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

时间:2023-02-27 18:48:24

银行资本充足率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本结构 充足率 盈利能力

一、研究背景

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2009年,中国能够完成GDP 增长8%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近10 万亿元的贷款的投放,但这也造成了各大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一度告急。2010年三季度以来,国内各大银行普遍出现了资本充足率下降的现象,部分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也一度逼近了8%的红线。

面对2009年大量发放信贷所造成的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各大银行都多次采取措施,多途径融资,以使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线以上。2010年,交通银行通过A+H股配股方案,补充核心资本;中行也通过发行A股可转债,补充附属资本;建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充实公司资本。2011年,农业银行完成了500亿元次级债的发行,募集资金用于补充附属资本。除此之外,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多次进行大规模的融资活动。

二、银行资本金概述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单个银行及整个银行体系稳健性的最重要指标,是抵御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内部防线。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核心资本在银行资本中是最稳定、质量最高的部分,银行可以长期占用用来吸收银行在经营管理中所产生的损失,是银行的永久性资产。附属资本中的长期次级债可以较为迅速的筹集资本已达到监管的要求。但次级债券最终也是需要偿还的,且其比例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因而它只是解决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的临时性措施。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注资形成核心资本比重过大

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 亿元特种国债注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当年基本达到了8%的最低要求。1999 年以后,中央政府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大国有商行共1.4 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解决了四大国有资本监管不达标的问题。之后,中央政府又多次通过中央汇金向中国建行、工行和中行注资。提升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造成核心资本充足率过高的现状。

(二)附属资本不足

就资本结构而言,发达国家银行平均都拥有占资本额50%以上的附属资本,而我国的商业银行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附属资本金在总资本金中所占的比率更小。而附属资本充足率不足的现状,极大制约着抵抗风险能力和扩张能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对风险认识不足,资本管理技术欠缺

我国银行业在业务经营和投资中,对银行面临的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极端损失尚没有客观量化分析,对于信用风险之外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更没有足够认识,对于通过将风险量化作为成本定价转移到预期损失、或者资本覆盖非预期损失均处于初步研究阶段。

(二)业务结构不合理

银行业务结构的不合理体现两个方面。首先,信贷比重过大,贷款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中占据了约60%的比重。其次,中间业务发展滞后,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上市银行通过中间业务获得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到20%。

(三)盈利能力不足

我国绝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与英国银行业平均26%、美国银行业平均20%的收益率相比相距甚远。2008年,南京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只有1.55%,但这却在我国14所主要的商业银行中位居榜首;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运用资产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改善资本充足率结构相关建议

(一)从影响资本充足率的银行自身经营来看

业务多元化、平衡发展。商业银行需改变极度依赖信贷业务的经营理念,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和零售业务等,向业务经营向多元化、创新化发展,以拓宽自身盈利渠道,增强盈利能力。

进行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通过把风险权重较高的贷款和其他资产转化为现金,降低资产方的风险水平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从而降低对资本的要求,相应提高资本充足率。

(二)从外部监管方面来看

加强监管力度,控制银行风险。《新巴塞尔协议》提出银行监管框架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充足率、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银监会应依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出台并适时调整相关法规条款,以推动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控制机制,实现资本要求与风险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密切配合,提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灵活制订政策,留有调整空间。一方面鼓励银行做好自身的资本补充规划和资本使用规划,达到风险和收益的统一,另一方面通过对银行进行个别性指导,避免出现一刀切所带来的整体性损失。

参考文献:

[1]吕东.10 万亿信贷难担结构调整重任银行业摆脱信贷依赖或成关键[J].中国证券报, 2010(01)

[2]赵艳,张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结构的改善研究――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J].金融与经济,2009(08)

[3]李振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资本管理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 2006.(04)

[4]王佳佳.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和方法[J] .理论界, 2007(05)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解析

随着各商业银行2009年年报、2010年中期报表的披露及《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资本充足率再次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截至2009年底,我国239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4%,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都在两位数以上,远远超过巴塞尔委员会8%的标准;核心资本充足率多数在9%左右,也远超《新资本协议》4%的要求(见图1、图2)。但2009年三季度后,各大银行快速增加放贷量,资本随即呈现快速被消耗的趋势,导致几家大行的资本充足率较2008年有所下降。其中,居于首位的工行资本充足率比2008年的13.06%下降了0.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2%交行位居第二,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15%;建行第三,资本充足率为11.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31%,分别较2008年下降0.46和0.86个百分点;以11.14%的资本充足率位于第四的中行,较上年下降2.29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也下降为9.07%。2009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居同业首位但资本压力最为显著(见图3)。而根据上市银行公布的2010年三季度报表数据显示,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2010年9月底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12.52%、12.11%和11.63%,较2009年均有所提升……可见,监管部门及各商业银行均非常重视资本充足率指标的提高,该指标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资本金安全状况及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将就什么是资本充足率?这些指标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进行详细解析。

一、资本充足率的意义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监管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金融管理当局对该指标的规定旨在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实行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的市场风险资本)

具体来说,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包括捐赠和资本溢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重估储备、一般准备、长期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扣除项包括商誉、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的资本投资。作为国际银行监督管理基础的《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以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来衡量,其目标标准比率为8%。

资本充足率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考核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的重要监测指标。人民银行在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中更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目前,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要求下,银监会已建立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把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提高到10%(对中小银行)和11% (对大型银行),目的在于在信贷扩张和银行收益较好的时期,要求银行多将收益转化为资本和拨备用以抵御未来的潜在风险,提高抵补预期和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使商业银行更加安全、稳健地经营和发展。

二、资本充足率指标解析

(一)现有计算公式下,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分析

面对监管法规的要求,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增加分子量和减少分母量的途径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某一特定比例(比如8%以上)。

1.增加分子的途径

通过增加分子的途径来补充资本,代表着银行必需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资本。如果银行通过增发新股、配股或是减少分红的途径来补充资本,则需要付出很高的协调成本,且实施难度大,在短期内也不易见效。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最可行的补充资本途径便是通过发债来补充附属资本,在周期性的低利率时期这种方式尤为流行。2009年以来出现了商业银行成群结队大规模发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据统计,当年的发行规模已超过2 000亿元。

不过,发债方式也将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如果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从附属资本中将银行间互持的次级债或混合资本债全部扣除,那么,商业银行通过发债方式补充资本的能力会被大大削弱;另一方面,监管规则要求,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补充的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也即,如果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不足,即使补充再多的附属资本也不能从实质上提高资本充足率。

2.减少分母的途径

减少分母的途径,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压缩分母的风险资产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一方面,在风险权重不同的情况下,收益率既定,商业银行一般会选择首先压缩风险权重大的资产;另一方面,风险权重相同,银行为保住收益率通常选择压缩其他风险资产而不是收益率更高的风险资产。目前,银行通常确定的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依次为:央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原来因收购坏账而发行的债券,风险权重为0%;超过4个月的商业银行债权、银票为20%;对公用企业的贷款和发行的债券、对居民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50%;对个人和企业的一般性贷款和各类企业债券、商业票据、银行间互持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风险权重为100%。

在上述风险资产中,商业银行一般会选择压缩向企业和居民发放的普通信贷资产及信用类债券,而将增加持有央票、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未来,出于最大程度提高收益的考虑,银行可能会选择利用信贷资产理财的方式,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压缩表内风险资产。

(二)资本充足率并非越高越好,是一个适度指标

现代商业银行对资本金需求表现为:资本金规模数量越大,其充足度越高,商业银行抵抗风险能力就相对越强,公众对其就越有信心。从我国当前状况分析,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必要的,银监会把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提高到10%(对中小银行)和11%(对大型银行)就是这个原理。然而,银行资本并非越多越好。这是由于资本金达到某一数值临界点后,它的边际收益就会呈现下降趋势,而且资本金数量过多也会造成由于筹集和管理方面等成本的增加而形成边际成本也增加上升,导致资本的财务杠杆比率下降,进而影响银行收益,致使股东收益降低,从而损害到银行的整体价值。假如银行资本金太低,就会增加对存款等其他资金来源的需求量,增加经营风险,造成银行边际收益降低。所以,商业银行资本金也存在一个规模最佳的问题。如何确定银行资本金的最佳额度便成为金融当局和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所面临的“必答题”。

(三)资本约束的局限性

20年来巴塞尔协议致力于不断的修改完善中,其基本理念认为现代银行的资本必须有效覆盖各种风险。为限制银行在资本不足情况下过度扩张规模,在1988年出台了巴塞尔协议。而在2004年出台的新资本协议中,要求资本覆盖的范围更广了,除了原有的信用风险外,又增加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总之,要求商业银行有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成为其主线。然而经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欧美银行的情况研究表明,即便是核心资本充足率达标也不能保证银行有足够的抗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由此说明,巴塞尔协议确定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资本无法有效抵御全部风险,资本约束也存在相对的局限性。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两方面:

1.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因素

此次金融危机中,一部分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它的资本充足率并不低于8%的监管指标,部分还高于8%,然而还是发生了破产或被收购、政府托管的情况,其中流动性风险起了很大作用。流动性风险因素给银行带来的影响有相当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基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表现为短期资产价值无法对短期负债进行支付并且有偶发的资金外流现象;二表现为筹资困难;三表现为流动性严重不足,资本无法对流动性风险有效应对,如果要用资本抵御流动性风险会大幅提高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所以,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的确立、流动性风险的强化监管,应该是全球金融机构今后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衍生产品的不确定风险

纵观此次金融危机,由于多种相互交错的衍生产品的产生,形成“牵一发动全身”的情形,给金融体系造成难以统计的损失,资本需求量大幅提高,进而导致银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几乎为零,银行将会陷入无以为继的经营困境。因此,资本不能覆盖衍生产品的不确定风险。而当前新资本协议并未规定衍生产品的资本风险的计量方法,这是新资本协议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四)资本充足率数据背后的真实问题

表面上看,各银行公布出的资本充足率数据不仅是达标的,而且还相对较高,但经过反复观察就可以看出,有不少银行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资本充足率达标就满足了监管体系的要求。所以,国内有些商业银行对经营机制的改革仅流于形式而不追求实质,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仍然停留在“要我补充”而不是“我要补充”的状态上。一旦监管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便不是要求政府给政策就是伸手向股市再融资,或者是通过其他各种渠道追求数据上的达标,从而带来了巨大的隐忧。主要有以下表现:

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不合理,资金缺口问题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来源的构成中主要是实收资本,附属资本几乎没有,必然会对资本总额的增加带来影响。当银行经营出现亏损时,为弥补亏损,银行的资本金将会随之减少,但又缺乏合理补充途径,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资本严重短缺的状况。当前国内各商业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已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招商银行预计于2010年至2012年该行将会面临累计超过200亿元资本缺口;建设银行也表示在已发行600亿元次级债的基础上,还将通过发行200亿元债券筹资。可见,银行的筹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其资金缺口将越来越大。

2.我国商业银行过分依赖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

2009年的大规模放贷直接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下降。2010年,A+H配股的再融资方式成为中行、工行、交行、建行等四大商业银行选择融资的主要方式,融资数量总计达2 870亿元。目前,市场资源的分配尚未真正市场化,在此情况下,如果将股权融资作为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渠道,将使得在争取资本支持的同时强化资本监督和改善内部治理的意义完全失去,而且某种意义上也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本来已在滋长的银行内部人控制倾向。长此以往,银行将忽视内在资本生成机制的培育,而习惯把股权融资当作资本充足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补充源泉,一再向资本市场伸手融资。这已是在某些上市银行再融资动向中一次又一次发现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而对于银行过分依赖资本市场再融资的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不仅不阻止,反而还给予积极配合,很大程度上纵容了银行总是依赖资本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再加之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低,更容易使银行经营陷入“扩张规模――再融资――扩张规模”的非良性循环中,这不仅导致银行的风险加大,而且使得银行业务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不规范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为了盲目扩大规模和追求包装财务指标,相继采用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来弥补资本充足率。截至2009年8月,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规模已达到2 316.5亿元,其中14家上市银行的次级债余额大约为3 766亿元。经监管机构调查发现,银行间交叉持有的次级债已有51%的比例。这说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事实上是有很多水分的,同时银行间你持有我债券、我持有你债券的情形也带来巨大的隐患,一旦某个银行遭遇风险,“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不可避免了。

三、商业银行真正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建议

(一)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

充足的资本金、稳定的资本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健康、稳定、有序地经营与发展。对于如何解决资本的问题,本文认为大力引进资质优良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是各商业银行明智的战略选择。资质优良的战略投资者不仅资金实力雄厚、持股期限长、数量较大,而且他们还拥有核心技术、超前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更重视获取长期战略利益,从而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开放、优质的股权结构及最终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构建新的经营模式

巴塞尔资本协议将资本充足率确定为最基本指标,用来考核商业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抵御风险,其真正意义在于督促银行要从根本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要立足于转变经营模式、注重培育资本生成机制。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补充,银行应更多考虑用留成利润来补充,而不是仅仅依靠股市再融资。因为,利润是银行实力的表现,用留成利润补充资本金,事实上是将企业的放贷规模与银行的实力相联系,对银行的稳定发展更有利;而用再融资来补充资本金,银行就会将股市当成“提款机”,盲目扩大放贷规模,从而使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测量方法,减少风险资产

为应对金融危机,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资本充足率风险。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测量方法来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根据风险取向,确定不同的资本充足率并对已积累的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数据观测尽可能准确判断未来风险;其次应加快剥离不良资产,加快对坏账、呆账的核销,加快健全并从根本上改变导致不良贷款的体制,降低银行资产的风险权数,提高资金循环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比例,从而有效地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确保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 王光宇.2009-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R].

[2] 魏涛,杨荣.中小上市银行2009年年报分析[J].银行家,2010(5).

[3] 张晨,赵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结构研究[J].经济与金融,2009(8).

[4] 白晓东,邓波.提高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分析[J].财政研究,2008(10).

[5] 钱先航,吴凤霞.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济南金融,2007(9).

[6] 郭琼琼.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提高路径[J].时代金融,2008(5).

[7] 廖岷.从美国和全球金融危机比较中美金融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2008(6).

[8] 孙伶俐.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监管的思考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15).

[9] 黄家胜.透过全球金融危机看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2009(5).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有关资本充足率的标准

资本充足率指银行自身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自由资本是银行稳健经营、抵御风险的保障,当银行发生风险时,首先用自由资本冲销。因此,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是否充足、抗风险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是银行信誉的基本保证。在各国的银行监管实践中,资本充足率也是一个重要的监管指标。关于资本充足率,各国主要遵循《巴塞尔协议》规定的主要原则。

《巴塞尔协议》最初制定于1988年,首次提出商业银行应当具备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总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即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4%),为银行稳健经营、减少风险提出了标准。

我国银行的资本监管借鉴了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框架,同时也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2006年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2007年实施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加强了资本监管的约束力度。(表1)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其中,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分析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因此要分析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因素,就要从自有资本和风险资产分别着手。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因此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作用。银行能有效获得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

获得自有资本最好的方法无疑是上市筹资,这在发达国家也是普遍现象。通过上市筹资,上市银行可以获得大量资本,改善资产质量,提高资本充足率。当然,上市筹资并非是获得资金的唯一渠道。上市银行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金,像发行可转债、次级债券等。招商银行2005年通过IPO融资110亿元,资本充足率由2004年的10.26%上升至2005年的12.57%;2007年招商银行通过发行可转债和次级债分别融资65亿元、35亿元,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增长0.06个百分点。浦发银行2006年通过增发融资25亿元,同年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民生银行2006年发行可转债40亿元,资本充足率较上年增长0.4个百分点。华夏银行2006年通过IPO融资56亿元,2006年的资本充足率由2005年的8.5%增长到10.32%。

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不仅仅是资本,因此不能仅凭资本增加与否来判断资本充足率的增长。如,浦发银行2007年发行次级债融资58亿元,但2007年的资本充足率为8.03%,较2006年的8.64%有所下降;同样,华夏银行2007年发行次级债获得资金42.5亿元,资本充足率却由2006年的10.32%降至8.61%。

深发展近年来的经营状况一直不好,各项指标均为五家上市银行中的倒数第一。2007年深发展通过配股融资,至年底配股计划仍未完成,2007年的资本充足率也仅为2.3%。

(二)分母项的影响。要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方法,即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加总计算。因此,要提高资本充足率,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加快处理不良资产。这里对风险权重低的银行业务不多论述,主要考虑银行的不良资产。

五家上市银行从2003~2006年不良贷款比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但2007年与2006年相比,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有小幅下降,其他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都有所上升,尤以深发展最为明显。比较五家上市银行各年的资本充足率可知,2007年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上升了0.06个百分点,同年招商银行还通过发行次级债和可转债共获得资金100亿元。除招商银行外,其他四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有所下降,深发展更是降到了2.3%。这与商业银行近年来的贷款高速扩张不无关系,高速扩张的贷款规模在宏观调控下呈现出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结果。2007年末,五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总计437亿元,比上年增加70亿元,同比增长19.20%;各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都明显上升,其中,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上涨速度最快,达45.19%,净增11亿元;深发展的不良贷款净增额最大,达到30亿元。2007年的逾期贷款余额较2006年也有明显上升。

可见,不良贷款的增加导致各家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盈利能力的影响。盈利能力是指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强可以使银行的内部融资能力强,可以使银行通过内部积累提高资本充足率。但我国银行的盈利来源单一,盈利能力较国际大银行较弱,差距较大。我国五家上市银行通过内部积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能力还较弱。通过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上市银行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都差距明显,对于利用内部积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能力大为减弱。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截至2009年末,我国239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4%。截至2010年末,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2011年6月末,311家商业银行全部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2%,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9.92%[1]。

S银行在组建城市信用社之初,因组建前遗留的不良资产较高,资本净额较低,资本充足率未达到最低监管要求,之后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对资本进行补充,资本充足率水平逐年提高,截至2011年底为15.67%。

一、S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银监会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S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

S银行2011年末的资本充足率达到15.67%,远高于新资本监管非系统性银行10.5%的最低资本要求,也高于2011年已达标的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然而该行2010年末的资产总额为135.3亿,2011年比2010年增加45.6亿,增幅33.7%,可见近年资产规模增长迅速。且2012年要设立分支行5家、小企业专营机构5家,未来三年在宁夏地级市实现网点全覆盖,规模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随着规模的扩大及其对资本的占用,为了保障业务能快速增长,跨区域经营目标能实现,仍面临着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

(二)资产结构单一,收入结构不合理

S银行的资产结构中以信贷资产为主,使得收入结构中以传统的利息收入为主,占全部营业收入的90%左右,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很低,需要风险资产最少的中间业务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

(三)资本金结构不合理

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构成,S银行的资本基本上全部是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一般风险准备等核心资本构成,附属资本所占比例很低,仅占全部资本的6%,资本金结构不合理。

二、S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方案设计

结合S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S银行仍需继续补充资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加资本总量,优化资本结构;二是压缩资产规模,调整资产结构[2][3][4]。

(一)增加资本总量,优化资本结构

1.从利润中留存积累。从利润中留存积累,通过法定程序转增资本金,提高内部资本积累能力,是S银行稳定持续补充核心资本重要且有效的途径。2011年,S银行通过利润留存增加盈余公积0.36亿元,一般风险准备0.36亿元,未分配利润1.35亿元,从而使资本净额增加2.07亿元。

2.争取税收优惠政策。S银行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五项,第一,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贷款损失准备按全行贷款余额的1%计算的部分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第三,5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按90%征收;第四,中小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按贷款五级分类认定结果计提的部分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第五,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免征印花税。通过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进而使税后净利润增加,按照净利润10%的比例提取的法定公积金、一般风险准备增加,未分配利润增加,这些都是核心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资本增加。

3.调整股利分配政策。根据《S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税后净利润按照提取法定公积金、提取一般风险准备、分配股金红利的顺序进行利润分配。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都是核心资本的组成部分,因此提取法定公积金和一般风险准备不会影响资本的总量,仅影响资本的结构,而如果以现金分红的形式分配股金红利则减少了未分配利润,进而减少了核心资本。S银行可以通过转股金红利为股东再投资,将这部分分配进入到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仍是核心资本的组成部分,不会影响资本总量。

4.发行中长期债券。根据《巴赛尔协议》,商业银行可以发行中长期债券补充资本,属于附属资本范畴。S银行尚未发行中长期债务,附属资本中仅有贷款一般准备,资本以核心资本为主,发行中长期债务可以增大资本中附属资本所占比重,增加资本总量,且调整资本结构。

5.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可以给S银行带来长期使用的资本,增强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战略合作,S银行可以吸收和利用战略投资者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丰富的战略资源和良好的声誉,在较短时间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展业务合作,帮助S银行更快的成长和成熟起来,产生资源协同效应,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但要避免一股独大的现象,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经验和技术时,也要注意与本地区特点和S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压缩资产规模,调整资产结构

1.压缩资产规模。按照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在既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下,资产规模越大,对资本的需求也越大。因此,如果资本充足率未达到要求,可以通过出售一部分高风险或有问题或市价水平较高的金融资产,以减少资产规模,就会相应提高资本对资产的比率。与工商企业不同,银行资产构成有其自身特点:第一,现金资产存量较高;第二,金融债权比例极高;第三,房产等被固化了的资本相对较少。压缩资产规模应符合银行资产管理的目标要求。

2.调整资产结构。在总资本和总资产不变的情况下,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中高风险资产的比重,可以相应降低风险资产规模,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S银行100%风险权重的资产占了全部资产的45%,大量消耗资本。资产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是贷款,可以通过降低具有100%风险权重的贷款比重,提高具有较低风险权重的国债和金融证券投资比重,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网站.

[2]冯曰欣.商业银行经营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江志流.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理论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李霁友.商业银行资本金制度[M].科学出版社,2004.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资本具有多种功能,其关键作用是吸收意外损失和消除银行的不稳定因素。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金与风险资产的比率,是衡量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稳健性的重要指标。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谋求自身发展的自我约束机制,是金融监管机构使用的统一的监管尺度。

《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并且对资本充足性的测定作了说明。2004年6月修订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银行面临的不再是相互独立的单一风险,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相互联系渗透的风险体系,需要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为此,在现实银行经营活动中,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新协议提出的三类风险,通过控制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来提高资本充足率。

信用风险控制策略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信用活动中,而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面临的信用风险最大。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最后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且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究其根源,就商业银行而言,作为贷款人放松了审慎经营原则,扩大了次级信贷市场的信用风险。

由此可见,严重的信用风险不仅威胁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安全,还有可能冲击整个银行信用体系的稳健,引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商业银行应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处理和评估,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在一定收益水平下使信用风险最小化。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内部评级系统的管理,建立全面的、高质量的信用数据库,提供更多有关损失发生时的资料,以形成有效的量化分析。在执行层面上,要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管理结构应兼顾风险控制的任务目标和以客户为中心、市场盈利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在决策层面上,商业银行要建立以风险识别、风险衡量和风险监控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的风险决策体系,坚持公正和透明的原则。在评价层面上,商业银行通过内部和外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程序进行检查,了解确认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此外,在加强商业银行现有评估系统的同时发展独立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运用外部力量加强对借款人进行监督与评估,以增强市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有效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商业银行要完善信用分析制度,即确定贷款质量和贷款人还本付息的能力,可以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提出的6C原则,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或抵押(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连续性(Continuity)。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特殊情况拟订一套完整的评级方案,并设立专门部门对企业进行评级。其次,商业银行要注意企业的贷前量化分析,即对贷款的企业进行各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再次,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的分析预警体制,合理的分析预警体制可以帮助其有效地避免呆账、坏账的发生,减小银行潜在的风险。同时,银行也应避免贷款的过度集中,尽可能分散化地选择客户,从而将信用风险进行分散,确保稳健经营。最后,商业银行要严格依法放贷,保证贷款资金的保值。

(三)调整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

商业银行要通过调整资产结构来减少风险加权资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规定要对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计提资本,将表外项目通过信用系数转换为对等数量的银行贷款。一些信用转换系数较低的业务如投标保函、履约保函等往往是能为银行带来较高收益的优良业务,并且获得的利润能转增资本金,这样商业银行能通过大力开展这些业务提高资本充足率。此外,实施资产证券化或资产出售则可以把风险加权较高的贷款和其他资产转化为现金,降低资产方的风险水平和加权风险资产的总额,相应地提高资本充足率。

市场风险控制策略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风险因子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将会带来市场的广化和深化,这两种情况会造成商业银行资产组合日趋复杂,组合市值的波动将更加明显。同时,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将越来越明显化、复杂化。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制定合理的策略来控制市场风险。

(一)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规避策略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回避策略即指商业银行根据一定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风险。例如在无法准确预测利率变动趋势以及不可能完全自主地控制资产负债结构进而改变资金缺口时,商业银行应采取缩小资金缺口甚至零缺口资金配置策略来规避利率风险。

同样,也可以通过轧平外汇头寸以避免外汇风险敞口,或利用货币、汇率互换来避免汇率风险。

(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分散策略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分散策略是指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实现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要通过确定组合管理目标、制定组合管理政策、构建证券组合、修订证券组合资产结构以及对其进行业绩评估来分散风险。例如,在债券市场中,银行应分散地投资多种债券,可使银行盈亏相抵,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总体上将缩小。对于外汇风险分散,银行可以通过采取持有多币种外汇头寸(或黄金头寸)来实现,这样就可以用其中某些外汇汇率上升的收益来弥补某些外汇汇率下跌的损失。

(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转移策略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转移策略是指银行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将其承受的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也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和利率期权。这些金融衍生工具能帮助银行消化系统风险,为现货市场提供了一条转移价格风险的渠道,从而将市场价格变动导致的风险从正常的实际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

操作风险控制策略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存在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和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包括法律风险。随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其列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三大风险,操作风险日益成为银行业监管的重要领域。与其他风险不同,操作风险内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并且几乎涉及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确保操作风险管理活动被有效地理解和执行。采用集权、分权相结合的职能型组织架构,在操作风险战略决策的制定和管理上实行最大限度的集权,在风险控制的具体实施上设立多个部门联合操作,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组织形式。同时,商业银行应注重基层机构的管理,以其执行效果作为评价、验证管理绩效的标准,全面提升整个系统的管理水平。

(二)开发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商业银行应由粗放的检查控制手段转化为细致的管理风格,即深入了解分析风险要素,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并对关键环节实行日常监督机制和预警机制,制定重大风险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流程。此外,商业银行要致力于进一步开发包括操作风险管理在内的综合管理系统,全面实现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的信息化,用计算机代替大量简单重复的、低效率的手工操作,实现计算机系统的硬控制。

(三)加强内部监控和外部监督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对风险管理制度、风险控制流程以及制约机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更要求对这些制度、流程、机制本身的科学性进行审核。外部监管部门应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的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操作风险控制体系、防范机制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上。同时,监管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操作风险监管标准或业务指引,帮助商业银行在管理操作风险时明确方向。监管部门还应改进监管方式,定期组织各商业银行交流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对潜在的操作风险迹象及时预警。

综上所述,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保持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要保持良好的经营理念、超前的风险意识,创建先进的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的考评机制,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处理控制提高资本充足率,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许多,蒋正军.多渠道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中国金融,2004(4)

3.苏春余.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A].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

4.柳永明,李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第6篇

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资本金相当于风险资产的比例,用以表明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资本充足率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最基本的损失承受能力,因而成为各国监管当局一个很重要的监测指标。198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简称《资本协议》),把银行的资本分为一级资本(核心资本)和二级资本(补充资本)两部分,一级资本包括股本金和从留存收益或其他盈余中形成的公开储备,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储备金(仅限于加权风险资产的1.25个百分点)、混合型债务资本工具、次级长期债务(不超过核心资本的50%),并要求二级资本总额不得超过一级资本;风险资产包括表内外加权风险资产,风险权重根据资产性质划分为五个档次。《资本协议》提出国际活跃银行要达到4%的一级资本和8%的总资本的最低比例。1996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又颁布了“关于市场风险的修订案”,把市场风险纳入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并引入“三级资本”的概念,专门用于抵御市场风险。

由于《资本协议》对各类资产风险权重的分类较粗,对同一类贷款采用同一个权重,如公司类贷款风险权重统一规定为100%,不考虑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而且风险权重是以资产形成(如贷款投放)之初的还款风险性质确定的,没有反映随后资产质量的变化,使资本充足率缺乏风险敏感性。因此,最新修订的资本协议,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方面实施了两大改进:一是改变以往确定风险权重的方法,引入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风险评级法;二是由以计量信用风险为主,改为全面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资本要求。这两项重大改进,将有助于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算资本充足率基本是采用现行的《资本协议》,资本总额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按照风险资产计提的呆账准备和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还要从资本总额中扣除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中的投资、尚未冲减的呆账损失,然后再除以表内外加权风险资产。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2006年将由国际活跃银行率先实施。尽管我国推迟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时间,但是新资本协议所确定的监管理念和测算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今后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所以,必须从新老资本协议两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立足自身努力提高资本充足率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产业务扩张速度很快,超过了资本金的增长速度,所以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资本金,使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并且应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要求条件为主要选择。

提高盈利水平。由盈利转增核心资本是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基本途径。为增加盈利,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多渠道运用资金,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不断扩大盈利空间;另一方面,在财务管理上要加强核算,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和管理会计,开源节流,以创造更多的利润充实核心资本,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

通过改制和公开上市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募集资本金。吸引境内外资本加入、建立开放的股权结构,是国际上大银行的共同特征。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公司制改造步伐,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实施股份制改造并上市,适时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资本。2003年12月,银监会颁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将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最高比例由以前的15%提高到20%,为国有商业银行吸引外资提供了更大空间。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过程中还要积极探索和尝试吸收民间资本,推动股权结构多元化和资本总额的增加。

清理和重置固定资产。国有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中,自建或购置了一批固定资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不断扩展,地价和房价上升,一些功能性的内部管理和信息应用系统价值也在提升,对这些固定资产,国有商业银行应重新进行评估,将增值部分计入资本金。此外,在金融秩序混乱时期,国有商业银行曾通过账外经营、虚列支出、使用信贷资金等形式购建了一些固定资产,这部分资产,虽经多次清理,仍有一部分滞留在账外,应对这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入账,真实反映资产状况以便相应增加部分资本金。

发行次级定期债务。发行次级长期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是国际上商业银行通行的做法。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可以将不超过核心资本50%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比例低,有发行空间,而且,居民个人和投资机构的资金充裕,潜在购买力也比较大。银监会已出台政策,允许商业银行发行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这将推动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务补充附属资本。

尝试发行混合资本工具。混合资本工具是一系列同时具有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性质的特殊工具,如长期优先股、永久次级债务、可转换债务工具等。巴塞尔协议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混合资本工具可以纳入二级资本。与次级定期债务相比,混合资本工具可以用于银行持续营运的损失,而不必同时停止交易,在银行盈利不敷支出时还可以推迟支付利息;次级定期债务仅在银行破产清算时才可用于清偿银行的损失。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创造条件探索发行混合资本工具补充附属资本的途径,可供考虑的混合资本工具有长期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务等。

实施资产证券化或资产出售。资产证券化和资产出售可以把风险权重较高的贷款和其他资产转化为现金,降低资产方的风险水平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从而降低对资本的要求,相应提高资本充足率。

减低表外风险资产。表外业务的风险权重较高,要谨慎发展表外业务。特别是在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较弱的时期,从保持资本充足率的角度考虑,要适当控制风险权重较高的业务的发展。降低表外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同样可以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改善资产质量。按照现行办法,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须直接冲减呆账贷款。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多,特别是呆胀贷款规模大时,会造成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如果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不良资产高,还将导致风险资产总额的增加,同样会造成资本充足率下降。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不断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大力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努力改善资产质量,这样近期可以减小核销或冲减呆账的压力,长远可以直接减低风险资产总额,二者都有利于资本充足率状况的改善。

调整经营结构。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调整资产结构。《资本协议》对资产的风险权重是按资产的性质确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状况。所以,调整资产结构要首先增加低风险权重业务的占比,如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或以个人住房为抵押的贷款,这些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讲也是优良业务。二是发展中间业务。除了其中的或有业务以外,开展中间业务不会增加风险资产总额,所以不会要求资本金的相应增加。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远远低于国际大银行的水平,应高度重视发展中间业务。另外,中间业务带来的利润还可以转增资本金。所以,发展中间业务可以从分子和分母两个方面同时提高资本充足率。三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考虑永续发展、适度增长、结构合理等因素,就要控制资产规模的扩张,甚至压缩资产规模,使资本充足率回升到合理水平。

需要国家必要的帮助和政策支持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资人,在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特殊时期,国家应对国有商业银行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政策支持。

国家注资。国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不到监管要求时,国家要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直接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因此,国家应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量的资金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2003年年底,国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行和建行,但考虑到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比较大,如果上市其资本充足率还要再高一些,不可能一次性补足,可以考虑定向发行特别国债的办法,补充某些资本金缺口较大国有银行的资本金。

减税返税。税收的多寡直接影响利润的高低,进而影响转增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缴纳的税收包括营业税及其附加、所得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在数量上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为主。近年来银行业的税负水平有所降低,1997年国家把银行业的所得税税率由55%调低到33%,并从2001年开始把商业银行的营业税税率由8%逐年降到了5%.但是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的税负水平仍然比较高,特别是营业税偏高,美、日、英、法等国对银行均不征收营业税。而且,目前商业银行的营业税以同业往来以外的营业收入为计税依据,纳税基数较大,而在国外如德国征收营业税仅是以利润为纳税依据。在所得税方面,还存在内外资银行税负不公平问题,外资银行除了享受特殊的减、免、退所得税和税前扣除政策外,所得税税率仅为15%,不到中资银行的1/2.

从公平税负的角度出发,一是要将商业银行的营业税税率再进一步降低到3%,与其他服务性行业营业税税率基本接近。二是要减小营业税税基,从现行营业税计税依据中扣除利息支出,即主要对增值部分纳税。三是要尽快统一内外资银行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此外,为了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在实施股份制改造以前,对其上缴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应实行暂时返还政策,返还部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

剥离不良资产。剥离不良资产可以直接减少风险资产总额,从而降低对资本金的要求。1999年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曾分别向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近14000亿元的不良资产。虽然直接剥离不良资产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减轻国有商业银行自我消化不良资产的压力和责任感,但是,对由于历史性原因特别是政策性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同时又没有包括在前一次剥离范围内的,应考虑再次实施剥离。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新巴塞尔协议

1、引入银行资本充足率及简述新巴塞尔协议

1.1引入银行资本充足率概念

银行资本可以简单的从公认会计原则上定义为: 累计计算的银行总资产与银行总负债的账面价值之差,即银行的净值。根据《巴塞尔协议》所提出的概念,银行总资本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股本,公开储备;附属资本包括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一般储备金、一般呆帐储备金、混合资本工具、次级长期债务等。

银行资本的用途直接影响银行资本的数量及其充足度。一般认为银行资本有以下四方面的基本用途:

(1)当银行破产时,银行资本首先被用于赔偿费保险性存款。因此,银行资本金起到了增强公众信心、防治银行倒闭的作用。

(2)当银行出现非预期性或意外损失时,银行资本可用于消化这些亏损,从而恢复公众信心,使银行得以继续正常经营。

(3)银行资本还用于购置日常金融服务所需的各种装备与设施。

(4)在当局关于最低资本限额规定下,银行资本构成对银行资产无节制膨胀的内在限制。

银行与公众之间长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对银行而言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掩盖银行储备不足和资产质量低下的窘迫,也可能因公信力的丧失而破产倒闭。银行困境的解脱取决于清偿能力尤其是流动性的大小。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做法一是资产变现,二是市场介入,但是这两种做法的劣势非常明显。除了要损失大量的交易费用之外,还要受到市场资金可供量的严格制约,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各国中央银行一方面充当最终贷款人,在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时对其施以援手,另一方面则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对受损公众进行补偿。这类亡羊补牢式的举措都是立足于银行的,没有对银行的经营过程提出根本性要求,因而不仅未能有效地遏止银行的倒闭,反而可能增大了银行破产的风险,故而遭到经济学家的批评。由于最终贷款人的存在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商业银行一方面有通过增加高风险投资转嫁保险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有扩大债务依存度的冲动和便利,破产风险因此不断累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以及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巴塞尔委员会逐步将银行的监管从修补转到内部调控,即银行资本金充足率的设定呼之欲出。

由于银行资本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确定银行进本金充足率的警戒线。

1.2简述新巴塞尔协议

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以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为主要特点的新资本监管框架草案第一稿,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新巴塞尔协议》希望资本充足率标准维持在8% 的水平上,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但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做了重大调整,尤其是给出了两种计量信用风险的方法,即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计算方法的改变无疑将在事实上调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并很可能相对提高发展中国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2、资本充足率管理重点

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和我国银监会颁发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核心指标,对其的管理应注重三个重要的方面。

2.1风险覆盖面管理

1988 年的巴塞尔协议涵盖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此基础上将操作风险涵盖其中,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为抵御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安排资本,并要求银行从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中选择一种方法计量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将操作风险纳入第一支柱有助于确保银行有足够的积极性开发计量操作风险的各类手段,体现资本必须覆盖风险的基本原理。所以资本充足率管理的一个趋势就是风险覆盖面会随着风险衡量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广。

2.2指标的重要性和综合性

国际银行界已经将资本充足率作为一个核心指标来看待,比如,香港金融监管局将最低资本充足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准。新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获得国际银行界的认可,到2006 年底十国集团成员国、25 个欧盟成员国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采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指标的重要性得到加强。新资本协议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做了详细规定,使得新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可以综合衡量商业银行可以识别的总体风险水平、资产规模和资本的关系更加具有综合性。

2.3弹性化的指标管理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一个特色是对于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更加弹性化。这主要体现在对于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上。除了标准法以外,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内部评级法来计算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以商业银行内部的评级为基础,利用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来计算风险加权资产。内部评级法的采用说明了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弹性化和灵活性趋势,使得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各自情况更加准确地衡量其面临的风险,以及要覆盖这些风险所需要的资本,使得资产配置好、风险管理水平高的商业银行可以以同样的资本推动更大规模的资产,获取更多的收益,以此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3、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核心问题

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在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进行权衡。这个矛盾在现实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监管要求安全稳定与股东要求高回报之间的矛盾;规模扩张与资本金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两个主要矛盾。

3.1监管要求安全稳定与股东要求高回报之间的矛盾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非常重视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的作用,监督检查可以大大提高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风险评估能力,信息披露可以强化市场纪律,帮助银行和监管当局管理风险,提高稳定性。我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于资本不足或资本严重不足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将会对商业银行采取限制资产增长速度、限制开办新业务和设立新机构、要求调整高级管理人员乃至重组等措施进行纠正。

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政府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国有股权占绝大部分,为了改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我国正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并利用外汇储备为两家具备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创造条件。这个矛盾在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张,这个矛盾会逐步显现。这个矛盾在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体现的较为明显。一方面,作为大股东的地方政府或其控股的国有企业没有足够的动机来补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另一方面,非国有股东出于发展主业的需要或其他需要,没有足够的财力来补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同时为了避免其权益的稀释和投资回报的下降,对于资本金的补充并不积极。所以监管与市场的要求和股东对回报的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3.2规模扩张与资本金不足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5%左右。高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资产结构的巨大变化,储蓄主体由政府变为居民,居民储蓄成为金融资产来源的主要成分。在企业融资方面,尽管建立了资本市场,但是由于制度和体制的原因,发展一直比较滞后,在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同时在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货币化程度会日益提高,若以M2 /GDP 表示货币化程度,我国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一方面,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货币化程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而投资渠道狭窄,储蓄存款成为居民保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方式依然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资金供给和需求都向银行集中,就造成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资产和负债的急剧扩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存款等各方面均具有绝对的优势,比例高达60%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市场份额在上升,但是依然不占主导地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因为体制原因,曾经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机制逐步转变,以及不良资产的剥离和数次的注资,不良资产的比例和总额是在不断下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资产质量较好,但出于竞争的原因和机制优势,资产和负债规模扩张较快,资产和负债的快速增长导致资本金不足问题很突出。

按照我国经济每年8%的增长速度,每年的GDP净增大约7000 亿元左右,按照2007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与GDP的比例175%计算,我国商业银行每年资产大约增加1.2 万亿元左右。按照8%的最低要求,假设资产风险度为60%,则要求有576 亿元的资本金补充。按照10%的稳健水平,每年需要720 亿元的资本金补充。所以,除去以上计算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为了达到监管要求而需要补充的2 万亿元存量资本金外,由于资产规模的扩大,每年还必须补充720 亿元的流量资本金。

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体系的资产规模膨胀较快,一方面商业银行提高了收益,投资者提高了回报率,另一方面也必然造成资本充足率下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提高,所以,商业银行经营者必须在资产规模扩张和资本充足率下降之间进行权衡。资本金的补充在未来将是我国商业银行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任务。

4、资本金补充的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在2009 年前面临2 万亿元的存量资本金的补充,此外每年还要面临大量流量资本金补充,结合资本充足率管理的三大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补充资本金。

4.1资本金内部补充渠道

根据Bernon的银行持续增长模型有:

SG1=ROA(1-DR)/[(EC1/TA)-ROA(1-DR)]

其中,ROA=资产收益率,DR=以百分比表示的银行纳税后净收入中的红利部分,SG=银行资产的增长率,TA=银行总资产,EC=银行总股本。

将EC1/TA放到等式左边,有:

EC1/TA= ROA(1-DR)/SG1+ROA(1-DR)=ROA(1-DR)*(1+1/SG1)

如果将风险权重都假设为100%,则左边为资本充足率,可见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和留存收益率成正比,和资产增长率成反比。提高资产收益率和留存收益率是内源资本金补充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都不强。例如,2007 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平均为0.2%,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平均为0.49%,而国际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一般在1%~1.5%之间。所以提高收益率是内源资本金补充的根本,只有收益率提高了,资本积累才会增加,会相应提高资本金。同时,为了长期、稳健的发展,在资产扩张阶段,商业银行可以降低股利支付率,提高留存收益率,在2009 年之前,应说服股东放弃或降低分红要求,用短期的股利损失来换取长期的资本收益,以此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比例,使得银行可以长期稳健发展。同时应建立动态的内源资本金补充制度,如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当资本充足率低于9%时,停止发放股利。并建立将对管理层的激励与资本充足率指标挂钩的制度,这使得管理层一方面受经营和盈利指标的激励,另一方面也会受到资本充足率的约束,避免管理层单纯通过扩张规模来提高银行当期利润,从而获得更高的个人薪酬。

4.2资本金外部补充渠道

内源融资对资本金是长期的动态补充,而外源融资是短期内迅速提高资本金的主要途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可转债、优先股、次级债等证券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来提高资本金。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由于体制原因,未能有效发挥其金融资源配置的作用,并且由于市场容量有限,使得我国股票市场融资的可能性较小。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到海外市场上市是直接而又迅速的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既补充了资本金,又增加了外部约束,改善了公司治理,这会在长期内提高收益率

4.3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调整资产结构

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调整资产结构来降低资产的风险度,也是降低风险资产的重要措施。商业银行应该降低对一般企业的贷款和担保贷款等高风险资产比例,提高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公用企业贷款等低风险资产比例,积极发展中间业务。确保在资产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降低风险资产水平,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起到资本金补充的作用。

4.4发展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工具,降低资产规模

压缩资产规模,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起到补充资本金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直接压缩资产规模可能性不大,而利用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可以将大量资产转出资产负债表,提高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资产规模的下降将会提高资本充足率。在日常的资本金管理中,商业银行应做好资本规划,在资产扩张、风险控制和资本金补充之间进行权衡,避免资产的过快扩张。并利用压力测试来评估经济或行业衰退、市场风险事件和流动性变化对银行风险暴露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稳健水平。同时建立监控和预警机制,设立预警点和触发点指标,当资本充足率低于预警点时就采取停止发放股利、降低资产规模扩张速度等温和手段来补充资本金,当低于触发点指标时,采取其他严厉措施来补充资本金。

参考文献:

[1]俞乔.商业银行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熊继洲.论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再造[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招商银行研究部课题组.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及其宏观经济金融效应分析[J].当代银行家,2004,(3).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上市银行 资本充足率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监管部门要求各银行在一定资产规模下所必须持有的资本数量,即银行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风险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资本充足率都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均加大了对银行监管的力度,以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此背景下,研究已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因素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也为即将上市的商业银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按照2010年最新修改的《巴塞尔协议Ⅲ》,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4%上调至6%,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目前的2%提高至4.5%。另外,各家银行应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该协议将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分阶段执行。同时,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在2013年1月1日实施。该《办法》参考巴塞尔III的规定,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要达到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为2.5%,逆周期资本要求为0~2.5%;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第四层次为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该《办法》实施后,正常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和10.5%。

从上文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无论是国际上通用标准《巴塞尔协议Ⅲ》还是国内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监管当局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在本文中,将对已经上市的8家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实证分析,逐一对影响资本充足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并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文献回顾

国外很多学者较早的研究了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素。其中,Marcus(1983)通过研究发现世界各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并得结论:银行资本充足率与名义利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而与资产收益率、资本资产结构显著正相关。而Flannery和Rangan(1983)则认为资本充足率与资产收益率和资本资产结构显著正相关,与银行规模和权益比率正相关。

在国内研究中,王晓枫(2003)建立了资本充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了三部分:资本结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他认为在资本结构中的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与资本充足率呈正相关关系;资产质量中的不良资产比率和风险资产数量与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关系;盈利能力中的资产利润率和税率分别与资本充足率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而邹平、王鹏、许培(2005)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固定资产比率和固定资产增长率指标也是影响资本充足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关于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的文章比较少,通过具体实证分析进行解释的文章更是少数。鉴于此,本文采用最新的数据,通过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研究影响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以求验证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研究样本

本文的研究样本来自于国内8家上市银行,其中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利用2008年至2012年的财务数据,研究样本为40个。数据的搜集来源于上述8家上市银行的年报,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Eviews 6.0软件。

(二)变量的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CAR:资本充足率。

2.解释变量。

Size:资产总额,在本文中,是指银行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单位:亿元RMB)

ROA:资产收益率(%),即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它是衡量银行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代表着银行的盈利能力。

Growth: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当年总资产-去年总资产)/去年总资产

NL:不良贷款率(%),银行当年不良贷款与总贷款的比率

FAR:固定资产比率(%),银行当年固定资产/总资产

3.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如下表所示:

(三)模型的选择与估计

我们设定本文的具体分析模型:

CARit=c+αSizeit+βROAit+γGrowthit+δNLit+θFARit+ ui+εit

其中i代表银行,t代表时间,ui代表随机变量,εi为误差项

本文仅分析已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因素,所以采取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因为面板数据同时包含了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上的信息,容易产生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问题,因此,本文采用了横截面加权cross-sectionweights计量方法,进行检验。在回归分析的过程中采用逐步引用剔除的方法,最终计量结果如下(固定资产比率已被剔除):

最终得到回归分析的表达式为:

Y=-15.95338+2.34559Sizeit+2.473101ROAit-0.035231Growthit +0.98615NLit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是资产规模分析。由上表可以看出,总资产规模的P值较小,通过了检验。这个结果与钱先航、吴凤霞(2007)的研究结果不同,并与“对于规模巨大、声誉良好的银行,监管当局可以考虑降低对其的监管力度”这一一般结果相吻合。两者呈现正相关性,说明银行总资产越大,资本充足率越高。

二是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在在模型分析中有显著的正向数量关系。资产收益率反映了银行盈利水平的高低,所以银行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视资产收益率,提高资产收益率,高盈利率可以转化为较高的资本充足率。

三是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通过了检验,且为负值。这说明银行资产增长越快,其资本充足率越低。近年来,上市银行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开始大力发展资产业务,这使得银行总资产迅速增长。但是,银行资本增长速度比不上风险资产增长速度,从而使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断下降。

四是不良贷款率。从理论上说,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关系。但从回归模型的结论中可以看出,两者呈现正向关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上市银行已经十分重视不良贷款的清理工作,但是,在处理不良贷款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呆账消核,即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用于核销坏账,这必然会导致资本充足率的降低。

五是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并未通过检验,这说明固定资产比率与资本充足率不存在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比率代表了银行资产的担保价值。在国内的银行的担保体系中,国家可能存在隐性担保,故两者关系并不显著。

五、对策与建议

(一)增强盈利能力,提高资产收益率

上市银行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增强盈利能力,提高资产收益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提高收益率:

1.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降低不良资产,提高银行本息回收率。众所周知,在我国存贷利差收入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所以提高收入水平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降低不良资产,提高银行本息回收率。银行应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制,不仅仅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进行加强,而且对市场、操作、流动性等各类风险也应该加强管理和控制。由过去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不仅仅把资产、负债等传统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围,还要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和各种产品,贯穿于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处置等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效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实现比较高的本息回收率。

2.关注客户金融需求变化,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供高技术的金融产品和全方位金融服务。金融创新是银行与客户双赢的选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信号不断的加强,银行存贷款利差的逐步缩小,银行传统业务进入微利时代,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必须要大胆进行金融创新。要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大力发展高技术的金融产品。例如,可以通过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来弥补上市商业银行自身网点不足的弱点,扩大银行服务的覆盖范围,以便争取更多客户。银行可以开发高附加值的金融品种,如内部资产管理、融资安排、银团贷款、财务顾问等,实现新业务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3.对银行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务中,中间业务十分重要,它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而且通过中间业务,银行可以服务客户和稳定客户。并且,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高的特点,从而给银行带来了高额的利润。而我国上市银行在这方面发展较为缓慢,与发达国家的银行有较大的差距,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所以我国的上市银行应该加大对中间业务的投入,进一步缩减与发达国家银行的距离。

4.提高银行内部组织管理效率,削减业务成本。上市银行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再造上,要建立完善的银行治理结构,科学整合业务流程,力求达到效率、精简、效益三者相结合的目的。同时,为了削减业务成本,应该集中统一管理各类信息,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推动信息系统和办公的计算机网络化,进一步提高银行内部管理决策效率和水平。

(二)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并改进处理不良贷款的方法

尽管目前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比大幅度的下降,但仍然应该严格控制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并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压缩风险资产规模,提高风险较低资产的比重,以改善总体资产质量,减少风险资产对资本的占用。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

1.建立专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建立专门处理不良贷款的资产管理公司,是化解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可以考虑成立由商业银行、地方财政、社会投资共同出资的股份制形式的资产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置不良贷款,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公司的优势,使商业银行放下负担,轻装上阵。促使商业银行尽快地把不良贷款剥离出去,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核心业务发展上,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2.将银行债权转化企业股权。上市银行可以与负债企业进行沟通,将其暂时无力偿还的贷款转化为银行对其的股权,同时银行可以将持有股份全部或部分转给优势企业或其他收购机构,让购买人投人少部分资金就可以对劣势企业控股,同时负债企业亦可获得生机,等待企业经营状况好转后可以将股份转让。

3.将不良贷款出售。不良贷款出售是指银行通过市场把不良贷款直接转让给其他投资者。出售的具体方式包括招投标、协议、竞价和拍卖等。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银行能够一次性剥离不良贷款,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收回现金流量。而且,这种方式的透明度很高,信息成本比较低。

4.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是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动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基本做法是:上市银行先将不良贷款集中,然后将不良贷款重新分割组合,再将其转卖给市场投资者,从而使此不良贷款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对上市银行来讲,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好处是可以引入新的资金来处置不良贷款,同时也可以加快处置不良贷款的速度。

同时上市银行也应该改进处理不良贷款的方法,尽量减少使用呆账消核这种方法,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比如以物抵债、现金清收等。

参考文献

[1]ALAN J.MARCUS 1983.“The Bank Capital Decision:A Time Series—Cross Section Analysis”.The Journal Of Finance(9).

[2]王晓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29-34.

[3]邹平,王鹏,许培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比较研究》[J].新金融,2005,(8):10-14.

[4]宁喆敏.《“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2,(2):52-55.

[5]陆静.《巴塞尔Ⅲ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32(3):2-7.

[6]杜金岷,胡卓钊.《论“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局限与改进》[J].学术研究,2003,(12):16-20.

[7]杨桂苓.《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J].浙江金融,2011,(1):29-33.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第9篇

资本充足率困境形成原因分析

上半年信贷投放激增稀释了银行资本金。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我国自2008年底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政策刺激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在2009年上半年经历了“井喷式”增长,达到7.37万亿元,尽管7月份以来明显放缓,但全年信贷投放远远超出年初制定4万亿至5万亿的规模已成定局。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金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值,过快的信贷投放一方面使银行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新增资产的潜在风险使得风险权重可能增加。其结果是,作为分母的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增速过快、稀释资本金,从而给资本充足率带来下降压力。

银行盈利能力降低使得内源融资能力不足。补充资本金最直接的办法之一是将银行的盈利留存转化为资本金,所以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直接影响资本充足率的补充能力。但中报显示上市银行盈利状况并不如意,全部14家上市银行上半年税后利润总计2232.58亿元,同比下降3%。其中7家银行的净利润出现了同比下降,而利润同比增速最高达22.07%的民生银行,主要是因为出售海通证券股份而获利。上市银行盈利能力普遍下降、未能实现“以量补价”初衷的主因是利差收窄。央行自2008年9月份以来连续5次降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息差收入的空间被大幅压窄。这使得通过盈利留存补充资本金的速度,远难匹配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内源融资遏制资本充足率的进一步下降。

拨备覆盖率普遍提高挤占资本金。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经济环境下不良贷款的风险,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提高拨备覆盖率,在2009年内必须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于是上半年各家上市银行不约而同地提高了拨备覆盖率。中报显示,只有南京银行和兴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较年初微降,但仍分别高达164.68%和218.78%,其他12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不过仍有三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不足150%的监管标准,分别是深发展(133.07%)、工商银行(138.20%)和中国银行(138.96%)。拨备覆盖率的提高需要占用大量准备金,在降低银行盈利水平的同时,也相应使得补充资本充足率的资金受到挤占,进一步恶化了资本充足状况。

审慎监管的加强进一步提高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还存在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在政策刺激之后存在民间投资和消费“接棒”不力的风险。为了防范信贷激增后潜在的资产质量风险,也为了给后续的信贷投放增长保留合理空间,银监会加强了审慎监管的力度。银监会下发的《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通知》)则具体体现了这一监管思路。一方面限制发行次级债及混合资本债补充等附属资本,包括:对主要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核心资本比例分别不得超过25%和30%。主要商业银行发债时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其他银行不低于5%。规定只能在银行系统之外发行。将商业银行交叉持有的次级债务从附属资本中全额扣除。另一方面,主张通过增加核心资本以提高资本质量和风险防范能力,强调银行股东的持续注资责任和资本金的内部积累能力。银监会审慎监管的加强,使本已承受资本充足率下降“内忧”的商业银行面临资本监管要求提高的“外困”。

对三类上市银行压力和影响不同

从中报观察,14家上市银行虽然资本充足率都有下降,但各行面临的资本充足率压力各有不同。总体而言,城市商业银行资本依然充足,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稳中有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大都面临资本充足率不足、急需补充资本的状况。

城商行:资本依然充足,业务仍有扩张空间

三家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上半年都经历了大幅度的下降,如南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下降37%和35.6%。但由于基数较大,截止2009年6月底,即便是三家城商行中资本充足状况最差的宁波银行,其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仍分别高达12.84%和11.56%(图1);北京银行的这两个指标更是高达16.12%和13.48%,远高于监管部门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

充足的资本为城市商业银行在后续的业务扩张中留有较大的空间。在大中型商业银行由于资本金约束而放贷规模明显收缩的环境下,城商行可以借机扩张新的网点、获取新的客户、扩大市场份额,下半年有望实现进一步的信贷扩张和收益增长。但在资本监管要求提高的背景下,城商行同时也应关注资产、机构规模扩张的质量,防止粗放扩张带来资产质量下降和资本充足率的快速下滑。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稳中有降,关注潜在不良资产

已上市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在上半年均有小幅下降。如图2所示,截至2009年6月底,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仍稳定在11.5%~12.6%之间,这是由于它们的资本充足率基数较高且下降幅度有限;除建设银行之外,核心资本充足率都在8.8%~10%之间,短期内不会受到明显的资本充足率压力。

其中,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下降14.1%和12.8%,降幅最大,这与中国银行上半年贷款增量逾9000亿元、居各行之首有关。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建设银行,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从年初的6.19%降至5.56%,虽然仍高于4%的最低监管标准,但在四家银行里明显偏低;再考虑到2009年到2月和8月建行两次发行总金额达600亿元的次级债,其11.97%的资本充足率在监管新规下也是要打折扣的。面对银监会愈加严格的资本金约束,收缩信贷投放增量或者补充核心资本金,成为建设银行下半年的必然选择。

总体看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维持高位且保持稳定,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短期内没有太大的资本金压力。但由于上半年激增的新增贷款可能在之后的一年或更长时间里产生新的不良资产,继续保持并改善资产充足状况,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健经营很有必要。另一方面的风险来源于银监会《通知》对次级债的限制。2009年以来建设、工商和交通银行分别发行了600亿元、400亿元和250亿元的次级债用于补充附属资本,无论是对存量的银行互持次级债从附属资本中扣除,还是对新增次级债发行对象的限制,都必然会对其资本充足率产生明显冲击,约束后续的资产扩张速度。

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资本硬约束,业务扩展受资本限制

从历史数据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数较低,加之2009年以来信贷业务、机构网点的扩张,普遍面临较大的资本约束。截止2009年6月底,七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平均值分别为9.64%和6.69%,整体明显低于城商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其中,浦发银行、深发展和民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不足9%,核心资本充足率都不足6%,几乎触及监管红线,面临的资本约束压力最大;华夏、招商和兴业三家的资本充足率稍高,但仍有补充资本金的现实要求;中信银行则最为充裕,核心资本充足率高达10.45%(图3)。

对急需补充资本金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银监会的《通知》则堵上了它们通过发行次级债等寻求补充附属资本金的便利大门。因为除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之外的其他五家银行,其核心资本充足率都不足7%,按规定都无法继续通过发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等补充附属资本。因而对这些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达标是目前面临的硬约束。目前已有深发展、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由于资本充足率过低,受到了银监会对新业务和新机构暂停审批的惩罚性限制。于是寻求股权融资等增加核心资本的新途径,成为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

化解资本充足率困境的途径

通过股权融资主动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在银行2009年上半年盈利增速放缓、银监会对附属资本限制加强的条件下,通过股权融资补充核心资本金成为各家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主要选择。表1总结了下半年以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各种方案。可以看到,一方面,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之外的五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都选择主动开辟定向增发(深发展、浦发银行)、公开上市(民生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光大银行)、配售(招商银行)等多样化股权融资渠道进行融资。这既是应对监管要求的被动之举,更是这些银行主动补充资本充足率、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通过发行次级债等补充附属资本继续被多家商业银行采用。2009年前八个月商业银行已发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总量达2316.5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是由商业银行之间互相持有。这掩盖了银行业整体核心资本充足率过低、风险抵补能力不足的本质,集聚了银行业之间发生连锁性危机的系统性风险。不过银监会《通知》的规定,使继续通过发行次级债等弥补资本充足率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和难度。

积极开辟新的盈利空间。尽管上半年上市商业银行盈利情况差强人意,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后续经营中可以积极寻求新的盈利渠道以补充资本金。一是目前利率已经处于低谷,2009年三季度以来银行净利差已呈现出企稳回升的势头,加上经济复苏趋势的逐步确立,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增速将会提高。二是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加剧,一定程度上利于银行利息收入的增加。上半年绝大部分银行贷款流向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属于中长期贷款,利率较高;而央行七月份数据显示银行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活期存款利率很低,两相结合有利于银行扩大利息收入,但同时要求商业银行要进行合理的流动性管理。三是非利息收入成为新的盈利来源。自2008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高速增长的势头一直延续,上半年普遍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如南京银行上半年实现了1.63亿元的中间业务收入,增幅达到127%,占到所有营业收入的约9.5%。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成为2009年上市银行中报一大亮点。尽管目前占比不高,但保持较高增速的中间业务无疑会成为未来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渠道。

控制贷款合理增长、重视优化业务结构。2009年上半年粗放式的信贷高速扩张过程中,放贷过分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铁公基”项目,且都过度依赖地方融资平台。这些项目普遍有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加之地方融资平台财务不透明、自偿能力参差不齐,使资产质量面临很大风险暴露。资本困境中的商业银行在后续经营中需要考虑合理控制贷款规模,通过持续优化资产业务的结构,如更多地关注优质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融资需求,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消费贷款,继续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等,来分散信用风险的分布,改善资产质量,并减轻资本充足率的压力。

关于资本金的监管新规给商业银行留有适应空间。《通知》中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结构和质量的要求,体现出银监会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现状的准确把握和审慎态度,是非常及时和具有针对性的。但由于目前银行间互持次级债规模将近2500亿元,一次性全额扣除将会严重冲击部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考虑到商业银行调节和补充资本金需要一个过程,这一监管新规的实施应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给商业银行留有适应空间。2009年9月初银监会已对《通知》内容做出适当调整:对银行间互持的已发行次级债不立即进行追溯扣除。商业银行持有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将分年从其附属资本中扣除。商业银行可以逐渐减持相互持有的巨额次级债,获得了补充和调节资本金、化解资本充足率困境的宝贵“缓冲期”。

银行资本充足率范文第10篇

银行的竞争力首先表现在资信上,而国际权威资信评级机构总是把资本充足率作为评级的重要尺度。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本充足率低,资信评级也相应较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就相对较高,融资渠道受限;同时也不利于其海外业务的拓展,以及同其他经济、金融实体之间开展合作。同时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资本严重不足且受不良资产困扰的商业银行将可能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倾向增加而导致利率轮番上涨,进而危及金融体系及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使其达到监管要求,对银行自身的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资本充足率相关标准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的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应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办法对满足资本、核心资本及扣除项的标准都有详细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商业银行的资本应抵御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三国内商业银行资本水平分析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截止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情况,按照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列表说明。

表一: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 单位:%

报告年度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

不良贷款比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2005

11.28

9.01

8.34

62.93

2006

12.65

10.53

7.31

73.71

2007

13.36

10.58

6.82

101.03

2008

12.31

9.86

  2.68

112.76

2009

11.45

8.83

1.77

149.55

数据来源:wind咨询数据库

注: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

表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 单位:%

报告年度

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

不良贷款比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2005

6.52

4.07

4.28

91.3

2006

7.31

4.77

3.44

106.58

2007

9.85

7.46

2.4

125.02

2008

10.53

7.27

1.28

168.75

2009

10.25

7.34

0.92

203.28

数据来源:wind咨询数据库

注: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减值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100%

资本充足率=净资本余额/风险加权资本余额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余额/风险加权资本余额

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后,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都满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基本满足要求。通过表一表二的比较,可见,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不良贷款比率相对较高,然而从07年开始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已经大于100%,可以覆盖不良贷款损失的风险。

综上,我国的商业银行(不包括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

我国银监会一直高度重视资本监管,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最近几年来要求商业银行在最低资本充足率8%基础上,还要计提逆周期附加资本和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同时,要求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50%以上,还准备引进动态拨备和杠杆率,作为资本监管的重要补充。可见,我国银监会对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标准,就目前的状况,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接近该门槛值,而09年略显不足;股份制商业银行从08年开始满足该门槛值;在拨备覆盖率方面,大型商业银行还有待加强;可喜的是,资本和拨备作为抵补不可预期风险和可预期风险的核心工具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商业银行的广泛认同。

四《巴塞尔协议III》的新要求

2010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管理层会议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即《巴塞尔协议Ⅲ》,核心内容在于提高了全球银行业的最低资本监管标准,主要的变化有:

(1)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核心”一级资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到4.5%。新的一级资本规定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执行。总资本充足率要求在2016年以前仍为8

%。 (2)增设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的“资本防护缓冲资金”,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分阶段执行。此后,“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总资本充足率分别提升至7.0%、8.5%和10.5%。

(3)提出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区间,由各国根据情况自行安排,未明确具体实施安排。

(1)(2)两项加总,使得核心一级资本要求达到7%,这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加强资本监管的共识和决心,也反映了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自营交易、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等银行活动提出更高资本要求的态度。

上一篇:权益资本成本范文 下一篇:研发费用资本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