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

时间:2023-03-16 12:45:25

研发费用资本化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1篇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相关规定

财政部2006年推出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必须同时满足相关的条件,才能资本化,即确认为无形资产。具体条件包括:(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规定,主要是从谨慎性角度考虑,由于研发费用的投入往往不能确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而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将研发过程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发费用中只有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才能资本化。因为符合上述五条标准,基本能确定研发费用形成的资源未来可以带来可靠的经济利益。

从资产的确认标准来看,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是合理的。但是从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角度考虑,这样的规定尚有待改进。这就涉及到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问题了。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要考虑给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真实的会计信息,同时还应该适当考虑企业对具体会计处理的诉求。由于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条件过于苛刻,使得当期费用化金额过高。而企业大都具有使得当期利润为正的情结,当期投入的巨额的研发费用都费用化,不能在以后期间摊销,这无疑是不鼓励企业投入研发费用的。

二、国外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相关规定

其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IAS9中,研究与开发成本均应在发生当期费用化,除非是属于下列条件的特殊项目:(1)项目清晰定义且相关成本能够确认;(2)项目已被证明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管理层倾向于生产并促销、或者是使用对该项目的成果;(3)能明确表明项目成果存在市场潜力;(4)存在完成项目的附加资源。如果这些条件能够成立,开发成本能够向前递延,并在项目成果预期销售或使用的期限内摊销。开发成本递延净值不应超过其未来能够带来的收益值。IASB的规定与我国的会计准则类似。对于研发费用主要采用的还是费用化,只有满足了条件的才能资本化。主要也是从满足资产确认标准的角度出发,来对研发费用进行会计处理的。

其二,欧洲经济共同体指令。研究与开发成本被要求按无形资产的分类分开揭示。就成员国而论,允许将该成本递延和确认为资产。研究与开发成本通常在5年的最大期限内被摊销。在例外的情况下,成员国也允许有更长的期限,只要在附注中解释原因即可。相对我国会计准则和IASB的规定,欧洲的规定要宽松许多。这其实也和欧洲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分不开,由于欧洲国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进行的是产品设计开发的工作,占据产业链的上游,对研究和开发重视程度是很高的。准则制定机构也出于鼓励研发的角度,允许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并在满足披露义务的条件下,能够延长资产摊销时间,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投入研究开发工作的热情。

其三,日本与韩国。日本规定,在新产品、新程序和新知识上,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如果期待有足够收入弥补这些成本,可以递延到未来会计期间。在现有的产品和经营上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应当摊销于发生的期间。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比我国要宽松一些,不仅开发费用,研究费用在期待有足够收入弥补成本时,也可以递延摊销。韩国原则上规定,包括间接成本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必须在发生时记为费用。然而,拥有未来用途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可以资本化,并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进行摊销。可以看出,韩国资本化的条件较日本苛刻一些,拥有未来用途在实际中有时候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两国对研发费用的资本化金额,比我国的力度更大一些,不仅包括了开发阶段的费用,还包括研究阶段的费用。这其实给人们一个启示,能够在满足资产确认条件时,我国在研究阶段的费用和开发阶段不符合特定条件的费用是否能够资本化。

其四,印度(ICAI印度特许会计师协会)。ICAI了关于研究与开发会计的第8号会计准则(强制性的)。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成本可以作为递延营业支出处理,然而其他费用必须在其发生年度借记费用。递延研究与开发支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杂项支出”项目下单独披露。印度的规定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启示。其将研究与开发成本作为递延营业支出处理,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很好的解决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给企业当期利润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单独披露也向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了很好的解释,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更好的使用财务报表。另外,将研发费用作为递延营业支出处理,还延缓了对研发费用的实际处理时间,更好的看出研发费用产生的实际效果,使得企业的会计实务更符合实际情况,根据产生的经济资源能否给企业带来未来可靠和稳定的经济利益来决定,相关的研发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三、我国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改进路径

从国外对研发费用的资本化的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后,也为我国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改进提出了可以借鉴的路径。

其一,延后资本化的时点。由于研发费用投入到最终确认为资产,所跨的会计期间比较长,往往投入也不一定能产生未来的经济利益。所以在研发费用发生以后,会计期末可以将研发费用确认为递延支出,在资产负债表资产类科目列示,同时也对相应的这部分递延支出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详细披露。等以后期间,如果这部分递延支出产生的经济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时,可以将这部分递延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按照无形资产准则对其按年进行摊销。如果有确凿证据证明研发失败,可以将这部分递延支出费用化。这样能尽量考虑到资产的确认标准问题,同时又避免了当期费用过高,影响利润的情况,可以将研发费用的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推迟,使得企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研发活动中来。

其二,扩大资本化的范围。由于我国的研发费用只有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才能资本化为资产。从鼓励企业研发热情的角度,可以考虑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没有资本化的支出资本化。资本化的时点可以考虑延后,这样就尽可能消除了投入的支出能否产生资产的疑问。当发生的研发费用形成的资源能够确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可以将这部分研发费用,不论研究阶段的支出还是开发阶段的支出,全部归集到资产的成本当中,由未来的经济利益补偿这些支出。

其三,加大研发费用的披露力度。由于研发费用的金额较大,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很大。从重要性角度考虑,必须将研发费用的去向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一个准确清晰的解释。首先,在研发费用的披露内容中,要注意对研发费用的投入对象的前景进行说明,投入对象的进展,能否资本化的确凿证据,相关研发费用在财务报告中的列示的具置具体金额等。另外,企业的研发活动存在失败的可能,由于当期全部费用化,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的消极影响,信息披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次,在披露的形式上,可以考虑在年报中进行详细披露以外,加大半年报、季报的披露力度。必要的时候单独出具报告,披露重大的研发活动对公司产生的影响。比如重大的研发活动成功的相关可靠证据,预期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可以是重大研发活动的失败,可以预先给市场投资者做出交代,避免未来信息披露时更大的市场反应。

研发活动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由于我国企业尚处于生产价值链的下游,研发活动的投入力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从会计服务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给企业营造一个鼓励研发的宽松环境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者在未来制定相应准则或者是出台相关解释公告时,可以考虑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的松绑,延后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时点,扩大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加大研发费用披露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费用化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4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99-02

一、引言

研发费用资本化是对新会计准则一个重要的修正,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鼓励自主创新。但是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条件是很苛刻的,并且不允许会计师任意发挥,从企业的招股说明书,可以看出研发费用资本化率达到20%的很少,显示出中国的上市企业在研发费用资本化方面是比较谨慎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利用研发费用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区别,不合理的核算研发费用,以减少纳税额或操纵企业财务指标。因此,对研发费用可资本化的范围、费用扣除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并针对实务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政策

(一)研发费用可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政策规定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主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分别处理。企业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条件时才能资本化,确定为一项无形资产,否则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根据财务会计核算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收益化或资本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二)研发费用可资本化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号无形资产第9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是无形资产:(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应当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对科研机构发生的所有费用进行分门别类,准确统计允许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对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更详细的规定,可以参照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12月出台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

三、企业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区别与筹划思路

尽管2007年以后最新的会计准则定义了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条件,但是研究与开发阶段难以严格区分,开发阶段的五个资本化条件的判断也存在主观性。开发支出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很多时候是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主观选择。

(一)费用化较资本化使企业享受更多优惠

根据上述税收政策,如果企业将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资本化,费用就应计入到无形资产的成本中,研发支出在以后年度进行摊销,减少以后期间的净利润。而将研发费用费用化,则可以增大当期的管理费用直接抵减税前利润,减少本期应纳所得税税额,起到了“税收挡板”的作用,相当于企业从政府手中取得一笔无息的贷款,用以研究开发活动。而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政策,使得这项优惠更加明显。企业只有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这项税收优惠。但根据现行的会计准则,企业不能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而享受这项优惠。可资本化的费用范围界定不明确,给企业的盈余和利润管理带来操作空间。

(二)资本化较费用化更能显示企业的发展潜力

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可以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大企业拥有和控制的企业资产,显现企业的财务实力,在削减费用的同时,所有者权益会增加,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权益比率上升,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同步提高。开发费用资本化还可以传递项目的成功性,体现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研发费用资本化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减轻了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鼓励了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更多地增加企业的价值。

(三)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首先,研发当期企业可以更多地将研究活动的支出计入开发活动,进行资本化,从而虚增当期利润,使得企业净利润和市值增大,代价是多交一些所得税。同时,相应的现金流在现金流量表中计入“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属于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而开发支出费用化时,相应的现金流出在经营性现金流中确认。如果投资者不考虑费用化和资本化对净利润和现金流的影响,只是利用市盈率法估值会提高开发支出资本化公司的市值,使投资者估算出错误的数值,影响决策。其次,企业也可以模糊地将开发活动的支出计入研究活动或判定不符合资本化,将研发支出更多地作为费用核算,虚减当期利润。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效果一般要经过数年才能体现出来。如前所述,该项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本期利润的下降。虽然享受到了所得税的优惠,但业绩下降也可能引起投资者不满。

(四)对研发费用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税务筹划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价值相关性 支出费用化 支出资本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公司纷纷日益加大了研究与发展(R&D)投资和广告支出(advertising expenditures),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研究与开发支出(简称研发支出)和广告支出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value-relevance),即是否能给公司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是目前各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如果研发支出和广告支出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将这些支出当期予以资本化比较合理,否则应该将全部费用化当期直接记入当期损益。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荷兰和瑞士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会计准则规定研发和广告支出当期予以全部费用化,直接记入当期损益。中国、英国、加拿大、瑞典、丹麦、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允许研发支出部分予以资本化,但广告支出应该当期全部费用化。尽管我国的《无形资产》准则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司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是很少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研发支出与公司价值间的相关性。因此,我们运用近年来会计领域中迅速发展的会计数据价值相关性理论,借鉴Hirschey&Weygandt(1985)和Lev& Sougiannis(1996)的计量模型,增加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研发支出和广告支出等滞后项,运用上市公司相关的财务数据来分别实证检验研发支出与公司股票价值间的相关性,从而为我国《无形资产》准则对符合条件的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的规定提供初步的经验证据,并同时借此合理估算资本化研发支出的摊销,这是我们研究的立足点和创新点。

一、文献综述

研发和广告支出的摊销(会计处理)一直以来就是会计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领域备受争议的焦点。Peles(1970)、Abdel&khalik(1975)、Falk&Miller(1977)、Picconi(1977)和Hirschey&Weygandt(1985)认为,广告支出应该当期予以资本化,且行业的相同性与广告支出摊销率无关。Ben-zion(1978)的研究表明公司市值与帐面净值的差与研发和广告支出密切相关。Hirschey&Weygandt(1985)发现,研发支出强度和广告支出强度与托宾Q值正相关,这证明股票市场价格嵌入了(perceive)这些支出,因此应将这些支出当期予以资本化为一项无形资产。Choi(1994)以Hirschey&Weygandt(1985)的计量模型为基础研究发现,韩国公司仅有部分研发支出当期能予以资本化。Bublitz&Ettredge(1989)在控制非预期收入和其它正常支出的基础上研究非预期研发支出和广告支出与股票收益率的关系,结果发现非预期研发支出与股票收益率并非负相关,但与其它正常支出相比,非预期广告支出也与股票收益率负相关,因此研发支出当期应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而广告支出则当期应确认为一项费用。Hall(1993)以20世纪8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上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发现,研发和广告支出均与公司价值正相关。Lev&Sougiannis(1996)在行业平均研发支出变量的基础上估计了研发支出与未来收益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每美元研发支出会在未来的5-9年内产生1.70-2.60美元收益。与此同时,他们进一步发现通过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调整后的报告收益与按现行准则计算的报告收益间的差异与股票价格正相关,这意味着市场已经将研发支出记入为一项无形资产,而不是记人为期间费用。尽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要求研发支出全部当期予以费用化,但也允许已通过技术可行性测试的软件开发成本予以资本化(SFASN086)。Aboody&Lev(1998)以1986~1995年期间168家软件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与其它费用化的软件开发成本不同,每年资本化的软件开发成本变化与公司股票回报率显著正相关,证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对软件开发成本会计处理的全面性、正确性和灵活性。Lev&Zarowin(1999)对1977~1996年美国证券市场实证研究表明,财务报表价值相关性的减弱部分与研发支出强度的不断增加有关,导致财务信息有用性不断恶化的直接因素是过时的会计准则(FAS2)和财务报告对研发支出的费用化处理。Cho&Chung(2001)运用Lev&Sougiannis(1996)的计量经济模型来检验韩国公司研发支出的价值相关性,结果发现每韩元研发支出会在现在及以后的2-4年内产生约1.25韩元收益,同时在研发支出分为资本化和费用化两部分的基础上发现,前者比后者对未来收益影响更长远。Healy,Myers&Howe(2002)以美国热化学公司研发支出为样本,运用模拟模型(Simulation model)来研究不同研发支出会计处理下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客观性的权衡,结果发现运用成功努力会计(successful-efforts accounting)将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比将其予以费用化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价值相关性。Hsieh,Minshra&Cobeli(2003)以制药和化工行业为例,发现研发强度和各种公司绩效变量(净利润率、营业利润率、销售增长率及托宾Q值)正相关,其中研发投资所产生的营业利润率(19%)远远高于产业的资金成本(9%-11%),更超过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回报率(4%),且研发投资对市场价值的影响约为固定资产投资的2倍。Hand(2003)根据1980-2000年间美国公开上市的超过61000个公司年度观察数据来估计未被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广告和人员方面的盈利净现值,结果也发现在过去的20年里,每美元研发支出的净现值是正的,平均为0.35美元,超过了广告和人员方面的净现值(分别为0.24美元和0.14美元),同时有形资产的回报则在不断减少。Han&Manry(2004)实证也发现,韩国公司的研发支出与股票市场价格正相关,而广告支出与股票市场价格负相关。国外学者运用不同国家的公司财务数据分别检验了公司研发和广告支出与其股票市场价值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研发支出应该予以当期全部资本化,然后分期摊销记入当期损益,而广告支出是否予以资本化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

我国学者对研发和广告支出是否资本化或费用化各抒己见(肖晓瑜等,1997;尚媛,2001;章永奎等,2002;杨丽萍,2005),但是

他们大都是定性分析研发和广告支出的会计处理或国际比较研究。薛云奎和王志台(2001)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内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1995-1999年为研究区间,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现状及其信息披露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但是并未通过直接检验研发支出与公司股票价值的相关性,进而明确得出研发支出能否当期应予以资本化的结论,部分原因是研发支出至今才因《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而成为公司财务报告强制性公开信息披露的内容之一。

二、实证模型设计

(一)计量模型假设公司价值来源于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贡献,则MV(F)=MV(I)+MV(T)。其中MV(F)是公司的市场价值,MV(I)和MV(T)分别表示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贡献的利润资本化价值。尽管公司的市场价值MV(F)可以观察,但是其组成部分MV(I)和MV(T)都是不可观察的,但能通过资产账面价值和重置成本部分替代有形资产的市场价值,而且该替代指标也能在理论上有效地分离商誉、品牌忠诚度与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一般而言,托宾Q值比较普遍运用于度量公司价值。托宾Q值的定义为:Q=MV(F),RC(T),其中RC(T)为有形资产的重置成本。若不考虑计量误差,Q>l意味着现行的重置成本没有准确反映出公司现在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因此,研发和广告支出与Q比值的相关性检验就能得出研发和广告支出应该予以资本化或费用化的结论。由于MV(T)=RC(T)+e,因此Q=l+MV(I)/RC(T)+e=f(AD,RD,x)+e。其中,AD为广告支出,RD为研发支出,X则指影响Q比值的其它因素。首先,由于研发和广告支出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极度相关。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股票价格越可能使投资者仅获得市场风险调整后的平均报酬率,因此影响Q比值的自变量应该包括产品市场竞争强度。鉴于各种度量产品市场竞争强度的不足,为了研究的方便,借用施东晖(2003)所使用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来反映产品市场竞争强度,且前者还指出,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基本上与其所属行业的竞争性负相关,且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公司的“垄断租金”(Nickell,1996)。其次,曾晓洁等(2002)通过对上海、深圳两股市1993-1999年的股市数据的分析,发现高市盈率的股票,其未来的增长潜力也相对较好;低市盈率的股票则相反。我国股市的市盈率从总体上来讲隐含了股票未来每股收益的增长率,因此成长率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Thomadakis(1977)指出,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时,股票收益的波动性也会影响公司价值。再次,尽管宋颂兴等(1995)、陈小悦等(1997)、马向前等(2002)、张兵等(2003)及郭睿等(2004)等实证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已达到弱式有效性,但是它仍未达到半强式有效性(赵宇龙,1998;沈艺峰等,1999;杨朝军等,1999;靳云汇等,2000),所以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的效率,当期的公司研发和广告支出未必全面、及时又准确地反映出Q值,从而我们考虑了研发和广告支出的滞后效应。最后,Q值还会受到自身历史值的影响,故也在模型中加入了Q的滞后项。基于AIC和BIC信息准则,研发支出、广告支出和Q值各选取了两年的滞后期,检验模型具体如下: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以2003年我国深沪两市中产品竞争比较激烈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可比性和获得性,我们剔除了那些具有异常数据或数据缺失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同时也要获得2001-2002年研发和广告支出及1999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最终得到205个有效研究样本。研发和广告支出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而其它基本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CCER(tm)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系统》和《巨灵证券信息系统》、《中国证券报》以及《上海证券报》。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Pearson相关性检验 (表1)列出了样本观测值的描述性统计。从中可以看出,2001年~2003年样本反映公司价值的托宾值逐年呈下降趋势,分别为4.18,6.96和2.84,与我国资本市场自2001年来股市逐渐低迷的现象相符;2001年~2003年样本的研发强度(RD/S)也逐年呈下降趋势,分别为0.65%,0.66%,0.53%,而同期广告强度(AD/S)的走势(0.67%、0.68%、0.61%)也是如此,表明随着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市值与账面价值之比的不断降低,研发与广告强度也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何玮(2003)指出,国际上,一般认为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5%,公司在产品市场上才具有竞争力,而发达国家中大型公司研发支出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一般在4%~10%之间,而2001-2003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的平均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还不足1%,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普遍对研发支出投入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公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此外,2003年样本度量股票价格波动性的贝塔系数(B)均值为1.03;度量公司成长性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量(GR)均值为14.97%,度量产品市场竞争强度的主营业务利润率(CR)均值为22.47%。

(表2)列出了相关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反映2003年公司价值变量的托宾Q值与2003年发生的研发支出强度(RD/S0)及2002年发生的研发支出强度(RD/S-1)显著正相关,但与2003年发生的广告支出强度(AD,s0)显著负相关;反映2003年公司价值变量的托宾Q值与度量公司成长性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变量(GR)显著正相关;反映2003年公司价值变量的托宾值与度量股票价格波动性的贝塔系数(B)显著负相关;反映2003年公司价值变量的托宾Q值分别与过去两年的托宾Q值(Q-2和Q-1)显著正相关。此外,反映2003年公司价值变量的托宾Q值与过去两年发生的广告支出强度(AD/S-2、AD/S-1)的相关性不显著。这些相关性意味着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具有较强的价值相关性,应该予以资本化,而广告支出则应予以全部费用化。

(二)计量结果分析从(表2)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来看,产品市场竞争强度(CR)与研发支出强度(RD/S0)、广告支出强度(AD/S0)及其各自的两年滞后变量(AD/S-2、RD/S-2、AD/S-1、RD/S-1)都显著负相关,所以为了克服模型(1)的多重共线性和同方程偏差(simultaneous equation bias)的潜在影响,我们首先利用AD/S和RD/S等相关变量与CR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模型(2)中CR的拟合值TCR,然后再将该模型(2)的线性回归残差项TACR代人检验模型(1),得到新的检验模型(3)。

由此可见,首先以上市公司经验数据为依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得出模型(2)的线性回归残差项(TACR),其次利用此残差项和上市公司经验数据线性回归模型(3),从而得到各变量的回归系数见(表3)。最后,我们还将所有样本按照商品的耐用性分为耐久性商品和非耐久性商品两组,并分别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线性回归。从(表3)中可以看出,F检验表明这些回归方程是高度显著的,D.W检验结果也表明残差间不存在自相关性,因此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三个线性回归模型中,2003年的研发支出强度(RD/S0)均与托宾Q值显著正相关,而该年广告支出强度(AD/S0)与托宾Q值显著负相关,表明研发与广告支出对公司的价值都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就所有样本的检验结果而言,研发支出增加了公司当年的价值,平均每单位研发支出强度将增加公司价值3.879元,相反,广告支出直接减少了公司当年的价值,平均每单位广告支出强度将直接减少公司价值2.858元,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将公司研发支出视为一项无形资产,而将公司广告支出视为一项费用,直接记入当期损益。究其原因,只有公司加大研发支出,才能真正维持和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也由此才能得到市场上投资者的普遍认可。相反,投资者认为公司仅靠投放大量的广告宣传并不能真正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大额的广告支出将公司拖入破产的边缘,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广告的标王,如秦池、步步高等纷纷陨落就是佐证。同时,我们运用Chow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耐久性商品和非耐久性商品样本的研发支出强度回归系数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也发现考虑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RD/S-1滞后变量与托宾Q值显著正相关,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未完全确认研发支出给公司带来的未来收益,进而也说明了目前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必要性。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研发支出应该一定程度上予以资本化,以后分期摊销,而广告支出应该予以全部费用化,直接记入当期损益,才能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完善了薛云奎和王志台(2001)的研究结论。

此外,结果还发现,度量股票收益波动性的贝塔系数p均与托宾Q值显著负相关;度量成长性指标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均与托宾值显著正相关;反映公司价值时间序列性的滞后指标Q-2和Q-1与托宾Q值显著正相关,这些均表明本文模型设定这些控制变量的正确性。

(三)资本化研发支出的摊销率运用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发现了我国公司发生的研发支出应该一定程度上予以资本化,然后分期摊销,分期记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公司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公司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因此,通过上述研究结论,运用一个等比数列模型估算出适合于我国公司资本化研发支出的每期摊销率,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数据的价值相关性。假设这些资本化研发支出的摊销率每期以某一固定比率α摊销,可以得出:

四、结论与建议

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发现,公司发生的研发支出具有较强的价值相关性,应该当期一定程度上予以资本化,然后分期摊销记入当期损益,而广告支出应该当期予以全部费用化,最后还估算了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后的每期摊销率,从而为我国目前关于研发与广告支出是否予以资本化的争论提供了初步的证据,进而在实证上支持了我国新《无形资产》准则对符合条件的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的相关规定。因此,R&D信息的披露要尽可能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同时也要严格制定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标准,以防止公司利用研发费用资本化进行利润操纵。显然,公司不仅应当分别披露当期确认为研发支出总额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金额,而且还应在不损害自身市场竞争地位的前提下适当披露每年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等,以提高研发信息披露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然而,由于研究前提应当是资本市场中有比较充分的信息披露和相关的专业分析,但是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不重视研发活动,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年报中罕见关于研发支出的信息,投资者行为相对不成熟,用股票价格反映的市场价值噪音更大以及不具备成熟的财务分析师中介行业,因此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政策含义的误导性。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

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2015年的研发与试验费用支出超过了2 000亿元,分别比2014年和2013年增加了17%和41%。研发投入(R&D)是企业的关键资源之一,是投资者衡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价值的核心因素。因此,能否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人员及利益相关者。

一、现行各种会计处理方式的对比总结

(一)全部费用化处理方式

美国会计准则选择研发支出费用化的主要原因是:(1)研发支出可否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不能被确定的,研发活动的高风险性造成了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高度不确定性;(2)研发支出并不能归属于企业资产,因为它与资产的定义是不符的;(3)研发费用的资本化及后期分摊违背了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4)研发支出费用化相比于资本化更能向投资者和信贷机构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这种处理方式比较单一,免去了会计确认、计量及后续分摊等工作,易于被企业财务人员掌握,可操作性较强,而且将研发支出费用化能抵减当期应税所得,减少当期的税款,所以这种方法很受欢迎。

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它并不完全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和真实性原则。研发费用于产生当期即作费用化处理,导致当期的费用与当期收益无法对应起来,但当研发成功之后,研究成果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流入时,已无法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费用,容易造成当期利润的虚减和未来期间利润的虚增,因此不符合真实性原则。其次,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容易造成对企业资产价值的低估,企业账面资产计量与隐形资产计量不一致。这主要是由于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会使正在为企业所用的通过研发所获得的无形资产没有办法从账面上体现出来,从而造成了企业账面资产价值的降低。

(二)全部资本化会计处理方式

全部资本化处理方式主要是考虑到项目研发成功之后企业获取的诸如专利权、专有技术等研发成果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这种处理方式不仅遵循了权责发生原则和配比原则,将企业的资产价值更好地体现出来,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管理层为了追求当期利润而导致的短期行为。

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当研发失败或研发成功的项目所存在的市场无法给企业带来预期收益时,将所有项目的研发费用都进行资本化处理容易导致企业当期利润和资产的虚增,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缺乏真实性,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随着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逐渐加快,未来的收益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也是个未知数,这意味着全部资本化其实是对企业未来利润进行透支的一种方式。

(三)有条件资本化会计处理方式

此会计处理方式要求企业须将每个研发项目的研发过程都划分成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因为研究阶段的研发费用没有充分的证据能证明其可以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所以研究阶段的研发费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该阶段的支出在发生时须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冲减当期利润;开发阶段的研发活动由于已经经过研究阶段的验证,其研发成果转化成资产的可能性已经大大提高,所以在该阶段,只要能满足特定的条件就可以将该阶段的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进行摊销。

有条件资本化折中了全部费用化和全部资产化的规定,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全部费用化和全部资本化的缺陷,更符合客观性原则和配比原则,有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尽管如此,有条件资本化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为对下列内容都没有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指引:两个阶段的划分标准、企业管理层对盈余的操纵、未来的摊销期限和办法等。目前,世界上采用该种处理方式的国家都没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和细则来指引本国企业如何解Q以上缺陷,使企业容易带有主观色彩地去执行该种处理方式,从而导致行业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我国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将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有条件的资本化,更符合当今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研发费用资本化能更客观地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状况。开发支出资本化的相关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的技术核心力和发展潜力,将其作为企业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更客观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

2.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更加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投入大、收益高、周期长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但是如果按照2001年旧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会大幅降低企业当期的利润,而且一旦无形资产的价值在以后被市场认证,即使收入能及时得到确认但却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成本,违背了收入费用配比原则。新准则中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将当期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在未来收益期间进行摊销,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配比问题。

3.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更加符合真实性原则。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大,如果将当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会大幅度冲减当期的利润,投资者无法了解到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违背了会计原则中的真实性原则。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使得满足五项条件的无形资产被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研发支出和研发项目情况也在会计报告中有所披露,因而更好地遵循了真实性原则。

4.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积极推动了自身的技术创新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的投入金额较大,如果对当期的研发支出实行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式,势必会大幅降低企业的利润,进而影响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管理层的考核成绩。因此,企业管理层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的研发活动会持消极态度,不愿意对研发项目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资源,从而导致了企业虽然短时期内的利润平稳,但是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的长远利益势必会因为管理层的消极态度和做法而受到损害。开发阶段支出有条件资本化可以消除管理者的短视行为,促使管理者为了企业长远利益对研发活动进行积极投资。

三、总结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5篇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研发费用的处理方式,概括起来有三类:其一,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全部费用化核算方式;其二,以荷兰、瑞士和巴西为代表的全部资本化核算方式;其三,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代表的在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核算方式。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与国际接轨,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中对企业研发费用的入账方式重新做了规定:首先是将企业研究与开发的过程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规定中共列出了五条资本化条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来说,是一大改进,克服了许多旧准则的不足,其更能体现企业的真实价值和拥有的资产。

二、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的现状

本文以沪深两市上市的111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其2008年年报为分析资料,提炼出其披露的有关技术研发的信息,得到了表1~表4的统计数据。

通过表中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费用资本化情况存在以下特点:

其一,111家公司中有80家采用了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占到了总数的72.08%。即绝大多数公司仍然将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费用费用化。

其二,将研发费用资本化的31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其开发支出占总资产的比重极小,74.19%的公司开发支出占总资产的比重低于1%,只有25.81%开发支出占总资产比重超过1%。比重超过1%的公司中最高比重天士力(600535)为4.700%,其次是药业(600211)为2.706%,剩下的比重全都在2%以下。

其三,31家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公司中有16家(占51.61%)选择了全部资本化,研发费用资本化率在80%以上的有19家(占61.29%),在50%以上的有21家(占67.74%),资本化率低于10%的只有4家(占12.90%)。

其四,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对净利润的影响并不大,在15%以下的占80.65%,在5%以下的占64.51%。

三、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费用资本化选择影响因素

其一,公司自身盈余管理的需要。现行会计准则关于研发费用的处理规定为生物医药上市公司通过调节研发支出的费用化与资本化界限来调节利润、实施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一般公司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来调整研发费用的资本化情况。

(1)直接增加资产价值和当期收益。由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多,研发费用资本化与否以及资本化的多少可以对公司资产价值和当期损益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司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相关数据。

(2)增大税收优惠享受幅度。我国目前对研发费用逐年递增的企业实行了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若按照原会计准则的规定,将内部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则在企业营业收入相对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因研发费用增长过快,利润常常会出现负值,企业难以享受税收优惠。现行会计准则下企业只要合理地分配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比例,使当期的期间费用相应减少,利润相应增加,就能在盈利的情况下得到节税的好处。

(3)改变在职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因为研究与开发支出具有明显的后效性。在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后, 其效果要经过数年才能体现出来。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任期并不是永久性的,如果把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作为管理费用核算, 该项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引起本期利润的下降。管理者希望公司业绩波动不大,并且能持续地取得一定的增长。

其二,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的特点。主要包括:

(1)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生物医药产品本身的研发时限长,新投产产品或项目的投资从投入到产生效益具有时滞效应,药物本身的特点使药品的研究开发存在着明显的技术风险,最终能不能为公司创造经济利益很难判断。

(2)生物医药研发资本化开始时间受多方面的影响。对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而言,研发费用资本化五大条件中最具有不确定性的是其中的第一项,即如何证明“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由于该行业还受国家法规的监管,新药即使研发成功待到通过审批后投放到市场仍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新药的上市都必须经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而在提交申请文件之前通常无法证明其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实务中在后期终止或放弃研发项目的实例也不少见。因此开始资本化的时点很难选择。

四、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费用资本化信息披露规范建议

第一,督促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按新准则要求进行研发费用的披露。新准则要求企业在附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金额。在查阅公司年报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生物医药上市公司都非常重视核心技术能力的开发,在年报中都披露了其正在进行的相关研发项目。但由于研发费用信息披露涉及商业秘密,大多数企业自愿披露研发费用信息的动力不足,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却并未查找到相应具体披露的研发费用金额,使得投资者无从知晓企业具体的研发投入。监管部门应完善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并充分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要求和规范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披露。同时,为确保企业披露的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防止企业利用费用资本化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开发阶段资本化支出确认的监管,而不能简单地从账面余额判定其经营业绩的好坏,更应该合理地评估企业长期的真实价值。

第二,拓展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内容。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指标中除应明确指明各类研发费用的已投入数额和资本化金额等方面外,非财务指标中应详细揭示研发项目的性质、技术特性和优势、进展、项目成功后的应用前景以及预测研发项目未来收益和风险的可能变化情况等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以便于投资者进行决策,使其可以结合企业连续的研发费用投入及回报,评价和预测研发投入的合理性来保障自身的利益。

第三,提高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业务水平。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生物医药研发业务的复杂性和高风险,要把企业的研发活动清楚地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显然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生物医药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会计人员应对企业相关技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公正地判断企业内部研发活动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判断开发阶段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从而确保研发费用信息披露内容的准确性。

第四,制定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的相关监管措施。生物医药行业的技术研发活动是其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后劲,是每个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命脉之一,也是影响公司价值的主要因素。非法操纵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式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很大的风险,为了提高研发费用相关信息的决策相关性,监管部门应协同一些服务机构制定相关措施,健全法律体系,加大监管力度。除了加强审计监管、完善与会计准则相关的监管政策这些常规监督措施外,还应强化事前督导、加强跟踪监管政策落实情况。针对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的专业技术性较强这一现实,对会计等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指导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银行 软件研发 费用 资本化

一、绪论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加州大学保罗・罗默教授最早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的确立近年产生了新变化,很多行业都越来越依附于知识创新生存和发展。创新的前期阶段就是研究与开发,而研究与开发离不开投入。当前,由于知识创新发挥作用越来越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业在软件研发方面投入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企业源源不断地投入研发费用,形成了推动这些行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现阶段,世界各国对科技进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达成共识,很多国家政府都在采取系列措施扶持各行业的研发活动。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要实现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就必须要加大全社会研发活动经费的投入。各行业企业也都在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试图抢占知识社会的先机。

放眼银行业,现代化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客户的行为正在网络、通讯、智能设备等技术的影响下快速变化,客户使用银行服务的方式,逐步从柜台转移到网络和智能手机。银行和客户的关系更多依赖于线上渠道,对客户的了解越发依赖信息数据。而强大的应用系统使得数据资产应用于分析成为可能,它驱动银行业务模式的转型,实现智能化营销、智能化运营、智能化风控,推动银行整体展业和运营模式的变革。从我国银行业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出,近些年,银行业对软件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相对较大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以1995年为基准,我国银行业软件发支出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可见银行业对软件研发费用的重视。从银行内部角度看,软件研发投入过程中,银行会重点关注投入数量规模、投入预算是否合理,研发投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程度,进而评估研发支出给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积极作用。这一切都以准确核算、了解和掌握所投入的研发费用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为前提。从银行外部角度看,软件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是否恰当,直接会影响到企业当期损益,进而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做出的各项决策。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利益相关者开始重视研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积极探究科学、合理的方法对银行软件研发费用进行处理。

2001年版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会计业务处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准则要求企业在自行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研发费用应在发生当时进行当前费用的确认。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处理方式与我国当时创新活动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彼时的创新以购买型的创新为主,技术从国外直接买进居多,自主创新较少。因此,对技术购置费用进行一次性费用化处理是符合当时国情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现阶段的研发与以往存在着本质区别,企业已经成为了研发支出的主体,各行业自主研发软件费用支出逐渐增加,呈现出总体支出体量上的显著变化。在这种大环境下,银行业作为重要的企业类型和经济参与体,也呈现出自行研发比重不断加大的特点。将研发支出全部M用化的做法显然对企业当期损益影响巨大,不利于对企业支出进行评价,影响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同时还会误导投资主体,进而阻碍企业稳健发展。

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使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处理更加科学。新准则要求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内部研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发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给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虽然新企业会计准则修正和完善了旧准则中存在的不符合配比原则、容易造成管理者短视行为等缺点,但还无法全面覆盖企业实务中存在的所有情况,其可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以银行业为切入点,就银行软件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进行探究,提出在没有具体标准的情况下研发费用划分的难度以及资本化条件判定难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许多业务处理需要会计人员根据经验及个人理解主观做出判断,从另一个角度给盈余操纵提供了可能的空间。通过研究现阶段银行软件研发费用资本化存在的不足,总结出现各类问题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不足进行弥补和细化,确保银行软件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更加科学、合理。

二、研发费用资本化的相关概念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7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自行进行的研究开发项目,可区分为研究与开发阶段两个部分核算。在开发阶段,判断可以将支出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条件有: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证明其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现行准则的规定不仅给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留下了空间,而且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挑战。

会计职业判断的实践应用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事项时,在会计准则、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约束范围内,依据企业的管理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所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过程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遵循谨慎、客观、公正的原则。会计职业判断表现为会计原则的选择和协调、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事项的估计、判断等。我国实施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在反映经济业务实质,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现行准则中的研发费用资本化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也加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难度,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企业管理层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利益操纵带来了机会。

研发费用在会计职业判断中的应用

(1)实际操作中会计职业判断难度大。目前我国完善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资产评估体系还不完善,对于某个具体开发项目而言,要明确地划分出研究阶段何时结束或开发阶段何时开始往往很难,研究活动与开发活动是同一科技活动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会给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带来挑战。现行准则对开发阶段的支出只有在同时满足五个条件的情况下才能确定为无形资产。

(2)企业管理层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给创造性会计留下空间。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给企业创造性会计留下了空间,仅根据现行准则关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定义,企业在判断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的界限时常常带有主观性。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企业可能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以利润操纵为目的来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企业只需将整个研发过程“合理”地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轻松达到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结合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企业调整业绩、规避税收留下了空间。为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对技术创新企业的研发费用给予所得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按此规定,企业只有将研究开发费用全部费用化才能最大程度地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而现行准则关于内部研究开发费用部分资本化的规定,让企业只有在研究阶段的支出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些企业从节税的角度出发,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故意推迟开发阶段支出的确认时间或者减少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认,来进行纳税筹划。因此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的划分结合文件规定可能被一些企业用于调整经营业绩、规避税收。

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建议

(1)提高现行准则的可操作性。我国现行准则关于内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特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带来了困难,为此准则应进一步明确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限,完善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的条件,缩小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难度,如“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等条件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需尽快完善相关规定,提高现行准则的清晰性和可操作性,减少现行准则在执行中的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压缩创造性会计空间,增强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计量。研究阶段有关支出的计量。现行准则只对技术上达到可行性之后的开发费用支出进行资本化确认,而多数企业在确定技术上可行之前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确定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之后开发费用支出相对较少。只对技术上达到可行性之后的开发费用支出进行资本化确认,不符合配比原则和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原则。根据稳健性原则,企业可以设立“管理费用――研究开发支出”账户,专门反映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包括研发人员的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耗用的原材料及支付的现金等,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同时,企业还应在备查登记簿中分别登记所有的研究阶段、开发阶段的支出,以便研发成功后对无形资产成本进行调整。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计量。为了客观地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企业还应将研究阶段的支出也予以资本化,研究阶段已经计入“管理费用――研究开发支出”的费用要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先费用化待开发成功再将研究阶段的支出资本化是一种更加合理的会计处理方式,符合配比原则和正确划分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的原则。开发成功后的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投入生产的无形资产经过试运营证明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后,企业应聘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开发后的无形资产按该无形资产能够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评估。开发失败的会计计量。研究开发结束后项目开发失败,企业应将已资本化的开发费用转入“长期待摊费用”账户,分期摊入损益,准则应规定最长摊销期限。这样可避免一次性计入开发失败当年损益,使当年利润骤然缩减。

(3)研发费用资本化规定应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协调。现行准则关于内部研究开发费用部分资本化规定,让企业只有在研究阶段的支出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给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创造性会计留下了空间,因此现行准则关于内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需进一步协调,以避免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进行规避税收的空间。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研发费用;资本化

一、关于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主要观点

国内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关于研发费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看法各异。国外主要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为典型代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7月颁布了IAS9《研究和开发活动的会计》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通常作为发生当期的费用列支,开发费用在同时满足若干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递延至以后各期,作为资本性支出列支。1999年7月,IAS9被IAS38《无形资产》所取代,但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基本相同。美国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做出规定的主要是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公告“研究和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该公告规定,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财务会计准则第86号公告对此做出补充规定,对于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上市的计算机软件研发支出,一旦技术可行性得以确立就应该确认为资产。因此在美国除计算机软件研发支出外,其他研究与开发支出均作为费用确认。我国2001年1月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包含了有关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规定,并且采用了“即期确认”的费用化处理原则。而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则更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即将其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仍采取费用化处理的原则;对于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若同时满足若干条件的,可以进行资本化予以递延。2007年起,我国会计准则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改为允许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部分资本化。

在实务中,计算机软件公司可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选择费用化或部分资本化;但是由于部分资本化的条件是由会计人员判定的,使得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在实务中,采用国外计算机软件公司的作法,选择费用化的较多。如在美国,绝大多数软件公司仍将每年软件开发支出100%费用化;尤其是大公司,很少选择将其部分软件开发成本归为满足资本化准则的成本。比如微软公司1986~1999年年度研发费用占到了公司收入的11%~17%,其处理方式一直是费用化。而其他采用费用化的计算机软件公司也有同样的考虑。另外,实务中采用部分资本化的公司比较少,往往是那些新成立或成立不久的软件公司,因为如果将软件开发成本费用化会妨碍这些公司的创立与成长。

二、新准则下软件上市公司研发费用部分资本化的现状

以深沪两市的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43家为研究对象(深沪两市的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共46家,排除掉3家ST公司),以2007年年报为分析资料(注:有两家公司2008年上市的,以2007年的招股说明书为分析资料,年报及招股说明书来自巨潮资讯),提炼有关研发费资本化方面资料,用EXCEL软件进行加工,整理,得到以下统计数据:

(一)43家计算机软件公司2007年开发费用资本化的情况:

通过以上统计信息,可以发现2007年执行新准则后,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存在以下特征:(1)绝大多数公司仍然采用软件研发费用费用化;(2)资本化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公司开发支出占总资产的比重极小(占比在1%以下的公司比重为70%);(3)开发支出对净利润的影响对大部分上市公司而言并不大,影响在15%以下的公司占80%,在5%以下的公司占50%;(4)每股收益越高的公司,其开发支出对净利润的影响较小。如每股收益在1元以上的公司其开发支出对净利润的影响在8%以下。

三、影响研发费用资本化选择的主要因素

(一)软件公司自身需求,主要是盈余管理的需要

研发费用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其选择是否资本化受管理层影响很大。计算机软件公司研发费用金额较大,而且研发投资在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其他效益,至于在哪一个时间、哪一方面会带来效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准则对怎样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以及开发阶段的支出予以资本化的条件做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判断标准有很大主观性,使会计人员确认存在很大困难。同时,使软件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软件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式。其中最主要需求是公司盈余管理的需要。公司的盈余管理希望公司的业绩波动不大,并且能持续地取得一定的增长率。

对于优良的计算机软件公司而言,如果将应资本化的开发费用费用化,则其盈余将有大幅度下降,公司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被低估。伴随着其研发优势受到市场的认同,其市场价值会大幅上升,导致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相反,对于一些计算机软件公司将应费用化的开发费用资本化,其盈余将有大幅度上升,导致资产价值虚高,资产报酬率失实。

(二)计算机软件产品的特性

计算机软件产品的特性加大了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难度。第一,软件产品具有明显的自主知识产权特性。自主知识产权本身不是无形资产,只有当其为企业拥有或控制,并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加以应用或实施,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时,才能成为企业的资产。第二,软件产品的研发成形过程是一体化不可分割的,其研发一般是封闭式的,采取团体分组协作方式,在其未有真正结果出来前,不能算是已完成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无法划分。第三,软件产品费用发生具有纯费用特点,市场调研费用很少,但生产过程的研发费用比重大,主要是研发人员的薪资,技术含量高。计算机软件产品的特性往往导致研发费用选择费用化,会导致利润及资产、所有者权益被低估。

四、提高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决策相关性的建议

(一)严格督促软件上市公司按新准则进行研发费用披露

新准则对研发费用披露规定,要求企业在附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金额。因此企业费用化的研发费用应该要在“管理费用”科目下明细列示,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应在“开发支出”科目下明细列示。但是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中将研发费用在管理费用列示的计算机软件公司仅有9家,占比20.93%;在这9家中明确列示了研发费用的各个明显项目及其金额的仅有3家,占比6.98%。其他仅说明了管理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研发费用增加,未列示费用化的研发费用总金额及明细。而列示开发支出的上市公司仅10家,其中列明开发项目的仅有4家,占比9.3%。显然绝大多数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不充分。因此,证监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研发费用信息监督,确保上市公司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披露信息,提高研发费用资本化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二)扩展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研发费用的披露内容

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有两个部分:研发费用和收入确认。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计算机软件公司除了按照基本要求披露研发费用外,还应进行扩展披露。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扩展列示以下信息:企业研发项目进展及应用前景;公司所处行业涉及的核心技术的重大变化;每个重要研发项目进程及未来可能变化;是否有机会或风险出现及是否有未来市场潜力等,这对评价企业业绩及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至关重要。这些扩展对信息使用者十分重要,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投资风险,提高决策准确性。

(三)制定研发费用信息披露的监管措施

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公司价值的主要因素。非法操纵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式将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很大风险。同时由于研发费用也涉及公司机密,绝大大多数计算机软件上市公司披露研发费用信息不完整,自愿披露的意愿不足。因此,为了提高研发费用的决策相关性,监管部门应协同相关服务机构制定措施,健全法律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督促企业详细披露研发费用。对于非法操纵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式的公司,情节严重的,应制定严格的处罚措施。

【参考文献】

[1] [美]艾瑞克・普雷斯.精通财务报表――掌握财务数据的25个诀窍[M].张晓晓,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6).

[2] 赵伟.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得国际比较[J].财会研究,2007(6).

[3] 张若如,许敏.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探讨[J].财会月刊,2007(2).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研发费用资本化披露 会计信息

在技术发展的当今时代,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了企业内部的研发能力上。企业自行研发新项目,能够给企业带去巨大的经济效益,可是在这个开发过程中,研发费用的账务处理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研发费用的支出,是否全部进行费用化或者资本化,对企业的会计信息都会有影响。费用化会虚增当期损益,资本化则不能很好的确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完全忽视了研发项目是否成功,是否会给企业带去经济利益,忽略了资产的确认条件。在2006年会计准则修改后,对这一情况提出了新的规定,对研发费用进行了分段,在研究阶段产生的费用进行全部费用化,而在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就得确认为无形资产成本。对研发费用提出了有条件资本化的要求,这更符合我们的会计准则,符合了会计的相关性原则、配比原则等。因此,在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我们的资本化做好披露,以使企业会计信息准确无误,让管理层或其他相关部门能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提高企业发展力度。

1 研发费用披露方式与会计信息含量研究

与国内外相比,我国的会计法规对研究费用确定的相关政策提出较晚,直到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发,使我国企业项目研发的费用化模式转变成了有条件资本化模式,使企业的财务报表表达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在费用化模式下,财务报表遵循的是谨慎性原则,因为一个新项目的研发存在很大的不可确定性。项目研发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经济利益,让人难以确定,能否形成无形资产。费用化模式,违背了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资本性支出原则、配比原则等。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方式,冲减了当期损益,虚增了后期利润,使企业的盈利状况不能真实的反映,并且可能出现盈利波动情况突出;同时,如果企业研发项目成功后,将为企业后续的经营带去巨大的经济效益。可是研发费用全部进行费用化后,我们的无形资产不能在我们的财务报表内反映,缩小了企业的资产价值,使无形资产变成了我们的账外资产,经济收益没有相应的成本确定,违背了会计的配比原则,使会计信息反映不准确。

在完全否定费用化的学者观点里,也出现了全部资本化的赞成者。他们认为企业要去研发项目,肯定是能够成功并且为企业带去经济效益的,应该全部资本化。如果企业明知道不会成功,肯定就不会进行研发工作了。就算一次失败,公司也会进行很多的开发研究,肯定会有成功的。而成功的项目是在所有失败项目的基础上成功的,所以它的收益所对应的成本应该是所有项目的研发费用支出。因此,我们的项目研发费用应该进行资本化。全部资本化的方式,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准确度比费用化高出了很多,也给企业管理人带去了更加详尽的会计信息。但是全部资本化模式,忽略了项目开发中的不可确定性,一味的增加无形资产资本,可是带去效益的承载体不能确定,违背了会计准则的因果关系和资产的确认条件。同时,在会计报表里,虽然不能直接的影响企业利润。可是长此以往,企业的财务报表就会虚增了资产价值,在经营过程中,有可能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制约企业发展。

新会计准则提出后,从很大方面改变了费用化或者资本化的弊端。在准则中指出,项目的开发阶段,符合资本有条件的费用支出,应该计入我们无形资产的成本,不能确认为资本化的,计入当期损益。这一准则的提出,使我们的研发费用的确定更加准确,该资本化的就资本化,该费用化的就费用化,使会计报表表达的会计信息准确性提高。经过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后,使我们的研发费用支出的账务处理符合了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和其他原则等。有条件资本化,把项目开发分成了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研发阶段。在研究阶段,是对实施该项目的调查分析等处理,这些实质不会给企业带去经济效益,所以不符合资产确定的条件,可是能为我们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参考,因此作为管理费用支出。在研发阶段,符合资产条件的就确认为资产,在实施过程中,已能够基本确认是否能为企业带去经济效益,所以符合资本化的条件,确认为资产,不能确认资本化的直接进当期损益。这样的账务处理,很好的反映了会计的配比原则和公允性,更加准确的反映了企业经营的会计信息。

结合三种方式,对研发费用的披露,我们可以看出有条件资本化的方式,更加符合企业经营与国家会计法规,这样做出的研发费用披露也更加完美。经过几年的实施,从上市公司的报表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研发费用的资本化。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方式,能更好的促进企业进行新项目的研发,给社会带去新的价值,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提高了会计信息含量,规范了会计信息披露。

2 我国研发费用资本化披露动机的研究

研发费用资本化,符合会计准则的原则,也符合我国的市场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符合我国会计核算的原则。有条件资本化处理,使账务处理符合了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原则。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让人们获取真实准确的相关会计信息,在费用化模式下,我们的无形资产成为了账务资产,企业报表资产小于实际资产价值,不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含量,让人们无法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资本化方式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符合会计的相关性原则。有条件资本化处理,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在费用化模式下,提高了当期损益,缩减了当期的利润。而项目实施成功后给企业带去经济利益,却没有相应的成本,因此违背了会计的配比原则。资本化处理,确定了以后经济效益对于成本即累计摊销,符合配比原则。有条件资本化处理,符合了会计的资产确认原则。费用化处理,使全部费用进入损益,项目成功后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承载体,符合了资产的确认条件,可是并没有确认为资产。所以资本化符合会计资产的确认原则。

2.2 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相融,国际经济投资更加自由化,让我们国家的经济也站在了世界的大舞台中。这同时要求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跟上国际经济发展的脚步,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大家庭中站稳脚,才能给国家经济发展带去机会。所以,我们必须和国际的会计原则接轨,国际的研发费用处理原则就是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处理也得对研发费用进行有条件资本化处理。

3 公司研发费用资本化动机研究

由于会计准则里面没有明确的规定资本化与费用的条件与标准,因此企业可以自主的分配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主要表现在利润平滑扭亏为盈动因、负债契约动因。

利润平滑,扭亏为盈动因。企业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即让企业可以根据研发的开展,把支出确认为资产的同时,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增加,给企业带去经济利益。当企业利润下降的时候,企业可以调整研发费用资本化,以提高企业的利润。当企业出现亏损的情况下,通过研发费用资本化,缩减当期损益,提高企业利润,扭亏为盈,成为企业盈亏管理的工具。在上市企业中,这样也能表现出企业处于盈利的情况,避免股价波动,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

负债契约动因。由于研发费用资本化,使得我们的支出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这样我们的资产标准,我们的资产价值就会增加,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率就变小了。如果企业负债较大,可能会违约或者是违约的边缘,企业可能会通过这种方式,调整企业的资产,让债权人看到企业有偿债的能力,以达到延长付款期限等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因为经营需要,需要借款,也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以提高资产,让企业申请到更高额度的借款。企业因为负责契约动因,而借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可能性很强,因为这种改变,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

因此,由于会计准则的缺陷性,企业对研发费用的自主控制能力过强。企业在会计披露里,如果未能详细的对研发费用项目进行列示,我们将很难从披露里面获取准确信息。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研发费用资本化披露和会计信息的研究,让我们更加意识到企业报表披露的重要性。企业应该根据我国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得保证账务处理的真实准确性,这样才能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我国经济的发展,才能带动社会共同进步。可是,由于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的操作难度高,会计准则也没有明确指出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划分标准与具体条件,单靠企业自觉与会计人员的能力,还很难有效的控制。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的修改与改善会计准则,使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标准与条件更加明确,使会计人员能更方便的处理,降低企业的自主性,让企业根据法则准确分配研发费用,提供更真实、更可靠、更客观的会计披露。

参考文献:

[1]王姝芸.研发费用资本化披露动机及其会计信息含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2]付会芳.我国上市公司创新行为信息披露的动机[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刘瑞.研发费用资本化动因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4]钟辉.新会计准则下研发费用资本化会计处理的新思考[J].商业会计,2009,05:40-41.

[5]鞠亚辉.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内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探讨[J].商业经济,2009,14:27-28.

[6]周环.解析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J].经济师,2010,11:177-178.

[7]鞠亚辉.基于会计职业判断视角的研发费用资本化应用[J].财会通讯,2011,01:141-142.

[8]柯东昌.研发投入资本化、净资本化与避免亏损、平滑利润动机――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3,03:37-40+

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无形资产 研发费用 资本化

一、新准则中关于自主研发无形资产的规定及其相关会计处理

1、新准则中关于自主研发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 无形资产》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企业应当根据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条件时才能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确定为一项无形资产,否则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实在无法分别到底是研究阶段的支出还是开发阶段的支出时,应将其所发生的所有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但在实务工作中,具体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以及是否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信息进行判断。由于这种主观性,不同的企业和个人在面对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问题上,出于不同的经济利益和能力素养,往往会有不同的处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生产前或者使用前的原型和模型的设计、建造和测试;不具有商业性生产经济规模的试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和运营等,都属于开发活动。

2、具体账务处理方法:

2.1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费用支出,在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时候,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在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时候,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累计折旧”等科目。

2.2企业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应该按照确定的金额,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以后发生的研发支出,应该按照上述第一条原则尽享相关的账务处理。

2.3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时候,应该按照“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3、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相关会计处理例:

甲公司2010年1月10日开始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12月31日达到预定用途。其中,研究阶段发生原材料100万,职工薪酬30万,计提专用设备折旧40万;进入开发阶段后,相关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原材料50万,职工薪酬30,计提专用设备折旧30万;符合资本化条件后发生原材料80万,职工薪酬100万,集体专用设备折旧200万。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分析:根据相关规定,只有在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后的支出才能计入无形资产入账价值,此题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金额=80+100+200=380(万元),确认为无形资产;其他支出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所以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100+30+40)+(50+30+30)=280(万元)。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发生的支出: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800000

――资本化支出 3800000

贷:原材料2300000

应付职工薪酬1600000

累计折旧 2700000

(2)2010年12月31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候:

借:管理费用2800000

无形资产3800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800000

――资本化支出 3800000

二、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评价

新准则对于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首先、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相关规定,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资本化处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资产情况,从而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这样企业的财务报表才能给投资者传递更加真实的信息。其次、研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无疑会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会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企业从而也就可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最后、研发费用资本化可以更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新准则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并将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中列示,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可以有效的向投资者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随着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大力支持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如何准确的计算出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成本,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就显得极为重要。新准则对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并将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中列示,这与旧准则对于这一概念的处理,更加合理。虽然目前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和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研发费用资本化在实践中的不断运用,必将能够探讨出更加合理和操作性强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王泽山《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思考》 会计之友 2009

[2]段革花《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3]刘静《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利弊》 现代商业 2009

上一篇: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 下一篇:民间资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