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工合同范文

时间:2023-03-11 08:28:24

学徒工合同

学徒工合同范文第1篇

地址: 身份证号码:

甲方因生产(工作)需要,同意聘用乙方到本企业工作,经双方协商同意自愿订立本协议。

1、本协议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其

中前 个月为试用期,甲方可根据乙方实际情况延长或缩短试用期。

2、乙方作为学徒被聘用进厂后,甲方为乙方提供全方面的操作技术、操作理论、管理知识及安全方面的培训。

3、乙方进厂后试用期工资为 元/月, 天/月工作制, 包食宿,试用期满后视实际情况定薪。

4、乙方需交付甲方培训费800元,从每月薪资中扣除(每月扣200元,扣满800元为止),该培训费在本协议期满后一次性退还给乙方。

5、乙方在试用期内或试用期满后六个月内提出辞职,所交付的培训费不予退还,如800元培训未交付完的,需在离职薪资中扣满;在试用期满后六个月至本协议到期前提出辞职,所交付的培训费退还一半。

6、乙方必须遵守甲方相关规定,在本协议期间如因严重违反厂纪厂规或犯有其他严重错误被甲方开除出厂的,工资结算时所交付的培训费概不退还,如800元培训未交付完的,需在离职薪资中扣除;如乙方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而被甲方辞退的,所交付的培训费不予退还。

7、甲方将根据乙方所学工种适宜性,为其购买意外保险,每年投保费为156元,甲方承担60元,乙方承担96元,每月在乙方工资中扣除8元。

8、乙方进厂后应严格遵守甲方各种安全管理规定及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如属个人故意行为或违章作业造成之安全事故一律追究责任。

9、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即生效,擅自涂改的无效。

甲方:(盖章) 乙方:(签名或盖章)

学徒协议书范本

甲方:

乙方:

乙方自愿来甲方工厂学徒,甲方经公司规定同意接收乙方,双方在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如下协议:

一、 学徒期限: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学徒内容:

线割加工学徒

二、 乙方的义务:

1、 甲方为乙方提供学习实践场所,并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2、 乙方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及甲方的所有规章制度,为人诚实守信,服从安排,积极上进,对公司忠诚。

3、 乙方在学习期间,甲方为乙方提供工作餐,住宿由乙方自行解决。

4、 乙方在学习期间的工作或培训时间遵守甲方的安排。

5、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劳动安全制度,注意安全。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危险,做到未经师傅和领导的批准不得擅自开动各种机械设备,否则造成的一切事故均由本人承担。

6、 要按时上下班,不准迟到早退,没有特殊事情不能随意请假。

7、 要虚心学习各种技术,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高思想.

三、 1、 学徒2年期满后,双方协商,本人愿意留本厂工作的可以长期留用,并享有优厚的薪酬和待遇。

2、 学徒在两年内,每月工资扣200元,合同期满,我司将返还扣留学徒工资的 全部工资。

3、 学徒在两年内,如自动离职,所扣每月工资200元,属于自动放弃。

4、 学徒在学习期间,我司会根据学徒学习技能和工作能力,我司会适当调薪。

四、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 方: 乙 方:

签字盖章: 签字盖章:

学徒工合同范文第2篇

2005年10月,宝马集团授牌,该校成为宝马集团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校企合作培训基地;

2006年5月,该校正式启动BEST项目(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成为全国首家BEST项目培训基地,开启校企合作的全新模式;

2012年2月,BEST项目举办全球会,该项目从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起步,成为全球品牌;

2016年4月,宝马集团举办BEST项目与中国职业院校合作十周年庆典,这是宝马集团与中国职业院校合作、也是与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合作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以服务为合作之本

“自2004年德国派来一名培训师开始,我校便与德国宝马集团正式开启了合作之旅,我校派两名教师既当助教又当学徒。一年后,德国培训师回国,我们便开始了独立的教学和培养工作。这期间,师资、场地、设备等困难让我们在最初几年的合作中走得很辛苦,但现在看来也很值得。”姜峻校长说。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与宝马集团的合作一晃十余年,看似顺风顺水,却也曾历尽艰辛,但合作的初衷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和服务学生,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人才支撑,让更多的职校学生实现高端就业。

学校与宝马合作之初,主要面对企业员工的技术提升,开展“宝马技术导入”综合培训,虽然培训效果得到了宝马公司及培训对象的高度认可,也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但该项目却没能服务到在校学生,这也成了该校的“心结”。

如何才能让学校与宝马集团的合作真正惠及到在校学生呢?2006年,在宝马集团的支持下,学校开始正式启动“学徒工项目”的试点。

联合培养锻造英才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积极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而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与宝马集团的合作,在顺应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专属”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德国宝马集团将BEST项目全权委托给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而设立在上海的宝马中国学院主要负责管理全国的校企合作项目,所以我们与宝马的合作项目既要在宝马中国学院的统一部署下,又要经过经销商的严格考核。”据姜峻介绍,在选拔BEST项目培养对象时,会根据技术要求和企业需求,将车身修复项目锁定在中专阶段学生,机电类和非技术类项目锁定在大专阶段学生。

对刚进校的学生进行专业基础教育,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通过“宝马文化日”和“BMW之悦”主题活动,推广宣传宝马的企业文化,让学生感受“梦想与激情”“创新与动感”“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宝马之悦,吸引学生报名BEST项目。

第一学年年底学生参加学校BEST项目选拔,第二学年宝马经销商到学校开展BEST项目招聘会,学生接受经销商的在校表现评估、能力测试和面试,通过面试的学生与经销商签订定向协议,采取双元制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在校学习1个月,然后到经销商那里实习3个月,学生既要完成学校学习内容的考核,还要完成实习报告,最后通过学徒工认证,得到能力评分表,完成整个培训。学生通过宝马经销商的预选考核进入到企业后,能应对各种考核,技术规范,迅速成长为“学院派”员工,同时他们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对企业的忠诚度更高,发展前景更广阔。

与企业共创双赢

“共创、共享、共管”是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与德国宝马集团合作十余年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学校和宝马公司的合作,实现资源互联、课程相通,管理互联、考核相通,路径互联、学习相通,教师互联、教学相通,形成了“三共四联通”的校企合作模式,成为该校与其他企业合作的范本。

共创:学校和企业共创宝马培训体系、BEST项目和IBT项目。

根据宝马培训体系的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和新员工一样,经历初级的学徒工项目和宝马技术综合导入,晋级中级机电工、高级服务技师再到顶级高级技师。宝马学徒工培养历时三年,按照不同的模式,完成项目学习。学徒工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更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让学生在企业工作期间有上升的空间,如机电类学徒工在技能方面可以从初级到高级提升,职业发展方向可以从普通技工到机电类技术总监。

共享:学校和企业共享师资、课程和实训基地。

师资是BEST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学校拥有一批自己的项目师资团队,包括机电BEST团队、钣喷团队、运营团队及IT培训师团队等。他们既是宝马项目的培训师,也是汽车专业教师,他们也承担着双重任务,同时服务于企业和学生。BEST项目规定,师资必须每年经过宝马中国培训学院认证上岗,学校每年也会安排相关教师到德国学习考察。现代化实训基地也是校企双方共享的资源,学校宝马项目培训基地有专人负责,宝马集团每年会根据供应商的需要,学校对现有的实训场地和设施进行调整和改造,以便更好的促进新项目的开展。

在课程改革方面,主要的成果包括模块化教学计划、模块化课程设置、教学执行方案制定、教学包研制和教学质量反馈。共同开发汽车售后服务基础、汽车车身维修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变速箱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维修与诊断、汽车保养、汽车整车诊断和汽车新技术及发展趋势等九个模块课程,共同开发模块教学包。在教材编写方面,仅2012年就整套出版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汽车专业模块课程教材7本,另外4本被评为2014年“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共管:学校和企业共管实训基地、师资提高和学徒工培养全过程。

学校和宝马公司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管理细则,提升宝马基地教师培训质量,参与培训的教师个人完成宝马中国培训学院的教师技能评估报告,共同制定学徒工管理制度,学徒工培训师资、设备、培训内容和时间均经过培训学院认证考核,由经销商对培训质量进行反馈。学生一旦进入学徒工项目便开始建立完整的个人电子档案,由专人进行管理,对个人的自然信息、培训成绩、所在实习经销商信息和合同状态保持跟踪和不断地更新,保证对学徒工状况的掌控。

在学徒工项目实施过程中,经销商、学校和学徒工分别签订定向实习协议和实习协议,学徒工获得毕业证书一周内,经销商和学徒工完成劳动合同协议的签订,学校加强对学徒工实习跟踪直至实习结束,经销商对学徒工按照评价指标完成个人的评价。

2016年是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创建BEST项目品牌的第十年,学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综合能力,建成现代化实训基地,汲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完善了培训体系提升了学校的品牌效益,实现了学校、学生、经销商和宝马企业的共赢,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与宝马集团合作,学校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徒工合同范文第3篇

之后,公司一直不与我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也未缴纳各项社会保险金。为此2012年12月我与该公司产生劳动争议被辞退,未获得任何经济补偿。结算工资时,我发现自己被扣除2000元培训费,原先收取的300元押金也未予归还。公司这样做合法吗?我应该怎样维护自身的权益?

答:用人单位的行为有诸多不合法之处,下面一一进行分析。

第一点:学徒工是否需要订立劳动合同?公司以您缺乏经验为名仅仅与您订立了进厂协议,拒绝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对于这种行为是否合法?

回答是不合法。学徒工并非法律概念,现有法律并不存在学徒工,正式工的划分,所有的劳动者都平等的受到劳动法的保护。虽然您并无工作经验,但依然是劳动者,公司理应与您签订劳动合同。对于公司未与您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形,您可以请求双倍工资。这里所依据的是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第二点:公司可以收取押金吗?可以不退还押金吗?

回答是均不可以。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公司收取押金的行为违法,对于这种违法行为,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点:可以扣除2000元培训费吗?

学徒工合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制度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2-0071-04

为了创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和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我国正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改革和试点。教育部于2014年、2015年先后颁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由教育部认可的全国范围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启动。尽管此前部分院校从实践层面进行了自主探索,但无论是参与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学徒制的界定比较模糊,企业主导作用发挥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缺失,如何从深层次推进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值得深思。德国现代学徒制作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德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德国,不仅其制造业竞争力在世界遥遥领先,而且其失业率较低的劳动力市场也被世界所称赞。据相关统计,2014年德国年轻人失业率为7.7%,低于欧盟28国失业率22.2%[1]。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可称为“现代学徒制”。德国现代学徒制在其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德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德国社会的广泛青睐。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2012年约65%的高中阶段毕业生接受了“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2]。

德国企业在“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德国企业通过提供学徒训练岗位,与学徒工签订培训合同,参与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2013年,德国新签订了529 542份学徒合同,主要分布于工商业领域,占比为59.9%,其次为手工业部门,占比达27%。从企业参与数量来看,2013年德国有437 721家企业参与了学徒制企业培训,占比达20.7%。由于德国企业参与学徒制职业教育需要得到国家的资格授权,据相关统计,2013年德国被授权有资格参加学徒制培训的企业占56%。如果只考虑有资格参加学徒制训练的企业,企业参与学徒制培训的积极性比较高。2013年参与学徒制培训的企业占具有资质企业的51%。从总体数量上看,参与学徒制培训的企业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但从参与企业所属的类型来看,大中型企业参与程度较高,2013年,83.2%的大型企业参与了学徒制培训,而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分别为67.6%,44.7%和12.9%(如下页表1所示)。

二、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历史演变

制度变迁理论告诉我们,制度的创新与产生不是与历史完全割裂的,而是会延续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元素[3]。在制度形成过程中,时间和次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形成,必须首先从其历史演化的角度去探究。德国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基础上演化形成的,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手工业学徒制阶段。在德国学徒制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一个独立手工业部门的存续,它被正式且合法地赋予了学徒工技能培训及技能资格认证的权力。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政府不断通过立法手段赋予手工业部门在学徒培训领域的权力。比如,1881年出台的一项规章,赋予手工业行会的权责包括“学徒制的管制、学徒工职业技能及职业伦理的培养,雇主与学徒工之间冲突的仲裁……”,1884年和1887年先后两次修订《工业行为手册》,扩大了手工业行会关于学徒制的职责,规定其“拥有学徒工的唯一雇佣权”。1897年《手工业保护法》的颁布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手工业协会被赋予了更大的学徒制管制权力,为组织化的手工业部门所控制的学徒培训创立了一个制度框架。新法律赋予了手工业协会准公共权力,有权在学徒招生数量、学徒培训内容、技能资格认证、学徒培训质量等方面进行管制。这个具有组织化、准公共性及强制性的体系为手工业企业雇主与学徒之间达成可信承诺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一时期手工业部门成为学徒技术工的主要培养者,据一项调查显示,1907年仍有46.5%的学徒工来源于手工作坊[3]。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学徒制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手工业部门培训的学徒工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满足不了工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技术需求。为了应对手工业学徒技能培训带来的不足,一些大型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企业开始制定企业内部技能培训战略,不同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技能培训模式,这些企业建立了培训车间,大规模地对学徒进行培训。但由于没有与手工业协会类似的权威组织或机构为工业培训提供技能资格认证,这些机械制造企业的学徒制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为此,由这些工业企业组成的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开始了与手工业协会关于技能资格认证权的争夺,并不断完善学徒工培训的模式。为了加强工业技能培训,1908年成立了德国技术学校委员会(DATSCH)。在VDMA的领导下,DATSCH对工业学徒制培训进行了标准化改革。20世纪20年代,制定了标准化工业学徒合同,出台了行业技术标准目录,编制了标准化的培训材料,培训材料中详细列示了多种工业行业的培训课程设置,极大地推进了学徒培训的技能标准化和系统化。在工业部门带动下,手工业部门学徒制培训也开始向标准化、系统化转变。在纳粹时期,工业部门和行业协会得到了负责管理和认证学徒培训技能的嗔Γ在学徒培训中建立了一个标准体系。

第三阶段是现代学徒制阶段。德国学徒制现代化的模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职业教育法》实现了制度化和法制化。现代学徒制相比传统学徒制,除了前面工业化阶段提到的标准化外,典型的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了与现代教育的结合。德国产业部门在扩大企业自身学徒培训的同时,认为年轻学徒的培训也属于社会公共物品,因此社会应该承担其成本,并试图说服国家增加投入以分担培训成本,将培训部分内容放在职业学校进行。随后开始了由企业独立提供学徒培训向企业与学校共同负责的学徒培训模式的转化,形成了“双元育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二是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随着学徒制涉及的范围和层次越来越广,德国逐渐开始从国家层面对学徒制进行管理。1969年,颁布《职业教育法》,从法律最高层面为职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1981年,颁布《职业教育促进法》,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相关制度。为了应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性变革引发的职业教育世界性变革趋势,德国制定了新《职业教育法》,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使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更加完善。

三、德现代学徒制形成的制度基础

(一)投资成本共担制度

投资成本共担制度是德国现代学徒制形成的重要保障。目前,德国现代学徒制已形成了企业、政府、学徒共担的投资制度。企业是现代学徒制投资的主要主体之一,企业承担的成本主要包括学徒的补贴、社会保险费、企业培训人员经费、培训管理费等。有些产业部门成立了教育总基金,用于本部门所有参与现代学徒制培训企业的成本,还有些产业部门是企业各自负责自己培训学徒所花费的投资成本。2007年,企业培养学徒的总花费达到147亿欧元,2011年则达到了238亿欧元[4]。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也是现代学徒制投资成本的重要承担者,其对职业教育的资助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直接承担和间接承担。所谓直接承担主要是政府直接为职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提供的资金支持主要用于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工资、教育教学管理的设备和设施等。2011年,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资达到79亿欧元,远低于企业花费。间接承担投资成本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对企业的经济产业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参与学徒制培训。如企业雇佣一个至少一年未找到培训公司的学徒,将会得到6 000欧元补贴[4]。有些州政府还通过提供优惠贷款、承担学徒交通运输费、允许企业税款抵扣等方法为参与学徒制培训的公司提供财政支持和相应鼓励,减轻企业学徒制培训的成本负担。

在长期的学徒培训期内,学徒通过低工资的回报也承担了部分培训成本。从表2中可以看出,尽管学徒工在学徒期间每年获得的报酬是逐渐提高的,但是相对而言其工资是较低的,在学徒期间的前3年,工资是低于非技术年轻工人的。

(二)集体谈判制度

集体谈判制度是德国现代学徒制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政治基础。德国的集体谈判制度促进了规范、良好的劳资关系的形成,保障了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同时也促进了德国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良好竞争秩序。集体谈判制度主要源于工会与雇主协会两大力量的介入。德国的工会在现代学徒制演化过程中一直是比较重要的介入力量,同各种行会、企业主等不同利益团体进行博弈,作为学徒和技术工人利益的代表争取现代学徒制权限。工会与雇主不仅在学徒工资、学徒工培训的数量、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培训的期限等方面与雇主协会进行协商,同时还就企业员工的工资、劳动时间、健康保护以及企业裁员等情况进行谈判,维护学徒工和员工的利益。虽然雇主行会是一种自治性组织,但具有较高的行业权威性,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具有准公共性权力。工会、行业协会等建立的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德国法律的保障,谈判不仅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在明确的法律框架内呈现出高度规范性。德国的集体谈判制度是一种适合理性化市场经济需要的民主化管理方式,通过经济决策参与、劳资集体协商等方式,在缩小工资差距、限制劳动力市场流动及避免企业间恶性竞争等方面对学徒制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3]。

(三)多方参与协同治理制度

德国现代学徒制治理是多方参与的过程,不仅涉及教育部门,而且也涉及经济部门。多方参与治理结构可以归结为“三层双元”特点,如下页图1所示。第一层次是联邦政府层面。涉及的部门主要包括:联邦职业教育与研究部(BMBF)、联邦经济与技术部(BMWi)和联邦劳动与社会部(BMAS)。其中联邦职业教育与研究部是最高的主管部门,负责职业教育总协调和法案政策的规划。其下设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具体负责职业教育研究、政策制定和执行。2006年组建了由商贸工会、雇主代表、研究人员代表及联邦代表等多方利益代表组成的职业教育改革委员会,负责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并提出建议。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联邦劳动与社会部分别负责企业职业教育目录的制定和职业指导。第二层次是地方和行业层面。各个地方(州)文化部负责学校教育,制定学校使用的职业教育框架及教学计划,负责对学校教学的监督。行业协会主要为参加学徒培训的企业提供指导并监督企业培训的执行,登记学徒合同,组织安排最终的职业资格考试,具有准公共权力。第三层次是企业和学校。企业和学校分别为具体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两个主体。其中企业担负主要培训责任,按照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条例》中的企业职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实施实践教学;学校根据学校职业教育框架及教学计划实施理论教学。

在德国现代学徒制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利益主体参与程度比较高,各行为主体的职责在职业教育法律中有明确的分工,各利益主体沟通协调制约机制比较健全,既能确保企业的短期需求得到实现,同时也能确保现代学徒制的教育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实现,使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之间的利益达到均衡。

(四)重视技能和工匠的社会文化制度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会产生较强的约束力。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对职业技能和工匠的尊敬以及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现代德国对工匠的尊重得益于中世纪“工匠师傅”极高的社会地位。在中世纪,德国的手工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工匠师傅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导者,在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威望和特权,人们表现出对工匠师傅的青睐,成为一名工匠师傅是当时社会市民阶层的愿望,并为此而自豪。这可从19世纪上半叶德国作家路德维希・蒂克的小说《青年木匠师傅》中木匠莱恩哈特的话得到印证:我总是想让人们的日常用品既实用又美观,这样有教养的人就不用再添置别的东西了,我为此感到荣耀[6]。德国对技能和工匠的敬重使职业教育,尤其是现代学徒制思想根植于德国社会,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参考文献:

[1]Tamás Sós.The European Dimensions of Vocational Training[J].Acta Technologica Dubnicae,2015(3):26.

[2]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14.

[3]王星.技能形成的社建构――德国学徒制现代化转型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2015(1):184-198.

[4]Kathrin Hoeckel,Robert Schwartz.Learning for Jobs 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C].OECD,2010:11-13.

[5]凯瑟琳・西伦.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1.

[6]管克江.德国百年老店与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2015-03-24.

Abstract:As a vocational education paragon in the world,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Germany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system. It has developed through three phases: the handicraft apprenticeship phase, the industrialization apprenticeship phase and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phase. The system foundations which form and develop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Germany mainly include the investment cost sharing system, the collective bargaining system, the multi-participation cooperative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social cultural system emphasizing the technical ability and craftsmen.

学徒工合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徒制;电子商务;运用

学徒制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现代学徒制的起源

18 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是传统师徒制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二战后,学徒制始终处于低迷、衰微的状态。进入20世纪90 年代以后,以英国和德国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融合职业教育优势,创造了现代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的良好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特点如下:

(1)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在现代学徒制中,实行企业和学校结合交替式培养模式,约2 /3- 1 /2 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 /3- 1 /2 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

(2)政府的大力支持。西方现代学徒制受到政府高度重视,许多国家专门成立了实施师徒制的监管机构,如英国的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并在地方设立了若干分支机构,保证培训方、雇主、学徒规范化的实施师徒制。政府向培训机构、雇佣企业提供补助和培训经费,学徒在培训机构接受免费的脱产学习,在企业实习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

(3)强大的法律保障。各国就自身的学徒制培训,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法,对学徒与企业、培训机构做出法律约束,奠定了学徒制的法律地位,使其得到顺畅发展。

三、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做法

(一)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条件:

江西工程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二本院校,学校设有:电子商务、物联网、工商企业管理等二十余个专业。新余市教育局以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为牵头单位成立了新余市电子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同新余市全城电子商务、互联互帮等18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完全可以实现现代学徒工作所要求的学校与企业、基地与工作室、专业与产业、师资与师傅、培训与岗位“五个对接”。因此,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二)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1.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工作课程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为其获取优质就业岗位以及终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2)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发展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实习相结合,让学生得到符合专业特色的规范化训练。

2.培养目标:

符合产业升级和地方发展需要,遵循“教研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扎实的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知识,具有电子商务应用技能,能熟练应用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工具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能够在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从事网上商店的运营与管理、具备“懂管理、会技术、善营销”的较强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勤朴敏信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培养规格:

(1)专业道德要求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口头和写作交流能力;掌握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的技能;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2)专业能力要求

一是具备电子商务策划的能力,理解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关系;二是具备较强的商务策划能力,并掌握观察市场、分析市场从而进行市场策划的能力;三是熟练掌握和运用传统的市场营销方法和手段;四是具备大型市场营销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能力;五是具备较强的网络营销能力,并掌握多种网络营销工具和手段 ;六是具有较强的电子商务交易的能力。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本形式:

实行学校和企业交替式培训和学习,约2/3的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徒工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徒工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学徒工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

(四)加强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日常管理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程核心专业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现代学徒制工作的专业课程体系。

(五)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工作的责任管理

1.学院的主要职责:

一是明确现代学徒制工作实施的专业范围和领域,要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分析,充分认识所要达到的目标,分析所具备的条件,从而确定需要培养的具体内容,并做好学徒制教学的专业教学计划;二是鼓励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到企业进行在岗工作,并和企业的师傅进行交流,把得到的经验带回学校;三是进行专业与课程改革,一方面取消一些只适合低工资、低技能职业的课程,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课程,增加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新兴专业和课程,

2.企业的主要职责:

一是向学生、家长、教师准确传达企业的要求,包括现在及将来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二是依据学生成绩聘用毕业生就业;三是向教师和学生的在岗学习敞开大门;四是改革人事制度,赏识和奖励那些在监督管理、辅导、教学、生产实习中指导学生,与学校合作的职员.

学徒工合同范文第6篇

干c学的矛盾是学徒制的基本矛盾,二者所占比例的不同是判断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标准。传统学徒制在性质上是一种雇主剥削学徒的封建劳动制度,而现代学徒制是劳资合作的现代教育制度。维持干与学的平衡,构建雇主与学徒的合作性关系是建设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阻碍中国现代学徒制体系的建立。1937年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学徒罢工事件,学徒要求提高工资待遇,增加学习时间,提高培训质量。罢工的结果虽然是学徒工资有所提高,削弱了雇主把学徒当作廉价劳动力的企图,但是培训成本的上升最终让企业减少了学徒数量,英国学徒制走向了衰落。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是现代学徒制,其运行的核心文件是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学徒合同。关于学徒合同是属于劳动合同还是属于教育合同,德国经济界和教育界有过长期的争论,但是最终大家的共识是教育合同,适用于相关的教育法律。一些人抱怨中国劳动法关于禁止雇佣童工的规定实际上限制了中职教育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可能,因为企业雇佣16岁以下员工被视为违法。其实这里存在着法律适用问题,中职学生在企业工作和学习应该被定义为教育行为,适用于教育法律而不是劳动法。

为了防止企业滥用学徒培训的权力,把学徒视为廉价劳动力,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可以雇佣学徒,只有通过学徒培养认证的企业才能招收学徒,全德大概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有资格招收学徒。如果企业滥用学徒培训权力,就会被取消相应资格,因此丧失获得学徒创造剩余价值的机会。第二,行会制定学徒在企业学习的内容并负责学徒考核,学徒考核不理想、培训质量差的企业被取消学徒培养资格。第三,学徒工资透明化。这些措施值得中国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中关于学生实习时间、报酬等规定实际上提高了企业的学徒培训成本,降低了其学徒培养的积极性,有可能最终导致企业学徒培训岗位的短缺。

学徒工合同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徒制 电子商务 运用

学徒制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现代学徒制的定义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进入20世纪90 年代以后,以英国和德国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的良好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特点如下:

(1)行业、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的机制。在现代学徒制中,实行企业和学校结合交替式培养模式,约3 /4- 1 /2 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 /4- 1 /2 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

(2)政府的大力支持。西方现代学徒制受到政府高度重视,许多国家专门成立了实施师徒制的监管机构,如英国的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并在地方设立了若干分支机构,保证培训方、雇主、学徒规范化的实施师徒制。政府向培训机构、雇佣企业提供补助和培训经费,学徒在培训机构接受免费的脱产学习,在企业实习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

(3)强大的法律保障。各国就自身的学徒制培训,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法,对学徒与企业、培训机构做出法律约束,奠定了学徒制的法律地位,使其得到顺畅发展。

三、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做法

(一)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条件:

江西工程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二本院校,学校设有:电子商务、物联网、工商企业管理等二十余个专业。新余市教育局以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为牵头单位成立了新余市电子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学校通过与新余市全城电子商务、互联互帮等18家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双元育人的培养机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完全融合。其中由职业院校教师完成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由职业院校组织考核,由企业完成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则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从而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因此,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二)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

1、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工作课程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为其获取优质就业岗位以及终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2)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发展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实习相结合,让学生得到符合专业特色的规范化训练。

(3)以项目为抓手,以解决专业问题为目标,加强课程间的融合,学生能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锻炼,提升关键能力。

(4)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职业道德的熏陶,培养出守纪、合作、创新、竞争等企业精神。

2、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工作课程教学计划

(1)培养目标:

符合产业升级和地方发展需要,遵循“教研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需要的、掌握扎实的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知识,具有电子商务应用技能,能熟练应用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工具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能够在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从事网上商店的运营与管理、具备“懂管理、会技术、善营销”的较强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勤朴敏信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规格:

1、专业道德要求

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口头和写作交流能力;掌握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的技能;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2、专业能力要求

一是具备电子商务策划的能力,理解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关系;二是具备较强的商务策划能力,并掌握观察市场、分析市场从而进行市场策划的能力;三是熟练掌握和运用传统的市场营销方法和手段;四是具备大型市场营销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能力;五是具备较强的网络营销能力,并掌握多种网络营销工具和手段 ;六是具有较强的电子商务交易的能力。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本形式:

实行学校和企业交替式培训和学习,约3/4的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4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徒工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徒工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学徒工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

(四)加强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日常管理

学徒工合同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内涵;批判;反思;范式

当前,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蓝图下,现代学徒制正炙手可热。2015年教育部遴选出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标志着现代学徒制正式列入国家“本专科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高等教育由“理论范式”向“实践范式”全面转型,正式拉开了帷幕。

然而面对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推行,我国理论界和教育界决不可轻率的视之为“教学模式”的转型,单纯的在教学环节的组织与管理上加以响应与实践。本文认为,应运用系统化理论,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结构范式的维度加以研究,明确其真正的意涵及特征,总结现有探索与试点中发现的不足,反思其要素构成、模式路径等类型化范式,才能避免未来发展趋向上出现“名似而神散”、“名不符实更不符”等不足,真正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走“产教融合、校企融合、职教融合”之路。

一、类型化:现代学徒制内涵再探析

(一)现代学徒制的意涵

“现代学徒制”针对的是“传统学徒制”的复归与再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1]所谓传统学徒制就是师傅带徒弟。手工业时代,学徒们从进入师门到长大成人的饮食起居均在师傅家中,师徒之间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进入大工业时代后,学徒制从家庭延伸至企业。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后,由于被指责存在剥削成分以及不适应现代学校教育和用人制度要求,传统学徒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几乎已消失。然而,替代传统学徒制的现代高等教育由于知识传导上存在严重的非定向性与学术化,极易导致技艺、技能传承的精心化、精髓化、精致化不足,浅层化与模糊化现象严重。因此,呼唤传统学徒制与现代高等教育融合、嫁接,转型为现代学徒制就成为时代的呼唤。

本文综合相关文献,认为所谓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突出能力培养”的一种新型形式,通过学校、企业两大办学主体、教师、师傅两大教授主体间的联合传授,实现对学生技能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征

1、适用范围:涵盖全形态高等教育类型。现代学徒制虽脱胎于职业需求,但绝不仅是职业教育的“禁脔”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构建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四大阶梯间的有序学历提升通道,因此,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题中应有之义。这表明,现代学徒制今后完全可以在本科院校的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教育中推行。

2、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具有双重性。现代学徒制作为把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师徒制”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师生制”相结合而成型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其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具有双重性。教育对象身份的双重性――学校的学生和企业的员工;二是教育主体的双重性――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师傅”;三是教育目标的双重性――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企业的“育才”目标。

3、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包含了职业教育最本真、最朴素的原则―“做中学”。学生能够亲临企业并在“老师”指导下,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和展开实战演练,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与反复操作,实现从“学生”到“学徒”的转变,并拥有“学徒”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不仅会操作,而且操作熟练,同时养成了特定职业所需要的工作态度与职业素养。

二、批判与警醒:现代学徒制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从企业和学校自发探索到国家层面的试点发力,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正在全国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推开。然而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如:推进理念、社会认可、校企衔接、条块管理、风险防范等诸多问题,亟待从体制、机制等层面加以破解。

(一)推进理念:突出人才技能培养,忽视综合能力提升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对现代学徒制兴趣较大,并加大探索与试点的力度,但这种汹涌的热情表象下,也存在“热情有余”的现象,即过于突出学生所谓“专业技能、岗位实操、技术应用”的培养,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等支撑学生长效发展的内在素质重视不足,导致培养课程多是技术类科目,而经史子集等人文类课程不足,培养出的学生呈现“短期发展快,潜力挖掘慢;操作上手快、知识更新慢;技能经验丰富,理论总结不足”等发展特征。

(二)社会认可:缺乏大量后备人群的广泛承认

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念的熏陶与影响,加之社会上“蓝领工人”普遍待遇低、工作苦、地位不高、晋升空间有限等现实性因素,导致80后、90后普遍在就业选择上倾向于“白领”型岗位,而不愿意学习焊工、钳工、车床工、修理工等技术类职业,导致现代学徒制所需要的大量后备学员严重不足,出现“宁愿工资低,竞相当白领;尽管工资高,脱下蓝灵袍,”的人才错位观。

(三)校企衔接:缺乏制度层面的合作机制

学校热,企业冷,是制约现代学徒制在高校全面推开的一个困境。学徒们学生的身份,让企业有很大顾虑。学徒学生具有双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员工。虽然政府提倡“招生即招工”的做法,但部分学生尚未达到18周岁,与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相违背。所签合同如果触及法律底线,企业对此比较担心。加之,校企合作缺乏制度层面的合作机制,普遍依赖“私人关系”、“友情交往”,缺乏可靠稳固的合作机制,一旦出现人事变动,则合作或中断、或终止,或纠纷不断。企业要追求效益,若学生待一两个月就离开,可能会影响企业生产秩序。刚开始学徒的学生和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只有在企业停留一定长的时间,才能给企业带来益处。因此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也取决于学徒的时间。此外,从制度建设角度看,我国现代学徒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而从世界各国经验看,现代学徒制若要存活下来,必须要有全国统一的培养标准,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四)条块管理:缺乏统一的推进领导机构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与人才培养相关联的经济制度,未来在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势在必行,但由哪个主管机构统一主导,目前则缺乏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当前部委间缺少深入合作,是开展学徒制遇到的最大问题。我国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委主管,其中,教育部主管的高职学校有1300所左右,中职约2.3万所,而人社部主管的技工学校为2900多所。[2]在培养思路方面,人社部更关心企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部更侧重学校发展和学生学历需求。如果仅靠教育部一部之力,现代学徒制势必难以实现,教育部、人社部甚至经济主管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成功。

(五)风险防范: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现代学徒工日常横跨校园和企业两大场所,人身安全和管理如何划分,在校园和企业间存有争议。现代学徒制涉及学校及企业两个场所,既涉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涉及企业与临时性用工间的人事合同关系、雇佣劳动关系,而一旦当学生由学校刚进入企业,但尚未明确学徒的待遇、劳动人身保障等具体规定时,企业或学校各自应承担多大责任,就成为争论的焦点。而关于此点,我国现有的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中尚未有明确的规定,可能会使现代学徒制面临巨大的人事纠纷、人身安全、劳动保障等法律风险。

三、反思与完善:现代学徒制未来构建的新范式

面对现代学徒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等多维主体要积极转变用人理念,大力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一)学校和企业层面:探索“产学研”双向介入、联合培养

1、明确校企双方的权责利。校企合作需要法治化进行规范,因此应明确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权利义务、监管范围、法律责任等,推动双方大力探索“校内设厂、场内设校、场校互设”等新型合作模式。

2、探索招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探索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订单培养。推行招生招工一体化,“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从招生开始,根据企业招工岗位的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共同进行招生面试。录取后,学校、企业、学生三维主体间,分别签订培养协议、合作协议、管理协议等三份合同。校企双方依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岗位需求,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相应教学模块。按岗设课,课程内容即是岗位工作内容,将教学地点设在企业,技能训练场所设在车间。借助行业一线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校企共同参与开发工学结合的具有理论、实践特色的校本教材。

(2)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分段跟进。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学校教师完成,职业岗位实际操作和技能提高则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共同承担。学校教师承担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由学校组织考核,由企业完成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则由企业在学生跟岗、顶岗过程中完成。

(3)分层教学,滚动式分班管理。根据课程性质,可在校内授课,也可在企业授课,教学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在工作中完成学习,在学习中了解工作。在班级管理机制上,实施滚动式管理,适者上劣者下,因材施教。

(4)专兼结合,教师、师傅双培养。学生在企业顶岗中,实施实践导师、专业导师、政治导师“三师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企业顶岗由企业专业带头人统筹负责,实践导师全程指导,签订导师带徒协议,进行周考核和实习期满考核,企业专业导师每周六为学生上理论课。培养方案可根据职业院校和本科学校的不同,采取差异化设置,具体来说:

第一,在职业院校:可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进行,也就是学生入学后的第四个学期进行,前三学期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通过植入课程参与人才基础技能培养,后三学期以企业师傅专业技能或实用技能培养为主。

第二,在本科院校:前2年主要在校内完基础和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体现国家、社会和行业对本科教育的共性目标要求;考核合格的学生从第3年开始拜师成为学徒,同时与目标企业签约成为企业员工。第3、4年的教育培养实行“师傅”负责制,教学组织统分结合,学生根据培养计划交替在校内上课或在工厂实习,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共同进行培养质量的监督和评价考核。

(5)共同考核,突出技能水平。学生的成绩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学校负责理论层面的考核,包括专业能力闭卷考试、项目任务、现场面试等方式进行。而企业则负责岗位实操能力考核,以“任务通关”方式进行,并将企业师傅的教学效果与奖惩直接挂钩,带动企业师傅的积极性。最后,经过学徒制考核,学生需取得电子商务师、车床钳工、国家导游等任意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方可顺利毕业。

3、大力推进“校企人才”互兼互聘制度。为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使校企无缝对接成为常态,要建立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学院教师互兼互聘制度。一方面,使企业成为学院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基地,能够支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而专业课程可由公司高管、技术骨干在学院做兼职教师,兼职授课。另一方面,努力使学院成为企业职工培训基地,成为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提升学历和专业技能的“加油站”。

(二)政府层面:出台系列保障措施

1、进一步扩大高校现代学徒制试点范围。力争到2020年,在全部高等、中等职业院校实现现代学徒制;在本科院校,遴选出100家现代学徒制本科院校试点单位。

2、进一步提高现代学徒工待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由国家人社部、教育部等多部委协调出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指导意见,并督促各地、各部门加快落实。

(1)明确规定,现代学徒工入学即成为企业准员工,并享受公司有关福利待遇。学生毕业经考核合格被企业录用后,在校学习时间计入工龄,工龄工资由企业分批发放。企业学习期间较为优异的学生可获得“企业奖学金”,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成熟的学生还可获得企业1000元―1万元不等的资助或技术支持。

(2)明确规定,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技师)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在公务员录用、企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工龄计算、考核定级、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分别与大专、本科学历人员同等对待。

(3)明确规定,将学徒工纳入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以减轻企业因学徒工工伤等意外伤害所造成的经济负担。

(4)政策上鼓励企业招收学徒工,通过政府补贴、减免税费、贷款支持等,打通学徒工培养的“出口关”。

3、政府主导,开展多元投资主体共建技工教育集团改革试点。以行业为主线,以产业、专业、资本为纽带,以技工院校为载体,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不断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

4、建立中职学校与技工院校同政策、同待遇、同发展的互通机制。落实“统一招生政策、统一招生计划、统一招生代码、统一招生平台”政策。探索建立技工院校学历毕业文凭加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制度。国家在教育法的范围内,支持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院校序列,鼓励以“一校两牌”的方式,推进技工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建立技师学院毕业文凭加高级工证书培养制度,打通学徒工“中专―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上升通道。

5、完善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和教师聘用机制。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以建设“双师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开展师资培训,提升在职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训实践能力,师资培训经费由同级财政拨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双向聘用、双向转换、双向流动的制度。

(三)社会、学徒工、用人单位:打造现代技工新思维

现代学徒制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变革,也是人才观念的变革。社会和用人单位要摒弃过去持有的对学徒工的“有色眼镜”,自动转变价值观、人才观、用人观。

第一,社会层面:转变“体力活”和“脑力活”对立的观点。在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者大有人在。技工,常常多因为从事体力劳动,而成为学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事实上,随着自动化机器人的广泛普及,一些体力繁重的工作早已被机器所替代,实地检测和安全管理等岗位已经成为技工工作的重点平台。“体力活”正向“脑力活”过渡,家庭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要及时转弯。

第二,学徒工:追求“短平快”和“高精尖”的融合。工匠精神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技工绝非“万金油”,更需要埋下头来深耕细作。当前市场上存在大量技工缺口,一方面是对“技工”技能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更是对技工立足自身,挑战自我的无声期许。在技工中,很多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成为了技工发展的重要壁垒。要实现破壁,学徒工唯有其自身加强学习,以韧性和恒心向“高精尖”转换,才能成为行业的“神话”。

第三,用人单位:要让“当工人”和“搞管理”得以兼容。技工的岗位多在生产一线,而一线往往成为众多“有色眼镜”的停留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晋升渠道狭窄。在工作中,要让拥有真本领的人不但能生存,更要在管理上实现自我认可。因此,社会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供过于求的劳动力自动投身到技工行业;而用人单位要为专业人才进入管理岗位开辟“绿色通道”,让复合型人才能够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在“技工”岗位形成人才聚集的虹吸效应。

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推动高等教育由“理论范式”向“实践范式”全面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学校办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转型、校企融合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变革、风险防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认为只要严格遵循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范式,并由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持续发力,相信我国高校由“理论型大学”向“技术型大学”转变的宏伟愿景和伟大实践最终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郑智维.现代学徒制试点困境[J].民生周刊,2015-08-10。

[2]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基金项目:2015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研究”(编号:2015B054)。

上一篇:合租房合同范文 下一篇:合伙合同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