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7 18:14:19

疫情防控心理辅导总结

疫情防控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10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60-02

某部通迅营和警侦连于2010年3月发生一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先后有69人发病,发病率为38.5%。接到疫情报告后,师医院迅速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在上级卫生部门的领导下,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现将本次疫情防控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某部通迅营和警侦连是在同一大营区内毗邻的两个单位,警侦连住在下风区,平时人员往来密切,两个单位共有官兵179人。疫情发生地为某部通迅营,通迅营一名战士出差回营区后出现发热(体温38.9℃)、咳嗽症状。与之密切接触者先后发病,24小时内两单位共有43人不明原因出现发热、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流感样症状,连队值班首长立即向师卫生科及师医院汇报,师医院派防疫军医到疫情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初拟呼吸道传染病并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上级批示在未确诊前,先按甲型H1N1流感防治。

1.2 方法:

1.2.1 成立医疗队:师医院拟定临时领导小组,由业务副院长带队,启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抽调全院有关科室医护人员参与,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按照《军队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定》及时与驻地卫生局通报疫情。

1.2.2 物资准备:估计疫情爆发区可能发病人员的数量,携带消毒药械、防护用品、车辆、通迅装备,常材2个营基数,流感疫苗等物资。

1.2.3 疫区管理:对发热患者就地隔离治疗,按照传染病房设计流程设立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把污染区设置在下风处,并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标识清晰醒目。医用废物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临时病房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提供饮食饮水方便,每个房间配备一个移动式紫外线消毒灯和一瓶“84”消毒液,并教会患者使用方法。每位患者均配戴口罩,禁止互串房间,同时对进出病区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严格管理,进、出污染区需更换防护服,实行全封闭式管理,使其符合消毒、隔离要求。对所有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实施患者与密切接触者隔离管理与治疗,密切接触者每天进行体温筛查,有发热者立即隔离,密切接触者宿舍内每天消毒两次,并开窗通风,人员仅在营区上风区或宿舍、食堂周围活动。对无并发症患者隔离满2周且体温连续正常3天者可出隔离病区。未发热者继续实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满7天,同时无新增发热病例后全部解除隔离。

1.2.4 预防和治疗:对易感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对发热患者给予达菲(每次75mg,每日二次,口服)抗病毒治疗,对高热者给予降温、补液等对症处理,鼓励多饮水,并做好个人卫生;对无症状密切接触者给予预防性口服莲花清瘟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2 结果

经过近1周的联防联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实施隔离后第一天,有流感样症状者11人,第二天,有9人,第三天有5人,第四天有1人。第5天后,无新发病病例,收隔离病人共69人,11例咽拭子送市疾病控制中心检测,提示病毒核糖核酸阳性。医学观察满7天体温正常者,解除隔离,所有病例均在营区临时病房内隔离治疗,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近年来,全球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回升,爆发事件不断。呼吸道传染病在生活高度集中,任务特殊的部队人群中更易发生传播和流行,甚至发生规模不等的爆发,其危害性和对部队战斗力的影响往往较其他伤病更为严重。本次某部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是由输入性病例所致,爆发的特点是传染性强,数小时内多人出现感染症状,临床症状以发热(体温超过38.5℃)、咽痛、咳嗽、乏力为主,但病毒毒力较弱,无重症及严重并发症患者,这可能与本宗呼吸道传染病发生于年青战士,相对于普通人群其体质较好,机体免疫力较强有关。

回顾与总结了某部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师卫生科的统一协调下,以师医院为主要救治力量,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传染病性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快速组织各科室医护人员携带防控物资赶赴疫区,临时设立隔离病区,按照患者与密切接触者进行分类隔离管理,避免了交叉感染,防疫军医兼职负责收集、统计、报告传染病相关信息工作,使上级卫生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全面了解疫情发展与防控情况,做出准确的疫情防控评估,为拟定进一步的防控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实施中采取人员防护、消毒隔离和人员体温监测筛查等措施,进行科学、有序的联防联控,仅在5天内即完全控制了疫情,所有病例痊愈出隔离区,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从防控非典型性肺炎(SARS)开始,我们不断从传染病预防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完善传染病防控预案,全体医护人员树立危机意识,平时加强人员的配备和医疗救治技术培训,防疫物资的准备,防控工作流程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演练,同时发挥驻地卫生部门信息和技术上的优势来指导防控。通过这次军地联合防控甲型H1N1流感,为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伤病员的救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单位:362200 福建省军区卫生处1

362200 第180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

疫情防控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社区传染病防治是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社区传染病防治还处于初级阶段,社区的规模以及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对社区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以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1]。尤其是城市社区是预防以及控制传染疾病的重要阵地,要想做好社区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就必须认清社区传染病发病情况以及特点,才能做好其预防控制措施。本文就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7例传染病患者,对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7例传染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41例,女性患者226例,年龄为6-41岁,平均年龄为(23.5±17.5)岁,其中儿童有305例,成人有162例。共涉及到5个社区。

1.2研究方法

对所有传染病患者进行分类建卡,统计,正规报告疫情,同时与服务前后询问并且记录患者以及家庭成员情况,用Excel统计传染病的发病种类。

2 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社区传染病主要为:病毒性肺炎、流行性感冒以及流行性腮腺炎,其中儿童是主要的传染病人群。病毒性肺炎以及流行性感冒分别占68.09%、18.20%;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手足口病。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剩下部分是寄生虫。传染病具有发病时间短、流行范围广、死亡人数多并且容易引发社会恐慌的一种疾病[2]。由于传染病在非免疫人群中传播时,发病往往呈现几何级数甚至指数曲线增长,并且传染病疫情发病比较急且快,大多需要紧急处理。然而一旦采取了特异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就能够很好的控制其疫情,因此,做好其预防控制是相当重要的。

社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加强社区健康教育。有相关文献报道出,[3]对传染病社区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以及控制其疫情的有效方法。首先,向社区群众介绍相关传染病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以及预防方法;其次,对社区传染病患者进行营养指导,病后进行康复训练;再次,做好其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辅导;最后,对社区群众应经常对所出入的地方进行消毒。②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在本次研究中,儿童是传染病中最大的群体,由于其生理还没成熟,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对外界的抵抗例相对较弱,容易染上传染病,做好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首要任务。首先,对于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由产科护士接种卡介苗,并且由社区中心或者是地段医院进行乙肝的注射。其次,对新生儿进行接种之后,实现全程跟踪,了解接种过后的反应;最后,对免疫效果实行监测。在通常情况下,在儿童接受完乙肝疫苗以及麻疹疫苗之后,就必须到相关卫生部门进行效果监测,从而了解其疫苗抗体的保护水平,如果抗体的保护水平存在不足的条件下,应该相应的加强接种,及时的进行复种[4]。③加强社区传染病疫情的管理以及访视。除了甲类传染病,对于乙类以及丙类传染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像麻疹、水痘以及风疹患者,在患者发病之后,护士应在24小时内进行初访,对于第一次访问,应该对其进行确诊,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同时做好其访问记录。采取切实可行的社区防疫措施,在家庭社区中应实施消毒隔离与医院相比,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创造条件,实现其消毒,切实将预防以及控制疫情工作落到实处。④对社区的疫情进行监测。做好传染病疫情的有效控制,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好其预防工作。必须对社区人员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筛查[5]。根据不同季节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估测,实现早期监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有效的控制其疫情。在社区中一旦发现有传染病患者,应该立即对其进行报告,对于病原体携带者以及潜伏期患者应根据其住址以及诊断、治疗建立档案,以便后期的随访,为其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社区传染病应该针对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的特点,及时的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开展社区预防免疫接种,进行教育传播以及提供心理咨询等。特别是儿童,更要注意对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甘亚玲,姜明云.社区传染病访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18):370-371.

[2]常艺,刘民,刘艳俊等.北京市某社区2008年报告传染病发病资料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7):769-771.

[3]谢琳娜,范存士,于冬青等.社区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家庭健康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9,24(19):89-91.

[4]赵红洋.社区传染病控制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 23(3):415-416.

疫情防控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3篇

新学期,政教处将以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德育水平为目标,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落实班主任工作考核和班级管理情况考核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德育工作方式和完善德育评价机制,把我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目标要求

将我校的学生教育成“思想正确、行为规范、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学习认真”的好学生。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业务精湛、勇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班主任队伍。

具体工作思路是:

以《中小学德育指南》为指引,以“文明礼仪教育”为主线,以“学生德育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建设文明校园,打造特色学校”为目标,围绕一个中心——“以服务教学为中心”,捉住两个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校园常规治理”,凸显三个亮点——“主题班会特色化、学生主题活动多样化、校园治理规范化”,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为重点,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德育模式,彰显我校德育工作特色,开创我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三、主要措施

1.降低德育重心,确保学生安全。

肺炎疫情下的安全工作尤为重要。关于疫情防控,我们重启、修改、落实“两案八制”。细化相关工作。

安全教育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关注生命、关爱生命也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我们务必要确保学生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运动安全、物品安全、用电用水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等,特别是要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防溺水安全教育,以及冬春季火灾防控、传染病防控等工作。政教处将利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观看录像、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向全体学生宣传、贯彻“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观点。

2.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年级组长、班主任的工作水平。

1)提升年级组长的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每月召开一次年级组长会议,会议主要议题:①通报各年级组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推广的做法;②下月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工作安排;③就一个专门问题进行研讨,形成文字材料(主题、产生原因、应对措施和策略、预计效果等);

2)提高班主任例会质量。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每次例会议题:①总结本月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发放政教处工作通报;②布置下个月各项工作。

3)强化班主任工作考核,重点考核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具体作法:①从本学期开始,班级常规考核进行“一周一公布,一月一考核”制度,邀请年级组长全程参与,考评结果存档,年终作为评选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的主要参考依据;②各年级以“流动红旗”评比的形式,推动班级卫生纪律工作。

4)发挥老班主任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班主任“以老带新”结对活动:①在新老班主任自愿的基础上,确立“对子”关系,使新班主任在老班主任的指导下尽快成长;②建议新班主任可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向老班主任多请教:

A.如何召开主题班会B.如何进行日常班级管理C.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秀生的培养工作D.如何与家长沟通,发挥"家校合力"作用。

3.狠抓常规管理,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1)高一用一周的时间,学习《中学新生入学教育手册》,各班级要按照政教处的统一布置,系统地利用入学教育、班会课,保质保量地做好宣传和学习,要求学生对照《教育手册》做出承诺,自强自律。

2)加大学生教育和处理的力度。政教处通过考核把班主任的思想统一到学校工作高度上来,加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要在细、严、实上做文章,做到抓反复,反复抓。对被处分的学生,政教处和班主任要密切关注,随时跟踪,帮助他们尽快改正错误,争取进步。

3)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政教处定期开展对班干部的培养,使班干部真正成为班主任的有力助手,班主任在加强指导和培养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班干部组织班级活动,安排班级事务。

4)加强政教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政教处全体人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定期开展业务自学和探究,提升自身素养,增强团队意识,提高服务水准,更好的为全校师生服务。

4.继续抓好环境卫生,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1)做好教室、责任区的卫生打扫和保洁工作,落实好卫生打扫和检查制度。各班务必做到一日三扫,全天保洁,教育好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杜绝乱抛乱扔现象。

2)值日时间:每天早上7:00,中午14:00到校打扫卫生,特别是两操期间要派2名同学到操场上保洁;每周一进行一次全校卫生大扫除,政教处检查,通报。

3)制定相关计划,充分做好冬春季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尤其是肺炎疫情形势下,减少流感的发病率,维护学生身体健康,尤为重要。结核病防控、知识教育不能松懈。

5.充分发挥县心理健康中心的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推动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化,正常化,特别是新高一的学生,班主任要帮助他们更早地适应新环境,处理好与新同学的关系等;高三学生的心理辅导也是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

落实中学“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相关制度。

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对校园周边涉黑、涉恶以及治安乱点的线索摸排,及时上报相关线索。努力提升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7.德育专题教育形成系列,发挥教育功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主题班会、专家报告会、专题知识讲座、经典诵读、运动会、文艺汇演、传统节日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展示特长,弘扬个性。

1)增强德育教育的计划性。

一月一主题(行事历)。例会、班会、晨会活动都将围绕同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强大的教育氛围。

2)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体育、艺术、卫生等知识的宣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卫生健康知识的传播。

疫情防控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肺结核;预防;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27-02

1什么是健康教育和肺结核

1.1健康教育的定义: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1.2肺结核的定义: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它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1993年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 认为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肺结核健康教育的方式

2.1口头宣教:口头宣教是最主要和直接的肺结核病教育方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务人员利用对肺结核病人诊治过程中,对病人和家属讲解疾病的防治知识,采取主动或问答的形式,口头宣传具有印象深刻,容易接受和方便等优点。医务人员针对不同的病人,根据肺结核病情的特点和结合病人的自身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和接受性。

2.2文字宣传: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可以利用标语、条幅、传单、黑板报、小册子以及宣传画等方法来进行肺结核健康教育,这些方法具有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精简,保留时间长,反复加深印象等优点,肺结核患者和公民一看就懂,提高对肺结核病的警惕性。病人还可以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疗室观看、咨询肺结核预防知识,增加预防肺结核疾病的知识。

2.3大众传媒:政府应该利用广播、电视、电台等媒体具有覆盖面广,效果好,收获大等优点来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反复的加深患者和公民的预防意识。

2.4其他: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可以组织肺结核病预防队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去社区或者农村等人口集中的地方去宣传肺结核预防知识,总之,采取综合的形式,对患者和人民群众进行多种多样的肺结核健康教育。

3健康教育在肺结核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肺结核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患病率高、传染性强,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普及肺结核预防知识,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教育,对预防肺结核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1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肺结核预防中患者的心理素质:我们都知道肺结核是慢性传染病,具有治疗时间长、恢复慢等特征,从而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因此肺结核患者常常自感被别人厌恶,易产生自卑、忧虑、多疑、恐惧等心理。 因此,这时就特别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增强患者对肺结核病知识的了解,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指导,关爱患者,消除患者对肺结核的心理恐惧,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对年轻患者,使年轻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治疗,最终达到真正的治愈。

3.2健康教育有利于肺结核病的治疗:肺结核病人一经确诊得了肺结核病,由于种种原因,会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同时又加上缺乏正确的肺结核防治知识,致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使患者的病情不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还有可能会加重病情。许多患者对结核病治疗缺乏基本的了解,一看到病情有些好转或者治疗药物出现一些副作用就中断,还有一些治疗患者迷信思想严重,不相信科学,对肺结核治疗缺乏信心,听信传闻、看广告用药、迷信江湖医生,这些思想和做好不仅使肺结核患者得不到很好治疗,反而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更严重的是耽误了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期。因此,在肺结核防治过程中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加强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了解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和不规范治疗的危害性,积极主动地配合规范治疗,使患者在最佳的治疗期间得到最好的治疗。从而有利于患者肺结核病的治愈。

3.3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预防肺结核病的意识:肺结核病是可防可控的传染病,并不是少数患者认为不可治愈的疑难绝症。只要加强对全民健康教育,大力宣传肺结核病的社会危害性,普及肺结核防治知识和国家政策,对于提升全民肺结核防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工作的局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总结

肺结核病史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加强健康教育是防治肺结核病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因此,在防治肺结核病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患者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鄂妩瑛.试论健康教育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外医学研究,2012(5)

疫情防控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5篇

一、强化学校常规管理

一是开展学校常规管理调研、检查。通过有计划的调研检查,认真梳理、总结基础教育管理的经验和问题,促进了各学校和各学科教师的交流和学习借鉴,促进了学校的管理和各学科教学工作。二是依据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线上教学进度与效果,认真开展线上教学效果诊断评估,精准分析学情。充分尊重学生学业基础,精心做好复学后课程教学安排,根据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做到“一校一案、一科(专业)一案、一班一案”。摸清留守儿童、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学习困难的学生、线上学习条件困难的学生以及不能按时返校学生的情况,做到“一生一案”指导辅导。并制定了详细的教育教学衔接计划。

二、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一是强化德育常规管理。坚持开展评优树先优表彰活动,对全县中小学2019年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开展了重大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各学校开展“开学第一课”教育活动。二是加强德育载体建设。认真组织各中小学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以评价为导向指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养成。

三、严格规范办学行为

组织全县教职工学习落实《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和《县教育局加强中小学控辍保学工作方案》,认真排查疑似失学人员,建立工作台账。一是建立完善了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各中小学校都成立了“控辍保学”领导小组,把控辍目标分解量化到每一位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制定完善教师家访工作制度,争取家长的支持、理解和认可,建立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形成控辍保学工作合力。二是加强了残疾儿童教育扶助力度。制定了针对性教育方案,定期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开展个别化教育,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授、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等指导,努力让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公平教育,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自查自纠和规范办学行为专项检查工作。

四、认真做好解决“大班额”有关工作

疫情防控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预防;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又叫做发疹性口腔炎,是以手足,皮肤和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有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主要病毒有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CoxA)和 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全年均可发病。以初夏和秋季比较常见。主要发生在1~5岁的儿童。目前对此病尚无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因此手足口病的防护措施和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是对患者行之有效的主要措施。

1 防护措施

1.1 个人预防措施

1.1.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让儿童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1.1.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儿童更换尿布后,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1.1.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每天煮沸消毒一次。

1.1.4 不要让孩子吃手或啃玩具,3岁以下的婴幼儿不要在地上摸爬玩耍。

1.1.5 疾病流行期不要在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逗留。居室要经常通风,每日2~3次,每次30 min。

1.1.6 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病者,可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在家治疗的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1.2 集体预防措施

1.2.1 教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1.2.2 托幼机构每月对玩具,餐具,桌椅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寝室和教室应通风。1.2.3每月有工作人员对社区内的健身,娱乐设施进行擦拭消毒并作好登记。

1.2.4 托幼机构每月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根据病情轻重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隔离,患儿用品进行消毒处理。

1.2.5 患儿增多时应向上一级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情况,适当给予放假隔离。

1.3 医疗机构的预防措施

1.3.1 社区的医疗机构在本病流行期间应设预检,分诊台,对疑似手足口病的患儿应建议到专门医院就诊。预检分诊台应增加清洁消毒频率。

1.3.2 医务人员每接触患者前后均应该认真洗手或双手涂消毒手液。

1.3.3 诊疗护理过程中使用的医疗用品要做好分类,清洁浸泡,消毒工作。

1.3.4 对发热患者要密切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

1.3.5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1.3.6 手足口病的患者增多时,应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1.4 护理措施

1.4.1 消毒隔离 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一般需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应彻底消毒。

1.4.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温度适宜,禁烟防尘,避免交叉感染。

1.4.3 休息及饮食 发病1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饮食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食物以温凉,清淡为宜,避免刺激性食物。对于因厌食而造成的脱水,酸中毒的患儿,要及时补充水分纠正酸碱失蘅。

1.4.4 口腔及皮疹的护理 每餐后用温水漱口。口腔内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药膏。患儿衣着要宽大柔软,指甲剪短,必要时包裹双手,防止抓破皮疹。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1%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

1.4.5 发热的护理 患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退热剂,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如有变化,应立即请医生处理。必要时转入上一级医疗机构。

1.4.6 心理护理 患儿多有恐惧心理,加上疾病的不适,多有哭闹不安。看护人员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居室或病房内可适当摆放一些动画卡通片,或患儿喜爱的玩具,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多鼓励表扬患儿,使其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2 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方法

2.1.1 与各有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手足口病的流行期间要积极和新闻宣传教育等部门协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专门宣传科学预防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惊慌[1]。

2.1.2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根据群众需要,制定宣传单,宣传画,健康教育提示卡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材料。发放到社区,托幼,学校和广大群众手中。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1.3 重点场所,医疗卫生机构需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工作,医护人员避免交叉感染,提高健康教育意识,幼教机构应该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晨间体检,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2.2 健康教育的内容[2]

2.2.1 各医疗机构要面对公众和媒体传播以下信息:①疫情和患者救治情况;②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正在采取的措施和行动;③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传播途径以及就医的注意事项,有关防控基本措施等;④公众的个人预防措施和注意事项,从事相关防治工作专业人员的个体防护措施;⑤公布健康和心理咨询电话,针对公众提供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

3 总结

手足口病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感染的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该病不仅传播性较强,而且传播途径比较多。作好儿童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感染的关键。同时做好宣传健康教育工作又是预防本病的前提。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好手足口病的有关特点,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相信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参 考 文 献

[1] 手足口病防治读本.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P16.

疫情防控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社会学

Abstract: Objective: HIV 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 (VCT) work experienc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seeking consultation and social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CT. Method]:2009-2010 Yancheng initiative to hear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IDS VCT 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 patient-related data for analysis. Results: 192 male; the consultation 165 people , Yancheng Local 172, have unsafe sex because of 136 people who seek consultation; 168 people tested, diagnosed HIV positive in 7 cases, the detection rate was 4.17%. Conclusion:seeking consultation mostly middle-aged men have unsafe sex, VCT clinics provide confidential counseling and testing, early detection of the AIDS epidemic is one of effective methods.

Keywords: AIDS; 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 Sociology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是及早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的重要策略,是指人们经过咨询后能够对HIV检测做出知情选择的过程[1]。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市疾控中心)从2004年起开展VCT工作,2009-2010年共接待192人,一般性咨询和患有焦虑症的人呈逐年增多趋势,检出HIV阳性7例。为了总结VCT工作经验,提高VCT工作质量,现对2009-2010年到市疾控中心VCT门诊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9-2010年到市疾控心VCT门诊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者。

1.2方法设立独立的咨询室,在预防医学门诊设立导医牌,发放咨询服务卡,并在当地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公布艾滋病性病咨询热线,宣传VCT门诊的服务内容。采取和性病门诊相结合的方法,对求询者进行检测前的咨询,评估求询者的危险因素以及是否需要检测和治疗。HIV检测采用酶标法,初筛阳性者复检,复检2次阳性或1次阴性1次阳性者送省确认。检测后及时提供检测后咨询,对确认阳性者按程序进行告知、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及政策倡导,并提供转介服务、心理支持、抗病毒治疗等。采用全国统一用《咨询检测个案登记表》登记。检测试剂由江苏省疾控中心提供,严格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执行。

工作中严格遵循尊重、保密、无伤害、受益、不评判、启发与自我决策、坚持职业关系等社会学原则。

2结果

2.1求询者一般人口学资料2009-2010年192名求询者中,男性165人,女性27人;年龄分布,20~29岁的83人,占43.23%;30~39岁的54人,占28.13%;40~49岁的28人,占14.59%;50~64岁的27人,占14.06%。盐城市本地172人(非市区的有102人),外市及外省20人。小学及以下学历的62人,占32.29%;初中的43人,占22.39%;高中及中专的58人,占30.21%;大专及以上的29人,占15.11%。在职业分布上,以无业(待业)人数为多,77人,占40.10%;其次为农民和民工,59人,占30.73%;其它分别为个体15人,商业服务11人,公务员(含职员)10人,学生8人,家政7人,司机3人,餐饮及娱乐业2人。

2.2求询者类型192名求咨者中需要开展检测HIV抗体的168人,以不安全性接触最多,有136人,其中异性性接触的103人,占检测总数的61.31%;同性接触者33人,占19.64%;性病病人16人,占9.52%;静脉吸毒者8人,占4.76%;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者4人,占2.38%;HIV感染者家属4人,占2.38%。其他24人未检测,为一般性接触,如大众宣传后自认为有危险的,还有偶发盗汗或与HIV感染者有过正常接触的。

有不安全的136人中,坚持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为23.53%。

2.3求询原因192名求咨者中,求询原因为不安全性接触的136人,占70.83%;有性病症状的16人,占8.33%;有吸毒行为的8人,占4.17%;有输血、使用血液制品史的4人,占2.08%。自我要求进行HIV检测的共28人,其中,HIV感染者家属4人,其他自认为需要检测的24人。

2.4检测情况192名求咨者中,168人(男性144人、女性24人)接受了HIV检测,检出HIV阳性者7例。

7例HIV感染者中,2009年检出3例,均为经性接触传播,有2例为外地流入的在我市打工者,为男男同性恋者。2010年4例,也都有是经性传播,同性2例,异性2例。确认阳性后,都及时进行了告知和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了责任和义务,并对其进行了心理疏导,提供相应的转介服务。

2.5患焦虑症者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学和社会学问题。192人中有21人有恐艾症,严重的有5例,极为焦虑,多者在不同的地区已检测了8-12次,虽都是阴性,仍坚持认为感染了HIV亚型或类似HIV的新型病毒,目前仍有2例还在心理疏导中。

3讨论

盐城市共有合格的VCT门诊22个,市疾控中心的VCT门诊覆盖范围最广,部分求询者为县级等基层转介。两年中,从192名求询者中发现7例,其综合效力远比监测哨点高,所以VCT工作应予加强。

在求询的192人,男性165人,占85%以上;因不安全求询者占70.83%。统计发现求询者集中在世界艾滋病日和传统节日后期,表明宣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节日后增多,是因为流动人群的返回。人群的流动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必然,流动的民工大多是男性,且处于性生理活跃期,夫妻长期分居,发生婚外的现象较为普遍。他们虽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所了解,但对艾滋病的危险性和防护措施不甚明了,每次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只有23.53%,所以自愿来咨询和检测。流动人群已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落实可接受的有效干预措施,显然是防艾工作的重点。

在求询的192人,外省或外市的有20人,本市非市区的有102人。他们之所以舍近求远,是担心有熟人发现,受到歧视。可见,保密是咨询检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保密应包括咨询行为的保密、咨询内容的保密、咨询和检测结果的保密。

检出的7例HIV阳性者,都是经性接触传播,其中男男同性恋者有4例。这个疫情特点,和我市我省的艾滋病流行特征一致,但更为突出。从社会学上看,以性传播为主,表明了防艾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192名求询者中,有超过10%(21人)的有恐艾心理,有5人曾经接受过多次HI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仍怀疑检测结果。求询者复杂的心理状态,对咨询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具备较全面的素质[2]。在基本素质上,要有积极的人生观;热爱公共卫生事业,特别是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富有同情心;不歧视求询者;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专业素质方面,要熟练掌握性病艾滋病专业知识,生殖健康和相关知识,了解艾滋病相关的伦理学知识、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国内外艾滋病流行形势及防治研究进展,并具备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辅导能力。另外,还必须做到积极耐心的倾听,帮助而不评判和谴责,平等对待每位求询者,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技巧,对“同志”等亚文化的意识和敏感。

艾滋病在我国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从192例求询者的求询原因看,如何提高流动人群尤其是性活跃人群的防病意识和能力是防艾的关键,做好反歧视宣传有利于促进防艾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沈洁,程峰.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实用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7-64.

疫情防控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1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盲区

1.1治理盲区:行政化倾向较严重

当前,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行政化倾向较严重,基层政府习惯性包揽基层应急治理事务,较少考虑社区的实际情况与差异,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职能弱化。一方面,政府不断将卫生防控的重心向社区下沉,政社之间职权界限较模糊,社区居委会往往是被动等待基层政府的应急指示,错过有效处置的黄金时间,事后又急于展示防控成果,存在形式主义。另一方面,部分基层政府将防控最严峻的任务转嫁到人力最薄弱的基层社区,比如在缺少医疗防护物资的情况下,仍安排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逐户排查,基层社区工作量巨大。

1.2心理盲区:居民风险意识不强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频现,社区相关宣传效果有限,社区居民风险意识不强,对社区的卫生隐患检查、健康信息填报等工作不理解、不配合。部分居民个人卫生防护意识较差,对疫情防控措施不以为然,抱有侥幸心理。

1.3物理盲区:卫生应急设施薄弱

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设施相对不足,部分防疫物资储备缺失,社区应急处置的运行负担相对严重。社区应急设施配置侧重于预防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等类型的突发事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设施建设重视不足,个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仅能提供测量体温等简单的服务,无法满足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另外,社区卫生应急物资的储备不足,种类相对单一,消杀器械、个人防护用品、急救药品等应急物资相对短缺。

1.4技术盲区:高新技术利用不足

社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智能信息系统相对滞后,许多社区高新应急技术利用不足。社区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的软件衔接较差,系统运行缓慢,信息采集主要依靠人海战术与手动操作,信息数据质量不高,安全性与方便性也得不到保障。另外,智能技术强化了管理者的依赖性,社区工作人员过度注重数据而缺乏工作主动性,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1.5制度盲区:社区卫生应急制度执行力弱

随着我国减灾示范社区的发展,社区制定了较多的应急制度,但疫情防控期间仍暴露出社区应急预案执行力弱。社区层面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同质化、模板化突出,一些社区不考虑自身实际,照抄上级部门的行政性意见,机械地运用其他社区的应急预案,预案内容实用性与时效性较差,难以在应急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

2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特性

2.1重视主体协同性

传统社区应急管理单纯依靠政府,治理主体单一[5],恪守科层制的组织结构,逐级落实应急管理工作。韧性社区更加注重社区与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的交互与联动,强调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主张建构并完善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在不断加强预防的基础上实现“无急可应、有急能应”[6],防患于未然。同时,韧性社区更注重协调各主体间的关系,推动形成政府、社区、居民三元联动预警机制,建立与专业公共卫生组织的协作预防机制,变被动单一的应急救灾为主动风险监测。

2.2重视风险抗逆性

韧性社区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充分发挥韧性的抗冲击能力,克服自身应急管理方面的脆弱性,在短时间内整合资源,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在不改变社区结构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社区活动、公共秩序、日常生活等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具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持续抗逆性。

2.3重视动态适灾性

传统社区的事后应急管理工作多为经验性处置,随着时间推移,防范意识会日渐淡薄。韧性社区重视动态适灾性,能从每一次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快速恢复社区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展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同时,不断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不断提升社区韧性。

3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构建原则

3.1坚持内在性与外在性相结合

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应坚持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社区自身应急属性,挖掘内部优势,又要加强社区与政府、社会组织的合作,为社区应急管理营造良好的协作环境。一方面,韧性社区不仅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对象,更是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应急主体,社区自身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从社区空间布局、群众动员、持续学习等环节进行全面统筹,事前规划建设预留必要的冗余空间,事中迅速整合资源与动员居民抵御冲击,事后进行多角度的反思拓展,完善“事前预测预警、事中应急处置、事后反馈提升”的全周期预警机制[3]。另一方面,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涉及面较广,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构建共建共享、信息畅通的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对提供社区应急服务的社会组织给予财税适当减免等优惠政策[7],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应急治理。同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主体的合作协调机制,推动社区与政府、社会组织的合作,消除信息孤岛,整合信息资源,畅通反馈渠道,营造高效快捷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合作环境。

3.2坚持统一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应坚持统一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遵循政府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安排,又要立足社区实际,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政府对社区卫生应急工作的统一指挥,贯彻落实政府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规定,自觉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及危机管理工作的主导地位。同时,树立全局观,加强社区与政府及其他社区的沟通协作,整合应急力量和资源,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资源要素共享、多方合作共赢的社区韧性共同体,形成应急管理合力[8]。另一方面受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要根据不同环境进行个性化社区应急管理方案的构建,并给予一定的容错空间,保护和调动社区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社区自身应急管理效能。

3.3坚持紧迫性与渐进性相结合

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要坚持紧迫性与渐进性的原则,既要认识到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推进应急工作快速发展,又要认识到应急管理的长期性与渐进性,要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管理。一方面,社区要加强动态评估,总结疫情防控经验教训,排查问题与不足,尽快补短板、堵漏洞,提升社区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另一方面,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根据社区的现实情况,在不断探索、试错的基础上,按计划、分阶段推进。

4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路径选择

4.1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提升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治理韧性

治理韧性是完善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职能。要加强党对基层组织的领导,压实属地责任,激活社区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一是发挥社区党组织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建立以党支部委员和卫生应急人才为核心的社区应急领导队伍,实现交叉任职、联合办公,确保党对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发挥党建在示范社区创建中的作用,切实扭转应急管理工作的、形式主义等风气[9]。二是增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自治职能。社区居委会应制定应急工作事项准入清单,增强自治职能,防止行政依赖,重大应急事项由居委会成员集体讨论决定,提高应急处置效能。同时,转变社区应急检查考核机制,以具体的应急事项作为评价标准,引导社区管理人员做好应急准备,解决实际问题。三是明确基层政府作为社区应急工作指导者的定位。正确处理应急治理中的上下级关系,打破现有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厘清基层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权责边界[10],避免职责重叠、相互推诿,杜绝向社区推卸责任、随意问责,赋予社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更大权限,真正落实属地责任。

4.2以人文关怀为主导,提高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完善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内生动能。将人文关怀融入现代社区服务中,使社区治理内生于社会历史与现实,是解决社区治理问题的关键[11]。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居民公共卫生应急风险意识,加强人文关怀,提升居民应急处置能力。一是将人文关怀注入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社区人文关怀,精准掌握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推进需求端和供给侧对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并通过抗疫故事宣讲、抗疫榜样表彰等活动,使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卫生防控与恢复工作中,形成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慰藉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二是发挥社区心理疏导服务队作用。成立社区志愿心理服务队,邀请心理专业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向社区居民提供适时的心理辅导,缓解社区居民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焦虑、烦闷等负面情绪。三是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教育宣讲活动。社区可定期印刷《社区公共卫生应急安全知识手册》等,向居民免费发放,并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加大公共卫生应急知识的普及,打造良好的社区应急氛围;还可将卫生应急与社区特有的文化相结合,将应急意识融入到居民日常生活当中,提升居民的应急思维和应急素养。

4.3以应急配置为支撑,夯实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物理韧性

物理韧性是完善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基础条件。要加大对社区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制定统一的设施建设标准,制定较为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提升社区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一是设立社区公共卫生应急专项基金账户。政府可以设立社区公共卫生应急专项基金,中央财政和基层政府每年增拨一定的事业经费到公共卫生应急专项账户,形成长久的滚动式可持续发展机制[12]。社区可以通过拓展筹资渠道、建立合作式健康保险制度等,共同为应急基础设施的完备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加强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建设。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制定平时、战时社区公共卫生设施标准,明确规定公共卫生设施的建筑面积、人员配备、容纳人数等,推动社区卫生应急设备更新、改造,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立即启动卫生应急防控。三是建立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动态储备目录。加强应急物资检测监督,平时合理规划、按需供给、动态管理,确保一定时间内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和效用[13],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分配和调度。同时,探索社区购买第三方机构服务进行专业化管理,将卫生应急物资放置于第三方机构的储备仓库,逐步构建多元、完整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4.4以科技赋能为导向,优化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技术韧性

技术韧性是完善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强大动力。将智能化信息系统运用到应急信息的采集与上报、分析与利用,并分步构建适合社区特点的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监控预警”的应急信息共享交互,及时将卫生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也能避免因信息不足而导致的复合性社区危机。三是建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以服务居民健康为中心,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强化社区居民公共卫生信息数据采集标准和规范,实现居民健康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推动社区居民健康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数据整合,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水平。

4.5以制度设计为保障,完善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制度韧性

制度韧性是完善韧性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重要保障,要加快建立监督机制,探索完善应急志愿者制度及配套措施,落实社区应急预案制度。一是完善社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监督制度。社区居民是最广泛的监督主体,社区要确保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公开透明,就要充分落实居民的监督权,利用群众意见箱、投诉电话等方式保证群众行使监督权。基层政府要定期加强巡视检查,听取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汇报,将工作成果纳入社区绩效考核。二是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制度。构建和谐的社区互助环境,建立志愿者服务评估机构,为志愿者升学、就业等提供助力,使公众有意愿、有信心参与应急志愿服务工作。同时,为应急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15],提供基本人身安全保障,降低应急志愿服务风险。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应急管理预案。基层政府应指导社区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预案内容要符合社区的民情、社情,以信息披露、医疗救治、物资储备等突出问题为重点[16],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确保社区能够有条不紊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疫情防控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9篇

(一)实施

1.国家组织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省级周期为三年,市、县级周期为二年。各省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本省内的绩效考核工作。

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分为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检查。

3.定期考核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依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按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和相关的要求及程序实施。

4.不定期检查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业务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专项或综合性的考核,其结果作为定期绩效考核的评价依据。考核内容、方式由组织考核单位确定。

(二)进度安排

1.2009年,国家完成三分之一以上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施考核;2010年完成所有省级考核,提供总结报告;

2.各地2010年底,至少完成一轮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考核,2011年2月底前提供总结报告;

3.省级组织对辖区市、县级考核,结果报国家备案(年报)。国家负责对市、县两级考核工作的督导、指导与检查;

4.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技术指导组2011年8月底前完成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效果评价报告。

5.自2011年起,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转入常态管理。

二、传染病综合防治工作

(一)2009年重点防治工作

1.进一步加强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疫情控制工作。

2.编制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白皮书

(1)从09年开始编制霍乱、狂犬病、布病、流感防控工作白皮书。

(2)编制相关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手册

3.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的人群健康监测

(1)三峡工程人群健康监测总结、表彰,部署三峡后续工作人群健康监测工作(湖北、重庆)

(2)南水北调工程疾病控制项目的论证

4.组织开展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质量检查。

(二)2008年度中央转移支付传染病的防控项目的实施

1.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监测、暴发疫情、风险沟通)

2.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

3.自然疫源性疾病(狂犬病、出血热、登革热、布病、炭疽、钩体)

总体维持*年投入水平。其中:

(1)流感。经费安排:支持31个省区市。用于加强部级的网络实验室和哨点医院,保证工作质量。

工作要求:常规监测与暴发疫情:每周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5~15份,及时送检,暴发疫情调查处理与报告。对省、市、县级疾控机构的专业防治人员进行培训。各省区市卫生厅局组织省级专家组对地、县级的工作情况进行督导。

(2)布病及出血热:加强*等10个疫情高发省,其中河北、陕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6个省同时开展出血热项目。

工作要求:开展常规监测、疫情处理。开展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项目省份应定期对辖区内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督导。

注意事项:请各省根据疫情情况对经费进行安排,应兼顾布病和出血热。应考虑2008年扩大免疫规划项目中已就出血热疫苗和接种补助予以支持。

(3)登革热:加强疫情高发的*等12个省区市的防治工作。

工作要求:开展蚊媒密度监测和疫情调查处理;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开展项目督导和检查。

(4)狂犬病:加强疫情高发的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17个省区市的防治工作。

工作要求:加强疫情监测,100%开展个案流调;开展对狂犬病暴露后预防门诊的指导;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规范的培训;健康教育;督导检查。

(5)出血热、炭疽、钩体扩大免疫规划

加强辽宁、山西、内蒙、河北、吉林、安徽、江苏、浙江、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西、海南、广东、湖北、甘肃、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南、青海、宁夏、新疆等28个省区市的防治工作,疫苗+注射器,补助2元/剂次。

工作要求: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规范的预防接种补助经费发放制度。

三、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一)2009年重点工作

1.落实扩大免疫规划各项措施

(1)及时安排、下达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有关经费;

(2)组织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促进地方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进程;

(3)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如接种禁忌等,强化接种人员在接种前告知和询问工作,规范接种行为(包括二类疫苗),提供更好的预防接种服务;

(4)继续对基层开展《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培训,努力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进一步加强免疫规划队伍建设;

(5)强化边远、贫困和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免疫规划工作;

(6)继续推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进程;

(7)协助教育部门深化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对漏种儿童及时进行补种。

2.继续开展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防治工作

(1)继续实施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和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组织开展脊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以及重点地区乙脑和甲肝疫苗群体性接种活动。

(2)实施乙肝防治规划

--在做好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接种人群(15岁以下人群),开展乙肝防治工作。

3.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工作

(1)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和处理工作

--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并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对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立即报告并开展调查和诊断处理。

--协助医学会,做好专家库的建立和鉴定相关工作。

(2)制定预案,妥善处理善后

--各地制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预案,明确宣传、药监、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等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当出现类似事件时,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和说服疏导,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二)2008年度扩免项目管理方案

1.在*年度基础上增加的内容

甲肝疫苗覆盖适龄儿童数从40%增加到50%;麻腮风疫苗由500万剂次增加到600万剂次;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由每名适龄儿童接种1剂次增加为2剂次。

--地震重灾县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

--补充冷链。

2.项目目标

目标

(1)保持并提高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类(含麻风疫苗、麻腮疫苗、麻腮风疫苗、麻疹疫苗)疫苗高水平接种率;

(2)继续做好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流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

(3)在部分省份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4)部分省份重点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

(5)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炭疽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

(6)对中西部省份冷链设备配置给予支持。

3.项目范围

(1)常规接种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

--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白破、流脑(A群和A+C群)等疫苗继续在全国范围实施

--除、青海、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外,乙脑减毒活疫苗在其余省份全面实施。

--根据甲肝减毒活疫苗、麻腮风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资金安排计划、疾病监测情况和实施可行性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选择实施地区和实施对象。

--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人群开展甲肝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

(2)强化免疫接种,其中:

--脊灰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覆盖1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覆盖全部目标儿童;内蒙古、辽宁、吉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至少覆盖1/3目标儿童。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覆盖9个省份,其中:辽宁、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宁夏等8个省(区)要覆盖全省目标儿童,广西至少覆盖1/3目标儿童。

--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覆盖四川、陕西和甘肃3个省的“5.12”汶川地震重灾县目标儿童。

(3)出血热疫苗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等17个省(区)部分地区实施接种。

(4)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在部分省份进行应急储备。

(5)冷链设备配置补助覆盖中西部地区。

--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项目内容

(1)常规接种

--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为适龄儿童提供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等疫苗的常规接种服务。

--麻腮风疫苗采用过渡期免疫方案: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18~24月龄接种麻腮风疫苗或麻腮疫苗,不足的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免疫程序和资金分配计划,首先使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第3、4剂次,不足部分继续使用全细胞百白破疫苗。

(2)在重点地区开展脊灰、麻疹和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

--脊灰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对象为0~3岁儿童,每名适龄儿童接种2剂次(2剂次间隔不得少于28天)。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宁夏2个自治区免疫对象为8月龄~6岁儿童,其它省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对象为8月龄~14岁儿童,每名适龄儿童接种1剂次。

--A+C群流脑疫苗强化免疫。四川、陕西和甘肃3个省强化免疫对象为2岁~15岁儿童,接种1剂次。

(3)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当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

(4)对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冷链设备配置给予补助

--根据《财政部卫生部关于下达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通知》(财社〔2008〕291号)中提出的“冷链设备配置品目参考清单”,结合当地冷链设备装备现状,支持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接种单位冷链设备购置,重点支持县级及以下冷链设备购置。

四、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工作

(一)2009年艾滋病防控工作重点

1.完善防治工作机制

(1)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健全“一把手”负责制和防治工作责任制;

(2)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倡导和培训,提高对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建立和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基层多部门的合作与配合。

2.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

(1)加大对疫情重点地区、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工作力度,做到责任到位,经费到位、任务到位、人员到位,工作有效落实

(2)男男人群和流动人口是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也是难点。继续开展各类宣传和干预工作

3.提高干预措施覆盖面

(1)稳步推进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

提高入组率、保持率、覆盖率

(2)加大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力度。

安全套使用率

男男同性

(3)扩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覆盖面,有效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

4.宣传教育

(1)对一般人群以普及知识为主,对高危人群以干预措施为主,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2)充分发挥宣传、广电、工商、新闻出版部门的优势,利用大众媒体、广播电视、新闻、文艺节目开展艾滋病公益宣传活动。

(3)加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社区、工作场所、学校和公共场所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5.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1)提高医疗救治的质量和水平。

(2)做好自愿咨询检测工作。

(3)加强对感染者和患者的综合管理服务。

(4)保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的持续供应。

(5)强化患者和家庭、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活救助工作。

6.加强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管理

(1)加大艾滋病监测工作力度,增加监测点数量,科学合理覆盖,建立艾滋病防控评估工作机制。

(2)加强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组织开展专项和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

(3)总结经验、交流和推广最佳实践,表彰先进。

7.社会力量参与

(1)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艾防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大支持力度,正确引导和培养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参与到艾滋病防治的工作中来。

(2)进一步开展企业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倡导和动员,鼓励企业职工参与和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

(3)充分发挥公众人物和志愿者等的作用。

8.启动新一轮综合防治示范区

三类共694个示范区

第一类中央重点建设:50个

第二类在中央与地方共建:203个

第三类国际合作项目县:441个

(包括全球基金第三轮72个项目县、第四轮115个项目县、第五轮79个项目县,中默项目52个县、中盖项目137个县,中澳区域项目29个县,除去各个项目重叠县,共441个县)

(二)性病、丙肝防控工作重点

1.通过预防艾滋病性传播控制性病策略

2.通过预防艾滋病血传播控制丙肝策略

制定梅毒控制规划

丙肝流行病学调查

制定规范化诊疗方案

性病、丙肝列入示范区工作内容

(三)2008年度艾滋病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管理方案

1.项目目标

(1)继续完善卫生与公安和司法部门监管场所高危人群HIV抗体检测工作协调管理和信息收集汇总上报机制,提高监管场所医务人员艾滋病检测和防控能力。完成对公安和司法行政系统监管场所的免费艾滋病毒抗体检测。

(2)所有地市和县区必须开展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提高各级自愿咨询检测点服务人员的能力,重点提高性病防治和诊疗机构人员的能力,加大在性病诊疗机构的咨询检测力度。在29个省(区、市)的50个县区开展梅毒检测和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探索性病与艾滋病控制有机整合的管理机制。

(3)继续组织基层干部政策宣讲、农民工宣传教育、青年学生健康教育等活动,达到国家对各项活动的目标要求。将性病防治知识纳入各项宣传内容中,城乡一般人群宣传教育活动覆盖面达100%的县(市、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为活动重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立专题宣传栏,对就诊者的防治专题讲座每诊所每季度至少1次。

(4)继续扩大美沙酮维持治疗覆盖面。提高门诊病人的维持率。每个老美沙酮门诊治疗人数至少达到200人,当年新开诊门诊治疗人数至少达到100人。在农村地区、吸毒人员分散或较少的城市地区和美沙酮维持治疗不能覆盖的地方,设立清洁针具交换点,每个点覆盖至少50个吸毒者。

(5)继续在所有的县区市开展预防性传播综合干预措施。优先在、同性恋人群中开展活动。每县平均年干预高危人群总数不少于550人。培训干预骨干每县不少于20人(其中包括疾控机构4人、性病防治机构6人和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工作人员10人)。

(6)以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的县区为重点,继续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培训,重点培训乡村级医务人员。每县培训负责抗病毒治疗的信息管理员2名。继续完成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任务,病人服药依从性达到80%以上。病人治疗第一年的CD4细胞检测做到每人每年检测4次,第一年以后的CD4细胞检测做到每人每年至少检测2次。治疗6个月以后病毒载量每人每年检测1次。完成耐药监测计划,动态观察抗病毒治疗效果和耐药情况。

(7)对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毒携带者随访比例达到70%以上,每年每人随访2-4次。对随访者CD4细胞检测率达到100%。

(8)开展新一轮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与国际合作项目实施地区结合,覆盖694个艾滋病疫情严重或高危因素突出地区,其中253个示范区中央补助部分经费。继续支持云南德宏州和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工作。

2.项目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3.主要内容和要求

(1)继续在监管场所对高危人群开展常规HIV检测

加强对筛查阳性者的结果告知、预防教育和管理、落实关怀救助政策。

加强对参与筛查的工作人员的培训。

完善政府领导牵头,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研究解决好监管场所筛查和管理工作各环节的问题,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与监管部门沟通,健全监管场所艾滋病检测和相关救治的信息收集机制,提高信息收集和利用。

(2)继续开展免费咨询检测服务

每县区在疾病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内建立免费咨询检测点。

建立本省的转诊服务网络,帮助基层解决转诊困难的问题,帮助有困难的人员解决艾滋病预防救治等方面的困难。

要将转诊服务网络的信息印发给提供免费咨询检测服务的机构和咨询点,以便工作人员和接受咨询检测的人员使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结合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深入到高危人群集中的场所开展免费VCT宣传,扩大免费VCT覆盖面,提高接受检测的数量。

梅毒综合防治试点工作,要结合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确定试点县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梅毒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整合的工作机制。

(3)广泛深入地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

继续将基层领导干部、农民工和青年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将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地区和场所,尽量扩大覆盖面。

宣传教育内容要把性病防治知识整合到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内容中。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动员街道和乡镇基层政府主动参与。

(4)全面落实高危人群干预措施

继续在吸毒人员集中的地方扩大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覆盖面。

门诊要定期对维持治疗者组织各项小组活动,积极帮助就诊者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维持治疗者提供艾滋病咨询、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维持治疗者参与志愿者服务和社会活动,使其尽快回归社会生活,彻底摆脱危害。

完成对维持治疗病人的定期HIV、梅毒和丙肝的检测观察。

完成评估美沙酮维持治疗对预防艾滋病和丙肝传播的实际效果。

在部分农村地区和吸毒人员分散或较少的城市地区继续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工作。培训吸毒者同伴教育宣传员,鼓励吸毒者戒毒和接受艾滋病检测。

安全套推广等综合干预工作的重点人群包括暗娼,男男性接触者,性病门诊就诊者和多性伴者等。

性病诊疗机构在提供诊疗服务的同时,要对性病就诊者进行艾滋病性病预防的行为干预,内容包括门诊宣传栏的设立、健康教育处方发放、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性伴通知及动员就诊者接受HIV和梅毒检测。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安全套推广使用等综合干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动员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安全套推广、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发放宣传教育材料及开展同伴教育培训等干预活动。

(5)继续加强对感染者随访管理,扩大对艾滋病人免费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

对CD4细胞数在350以下的感染者每年进行2次免费CD4细胞检测,对CD4细胞数在350以上的感染者每年进行1次免费CD4细胞检测,同时给予医学指导和预防传播教育。

各级药品管理部门要保证抗病毒治疗药品的及时供应、合理储存和运输,减少药品在管理过程中的损耗。

对服药病人要实施监督服药措施。将监督服药工作与病人的随访和管理相结合,探索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综合管理方式。

提高病人接受CD4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的可及性,解决病人到医疗机构抽血的交通困难问题,对病人提供一定的交通补助或奖励,保证治疗病人CD4细胞检测率达100%。

对治疗任务较重的地区,省地县要安排医务人员定期深入乡村巡回蹲点,指导和协助开展基层的治疗工作。

(6)继续做好国家综合防治示范区和重点省及联系点的工作

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各省建设示范区,并与各省共建部分示范区。

云南应将德宏州、河南应将驻马店地区作为本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4.招标采购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中心负责收集、统计全国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计划。

(2)各省、地市和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有专人负责妥善保管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试剂等物品。

(3)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集中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品、美沙酮维持治疗原料药品的招标工作,各项目省(区、市)的卫生、财政部门负责本省(区、市)采购工作。

(4)各省(区、市)根据项目补助的设备种类、试剂等,合理制定采购品目、规格和数量计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组织招标采购工作,并将采购结果报卫生部、财政部备案。

五、结核病、麻风病防治工作

(一)2009年结核病防治工作要点

1.规范结核病防治的基本策略与措施,完成新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印发和培训工作。

2.筹备2010年流调,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全国调查方案,做好有关预算,完成省级培训,各省启动流调工作。

3.规范结核病防治机构及当前亟待解决的有关防治工作,做好结核病立法调研和评估工作,力争《结核病防治条例》列入立法规划。

4.完成耐药结核病基线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并适时对国际社会公布,提供完善结核病政策的科学依据。

5.与部内有关司局合作举办国际耐药高层会议,支持防痨协会举办亚太地区防痨会议。

6.做好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协调贷款办制定国家及各省结核病防治可持续发展计划,加强和改进全球基金项目管理机制,申请和筹备启动盖茨项目,积极协调和推进其他有关项目的实施。

7.开展耐药结核病、流动人口、TB/HIV双重感染等重点领域试点工作,进一步总结试点地区经验,完善试点方案

8.完成以324活动为重点内容的多种形式健康促进,优化监测系统,推进有关各省药品管理标准化,指导各省完成药品招标采购等常规工作。

(二)2008年度结核病中央转移支付项目

1.总目标

促进《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0年)》目标的实现,降低结核病的感染、发病与死亡,提高全人口的健康水平。

2.年度目标

(1)新涂阳肺结核病患者发现率至少在70%及以上,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2)发现、治疗管理肺结核患者约103万例。

3.项目执行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项目内容

1)患者诊断

对到指定结防机构就诊的肺结核可疑患者提供免费的结核病诊断检查,包括提供1次胸部X光片、1次痰涂片检查。

2)患者治疗及检查

对确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的治疗和随访检查,主要包括:国家免费提供统一标准化疗方案所需的抗结核药品,治疗期间提供3次痰涂片随访检查,疗程结束时提供1次胸部X光片检查。

3)肺结核病报病及治疗管理补助

对推荐和报告肺结核患者的医务人员以及承担有关公共卫生工作的农村医务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对按要求已完成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工作的督导医生,发放治疗管理补助费。

4)疫情追踪

利用国家疫情监测系统,了解肺结核的报告情况,由县(区)级聘用专业人员,主要是经过相应培训的乡级人员对已报告但还没有到结防机构就诊的可疑患者进行现场追踪。

5)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率

(1)乡(镇)卫生院查痰。

在部分具备条件的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建立痰涂片检查点,对农村结核病可疑者开展痰涂片检查工作,提高发现率。定期对各查痰点工作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根据结果给予相应的工作补助。

(2)疫情报告。

*年全国启用结核病网络专报系统,结核病防治机构负责实施报告管理工作,以保证国家获得及时准确的疫情信息。

(3)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检查。

肺结核接触最密切的是患者的家庭成员,动员已知的肺结核患者家庭成员尽早到结防机构就诊,是早期发现肺结核患者手段之一。对所有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家庭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提供相应工作补助。

6)规划管理工作

(1)健康促进。

在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开展综合性健康促进活动,同时举办三下乡活动;制作本省健康促进相关材料;发放健康促进材料;对年度健康促进活动进行督导评估。

(2)强化督导。

为提高工作质量,确保完成各项工作指标,卫生部要求各地加强分级督导工作力度。省级每年对所辖地(市)增加1次督导;地(市)每年对所辖县(区)增加1次督导,县(区)每年对所辖乡镇增加1次督导。

5.项目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

(1)部级:卫生部负责对项目实施管理与监督。

(2)省级:项目省、地(市)、县(区)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要求,落实规划各项指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监测工作,对项目实施进行质量控制。

2)资金安排

覆盖患者诊断和治疗、密切接触者调查、乡级查痰点、患者管理费、报病补助、追踪疫情患者、网络专报、工作督导、健康促进等结核病防治工作。

省级卫生和财政部门要联合制定各项补助经费发放管理办法。补助经费发放要与完成工作任务和质量挂钩。工作任务量和质量及发放补助要有详细记录,便于监督检查。

3)招标采购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卫生、财政部门成立采购工作组,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采购工作。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计划购买品目、规格和数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组织招标采购工作,并将采购结果报卫生部、财政部备案。

6.项目执行时间

项目招标采购工作于2009年6月底之前完成。

7.项目监督和评估

(1)项目完成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将项目总结、项目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报卫生部、财政部。

(2)卫生部将分别在项目实施中期和项目后期,对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核。随机抽取部分省份,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考核评价指标,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三)2009年麻风病防治管理工作要点

1.适时召开麻风防治专题会议,部署重点地区防治任务。

2.开展麻风“*”规划中期评估。

3.加大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监督和技术指导和力度。

4.培训基层和综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升诊断水平。

5.指导各省完成麻风院村建设项目,确保麻风院村保障措施落实。

6.继续同相关部委相互配合,落实患者救助措施,宣传麻风防治政策和知识,消除麻风歧视和偏见。

(四)2008年度麻风病防治项目

1.总目标

促进《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2010年)》目标的实现,及早发现和治疗麻风病人,对重症麻风病人进行救治,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年度目标

(1)加强病例发现,发现新病人*例;

(2)强化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治愈病人1500例;

(3)对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处置,救治麻风反应、神经炎、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病人数分别为1600例、1800例和300例;

(4)对重症麻风病人进行救治,手术治疗1500例;

(5)对重症麻风病人进行救治,开展必要的医学处置,向不同类别病人提供自我护理用具包、一次性换药包、防护鞋,人数分别为6000例、1*例和60000例。

3.项目执行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项目内容

1)病例发现。

(1)可疑者筛查。

培训乡村医生主动寻找并推荐可疑患者,专业医生负责赴现场核查。早期发现麻风病例,需筛查3万名可疑者。提供相关医学检查、乡村医生推荐可疑者补助及专业医生现场工作补助。

(2)密切接触者检查。

通过专业医生赴现场,对麻风现症病人数3倍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以早期发现病例。提供相关医学检查、专业医生赴现场工作补助。

2)病例诊断和治疗。

尽早发现和确诊病例,以新病例和现症病例为治疗对象。通过乡村医生和基层医务人员报告病例,专业医生赴现场进一步检查并确诊病例;对新病例和现症病例进行相关医学检查,专业医生根据病例类别赴现场进行不同频次的核查,检查治疗效果。

促进广大乡村医生报告病例和治疗管理病例的积极性,实现确诊一例,管理一例,治愈一例,以有效控制传染源,最终基本消除麻风病。乡村医生深入偏远、艰苦地区,主动开展线索调查,推荐病例并最终确诊后给予报病补助;乡村医生经常性地深入偏远、艰苦地区对病人进行管理,观察治疗进展情况,通过2年有效治疗和管理,病例被判定为治愈后给予管理病人补助。

3)严重不良反应处置。

由于治疗麻风病时间长,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主要为麻风反应、神经炎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3种。对上述严重不良反应免费提供药品、相关医学检查,专业医生根据不良反应类别赴现场进行不同频次的检查,预防畸残发生及避免死亡。

4)重症病人手术治疗。

对存活的约15000名重症病人分期进行救治,开展手术治疗,避免失能和死亡。对每例手术病人提供住院、药品、治疗、护理和生活补助。

5)重症病人医学处置。

对存活的不同类别重症病人进行救治,开展必要的医学处置,防止失能和死亡。提供自我护理防护用具包,通过专业人员指导,掌握简单的技能,进行自我护理;向溃疡病人提供溃疡换药敷料包,由专业人员开展治疗;向麻木足患者提供防护鞋,防止创伤发生。

6)规划管理工作。

(1)重点工作。

按照《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2010年)》要求,根据各省疫情情况,提供工作补助,覆盖健教宣传、疫情监测、工作督导、人员培训等领域。

健教宣传:结合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等时机,制作本省健康促进相关材料,开展综合性健康促进活动并定期进行评估等;

疫情监测:根据监测方案的要求报告病例,收集、分析和整理数据,定期赴现场采集信息等;

人员培训:由省、地两级开展分级培训,加强专业人员和乡村基层人员的培训,提高知识和技能。

(2)能力建设。

加强麻风防治业务负责单位麻风菌检测能力,配置检测必备显微镜,用于筛查和诊断工作。

5.项目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

卫生部负责对项目实施管理与监督,国家麻风中心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麻风防治业务负责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省级卫生和财政部门要制定补助经费发放管理办法。补助经费发放要与完成工作任务和质量挂钩。工作任务量和质量及发放补助要有详细记录,便于监督检查。

(2)资金安排

中央财政安排麻风病防治专项资金,对麻风病例发现、诊断和治疗、严重不良反应治疗、重症病人手术治疗、重症病人医学处置及规划管理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补助。

3)招标采购

(1)各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财政部门成立采购工作组,负责本省(区、市)采购工作。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计划购买品目、规格和数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组织招标采购工作,并将采购结果报卫生部、财政部备案。

项目于2009年底前完成。

6.项目监督和评估

(1)卫生部组织对重点省份督导,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对地(市)级、县(区)级的防治工作进行督导和技术指导,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并对经费使用和实施效果进行检查。

(2)中央级制定考核和评估指标,对各省防治工作情况和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经费使用和取得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

(3)每项活动结束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完成评估报告和总结;项目完成后,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将项目执行情况总结上报卫生部、财政部。

六、血吸虫、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一)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1.加强《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宣传,继续贯彻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2.做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09—2015年)》编制工作;

3.继续探索省部联动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模式;

4.做好中央补助地方血吸虫病防治项目。

主要内容:查灭螺,查治病,晚血救治,培训,健康教育等。

(二)疟疾防治工作

1.结合苏鲁豫皖鄂五省疟疾联防工作机制和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加强重点地区疟疾防治技术培训、指导和督导检查;

2.加强输入性疟疾的防治工作,探索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

3.开展疟疾消除策略可行性研究。

4.做好中央补助地方疟疾防治项目。

主要内容:发热病人血检,休止期治疗,预防服药,病人治疗,蚊媒控制,培训等。

(三)包虫病防治工作

1.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开展技术培训、指导、督导检查和效果评估;

2.在牲畜屠宰管理和无主犬捕杀等方面探索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传染源控制策略。

3.做好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

主要内容:人群查治,外科救治,犬驱虫,培训,健康教育,购置B超等。

(四)其它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1.围绕《*-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确定的目标,以寄生虫病防治示范区工作为抓手,继续做好土源性线虫病、肝吸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

2.巩固消除丝虫病成果,继续做好丝虫病监测和晚期丝虫病病人照料工作;

3.加强黑热病监测,及时发现、处理疫情

七、重点地方病防治工作

(一)工作要点及有关工作安排

1.全面落实《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10年)》。

--做好2009年度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

--争取落实西部贫困地区碘盐价格补贴政策。

--逐步开展《全国县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考评方案》。

--制定《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终期考核评估方案。

--完善重点地方病监测体系,构建地方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

2.编制重点地方病“十二五”规划。

3.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地方病防治后续工作。

4.组织开展地方病防治有关政策措施调查研究。

(二)2008年度地方病防治项目

1.项目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10年)》

(1)落实重点病区、重点人群、重点地方病的防治措施,适时采取应急预防和对适宜患者的救治措施。

(2)建立、完善重点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监控病情动态,评价预防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

(3)加强防治地方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显著提高病区群众对地方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4)加强中西部地区重点省份的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地方病防治队伍的综合实力和防治水平。

2.项目内容、资金安排

(1)防治燃煤污染型地氟病项目

--改炉改灶。在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9个省份,安排110.5万户改炉改灶任务。

--现况调查。在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重庆和陕西9个省份的103个未改炉灶病区县,开展防治现况调查,掌握防治需求,科学指导防治措施。

(2)碘缺乏病防治项目

--按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197号),全国各省(区、市)开展以县级为单位的碘盐监测。

--按照《在碘缺乏病高危地区采取应急补碘措施实施意见》(卫办疾控发〔2008〕71号),在广东、海南、重庆、四川、、甘肃、青海、和新疆等15个省(区、市),开展高危地区调查,在碘盐覆盖率较低病区对育龄妇女适时采取应急强化补碘措施。

--按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卫办疾控发〔2008〕214号),在8个省区开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调查评估;逐步开展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核评估。

(3)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

除上海、海南、贵州外,在2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367个病区县开展病情监测、调查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检测饮水氟含量,评价防治措施效果。

(4)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监测

山西、内蒙古、吉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已查明的砷中毒病区村和水砷含量大于0.15mg/L的高砷村,对223个村(屯)进行砷中毒病例搜索,监测病情动态,评价防治措施。

(5)大骨节病防治

--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13个省、区的64个病区县开展儿童大骨节病的病情监测,查找大骨节病活跃病区;

--对重点病区的95万人实施预防性硒碘盐干预;

--对四川5000例、*例大骨节病患者提供适宜治疗干预。

(6)克山病防治

--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15个省(区、市)的91个病区县开展病情监测,掌握克山病的病情动态;

--在病区对350例慢性克山病和潜在型克山病的适宜患者治疗;

--对75万克山病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补硒。

(7)地方病防治人员培训。

--项目培训。根据项目安排,开展对项目管理与实施人员培训。

--岗位培训。根据各地工作重点,开展面向县级地方病防治专业的人员岗位培训,重点提高地方病防治必备的基础理论、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强化综合业务素质。

(8)健康宣传教育。

--开展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健康教育;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面向基层的原则;

--充分发挥县级和县级以下基层单位的作用,广泛深入、形式多样。

(9)地、县级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

在内蒙古、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补充、更新防治工作必需的仪器、设备:

--县级:克山病监测心电图仪、大骨节病监测、诊疗用X线机;

--地市级:碘缺乏病监测用甲状腺B超检测仪、尿碘检测设备等。

(10)重点省份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

山西、内蒙古、吉林、山东、贵州、云南、、陕西、青海、新疆10个省份。

--重点配备地方病防治现场工作和实验室检测必需的仪器、设备。

3.项目实施要求

(1)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专款专用,按时拨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以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资金,切实发挥项目资金的防病、扶贫效益。

(3)规范管理,落实责任,定期开展对项目执行进度、完成质量等情况的督导、自查、验收。

(4)按照《全国燃煤污染型氟中毒考核验收技术规范(试行)》要求,逐步开展相关工作的绩效考核。

(5)切实做好重点地方病的防治监测,评价防治效果,科学指导决策。

(6)切实做好省、地、县级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设。

(7)及时进行项目总结、评估,按期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4.项目进度安排

2009年3月,完成项目培训;

2009年上半年,完成招标采购工作;

4月-9月,落实项目实施计划;

10月-11月,进行项目总结、总结报告报送;

2008年11月-12月,开展项目评估、抽查和验收工作。

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2009年主要工作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慢病信息管理。

加强疾控系统能力建设。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的综合防控工作。

营养工作。

1.继续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1)争取累计有9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

(2)下发《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餐厅/食堂、促进身体活动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指导方案》;

(3)建立一批示范社区、示范餐厅/食堂和示范单位;

(4)继续组织专家开发新的技术指导方案和支持工具;

(5)组织开展有影响、带动全国的行动;

(6)支持专业机构、行业组织、社团、企业等组织和单位开展活动。

2.进一步推动全国慢病信息管理工作

(1)支持各省疾系统培训,通过疾控系统指导基层慢病防控工作;

(2)开展交流和现场观摩活动,以省为单位,交流推广和组织管理经验;

(3)在慢病管理工具使用覆盖面广的省探索建立慢病信息管理平台。

3.加强疾病控制系统的能力建设

(1)完成:

《各级疾控机构慢病防治工作规范》

《全国疾病控制系统慢病防控实用技能》

(2)开展省级疾病控制系统慢病防控技能师资培训。

4.继续做好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的综合防控工作

(1)总结推广高血压自我管理经验,推广高血压基层规范化管理;

(2)推广糖尿病防治规范和开展基层培训;

(3)组织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的督导评估;

(4)推动肿瘤登记工作。

5.营养工作

(1)继续开展各省营养工作技能师资培训;

(2)组织开展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

(3)推动微量营养素强化面粉工作。

(二)2008年慢病综合干预项目

四种主要慢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糖尿病;

四种行为危险因素:烟草、膳食、体力活动和酒精;

四种高危人群:超重、高血压、异常血脂和异常血糖;

两类干预:人群和个体;

综合运用三级预防;

实施四种主要策略:政策制定、能力建设、监督和监测、传播信息和技能传授。

项目设计理念: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

项目切入点:维持健康体重和控制血压

1.项目实施范围

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四川、陕西、青海、福建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个项目地区

2.项目目标

(1)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的慢性病动态管理电子健康档案和信息库;实现管理人群自动分类和管理

(2)为社区医生及不同层面的管理者提供慢性病防治的技术手段和支持工具

(3)长期跟踪个体和人群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变化情况及干预措施的效果

(4)通过信息集成平台的支持,实现各级慢病信息的汇总和整体利用。

3.项目内容

(1)原有项目:

社区综合防治(项目地区、内容扩展)

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地区扩展)

(2)新增项目

营养与健康监测

肿瘤登记

4.项目特点

(1)慢病综合防治项目:

地区:扩展到全国和新疆兵团。

内容:增加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支持CDC系统在死因监测点开展漏报调查。

(2)癌症早诊早治项目:

宫颈癌:新增新疆建设兵团

食道癌:新增湖北钟祥、广东揭阳

(3)营养与健康监测项目(纳入慢病综合防治项目中申请),独立在部分省开展,探索营养与健康监测常规化

(4)肿瘤登记项目(纳入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中申请),独立开展,逐步建立我国肿瘤信息系统框架

5.疾病控制局对项目管理的安排

(1)制订项目管理办法和技术方案。

(2)组织开展对各省的师资培训。

(3)召开现场会,总结*年度项目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讨论2008年度项目管理方案;交流工作经验;现场参观。

(4)组织开展综合督导检查。

(5)根据项目执行情况,与各省协商,调整并确定2009年度慢病项目点。

6.对各省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

(1)掌握项目点分布,了解项目工作内容和进展。

(2)检查指导,解决问题。

(3)指定省级技术支持单位。

(4)为省级技术支持单位和专家组提供经费支持。

(5)组织开展培训。

(6)总结推广项目经验,指导慢病防治工作。

重视、关心、支持

九、口腔卫生工作

(一)2009年工作计划

1.《口腔预防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社区口腔卫生服务工作规范》,探索社区口腔卫生工作模式;

2.与有关部委和部机关有关司局合作,起草《托幼园所口腔卫生工作指南》、《学校口腔卫生工作指南》、《老年人口腔卫生工作指南》与《孕产妇口腔卫生工作指南》等技术规范;

3.继续深入广泛开展全国“爱牙日”活动,规范不同人群口腔健康教育内容,研究建立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4.研究制定《*-2010年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评估方案;

(二)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试点项目

1.目标

(1)普及口腔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2)为适龄儿童开展口腔卫生情况检查;

(3)为项目地区适龄儿童实施窝沟封闭;

(4)加强中西部基层口腔疾病防治人员建设。

2.项目范围

(1)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个县(区)开展试点;

(2)试点县要求:口腔疾病防治网络比较健全,有一定防治经验和工作基础,如牙防先进县;

(3)县(区)所有年龄满8周岁儿童。

3.项目内容

(1)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和健康促进;

(2)加强培训,提高口腔疾病防治人员防治水平;

(3)口腔健康检查和窝沟封闭;

(4)加强信息收集、统计和分析;

(5)定期复查,确保窝沟封闭工作质量。

4.时间安排

2月项目启动及培训会;

4月选择项目县(区)及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并把项目县(区)数量及名称报疾控局;

6月培训,健康教育和宣传发动;

8、9月督导;

12月总结上报。

十、精神卫生和伤害预防控制工作

(一)精神卫生工作

1.推进精神卫生法立法进程,大力推动各地落实《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0年)》和《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编写下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以实施重性精神疾病防治为切入点,促进各地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体系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启动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2.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落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加强精神卫生防治职责和功能;与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合作开展“精神专科医院管理培训”,加强医院管理软件建设,强化开展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能力。

3.做好中央支持地方相关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工作。

(1)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

要求各省将示范区从原区县级上升至地市级,明确地市级卫生局为项目具体实施机构。2009年主要工作有:①在54个原示范市州继续扩大项目人群覆盖面。任务:增加管理治疗患者人数;加强实施质量管理、强调规范化操作。②在29个省份(除青海省、自治区)分别新增2个示范市州。任务:组建队伍;人员培训;逐步开展病人筛选、登记和复核。启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评估工作。

(2)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项目

项目范围: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51个重灾区县。内容:①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发现和转诊重度灾后精神障碍患者的机制。②大众心理康复宣传。③高危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④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时间进度:2009年12月各省完成项目总结报告。

(3)农村癫痫防治管理项目

由综合医院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的地区,要求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参加项目管理,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共同组织实施项目。在15个省份的79个项目县(宁夏增加到12个)继续扩大患者覆盖面。任务:增加治疗患者人数;加强实施质量管理、强调规范化操作;各省开展扩展治疗指导的县数不少于3个。

4.加强人员能力培训。在13个省举办“省级精神卫生机构专业人员师资培训班”,完成第3期和第4期地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参加的“全国精神卫生政策培训班”。

5.支持地方“心理援助热线”建设工作,促进热线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组建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专家组,提供专业指导;向第一批申请试点的15个城市提供技术支持,包括提供心理援助热线技术和管理手册,举办骨干人员技术培训班,开展接线员技术督导等。

6.做好心理卫生的重点工作。组织人员制定、“健康上网指导”,向社会大力宣传健康使用网络的方法,预防网络成瘾。抓好北京西城区、上海虹口区、浙江杭州和宁波、广东*心理危机干预试点工作,研究探讨开展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和内容。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心理治疗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建设工作。抓好灾后心理援助合作项目的实施工作。

(二)伤害预防控制

1.加强伤害信息管理,提高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能力。利用有关调查资料,分析掌握我国伤害流行变化趋势,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加强医院伤害监测系统管理,提高质量。

2.探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伤害预防控制的工作内容,完善绩效考核相关要求。对11个伤害干预试点3年工作进行评估。制定分人群分伤害类别的干预指导手册。

3.推动将伤害预防控制指标纳入建设健康城市(区、镇)指标体系,促进地方政府开展伤害预防控制工作。抓好国际合作项目实施工作,配合有关部门争取将儿童伤害预防控制工作纳入下一个国家儿童发展十年纲要。

4.加强伤害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开展伤害干预人员技术能力培训。

十一、爱国卫生重点工作

(一)两大重要活动

围绕爱国卫生月和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组织各地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充分展示爱国卫生运动成果。

1.确立主题。

2.全国动员。

3.大力宣传。

(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镇)卫生工作

1.按照《国家卫生城市(区)标准》、《国家卫生镇(县城)标准》及考核命名和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卫生创建评审,抽查、复核。

2.对2009年以前申报的城市,使用原办法。

3.充实国家卫生城市(区)评审专家库,并加强对专家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评审工作。

4.举办国家卫生城市(县城、镇)经验交流会议,总结交流经验,扩大影响。

(三)建设健康城市(镇)活动

1.印发建设健康城市教材。

2.组建健康城市专家库。

3.加强培训工作。

4.通过举办建设健康城市(镇)经验研讨会、现场会等形式,总结经验,推广其好的做法。

5.完成健康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

6.与WHO合作,开展建设健康市场试点工作。

(四)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1.加强病媒防制指导工作。

2.研究制定病媒生物防制有关标准。

3.编印病媒生物防制系列丛书。

4.举办相关培训班、经验交流会议。

5.加快病媒生物防制法制化建设进程。

(五)加强爱国卫生指导、督导和培训

1.组织人员编写爱国卫生工作培训教材。

2.加强爱卫办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其政策和业务水平。

十二、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一)2009年农村改厕重点工作

1.加强评价与规划工作

(1)开展改厕进程评估

--全面评估各地推进实现“*”规划和“千年发展目标”农村改厕目标的政策落实和实施情况,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

--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制定改进工作的政策、措施,推动实现“*”规划和“千年发展目标”农村改厕目标,促进农村改厕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确定农村改厕分省逐年规划任务

--2008-2010年全国要完成2055万户改厕任务,占全国总农户的8.1%。

(3)按照规划指导项目、项目带动全局的原则,着手制定农村改水改厕“十二五”规划目标和2010-2020全国农村饮水卫生与环境卫生行动计划。

2.规范管理工作,提高技术标准

(1)研究制定农村改厕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

(2)组织农村改厕综合管理骨干培训。

(3)参与修订农村户厕卫生标准和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着手编制农村公厕卫生标准。

3.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

(1)2008年度中央财政安排农村改厕专项资金。

(2)工作要求

--2009年2月底前上报管理方案、技术方案及项目任务到村一级分配计划。

--合理选择确定建造无害化卫生厕所的类型与实施技术。

--经省级财政和有关部门同意,对厕具及物资采购采取灵活措施,为基层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全程开展监督监测,计划变动通过季度报表体现。

(3)及时通报各省进度,年底开展项目验收。

4.进行政策研究和试点工作

(1)探讨建立稳定增长的投资、筹资机制。

(2)开展农村改厕可持续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二)2009年农村饮水水质监测重点工作

1.利用2008年度农村改水改厕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饮水水质监测工作

--对全国30个省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0000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已建成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监测,其中,优先监测已查明农村防病改水地区范围内的已建(包括新、改、扩建)集中式农村饮水工程。

--明确责任,避免人员频繁更换

2.面上水质监测工作不停止,应有组织地开展。

3.制定农村饮水卫生监测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职能,完善工作机制。

4.举办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培训,支持对重点地区的评价工作,推广成功模式经验。

疫情防控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10篇

1.1编制目的

为了科学、有效、及时防范和应对我省可能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认真做好监测、预检分诊和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公众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试行)》、《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预防控制指南(试行)》、《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国家流感大流行计划指南》。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治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1.4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外堵内防。提高全社会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对储备工作。及时了解境外甲型H1N1流感疫情趋势,掌握从疫区归国人员信息,严格疫情的各项外堵措施。在省内要加强疫情的监测、报告、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当好参谋,做好协调,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共同做好防控工作。

(3)依法规范、积极应对。各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建立完善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置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技术方案和工作制度,对可能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加强监测、预警,一旦出现疫情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科学有效处置。

(4)联防联控、科学处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与农林、检验检疫、经贸、旅游、外经贸、公安、财政、交通、外事、药监、工商、铁路、民航、宣传等部门通力合作,联防联控,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要严密监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根据疫情特点和发展趋势,采取科学防控措施。

(5)加强宣教、社会参与。各级卫生部门要和宣传部门加强合作,广泛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要组织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加强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社会防控水平。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的组成及职责

2.1.1组织指挥机构

为科学、有效、及时应对我省可能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省卫生厅成立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厅领导小组)。由厅长任组长、分管副厅长任副组长,厅办公室、规财处、应急办、监督处、农卫处、社妇处、医政处、疾控处、科教处、中医医政科教处、爱卫办等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为厅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厅卫生应急办公室。

2.1.2厅领导小组职责

(1)在省政府领导下,组织协调全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拟定防控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与省有关部门和相关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与沟通。

(2)负责全省卫生系统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制定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对市、县(市、区)卫生系统防控工作开展督导。

(3)根据省内外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展态势,组织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4)向省政府、卫生部报告国内外、本省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以及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情况。

(5)对各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厅直医疗卫生机构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和责任制落实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1.3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在厅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全省甲型H1N1流感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2)做好厅内相关处室的协调工作,加强与省有关部门联络员的信息沟通与工作联系,及时汇总有关疫情信息,做好上报工作。

(3)对甲型H1N1流感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评价与总结,制定完善预案并组织培训演练。

(4)承担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2.2专家组职责

为进一步强化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分别成立省卫生厅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专家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其职责是: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判定以及采取相应措施提出建议;参与制订、修订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进行技术指导;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及响应终止、处置评估提出意见;承担厅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2.3医疗卫生机构职责

2.3.1医疗机构

(1)负责开展对流感样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高危人群的监测与报告工作。

(2)负责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

(3)做好院内技术培训、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外环境。

(4)加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治疗进展情况的报告工作。

(5)协助疾控机构按要求采集、保存样品,由指定的疾控机构流感检测实验室进行检测。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6)各级定点医院要成立院级包括中医药专家在内的医疗救治专家组,及时救治病人,开展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治疗方法研究。

(7)定点医院对甲型H1N1流感病人实行先收治、后结算的办法,不得以医疗费用为由拒绝收治或延误治疗。

(8)在Ⅳ级应急响应状态下各类诊所、门诊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现符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临床表现的病例要立即报告所在县(市、区)疾病控机构,并应当立即转定点医院进一步诊治,不得滞留病人。

(9)在Ⅳ级应急响应状态下其他非定点医院对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应及时进行诊断,发现可疑病例后,立即报告所在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用专用救护车就近送至相应县级定点医院,同时做好密切接触者的隔离观察工作。

(10)做好有关卫生宣传教育和病人心理辅导工作。

2.3.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确定专人负责每天定时进行疫情监测、信息收集、网络直报和分析工作。

(2)负责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对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对疑似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

(3)省、市级流感检测实验室实行24小时接收制度,及时采集、收集、保存、检验样品。

(4)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具备开展临床标本特异性H1N1的RT-PCR病毒核酸检测、H1N1的血清学检测和特异性H1N1的RT-PCR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的病毒分离等的能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具备开展临床标本特异性H1N1的RT-PCR病毒核酸检测、H1N1的血清学检测的能力。其流感检测实验室生物安全要达到国家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5)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医疗机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指导和考核;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

(6)开展与甲型H1N1流感防控与应急相关的技术研究,组织必要的诊断试剂、疫苗、消毒药械、卫生防护用品的储备。

(7)必要时组织进行应急预防接种、预防服药等措施。

2.3.3卫生监督机构

(1)依法开展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检分诊、疫情报告等的监督检查,负责监督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和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落实。

(2)开展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做好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

(3)依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3监测、预警、确认与报告

3.1监测

3.1.1流感样病例监测

(1)监测网络:我省4家部级流感网络实验室、9家部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6家省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构成我省流感样病例监测网络,各市、县(市、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指定辖区内有代表性的医院参加全省流感样病例监测工作。

(2)监测内容: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哨点医院开展流感样病例的登记,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送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针对当前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形势,监测哨点医院应加强中青年病例、重症病例的采样检测工作。

3.1.2不明原因肺炎监测

(1)监测网络:根据《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要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

(2)监测内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方案要求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按方案要求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及实验室检测工作。通过“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及时发现重症甲型H1N1病例。

3.1.3其它监测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发热呼吸道病例的监测,发现病例异常增多及时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疾控机构组织流行病学调查以确认是否存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对下列病例的监测和发现:两周内来自甲型H1N1流感流行国家及地区的流感样病例或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医护人员中具有典型流感症状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发现此类病例立即采样送检并对病人进行隔离。

3.2预警

3.2.1趋势预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对流感样病例的监测,随时分析疫情动态,预测发展趋势。省级专家组对全省的疫情及时进行分析,提出防控建议,并向厅领导小组报告。

3.2.2预警分级

(1)蓝色预警:国际上出现大范围的流行或国内其他省市出现散发病例,建议省政府向公众发出蓝色预警。

(2)黄色预警:省内出现单个病例或国内其他省市已经出现局部流行,建议省政府向公众发出黄色预警。

(3)橙色预警:省内城乡社区出现聚集性病例,疫情存在扩散的趋势,建议省政府向公众发出橙色预警。

(4)红色预警:省内出现跨县(市、区)范围的广泛流行,建议省政府向公众发出红色预警。

3.2.3预警的评估与信息程序

(1)评估:专家组根据监测信息和本预案的规定及时评估并提出相应级别的预警意见,由领导小组确认并报省政府。

(2):公众预警由省政府批准后。

3.2.4变更与解除:如有关资料证明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可能性发生变化,领导小组根据预警信息变化情况和专家组评估意见,对原的预警信息予以变更(提高预警级别或降低预警级别)。

3.3确认

省卫生厅接到我省首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报告后,应于2小时内派出省专家组进行判定;我省首例确诊病例及时报告卫生部,由卫生部专家组进行最终判定。后续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由省内各级专家组确认。各级上报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必需经本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初步排查。

3.4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定义的疑似、临床和确诊病例时,于2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下的“甲型H1N1流感”。为加强相关疫情处理信息的报告,暂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事件调查处理和病例个案信息报告,报告事件类别选择“其它类传染病”下的“甲型H1N1流感”。具体报告要求为:

(1)责任报告人和报告单位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按流感监测规定采集样本。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立即进行核实、调查处置和按规定开展实验室检测。

(3)接到疫情信息报告后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4)疫情发生地实行专病报告管理,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县(市、区),须以县为单位实行甲型H1N1流感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要求县(市、区)卫生局每日上午10:00前将过去24小时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发病、转归等情况汇总,以电话或传真方式向市卫生局报告,包括“零”病例的报告;市卫生局11:00前向省卫生厅报告。

4分级响应和终止

4.1应急响应原则

4.1.1分级响应: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范围、扩散趋势和严重程度等,将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应急响应分为Ⅳ、Ⅲ、Ⅱ、Ⅰ四级。

(1)Ⅳ级响应:国际上出现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大流行四级以上警告)或国内其他省(市、区)出现散发病例。

(2)Ⅲ级响应:省内出现单个病例或国内其他省(市、区)已经出现局部流行。

(3)Ⅱ级响应:省内出现聚集性病例,疫情存在扩散的趋势。

(4)Ⅰ级响应: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4.1.2属地管理:甲型H1N1流感病例一般在属地市、县级定点医院隔离治疗;重症病例经过省或市专家组会诊确认需要转院救治的,可分别转至省级或市级定点医院救治。异常流感样病例原则上在原就诊医院单独隔离治疗。

4.2分级响应措施

4.2.1Ⅳ级应急响应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入24小时疫情应急值班状态;

(2)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发热呼吸道病人必须到发热门诊就诊;未设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遇有发热病人应免费提供口罩并转诊,重症病人应有医护人员护送。

(3)各级医疗机构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异常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监测和日报告制度。

(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强化培训和应急演练;

(5)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6)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督导检查。

4.2.2Ⅲ级应急反应

(1)病人救治和接触者处理:病例收治到定点医院,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和医院感染控制。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对病人救治进行技术指导。医疗机构内流感样病例及候诊室其它呼吸道疾病患者均需佩戴口罩。对于其他密切接触者可建议佩戴口罩。

(2)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对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调查,对病例的可能感染来源、潜伏期、传染期和临床表现进行认真调查,对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调查,对出现症状者要及时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流调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卫生部派部级专家赴现场指导调查处理和开展危险性评估工作。

(3)监测和报告:疫情发生地所有医疗机构要设立流感样病例预检分诊点或指定专人加强预检分诊工作,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从疫区归来、与可疑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与患病动物有接触史等),对具有流行病史的流感样病例或肺炎病例要立即进行隔离和报告,并采集标本,送当地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流感样病例要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发现可疑病人,要立即采集标本,送流感网络实验室进行流感病毒分离鉴定,做好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

省、市级卫生、农业、检验检疫机构应及时相互通报监测信息。

(4)省卫生厅经卫生部授权后,负责向社会本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

(5)药物应用:按照药物储备与应用的原则,省卫生厅组织分发抗流感病毒药物;根据疫情形势及防控工作要求,适时补充药物,必要时向卫生部提出请求支援。

(6)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①消毒: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和指导做好对可能污染的物品、用具的消毒工作。

②健康教育与咨询:疫情发生地卫生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教育群众出现流感样症状要及时就医,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12320咨询电话,接受群众有关流感防治知识的咨询。

4.2.3Ⅱ级应急反应

在Ⅲ级应急反应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组织开展对所有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监测和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尽可能开展聚集性病例的传播链调查,追踪密切接触者,进行家庭隔离和医学观察。

(2)监测:疫情发生地卫生机构设立并公布疫情报告专用电话,鼓励群众报病,及时进行排查。未发生疫情地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发热呼吸道病例预检分诊工作,配备专业人员,对发热病人进行甄别和鉴别诊断,对可疑病人要及时进行隔离,并采样分离病毒。

(3)药物应用:根据治疗和预防工作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拟定抗流感病毒药物使用计划。

(4)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①检疫:疫情发生地对外出人员实行交通检疫措施,测量体温,对体温≥38℃者进行医学观察。

未发生疫情地区,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人员实行交通检疫措施,进行详细登记,测量体温,询问有关症状,对体温≥38℃者进行医学观察。对可疑病人,立即送当地医疗机构作进一步医学检查,并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未发生疫情地区,对来自疫情发生地人员实行健康随访制度,要求每日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健康状况,出现症状者立即送当地医疗机构进一步医学检查。

②健康教育:各级卫生部门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教育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病人就诊时或与他人接触时要戴口罩。

③疫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就实施疫区封锁、停产、停业、停课等措施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

(5)医疗救治:病例收治到定点医院,转运工作由接诊医疗机构或急救中心承担,转运过程中司机和医护人员要采取预防措施。

4.2.3Ⅰ级应急反应

对卫生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和调度。

(1)医疗救治: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流感流行情况,调动一切医疗资源,加强危重病人的救治,在必要时,建立和启用临时医疗救治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所有呼吸道疾病患者均须佩戴口罩。

(2)监测策略调整:流感监测重点为收集和报告流感样病例就诊数、住院病例数和严重病例、死亡病例情况,病人药品使用和耐药情况、疫苗和其他物品的使用情况,为掌握疫情进展、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医疗救治、疫苗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

(3)药物应用:应急指挥机构及时组织评估、预测药物需求量,组织储备,最大程度地满足临床治疗及重点人群预防用药物的需求。

(4)疫情公布:省卫生厅经卫生部授权后,负责向社会本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

(5)其它公共卫生措施: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制定宣传方案,运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及宣传画、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群众普及防治知识,劝阻群众取消或推迟赴疫区国家非必要的旅行,劝阻疫区群众取消或推迟赴非疫区的旅行。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就实施疫区封锁、交通检疫、停产、停业、停课等措施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统一的咨询热线电话(12320),24小时解答群众有关流感防治的咨询、举报和投诉。

4.2.3应急响应结束

(1)评估:甲型H1N1流感疫情平息(发病率明显下降,常规监测不再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或流感大流行结束(发病率明显下降,稳定在历年季节性流感流行水平)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流感大流行处置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感大流行的危害、现场调查处理情况、疫苗和药物使用情况、病人救治情况、措施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2)善后处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对甲型H1N1流感、流感大流行应急处理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人员的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补偿。

5后期评估

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应急工作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工作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6保障措施

6.1经费物资保障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安排落实防治专业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疫情监测、病人救治、应急疫情调查处理等工作所需经费,保障各项防治措施得以落实和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向当地经贸和财政部门提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计划,物资储备种类包括:有效抗病毒及消杀药品、疫苗、医疗卫生设备和器材、快速检验检测设备和试剂、传染源隔离及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其他应急设施。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时,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向经贸和财政部门调用储备物资。抗流感病毒药物优先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预防用药优先使用人群包括老人、儿童、职业高危人群及患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等。

各级卫生应急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

6.2人员准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测等专家参加的技术指导组和以临床医学专家为主的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本辖区流感防治工作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指导做好病人诊断、救治和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定点医疗救治机构要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危重病人的救治。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组建由素质高、业务精的流行病学、消毒、实验室检测等专业人员参加的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小分队。

6.3技术准备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对流感大流行的技术培训,各级也应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和乡村医生。各类专业人员应当熟悉并掌握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流调、消毒、隔离、防护措施和技术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应急演练,总结提高应急意识和实战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定点医疗救治机构,收治新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和流感大流行发生后的危重病人,并制定启动临时医疗救治点的工作预案。

6.4宣传教育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甲型H1N1流感。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6.5法律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实行工作责任制。对不能认真履行职责,造成防控工作失误或疫情扩散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6.6督导

厅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应对全省甲型H1N1流感应对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情况的督查。各级领导小组均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督查,各级督查工作原则上每年不少于一次。督查内容包括预案、方案的制定,组织体制和行动机制的建立,监测系统建立和运行,疫苗、药物、医疗救治、培训演练、健康教育等准备,应急处置是否规范。督查组成员包括卫生行政、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机构相关人员,采用明查暗访的形式,并做到调查与指导相结合。督查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和通报,对需要整改的,进行动态跟踪督办。

7附则

本预案由省卫生厅组织制定,并将根据甲型H1N1流感防控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更新、修订和补充,并按规定公布。各地在防控和诊疗工作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可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和《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要求执行。各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可参照本预案制定本地区甲型H1N1流感医疗卫生应急预案。

本预案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上一篇:特殊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下一篇:疫情心理辅导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