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结构范文

时间:2023-03-03 21:24:13

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范文第1篇

大面积的楼层现浇板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施工技术和劳动力组织上的原因,或者是分段考虑流水施工,不能连续地将每层楼上的现浇板整体浇筑完成,当间歇时间预计超过规定的时间时,应预先选定适当的部位设置施工缝。

二、施工缝的设置位置探讨

砖混结构的住宅楼、办公楼等楼房的楼层现浇板大多数是双向板,而施工缝的留置位置从调查情况来看,在设计的施工图纸中,大多数图纸并没有单独注明现浇板施工缝的设计要求。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留置方法:

1.第一种留置方法:现浇板施工缝沿着横向设置在现浇板跨中1/3范围内,虽然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处,但是很难保证结构计算时的力学假定(即不能完全保证楼板的整体性),由于混凝土楼板的收缩或者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往往会在这种施工缝处产生裂缝,甚至会出现贯通缝,将地板砖拉裂,既影响美观,又会渗水,引起钢筋锈蚀。重者影响结构安全,影响楼房使用寿命。

这种现浇楼板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砖混结构楼房的砖墙刚度太大,限制着现浇板混凝土的自由收缩,(实质上是因为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与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相差太大引起的)。当收缩达到一定程度时,首先在现浇板的施工缝处产生裂缝,因为这个截面上新旧混凝土粘结力差,结合不牢固。这种非自由收缩不象框架结构楼房楼层现浇板那样自由,因为框架柱相对于砖墙来说柔性较大,刚度较小。由同一种材料(钢筋混凝土)的柱、梁、板构成的框架结构。楼房整体基本上是各向同性的。因此,框架结构基本楼房现浇板的施工缝即使留设在跨中1/3范围内,只要按规范规定处理。一般情况不会出现裂缝。

这种留置现浇板施工缝的方法,比较难施工。施工缝的处理需按规范要求,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应达到不小于1.2MPa而且需要剔凿掉松动的石子和软弱的混凝土层,然后用压力水冲洗干净,而且要求充分湿润保潮,不小于24h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铺一层10-15mm厚的水泥砂浆,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2.第二种留置方法:现浇板施工缝留置在承重横墙上中线处,这种留置施工缝的方法符合规范规定在剪力较小处,能消除因施工缝在跨中1/3范围内处理不好引起的裂缝。具体做法是:

①先在承重横墙上中线设置通常垫木或钢管,一是作为现浇板负筋的临时支撑,二是可以作为浇筑现浇板混凝土的临时支撑,二是可以作为浇筑现浇板混凝土的临时侧面模板。

②浇筑混凝土完成后,待混凝土达到1.2MP时。将中心线处多余浇筑的混凝土剔凿掉。

③剔凿至中心线处的密实混凝土时,需要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并且要求保持湿润24小时以上,残留在混凝土表面上的积水应清除。

④铺设一层10-15mm厚的水泥砂浆(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⑤二次浇筑现浇板混凝土。

众所周知,如果通过建筑施工能完全达到设计效果、符合结构设计时的力学假定,那么说明能保证结构安全和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反之,通过建筑施工,即使水平再高的建筑技术队伍去施工,也保证不了(或者很难施工、很难保证)原设计效果的话,就应该改变原设计计算力学模型的假定,况且施工规范规定,施工缝要按设计要求留置。

三、楼层现浇板设计施工缝的处理方法

这种处理施工缝的方法,是在总结上述施工缝处理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出来的,供各位同行参考:

楼层现浇板设计施工缝的具体做法:

1、改变预留施工缝的支座支承情况,改为简支支座,断开负筋,调整此处板底筋(配筋量增大)和负筋(配筋量减小)。这样,改变了楼板受力状态,应重新设计计算,并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2、降低标高(降低一个现浇板厚度标高),此调整影响结构抗震性能很小,因为楼房水平方向靠圈梁拉结,竖向靠构造柱拉结。

3、施工缝处浇筑混凝土时,可先浇筑圈梁混凝土,后浇筑现浇板混凝土,直接在截面处设置现浇板的垂直侧模,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4、设计施工缝设置的间距确定:大面积楼层结构设计时,应该沿纵向每隔20米左右设置一条施工缝。这样做既能保证原设计力学假定,又能消除现浇板收缩裂缝,同时也能解决由于屋面现浇板热胀引起的顶层窗洞口处出现八字缝。

砖混结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层砖混住宅结构;抗震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52.1+1 文献标识码:A

一、多层砖混合结构

目前看来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形式正在趋于多样化,例如现在人们常说的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等,当然每一种结构体系都有它们好处。所谓的剁成砖混住宅结构就是说在建筑房屋的时候是以小部分的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这种结构比较适合用在房间面积较小,多层或者是低层的建筑,对于这一结构来说,承重墙是不能改动的。

在多层砖混住宅结构中,主要的承重结构是粘土砖,所以也就可以这样说粘土砖的强度和形状就决定了房屋的坚固程度。当粘土砖的形状越规则,其中含得砂浆强度就越高,当然灰缝就会又薄又均匀,墙体的抗震程度就会越高,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就会越长。

据有关部门的相关调查显示,在我国近30年发生的大地震中,大多数的混转结构的房屋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更有一部分已经倒塌。调查显示在1976年的唐山地震中,每一千栋多层砖混的房屋,倒塌的就要站到80℅,在最近的四川汶川地震中,大多数的砖混结构的建筑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并且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

当然那些在地震中遭遇破坏的混砖建筑物大多都是没有考虑结构抗震,没有按照标准的设计,相关规范实施建造的老式建筑,这些房屋的抗震能力是极低的。相关实验显示,一栋没有按照抗震设计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当地震的强度达到六级的时候,它的墙体就会出现局部的轻微损坏,当地震强度达到七级的时候,墙体就会出现中度裂缝······当地震强度达到十级的时候,建筑物就会倒塌。

二、结构抗震措施

(一)建筑结构抗震措施的基本目的

多层砖混合结构中,目前看来对于抗震设计规范有两类不同的表达方式,一类是以用途的重要性也就是业界人士常说的抗震设防分类来描述的。另一类就是以损坏的程度来表达。就最新的抗震鉴定标准,在建筑房屋的时候,一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严格的按照规定去实行,确保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二)地震中多层砖混住宅结构处常出现的问题及应当如何应用抗震措施

通过非常多的地震现场传来的照片看来,多层砖混结构中,经常出现的危害有这样几种,墙角的破坏,墙体的破坏,楼梯间的破坏,纵横墙链接处的破坏,楼顶的破坏,还有装饰性的破坏。由此可以看来,有地震引起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危害现象不难看出,大多数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破坏可以总结为:建筑结构自身引起的破坏或者是有装修配件引起的破坏。

在面临这种危害的时候,我们应当采取的有效防震措施就是:改善建筑物结构的变形能力,也就是说要加强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或者增强房屋的整体性。

(三)多层砖混住宅结构中对结构抗震措施中最有效也是最直接,无非就是加强结构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在砖砌墙体的时候要提高砂浆强度;要合理用砖,采用强度等级适中,类型合适的砖;在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在墙体上开几道竖缝;增设圈梁;加设构造柱;隐性构造柱和捆绑法;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筋混凝土构造柱;钢筋混凝土圈梁。

(四)在多层砖混住宅结构中增强房屋整体性的措施也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抗震措施。在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整体性的主要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设置完整的圈梁—构造柱体系;②加强构造柱与基础、墙体、楼盖板等结构的链接;③加强墙体与楼盖板的链接;④加强楼梯间的链接。

三、结语

抗震措施的应用在多层砖混住宅结构建筑中是一个重点,建筑商们不仅要保证在正常情况下,房屋住宅的正常使用,更重要的是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仍然要确保房屋的基本安全,切记不要出现豆腐渣工程,楼脆脆,楼歪歪,楼倒到现象,这就要求建筑商在建筑房屋的时候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从合理选择建筑物形状,合理布置墙体的方位,有质量设置房屋圈梁和构造柱等多方面的设计要点,并却提出设计要点,建筑商要按照设计要求,建筑要求,保证有质量的将房屋安全的建造完成。有时候我们无法预知地震的到来,所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能做的是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兰瑾.砖混结构建筑施工质量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2]王萍,南亚平.浅谈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J].山西建筑.2007年24期.

[3]肖小松,吕西林.砌体弹性模量取值的评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6年04期.

[4]张爱林,赵国藩,王光远.现役结构可靠性评定研究述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5]高剑平,潘景龙.王凤来.唐岱新.地震区加层房屋鉴定和设计标准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03年06期.

砖混结构范文第3篇

1、建筑抗震加固改造的目的

结构加固技术,是对建筑结构及构筑物改造、加固、维护所采用的专业技术。由于某些原因,建筑物无法满足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这些要求,经过建筑物可靠性的鉴定,需进行加固处理。提高结构、构件的强度以及提高结构、构件的稳定性。结构加固的技术类型和加固方法有许多种,在实际应用中,对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进行加固,应根据结构构件的使用部位、受力情况等选用相应的技术方法。

2、抗震加固的原则

抗震加固是对未进行抗震设防或已进行抗震设防但未达到设防标准的建筑物进行结构补强和提高其抗震能力的措施,必须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然后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抗震加固要按抗震鉴定、加固设计、设计审批、组织施工、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等程序进行。抗震加固措施包括增家强度、加强整体性和改变传力的途径。采用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较好的方案,框架结构经加固后应做到强柱弱梁。通过对结构的构件、结构受力的途径的改善,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实现建筑物结构地震破坏有所减小的目的。

3、抗震加固对钢筋砼结构的影响

地震极具偶然性,但同时也极具破坏性。钢筋混凝土多高层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不仅与地震烈度有关,而且与建筑结构本身潜在的抗震能力有关。在结构的抗震鉴定结果的基础上,才可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在具体的加固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整体加固、区段加固以及构建加固。加固应尽可能注意建筑物的美观。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或采用体系加固方法与构件加固方法,并优先选用体系加固方法。

3.1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加固

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部分组成。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若弯的原则,连梁的屈服先于墙肢,连梁和墙肢均应为弯曲屈服。从而减少框架构件的受力、降低轴压比要求,减少加固工作量。合理的布置是构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遵循“对称、均匀、周边、连续” 八字方针,整体抗震墙没有门窗洞口或只有少量很小的洞口。抗震墙具有“头重脚轻”、上刚下柔、的特点,抗震墙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墙肢的截面长度,沿高度不宜有突变,当抗震墙的洞口比较大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不宜有错洞布置的剪力墙。满足剪力墙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小于总倾覆力矩的50%,且为了使框架充分发挥作用,满足框架承受楼层剪力不小于0.2Fek,这时的剪力墙数量最合理。

3.2钢构套加固法

在框架柱间设置钢支撑,以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减小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在梁的阳角和柱的四角外贴角钢,并与缀板焊接,梁柱表面应刷洗干净,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填实空隙,角部磨圆,钢板表面应涂刷防锈漆。在地震作用下消能元件的耗能吸收地震能量,从而起到保护结构构件的效果。

3.3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梁时,对原砼框架柱的表面凿毛,在柱顶的楼板处钻孔,在楼板底的框架柱外侧植筋,并支模板浇灌砼使柱断面加大。在柱周围设纵向钢筋并穿过楼板,顶部应在屋面板处封顶锚固,根部深入基础锚固,纵向钢筋设置封闭箍筋,梁柱节点处加密,施工时梁柱表面应凿毛并清理干净,楼板凿洞不应损坏钢筋。用于框架柱强度或其它因素引起的不合格,承载力无法满足安全要求时采用此法。

3.4FRP加固法

纤维增强塑料(FRP) 作为混凝土结构加固和修补材料,得到广泛应用。FRP具有强度高(2500~3550MPa)、抗蚀)性能好、重量轻的优点,不增加结构尺寸、结构自重以及不影响结构外观,高强高效,施工简便、周期短、机具少,具有极佳的耐腐蚀性和耐久性,适用面广,保证施工质量。FRP加固法开辟了一条高效、方便、经济的加固修补混凝土结构的新途径。

4、抗震加固对砖混结构的影响

砖混结构是以砌筑的墙体为主要承重结构,楼盖、屋盖、梁、柱是钢筋混凝土作用在墙柱上的荷载,主要是由梁板传来的屋盖、楼盖上的活、恒荷载,它通过墙柱基础传到地基。砖混结构中的梁有门窗过梁、圈梁、雨蓬梁、阳台梁、楼梯梁等,这些梁的长度、配筋和截面尺寸,除圈梁是按构造配筋外,其它都是通过计算设计的。如果把圈梁当作承重梁对待,随意将圈梁下墙体敲掉,则留下了不安全的隐患。砖砌体水平灰缝砂浆、竖缝砂浆不饱满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是影响砌体强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饱满会使砖局部受压,降低砌体的抗压强度。抗震加固方法很多,有利于房屋的美观。

4.1钢筋网复合水泥砂浆加固法

钢筋网复合水泥加固技术具有造价低、施工简易、砂浆耐久性好等特点;是砌体结构、中小型框架结构的理想加固方法。铺设钢筋网时,竖向钢筋应靠近原墙面,钢筋网应用钢筋头或砂浆垫块预先垫出钢筋网与墙面间的间隔层,钢筋网与周边构件墙体的连接。钢筋间距不宜太小或太大,网格尺寸实心墙宜300mm×300mm,空斗墙宜为200mm×200mm,这样钢筋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压抹水泥砂浆前,沿墙面往返浇水湿润,待墙面稍干后再进行抹灰,压光二三遍,以增强密实度。该方法用于抗震能力相差不大时,无需做基础,面层也无需上下连续。采用专用的GWC焊网机,焊接程序均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生产,焊接网孔均匀,焊接质量良好,焊接前后钢筋的力学性能几乎没有变化。

4.2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法

可采用单面加固或双面加固,该方法用于抗震能力相差较大时,钢筋混凝土板墙一般自下而上连续设置,需做基础。此外,对于总高度或层数超过鉴定标准要求的砖混结构,宜采用该加固方法,原砖墙承受仅竖向荷载,由新增混凝土板墙承受水平地震作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钢筋宜采用Ⅰ级或Ⅱ级钢,板墙应与楼、屋盖可靠连接,设置穿过楼板与竖向筋等面积的短筋,其两端应分别锚入上下层的板墙内,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40倍短筋直径;板墙应与两端的原有墙体可靠连接,板墙应有基础,基础埋深宜与原有基础相同。

5、抗震加固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的抗震加固有时会适得其反。如:对多层砖混结构某一层的墙体做夹板墙加固,使该层墙体的钢度大幅度增加,形成与相临楼层的钢度差,这样,就对结构的抗震不利。加固后构件的承载能力提高,防火等级大幅度下降等问题。需要从总体上把握这些问题,靠加固理论的提高来解决。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房屋抗震加固技术也越来越多,抗震加固对钢筋砼结构、砖混结构的影响较大,工程技术人员要潜心研究,探索新的加固方法,为抗震加固技术的改造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淑红. 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探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05):( 第93-94页+ 第96页 ).

[2] 徐磊. 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技术问题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26):192.

砖混结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抗震;加固;砖混结构

Abstract: the composite masonry structure building is one of main structure forms in the existing civi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Masonry structure buildings with seismic strengthening is a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wide rang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mposite masonry structure building earthquake damage performance, detailed introduces several kinds of composite masonry structure building aseismic reinforcement method, hope to be able to adopt different reinforcement measures, make i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rresponding seismic fortification, defense and mitigate earthquake disasters.

Key words: earthquake; Reinforcement; Brick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2008 年5 月12 日,在我国四川省发生了里氏8.0 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的映秀镇,震中烈度达1 1度。这次地震的震级特大、震源浅和烈度很高,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在此次地震中大量建于上世纪70 年代的砖混结构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震害特别严重,特别是民宅、学校教学楼等整体垮塌。目前砖混结构房屋在全国数量巨大,因此,做好现有的未经抗震设计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是十分必要的,保证现有的砖混结构民用住宅、重要建筑在地震中不受破坏是工程界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砖混结构建筑震害的表现

多层砖混建筑是指砖墙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刚性房屋,其楼盖和屋面为现浇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梁、板。其震害主要发生在以下部位:

1.墙体主要震害为斜向裂缝、X向裂缝、水平裂缝及垂直裂缝,一般出现在楼梯间顶层休息平台以上的外纵墙,空旷房间外纵墙窗台下,屋面板及楼板底面,门窗洞口上部,顶层圈粱下,山墙、地基不均匀沉降处的墙体等地方。

2.楼盖及屋盖主要震害为屋盖隔热层盖板散乱、塌落;楼板、屋面板与墙体的水平裂,楼板与砖墙错动及楼板间开缝等等。

3.出屋面小屋主要是四周墙体出现单向斜裂缝或X裂缝,墙体转角处呈环状水平裂缝。

4.平拱砖过梁当两侧墙体变形时,梁将在跨中或支座处出现裂缝,甚至掉砖。

砖混结构抗震加固方法

1.抗震加固的原则按照有利于抗震的要求,外加构造柱应当将其设在内外墙交接处(应在同一轴线横墙两端的内外墙交接处同时设置)。对加固的房屋,外加柱应设置对称、间距均匀、大小均匀。同时,要注意建筑立面的美观和周围建筑相协调。外加构造柱应沿房屋高度贯通,严禁错位。遇到局部突出建筑物的房屋外加柱不能贯通时,必须采取妥善的锚固措施,以保证外加柱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屋盖和每层楼盖处,设置外圈梁和钢拉杆,以使外加柱和外圈梁及钢拉杆一起约束横墙,提高其抗剪能力和变形能力,同时也缩短了外加柱沿房屋纵向的自由长度,提高了其侧向稳定性。如原有房屋已有圈梁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时,可不再设钢钢拉杆和圈梁,但外加柱必须与原有圈梁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可靠拉接。

2.提高抗震承栽力的加固方法

(1)面层加固法(夹板墙)加强原有墙体。砖墙体遭到中等和轻微破坏需要修复和加固,可在原墙体面加面层来实现。面层的材料可视墙体需增强抗震强度的大小选用下列3种:第一,水泥砂浆面层。当砖墙体的抗震强度虽不满足要求,但相差不大时,可用水泥砂浆面层来加固。面层厚度以1.5cm~3cm为宜,用水泥砂浆来修补或加固有裂缝的墙体,宜将裂缝剔开深约lcm槽口。第二,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当砖墙的抗震强度与需要相差大时,可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来加固。面层厚度以2.5cm~4cm为宜,钢筋网间距为lOcm~25cm。双面做面层时,可用电钻顺竖缝人工打孔,间距50cm左右,用s形钢筋钩将两面钢筋网钩住。单面做面层时,钢筋网可用U形钉或扒钉与墙面固定。第三,钢筋混凝上面层。当砖墙体的抗震强度与需要相差悬殊,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面层来加固。如用来加固在楼层中承受较大地震力的墙段,对于防止这类墙体在地震时先行破坏和提高整个楼层墙体的抗震强度都是较为有效的。

(2)修补和灌浆。对已开裂的墙体,可采用压力灌浆修补,对砌筑砂浆饱满度程度差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偏低的墙体,可用满墙灌浆加固。

(3)包角或镶边加固。在柱、墙角或门窗洞边采用型钢或钢筋混凝土包角或镶边;柱、墙垛还可采用加现浇钢筋混凝土套加固。

(4)外加柱加固。在墙体交接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加固,柱与圈梁、拉杆连成整体,或与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可靠连接,外加柱必须有相应的基础。外加柱应与墙体一般通过拉结钢筋,销键,压浆锚杆,锚筋与墙体连接,并符合下列要求:在楼层1/3和2/3层高处同时设置拉接钢筋和销键与墙体连接;沿墙体高度每隔500mm设置胀管螺栓、压浆锚杆、螺栓或锚筋与墙体连接;外加柱在室外地坪标高和外墙基础的大放脚处应设销键、压浆锚杆或锚筋与墙体连接。所有钢筋应有保护层,以避免潮湿引起的锈蚀。 (5)增设抗震墙。新增设的抗震墙可以是砖抗震墙,也可是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这种加固方法一般是刚性多层砖混墙体抗剪强度不足时采用。

加强房屋整体性的加固方法

(1)外加圈梁外加的圈梁宜在楼、层盖标高的同一平面内闭合;外加的圈梁在阳台、雨篷、楼梯间窗户附近标高变换处需拐转通过,并应有局部加强措施;变形缝两侧增设的圈梁应分别闭合,在该变形缝区段范围内交圈闭合,并可用拉杆或型钢代替混凝土圈梁。对于要加固的砖混结构房屋,一般其楼(屋)盖均为预制板,如果横墙间距超过一个开间,则楼(屋)盖支承于纵墙上,而纵墙又不足以承担楼层的外力,则要靠楼层盖作为横隔板将楼层的水平地震作用传给两侧的抗横墙。由于未设防的预制板间的连接比较差,因此楼盖很容易外甩散落。此时,外加圈梁作为楼(屋)盖的边缘受拉部分,同时起到“边箍”的作用,因而提高了楼盖的水平整体性。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宽度不应小于120mm;现浇圈梁的纵向钢筋,7、8、9度时可采用 4Φ8、4Φ10、4Φ12:箍筋可采用Φ6@ 200;外加柱和钢拉杆锚固点两侧各500 mm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外加现浇圈梁在转角处应设 2Φ12斜筋。外加圈梁配筋的计算要考虑作为梁承受墙体外甩弯距和作为楼盖的边箍承受抗震横墙间楼层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偏拉。同时应计入外加构造柱设置对圈梁设计的影响。

(2)外加钢拉杆根据要加固砖混结构房屋的具体特点,要设置不同形式的钢拉杆,主要有横向钢拉杆,纵向刚拉杆,代替内墙圈梁的钢拉杆。用钢拉杆加强砖混房屋整体性可防止墙体外甩,对设有外加柱的房屋也可采用拉杆拉结外加柱,使其与墙体共同承受地震作用;外加柱加固多层砖房而提高砖墙的增强系数,设置钢拉杆用以拉结外加柱和墙体,钢拉杆截面按外加柱抗剪强度承载力相等的条件计算。

钢拉杆一般采用直径不小于14的钢筋,锚固于圈梁内不小于30d,且端头设弯钩;钢拉杆通过端头加焊的锚板埋入圈梁内(锚板与墙面的间距不应小于50mm)或通过钢管穿过圈梁,然后用螺帽拧紧的方法与圈梁连接;钢拉杆在原墙体锚固时,应采用钢板垫板,拉杆端部应加焊相应的螺栓,以调直拉杆,压紧垫板,使之与原墙体紧密结合;钢拉杆应进行防锈处理。

三、抗震加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砖混结构加固设计及具体施工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妥善处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问题却往往被忽视。如果不加以重视,抗震加固的作用就会被削弱,甚至可能出现更加不利于结构抗震的情况。

避免破坏或损坏原有结构

在加固施工中对原有墙体及各部分结构应避免或尽量减少损伤,特别在穿楼板或砌体开孔时,凿洞或打眼不得破坏原有钢筋,且砌体开孔应尽量减少震动。

2.注意后加壁柱的钢筋搭接问题

后加壁柱必须设基础,伸出的主筋不应断在同一截面上,搭接长度也应满足规范要求。

3.圈梁与伸缩缝的处理

后加圈梁在伸缩缝处应断开;保证伸缩缝的作用,同时在缝两侧分别闭合,方能达到抗震目的。

4.新旧墙体接槎处理

新旧墙体、混凝土接槎部位,应先用清水清洗干净,施工后加强养护,以保证新老结构形成整体。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砖强度最低应采用MU10,砂浆强度则是控制砌体强度的关键因素,对于抗震验算是否通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采用比原设计高一级的砂浆。

结 语

砖混结构房屋,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仍是我国民用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限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环境等现实情况,还不可能将现有不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砖混结构房屋全部拆除重建。因此,只能在抗震鉴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和安全的因素,采取不同的加固措施,使其达到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障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工程抗震加固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JGJ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砖混结构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砖混结构;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U452.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由于砖混结构房屋具有造价低廉、构造简单及施工方便等优点,一直以来是我国房屋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在民用住宅建筑中约占90%以上。因此,在对砖混房屋的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决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更要加强其抗震设计。砖混结构多采用黏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接性的目的。在地震设防地区,多层砖混砌体房屋由于组成的基本材料和连接方式决定了其脆性性质,变形能力小,导致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因此改善砌体结构延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结合自身设计的实践经验,本人认为,在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对体型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墙段的抗震验算。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即使不可避免时,也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将体型复杂,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简洁、美观大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二、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不应该超限值

历次震害证明,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层数应满足限值要求。

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上标的限值,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侧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刀而被破坏,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上,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采用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些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四、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在地震中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严重者会出现倾斜、错动、倒塌等现象,进而使房屋造到破坏;所以合理布置纵、横墙对提高房屋抗震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震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拉震能力低;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

墙体布置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置时,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也可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必要时还可以每隔一定高度放置水平拉结构筋如2Φ6@500,以加强房屋整体性,防止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

五、适当增加墙体面积与合理提高砂浆强度

历次震害表明,多层砖混房屋的抗震能力与墙体面积大小及砂浆强度等级高低成正比,提高墙体面积、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减轻震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中,上面几层的地震作用较小,容易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而底部一、二两层特别是第一层的地震作用力较大,是薄弱层,往往不容易满足要求;但若改变部分墙体的承载面积或适当提高砂浆的强度等级,如将部分240mm宽的承重墙改为360mm宽的墙,或将砂浆强度等级由M5体高到M10,则在抗震结果中显示满足抗震要求。可见在进行6层砖混房屋的抗震验算时,适当增加底部1~2层墙体面积或提高砂浆强度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六、规范设置砌体房屋的圈梁和构造柱

多次震害调查表明,圈梁是多层砖房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可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轻震害。在多层砖混房屋中设置沿楼板标高的水平圈梁,可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由于圈梁的约束作用使楼盖与纵、横墙构成整体的箱形结构,能有效地约束预制板的散落,使砖墙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以充分发挥各片墙体的抗震能力。设置圈梁还可以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陷与地表裂缝对房屋的影响,特别是屋盖和基础顶面处的圈梁具有提高房屋的竖向刚度和抗御不均匀沉陷的能力。

七、在合理位置的墙段内设置水平钢筋

在抗震验算中,多层砖混房屋底层往往不容易满足抗震要求,即使有时在适当部位加设构造柱也不能完全满足抗震承力验算。为了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可在抗震力不够的承重墙段内配置水平钢筋,使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一些试验表明,配筋多孔砖墙体可以有效地提高墙段的抗震性能,减少脆性,增加延性,增强砖混房屋的抗震性能。水平配筋砖砌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水平钢筋宜采用HPB300、HRB335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07%,也不宜大于0.17%,间距不应大于400mm;钢筋锚固长度不宜小于180mm。

八、其它措施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楼梯间宜设置在每个单元中部,尽量避免将楼梯设在房屋尽端靠近山墙处;突出屋顶的楼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与顶部圈梁连接。为了避免个别墙段抗震强度不足首先破坏,导致逐个破坏,进而造成整栋楼破坏甚至倒塌,要求房屋的局部尺寸宜满足抗震规范的限值要求。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可以通过建筑上的合理布局,结构上的构造措施等多种方法来弥补砌体房屋脆性材料在抗震方面的不足,从而满足抗震要求。在抗震设计时体现以预防为主的设计思想,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对于建设工程只有在抗震设防,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这三方面都符合要求,才能确保建筑工程具备合理的抗御地震的能力。

九、结语

总之,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在城乡建设中量大面广,又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加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重视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的三个环节,就能使多层砖房的地震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黄世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张建芳,何荣刚.关于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原理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砖混结构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砖混结构 内容 设计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通俗地讲,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又称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因为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粘土砖,所以砖的形状及强度就决定了房屋的强度。可以这样说,砖的形状越规则,砂浆的强度越高,灰缝越薄越均匀,砌体的强度就越高,房屋的耐用年限就越长。

一、砖混结构住宅的内客及其优点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通俗地讲,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又称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因为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粘土砖,所以砖的形状及强度就决定了房屋的强度。可以这样说,砖的形状越规则,砂浆的强度越高,灰缝越薄越均匀,砌体的强度就越高,房屋的耐用年限就越长。

砖混结构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①由于砖是最小的标准化构件,对施工场地和施工技术要求低,可砌成各种形状的墙体,各地都可生产。

②它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气稳定性。

③可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不需模板,造价较低。

④施工技术与施工设备简单。

⑤砖的隔音和保温隔热性要优于混凝土和其他墙体材料,因而在住宅建设中运用得最为普遍。

二、具体内容如下:

1、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中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 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置。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

(3)圈梁、构造柱布置及其剖面详图。圈梁要浇圈闭合拉通,穿过中间走廊,并隔一定距离将截面加强。注意圈粱(包括地基圈梁)在外墙楼梯、入口等处可能被截断,应在相应位置附加一道并满足搭接长度。坡屋顶为双层圈粱。单层空旷房屋层高超过4米宜在窗顶处增加一道圈梁。说明圈梁、构造柱纵筋的搭接及锚固长度。构造柱箍筋在上下端应加密。说明构造柱生根何处,当地面为刚性地面时,应将构造柱伸至基底。

(4)过梁布置。核算圈梁下的高度是否足够放预制过粱,如果不够,则应圈梁兼过粱或圈梁局部加高。尽量采用过梁与圈梁整浇方式。此法方便施工并对抗震有利。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过粱配筋不得过小,以考虑地震时过梁上墙体出现裂缝不能形成拱的作用。

(5)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注意:雨棚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竖筋应放在板中部。当做双排筋时,高度900时,最小板厚120。阳台的竖板应尽量预制,与挑板的预埋件焊接。雨棚和阳台上有斜的装饰板时,板的钢筋放斜板的上面,并通过水平挑板的下部锚入墙体圈梁(即挑板双层布筋)。两侧的封板可采用泰柏板封堵,钢筋与泰柏板的钢丝焊接,不必采用混凝土结构。阳台的门联窗处窗台应使用轻体材料砌筑,方便以后装修时凿掉。

2、基础平面图及详图:

(1)在墙下条基宽度较宽(大于2米,部分地区可能更窄)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柔性基础。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2)当基础上留洞、首层开大洞的洞口宽度大于洞底至基底高度时,如要考虑洞口范围内地基的承载力,洞口下基础应做暗梁。或将基础局部降低。

(3)素混凝土基础下不必做垫层,但其内有暗粱时应注明底部钢筋保护层厚为70,或做垫层。地下水位较高时或冬季施工时,不得做灰土基础。刚性基础一般300厚。

(4)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不再外伸。地下室内墙可采用砖墙,外墙宜用混凝土墙。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地下室顶板应考虑施工时材料堆积荷载。

3、暖沟图及基础留洞图:

(1)沟盖板在遇到楼梯间和电线管时下降(500),室外暖沟上一般有400厚的疆土。

(2)注明暖沟两侧墙体的厚度及材料作法。暖沟较深时应验算强度。

(3)基础留洞大干400的应加过粱。暖沟应加通气孔

(4)基础埋深较浅时暖沟入口底及基础留洞有可能比基础还低,此时基础应局部降低。

(5)首层有门洞处不能用挑砖支承沟盖板

(6)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暖沟做法不同于一般地区。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的特殊要求设计。

4、楼梯详图:

(1)应注意:梯梁至下面的梯板高度是否够,以免碰头,尤其是建筑入口处。

(2)两倍的梯段高度加梯段长度约等于600。幼儿园楼梯踏步宜120高。

(3)楼梯梯段板计算方法: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00~130,梯段板跨度小于4米时,应采用1/000的计算系数,并上下配筋;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60~200,梯段板跨度约6米左右时,应采用l/8的计算系数,板上配筋可取跨中的1/3~1/4,并不得过大。此两种计算方法是偏于保守的。任何时候休息平台与梯段板平行方向的上筋均应拉通,并应与梯段板的配筋相应。

5、关于墙体问题:楼梯间的墙体水平支撑较弱,顶层墙体较高,在8度和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每隔500设2φ6的通长筋,9度时,在休息平台处宜增设一钢筋带。顶层,为防止墙体裂缝,可采取如下措施:保温层聚苯板由45加厚。为防止聚苯板在施工时披踩薄,可用水泥聚苯板代替普通聚苯板。圈梁加高,纵筋直径加大。架设隔热层,不采用现浇板带加预制板(为了解决挑檐抗倾覆)的方式。顶部山墙全部、纵墙端部(宽度为建筑宽度B/4范围)在过粱以上范围加钢筋网片。构造柱至洞口的墙长度小于300时,应全部做成混凝土的,否则难以砌筑。小截面的墙(

砖混结构范文第7篇

关键词:砖混结构;抗震性能;抗震设计;结构刚度

中图分类号:TU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140-03

砖混砌体结构因其构造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等优点非常适合国内目前具体情况,因而其被广泛利用,但国内以前的砖混结构由于未能给予足够的抗震设计及施工,因而其在历次地震中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给人们的生民及财产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多层砖混砌体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震害分析

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破坏的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地震力是导致砌体结构破坏的外因,地震过程中的纵波产生垂直力,横波产生水平力和扭转力,当水平力方向与墙体方向一致时墙体则会因为剪切作用而产生交叉裂缝;当水平力方向与墙体走向垂直时,墙体则由于弯曲产生平面破坏,人们为了克服该种情况而设置了圈梁和构造柱;在地震等级较低时产生的垂直力一般小于重力,但若建筑物层数较多则垂直力会在上部产生拉应力,因此为了减小该效应人们对砖混结构的建筑高度加以限制;扭转力则会使建筑物质心绕刚度中心旋转,若偏心较大则墙角处会产生严重破坏;砌体结构破坏的内因是结构本身特点,由于砖混结构具有建筑材料脆性和结构整体连接差的特点,因此在建筑结构薄弱处、受力复杂处以及突出部位或连接不牢固部位均易产生破坏。

二、抗震设计原则

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均匀、对称。多层砖混结构为避免在地震过程中质量、刚度发生突变,避免楼层错位现象发生,应力求建筑结构规则、对称,以避免因结构形体复杂和抗侧力不均匀时导致应力集中和扭转产生造成破坏;

纵横墙共同承重。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纵墙与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并且应力求纵横墙均匀对称布置,沿平面内应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接,位于同一轴线的窗间墙应宽度均匀,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尽端或转角处,烟风道不能消弱墙体,一旦消弱墙体则应采取加强措施,不宜设置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等。

高宽限制。历次地震灾害表明灾害程度与建筑总高度和层数有密切关系,房屋破坏率与层数基本成正比,因此应对砖混结构建筑层数和总高度加以控制;同时由于房屋高宽比越大则地震的倾覆作用越明显,因此对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宽度比值进行控制;由于该种房屋在地震中产生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若横墙间距过大数量过少则会导致楼盖平面内变形过大,造成横墙整体抗震能力下降,因此对横墙间距也应加以控制。

三、改善抗震性能措施

(一)结构刚度均匀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理,砖混结构应在平面上规则、对称且刚度均匀,墙体布置应连续贯通,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出现建筑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不重合,因此地震发生时则会引起偏转,最终会导致远离刚度中心的刚度较小的构件产生较大变形,从而造成局部破坏,针对这一现象应采取在远离刚度中心部位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及圈梁来加强对墙体的约束,对薄弱部位的加强;将刚度较大部位的部分墙体改为轻质隔墙或加大刚度较小部位的断面尺寸的方式来调整结构刚度等措施加以解决。

(二)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

圈梁可以加强内外墙的连接,增强建筑的整体性,有效的约束预制板的散落从而大大降低砖墙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可以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减轻了墙体平面外破坏的危险;地震发生时其可以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及延伸,从而对地震作用下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等作用而作为最经济有效的抗震措施。圈梁施工过程中易发生施工人员按照上部纵筋受压、下部纵筋受拉来计算钢筋的绑扎搭接长度造成钢筋绑扎长度不够;现浇圈梁在楼梯间门窗洞口截断处有未增设圈梁或将圈梁增设在洞口下部,或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少于规定长度;为使圈梁代替过梁而将圈梁降低不能与楼板靠紧而不能有效提高房屋刚度,降低圈梁抗震作用;房屋转角处及内外墙交接处发生漏放或少放圈梁附加钢筋或转角处圈梁纵筋锚固长度达不到规定标准。

构造柱由于可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和延性,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发生突然倒塌;由于构造柱的设置使整个结构形成了有圈梁和构造柱组成的带边框的体系,由于构造柱的设置可允许外墙分别砌筑之后通过构造柱实现墙体相互连接,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结构整体性等可知构造柱能够显著提高墙体和房屋的延性、增强砌体结构的变形能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震能力。此外,构造柱和圈梁一起可通过对墙体横向和竖向加筋来阻止裂缝的扩展和延伸,对开裂后砌体的错位加以限制,从而约束墙体不会散落,墙体的竖向承载力不会大幅度降低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三)增加墙体面积与砂浆强度

砖混结构建筑震害随楼层增加而加剧,其抗震能力与墙面面积和砂浆强度成正比,因此增加墙体面积和提高砂浆强度也是减轻震害的有效措施,一般要求对于抗震等级为6~7级的建筑其墙体面积率不应低于10%,6层以上房屋墙体面积率不应低于12%,施工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5;同时因为楼盖重量一般占到建筑总重的1/2,因此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多一层楼盖则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地震作用;砖混结构高度和层数不同时其薄弱楼层也不同,一般4层以下建筑薄弱层一般为底层,5层以上建筑由于底层墙体抗力大于2层墙体抗力而导致薄弱层上移,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于4层及以下建筑应增加底层墙体面积和砂浆强度,对于5层以上建筑则应对底部1~3层墙面积率和砂浆强度增强。

(四)墙体间连接

墙体与楼盖板连接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建筑的抗震效果,目前国内施工的多层砖混结构其楼屋盖也多采用全现浇板,其可大大提高了房屋的整体性,同时也增加了房屋的刚度以及楼盖板与墙体的连接,从而可对纵墙出现水平面外的弯曲破坏有效控制。

(五)合理设置横墙和纵墙

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地震灾害也主要是由于承重纵横墙在地震力作用下产生裂缝最终导致倾斜、错动甚至倒塌,因此要加强建筑抗震性能需对纵横墙合理布置,多层砖混结构的纵横墙布置应均匀对称,其沿平面应对齐,竖向上应上下连续,同时应保证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厚度均匀,同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原则,由于地震产生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因此应控制横墙间距来对横向地震力进行有效控制。

(六)墙体内设置水平钢筋

由于多层砖混结构建筑一般是底层往往不能满足抗震要求,因此可在该层承重墙体内配置水平钢筋来提高其抗震力,实现地震力由砌体及水平钢筋共同承担,从而增强墙体的抗震性,减轻其脆性,增加延性等。

(七)加强施工质量

设计的优劣应通过施工来实现,只有高质量的施工才能保证建筑达到设计抗震标准,施工过程中对于砂浆强度、砌体质量、纵横墙的连接、楼屋盖的整体性等均要靠高质量施工来实现其设计标准,因此可知高质量施工是确保多层砖混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

四、结语

多层砖混结构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因为该种结构形式的构成建筑材料的不确定性及施工质量等多方面原因往往导致其抗震性能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因此应从设计到施工进行全方位控制才能有效保证其抗震性,确保建筑的功能性及使用寿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高振世,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董宏志,吕玉涛,徐茵.构造柱在砖混结构中应用的若干问题[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1).

[3]施伟华,周光全,赵永庆,等.2003年大姚612级地震房屋震害特征及分析[J].地震研究,2004,27(4).

[4]罗建秀.多层砖混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J].甘肃科技,2008,24(15).

砖混结构范文第8篇

关键词:砖混体结构震害 抗震设计措施

砖混砌体结构因其构造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等优点非常适合国内目前具体情况,因而其被广泛利用,但国内以前的砖混结构由于未能给予足够的抗震设计及施工,因而其在历次地震中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给人们的生民及财产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多层砖混砌体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震害分析

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破坏的原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地震力是导致砌体结构破坏的外因,地震过程中的纵波产生垂直力,横波产生水平力和扭转力,当水平力方向与墙体方向一致时墙体则会因为剪切作用而产生交叉裂缝;当水平力方向与墙体走向垂直时,墙体则由于弯曲产生平面破坏,人们为了克服该种情况而设置了圈梁和构造柱;在地震等级较低时产生的垂直力一般小于重力,但若建筑物层数较多则垂直力会在上部产生拉应力,因此为了减小该效应人们对砖混结构的建筑高度加以限制;扭转力则会使建筑物质心绕刚度中心旋转,若偏心较大则墙角处会产生严重破坏;砌体结构破坏的内因是结构本身特点,由于砖混结构具有建筑材料脆性和结构整体连接差的特点,因此在建筑结构薄弱处、受力复杂处以及突出部位或连接不牢固部位均易产生破坏。

二、砖砌体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砖砌体房屋中,砖墙既是承重构件又是水平地震作用的构件。而砌筑砖墙的砖和砂浆都是脆性材料,抗震性能差,在6度地震作用时少量墙体就会出现裂缝,随着地震作用的加大其房屋破坏的程度明显增强、房屋破坏的数量明显增多。砌体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平面不规则和楼板不连续。由于居住者要求住宅建筑具有明卧、明厅、明卫和明厨,设计者和开发商为满足这种需求,使得建筑物平面凹凸部分尺寸较大,有的可能超过该方向总尺寸的30%,属于平面不规则建筑。加之相邻楼梯间的影响(楼梯间处楼板不连续),使得楼板局部不连续,更加重了结构的不规则,增加了地震扭转附加效应,使整个楼盖的侧向刚度较弱,整体性差,不利于抗震。

2、总高度和总层数超限。有的阁楼层不高且不住人可不作为一层考虑;有的阁楼层空间较高,且设计作为居室的一部分应作为一层考虑。另外,当阁楼层的面积小于顶层面积的30%时阁楼层可不作为一层考虑。砖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其地震破坏程度就越大。

3、错层砖砌体结构和纵墙墙体布置较弱。在一些地方,设计者和开发商为了满足时尚消费群体的需要同时节省资金,将住宅楼设计成错层砖砌体结构。高差一般小于层高的一半,底层作为汽车库。为了车辆的进出方便,外纵墙一般开较大的洞口,使得纵墙墙段的尺寸很小甚至只剩下构造柱。砖砌体作为脆性材料并不适用于地震作用下较强的剪切作用,错层的结构层数增加,错层墙体受力复杂,加上底层车库的外纵墙刚度较弱,造成底部纵向刚度明显偏心,容易引起扭转破坏。

4、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偏低:有的施工单位认为圈梁和构造柱在多层砖房中是非承重构件, 没有意识到地震发生时圈梁和构造柱所起的重要作用, 对圈梁和构造柱的混凝土材料及配比要求不重视,自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5)多层砌体房屋的纵向布置较弱。随着住宅商品化,使得一些多层砌体住宅楼的客厅面积增大,个别的设计为在该部分不设置墙体,形成构造柱、圈梁、阳台门相连,使得外纵墙的开洞率大于55%。

三、抗震设计原则

1、平立面布置应规则、均匀、对称。多层砖混结构为避免在地震过程中质量、刚度发生突变,避免楼层错位现象发生,应力求建筑结构规则、对称,以避免因结构形体复杂和抗侧力不均匀时导致应力集中和扭转产生造成破坏;

2、纵横墙共同承重。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纵墙与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并且应力求纵横墙均匀对称布置,沿平面内应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接,位于同一轴线的窗间墙应宽度均匀,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尽端或转角处,烟风道不能消弱墙体,一旦消弱墙体则应采取加强措施,不宜设置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等。

3、高宽限制。历次地震灾害表明灾害程度与建筑总高度和层数有密切关系,房屋破坏率与层数基本成正比,因此应对砖混结构建筑层数和总高度加以控制;同时由于房屋高宽比越大则地震的倾覆作用越明显,因此对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宽度比值进行控制;由于该种房屋在地震中产生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若横墙间距过大数量过少则会导致楼盖平面内变形过大,造成横墙整体抗震能力下降,因此对横墙间距也应加以控制。

四、 砖混结构抗震设计措施

1 合理布置建筑平面和立面

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当房屋的平面上凹凸不平,立面上高低错落时,震害往往比较严重。地震时,地震力对刚度中心有较大的偏心距,不仅使房屋产生剪切和弯曲,而且还使房屋产生扭转,大大加剧地展的破坏力度。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房屋的平面布置应简单,避免墙体局部突出和凹进。凸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如需要布置局部突出的建筑物时,应采取措施,在变截面处加强连接,或采用刚度较小的结构或减轻突出部分的结构自重。,楼梯间不宜布置在房屋端部的第一开间或转角处,不宜开设过大窗洞,以免把楼层圈梁切断。墙体沿竖向布置上下应连续,避免刚度突变; 竖向抗侧力结构的截面和材料强度等级自下而上宜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构件的承载力突变。房屋的顶层不宜设置大会议室、舞厅等空旷大房间,房屋的底层不宜设铺面等通敞开大门洞。当确需设置时,应采取弥补薄弱部位的加强型措施或进行专门研究。

2 注意砖混结构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建议采用现浇楼屋盖,对于砖混结构体系采用现浇楼、屋盖不仅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以予以适当的放宽,因为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砖混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展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

3 严格限制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

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上标的限值,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侧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

4 纵墙和横墙的合理布置

房屋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决定着房屋抗展能力的高低,多层砖混房屋一般采用纵墙或横墙承重,由于非承重方向的约束墙体少,间距大,因而房屋该方向刚度较弱,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抗震能力低。因此,对于体型不规则房屋应注意调整结构刚心,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结构重心尽可能降低。出屋面部分如屋顶的女儿墙、水箱间等,由于根部与下部结构连接薄弱,刚度突变,受鞭梢效应影响严重,在地震时容易率先破坏倾倒。在高烈度地区,墙体由于平面外的失稳而先行破坏,进而引起整个房屋倒塌。而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的房屋,由于其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因此,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时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墙体布置时,应尽量采用纵墙贯通的平面布置,当纵墙不能贯通布盆时,可在纵横墙交接处采取加强措施,也可在纵、横墙交接处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适当加强构造配筋;以加强房屋整体性,防止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在地震中多层砖混房屋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不仅要求横墙有足够的承载力,而且楼盖必须具有能将地震力传给横墙的水平刚度; 对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构造规定就是为了满足楼盖对传递水平地震力所需的刚度要求。当横墙间距过大时,纵向砖墙会因过大的层间变形而产生平面的弯曲破坏,使楼盖失去传递水平地震力的能力,从而导致地震力还未传到横墙,纵墙就已破坏,所以有效地控制横墙间距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五、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地震灾害了解的深入,将加快砖混体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和创新,使其设计能够更安全、更科学,抗震性能更好,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GBJ111-87,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S].

[3]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砖混结构范文第9篇

关键词:砖混结构抗震设计策略

砖混结构中的“砖”,是指一种统一尺寸的建筑材料,也包括其他尺寸的异型黏土砖、空心砖等。“混”是指由钢筋、水泥、沙石、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钢筋混凝土配料,包括楼板、过梁、楼梯、阳台。这些配件与砖做的承重墙相结合,所以称为砖混结构。砖混结构一般应用在多层或者跨度不大的建筑。但由于砖混结构是脆性结构,抗震性能差,因此,加强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结构体系不规则

纵、横沿平面布置多数不能对齐,或墙体在竖向上下不对齐,不能形成规则完整的抗震体系。建筑物立面造型过于复杂,有的在顶层有局部突出,易产生鞭梢效应,这样对抗震是极为不利的。

(二)建筑物超高

砖混结构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远远低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砖混结构层数越低,震害的破坏程度越轻,五六层的建筑在相同设防烈度的条件下要比二三层建筑的震害程度严重的多,倒塌的比例也较高。因此,在设计中适当限制建筑物的高度是减轻震害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方法。

(三)砖混结构抗震构造措施设置不合理

在多数设防烈度较低的设计中,设计者在构造措施上考虑抗震,设置了圈梁和构造柱,但表达不清晰,不完整,与整个结构不协调。

1.圈梁的设置不遵守规范规定的要求,任意设置。圈梁兼过梁时,圈梁顶标高低于板底标高;圈梁在转角处连接方式不规范,搭接方式错误;圈梁兼作过梁时,未按过梁要求配筋;楼梯间顶部和屋面应相应增加圈梁的密度,而设计中未做任何交待等。

2.设计人员未按规范要求的位置设置构造柱,将构造柱作为受力构造进行设置,而纵向钢筋数量仍按构造要求配置;对较大空间房屋无横墙的纵墙上未设构造柱;在纵横墙门窗局部尺寸不满足要求时,未设置构造柱。

(四)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不当

一般砖混结构,砖砌体是主承重构件,砌体强度要满足静载和地震动载的作用。一般六层砖混结构,按延米荷载六层约在200kN/m左右,正确的材料强度设计应为:基础及一、二层采用MU10机制砖M5水泥砂浆或混合砂浆砌筑,三、四层采用MU7.5砖M5混合砂浆砌筑,顶部两层采用MU7.5砖M2.5混合砂浆砌筑。经核算其承载能力均符合设计规范要求,这样处理比较合理经济。但有些设计要求结构全部采用MU10砖,砂浆全部采用M10,这样将导致该标号砖货源紧张,供应不足。砂浆标号过高,也将造成水泥用量过多,浪费严重。

二、砖混房屋抗震设计的对策

(一)采用简单规整的平面立面布局

结构的总体布置是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问题。建筑抗震计算本来就是复杂而且不是非常成熟的科学,只有结构布局简单规整,才能尽量准确地确定结构的计算简图并计算和分配地震作用。尽量采用横墙承重体系或者纵横墙共同承重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最好为矩形,这样可避免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然而对于避免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仅房屋平面布置规则还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纵横墙的布置均匀对称。纵横墙在各自的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

(二)控制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

历次震害证明,砌体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简称《抗震规范》)对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和总层数有了强制性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层数应满足表1中的限值。

(注: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数据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0m)

在设计中房屋总高度及总层数应同时满足上标的限值,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刀而被破坏,故此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设置圈梁

圈梁的作用是箍住楼板,贯穿墙身,增加建筑物整体性,发挥各片砖墙在平面内的抗剪承载力,提高楼盖的水平刚度,限制墙体斜裂缝的开展和延伸,提高房屋的竖向刚度,防止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抵抗地震和其他振动对建筑物的不良影响。由圈梁和构造柱等延性构件组成的带钢筋混凝土边框的抗侧力体系,对砌体结构形成分割、包围,虽然整个砌体的承载力提高不多但可增强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其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和防倒塌能力大幅度提升。因此,每层均宜设置圈梁,基础、外墙和屋面处圈梁截面和配筋宜加大,圈梁应拉通。若在墙体中部增设60高的钢筋混凝土带使构造柱、圈梁、钢筋混凝土带包围墙体的面积更小,可明显改善其抗震性能。

(四)设置构造柱

构造柱的主要作用在于较大幅度的增大墙体的变形能力,特别是对墙段塑性变形后的约束作用。墙段两端的构造柱既不能阻止墙体裂缝的出现,也不能大幅度的提高墙段的抗剪能力,但它使墙段和房屋取得了较大的延性,从而减小了突然发生倒塌的危险性。设置构造柱之后,墙体的抗剪能力一般提高20%左右。约束墙体的构造柱截面不宜过大,配筋不宜过多。且必须是先于墙后浇构造柱混凝土,使柱与墙体能够紧密结合,共同工作。构造柱的间距不能过大,否则将会消弱对墙段砌体的约束作用,基本上是纵墙内每开间均设,横墙内间距不大于层高的两倍。构造柱作为一种竖向构件,一般沿墙截面不变,配筋也少有变化。因此,在各楼层柱高处必须有圈梁作为锚固点,以形成上下和左右墙段的约束作用。必要时砖混结构里面是可以设置单独的受力柱的,但此柱的截面和配筋应符合砼规范的要求,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并应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

(五)过梁布置

在设置过梁时,要核算圈梁下的高度是否足够放预制过梁,如果不够,则应圈梁兼过梁或圈梁局部加高。尽量采用过梁与圈梁整浇方式,此法方便施工并对抗震有利。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柱应甩筋,过梁现浇。过梁配筋不得过小,以考虑地震时过梁上墙体出现裂缝不能形成拱的作用。当有大梁压在过梁上时,过梁一般用较大截面,兼梁垫用。过梁支承长度改360,并应验算过梁下砌体的局部承压。360墙可用一120矩形过粱加一120带挑沿过粱。

(六)设置抗震缝

当建筑或使用要求必须将平面或立面设计成较复杂的体型时,可将房屋自下而上用抗震缝分开(基础可以不分),抗震缝两边应设置墙体,将房屋分成若干个体形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以免在地震时各部位发生不同振动而造成严重灾害。实践证明,抗震缝是减轻地震对房屋破坏的有效措施。《抗震规范》对多层砖混房屋规定,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且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防震缝: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房屋的高度和设防烈度确定,一般为50~100nlm。

三、结语

近年来,砖混结构朝着轻质、高强、大型化、多功能的材料和预制砌体方面发展,设计人员则希望研究出更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构造类型,以适应多层、高层建筑和地震区的要求。其实,无论是哪种结构的房屋,在设计时都已经考虑到了抗震因素。只要施工时严格遵照标准、规范操作,预制板和砖混结构建筑等都可达到防震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丽、马全明:《砖混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几个问题》,《建筑科学》,1998年第6期。

2. 田志勇:《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山西建筑》,2006年第13期。

3. 孙丽、马全明:《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与女儿墙的抗震设计》,《住宅科技》,1998年第6期。

砖混结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砌体

中图分类号: TU97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关于房屋的抗震设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国人留下了无数的伤痛,追其原因,房屋的抗震性差是主要原因。砖混结构房屋是老百姓居住最为常见的建筑形式,但是在地震中损毁也最为严重,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据灾后统计,100%的砖混房屋都发生了破坏,而其中更是有85%的房屋发生了倒塌。在汶川大地震中,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据参与的志愿者描述,很多地方的村镇几乎夷为平地,房屋结构安全、抗震性能等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是否这种建筑就不能抗震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抗震设计的问题。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朱金全说:“据我了解,汶川当地的设防裂度是七度,7.8级地震在当地相当于裂度9度到10度,已经远远超过当地设防的裂度了。按照7度设计的房屋,面对9度以上的毁灭性地震,很多房屋倒塌是无法避免的。还是由于设计建筑的时候对抗震的考虑不足。[敖虹.汶川大地震房屋倒塌严重北京的建筑安全吗[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5-16.]”砖混房屋因为施工简单,取材又比较方便,造价低廉等很多优点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非常常见,其存在符合老百姓的客观需求,只是由于其材料以及连接方式等决定了其抗震性能较差,所以不能直接将其否定,想方设法提高其抗震性能才是根本措施。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以来的施工经验,以及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对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寻找相关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1目前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国内部分城镇的走访调查来看,目前在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

(1)城市住宅砖房建设中,房屋超高或超层时有发生,尤其是底层为“家带店”的砖房,高度超过限值1m以上。

(2)在“综合楼”砖房中,底层或顶层有采用“混杂”结构体系的,即为满足部分大空间需要,在底层或顶层局部采用钢筋砼内框架结构。有的仅将构造柱和圈梁局部加大,当作框架结构。

(3)住宅砖房中为追求大客厅,布置大开间和大门洞,有的大门洞间墙宽仅有240mm,并将阳台作成大悬挑延扩客厅面积;住宅砖房中限于场地或“造型”,布置成复杂平面,或纵、横墙沿平面布置多数不能对齐,或墙体沿竖向布置上下不连续等等。

(4)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未作抗震承载力计算的占多数,加之缺乏工程经验,使相近的多层砖房采用的砌体强度等级相距非常的远。

2多层砖房抗震设计要点

2.1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整个结构设计中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抗震设计中,建筑平面、立面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重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房屋重心尽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错落的立面,凸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同时应控制好结构竖向强度和刚度的均匀性。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兼顾建筑造型,又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将平面布置、立面外观造型设计得较为规整、简洁、美观大方,同时又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

2.2砌体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不应该超限值

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房屋总高度相同时,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侧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因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或剪力而被破坏。故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2.3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是由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在平面上,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因此,采用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2.4合理布置纵墙和横墙

多层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纵、横墙体。多层砖混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在两个方向适当布置纵、横墙混合承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纵、横墙的侧向变形,增强了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对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及抗弯、抗剪都非常有利。

结束语

在我国人口居住现有条件下,据不完全统计,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建筑形式,虽然其抗震性能较差,但是全部推倒重建也不可能,我们可以做的主要就是在新的建筑出现之前尽可能的做好相应的抗震设计工作,为将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做出铺垫。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在成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实现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良好抗震的。

参考文献:

[1]程刚.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11(28).

[2]井雨民.对多层砖混民用建筑抗震设计分析[J].价值工程.2010(27).

[3]聂东方.多层砖混结构在抗震设计中的几点探讨[J].河北煤炭.2009(02).

上一篇:组织结构范文 下一篇:拓扑结构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