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0 06:31:37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有效性;就业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151-03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查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成为各高校新闻学专业比较普遍的现象,复旦大学学者童兵曾在一次访谈中透露复旦大学新闻学毕业生对口就业比例仅为40%,清华大学为60%[1]。名校如此,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平台等限制,也面临着相同甚至更严重的情况。毕业生学非所用会使人质疑专业教育的有效性。然而,就重庆师范大学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而言,原因并非如此简单。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良好状况,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心理弹性普遍较低,个性化需求较为突出。例如,虽然区县媒体和相关政府机构对毕业生有一定需求,但不少毕业生在选择专业实习和就业时,不愿意到这些媒体和机构,而是结合个人目标进行多元化选择,如广告公司、房地产企业和商业网站等。以宽口径为特征的“大传播”领域就业已经成为新闻学专业的一种现实情况。

专业课程有效性除了可以借助教学对象对它的直接评价来检验外,还可以借助学生的就业取向间接观测。本研究假设有效的专业课程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进而在择业时将“专业对口”作为考虑要素。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有效性具体情况如何?宽口径、“大传播”就业的实际状况是怎样的?如何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以适应宽口径就业,同时稳步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素养?本研究带着上述问题对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设计

1.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选取了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2012届和2014届的本科毕业生共160名。两届学生分别为毕业后近一年和近三年,工作基本稳定,两个年级互为参照,以便更客观地进行调查和分析。选取新近毕业的两届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主要是兼顾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理性认知,和对课程教学的深刻印象与感受。调查主要采取电子邮件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为37.5%。

2.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将课程有效性与就业取向相结合,验证目标在于验证地方高校的新闻学专业课程教育是否能符合学生宽口径就业的要求,因而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包括就业取向、工作岗位、留任意愿,得出的结果用来与专业课程有效性进行比对;第二部分主要调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从能力培养和课程教学两方面调查毕业生对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态度,并据此分析新闻学专业课程对毕业生工作的有效程度。在分析完就业取向的合理性和专业课程有效性之后,笔者将结合分析结果对地方高校的新闻学专业教育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新闻学毕业生就业取向分析

在进行就业取向调查之前,我们先调查了两个年级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调查发现:2012届毕业生中正在工作的,工作岗位与新闻传播有关的占比61.9%,其中在新闻媒体任记者或编辑的占42.8%;2014届正在工作的毕业生中,工作岗位与新闻传播有关的占比70.0%,其中在新闻媒体任记者或编辑的占26.7%。两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中,在新闻媒体担任记者或编辑职务的仅占33%。这说明,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小新闻专业对口”占比较小,且比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其以新闻传播相关行业为主的“大传播”领域就业占比较大,且明显呈上升趋势。同时,传媒类宽口径就业的现状与毕业生就业取向之间吻合度较高。

下文笔者将通过两届毕业生的几组数据对比,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笔者调查了毕业生选择就业岗位时的第一标准,在全部四个选项中,选择“是否符合个人兴趣”的毕业生占总数的65%,选择“薪资是否满意”的毕业生占总数的15%,而将“专业是否对口”作为择业第一标准的毕业生仅占总数的7%。总体来看,毕业生选择就业岗位的主要依据是个人兴趣,本科所学专业对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来说并非最重要因素。

在对毕业生对于当前工作的留任意愿进行调查时,笔者发现,在择业时,毕业生可能并不了解自己所选择工作的实际情况,但在有了至少一年的工作经验之后,就可以对当前工作与自己择业时第一标准的关系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判断。对“择业第一标准”和“对当前工作的留任意愿”结果的对比显示出,将“专业对口”和“个人兴趣”作为择业第一标准的毕业生,在愿意留任当前工作的毕业生中均超过60%,而将薪酬作为择业第一标准的毕业生则对此态度暧昧,两个年级都仅有33.3%的毕业生愿意留任当前岗位。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口径虽不局限于狭义的记者、编辑类新闻岗,但仍集中在传媒类工作岗位;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宽口径就业岗位与其就业取向符合程度较高,重视薪酬待遇的毕业生比较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新闻学专业课程有效性分析

课程有效性研究缘起于20世纪上半叶实用主义和行为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主要的研究领域是检测课程功能、课程目的的实现程度、课程对学习者的影响等,进而判断课程的有效性。本次调查所测试的课程有效性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首先是宏观上的有效性,指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是否适应毕业生宽口径就业的需求;其次是微观上的有效性,指每一类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宽口径就业的需求。因为只有在制定了符合职业要求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实行有效教学,才能使毕业生有足够的能力胜任自己所选择的职位。

1.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是否符合毕业生宽口径“大传播”就业的需求

图 新闻学专业课程分类图

一般而言,各个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时,都会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如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指向以下五大目标:“批判性思考能力”、“对新闻传播及媒介角色的深刻洞察”、“专业知识:基于广泛专业视野理解科学知识和哲学”、“采访和表达能力的职业化技能”、“现场知识:基于田野调查的思考”[2],虽然不同高校新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略有不同,但在考察了重庆师范大学和川渝两地其他开设了新闻学专业的省属高校的培养计划后,笔者发现其培养目标可以按照“实务-理论”和“综合-专业”两条轴线大致划分如下:

在笔者考察的大部分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都会将“宽口径”作为制定培养计划的原则之一,重庆师范大学也不例外。那么,以此为依据的培养目标能否满足宽口径就业现状下毕业生的工作需求?基于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开设情况,在向调查对象简要诠释了各种能力和素养的内涵后,问卷中对培养目标指向的能力和素养在毕业生工作中的使用频度进行了调查,并试图通过对使用频度的分析得出这些能力和素养对于毕业生的有效程度,得出结果如下:

以使用频度为标准,对于两届毕业生而言,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实践和沟通能力,其次是批判性思考能力,这与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的是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工作有关,这些工作的内容一般是撰写各类文案,或进行活动策划等,文学艺术素养仅列第三,社会学理论和社会调查方法使用频度最低。同时可以发现,2014届毕业生比2012届毕业生更加重视文学艺术素养,这与他们就业口径相对拓宽有关。

与综合能力相比,整体而言,专业能力在两届毕业生中使用频度较低,特别是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知识。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并未担任记者或编辑,在工作中没有机会运用到专业理论知识。而部分专业实务能力,如摄影摄像、新闻写作课程等跨媒体传播技能在与新闻传播相关、但非传统记者或编辑的职位上也能发挥作用,因而相对更受毕业生的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参加工作已经两年的2012届毕业生比刚参加工作的2014届毕业生明显更加重视专业实务能力,同时更轻视专业理论素养。

毕业生有机会使用到的能力或素养,才更能在他们的工作中发挥效用。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毕业生认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课程所要达成的培养目标中,实务能力对于他们而言有效程度较大,而理论素养相对而言有效程度较低。

2. 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毕业生宽口径就业的需求

在这一部分的调查中,笔者将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除公共必修课外的所有课程按照其教学内容划分到不同培养目标之下,组合成与培养目标中的8个部分相对应的课程模块,并以模块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对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性的评价。

(1)毕业生对教学内容有效性的评价

首先,笔者调查了毕业生认为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发现问题最突出的是文学艺术类课程和媒体内容制作类课程。这两类课程门数最多,教学内容最为丰富,在这两届毕业生的培养计划中,至少都包含有10门以上的文学艺术类和媒体内容制作类课程。然而大部分毕业生从其中学到的知识却完全不能或只能勉强满足工作需求,成为教学内容有效性最低的两类课程。仅28.7%的毕业生认为文学艺术类课程的内容至少基本可以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有38%的毕业生认为其完全不能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有33%的毕业生认为媒体内容制作类课程的内容完全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如果课程数量多并不一定意味着教学内容的有效程度高,那么就有必要从教学内容本身入手,对其中的原因进行调查,因此,笔者调查了毕业生对这些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

毕业生对两类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是十分相似的,认为其内容丰富和理论性太强的毕业生都接近50%,因此,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低,可能并不是由于教学内容的量上不够丰富,而是因为理论性太强。换言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难度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它可能导致毕业生对其接受度低,且在实际的工作中难以运用。另外,不少毕业生反映媒体内容制作类课程中有些知识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其教学内容有效性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毕业生对教学方法有效性的评价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3]。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检测。

对于高校教学方法,有很多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了分类,由于本次调查依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性的强弱,分为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和纯理论讲授。

在这一部分,笔者向调查对象询问了各类课程中“老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和“你认为应该采用的最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两组数据来检测毕业生对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判断,发现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践性教学”,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却不是老师最常采用的方法。结果显示,对于三类主要课程,都有接近或超过50%的毕业生认为最应该采用实践性教学的方法,然而认为这些课程采用了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毕业生则比较少,可见他们对于这些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判断是比较低的。尤其是媒体内容制作类课程,课程本身的实操性很强,如果不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实践,很难说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之相对,纯理论讲授被最多毕业生认为是老师不应该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式。

最后,笔者还调查了毕业生培养自身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社会沟通实践能力最有效行为,发现大部分毕业生并不认为自己是通过本科的课程学习培养这两种能力,7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5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是通过专业见习或毕业实习培养社会沟通和实践能力。

三、总结与建议

根据以上基于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为样本做出的就业取向和课程有效性的调查与分析,笔者可以得出下列基本结论:

1.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日益趋向于与新闻学相关的“大传播”领域。毕业生选择就业岗位时的第一标准为“个人兴趣”,愿意留任当前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则将“专业对口”和“个人兴趣”作为择业第一标准。专业课程有效性在愿意留任当前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中可能较高,且形成较为稳固的专业爱好。

2.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及其培养目标设置总体上符合就业需求,即具有宏观上的有效性。与综合能力相比,专业能力在两届毕业生中使用频度较低,社会实践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综合能力,重视专业实务能力,轻视专业理论素养较为明显。

3.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符合就业需求,但教学方法远未达到就业需求,即微观上的有效性呈分裂状态。具体而言,文学艺术类课程和媒体内容制作类课程最受毕业生欢迎,但这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满意度也最差。在课程体系中,这两类课程数量最多,教学内容也最为丰富,但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其教学方法理论性太强,有接近或超过50%的毕业生认为最应该采用实践性教学的方法改进教学。

根据上述结论,对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提高专业课程有效性、帮助毕业生形成合理的就业取向,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课程有效性的关键路径不是从根本上变革课程体系,而是提升教学质量。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应囿于“小新闻”理念,而应积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树立“大传播”观念,充分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具体而言,应增加综合类课程和活动的比重,在综合理论课程中,增加文学艺术类课程的比例,并尽量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在专业类课程设置中,应更加重视专业实务课程,提升学生进行媒体内容制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不同媒体工作岗位的需求。

为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取向,应设立养成性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就教学方法而言,应尽量采用互动性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实践性教学、小组讨论或案例教学等。

课程有效性主要包括有效课程的设计和课程效能两个方面。但正如衡量教学效果的复杂性一样, 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会影响课程有效性的衡量体系,不同的主体对课程有效性的解读都会出现差异。课程有效性关涉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因素,也有短期效能与长期效能之区分。课程有效性的全面衡量,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用人单位和高校三方,本次调查仅仅从毕业生的角度进行就业取向和课程有效性的分析,难免会失之偏颇。更系统、深入的研究,还有待对用人单位和高校两个主体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1] 韩琨.新闻教育应尊重专业特点[N].中国科学报,2015-02-05.

[2] 雷跃捷,高昊.从职场培养到学院专业教育――早稻田大学濑川至朗教授谈日本新闻教育传播转型[J].新闻记者,2014(10).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实训模式;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3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序言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1]这种不适应落实在高等教育中,就是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紧缺,而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应用能力不强。这个凸显出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个专业,自然也存在于作为传统文科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综观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学生在人才市场“供过于求”,许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月薪一两千元勉强就业;而各类企事业单位却“供不应求”,苦于招不到有经验、“拿来就能用”的称意员工。师范方向培养的教师教学基本功不强,文秘方向培养的文员文字处理和事务处理能力不足,这些都是源于学生缺少应用能力,没有成为应用型人才。

在党和国家倡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下,大庆师范学院将办学定位的核心理念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针对本校现状而确定的极其合理的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培养相对应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以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良好的专业技能对于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关键是设置合理、可行的实训单元模块,所设置的模块要力争规模适中、内容精练,涵盖对学生需要的技能范围,且要重点突出,切忌项目种类众多,项项浮皮潦草。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回溯,可以找到所需的四个关键技能,并设置“三单一综”实训模式。“三单”即三个单项模块部分,分别是文秘与公关模块、新闻与出版模块和社区文化管理模块。“一综”为综合实训,即教师技能和文秘技能的综合实训。下面就每个模块择取重点分而述之。

一、文秘与公关模块

长久以来,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一种潜在的要求,即掌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而在大学阶段如果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些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这就需要在第二课堂技能训练中强化这些技能。同时,师范类大学的学生往往书卷气比较浓,在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不能很快地融入社会和新的工作群体之中,部分学生甚至不能接受许多职场中司空见惯的做法,由此而产生的抱怨、消极、懈怠贯穿于工作各个环节,这种略带酸腐的气息也给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职场生涯蒙上了一层阴影。有鉴于此,我们坚持认为应在第二课堂技能训练中设立文秘与公关模块,旨在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秘与公关意识,提高学生职场适应能力,而核心的训练内容有两项,一是活动策划与组织,二是模拟面试。

在活动策划与组织实践训练中,应强调会议策划和典礼策划两项训练,因为这两项是进入职场后最为常见的工作任务。会议策划训练要进行模拟策划和实战策划两个层面的训练。模拟策划可以在学生中间进行,首先由指导教师设立几个可行性较强的题目,如某学术会议、某学会年会、某企业总结大会、公司某项目启动仪式等,题目设置覆盖面要广,且最好是不拘泥于具体某专业的综合性会议。随后让学生按照兴趣自行选择并组建小组,小组人数以10人为宜,指导教师在策划过程中进行跟进指导。特别是要把握学生所撰写的会议策划书和会议模拟发言稿,使学生牢记会议策划书的内容组成和注意事项,让学生通过模拟发言等方式体会不同社交方式和语言尺度。实战策划则可以放在见习或毕业实习阶段,让学生参与实习单位的会议组织,甚至由模拟策划小组成员带着模拟策划方案到实习基地进行方案实施。学生在参与一项活动策划和组织的全过程中,不但锻炼了语言、文字、组织、沟通和协调等一系列能力,而且对其世界观和价值理念的形成也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策划过程中,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能极大地督促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从一个侧面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帮助。在笔者指导学生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活动策划之后,许多学生表示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进行的思考比在校园内多出许多,这也正是活动策划和组织实践训练预期的效果。

模拟面试可以聘请企事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和中小学教师作为面试官对模拟应聘者进行面试。通过仿真面试问答,使模拟应聘者体会到面试的氛围并找到自身在面试中的弱点。模拟面试有一个重要的前期工作,就是简历制作,要求每位学生在大二年级开始制作简历,既可以使其奠定良好的简历制作基础,又可以使学生认清日后努力的方向。模拟面试最好进行录像,这样可以使资料以影音方式得以保存,有利于让参与的学生根据录像总结自己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不足,以便日后改正。模拟面试实践训练的拓展训练即为学生口语表达训练,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来看,许多学生在公务员考试或教师招考的笔试阶段顺利通过,但到了面试环节,经常因缺少有针对性的训练而出现知识遗忘和词不达意等状况,导致学生不能让考官全面地了解其专业教育情况,也没有很好地展现在大学及备考阶段所积聚的专业素质,这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不该出现的状况。而如果学生积极参加模拟面试实践训练――口语表达拓展训练,则可以有效地减少上述面试中不利状况的出现。

二、新闻与出版模块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编辑出版 就业能力 就业困难

我国目前有68所以上的高校招收编辑出版学本科生①,20多年来,为文化产业培养了数千名编辑出版人才。然而,近年来,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却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出版单位的冷遇,一项由北京大学开展的调查发现,被调查的164家出版单位中,明确表示需要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只有15%。就业市场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困难,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找不到满意的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存有差距。

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缺陷的原因分析

就业能力指普通高校中的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并保持在工作中所必须具有的综合能力及心理特征②。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模式上,致使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学科基础先天不足。目前,不少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往往是由某一母体专业课程加上有关编辑出版课程杂糅而成的。而且,由于母体专业的不同,所设立的编辑出版专业也就或多或少地带上了母体专业的烙印,这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如设在文学院的编辑出版专业,偏重于文学、文艺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课程;设在图书馆系的,偏重于图书学、文献学、流通学等方面的课程;设在新闻学院的, 偏重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方面的课程。

课程设置不科学。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编辑出版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大多优先考虑理论文化类课程,真正的专业课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课并不多,而且专业课中又有许多理论型课程,如“编辑学概论”、“出版学概论”、“期刊编辑学概论”等“概论”类课程。各高校所开设的课程、每门课程课时的多少,大多只能由院系视已有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而定,有着相当大的随意性。另外,目前编辑出版专业的教材总体而言距实际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重理论知识的阐述而轻实践技能的指导,与出版业的现状和发展脱节比较严重。

师资队伍薄弱。由于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相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图书馆学等专业转岗而来,多数不熟悉编辑出版工作,不仅缺乏编辑出版的业务实践经验,而且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也很难提高。

缺少实践经验。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也不足,无法很快适应职业人的要求,无形中就与企业形成了“就业鸿沟”。造成学生缺少实践经验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训练记忆的讲授式,教师在黑板上讲理论,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死板教条。学生学到的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动手能力差。第二,我国目前教育评价制度仍以书面考试为主,这就势必使学生只关心课堂笔记和死背书本,缺乏对自己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第三,多数高校教师并未受过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讲授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等方面缺乏职业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好。

心理素质缺陷。随着竞争机制被全面引入职业社会,“双向选择”所营造的竞争只遵循一个原则:优胜劣汰,这就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一些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自我评价偏高,而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否定;对自己在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义务认识不够,渐渐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

如何提高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出版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既要掌握出版领域的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出版编辑人才所必备的条件。国内有学者提出了“三加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基础、精专业的编辑出版人才。为了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编辑人才的要求,高校可以在现有学科、专业基础上进行培养编辑人才的“三加一”培养模式,即本科前三年的课程可以学习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等专业的课程,第四年重点对编辑班学生的相关编辑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和相关的技能训练。

课程设置科学化。为培养更多适合实践要求的有用人才,我们必须重建现有的课程体系,减少“概论”类课程,增加专业类课程,如图书、期刊、报纸、网络编辑实务,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畅销书特征分析、校对印刷实务、版权贸易与出版物管理等。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互动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受与实践能力。例如由学生扮演出版社编辑、总编辑或社长、作者等模拟某一选题策划的全过程, 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体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无疑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着重加强对编辑出版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投入,如组织其出国进修、到企业培训等,使教师熟悉出版工作规律,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注意研究出版动态,总结典型案例,积累信息资料,努力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家。教师与编辑身份的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编辑学教师的魅力,也会加大学生对其授课内容的信服度,从而获得显著的教学成效。

丰富实践经验。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传统实践课程为突破口,以西方及国内先进地区的实践教育经验为参照,全面提高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其次要建立编辑出版实践基地。企业无疑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平台,所以学校应该着重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实践基地,实现“校、企、生”三赢。最后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以质量标准来预测、考查、追踪、控制各种因素的优化过程,使其达到最佳。学校应根据目前实施的学分制管理办法,对生产劳动、专业劳动、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并把要求和规定编入到实纲中,分发到学生手中,使学生明确相关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和实施细则。

提高心理素质,完善性格习惯。“习惯练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和性格对人有着极大的积极的影响力。现代社会,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情商的塑造和培养上,认为情商较智商能够更大程度地左右人们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培养沉稳、果断、正直、诚实的优良品德,养成独立思考、雷厉风行、乐观进取的个人作风,这些性格品质对今后的求职乃至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在出版产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版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高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又要遵循出版产业发展的规律。如何培养适应出版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社会、行业、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只有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改进和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才能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编辑出版人才。

注 释:

①张锦华:《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现状研究》,河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②刘宏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腾跃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编辑学刊》,2006(5)。

2.王鉴:《实践教学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赵泓:《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编辑》,2007(2)。

4.王和平:《从传播看编辑出版学学科名称的不合理性――兼论“大编辑”、“大出版”观念的树立》,《出版发行研究》,2009(8)。

5.孔正毅:《关于出版学学科体系建构的若干思考》,《出版科学》, 2009(3)。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⒈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上手快,后劲不足”

我国的新闻教育历来强调新闻专业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和用人单位实现“零距离”对接。但是,最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偏向,新闻业界普遍反映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工作以后“上手快,后劲不足”。“上手快”是指新闻专业的学生对采访编辑等业务比较熟悉,很快能进入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可是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后劲不足”,因为要写出一篇有分量的稿件,仅仅依靠熟练的采编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业务能力必须建立在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所以,很多新闻媒体如果需要经济记者,就招聘经济专业毕业的学生,需要考古类的记者,就招聘历史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这些专业的学生开始不熟悉新闻采编业务,但是他们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随着他们新闻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最终脱颖而出不足为奇。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新闻媒体角色的转换,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做出解释,帮助受众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这对记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如何应对这一变化,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⒉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最近几年,新闻教育飞速发展,各高校纷纷设立新闻专业。截至2007年,我国现有新闻学类专业点已经达到661个。[2]随之而来的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人数剧增。而各地新闻媒体的数量基本上是稳定的,这么多学生不可能都去新闻媒体实习。重点院校可以凭借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新闻媒体建立实习基地,而地方院校的学生很难找到去媒体实习的机会,有些高校甚至把给学生找实习单位的任务压给老师。

另一方面,和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实训需要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大,建立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动辄需要百万元的投入,地方高校因为财力所限,很难建立起设备齐全的实验教学基地,硬件设备投入的不足也制约了广电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更新教育理念,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地方高校既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的灌输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又要探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是我们构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

⒈加强通识教育实训

①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向实践倾斜

这主要体现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中,主要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在通用技能上的培养。专业基础课方面,以学生广播电视新闻学基础知识、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为培养目标。学生在掌握一定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新闻实践中较典型、较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新闻素质。

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平台,组织一系列活动,督促学生多读书打好理论功底,关注新闻界热点问题

一是通过编制新闻专业本科生读书指南,倡导学生多读书,提升学生的理论素质。我系新生一入校,就发给其一份由各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的《课外阅读指导书目》。读书指南从经典著作及新闻学、广告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精选出100本著作,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为督促学生将课外阅读活动落到实处,我系设有课外阅读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每年底在全系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回顾总结活动。

二是“走出去,请进来”。通过邀请新闻界知名人士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与业界人士“面对面”, 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前沿。通过“走出去”, 使学生对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编流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新闻专业的兴趣。

⒉专业单项技能实训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广播电视新闻的采、写、摄、录、编、播的基本技能。如《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等课程教学,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实验实训教学,要从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为例,为了配合《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教学,提高学生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与速度,我系尽力创造条件,安排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现场指导学生训练如何把握新闻眼、问什么、怎么问、如何在现场打腹稿等,并要求学生随后迅速制作成稿件,与教师采写的稿件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优劣所在,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加工,让学生在新闻现场中学习观察、思考和写作方法,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取得进步。

⒊专业综合技能实训

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广播电视概论、电视节目策划、电视摄像、电视编辑、非线性编辑等操作性课程之后,对学生进行电视摄编实训,将电视节目策划、摄像、采访、编辑等新闻技能集于一身,这是理论、实践课程之后的总结与提高,以培养学生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思维与实际操作技能为最终目标。结合新闻专业的特点,为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度与捕捉新闻的能力,电视摄编的实训内容一般设定为校园新闻,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小组,每组五至七人,按照学生自愿、教师协调的方式做以下分工负责。该小组主要以校园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为报道对象,模拟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完整的电视节目。[3]学生的电视节目作品会在课堂播放,学生可以在讲评课上畅所欲言,从采访、摄像、编辑、节目编排等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专业课教师也会给予讲评指导。

⒋构建以毕业实习为主的多层次实习体系

坚持新闻实习以增强和检验学生的采编能力、全面锻炼和考察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为目的,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新闻实习分为小、中、大三个不同档次。

①小实习

小实习主要是指低年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零散的社会调查和实践。为了使学生对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我系每年都会组织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到本地新闻单位参观学习,主要是了解新闻的采编流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闻专业的兴趣。

②中期实习

中期实习是在做好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集中实践教学,我系安排在第五学期的暑假进行。中期实习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中期实习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新闻工作实践的了解。同时,适当参与新闻业务工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新闻工作的感性经验。

③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毕业班同学可以广泛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改革的实际情况,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知识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作必要的材料准备,为毕业后奔赴新的工作或学习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构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践教学队伍方面,按照“双师型”要求建设高素质的新闻教育师资队伍,并使这支队伍密切关注新闻改革实践。新闻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没有参加过新闻实践,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是很难讲好新闻这门课的。抓紧培养过硬的师资队伍。能不能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动手能力,“上手快”又“有后劲”的学生,关键还是教师的水平如何。

⒉加强学校与新闻单位的合作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走出校园,寻求与更多的新闻单位在更高层次上的合作是新闻实践教学的最佳途径。聘请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记者、编辑担任系里的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是目前很多高校通行的做法。但是如何提升与新闻单位合作的层次,如何在学生人数剧增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种实践教学资源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⒊加强案例教材的编写

现在新闻学案例教材版本不多,有许多案例教材缺乏科学性,本系教师有必要在这方面多加努力。案例的编写,不要只注意案件的重大,而更要注意其中新闻问题的重大,能从中抽象出新闻传播原则,而不能只以案例说明一个理论或概念。

⒋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从媒介技术的角度看,媒介技术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对广播电视而言,媒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出一线的记者、编辑,必须有先进齐全的硬件设施。

⒌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估机制

评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规范化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以往的专业实习主要是通过指导教师总结、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估,制度化程度和有效性不高。除对每一次专业实习进行效果评估外,必须建立对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建设存在不足的指标,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文科:《我国新闻院系新闻实践教学之一瞥》,《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9月

[2]童 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7)》,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27页

[3]郭薇薇:《从电视摄编实训看新闻实践教学改革》,《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年第4期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时提出的新概念。它突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倡导师生双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以全面构建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培养框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教育中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等学科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强调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融入“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理念,既做到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提升”,又进行科学、规范、实用的技能、技巧、技术训练和后续创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而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场所、教师知识和能力、教材建设和教学考核评价在内的全面的一体化。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分别就以上六方面积极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探索,以期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

职业领域的调研分析是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起点,只有准确地定位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所需职业能力,才能准确知道学生就业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与知识,进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传统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瞄准的是狭义新闻媒体,旨在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研究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根据新的人才需求动向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瞄准整个文化产业对传媒专业的人才市场进行了细分,重新定位高职层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传统的新闻传媒扩展到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从而将学生的就业去向也从新闻媒体单位扩展到文化产业各行业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宣传部门,并将职业岗位划分为5大类,分别是报纸新闻采编类岗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类岗位、网络媒体新闻采编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类岗位和广告、传媒类公司相关岗位。根据对职业岗位所需岗位能力的具体分析,我们形成了如表1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设计的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对教学诸要素进行有序、优化的排列组合,形成可行性教学方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表1 我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类型、岗位能力分析及课程设置

工作岗位类型 岗位能力分析 课程设置

报纸新闻采编 报纸新闻采访,报纸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报纸排版校对,报纸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策划 《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与设计》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播 广电新闻采访,广电新闻写作,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广电节目主持,广电播音,广电节目策划 《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闻摄影》《电视摄像》《播音与主持》

网络媒体新闻采编 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站内容策划,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评论,摄影摄像,音、视频软件运用,图像软件运用 《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设计与制作》

普通企事业单位宣传 新闻采写,摄影、摄像,新闻编辑,图片及音视频制作,企划、宣传 以上课程及《媒体公关》

广告、传媒类公司 摄影、摄像,图片及音视频制作,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写作,婚庆视频制作,广告制作,媒介关系 以上课程及《广告实务》

根据我院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技能型课程都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中,项目任务式教学成为教师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式。以《播音与主持》课程为例,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擅长形象思维,喜欢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特点,教师以项目、认务为导向,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划分为4个项目,分别是汉语普通话语音规范化训练,普通话用气发声基本功训练,播音员文体业务播音训练和主持人话题主持训练,并在项目下下设14个任务,每节课针对一个任务进行集中训练与讲解。在教学中采用实训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授课方式,摆脱以往重理论,轻训练的课堂教学方式,取得显著教学成效。

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教学场所的“理实一体化”体现在教学场所不仅应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也应具备实验实训教学的条件,这就要求专业能够建成一系列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实验实训教室。就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而言,我们将学生所需的职业技能以媒介类型的不同划分为报纸媒体技能、广播电视媒体技能和网络媒体技能三大类,并针对三种技能分别建设了报刊编辑实训室,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等实验实训教室,以满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除了“理实一体化“实验实训教室,模拟仿真的实验实训基地也是教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场所。模拟报刊社,模拟电台和电视台以及模拟网络工作站无疑给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创造了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一试身手以提升职业技能的良好机会。这些基地可以采用完全由学生组织、操作和管理的运行模式,也可以采用教师牵头,学生主导的运行模式。有条件的话,最好可以和相关媒体单位或企业合作,共同运作和建设,使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行业一线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更加清晰地了解职业所需能力,以帮助自己不断提升适应于真实职业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技能水平。

四、教师知识和能力一体化

教师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其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毕业于综合类高校,在以学术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下,从学校到学校实现就业的。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本身就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过程,也没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和背景,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难免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到行业实践等途径,多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五、教材建设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材是一种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实训一体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材。这种教材的内容和体例比较特殊,既有普通理论教材的特征,也有实践指导手册的特征,但更多的是将两者有机融合的独有特征。

通过大量参阅相关教材和资料,以及对于如何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教材进行的深入思考,本专业最终将教材编写的体例确立为项目任务式编写体例,将每一个项目下设的任务都划分为七个编写板块,分别是任务目标、任务内容、知识链接、任务要求、任务总结、案例分析、拓展训练。

该编写体例的确立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一般规律,即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首先,通过实践引入任务,并提供相关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并形成知识和能力需求;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炼归纳理论知识,对问题和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最后,以理论再次指导实践,在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引领下,更为科学地进行实践。

六、教学考核评价一体化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6篇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一)

我是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的大四学生,所学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学。在三年的学习期间,较为系统学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

专业的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在大学中,我同时注重的是思想和品德上的完善。在完成学业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诚实守信是我做人的基本原则,“年轻就要吃苦”是我恪守的人生信条,积极奉献,乐于助人,多次参与社会捐赠和公益活动,这是我坚持的爱心行动。在生活上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校期间,我积极的参与学校的各项文艺演出,并且无论在台前还是幕后,都会倾尽全力去完成该完成的任务,力求完美。我尊敬老师,和同学相处融洽,团结协作,关心热爱班集体,愿意为集体做事,有着强烈的集体责任感。

三年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学习,让我掌握了关于这个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增强自己了的实际操作能力。并获得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和普通话等级证书,还掌握了photoshop等图片编辑软件和视频编辑软件的使用。

在校期间,我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未有过违纪现象。在班上作为宣传委员对宣传工作尽心尽力,积极配合其它班委开展活动。在年级担任爱心基金会会长时期,负责管理贫困生档案和政府补助金的发放,确保档案不外泄,补助金准确发,工作细致而尽责。

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拓展个人兴趣的同时,我也投入到一些有益的社会工作中。在大二至大三期间,我在肯德基兼职,使我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到了一个著名企业的管理模式,感受到了颇具感染力的企业文化。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生活的艰辛,但从中我收获了很多,无论是在业务能力,还是社交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为他们服务的同时也使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在那个时候渐渐被培养起来,深入吾心。

在校两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抓重点和老师讲课的笔记,认真听课及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在班上学习态度很端正,得到了好几门功课的老师表扬!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三年的中专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将近三年的学习,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21世纪的一代,我们即将告别学生时代的酸甜苦辣,迈入社会去寻找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在这最后的社会生活里,我将努力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二)

在四年的本科大学教育里攻读新闻学专业,本人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在专业技能方面,既培养了一定的新闻敏感能力、新闻采访能力和新闻写作能力等专业业务能力,还熟悉了Premiere Pro、After Effect和方正飞腾等软件,懂得新闻摄影和新闻摄像的基本技术,基本掌握了相关的视频制作、报刊排版等技术;

在知识积累方面,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外,还喜欢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小说类的,包括文学小说、社会小说、武侠小说和爱情小说等;

在素质培养方面,“做事先做人”一直是我的人生座右铭,“天空中没有留下鸟儿飞过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是我的做事格言。经过大学几年和同学们的共同生活,每个人都可以给我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但是做事先做人和勇于尝试是最基本的。试问:非人者,何以做事也?勿尝试,何以成功也?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三)

在大学里接收了基础教育,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在报社和杂志社实习机会让我更好的学会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更全面的锻炼自己。英语通过了国家大学四级考试。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能熟悉运用办公软件。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组织表达能力,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公关能力,如:在专业课公共关系作业中,我独立策划了选题,联系了四星级酒店的公关经理,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采访,优秀的完成了课题要求。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在同学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善于协同"作战。"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基础和专业课程,不仅熟练的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把他们运用于实践中,以达到学以致用。

我是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家乡恶劣的环境磨练了我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品质。让我比同龄学生更能懂得珍惜机会,更能努力工作。在校期间一直都认真扎实的学习,学习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现在我即将毕业走向社会,我相信只要想干没有干不好和干不成的工作,难道还有比贫困山区更苦更累的活儿吗?干得好和干得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做就做到最好。许多小事告诉我许多事都取决于自己想做和不想做,所以相信自己无论什么工作,我只要想干都会尽力做到领导满意。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四)

乐观、热情、自信的我,对工作和学习有着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即将从事的工作。

在校期间,深入的学习了新闻学理论,培养了良好的新闻写作、新闻采编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2006年,主创大型校园DV电影《容我之梦》,参与剧本编写﹑拍摄以及后期剪辑工作。熟练掌握了索贝等新闻采编系统。

2006年年中,在《沈阳今报》实习,完成了我从一个新闻专业学生到一个具有一定新闻采写能力的新闻从业人员的转变。

在《今报》实习期间,发表多篇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报道。其中由我独立采访﹑独立写作﹑独立署名的《15小时学习制 考研学出强迫症——晚9点,记者与自习室里的考研生面对面》被新浪、搜狐等多家门户网站转载,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一定影响。连续五期报道皇姑区嘉陵江街地毯厂小区楼门被堵事件,引起了省﹑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最终帮助地毯厂小区居民解决楼门被堵问题。参与《今报》纪念沈阳地铁开工一周年的《地铁专刊》的报道,深入地铁工人,一篇《这四年 要和地铁绑在一块儿》,深刻的表现了地铁工人的感情世界。

在实习期间,我还参加到第二届“振兴杯”青年技工大赛的报道,以及沈阳市文明出行抄报日的报道当中。

创作多篇网络小说,在我的博客上连载,得到网友的好评。《华商晨报》有意转载我的作品。

给我一个机会,我将价值充分展现出来。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五)

在求学的这四年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刻苦学习,努力适应社会发展。

我是XX大学新闻系的应届毕业生。在学习上,我孜孜不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多次获得校级的奖学金。平时也热衷于图书馆,除了阅读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外,也不断全面地阅读各个领域的书籍。因为我坚信未来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科之间的不断渗入与融合更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要求。此外,在学习中我也很注重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注重形成自己正确且又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信念 ,不断学习与拓展。

在专业上,我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熟练掌握报纸排版编辑、视频编辑,对新闻摄影的理论与实务也有自己的了解与研究。此外,对于网页设计与Photoshop图片处理也有一定的编辑能力。

在工作上,我积极利用寒暑假不断提高自己。在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实习,使自己的实际动手与参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也从而培养自己的工作责任感与事业心,懂得团体合作与个人分工两者的重要性。

在政治思想上,我积极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不断学习马列主义,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与思想方面的修养。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

四年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迎风激浪,为未来的扬帆起行做好准备。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六)

珍贵的四年大学生活接近尾声,特此总结一下大学四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我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大四,正在做毕业设计,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四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七)

人生珍贵的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在这特别的日子里,回首四年的大学校园生活,有过渴望,有过追求,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我孜孜不倦,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我,超越自我,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首四年的生活,从入学时的懵懂少年,到如今踌躇满志、即将踏上社会的青年,四年的成长,在此作一个鉴定。

进入大学就等于半只脚踏进了社会,所以在入学前我就下定决心,在大学里不能做一个读死书的书呆子,要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刚入学后,我参加了院、班里的学生干部竞选,虽然都失败了,但是我从来不气馁,我始终坚信:只要自己是真的有能力,迟早有一天别人会发现的,迟早有一天我能够找到我自己想要的舞台,时间会证明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大一第一个学期,虽然我什么职务都不担任,但是我却协助老师和班委做了很多事,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果然,大一第二个学期,班里的同学直接推荐我担任了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大二时,被学院推荐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大三通过参加竞选被选为院分团委、学生会副书记及学校教学监控处学生信息员。在四年的学生干部生涯中,我学到了很多普通同学学不到的东西,让一个平凡的我变成了老师和同学们眼中有着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丰富的处事经验、优秀的社交能力及良好人际关系的自信、优秀的人。我的能力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除了学生工作之外,我还积极地参加社团活动。大一的时候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办了生命科学学院的第一个对外的社团:绿野觅踪协会,创办过程的辛苦也只有我们几个深深有体会,但是那份喜悦之情也只有我们几个甜在心头。

作为一名学生,学习依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在学习上,我曾经迷茫过,但是很快,我也找到了我想要的方向。我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紧张、繁忙的学生工作中,我更能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我深知自己课后的时间不能和其他同学的画等号,于是我珍惜每一堂课的时间,珍惜每一堂课老师讲的内容,课后在不断得地“挤”出时间来充实课堂的内容。我热爱自己的专业,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不忘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我连续几年获得了专业奖学金。

在学习知识的期间,我更与老师们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由于自己热情诚恳的性格,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与同学们相处的很好,而且也受到了身边许多同学的欢迎,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7篇

记者被誉为“无冕之王”,他们是时代的宠儿,新世纪的弄潮儿。

然而,随着时间的淘沙,当初的新闻人已不仅仅满足于对社会现状和人生百态永无止境的追究,而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新闻传播专业在国内高校开设的历史尚不是很长,因此很多高校的本科阶段,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笼统性,并且多偏向于新闻实务;到了研究生阶段才细化分开,并偏向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理论研究。

本科阶段的新闻传播学学院,基本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在内的四个专业。近年来,这些专业被考生称为文科录取中最热门的专业。在研究生阶段,新闻传播学院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学科,不同的是,新闻学下设理论新闻学、实务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等研究方向,而传播学则包括传播理论研究方向、视觉传播研究方向、新媒体研究方向、策略传播研究等方向。

专业的设置与意义必以需求为依据,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四类就业方向

1.传统媒体

一说起新闻媒体,大家脑海中可能会联想到的电视、报纸、杂志等。狭义上的媒体指的仅仅是和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相关的媒体类行业,而广义上则包括了广告、公关在内的多数传播媒体。但是目前业内所公认的媒体,仅指狭义媒体。

狭义上的媒体,包括报业、广播电视业、期刊业、出版业在内的传统媒体,以及手机媒体、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网络电视在内的新媒体两大部分。其中,传统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是新闻专业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去向。这两大媒体需求的人才学历一般在硕士以上,除了要求应聘者新闻专业素质过硬,还要具备其他专业知识背景以适应受众需求分化的趋势,以及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行业人脉。高端党报、党刊出版社的工作相对稳定,每年的校园招聘名额有限,工资不高但是福利待遇尚好,适合于重视身份认同的名校研究生报考;而全国知名报业集团和期刊媒体则适合擅长于写调查性报告的学生报考。

2.新媒体

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据《中华新闻报》报道,以腾讯、网易、新浪、TOM以及搜狐为代表的大型综合类门户网站,目前已占中国网络经济市场份额中的28%。一般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做的大多为频道记者、编辑类。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遵循“创意产业”的规律,除了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新闻敏感度和文字功底以外,对个人的经营意识与创新精神方面要求也非常高。

3.外企相关业务岗位

企业的相关业务岗位也是新闻传播学毕业生的青睐,主要分布在公关、广告、咨询、“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与投行这些领域。企业类从业人员的整体薪水比媒体类要高,部分外企如“四大”、投行,毕业生第一年的月薪可达4000~6000元,为媒体类单位薪酬的2~3倍。加之公关、广告、咨询类公司在近几年异军突起,转向这方面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入行后主要从事企业的公关及宣传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搜集行业信息、专门的行业新闻撰写、策划公司活动等。胜任这些工作要求应聘者有较高的英语写作及口语水平、出色的沟通能力,并在这些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和一技之长的人。

但企业相关业务岗位的工作强度很大,要求从业者有较强抗压力。

4.国企及政府部门

国企及政府部门的工作岗位每年都吸引着大批应届毕业生报考,因为这类单位都可以解决户口、编制等问题,且福利待遇优厚,但竞争也非常激烈。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去国企的人数非常多,具体工作岗位主要是企业的对外交流部、宣传部,以及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宣传部门。工作内容涉及文书撰写、搜集行业信息和政策建议等。这些单位的待遇较稳定,一般来讲国企工资比政府部门工资要高。

新闻传播专业:探知外界的天窗

从业者说:陈燕茹, ageLOC中国商

校园里的师弟师妹,或许和我当年一样,是抱着金灿灿光耀耀的新闻理想,迈进新闻学院的,我大一就在《重庆商报》实习,感受着采访、策划、组稿的循环往复。

在大三结束的那个暑假,我的日常表上排满了实习计划,尝试了包括房地产、公关专员、广告专员和HR助理等角色。

而正是因为这些迷茫与尝试,我的梦想一点一点地照进了现实。我很早就对人生有个规划,想在23岁到30岁期间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大四那年,我只身去了北京,有幸在一家创业型广告公司实习,并得到了老板的赏识,教给了我在学校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包括如何处理公司甲方、乙方之间的关系、创意及创新能力的历练等等。公司的创业氛围非常好,我就是在那里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大学即将结束,当别的同学还在踌躇考研、出国等问题时,我已经清晰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后要干什么。当时,我从行内得知,一个关于抗衰老产品的创新发明,于是我购买了这个产品的销售权,创业之初,销售、市场、公关都是我一个人在做,本着一切后果自己承担、遇上麻烦自己解决的原则,在短时间之内,我的思维从一个员工转变为了考虑全局的老板。除此之外,自己创业面临的挑战也是可想而知的,除了立足全局进行思考,还要有资金规划能力,甚至是不怕失败的毅力。“做不要怨,怨不要做”,正是这种思想支撑着我一步步走来,突破人脉瓶颈。

现如今,我所开创的公司,营业额占重庆市同类企业营业额的五分之一。

一路走来,我一点都不后悔当初选择了新闻专业,因为它给我的绝对不局限于新闻学方面的知识,而是一种沟通方法,一种思维上的宽度,一种勇于尝试创新的激情。成绩永远是次要的,在大学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航向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新闻专业就是指点我人生航向的十字舵。

透析专业与就业的瓶颈

近年来,新闻专业与学生的就业情况呈现出新的变化。

一是就业较之前变困难,很多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纷纷转行。当问到不从事媒体行业的原因时,76%的人认为媒体门槛过高,其次是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完整在新闻学院没学到什么东西,再次是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在媒体工作。

二是在选择新闻专业的初衷上,有70%的同学认为是出于个人兴趣,50%的人是因为向往高薪,只有18%的同学是出于新闻理想。这说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已不再是理想为首要,取而代之的是兴趣与薪酬待遇。

三是直到临毕业时,还有40%的学生不确定今后是否从事媒体相关的职业。这说明学生选择专业时过于盲目,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往往是进入校门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学新闻。

四是学生毕业之后,倾向于继续深造、出国的比例更多,且在读研的时候还选择新闻专业的人数减少。

……

上述几大变化,在本世纪之初已见端倪,在近两年事业单位转企的背景之下,这种变化更加明显。正如《南方周末》刊文所述: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和从业人员的想法,与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新闻传播学专业背后的窘境

曾经的热门专业,现在却变成了就业难专业,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受到媒体发展变革的影响,不少单位严格控制新闻采编人员的数量;另一方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整顿新闻出版秩序,削减停办了一批报刊。

与此同时,新闻专业的开设规模空前庞大,过去新闻类专业只有部分高校的中文系开办,而现在一些综合性院校、行业性院校等也在抢着办。这样一来新闻人才的供求失衡就显而易见了。事实上,如今就连进一些好的新闻单位实习都要通过打通人脉获得宝贵的机会,而那些“过五关、斩六将”杀入最后面试环节的应聘者事后回想起来也许还会心有余悸。

另外,趋向供求信息的缺失与滞后,也导致了学生报考的盲目性。比如当初报考志愿时的热门专业,等到读完大学准备就业时早已成了冷门;我国的高等教育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中小企业对毕业生业务能力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应届毕业生无法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使毕业生丧失就业机会。如果不加以重视,势必会加剧人才市场结构性的供需矛盾。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专业的“非主流化”就业非常明显,出国留学、考公务员,到外企、国企做白领的占了绝大多数,而真的专业对口,投身媒体的则越来越少。某校新闻学院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就业选择的前两位的因素分别是“薪金福利”和“区位条件”,而“专业对口”却排在最后一位。

为什么众多毕业生,在校园里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后,却没能按照专业轨迹继续向前走?

形势变化快,在校学生如何坦然面对?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项目负责人 钟新教授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总结出新闻专业的两个特点:第一,从新闻学院走出来的毕业生,从事媒体行业的人还是居多,这个比例大概占60%;第二,如果一个学生的本科专业是新闻学,研究生还选择读新闻学专业,那么他今后从事媒体工作的可能性就远远高于“半路出家”选择新闻学专业的学生。

作为一个老师,有时候我对于学生转行这个现象也有些许的无奈,但是同时,我为他们高兴,因为他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媒体就业,而是选择了更宽广、更丰富内涵的工作范畴。当然,我会建议学生们毕业后先从事媒体相关行业,然后再做别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早期积累一定的人脉。但是,学生的自我选择还是很重要,尤其是兴趣这个东西,我觉得干什么事情还是从兴趣出发好,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新闻编辑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毕业设计;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60-02

一、改革的基点:毕业论文环节与广播电视专业培养目标的偏差

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论文为主,鲜有动手实践环节。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包括文献资料收集、提出论点、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对于一般专业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是一次综合历练。

但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偏应用型的专业,其培养的学生除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之外,更应该成为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体现出较好的编导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很难得到锻炼。尽管在四年的课程设置中,通过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如认识实习、校外实习等结合的方式,学生动手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课内实践多采取小组作业方式,课外实践多以实习单位老师一带一为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编创作品的机会较少。

2010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育计划”,该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培养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总的来说,该计划主要针对工科专业、工程人才培养,但对于促进整个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因此,结合“卓越工程师”精神,突出本专业实践特点,为强化实践环节的贯串性和延续性,提升学生就业技能,我院编导专业实行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改革。

二、基于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毕业设计环节安排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完整的创新的职业培训教学体系。相对于传统教学习惯,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鼓励他们创新,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原则为:能力本位原则、自主活动原则和领域学习原则。

在课程学习阶段,编导专业充分借鉴这种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项目教学法,在系统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在《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中,将消息、深度报道、谈话节目、电视新闻杂志等不同类型设置为不同的项目,让学生实践,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在策划、采访、写稿、剪片子、做后期的过程中巩固了解说词写作、采访技巧、新闻基本理论等知识,同时,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这种教学法在很多课程中已经全面展开。

基于行动导向性教学并结合其他院校的有益做法,我院决定将将毕业论文环节改为毕业设计环节,具体改革要求如下:每位学生需创作出一部作品。其中广告编导方向为一个商业广告套装(含5秒、15秒、30秒)加不低于三分钟的软广告或两个时长不少于30秒的公益广告加不低于三分钟的软广告。文艺编导方向为一部不低于10分钟的短片,体裁不限。考虑到影视工作的团队性,学生之间可自行成组,创作系列作品,但要保证每人有一部作品。同时,两个方向的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作品创作,结合学科前沿知识完成一篇导演阐述。

相对于传统毕业论文环节,老师指定题目学生写作的方法,毕业设计的安排更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广告或文艺短片的主题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充分体现学生兴趣。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从影视摄像、画面剪辑、视听语言、剧本创作(广告策划)、影视CG等一系列课程知识,在一个完整的学习领域中打破课程界限,实现融会贯通。

三、基于PDCA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探索

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学校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分为三块,一是管理制度,包括管理文件和规范要求;二是校、院、教研室三级监控网,进行三级检查;三是毕业论文(设计)评估,包括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专家评估和优秀论文(设计)的评选。

在此基础上,为真正将毕业设计的作用最大化、保证质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引入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

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来的。P表示计划,D表示执行,C表示检查,A表示处理。PDCA循环本是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近年来被很多应用型专业用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上。PDCA循环所提倡的质量管理活动的四个阶段可以分为若干步骤,即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要因和制订计划、执行计划、效果检查、巩固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

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院提出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的PDCA管理方法。

1.计划阶段:学年作品与毕业作品对接,提前准备

PDCA循环的特点就是,质量管理体现在每个环节,周而复始,循环不断。因此,毕业设计的改革提出是基于往届学生在创作方面出现的问题。根据往届编导专业毕业生普遍动手能力差,脑中有,手中却不能留的问题,在大三下学期启动学年作品计划,要求学生选择经典广告或者文艺作品,进行翻拍,从视听语言、镜头调度和技术上充分练手,建立导演思维。

最初,翻拍经典作品的做法受到了学生的质疑,很多人普遍认为太过简单,但经过大量的看片、拉片以及临摹,学生才发现,只有通过最初级的模仿和大量的积累,才能建立起技术上的惯性思维,如某同学翻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片段,重拍了三次,才真正找到跟镜头和影片的光线、色调感觉,而此前这些细节操作内容很少在课堂上体现。

同时,要求学年作品和毕业作品之间具有一定连续性,这样有利于学生提前准备,积累相关素材。如本届受到同学好评的《十二星座茶系列广告》即是作者在完成学年作品中翻拍台湾伊莎贝尔喜饼十二星座系列广告时获得的灵感和启示。此外,针对往届大四学生毕业实习、考研和毕业设计时间冲突问题,提前启动毕业设计开题和中期审核,拉长周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创作。

2.执行阶段:学生自选题与社会命题结合,产学合一

在毕业设计的创意执行阶段,采取学生自选和社会命题结合的形式,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命题的作品创作中。如广告编导方向的同学可结合大河金帆杯广告奖的命题进行中原经济区、大涧村等的广告策划创作等。

3.检查阶段:导师指导与互审老师监督结合,贯穿始终

无论是创意提出阶段、脚本创作阶段、镜头采摄阶段还是后期剪辑阶段,都贯彻导师指导和互审老师监督的制度,杜绝粗制滥造作品的出现。

4.处理阶段

根据导师和互审老师提出的意见,学生对创意、脚本或短片进行修改。选送优秀作品参加社会举行的专业竞赛,激励学生热情,并吸纳前沿发展理论和意见。

四、从毕业设计环节凸显的问题对教学质量的反思

以作品创作为主的毕业设计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模拟职场训练机会,同时该环节也是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综合检验。

毕业设计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果,首先是学生创作积极性的提高。行动导向型的教学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同学在思考作品选题时大胆突破,除了常见的题材,定格动画、情景喜剧等很难驾驭的类型也很多。除接受导师、评审组的指导外,很多人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土豆网、优酷网等社交网络媒体上,接受“大众评审”,更加开阔了拍摄和构思的视角。其次,校企结合、鼓励学生走出去的培养思路,使学生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而是更加社会化,受到社会认可。如学生创作的《回到过去》和《时间与爱》获得第四届山东大学生数字影像大赛优秀参与奖。针对大涧村而策划创作的《心在路上》、《大涧村―企业形象开矿篇》等分别获得金帆杯广告银奖和优秀奖的荣誉。这既是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褒扬,更是对专业教学的充分肯定。

但根据PDCA循环管理模式,检查整个毕业设计的执行阶段,更重要的是为了查出问题,处理改进。整个改革推行期间,学生的毕业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创作思路仍较狭窄。除了针对企业规定题目创作的命题作品外,大部分同学构思的主题仍落于窠臼。文艺编导方向短片主题囿于校园题材,多是青春、友谊、爱情,少见一些对于社会问题有深刻思考的作品。此外,创作形式也较为单一,以虚构类剧情片为主,纪录片、MV则较少。广告创作仍有普遍脱离实际的迹象,在创意时期,忽视基本的策划准备和广告的基本规律。第二,视听语言上,蒙太奇思维仍没有建立起来,主要表现在镜头节奏把握不准,场面调度技巧单调。第三,广告创作熟练度不如短片创作。

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上,可有的放矢地实施改进。

1.加强对学生观察生活能力和把握社会动向能力的培养,根据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可在纪录片创作、电视新闻编辑等纪实性较强的课程中,增加关于社会问题的相关项目,以小组形式布置纪录片或电视新闻等拍摄任务。项目命题多来源于实际的社会募集,如微博上发起的“环保题材纪录片活动”等。

同时,在实施艺术教育的同时,提高人文教育的比重,培养宽口径、厚积淀的学生。在2012年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提高了大传媒领域限选课程的学分比例,如舆论学、新闻摄影等。

2.在视听语言、影视艺术概论、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编辑等专业必修和限选课程中,课堂上多进行职业情境化练习、角色式教学。即把学生代入导演、摄像或记者一职,压缩每次创作的长度,增加创作次数。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动手完成任务或项目,而学生在重复尝试不同任务过程中,实现技能技巧的有效迁移,而每次技巧与能力迁移的过程又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

3.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竞赛、与社会接轨,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现象。尤其是广告方向要多与企业结合,增强实战思维。

结语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无论是毕业设计环节,还是课堂教学环节,只有教师端正自己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非知识灌输者的思想,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PDCA循环管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1).

上一篇:计算机大专生毕业总结范文 下一篇:汽修毕业学生个人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