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信合作范文

时间:2023-03-07 20:37:02

银信合作

银信合作范文第1篇

根据监管层对银信产品的监管新规,银行表外信贷纳入表内管理并计提拨备将对银行利润产生负面影响。业内人士指出,按照截至6月末表外信贷总规模2万亿元粗略计算,上市银行需为此计提拨备约168亿元,将导致上市银行今年总体净利润减少约126亿元。

应时而生

根据银监会的分类,银信合作业务主要包括银信理财合作和银信其他合作两大类。银信理财合作,是指银行将理财计划项下的资金交付信托,由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并按照信托文件的约定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的行为。银信其他合作主要包括:银行和信托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合作业务、信托公司委托银行代为推介信托计划、信托公司可以与银行签订信托资金收付协议、银行为信托资金开立信托财产专户、信托公司可以将信托财产投资于金融机构股权等。目前,市场上所提及的银信合作主要是指银信理财合作。

银信合作的兴起与分业经营和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密不可分,它是银行与信托公司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前提下,在理财、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开展的广泛合作。银行业虽然有中间业务的职能和盈利要求,但业务范围、操作方式等受到限制。信托业虽有广阔的经营空间,但信托资金募集却受到一定限制,如:不能通过公共媒体宣传、委托合同不超过200份、单笔委托资金不低于5万元等。银行与信托公司开展业务合作,不仅可以增加银行的非利差业务收入、扩大信托公司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投资渠道,而且可以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从投资方向上看,银信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金融市场、工商企业、房地产市场和基础设施等。从投资方式上看,银信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信贷资产类、信托贷款类、组合投资类、债券和票据类、权益性投资类和证券投资类等。据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的《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在银信合作中,信贷资产占比37.58%,信托贷款占比31.58%。这两项信贷类银信产品的比重将近七成,显示出信贷产品是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主力品种。

银信合作业务自2006年推出至今,为市场提供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6月28日,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到期收益率为2.8%,其中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3.4%,均高于2.25%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产品得到投资者的普遍欢迎。2009年末,已披露的银信产品规模合计为8788.84亿元,若以信贷类占比69.16%的比例估算,企业依靠银信合作模式融资约6152.19亿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

逐渐变味

2009年下半年,受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融资变得较为困难。特别是部分扩张过快的房地产企业资金显得捉襟见肘,其资金链的强度和融资能力都受到严重考验,依靠银行贷款生存的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也希望能够挽留这些大客户。于是,在严控信贷投向的政策下,银行便通过发行银信合作产品,给企业客户做“表外贷款”业务,以扩大贷款额度,规避存贷比约束,实现信贷“出表”。在此种模式下,银信合作已逐渐演变成商业银行为部分贷款受限行业提供变相贷款的便捷通道。

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却无需承担贷款违约风险,主要的风险落在了理财产品的购买者身上,信贷类理财产品的最终风险实际上是由市场投资者来承担。随着银信合作产品的发行量的增多,市场积聚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大,加剧了监管层对银信合作业务的担忧。作为贷款替代产品,银信产品发行过多,打乱了监管层的信贷调控节奏,这不仅不利于监管部门对银行贷款的监控,同时也削弱了货币的宏观调控力度。

2009年下半年以来,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迅速扩张。2009年9月末,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规模还不到6000亿元,而2010年上半年单月新增规模最高时就已超过5000亿元,直接冲击整体信贷规模。据银率网统计数据,2010年第二季度,信托类理财产品占银行理财产品总发行量的63.7%,环比增长38.6%。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仅有181款房地产投资信托,规模为327亿元,而2010年上半年,新成立的房地产信托接近140款,成立规模超过350亿元,在350亿规模中近三分之一的规模是通过银信合作的渠道发行的。银行通过表外渠道变相放贷愈演愈烈,窗口指导成为监管层的必然选择。2010年7月2日,各家信托公司收到银监会的电话通知,5日起全面叫停腾挪信贷额度为目的的银信合作业务。

叫停之后

监管层虽然此次暂停了与银行理财业务对接的银信合作产品,但并没有要求全面清理过去已经实现的2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可见银信产品叫停只是暂时措施,监管意图重点为规范资产表外化现象,即打击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市场预计在监管层摸底结束后,非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将再次放行,但同时信贷类理财产品或将纳入表内监管,并提取风险拨备。优质企业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依旧可以期待通过调整后的银信合作业务融资。

对于受到政策调控集中的房地产企业,或可尝试通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简称REITs)的方式进行融资。在我国虽然还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REITs,但目前信托投资公司发行的房地产投资信托计划可以看作是REITs的雏形。房地产投资信托计划是指受托人遵循信托的基本原则,通过设立信托的方式,发行信托基金收益凭证,集合运用信托计划资金,投资于各种房地产资产,信托计划投资者通过持有房地产产权获得收益的一种模式。据悉,内地第一单REITs即将上市,天津或将拔得头筹,试水廉租房,这无疑为下一步REITs的扩大发行铺平道路。

而其他信贷受限行业,则应关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优化产品与服务,提升自身的投资价值。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和科技支撑型企业,或可得到政策更多扶持和信贷监管的宽限,其融资环境也可在信贷市场的洗牌后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值得期待的是,经过银信合作的此番调整,过热的信贷市场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无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融资者,经过此番洗礼之后,将会更加成熟理智。

银信合作范文第2篇

8月10日,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72号文)。这距银监会全面叫停银信合作业务一月有余。但本次重启并未给银行带来多少轻松,相反,监管的审慎趋向,使不少银行界人士觉得,银信合作未来的发展空间大为收窄。

72号文是2009年底银监会下发的111号文、113号文的延续。三份文件旨在确保信贷政策规模控制的有效性,防止表外融资。

111号文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此举切断了银行将存量信贷资产出表的行为。而113号文则规定,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资产转让时,转出方自身不得安排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件,禁止资产转让双方采取签订回购协议、即期买断加远期回购协议(俗称“双买断”)等,此举遏制了信贷资产规避监管时点,非真实出表行为。

不过,111和113号文在控制了存量信贷资产出表的同时,却对新增贷款表外运行留下了空隙。由此,在2010年上半年信贷规模管控之下,银信合作理财如火如荼,规模甚至高于2009年。这成为72号文出台的前提。

银监会意在遏制控制表外融资风险、加强信贷规模管理。但重拳出击的代价是,银行的理财创新可能受损,并抑制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发展。

银信合作管束

72号文的主要内容有五点:一、信托公司开展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信托产品期限均不得低于一年;二、对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即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高于30%;三、信托公司信托产品均不得设计为开放式;四、其资金原则上不得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五、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要求将表外资产在今、明两年转入表内,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大型银行应按照11.5%、中小银行按照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资本。

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按照这五项执行,银信合作业务几乎无法大规模开展。

2010年以来,伴随着信贷资产类信托理财向信托贷款类理财的转移,该类业务成为银行规避信贷规模管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满足客户多渠道融资需求的桥梁。

某国有大行信贷部门的人士说,银行出售给信托公司的都是高质量的贷款,这是在信贷额度紧张的情况下,银行把一部分贷款收益让渡给了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

对于融资类银信合作产品的规模,中信建投银行业研究员魏涛在其报告中指出,2010年年初到6月末,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总规模达到2.9万亿元。而根据惠誉等机构的估计,2010年6月底银信合作产品的余额已经达到2.3万亿元。而其中,70%约为融资类、信贷类理财产品。

巨大的发展,显示了融资需求的强劲,但却挑战了信贷规模管理。

商业银行人士认为,如果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并入表内管理,在计提拨备、消耗资本的情况下,“几乎无钱可赚”,甚至“亏损”,这种情况下,银行会更趋向放贷或者宁肯不做信托理财,积极性将大大受限。

尴尬信托

银行与信托的嫁接,是一种双向优势的发挥。银行借助了信托的平台作用,而信托则仰赖了银行的资源和网点优势。但就信托业本身而言,虽然通过银信合作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但无助于其资产管理能力的提高。

国内信托业务包括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单一资金信托计划两大类,前者以信托公司设计、发行为主导,后者以银行主导,信托公司只是为银行理财提供通道。尽管大部分信贷类银信合作产品并不能体现信托业务“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而且只是银行规避资本监管、调节表内外资产规模的通道,但是信托公司却对此类业务青睐有佳。

用益信托工作室数据显示,2009年共发行集合信托产品1159个,发行规模1294.4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8.46%和46.73%。但是银信理财产品发行量却高达17800亿元,差距明显。

某信托公司副总经理表示,信托公司热衷于银信合作产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这类理财产品的单笔数额较大,通常单笔数额约为20亿~30亿元,有的甚至可以高达100亿元;二是这类理财产品风险较低。“一般情况,信托公司只需要签合同,其他的一概不管,风险都由银行来控制。”

但是大规模的银信合作并没有给信托公司带来高收益,由于银行在银信合作中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信托公司仅仅扮演“打工仔”的角色,二者的利益分配相距甚远,通常情况下,银行的收益率均高于1%,而信托公司则在1‰~3‰之间。

“信托公司缺乏客户基础,而且没有分支机构,所以必须依靠银行的资源优势。”中诚信托某人士告诉记者,即便未来银信合作的规模减小,银行仍将是主导力量,信托公司的议价空间有限。

这样,信托公司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难有提高。目前,信托公司地位尴尬,虽然业务范围广泛,但是和银行相比,资本金太小;和证券公司相比,不能做股票业务。而且证监会规定信托公司不能做股指期货,保监会也规定信托公司不能托管保险公司资产。

长期处于政策夹缝中生存的信托公司,如何寻求新的主营业务和盈利模式将成为“逆流而上”的关键。“信托公司一直走在灰色地带,只能通过创新来走自己的路。如果断掉创新的渠道,将严重影响发展。”某股份制大行理财部门的负责人说。

艰难转型

72号文的出台,打破了银信的“美好姻缘”,也将信托业转型提上日程。

72号文要求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即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高于30%。此外,即将出台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给信托公司再次套上监管“紧箍咒”。

近期,银监会向各家信托公司下发了《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中,银监会要求信托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同时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这就意味着信托公司的业务规模将要受制于资本规模,以往“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将不再。

银信合作的通道被堵,“薄利多销”的策略失效,信托公司将被迫寻找优质的投资项目,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属性,从外延式的增长逐步转变成内涵式的增长。

某信托公司总裁助理表示,“银信合作的泡沫让信托公司疯狂,随着银信合作被暂停,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信托业的发展方向,这是件好事情。”

中诚信托人士表示,72号文将促进信托公司调整业务模式,尤其是部分银信合作业务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必须培养新的业务增长点。“房地产投资还有空间,此外PE、产业基金都会成为重点投资领域。”

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人士表示,加大项目研发能力、发展集合信托并与银行开展代销将是信托业的唯一出路,私人银行和贵宾理财通道将成为信托公司重点依靠的对象。除此之外,信托公司的发展方向也面临转型压力。

目前,国内信托公司“二八”现象严重,即20%的信托公司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根据用益信托统计,2009年全行业实现净利利润123.13亿元。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这几乎集中于10家大型信托公司,其他大部分信托公司能保持不亏损就不错了。

银信合作范文第3篇

7月5日,银监会启动紧急监管行动,“即日起全面暂停银信合作业务。”若银信合作规模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届时将出台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

中诚信托一位人士向《凤凰周刊》记者证实,紧急监管行动已开始实施。

该人士称,此次“叫停”银信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以来银信合作增速过快,其中很大一部分以放贷形式流入房地产以及不符合银行放贷条件的行业、企业。

规模膨胀,逃避监管

数据显示,2009年到期的信贷类理财产品数为2336款,比2008年全年到期的1015款产品增加了一倍多。截至今年4月30日,银信间合作业务规模就已达1.88万亿元,而6月末突破了2万亿元大关。

业内人士分析,银信合作业务“井喷”导致的“银行资产表外化潜藏风险”,已被中国银监会上升为今年银行业应关注的主要风险,与不良贷款双控压力加大,以及房地产行业贷款风险隐患上升并列。

由于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不属于银行的信贷资产,一般不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借此银行可以规避各种检查。因此,将信贷资产通过信托公司转出表外,是商业银行腾挪信贷的主要手法。

另外,银行对信贷资金的贷款审查比较严格,而对理财产品投放的条件相对宽松。对于一些银行信贷资金不能投资项目,银行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发行理财资金绕道信托去投资。

事实上,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转让的方式为房企融资已经越来越频繁。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银信合作的信托贷款主要投向了金融和房地产,占比分别为64.44%、20.44%。

知情人士透露,“新国十条”后,房企很难通过直接途径获得银行大额授信,只能另辟蹊径。而商业银行对房企授信遇到限制后,也只能转而与信托公司联手合作。

“在银信合作中,信托公司仅仅是一个银行规避监管政策的工具。”上述中诚信托人士告诉《凤凰周刊》记者,在银信合作业务中,银行不过是借了信托公司的“壳”,而信托公司只是修改―下协议,完全充当“中介”的角色。

“所有的事情都是银行一手操办好的,资金来源是银行理财客户的资金,用款方是银行找好的优质客户。”上述人士表示,每家信托公司都有若干家合作的银行,而每家银行都有若干家合作的信托公司。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为了赚点信托费用就得看银行脸色行事,靠银行“甩单”施舍,地位较低,但相对安全、稳定的收益属于“不要白不要”,尽管费率仅为3%0左右(甚至更低)。

“多赢,成就了屡禁不止的表外融资盛宴。”上述中诚信托人士直言,对于企业、银行和信托公司而言,借道信托和理财融资,依然是一桩“多全齐美”的好事。

屡踩红线,风险加剧

长期以来,银行为规避监管部门的调控政策,通常通过绕道信托公司发放贷款,比如为应对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银监部门收紧了银行的贷款后,银行便通过发行理财计划募集资金,绕道信托投入房地产项目。

此外,还有一些项目不符合银行的放贷条件,比如“四证不全”或者“自有资金投入比例不足”,亦通过信托公司来规避这些问题。

“对于今年银信合作的信托规模要特别警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此前在“沃德财富博览会”上表示,银信合作业务受到整肃,缘于它正在冲撞监管层的容忍红线。

假设下半年国内信托不发新的增量产品,近2万亿元的信托资金,加上今年确定的7.5万亿元贷款增量,就已经超过了9万亿元。监管部门的担忧是,作为“表外业务”的银信合作规模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年初制定的7.5万亿新增信贷的控制目标将泡汤。

在银信合作超过2万亿的规模中,究竟有多少是信贷类的,目前尚无明确说法。但银监会7月2日电话通知,要求各家信托公司分别上报银信合作业务中信贷类和非信贷类的产品的规模,组合产品需要列明投资于信贷类和非信贷类的比例。

很明显,银监会担心信贷调控政策遭遇“对冲”。监管层年初就设定了7.5万亿的信贷投放目标,表面上,信贷投放和年初设定的目标基本吻合,但若对“表外”信贷不加控制,真正的信贷投放有失控之陇。

更令监管层不安的是,银行“资产表外化”的潜在风险。银行绕道信托往往放宽了对项目风险的审查标准,而且这类业务属“表外”,监管部门往往难以及时发现。

银监会相关人士表示,虽然贷款已转出资产负债表,银行依然承担贷后管理、到期收回等实质上的法律责任和风险,增加了对于信贷调控的难度,并逃避相应的准备金计提,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猫鼠”斗法,任重道远

银信合作问题多多,主要在于银行和信托公司一直在与监管部门玩“猫鼠游戏”。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相生相伴,永远是一对矛盾体。此前的30年,中国金融业处在分业经营阶段,监管相对容易。随着中国金融业逐渐开放,商业银行的经营开始由分业向混业再到综合业务过渡,大量金融创新产品开始出现。

金融创新产品绕道“影子银行”进行场外交易,逃避监管,使得金融监管开始变得复杂起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监管层对金融创新产品心有余悸,于是加紧了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

仅近几个月,银监会就先后叫停银行对地方性投融资平台贷款,叫停“点钞费”收取,叫停信贷资产转让“双买断”,叫停“打捆贷款”,叫停房地产企业拿地融资信托,再加上此次全面叫停银信合作,监管已呈收紧态势。

长期以来,监管层与被监管的商业银行间监管与反监管的斗法,此消彼长,一直在持续。为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监管层倾向于不停地出台各种规章制度来限制和规范商业银行的业务。

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是盈利,为此便绞尽脑汁从现行监管制度框架中去寻找法律漏洞,对被规范的原有业务模式进行“创新”,绕过限制“重操旧业”。

监管部门发现新的规范被钻了空子,于是又出台更新的规定来“叫停”,这样就产生了“规范-创新-规范”循环往复的过程,整个过程类似于“猫捉老鼠”的游戏。

由于中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微观监管,对整体的系统性风险以及综合经营造成的风险传递,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现有的“机构、交易、产品”的金融监管体系以及“一行两会”、“一部一委”的监管架构存在的协调难题,是长期以来造成监管与反监管斗法的根源之一。

“中国的金融机构从来不担心‘破产’,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在刘煜辉看来,对“大到不能倒”的机构的监管,是中国金融业面临的难题。

此外,金融机构短期化的激励必然会引致金融产品创新的过度冲动,酝酿风险。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动力”,前述中诚信托的人士表示,问题是,有的金融创新产品很复杂,甚至无法界定清楚它究竟是银行信贷、证券、还是保险?监管层不得不小心翼翼。

从银监会此次叫停银信合作,控制风险的意图来看,更多的是为了防范银行绕道信托公司放贷造成信贷风险,彻底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目的很难实现。

重手整肃,更有杀招

对于银信合作的“肆意妄为”,监管部门早就着手准备整肃。

6月初,银监会召集12家银信合作业务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谈话,要求“规模不能增加”。而此前的5月27日,8家信托公司已被监管部门重点约谈。

“严厉的监管措施效果明显,目前各信托公司都开始停止新的银信合作业务。”前述中诚信托人士表示,包括中诚在内的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都在考虑暂停银信合作后如何应对。

银监会此番重手整肃,表明监管层已经意识到,危机时期的经济刺激计划,虽能帮助恢复经济,但往往代价惨重。

银信合作自2009年迎来爆发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银信合作规模再次暴涨,这令监管部门紧张起来。

2009年下半年,监管部门加大了治理力度,连续下发了包括《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内的被称为“七道金牌”的监管政策,但仍未能遏制银信合作的冲动。

进入2010年,监管之手更加严厉。3月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0年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重点关注银信业务,重点整肃银行表外贷款,将银信合作的信贷规模纳入信贷规模总体额度监管范围之内。

“把银信合作资产装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只是时间问题。”前述中诚信托人士表示,《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已定稿,只待监管部门签发,这是握在银监会手里的“杀手锏”。

据了解,该管理办法包括:将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纳入银行“表内”统计:对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占用的净资本,从高计算:要求信托公司对信贷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计提坏账准备。

银信合作范文第4篇

不过,今年一季度及二季度以来信托受托资产规模的增长数据再次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在2011年年底受托资产规模约4.8万亿的基础上,今年二季度末规模已经达到5.5万亿以上。最新数据显示,信托行业受托信托资产规模在8月末已经突破6万亿。

信托业再次展现了它灵活和坚韧的特性,继续从金融缝隙中获得了它的发展空间。多名业内人士证实,信托市场上半年获得高速发展的动因,主要是由于在传统的银信理财合作受控之后,有了新的形式,即从银行资金拆借市场上获得廉价资金,以信托为通道投往实体企业,从而支撑起今年上半年信托受托资产规模的高速发展。

“这一模式的实质,是银信合作在传统表外的银行理财资金作为供给方之外,开启了银行表内资金‘曲线’投资信托的新通道。”一位信托公司中层表示。

新银信合作

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至始至终拥有最为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最为丰富的客户资源,因此银信合作依然是信托业谋求发展的不二之选。

传统所称的银信合作可以称为“银信理财合作”。即商业银行集合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同时,该信托产品投向的具体企业通常也为商业银行的客户。

在这个模式中,商业银行具有完全的控制力,其实质是利用银行表外的理财业务资金满足因为受到信贷额度管控而无法获得贷款的客户需求。信托在其中仅仅作为一个过道,收取十分低廉的牌照费。

不过,这个模式在2010年7月达到峰值2.08万亿后,银监会陆续出台了监管措施,使得银信合作余额逐渐回落,截至2012年6月末银信合作余额为1.77万亿,占信托业受托资产规模的31.59%。

随着银信理财合作与房地产信托业务持续受控,信托业做大业务规模迫切需要新领域。

从今年年初开始,信托公司与银行陆续开发出新的交易模式。其具体交易结构大致为,A银行拥有优质的贷款客户,但限于信贷规模管控及存贷比限制无法进行放款,而B银行(一般为地区性城商行或村镇银行)存贷比和信贷规模较好,但无足够的经营网点和客户资源。

为此,B银行通过银行拆借市场拆借资金,投资于单一信托产品,信托公司再以委托贷款的形式放款给A银行客户。

同时,A银行为该客户的信托产品偿付提供担保,因而将风险转移至自身。在整个模式中,B银行及信托公司均获得无风险收益,只作为通道存在。而A银行通过担保收费和财务方案设计,获取浮动收益,主导整个交易过程。

成本低廉

作为传统银信理财合作的替代品,这类银信合作从总体上并未突破信贷规模管控,而是实现了银行信贷额度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流转。

不过,银行拆借市场本来为银行短期流动性需求所设计。《商业银行法》规定,同业拆借应当遵守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禁止利用拆入资金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或者用于投资。商业银行直接拿拆借资金进行委托贷款显然具有一定的合规性瑕疵。

不过,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一部分也具有银行间交易资格。对于它们直接或间接拆借资金的用途,并无硬性的规范。银行拆借资金在经过信托过道后,其投资范围大大拓宽,形式也更加灵活。

目前新型的银信合作形式大部分采用银行为主体,在于商业银行的信誉更有保证,资金拆借利率较低。

庞大的银行资金拆借市场为信托产品提供了稳定和廉价的资金来源。“我们目前能从银行间市场拿到大概4.5-5.5个点的资金。”一位信托公司人士证实。

相比于传统的信托产品,此类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成本较低。目前传统信托产品需要付给投资者收益约为8%-10%,且其中可能需要为渠道支付2%-3%的成本,且每单均需进行大量的沟通和协调。

而银行间市场资金更为庞大和廉价,操作上也更为便捷,因而成为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快速膨胀的动因。

银行信贷市场上半年以来面临放贷难的问题,大型央企普遍贷款利率需在基准利率上下浮一定比例。利用银行间市场资金,使得委托贷款放款综合成本可以低至10%左右,大大低于信托常见的约14%-16%的综合成本,信托贷款因此可以拓展到更多只能承受低利率的行业。

数据显示,银行间拆借市场2012年上半年总共完成交易量为23.7万亿。不过,其中1天期的超短拆借占到总量的90%左右。这些显然不能作为前述合作的资金来源。

银信合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托;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合作

在目前国际银行同业中,私人银行业务是最赚钱、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在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上,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收入以及120%的利润,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随着客户分层的深化、投资领域的拓宽,针对高端客户特殊需求提供综合的资产管理业务,是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实现业务优化升级的重要契机。

作为财富管理的“宝塔顶层“,私人银行业务在发达国家已经历百年浸淫,近些年并迅速成为驱动银行国际化、占领全球银行业制高点的动力。财富管理业务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市场,即使世界最大的私人银行巨头,目前也仅分享了1.5%-2%的市场份额。据报道,亚太地区的私人银行业务在未来5年中会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

刚刚过去的2007年可谓是中国金融业“私人银行元年“。继中国银行在年初率先推出内地私人银行业务后,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中心、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也相继开业。

一、对私人银行业务的认识

学者LynBicker(1996)把私人银行定义为:“私人银行是为拥有高额净财富的个人提供财富管理、维护的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商品,以满足个人的需求。“私人银行业务是财富管理的最高阶段。通俗地讲,它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金融服务,是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对客户投资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对富人及其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的服务。有人这样描述私人银行服务,“渗透到客户生活的每一阶段、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

私人银行业务可以分为六大类,包括:(1)基本的商业银行服务;(2)财富管理服务;(3)国际资产传承规划服务,其中包括个人信托、合理避税、遗产安排和移民计划;(4)综合授信服务;(5)金融咨询服务;(6)各种增值服务。其中财富管理服务、融资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目前都已经在逐步发展起来,但是涉及个人信托、合理避税、遗产安排和移民计划方面的服务国内尚未起步。

私人银行业务涉及的领域不仅仅限于银行业务,除传统的个人信用、按揭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外,还包括结构性产品、离岸基金、保险规划、税务规划、财产信托等,横跨银行、证券、期货和保险等业务领域。可见,立体化的产品在目前分业经营的模式下,是不可能由银行独立开发出来的,虽然我国银行、信托、证券和保险的合作有日趋紧密之势,但与混业经营模式相比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由于缺乏私人银行业务需要的产品创新机制,不能跨领域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所以各银行品种单一、同质化就不可避免,除储蓄、信贷、银行理财产品和一些中间业务产品外,主要是代销基金、券商的理财产品及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而这些实质上是标准化的产品,并不符合私人银行客户个性化的要求;没有对冲市场,就很难为客户设计理想的风险分散计划;由于不能进行全权委托资产管理,就只能采取迂回的办法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等方式来满足客户这方面的投资需求。

二、信托公司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优势

对信托公司来说,“新政“要求委托人必须为“合格投资者“,无疑,这将促使信托公司和“富人“一起生活,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会把满足高端客户的理财需求作为业务拓展的重点。

信托公司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优势如下:

1.信托的风险隔离功能。信托的风险隔离功能源于信托财产的性质。一方面,信托中信托财产所有权“名实分离“,受托人承受信托财产的名义所有权,使得伴随所生的管理责任与风险皆归属于受托人,而伴随所有权所生的利益则由受益人享有。另一方面,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使得信托财产免于委托人或受托人的债权人所追索,从而赋予受益人对信托财产享有优先于委托人或受委托人的债权人的权利。因此,当委托人或受托人遭受破产风险时,信托财产由于其独立性可以有效地隔离风险,信托理财业务中的客户资产有很强的安全保障。在这点上,它比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有明显的优势,后者表现为投资者与商业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且债权等级低于银行存款。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在金融机构破产时的清偿次序在储蓄存款之后

2.信托业务的综合性和灵活性。目前,大量个人资金的闲置与投资理财手段的缺乏形成尖锐矛盾,而信托公司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有可能也有能力解决这一矛盾。信托是我国金融市场中惟一能横跨多个部门投资经营的金融机构,在“一法两规“中规定,在受托管理运用信托财产时,信托投资公司可以依照信托文件规定,采取出租、出售、贷款、投资、同业拆放等方式进行;同时,由于其特有的权利重构功能,信托具有高度的弹性和个性,在金融中介的手中,通过创造性的结构设计,直接转化为风险和收益各异的产品,能满足市场主体多元化和特定的需求。

3.信托的资产管理和长期规划。信托投资公司的“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机构“的市场定位,加之横跨多个金融部门的业务范围优势和运作经验,决定了信托有很强的资产管理能力,而这正是个人理财的需求之所在。同时,信托因有受托人的中介设计以及管理连续性的设计,因而更适合于长期规划的财产转移与财产管理。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和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一种买卖行为,因此,商业银行不可能针对投资者的差异提出个性化的资产管理方案和长期理财规划。相比之下,信托投资公司可以根据与受托人签订的信托契约开展长期的财产管理以至遗产规划等业务,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理财观念。

正是由于信托这三个方面的优势,使得信托成为高端客户首选财富工具。国外私人银行纷纷推出基于信托原理的财富管理产品和业务,而国内在高端客户财富管理方面才刚刚起步,利用信托这一理念进行财富管理的少之又少。

三、银信合作:私人银行业务的有效实现方式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源于商业银行收付型业务。由于受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影响,个人理财业务主要通过商业银行开展并得以推进。但是,由于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快速发展和演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盲目和无序竞争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隐患,也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面对日益增大的商业银行理财风险和现有金融监管框架的约束,必须跳出商业银行领域探索新的个人理财模式。

“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是信托业区别于其它行业的重要标志。信托公司作为目前唯一能够横跨三大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和融资的金融机构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其业务手段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信托的制度性优势可以帮助银行间接突破分业经营的诸多政策限制,拓展银行理财的投资范围,增强竞争实力。

目前各类国际性银行都是通过专业信托公司,为客户提供注册离岸公司的业务,该业务受信托公司注册地信托法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完全把客户的财产纳入信托管理当中。我国2007年3月出台的《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了境外理财单一信托产品可投资于金融衍生产品,因此信托公司可利用这一优势设计信托产品,与银行开展在境外理财方面上的合作,绕开有关限制间接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优化境外理财产品的投资结构,提高收益率,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扩大中间业务的收入来源。

银行应加强与信托公司等机构的合作,研究产品对接方案,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家庭状况、风险承受能力、收益要求、资产转移要求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制定量身定做方案,开发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与产品组合,形成信托与银行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兵军,宋耀.信托新政下中国信托公司功能重塑[J].经济导刊,2008,(01).

[2]谢衡.传说与现实中的私人银行[J].三联生活周刊,2007(26)

[3]薛黎波士顿.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N].上海证券报,2007-10-30

[4]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银信合作范文第6篇

发行提速,规模加大,短期化收益提高,银行理财产品整体呈现了急剧“井喷式”增长。

钱!钱!钱!让人看花了眼。

银信合作产品,作为银行理财的一种特殊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信托理财的方式,部分或全部地运用信托平台来进行投资。

经历了去年下半年的发行低点,以及今年春节期间的短暂停留之后,目前,银信合作理财已开始逐步回暖。

“在调整期过后,包括未披露的数据,可以猜测,银信合作产品基本上已经恢复到了调整之前的一个水平。”一位业内人士对《投资者报》的记者说。

对抗通胀伤不起

自今年2月春节之后,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发行不断扩大,数量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5家银行截至6月17日,年内共发行银信合作产品2627款,其中,95%以上针对预期收益目标数据进行了披露。

在发行银行中,以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的发行势头最为迅猛,发行数位列前三,而三家的发行数之和则占据了全部发行总量的半壁江山。

面对市场资金偏紧、央行不断加息的现实,银信合作理财的各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是,“负利率”下,受银行理财整体抗通胀乏力的影响,银信合作的表现却不能令人满意。

根据近半年的发行数据统计,银信合作理财的平均收益率约为4.05%,兴业银行以6.5%的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排名第一。

在年内投资并到期的1217款银信理财产品中,约93%的产品披露了到期收益率。

与预期收益目标相比,披露产品基本达到了预期最高收益。

其中,来自华夏银行的“华夏理财增盈增强型1093号理财产品27天”超预期完成0.3个百分点。

《投资者报》记者研究年内发行和年内投资到期数据发现,杭州银行和北京银行表现不俗。不论是产品的设计发行,还是到期统计,其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均跻身前十。

只是,在年内投资并到期产品中,只有平均收益居首的杭州银行勉强爬上了前5个月CPI平均线。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当下与通胀赛跑的命运中,负利率落后的现状依旧难有改观。

组合调整伤不起

自去年银监会发文限制银信合作以来,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投资策略也发生了转变,产品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组合运行的道路。

今年前5个月,组合类产品的占比逐月上升。5月份更是达到了年内最高,约92.5%。

“对于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产品的类别上。”普益财富研究员陈朋真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与之前的单一投向不同,组合类的产品主要采用资产池的运作方式。也就是说在产品发行时,先界定一定的投资范围。但实际操作中,资产池内的资产并非必选项,可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调整。

“一般而言,银信合作的信托产品规模较大,募集难度较高。但是,银行自身的客户渠道较多,产品消化吸收能力强。”

一位信托业资深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说,“通过银行的拆分,能让更多的老百姓有机会接触到信托产品。只是银行也要从中分一杯羹的,这样,收益自然没那么高了。”

“影子”特征伤不起

影子银行,又称“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一般是指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

在中国,“影子银行”一般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

单就符合“影子银行”特征一说而言,银信合作目前的规模与位置多少有些尴尬。

不监控,难防系统风险;监控过严,又恐怕愈控愈恐。

年初,银监会通知,重申各商业银行应于2011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众所周知,巨额的表外资产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往往容易成为监管漏洞,增加信贷隐患,对资产质量监督的难度加大。

今年以来,刘明康已多次在公开场合下表达了对“影子银行”和银信合作之类问题的关注,这不能不引起行业的警惕。

银信合作本身是个大词,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转表内,转哪些?又将如何转?

带着疑问,《投资者报》记者进行了多方咨询,结果发现银信合作理财针对转表内的具体细节,各方说法不一,模棱两可。

第一种通常的解读为,银信合作的信贷剥离类型贷款业务、房地产业务和地方融资平台业务等应逐渐纳入表内;

第二种解读是,现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中,具有融资类特征的投资标的例如信贷资产、信托贷款、票据资产和部分股权等项的资产也需要转入表内;

第三种解读表示又是银信合作又是银行理财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也都逐渐需要被全部转入表内;

而第四种解读则认为,就目前而言,归属于银行理财体系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与一般银行理财产品一样,无需计入表内资产。但是,如此这样,这类庞大的表外资产便很难说清楚。

看来,银信合作理财的尴尬地位还将持续。

信托代销伤不起

现如今,贷款难出,存款搬家,银行“抢”钱,已遍布大街小巷。

在银信收紧之后,另类的银信合作又开始了新的信托代销之路。

“银行代销信托产品。” 高级理财顾问陈力(化名)不止一次地向《投资者报》记者提及,“为了吸引投资者存贷款,增加中间收入,笼络资产量较大的客户,银行也会自己去信托公司找一些项目,代销信托公司的产品。”

“现在有些银行或个别银行以支行的名义也有这样的项目,但是数量还不是非常多。”陈说。

据了解,在这种新的合作操作模式之中,银行充当类似中介的角色,将企业(或客户)同信托公司联系起来,由信托公司量身订制资金信托计划,再由银行去代销,以此获取一些中间收入。

如此这样,不仅满足客户融资或收益需求,购买信托的钱需要专门的银行账户管理,这也间接帮助了银行吸收存款,将钱留在了银行。

银信合作范文第7篇

“自从银信合作产品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管后,我们的客户经理基本上只会推荐一些投资到债券、票据等收益率约在3%左右的产品。”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一理财经理表示。

银行人士告诉记者,银信产品销售大减后,债券类固定收益产品虽然也是热卖产品之一,但已不如当时银信产品卖得火爆。“不单我们银行,很多银行基本上都是在主推一些投资到债券和货币市场等的产品,因为实在没有太多类型的产品可以推荐给客户。”这样的声音并非个别银行才有。

近期,银监会虽然重新启动银信合作业务,但各银行却没有立刻启动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发行。业内人士表示,银行需要尝试与信托公司新的合作方式,发行符合规定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但此类产品的发行数量肯定会大大减少,收益率也会有所降低。

银信产品大规模退场,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被“拦腰斩断”,银行的注意力只有转到债券、货币或票据类收益较低的产品上。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8月27日至9月2日期间,2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了166款个人理财产品。其中,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106款;信贷类共发行19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共发行11款;票据资产类和其他类理财产品各发行了2款和28款。银行发行的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1个月期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2.31%;1个月至3个月(含)期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2.52%;3个月至6个月(含)期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2.96%;6个月至1年(含)期产品,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为3.30%。据了解,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的特点就是投资期限相对比较短,一般集中在半年以下,年化收益率大部分在3%以下。

银信产品风波不单只令银行在理财产品市场受到较大打击,连投资者的理财产品选择也顿时减少了许多。

银信合作范文第8篇

银信合作“”

银信合作业务在上半年呈现出的“”势头,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今年全年的信贷规模控制目标。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新增信贷约4.58万亿元,发行银信合作产品逾2.6万亿元,其中,涉及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约1万亿元。信贷规模表面可控,实质已经大大超发,风险不容小觑。

而截至2009年9月末,国内银信合作规模尚不足6000亿元。两相比较,今年上半年,银信合作的“”势头亦可见一斑,

作为今年上半年银信合作“”的一个显著侧影,个别信托公司收取的银信合作业务佣金率甚至低于3‰的行业下限标准,以量补价的动机十分强烈。以截至今年4月末银信合作业务余额和新增规模的“双冠王”中融信托为例,今年前4个月,其银信合作业务新增逾500亿元。这家2009年11月才成立风险管理部门的信托公司,在上半年银信合作“”的整体氛围下,其价格战策略对其助益良多。

银信合作产品大致可分为:

信贷资产转让类理财产品,即银行将信贷资产出售给信托公司后,再以理财产品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甚至辅以在固定期限内回购的承诺。

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即银行向投资者募集理财资金后通过信托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指定的企业,其风险集中在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

“银政信”类理财产品,即银行向投资者募集理财资金后通过信托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指定的地方政府,其风险集中在地方政府的偿债风险。

除此之外,信托投资组合类理财产品也可视作银信合作产品的一部分,通常由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和债券、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构成组合投资模式,其风险虽高于债券、货币市场类,但往往低于信托贷款类。

追堵信贷腾挪管道

根据上述银信合作产品的大致分类,信贷资产转让类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最易成为银行经信托公司平台腾挪表外资产的工具。表面上看,银信合作对银行、投资者、信托公司以及融资方似乎都能有所帮助,实现多方“共赢”的格局。

以前述信贷资产转让类理财产品为例,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出售给信托公司,再以理财产品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辅以在固定期限内回购的承诺,并接受信托公司委托继续管理信贷资产。经过这一连串运作之后,银行既能达到将一部分信贷资产移出资产负债表的目的,又能获得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还能降低超额放贷对资本金造成的压力,且随时可通过回购协议将贷款转回资产负债表。

然而,其中蕴含的实质性风险并未有所分散,反而变本加厉:因缺乏必要的风险管控,银行将低收益信贷资产转让给投资者时难免要夹带“次品”,一旦相关理财产品在实际运行中出现问题,银行的兜底责任避无可避,系统性风险也将接踵而至;因缺乏必要的风险管控,银行“资产表外化”后,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都将被高估,监管难度和经营风险都将随之升级。

面对这种“信贷资产出表,风险未出表”的依“托”创新之举,监管当局早在去年末就出台了严厉的整肃条文。

2009年12月14日和23日,银监会分别下发了银监111号文《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113号文《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111号文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113号文则规定,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资产转让时,转出方自身不得安排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件;禁止资产转让双方采取签订回购协议、即期买断加远期回购协议等方式规避监管。

受此影响,今年上半年,信贷资产转让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目骤然减少。遗憾的是,决策层“按下葫芦却浮起了瓢”:

由于银行较信托公司的强势地位依然未变,已被叫停的买断回购式银信合作方式干脆改为口头协议方式,监管“黑洞”又现。针对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银行沿用了互持次级债补充资本金的“潜规则”,转而互相发行特定的理财产品。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取代信贷资产转让类理财产品,成为今年上半年银信合作业务中最亮的一颗“新星”。一些业内人士坦言,与信贷资产转让类理财产品相比,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虽然会损失掉银行的一部分利息收入,但同样不占信贷额度,也能留住部分大客户,称得上是次优选择。

银监会曾于6月1日紧急召集截至4月末银信合作规模最大的10家信托公司和前4月银信合作新增规模最大的10家信托公司,共12家机构开会,要求立即主动压缩银信合作规模,并就业务合规性展开自查,但银行转而寻找其他信托公司合作,纷纷抢搭政策“末班车”,该月银信合作规模不减反增。多番追堵信贷腾挪管道均未果,决策层耐心终于耗尽,不得不挥出“一刀切”的狠手,全面暂停银信合作业务。

堵不如疏着眼何处

全面暂停银信合作业务,必将抬高货币市场的真实利率,暂停时间如果过长,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势也将向从紧的货币政策“积极靠拢”。考虑到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不确定因素,银信合作业务的停滞对中国经济弊大于利。有鉴于此,在风险管控的前提下,银信合作堵不如疏:

首先,决策层不妨顺水推舟,将银信合作产品部分或全部纳入银行存贷比考核体系。一旦银信合作产品进入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表,银行资本金就将被占用,宝贵的资本充足率也将被消耗,同时,银行还得计提相应的坏账拨备。这样银行腾挪信贷资产的管道或将名存实亡。

其次,决策层应出台新的规定,重新定位目前信托公司作为银行简台工具的角色。信托公司可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应与净资本直接挂钩,对信贷资产转让类和信托贷款类银信合作业务占用的净资本从高计算。

再次,决策层可硬性要求信托公司针对上述两类银信合作产品计提相应的坏账拨备,同样可以抬高银行腾挪表外资产的成本,降低其腾挪动力。

银信合作范文第9篇

关键词:银信合作 信托 表外业务 资产证券化

银信合作业务,即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其业务模式包括但不限于银行理财资金和信托的合作、银行自有资金和信托的合作、中间业务合作和资产证券化业务合作等。

根据信托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从2010年到2014年,银信合作业务余额从1.66万亿元扩张到3.10万亿元。若考虑诸如银证信等其他模式,单一资金信托余额则更能真实反映银信合作的规模现状。从2010年到2014年,单一资金信托余额从2.27万亿元增加到8.75万亿元;2014年末信托业信托财产总额为13.04万亿元,单一资金信托占比高达62.58%。

银行从2005年开始正式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商业银行依托强大的销售渠道,获取资金的能力较强,但是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新生力量,在银行理财成立初期,资金投资渠道较少,难以发挥资产管理的作用。而信托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关系,具备得天独厚的制度优势,银行理财的资金优势和信托的制度优势相结合,使得银信合作业务快速发展。此后,银信合作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银行自身的需求也不断多样化,各种银信合作模式的创新也越来越多,发展成目前高达数万亿元规模的银信合作市场。

银信合作业务产生的原因

(一)基于信托视角的分析

具体来说,在以往的银信合作业务中,信托较为核心的制度优势在于以下几方面。

1.贷款资质

在金融机构中,除银行以外,信托是唯一可以募集资金对外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银行理财资金以信托产品为通道向实体企业发放贷款,成为银信合作业务初期最为重要的业务模式。

2013年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新政陆续公布后,部分银行理财资金以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为通道,向实体企业发放委托贷款。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对此类产品收费普遍较低,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市场扩张,但是2015年初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限制金融机构使用募集资金发放委托贷款,预计在未来,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此类业务会大幅萎缩。

2.产品法人资格

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进行股东工商注册登记和抵质押登记时没有障碍。银行理财资金以信托产品为通道,可以非常方便地对标的公司进行股权增资,同时,理财资金利用信托为通道向企业发放贷款时,相关的抵质押物可以登记到信托公司名下。证券公司资管产品、基金公司专户产品在法律上属于委托关系,无法直接做股东登记和抵质押登记,从而在股权投资业务和贷款业务上存在不便。

3.投资范围广泛

信托产品的投资范围较广,涵盖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投资等多个领域。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在业务开展初期,以信托产品为通道,可以非常顺畅地将理财资金投向各个市场,完成资产配置。

4.破产隔离制度优势

信托关系具有破产隔离的天然制度优势。信托关系与委托关系不同,信托关系中委托人将财产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信托财产的管理,即在信托关系中,信托财产是独立的,它与委托人、受托人或者受益人的自有财产相区别,委托人、受托人或者受益人的债权人均不得对信托财产主张权利。但在委托关系中,即使委托的事项是让人进行财产管理或者处分,该财产仍属于委托人的自有财产,委托人的债权人仍可以对该财产主张权利。

信托关系的破产隔离优势,使得信托成为最天然的资产隔离主体。在各种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信托产品成为最为合适的SPV(特殊目的载体)主体。目前银行间市场发行的所有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均采用信托作为SPV。

(二)基于银行视角的分析

从以往来看,银信合作业务模式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出发点无非来源于银行的如下四方面需求。

1.盘活存量资产

对于银行业来说,表内大量存量存款、票据等资产流动性差、期限长,影响银行新增表内资产的增加和新业务的开展,盘活表内存量资产的需求一直存在。在以往,银行存量资产出表的渠道较少,监管机构认可的存量资产出表途径主要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流转模式。而这两种业务模式正式开展的时间较短,无法满足银行全部的存量资产出表需求。在此背景下,银行业以信托为渠道,通过信托产品的包装,将存量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等委托给信托公司,并对外转让,达到了将银行表内资产表外化的目的。

在此类银信合作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信息披露不透明、个别银行在转让资产时私下提供回购函等问题,导致监管机构无法有效监控银行转让腾挪表内资产的行为,因此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来限制此类不规范的表内资产腾挪业务,比如严禁银行理财资金受让本行信贷资产、严禁银行转让信贷资产时提供回购承诺、限制信托公司开展银信合作票据业务等政策(见表1)。

尽管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转让存量资产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但目前银行业盘活存量资产的需求依然旺盛。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不断规范和注册制等政策的陆续推出,今后银行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会大大提速,并进一步阳光化、规范化。

2.新增表外业务

对于实体经济中的部分信贷需求,由于商业银行表内贷款空间不足等原因,银行会协调本行理财资金向融资人提供融资。由于过去银行理财计划不具备直接向借款人发放贷款的资格,所以银行以信托为通道,由理财计划认购信托产品,再由信托产品向借款人发放贷款。

在此类业务中,信托充当银行理财计划的通道,在产品形式上一般表现为单一资金贷款信托。此类业务自开展以来,发展迅速,很快就具有相当规模。由此,银监会于2010年出台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信托公司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30%。在此背景下,此类银信合作业务受到较大限制,但是其后随着“银证信”、“银基信”1、“假股真债”2等创新模式的出现,此类业务又再次得到较快发展。

3.发展中间业务

对于银行来说,托管、财务顾问等业务属于银行业轻资产业务,银行大力发展此类业务,在维护客户的同时,亦能获取一定的中间业务收入。

在实际业务中,银行将客户推荐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发行信托产品,主动向银行客户募集资金,或者银行将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推介给客户。银行从中获取推介费、托管费、财务顾问费等中介业务收入。

此外,银行有时还作为具体项目的推介方,将项目资源推荐给信托公司,银行和信托公司均能够获取较为可观的综合收入。然而,此种情况下,当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问题时,风险的最终承担方难以确定,项目的最终风险处置也难以落实最终责任人,对项目的兑付构成不利影响。

4.资产投资渠道

由于投资范围受限,商业银行会借用信托产品的通道进入投资受限领域。具体来说,同业资金的投资、证券投资、实业投资、另类投资等领域的银信合作业务是以往较为重要的领域。

(1)同业资金的投资

由于金融机构的信用状况普遍较好,因此其在同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筹资能力,且成本较低。商业银行将从同业市场上拆借的期限短、成本低的同业资金,用于投资期限长、流动性低的信托产品,从中可赚取大量价差收入。然而这种业务模式下,资产负债表期限错配情况严重,在市场资金面紧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流动性风险。

(2)证券投资

在过去,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由于开户等一系列问题,直接投资于证券市场受限,主要通过信托产品投向证券市场。但由于监管机构对信托产品参与证券市场投资制定了限制措施,信托业在证券投资领域与银行的合作逐渐被基金子公司、证券公司资管子公司等后起之秀所取代。

随着监管机构对理财资金投向的逐步放开,未来商业银行通过中间金融机构对外投资的需求将逐渐降低。

(3)股权投资

近年来,部分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在有意识地拓展大客户直接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的业务。由于信托产品具有法人资格,在工商注册登记的过程中较为方便,同时信托产品的设计也较为灵活,能够帮助大客户实现各种各样的风险收益结构安排,因此信托产品成为银行理财资金进行直接股权投资最为便捷的通道。

同时,银行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直接投资实体经济,也为银行打开了一条进一步整合上下游客户资源的投行道路。此类业务目前存量规模较小,在未来很可能会成为银信合作的重点业务方向之一。

(4)另类投资

在实业投资领域,信托产品的投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较为流行的直接股权投资之外,为私人银行客户定制的红酒信托、名表信托、养老信托、消费信托等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满足了银行客户的不同需求。

目前银信合作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难题

银信合作业务的存在,使得各大商业银行得以通过信托等中间机构,进行表内空间腾挪、表外投资、直接投资等活动,增加了监管难度。银行通过信托产品对一些资产进行转移,导致监管部门很难第一时间了解银行的实际资产情况。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复杂的产品包装,隐藏了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潜在风险,加大了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同时,随着诸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这样的证券业资产管理机构和银行业业务合作的开展,相比于银信合作业务,银证合作及银基合作由于合作双方由不同的监管机构监管,监管政策不一致、存在监管沟通时滞等问题,都会增大银证合作、银基合作的潜在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

受限于信托财产登记制度不完善、全国性产品流转平台缺失等原因,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估值较难,其流动性也较差。当商业银行自有资金或者理财资金持有较大规模的信托产品时,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较大。

(三)信用风险

目前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集中在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领域,而这些领域存在一定的行业性风险。当商业银行(尤其是某些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的中小型银行)持有大量信托产品时,所面临的潜在信用风险也较大。

现有银信合作业务面临的形势

(一)商业银行资产出表需求的变化

虽然商业银行资产出表的需求没有减少,但是随着标准化出表渠道的放开,以往旧式的资产腾挪需求会逐步减少。目前监管机构已经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注册制,未来大量的标准化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以腾挪资产为目的的银信合作业务。

(二)商业银行投资渠道的放开

商业银行自有资金和理财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开也意味着部分旧式银信合作业务的终结。

过去,商业银行投资渠道匮乏,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倒逼商业银行通过信托等通道实现理财资金的对外投资。然而,当前监管部门逐步明确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资产管理地位,理财资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也在不断被拓宽,尤其是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PPN)、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等新型标准化产品的推出,使理财资金得以通过标准化的工具进行债权投资,未来信托产品等中间产品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弱。与此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开放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开户资格,理财产品也有望直接开立证券交易股东账户。随着未来理财资金投资渠道逐步放宽,对信托、证券、基金等产品通道的需求将不断下降。

(三)信托行业的转型

在商业银行需求转变的同时,信托行业也面临着监管制度的变化。2014年12月10日,银监会和财政部颁发了《信托业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未来所有资金信托均需要按照新发型金额的1%缴纳信托业保障基金。这就意味着以往的通道型银信合作业务未来会面临巨大的成本提升,业务空间会大幅缩小。2015年4月,国务院起草了《信托公司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信托公司的“净资产与全部融资类单一资金信托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5%”、“净资产与全部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12.5%”、“以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方式对单一融资者的融资余额不得超过信托公司净资产的15%”。

上述规定极大限制了信托公司发展传统融资类业务的空间,促使信托公司向投行化、资产管理化、资产证券化业务方向发展。

未来银信合作业务展望

虽然当前商业银行的需求和信托行业的监管政策都发生着较大变化,但是商业银行和信托行业未来依然面临着诉求的统一和优势的互补,未来的银信业务合作重点可能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证券化业务

未来商业银行流转表内资产的需求依然存在,信托业可以发挥信托产品破产隔离的天然制度优势,在标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中,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受托人服务。相比以往传统的信贷流转业务和票据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加透明化、标准化,更能促进商业银行存量资产流转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投资银行业务

目前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工具大多集中在发行债券、贷款等融资类工具,股权投资、产业链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工具较少,无法发挥银行资金和客户的优势。与同业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信托在实业投资领域优势明显。商业银行和信托合作,可通过产业基金、并购基金等模式介入企业的股权投资领域,从而更全面地介入产业链的整合,帮助银行业务转型。

(三)主动投资业务

在以往银信合作业务发展过程中,信托业不断增强自身风控能力、投资能力。在与一些风控能力较为薄弱、缺乏投资能力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合作时,信托公司可以发挥自身在风控和投资实力上的优势,向银行提供更多风险可控、具备一定收益的优质资产。

(四)财富管理和另类投资业务

目前,商业银行客户需求不断发展。消费信托、土地信托,财产权信托、家族信托等新的信托业务模式尚未被大幅度开发,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信托的制度性优势,与信托公司进行深度合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注:

1.“银证信”、“银基信”业务模式是指银行理财资金认购证券公司发行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或者基金公司发行的专户产品,再由上述产品认购信托产品,由信托产品完成对最终融资企业的融资。

2.“假股真债”模式即银行理财资金认购信托产品,由信托产品对融资人进行股权增资,由融资人提供股权回购,这种业务模式表面上属于股权投资业务,实际上依然属于融资类业务,仅仅从形式上规避融资类业务的约束,该业务模式后期被监管部门认定为融资类业务。

银信合作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银信合作 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 人民币理财挂钩信托

一、我国银信合作业务模式的产生及其原因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和市场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业的竞争加剧。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大业务范围,增加利润,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纷纷利用各自的优势,相互合作。在银保合作,银证合作业务蓬勃开展之时,银信合作也不断的拓展,成为了金融创新频频出现的领域。

2005至2006年起,我国银信合作业务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银信合作的主要业务从原先简单的合作方式,如资金收付结算,担保,拆借,授信,销售等转变为更能发挥出信托独特优势的合作模式,如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资产转让信托,融资支持型信托,人民币理财挂钩信托等结合信托和银行的各自优势出现的创新模式。从2006年下半年起,银信合作业务规模迅猛增长,全国4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多家信托公司都开展了这种全新的银信合作业务。2007年,这种合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就信托公司而言,2007年全国信托公司管理的各类信托资产达1万亿左右,其中,银信合作类信托资产就达到4000亿。

我国银信合作业务的开展和快速发展是有着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原因的。从内因来说,银行业和信托业有着加深合作的需求和条件。对银行来说,当前的银行业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为了改变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模式,银行有着业务模式多元化,发展理财业务和完善资产负债结构管理的需要,通过与信托合作,银行恰好可以发挥其信誉担保优势,营销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满足其自身的多方面需求。对于信托投资公司而言,面对主营业务开展困难,营销能力差,理财业务缺乏竞争优势等多方掣肘,通过利用信托制度本身的优势,如信托财产独立管理,最大保护受益人利益,资金运用手段多样化,谋求与银行的战略性合作,是在当前金融环境下求生存的现实选择。就外因而言,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大收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流动性压力的增加和银行可贷资金的减少使商业银行扩展中间业务,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需求更加强烈。而与信托的合作恰好能满足银行的这种迫切需求,并直接促成了银信合作业务的蓬勃发展。 然而,目前这种银信合作业务的开展和迅猛发展是否真正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否存在一定的风险?合作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本文从金融创新需求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根据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分两种类型,一个是需求拉动型,即创新的产生是被动式,零星随机的,属于经验性的创新实践活动;另一种是供给推动型,即创新是靠方法和技术驱动,属于主动式、系统的、理论指导的创新实践活动。由于缺乏系统理论支持,我国目前的银信合作主要还是在实践中,通过银行和信托双方摸索实现的,是属于需求拉动型金融创新。这种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通过满足多种需求,如规避风险,合理避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以实现价值的增值。但是,每一种金融创新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实践操作中,许多银信合作产品出现了风险和相关的问题。针对我国市场上存在的纷繁复杂的银信合作产品,本文从金融创新需求的角度将我国正在开展的银信合作的业务模式分为以下几类:(1)为满足增加流行性和规避风险需求而开展的改善银行资产结构的合作;(2)为满足投资人收益需求和规避金融管制需求而开展的人民币理财挂钩信托业务。并根据以上分类,具体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人民币理财挂钩信托等银信合作模式展开全面分析。

二、改善银行资产结构的银信合作

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公募型、私募型)、信贷资产转让,票据资产转让等业务,银行可以优化自己的资产结构,缓解流动性压力,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资本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满足监管部门监管以及银行内部业绩考核要求。但与此同时,资产证券化本身存在的风险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得此类合作的开展十分谨慎。

1.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按募集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公募型信贷资产证券化和私募型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符合一定标准的信贷资产组成资产包,以特殊目的信托(SPT)形式,信托给受托机构(信托公司),由受托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机构投资者公开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如MBS,ABS,并以该资产包所产生的现金,向投资者(MBS,ABS持有人)支付受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在合作中,银行可以担任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贷款服务机构。信托公司则担任特定目的的信托受托机构,另一家银行担任资金保管机构。还包括信用增级机构、投资银行和投资者等。具体结构图如下: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是由于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对银行风险资产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当前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使贷款在资本市场上变现,提前收回贷款,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改善资产流动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分散经营风险,有助于银行防范和化解可能面临的流动性压力,提高资本充足率,同时能够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而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信托的加入,可以利用其财产独立管理和最大程度为受益人谋利的优势,隔离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传导,并最大化各方面的利益。

2005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颁布实施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作为第一批试点,2005年12月,国开行和建设银行同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公开发行了41.77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和29.26亿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式启动。由于许多银行并不愿意出售其优质信贷资产,所以当时开展这一业务的积极性并不高。2007年9月11日,浦发银行成功发行了首期43.8亿元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正式拉开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第二批试点的序幕。2007年11月,兴业银行与中诚信托合作推出了MBS,银信合作下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进入实质运作阶段。

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既给银行和信托双方带来了收益,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池。一般用来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资产都为银行的长期贷款,期限长达10-20年,风险很难预测。因此在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需要对进入资产池的资产设立标准,对资产池采取各种信用增级措施,并邀请外部评级机构进行初始与持续的评级,帮助投资者了解其投资价值。

从理论上分析,只要能够谨慎选择进入资产池的原始资产,并且客观地对相关证券进行评级,揭示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业务的开展是利大于弊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此类业务的开展却比较保守,并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从合作双方来看,此类银信合作业务中,银行处于强势,对此产品的设计发挥主导作用;信托公司处于弱势,在合作中十分被动;这一方面使得目前该产品结构不均衡,银行的利益被优先考虑,而对证券持有人利益保护不利;另一方面,信托公司目前获取的信托报酬率较低,不易调动起信托公司的积极性,一旦信托公司寻找到另外的业务机会,此类合作就将难以开展。

从外部客观环境来看,我国目前审慎管理的金融环境也使得资产证券化信托业务的开展有所局限。一方面,我国银行目前进行证券化的资产大多是最优质的资产。这些资产本身就具有违约风险低,收益率高的优点。将优质资产再经过复杂的程序进行证券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银行的整体资产的质量,相比获益颇丰的证券投资者而言,银行本身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收益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将银行的次优,甚至是劣质资产进行证券化,那么银行将面临的可能是不可控和未知的金融风险。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就用事实证明了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显然,不论是我国商业银行还是监管部门目前都没有能力控制和承受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银信合作发行的资产证券化债券缺乏一个良好的二级市场。证券化后的债券多被持有到期,显然不利于相关资产风险的进一步分散。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用于证券化的原始资产都是风险极低的优质资产,债券持有者能够在承担极低风险的前提下获得存款利率以上的收益率,自然没有交易的愿望,加上我国债券市场本身的不完善,也造成了这一局面。

总之,我国目前开展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类银信合作主要还是在探索起步阶段,通过将优质资产打包出售,以较低的风险对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进行摸索,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累一定的经验。但是,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充分地暴露了资产证券化的潜在风险,此类银信合作是否会继续发展下去,还要结合我国金融改革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

2.资产转让类合作。目前银行和信托之间普遍开展的另一种目的在于改善银行资产结构的银信合作业务是资产转让类业务,此类业务主要包括信贷资产转让类合作和票据资产转让类合作。

(1)信贷资产转让类合作。信贷资产转让类信托产品是指:信托公司发行单一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购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到期商业银行承诺溢价回购,或卖出后不再回购,由第三方(通常是另一家银行)做出回购承诺;信托公司取得收益,向受益人分配。这类信托产品的期限都较短,一般为1年期,甚至几个月。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先由信托公司发行信贷资产转让集合类资金信托计划,银行随后发行与信托公司对接的理财产品,与信托公司签订单一资金信托合同,信托财产用来购买银行信贷资产。具体的产品结构如下:

信贷资产转让类信托的产生是由于在短期内,银行往往需要灵活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完善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此类的合作可以比资产证券化方式更快地以较低成本盘活银行存量资产,增加银行的流动性,丰富了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种类,增加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具体操作中,贷款资产是否为正常类资产,借款人资信是主要风险。所以在合作中,需要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商业银行,避免银行为信托财产带来风险的可能,同时,信托公司要对银行转让的信贷资产进行严格的审查,确定借款人的本息偿还能力。

考虑到信贷资产的转让在法律上涉及与主债权人变更相关的一系列复杂手续,而该类合作时间往往较短,信托到期时,有些贷款并未到期,因此银行与信托公司通常选择保证担保类贷款作为标的,从而限制了该类业务开展的范围。同时由于许多上市银行做出的到期回购承诺不被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允许做表外处理,也降低了银行开展这类业务的积极性。尽管如此,由于银行和信托可以各取所需,目前各家银行仍与多家信托公司在频繁开展此类业务合作。

(2)票据资产转让类合作。票据资产转让类合作是指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开展的银行承兑汇票的交易。该类合作模式与信贷资产转让类合作基本一致,只是募集的信托计划资金购买的银行资产不是信贷资产而是商业票据,且期限更短,只有几个月。在票据到期收益率较高时,银行能获取较高收益,在资金紧张时,银行可以通过信托公司的信托资金开展此业务。

2007年11月后,招商银行总行与深圳国信开始进行此类业务合作,目前这一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自2007年底至今,票据市场年收益率达到10%以上,银行有较大的兴趣,正在积极筹划。但是,由于票据资产本身具有特殊性,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背书、追索权处理等技术问题比信贷资产转让复杂,信托公司在具体票据操作中有一定难度,为控制相关的风险,信托公司要对银行转让的票据进行严格的审查,确定票据的真实性,并要求商业银行在信托终止时溢价回购票据资产,以银行信用为信托产品提供担保。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业务的发展。

三、人民币理财“挂钩”信托

人民币理财“挂钩”信托是指银行发行人民币理财计划,向投资者募集资金,银行再以委托人身份,与信托公司签订信托合同,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运用,获取增值。自2004年以来,我国客户的理财意识不断加强,不再满足储蓄存款利率,需要高于储蓄存款利率的理财服务。2005年11月1日起,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业务开始发展。银行的理财产品门槛低,一般起点为5万元,且没有合同份数的限制,募集资金的规模可以很大,但是银行的资金可运用渠道却相对较窄,初期人民币理财资金主要投向银行间债券市场,购买国债,中央票据等。由于央行不断加息,且国债、央行票据收益率不高,造成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业务业绩难以令客户满意。信托公司的业务却可以涵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市场,资金运用渠道广泛,因此银行转而将资金投向了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信托产品,银信“挂钩”由此产生。

2007年3月《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生效,其中规定:集合资金信托的委托人自然人不超过50人,资金起点100万元(指金融资产),还要求委托人出具财产证明。显而易见,监管部门将信托业务定位于为高端客户提供理财服务。信托公司无法再继续向大多数居民募集资金,信托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于是信托公司也主动加快了银信“挂钩”的发展。

现阶段银信“挂钩”业务,根据其资金的最终投向,可以分为三大类:贷款类、申购新股类、限售股(定向增发与IPO战略配售)收益权投资类。主要交易模式如下图所示:

1.贷款类信托。贷款类信托是指商业银行委托信托公司设立单一资金信托,银行将通过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募集到的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资金的投向是相应的借款人。

目前,我国政府开始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不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并通过“窗口指导”要求各银行压缩贷款规模。银行为了调整其存贷比,既要降低贷款规模,又要满足优质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贷款类信托业务的开展可以使资金一直在银行体系内循环,不会损害到银行的利益。而且还帮助银行从原始的只经营存贷款业务,以风险较高的贷款利息为主要收入来源,转变为扩大了风险较小的中间业务规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将本属于其自身的信贷资产通过信托平台,转换为信托财产。这样有助于银行降低风险资产,调整存款贷款比例

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最早在2006年4月开展了这一业务的合作。该类产品存在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借款期间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由于借款人的借款期限与信托的期限是一致的,如果信托到期,借款人不归还贷款,势必造成银行的理财产品到期不能归还,这样会产生巨大的社会风险隐患。为了较好地控制风险,要求借款人信用等级高,在还款期内有可预测的现金流,有变现能力强的抵质押担保措施等。

在这类银信合作业务中,银行既发行人民币理财计划,又对借款人提供担保,使得银行利用信托公司变相突破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得超过10%的政策,这不仅使得信托公司在合作中失去主导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中央紧缩流动性的宏观政策意图,有逃避管制的嫌疑,加上其自身存在的潜在风险,此类业务的开展还需监管部门的进一步规范。

2.申购新股类。申购新股类信托交易模式是指银行与信托公司签订单一资金信托合同,委托信托公司将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投向资本市场,主要是参与新股IPO网上、网下申购。

由于申购新股中签率较低,普通中小投资者无法获得新股收益;银行发行申购新股类理财计划挂钩信托,可以发挥大资金规模优势,帮助中小投资者获得平均收益。而银行也可以借助信托公司的渠道,将理财资金投入股票市场,扩大资金运用范围,规避资金运用的限制。2007年,中信信托分别与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合作,实施了至少500亿元以上的新股申购信托业务。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与多家信托公司开展了名为“灵通快线”的新股“支支打”业务。

因为与资本市场挂钩,该类业务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减少或停止新证券品种发行政策风险,市场波动造成上市价格低于发行价的风险,操作风险等。2007年,资本市场的高收益使得申购新股类业务蓬勃发展,然而2008年该类业务的业务量就随着资本市场的走低而减少。加上证券业协会颁布了规定,暂停了新的集合信托计划申请网下的新股配售资格,使得信托公司后续申购新股业务的收益率受到不利影响。

3.限售股收益权投资类。一些特大型、行业龙头的上市公司的IPO战略配售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一些上市公司质地较好,且定向增发价相对市价而言较低,这些都为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提供了新的投资方向。限售股收益权投资类业务基本模式与上两种模式一致,只是信托资金运用对象成为深圳、上海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与战略配售。

无论是IPO战略配售,还是定向增发,该类业务的风险在于:首先,上市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投资价值;其次是信托公司购买股票的价格,价格越高,风险越大;第三是证券市场风险,因为信托公司获得股权后,该股权要限售一年,存在市场价格不确定性。针对以上风险,信托公司通常引入结构分层的方法,即信托产品分割成优先信托收益权和次级信托受益权,银行或银行推介的客户认购优先级,享受稳定,适中的收益,风险低,次级受益权人风险高(有可能丧失所有本金),但又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尽管采取了这样的风险管理措施,银行在推出此类理财产品挂钩信托时,也需要对投资人充分揭示正确市场风险。

资本市场走高时,许多信托公司曾开展此类银信合作业务。结构型收益产品因为能使优先受益人在承担较小风险的情况下分享资本市场上涨的收益,一度受到投资者的欢迎。但是,随着2008年股市的走低,许多股票跌破增发价,甚至是发行价,该类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率受到影响,有的信托公司甚至无法用次级受益人的资金弥补优先受益人的损失。这对信托公司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和负面的影响。因此,限售股收益权投资类信托的开展慢慢停顿下来,资本市场的萎靡和此类银信合作业务本身暴露出的问题需要信托公司对该类产品的设计进行更多的反思和总结。

本文从金融创新需求的角度对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几个银信合作类产品进行了分析。这些为了满足一定的金融需求而产生的创新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的相应需求,也充分利用了银行和信托各自的优势,开辟了我国金融业的一片新的合作领域。同时,在对这些产品进一步分析之后,本文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是不利的影响,尤其对信托公司而言,更是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相对于银行,证券,保险而言,我国的信托业长期处于一个主营业务不明的尴尬境地。在经历了六次整顿之后,银监会正式明确信托公司的主业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这个定位很好的诠释了信托制度的特点,却没有提供具体的固定业务模式。信托公司只能在这个给定的框架下,利用一切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创造出各种信托产品。尽管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许多产品的设计仍不完善,但是信托公司已经开始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充分发挥信托制度本身的优势,积极寻找市场上不能被其他金融机构满足的需求,逐步体现出了信托的灵活性等优势。因此,本文所分析的几大类银信合作产品正是信托公司积极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有益尝试。只要信托公司继续开展创新,同时积极面对困难,不断进行产品改良以适应新的政策和经济环境,银信合作业务的舞台将更加广阔,信托公司也能在回归主业之后真正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合作伙伴关系范文 下一篇: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