持一致、与《企业会计准则》有序协调,是一部为我国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企业会计标准。它的贯彻实施,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管理,全面提升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促进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11,12.

[2]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Z].财会[2011]17号,2011,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准则[S]2011.

[4]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5]王秀敏.浅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J].财会月刊,2011(4)

上一篇:安全隐患及整改措施范文 下一篇:宿舍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