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范文

时间:2023-03-18 11:49:19

心经范文第1篇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孙子兵法》已成为品牌营销战争的“心经”。从品牌、定位到差异化,从定价、促销到整合营销,销售的达成越来越依赖于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和迎合。

近日,Euronitor信息咨询公司推出了一份关于2016年全球消费趋势的研究报告,总结了本年度最为重要的十大消费趋势,对服装行业来说,这多少是个值得借鉴的“心经”。

趋势―AGNosTIc sHoPPERs(难以捉摸)

特点:对品牌和商标忠诚度不断下降,经常变换购物地点和品牌。热衷折扣商品但不拘泥于折扣。

评论:对购物的成本非常重视这一现象,已经不仅限于低收入人群,在中产阶层中也很常见。

有研究表明,为寻找更好折扣,英国消费者逛超市的时间相比十年前增加一倍。但单靠折扣已无法保证吸引消费者,德国Rewe Group的CEO表示,消费者希望用“最合理的价格,拿到最优质商品。”,因此,对品牌商来说,接招难度加大。

趋势二BUYING TlME(时间革命)

特点:消费者对于时间价值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更愿意通过“花钱”购买其他人的服务来节约时间。

评论:英国零售商预计j截至2015年底,约1/3的英国消费者会选择即食食品以节约时间。中国18-35岁的人群中,约58%认为生活奢侈程度取决于享受自由时间的多少。为迎合消费者这一需求,电商巨头Amazon已在美国20个城市向会员提供1小时内送餐上门服务及全天候Twitter回复服务。对服装业来说,节约时间成本的定期定制搭配及租赁服务等将迎来好时机。

趋势三CHALLENGING AGEING(挑战年龄)

特点:2016年,55-65岁消费者将达6.26亿,工作比例上升,热衷健身及心理健康。老年消费者对科技抵触或是不适心理减弱,65岁以上的人群中,1/3会使用各类科技产品来监测自身健康状况。老年消费者线上购物种类中,杂货和家庭清洁用品占比最高,美容和个人护理用品排第三。

评论:许多商家已推出了“对退休人员提供折扣”之类的政策吸引该部分消费者。市场对老年服装的重视程度及需求满足都不够,有待挖掘。

趋势四CHANGEMAKERS(推动社会变革)特点:世界各大主要市场的消费者,尤其是千禧一代,希望通过自身行为,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年轻消费者对商品所有权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下降,相对来说更加环保的“分享经济”大行其道,推动短租分享平台Airbnb等企业迅速崛起。

评论:各个品牌开始更加注重创造一种“生活方式”,而不单单是推出一件商品。鞋履品牌TOMs的创始人BlakeMycoskie希望他的门店可以成为人们交流和分享信息的场所。

趋势五GENDER BLURRING(性别界限模糊)特点:随着社会发展,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开始逐渐摒弃传统意义上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认识,这一点最先体现在服装和玩具等行业。

评论:去年10月,Disney(迪士尼)首次将所有万圣节服装都标为“儿童”,而非男孩和女孩。Marc Jacobs,H&M和Hermes等各大品牌的新服装系列都开始主打中性风格,也是这一潮流的体现。

趋势六GREENER FOOD(更绿色食物)特点:消费者对于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开始尽力避免垃圾食品,并减少暴饮暴食及浪费食物等不良习惯。此外,消费者对于食品制作过程透明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评论:“去快餐化”成趋势,德克士舒食、麦当劳自助、肯德基玩主题,这些以消费趋势为中心的现象,对服装企业的变革有启示作用。

趋势上MENTAL WELLB EING(关注心理)

特点:身心健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各类关于心理健康的商品,如书籍等已成畅销品。在亚马逊2015年最畅销书籍的榜单中,针对成人,用于放松心情的涂色书销量排第三位。2015年类似的书籍在全球销售量达上百万本。许多机场都提供了专门的瑜伽冥想室。

评论:健身行业迅速发展,对运动品的需求也已不再局限于健身房内,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穿着运动服装前往工作场所,同时高端健身用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大街上穿上紧身衣行走的路人已随处可见。

趋势八OVER-CONNECTED CONSUMERS

(过度依赖互联网)

特点:2016年,全球互联网用户预计将会达到将近30亿人。移动端已成为主流销售渠道之一,45%的互联网用户至少使用过一次店内移动端付费。同时,沉迷使用手机也成世界性难题。一份调查显示,60%的人会带着智能手机入睡。

评论:未来,许多人会选择暂时性离开电脑等设备,度过一段“断网”时光,来放松自己。这为一些相关的服务行业提供了许多机会,预计水疗行业2016年的总销售额将达637亿美元。

趋势九MONEY FOR SAFETY(g钱买安全感)

特点:全球各地发生的令人不安的恐怖事件和经济压力,都催化了消费者的不安情绪。这也影响着消费者的各种购买决定和习惯,表现在对有机食品、环保服饰、安保机构和封闭式社区等的需求增加。在美国,不安全感下对控制欲的需求催生了一项新服务一一lnvisible Boyfriend(隐形男友),即假装男(女)朋友向用户发送短信或语音,按月收费。

评论:自由和安全是全球消费者最为看重的两种价值。然而,这两种价值却很难平衡。过度预防有侵犯隐私之嫌,因为如果不分享确切的信息,很难确保真正的安全。

趋势十THE NOBLE BACHELOR(“雅痞”贵族)特点:英国Telegraph称,201 5年每三个英国游客中就有一个人是独自旅行。大约1/4的成年游客未婚、离婚或者是丧偶。优质单身或丁克人士更乐于享受高端生活方式,通常有更多可支配收入,可享受独自旅行、给侄子侄女或者朋友的孩子购买各种高端婴童产品。

他们通常被视为“雅痞”,享受着奢侈消费和文化交融的生活。

评论:些邮轮公司目前不再收取单人差价,提供专为单身人士设计的休息室、单人舱房。

一些连锁酒店也针对年轻单身人士推出了专门酒店,比如有“千禧一代眼中的万豪”之称的Moxy Hotels,目前在美国开业,准备在全球增开100多家。

国际商业时报(IBTimes)发现一个新的旅游趋势是“PANK travel”(带侄女侄子旅行),甚至也发现许多旅行社开始用“带侄女侄子旅行”这个新营销理念更多地影响有类似生活方式的消费者:“你有足够的钱,又喜欢孩子们,那为什么不为他们花点钱呢。”目前已有旅行社开始专门做“姑侄游”套餐。

心经范文第2篇

这里边有两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无明”指当人没有证得空性得道前闭起眼来内观体内是一片漆黑,故称无明,寓指“愚昧”;“无明尽”指得道后体内外一派光明,这是指有相之光。“无明”与“无明尽”是两个极端,真正得道后则一切分别没有了,只是自自然然地处于一团清静的幽光中。

“苦集灭道”是佛学中的“四谛”,代指佛学理论。“苦”乃人生八苦,“集”即召集痛苦的原因,总根子就是有我,有我就有所求,求不得则苦也。“灭”,如何消灭痛苦呢?只有进入涅磐而苦自灭;“道”乃实相般若本体得道则永生。意思是在真空实相中一切分别意识都已不存在了,如果还有个什么东西存在,还有个所得那就不是真空。所以在真空中一切都不存在,但一切又都存在。这才是真正的道体,即“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空”、“有”二相是道的两种表相,故不是道的本质,道的实质是不可说的,是无法言明的,是绝对中的绝对。这就告诉我们修道中的强烈气感,即色不是道;眼中见到了光明也不是道;听到各种声音,那不是道;神通不是道,顽空更不是道,千万莫在有相的境界中迷失了修道的方向,一定要在自性真空中去求,正如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自足一切”。证到了自性空就具有了一切,就成佛了。整部《心经》所讲的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定要在心灵的空定上下功夫,要在无为上下功夫,“一切有相皆是虚妄”有所得便是坠入了另一种有相的泥坑中。正因为你无所住,无所得了故你才能无所不得,才能证得菩萨和佛的果报。很多修佛学道者往往执着与于过去所学过的“佛法”,这就形成了法执。殊不知,过了河,什么船也都无用了,可以放弃了,应轻装上岸继续前进。只有彻底的空才能得道。故此段重点说明一个道理:戒之在得。即使再好的理论方法也要空。“离四句,绝百非”。连“真空”也不要,才是究竟,一定要懂得“得而不得”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修道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有”,第二是“空”,第三是“无”,无乃真空也。

第四段,其意是说三世诸佛都是通过无所求而证到真空而成佛的,这是整部佛学中最大的秘密。凡是以有求之心而证得真空自性,那一切都是妄想。

故原文曰:“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省R腊闳舨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萨省奔雌腥之意。正因为一切无所求,一切无所得,所以才修得菩萨成就。由于依照见五蕴皆空了而心中再无世俗的杂陈牵扰,所以也就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同时也就远离了“颠倒梦想”。“颠倒”人追求的名、利、幸福,实际上都是虚幻不实的,人们都是在颠倒着看世界,到头来均是一场空。“梦想”,即胡思乱思。什么时候心空定下来了,也就证得了真佛实相。三世诸佛都是通过这个无所求的心态而证到本心的真空而成佛的。除此之外,任何方法皆不可能修成正果。“涅”进入永恒世界而不生不灭。有人解释说是“死亡”这是错误的。“涅”是超出了生死对立的相对,而进入一种不生不灭的寂乐之中的绝对境界。“阿耨多罗”无上或者是最高之意。“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觉。连起来讲即获得至高无上的彻底的真正的觉悟与智慧,也即是真正得道的人。“求之不得”是本段之真谛。

第五段,《心经》的总结。进一步强调说《心经》的作用是威力巨大的,具有咒语般的惊人作用。其《心经》本身就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如果非要说一个咒语出来

心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经;心经附注;真德秀;程敏政;李退溪

中图分类号:B24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3)01-0064-05

南宋学者真德秀集贤圣论心格言而以诸家议论为之注作《心经》一卷,並附四言赞一首。之后明代学者程敏政②根据真德秀的《心经》大量的增补宋元学者的注解而成《心经附注》四卷,同时统一体例、在“按”中附记自己的见解、作序文。《心经》和《心经附注》是宋明学术主流由朱子理学向阳明心学转变中的过渡之作。两者都站在朱子学的立场而发挥朱子心论的存养方面,对心的重视虽然已经触及了朱子后学的一种发展方向。但以往的研究视野中,宋明理学呈现的是“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的单线演进轨迹,朱子理学式的“心学”可能也被淹没在大背景下。《心经》及《附注》並没有被中国后世学者所重视,反而是流传到朝鲜,被大儒李退溪所尊信,与四书、《近思录》等列为同等重要,並在很大程度上顺此建立了自己的“心”学的体系。

一、真德秀的《心经》

1.真德秀其人与朱、陆渊源

真德秀在元明有着很高的地位,明正统年间他被供进了孔庙,从祀于孔子,世称西山先生。但他也饱受后世诟病,他的一些言行被黄震指斥为阿谀权臣,全祖望评为“晚节委蛇”。在理学理论上,黄宗羲认为他依傍朱子门户,毫无个人建树。但这样的评价並不公允,真德秀在维护朱子学的学术地位和理论传承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庆元”宣布朱子学为伪学,一些朱子门人遭到迫害,有的怕牵连变换名节。而真德秀却不为时论所动。慨然以朱子学为己任。

另一方面,在理论传承上真德秀也用力颇多。真德秀与朱子同乡,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朱子学说的影响。並从师于朱子高足詹体仁,可称为朱子的私淑弟子。其理学思想是朱子学说在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凸现的是存养学说,将朱子学的重心从思辨哲学移到自我修养的工夫哲学。並且与朱子其他门人不同,他並不排斥陆氏心学,相反对陆象山及其心学也表示了相当推崇,他说:“昔晦庵先生尝讲学于玉山县学,发明四端之旨,幸惠学者至深。象山先生亦尝讲于庐山白鹿之书堂,为别义理,闻者或至流涕。某生晚,不及拜二先生而或获闻君之名论,亦足以识其师传之所自矣。”真德秀理学有心学取向,这或许曾经受陆氏心学的启发。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综合朱、陆修心学说的方法。但不得不说其心性之学出自程朱,略参考陆象山。

2.《心经》和其内容特征

《心经》一卷,真德秀作于落职闲居期间,于1234年献给理宗皇帝,在世时已有单刻本流行,端平元年颜若愚刻于泉州府学。《心经》的体例安排是“集贤圣论心格言而以诸家议论为之注,未附四言赞一首”。

赞文有4言、84句,很好的整理和说明了《心经》的主旨和方向。首先称颂《书经》中的舜禹授受的“人心道心说”为万世心学的渊源,说明了区分人心道心概念的重要性,克人心而存道心才能实践中道。接着指出先贤的具体修养方法是《大学》和《中庸》的“戒惺”、“慎独”,《周易》乾卦的“闲邪存诚”和损挂的“惩忿窒欲”等。一旦欲心起或私心发动,就要依照《论语》中孔子对颜渊说的“克己复礼”,和扩充《孟子》所说的“四端之心”和《礼记》所说的“子凉之心”。如果已经丧失了良心,那么就要贯彻孟子的“求放心”,要区分义和利价值的轻重,以“存心养性”的圣贤为目标。这样的修养方法可以要约为存养工夫和克治工夫两种。最后把总体的修养方法总结为要强调敬的工夫。真德秀比其他道学家更强调“敬”和克制私欲,就在于功夫修养理论是心性之学的必然推衍。

除了赞文,当考察全文后我们会得知《心经》集中讨论的是朱子理学中的心性之学。《心经》以《书经》的人心道心章开始,以朱子的(尊德性铭)结尾。真德秀的言“心”是从舜的心说出发,而继承孔子、孟子、程子、朱子的思想,建立了一道贯之的立场。这样的理论倾向符合朱子后学的心性化特色,“心”逐渐取代“理”成为学问的对象。但这並不意味着程朱理学流向于陆王心学。首先我们不可忽视程朱学对心的重视,朱子对心有极为精密的分析和体系化的说明,其后学顺其发展逻辑有其内在的必然。程朱理学早期应对佛老的挑战。急需建立一套儒学的本体论哲学,“理”、“气”概念自然得到突显。随着这一理论任务的完成,学问的重心也从对宇宙本体的绝对客体之“理”的研究转向对道德之“理”的关心是学问的内在逻辑。所谓道德之“理”,也即是“心”之“理”,没有“心”,本性就失去了依托之处,涵养本性和感情都首先要做心的修养功夫。这样的理论特征在真德秀处,即朱子后学的早期,就已经有所显现了。同时《心经》中也提出“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关系问题,儒家把理论和实践问题视为同车之两轮,偏重哪一边都不可。在真德秀处是持两者对立起来的观点,后来的程敏政和退溪对此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下文中我们会做进一步分析。但《心经》中对“敬”的重视也是朱子后学和退溪学的特色之一。

后《心经》传入朝鲜对李退溪及其学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准确说退溪反复演习和引起激烈讨论的是程敏政的注本,即《心经附注》。

二、程敏政的《心经附注》

中国明代的程敏政对《心经》进行了注释,合称为《心经附注》,流传至韩国为李退溪所研治。值得注意的是,程敏政的《心经附注》未被明代及其后学者所重视,至今中国流传的即李退溪提倡后的韩国刻本。

1.程敏政其人及其学问取向

程敏政少时资禀灵异,学问渊博,精于考证,其不长寿的一生著述颇丰。1499年会同李东阳主持会试。弩生唐寅、徐经预先做的文章恰与试题吻合。华昶劾奏程敏政泄题,被执下狱。后经查明勘察失实,释放出狱。科场舞弊案是程敏政一生中最致命的一击,其背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程敏政锋芒太露遭人嫉恨,明史本传上记载“敏政,名臣子,才高负文学,常俯视侪偶,颇为人所疾”。正因为此事后世对程敏政的人品存疑,也影响到对他学问的评判。

在学问上,他的代表作《道一编》的内容遭到很多学者的非议。《道一编》是他集录朱熹书札中有关陆学的内容,同时附录陆九渊相关的信札,精心编辑而成。提出朱陆“早异晚同”说。认为朱陆在学问上分“始焉如冰炭之相反。中焉则疑信之相伴,终焉若辅车之相依”这样三个阶段,得出朱子早年疑心陆象山,晚年与象山的学问合流的结论。这样的观点也深刻影响了王阳明对朱陆异同的认识,而作《朱子晚年定论》,,汪宗元在《道一编后序》说“晦庵之道固已章明于天下。象山乃蒙无实之诬,人皆以禅学目之,四百余年,莫之辨白。此篁墩先生当群晓众咻之余,而有道一之编也。继是而得阳明先生,独契正传,而良知之论明言直指,远绍孟氏之心法,亦是编有以启之也。”这样的评价说明了程敏政对工阳明学问的影响。正由此导致一些学者认为他“抑朱扶陆”、“辱朱荣陆”。明代的儒学者陈健著的《皇明通纪》中对《道一编》的内容进行了批判,认为其是倾陆王学的,对后学的误导很大。这也可能是其所注的《心经附注》所不被朱子学者关注的重要原因。

对这样的指责,程敏政並不认同:“窃意近世学者,类未探朱子之心……只徒日我学朱子云而,仆所以深忧大惧,思有心拯之,岂敢藉此为二陆之地于百世之后,如执事所云者哉?执事以是编为抑朱扶陆,又以为辱朱荣陆,使诚有之,则仆乃名教中罪不可逭之人。”程敏政表白自己编撰《道一编》目的是为了阐发朱子之学,其本意是很明确的。但其会通朱陆的意图和努力也是很明显的,因为在程敏政之前对于朱陆异同的讨论就已经发生了,也出现了“和会朱陆”的思潮。程敏政对于朱陆异同的诸多观点作了总结综合。了解了程敏政学问倾向,就可以更清晰的分析程敏政增补的《心经附注》的内容和意义。

2.《心经附注》和其内容特征

《心经附注》是程敏政根据真德秀的《心经》一卷大量的增补宋代和元代学者的注解而成四卷。在真德秀《心经》的注解中引用了西山自己的《读书记》的内容,程敏政以此为证据,怀疑书中的注並非完全是西山自己编辑的,参杂了其他人的附添。不仅如此。好像遗漏了很多源于程子和朱子先儒喜欢的字句,所以程敏政补充了宋代和元代的学者之说,同时在“按”中附记了自己的见解。程敏政补充的注解共涉及到53名学者,共497个条目。其中朱子的最多,239条。其次程子(和伊川先生合计)80条。两人的注解数量占到全部的百分之六十,可见附注也是以程朱学为基准。当然仅凭分量並不能断定,但大体上程敏政兼备了养心和敬、正心和约束外在行为的具体德目,即礼、乐等。特别是把心之涵养的总体性方法——敬,作为最为重要的核心概念。追加了很多关于此的注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程朱学的立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经附注》传入到朝鲜以后,朝鲜学者提出了多样性的问题,其中包括此书的体系和编成,引用人物自身的思想,甚至于编撰者程敏政的人品和思想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更为深入的探讨了这本书的意义。这是在我国本土所从没达到的研究程度。

三、《心经》与《心经附注》的差异与退溪的关系

中国思想界很少有人提起《心经》和《心经附注》,作为儒学思想从朱子学向阳明学展开的过渡期的产物,阳明心学成立的同时,它的历史作用就结束了。嘲但退溪和其门人对其的深入探讨,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根据退溪年谱的记载,应该是朝鲜中宗28年(明·嘉靖12年,1533年),退溪33岁的时候得到《心经附注》。而退溪知道《朱子文集》存在已经是43岁的事情了。李退溪是通过《心经附注》极为关注朱子学的关于“心”的思想。建立起自己的心学思想体系的。他自称:“吾得《心经》,而后始心学之渊源,心法之精微。”对此,钱穆在《现代对退溪学之再认识》中说:“(程敏政)既不为中国程朱学派所喜,乃陆王学派亦不重视,黄梨洲《明儒学案》即篁墩不录。而篁墩之《心经注》,因退溪提倡,在韩国极受尊重,宫内经筵讲学即以程篁墩之《心经注》为教本。”

朱子后学一般都以《小学》、《四书集注》、《四书或问》、《近思录》还有《太极图说》、《西铭》等为教课书,退溪在注重以上这些书目的同时,加了《心经》及附注一书,“平生尊信此书,亦不在四子、近思录之下矣”。再者,《退溪全书》言及《心经》和附注处之颇多,特别是在和弟子的质疑应答的书文中,问题具多样性。退溪和其弟子对《心经附注》的如此关心可以说在东亚思想界是个特例。

《心经附注》对退溪特色的发展朱子理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关于此书及其作者的一些质疑却困扰着退溪,为了确保《心经附注》的权威性,必须先加以解决,退溪还特意作《心经后论》加以了回答。退溪认为程敏政因为和刘建的权力纠纷而被诬陷。有误判的可能性。同时他也承认程敏政的学问和《道一编》存在一些问题,有流向陆氏心学之嫌,但《心经附注》本书所取的都是圣贤的大训,书自身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学者能正确地分析的话就完全不会有问题。

很多学者也是依据退溪对《心经附注》的推崇而称退溪哲学为“心学”。但是学者们主要是言及了《心经附注》的“序”、“后序”和退溪的《心经后论》。对《心经附注》内容的直接分析还比较少,很多问题点都没有被发现。《心经》和《心经附注》並不是著述,而是引录他人之说的编辑之书,所以就存在着编辑者的意图和原作者的意图很多並不具一致性的问题。特别是,真德秀的《心经》经过程敏政之手而改编为《心经附注》的过程中,哲学观点的一贯性问题是值得考察的。

《心经附注》是《心经》的附注书,指示出源于四书三经的经文中的心学之要法,而附注是程敏政並为了解释、说明而无修订的转载了周敦颐、程明道、程伊川、朱晦庵等人之语,在‘按’中表达的是自己的看法。但附注的内容和程敏政之见解並不完全相同,是程敏政为了发表有关心学之见解而采用了附注的形式。所以《心经附注》引用的注释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在内容上並不具有一贯性,这也正是我们要去进一步分析的。

所以我们在研究《心经附注》时,要分经文、真德秀的原注、程敏政的附注和按三部分来看。《心经附注》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朱子学书,在所有的注解中都以朱子之注解为模板,但同时却没有朱子的特色之方法论——理气论上的分析。在《心经附注》中並没有使用理学、道学或性理学之用语,反而是大部分使用的是心学之用语。这可能就是《心经附注》即不被朱子后学所喜,也不被陆王一派所重视的原因。

这里我们以《心经附注》中构造了人心和道心的整体的思想体系为例,分析下从真德秀到李退溪对朱子学诠释上的变化和背后的意味。

首先真德秀把《书经》“人心微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训规定为是尧舜禹所传的心法,是圣学的渊源,並且认为在先儒的众多注释中朱子之说最为精准。但是真德秀的原注在总体上对人心、道心是以两分法为基础。如:

朱子曰,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书经·人心道心章》,《心经附注》卷1)

这里体现出的朱子的观点是,人心是克服的对象,道心是道德的根源。所以,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以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焉,自无过不及之差矣。(《书经·人心道心章》,《心经附注》卷1)

道心是可以确保道德性,而人心並不是行为和判断的主体,是和道心相对立的概念,这是真德秀的着眼点。而程敏政的观点和真德秀是存在差异的。程敏政反对真德秀的人心道心对立的两分法。

(附注)问人心道心,伊川说天理人欲便是日固是,但此不是有两物,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底是人欲。(《书经·人心道心章》,《心经附注》卷1)

这句话虽然也是朱子的话,但明显的和把人心道心对立看的情况不同,可以看出程敏政认人心道心为一心的观点,之后他引用了陆象山的话,其意图就更为分明了。

陆子静云,舜若以人心全为不好,则须说使人去之,今止说危者,不可据以为安耳。(《书经·人心道心章》,《心经附注》卷1)

其不仅仅是和真德秀的人心道心两分法的观点不同,而且据此还可以斟酌下一些朱子学者认为程敏政陷溺于象山学此一批评的理由。上面我们分析了真德秀到程敏政之变化,可知《心经附注》所具有的理论上曲折,内容上的二重构造。接下来我们继续努力去理解《心经》(真德秀)——《心经附注》(程敏政)——《心经后论》(退溪)这一个变化的过程。必须要做的是对三个人的学问倾向、三个文献的具体内容、三个时代的背景做一个考察。

《心经》的内容是以人心和道心对立为基础,道学观点很明显。十六字训作为人心道心的概念定义,真德秀在采用的朱子注中已经很明显的指示出来了。道心是天命,作为道理的绝对性道德法则,人心作为人欲的根源是要克服的对象。原来朱子学是以理与气、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妙合的存在沦为前提的,所以在对于“心”的工夫论上,道问学和尊德性如两翼的平行关系。所以尽管有学者认为真德秀的学问是墨守朱子学,但还是有所创建的,可从《心经》来看,真德秀大体上是忠实的继承了朱子之学。但是如果是人心和道心对立,而只是追求道心,这样就很容易丧失了道心作为实质性规范的意义,而仅仅是一个名目。道问学当要依据尊德性而规定时,就不会沦为口耳之习;当尊德性以道问学为前提时,就不会陷溺于顿悟之弊,这是朱子学原本的精神。但是真德秀生活在宋代后期,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已经开始,打破两者原本的平衡性。程敏政也分析了真德秀编辑此书的原因,当时人们不知性学,把性命寄托于耳目,天理流于口舌,真德秀感慨、悲痛此风气,所以才做了《心经》。此说法的确切中了其中的意味。

最后我们来考察退溪《心经后论》的内容。在《心经后论》中退溪並没有表述他心论的内容,而是面对弟子赵士敬对《心经附注》的种种批评、疑问,站在自己立场上做了回答。那么退溪具体是在哪一点上对《心经附注》加以肯定呢?而视其在一生中有如此重要之地位。

如果我们把退溪对《心经附注》的重视和他的理论特点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心经》和《附注》中对人心道心的两种不同阐释方式和退溪之思想有着深刻关系。对于两者的方法论中,道心、人心是一心?还是二心?人心是否既是人欲?是尊德性为先?还是道问学为先?我们也必须考察退溪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处理人心道心、尊德性道问学的关系,是退溪发展朱子学的核心问题,也是退溪“心”论的特色之表现。关于退溪完整的“心论”和“工夫论”由于篇幅所限,所以这里只做大体上的介绍。

第一个问题,如果认道心、人心为二心,在理学背景下是从“已发时”说:

当初舜说人心道心,皆就已发处言,故精一执中,皆因其发而加工之事,未说到静时工夫。(《书·答李叔献问目》,《退溪集》卷14)

然则,以四端七情,对举互言,而谓之纯理兼气,可乎。论人心道心,则或可如此说,若四端七情,则恐不可如此说。《书·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一书)·附奇明彦非四端七情分理气辩》,《退溪集》卷16)

在已发的层面上,是作为相对的两个范畴来看人心道心。“对举而言”的理论构造,都是使道心人心相对化了,实际在结论里就内涵了天理人欲的意义。这样的看法是对朱子的“道心性命之源,人心形气之私”的典型性表现。但一个问题就会出现:“人心仅是人欲吗?”对这个问题,退溪的回答:虽然人心是人欲的根源,但不能说人心是人欲:

序既曰人心,又曰人欲,所谓人心人欲,同乎异乎,孰为先后,人心者人欲之本,人欲者人心之流,夫生于形气之心,圣人亦不能无,故只可谓人心,而未遂为人欲也。(《书·答蛭问目》,《退溪集》卷40)

退溪肯定了人心圣人亦有之,蕴含着人心、道心本是一心,人欲是人心之流,但不是人心不仅是人欲。这显然和程敏政反对人心和道心对立的看法相一致,对人心做了重新的认识。但程敏政並没有给出理论上支持,但退溪却用朱子学的“理”、“气”概念来重新诠释“心”的问题,一方面坚持了朱子学的传统,一方面又应对了学理的新任务。退溪用“心合理气”来设计心之构成,理、气的特性分别对“心”产生影响,从“理”为主来说心,即是道心;以“气”为主来说心,即是人心。理、气在心中的作用並不是对立的,调和彼此之处也是心的本质特性。

夫人之生也。同得天地之气以为体。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理气之合则为心。(《书·答奇明彦论改心统性情图》,《退溪集》卷18)

非此气,无以寓此理也。非此心,无以寓此理气也。故吾人之心,虚(理)而且灵(气),为理气之合。(《杂著·天命图说》,《退溪集》续集卷8)

而退溪用理和气说明一切现象,也正因如此退溪被视。为正宗的性理学者,而程敏政只言心,又有所参考陆学的事实,是其不受朱陆两派重视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问题:退溪在《心经后论》里比喻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关系“如车两轮如鸟两翼”,维持这种平衡比什么都重要。作为当时的哲学方法论,两者虽未必彼此排他,但在本质上却仍是偏重不同。即尊德性的目的性较强,道问学手段性较强,尊德性具有存在论的特性,道问学具有知识论的特性。尊德性以“致广大、极高明、温故、敦厚”为内容,有较强的维持和保存本性的意义;道问学以“尽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礼”为内容,本性恢复的意义较强。尊德性是德性工夫,道问学是学问上工夫。所以学者根据自身的时代要求。对两者有所偏重也是合理的。但朱陆鹅湖之争后,两者变成了工夫论的二分法,其偏重问题成了理学体系中的门户之别的论据。如何把被打破的平衡统一起来。退溪也许也是顺着程敏政的思路把“敬”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程敏政在《心经附注》序中曾言“盖是经所训不出敬之一言”。退溪的“敬”是包括了《小学》和《大学》,包括了尊德性和道问学,贯穿于圣学的始终。进而是一心的主宰,万物的根本。

敬者,一心之主宰而万物之根本也。知其所以用力之方,则知小学之不能无赖于此以为始,知小学之赖此以始,则夫大学之不能无赖于此以为终者。可以一以贯之而无疑矣。盖此信立,由是格物致知以尽万物之理,则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由是诚意正心以修其身,则所谓先立其大而小者不能夺,由是齐家治国以及乎天下,则所谓修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是皆未始一日而难乎敬也。然则敬之一字,岂非圣学始终之要也哉。”(《割·进圣学十图制·大学图说》,《退溪集》卷7)

退溪强调“敬”和朱子理学发展的新阶段——重“心”的阶段——是紧密相连、逻辑一致的。退溪从其平生所重视的《心经》及附注那里承接了朱子理学发展的新方向,又超越了前辈的理论程度,对解决“理”与“心”的合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极具朱子理学特色的路径。

心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经;会通;八宗;儒道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1)04-0003-06

《心经》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虽仅有260字,然而确实纳宇宙于须弥,言小而旨大。《心经》非但是六百部般若经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即《心经》乃般若经的核心,而般若又是整个佛学的核心――故称《心经》为“核心的核心”――而且《心经》既是统帅八宗、融摄二乘的核心,同时又是会通儒、道的关键。因此探究《心经》之义理自然尤为重要。

为了使问题更加清晰、明朗,笔者依玄奘法师译的《心经》为范本(《大正藏》共收有《心经》译本9种,以玄奘法师翻译最为流通),按其义理分为七句段。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3)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4)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尽死。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德。(5)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7)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日: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经题》凸显“内核”之含义。对于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可译为智慧到彼岸,“般若”,智慧义;波罗蜜多,到彼岸;有的译作在经题前加“摩诃”二字。“摩诃”者,大也;即言大智慧到达彼岸。经题,点明佛之主旨,乃以大智慧救赎世人出离苦海,到达彼岸。藏译汉本的经题为《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薄伽梵母”即佛母,“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所由生,就是所有的一切佛,都是由般若里头生出来,意思就是,所有的佛都是要证得般若之后,才能成佛。所以般若是佛母,即佛的母亲。”如吴信如先生在《心经通释》中,作如是观。将般若之智看作成佛之根本(佛母),无疑更加凸显了《心经》的“核心”地位。

《心经》统贯八宗

《心经》乃般若之核心,而般若乃佛学之核心,自然后世佛教之流派所宗皆不出《心经》之外,因此,从这个意义看,《心经》统摄八宗――当然,不同的是各宗在修持路向上有所不同而已。

《心经》与天台宗。《心经》首句“观自在菩萨”之“观”可谓意蕴丰厚!对于“观自在”之意,不少佛学学者将之定位于菩萨的名号,如汤一介先生认为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吴信如先生亦大致类同。对照藏译《心经》(有序分和流通分),亦然。即人们将“观自在”看作菩萨名号,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笔者更倾向元音老人的看法,他将观自在解释为“观”、“自”、“在”。观,即“观照”,观照自我,观照自己的念头;“自”则是思维何谓自我、自身,若“观”须“止”,须静心,只有在“止”中才能观照自身、自我,才有“慧”显现。定为慧体,慧为定用,慧在定中,定中生慧,定慧不二:此实为天台止观之义。“在”则是慧体开显,指佛性或本体,若毗卢遮那佛的圆融无碍,佛性充满一切时、一切处。此“在”不是一般的“存在”,而是恒在、常在。无疑,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观自在”,虽然有诠释过度的嫌疑,但确实与佛理相契。此言,《心经》与天台相贯通。当然,元音老人对句读的断法亦有新意,与(1)处句读不同,他将之断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时乃“时时刻刻”义,即时时用功,观照自己的念头。这不仅体现了佛理的奥义,而且更凸显佛学的实践内涵,亦是一家之言。

律宗与《心经》。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由此可见“戒”之重要性。佛法中戒、定、慧三学,之所以“戒”为第一,就在于戒乃定、慧之基础,观夫历代高僧大德,焉有不持戒而骤然的定、慧者?《心经》(1)部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中“行”实乃“修行”义,蕴有“戒、定、慧”之义,若无“戒”为起点,修行如何做起?“观”又如何做起?故心经亦融摄律宗之义,且将“戒”视为学佛之根基,只是未加展开而已。道理很明显,如果不能戒除杀、盗、淫、贪的大毛病,不能去除贡、高、我、慢的坏习气,又怎能自静其意,得清净之心呢?清净之心不可得,又怎能证人涅,得大佛智呢?从这个角度而言,《心经》融摄律宗。

三论宗与《心经》。《心经》中“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则明显与三论宗相契合。三论宗乃是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宗旨,追求的乃是不偏不倚的“中道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以《中论》观考察色空关系,则色空不离不即,色空不二,更何况色空也不过是假名呢!

当然,《中论》主要是讲破、讲空的,《百论》、《十二门论》皆围绕“空”做文章。不过,就三论宗核心而言,仍与《心经》一脉相承。《中论・观因缘品》中有“八不中道义”――“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此与《心经》(3)处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诸法空相”相对照,当知二者实属一体。

法相宗与《心经》。法相宗又名慈恩宗,以弥勒为初祖,无著、天亲、护法等菩萨相继显扬,其法本从《楞伽》、《深密》、《密严》经流出,后经玄奘法师译介,大成于《成唯识论》。法相宗面对的是高级知识分子,因就实境说而说空,难免面临人们尤其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质疑,于是法相宗从精细的心理状态人手,由声、色、香、味、触、法到眼、耳、鼻、舌、身、意,逐步分析人的感知,并以八识作为重点,以解决世间“无常而空”的问题。法相宗的八识可用“心意识”概括,狭义的识是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特指第七识――末那识,心则是特指第八识――阿赖耶识。法相宗认为,心(第八识)是种子,意(第七识)是执着于自我的意识,它污染了前六识,并把受污的习气储存到第八识中去,所以众生要在六道轮回中流转。如果能转识成智,即把被染污的种子(染污心)转化为清净的种子(清净心),那么人自然脱离轮回而成就涅。法相宗明确提出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思想无疑加固了“心”的作用。此可谓《心经》(4)处的发

挥和具体化,至于《心经》所言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性则无疑是法相宗清净心的另一种描述而已。

净土宗与《心经》。净土所宗三经一论,但其修持要核在于《大势至圆通章》的“都摄六根,静念相继”。“都摄六根、静念相继”的境界就是心无挂碍的境界,就是自静其心、远离是非颠倒,远离“自我”的清净世界。当然,与法相宗不同,净土宗面对的是普通百姓,故更易于操作:一声佛号,便可往生净土。然而,让这一声佛号,持续不断,念到饭里是它,茶里是它,坐、卧、站、行皆是它,又谈何容易!所以净土宗常有“念佛者多,成道者寡”的感慨。这里我们不探究“念佛”的功效,而是探究“佛号”持续不断的意蕴。自净其意,实则困难!因为人是会思维的动物,一个正常的人无时无刻不沉浸于意识或潜意识之中。而净土之所以让人念佛不停的关键,就在于其以“相续不断的佛号”驱除杂乱的念头,最终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一心不乱,就是“不动心”的清净境地,就是《金刚经》“不住声、色、香、味、触、法”的“无执”境地。用《心经》的话讲,即为所谓的“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此而言,净土依旧通往《心经》。

禅宗与《心经》。禅宗又名心宗,其主旨可归结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么如何见性成佛呢?六祖慧能大师虽不识字,却开出“自性佛”的境界,此固然在于其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熏陶――因儒家主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儒家认为人皆有“仁”心;同时亦受印度佛学之熏染,禅宗所宗的《楞伽经》、《坛经》实则为“心学”之宗,人人皆有佛心在,如果本心不被污染、遮蔽,那么世人皆可成佛。由是,禅宗把人人皆有清净妙明之心(自性佛)作为成佛的关键,只是人们为外物所遮蔽迷失了这个“清净心”而已。世人了解禅宗多拘泥于神秀与慧能大和尚的四句偈,并以此判高下,实则误矣!禅法无二,佛法无二,只是人的悟性不同,才表现为顿、渐法门。然而,究其根源,则无二致,都在于唤起人的佛性。当然,缘于时代及众生根器之不同,禅法亦有所变化,如初期禅法以直接“接引”,《坛经》慧能大和尚对慧明的开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慧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即为直接接引。慧能大师所说的“那个”就是王阳明所谓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清净心,就是大菩提。后期禅宗则用参话头的方式开导众生,并在参禅悟道的关键时刻用“怪异”方法接引众生,“德山棒、临济喝”皆能于当机之时令弟子得醍醐灌顶之智。当然,无论禅宗用何种方式参悟,其宗旨仍在于明心见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此而言,禅宗不离《心经》之源。

至于《心经》与华严宗、密宗的关系,亦是密切相关:《心经》结尾之咒(6、7)处所述,即浓缩之密宗,借助外力寻找自性;而华严宗所谓四法界、十玄门、五教等奥义无非皆是通往“清净心”的法理而已。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总之,佛学之八宗各有所侧重,天台重止、观,律宗重戒,三论宗重“破”,法相宗破中有立(破“空”而立“如来藏”),禅宗重自性,净土重“信”,密宗重加持,华严宗(贤首)重无碍――但归根结蒂,其最终追求的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心经》融摄二乘

《心经》本为大乘般若之智,无疑融通大乘固无须多言。同时,《心经》也囊括了小乘之智,此不但从视野、理路上涵摄了小乘,而且为小乘开拓了崇高的境界。小乘的核心可归结为“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涅”三法印。然而,小乘虽然体证(亲)了我空,却没有体证“法”空;其虽口称“诸法无我”,然观其行仍然有一个执着的“法”在,故其在境界上只能达到阿罗汉的境界,属于“自了汉”――如净土宗即然,一心不乱、专心致志的念佛目的就是为了往生西方净土,进入极乐世界;就佛理而言,小乘仍然停留在苦、集、灭、道的四谛之中而有所“挂碍”、有“所得”,进而“有所执”,故而难以圆融无碍。然而《心经》所提倡的乃是“无所得”,无所得,就是我空、法空,各种念头、意识甚至连“空”的意识都要空掉,所谓“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正如《心经》开篇所言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有二种,一为人空般若,一为法空般若。“行深般若”不仅要了解人空,还要理解法空。更重要的还在于对“空”的态度。真正的空是空掉一切而又不执着于“空”,能做到念头上的“”而又不执着于“”的意识。惟其如此,才真正做到“无所得”,方可达到《心经》所设定的目标:“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经》会通儒、道

大略而言,中国哲学之特质可定位于心性之学,无论儒道,皆然。

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终极目的乃为成就完满的人格,所谓人人皆可以成尧舜,就是从人性善的角度,而人性善的根基在于未染污的人心――道心。孔子已开其端于人性问题有所论述,“性相近,习相远也”。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即言,作为人之本性的仁义礼智四端都包含于人心之中。“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成圣成贤的路径,就在于能把其内在的本性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篇大致论述的成贤成圣的基本路径(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基在于“心”;其指向的终点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亦在于“心”。只有“心性”纯正无染,“不垢不净”,一切才有可能达到。然而,这种“心”又当如何定位呢?

无功利之心。首先这种心乃无功利之心,若有功利、心机在里面,心则是染污的,即便在外在行动上表现的多么慷慨无私,但仍是知行不一,是虚伪的。故而儒家尤其倡导“诚”,诚者,不欺也。无论《易传》中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还是孟子哲学视野下的“不诚无物”,乃至宋儒周敦颐对“诚”的发挥,皆表明“心”须无外在功利之干扰。《朱子近思录》载:“明道先生在澶州日,修桥,少一长梁,曾博求之民间。后因出入,见林木之佳者,必起计度之心。因语以戒学者:‘心不可有一事。’”只有达到诚,以诚对己、以诚对人、以诚对万物,方可心中无物。而也只有做到心中无物,方能“与天地参”,并最终体悟“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天人境界。

无执着之心。执着心,即“粘滞心”、固执心,粘滞于物而不能自拔。佛家讲要去我执,法执。儒家亦然。如《论语・子罕》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毋”去除的就是执着心。若用《心经》会通之,意、必、固、我皆以“自我”为中心展开,这种“自我”(第七识末那识)内则表现为唯我独尊,外则表现为眼、耳、鼻、舌、身等器官的各种需求和渴望,且外在的习气同内在的意识相互熏染,储存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种子)中,加固了“自我”,所以《心经》

给出了“空”的具体路子,灭六尘、断六人、避六境,力求达到“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的境地。儒家所追求的天人境界,实质上就是物我交融的“无执”境界,此同《心经》之“空”有类同之处。事实上,在成圣道路上,儒家不但追求“去执”之心,即使在治学层面上儒家也力求避免“执着”,“明道先生云:为人之学,忌先立标准。若循循不已,自有所至矣。”如是看来,先人为主的执着之心同样是阻止成圣、成贤的障碍。

无是非之心。“无善无恶心之体”为心学大师王阳明所宗。心中有了是非,则往往以己之是非看待宇宙万物,与己同者则喜,与己异者则怒,由是,万物皆染上了“自我”的是非观念。而儒家认为,人对待宇宙万物的态度须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中和态度。对于中和的解释,《中庸》篇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就是“喜怒哀乐”发动之前的混沌状态,是物我交融的自然状态,即“天心”。这种状态自然是无是非、无善恶的状态,佛家追求的涅境界实质上就是这个澄明的“天心”。不过现实中的人时时刻刻为外物所缠绕,难以达到这种境界,即使宋儒也只有在静坐良久方能体会片刻天心之状,邵康节曾将这种天心形象地描绘出来,“风来水面时,月到天心处”,即然。当然,儒家和大乘佛教又不仅仅停留于此,儒家是“人世”的,它固然要守住“寂然不动”的天心,但它更要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协调各种矛盾,于是始有对“发而皆中节”的“和”的追求――这种追求在明儒王阳明那里可用“大心”概括之。王阳明的“大心说”将人与宇宙万物视为生命的统一体,实质上乃天人贯通的另一种表达。同样,大乘佛教也不仅仅关注自我的“涅”,而始终怀着悲悯之心以普度众生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因此,从终极角度而言,佛乘(大乘)亦是人世的,其人世的根源乃根植于同一个“清净心”的基础上。无疑,就此而论,《心经》为会通儒、释构建起一座美妙的桥梁。

道家同样亦非常重视“心”的作用,这个“心”当然是同《心经》追求的主旨一样,亦是“清净心”。我们知道,道家(教)哲学的主旨就是无为而治、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根底在于虚心、静心和归心。

虚心。《道德经》第三章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无疑,此处的“虚心,实腹”是从治国的角度(圣人之治)而言,治国的根基则在于“虚心”,倘若人人少私寡欲,世风自然淳朴敦厚,人们不为“物”争,不为“名”争,不为“利”争,天下自可大治。若要“虚心”,首先要静心。倘若心若止水,自然映照万物、朗照大千却又不起波澜,不随波逐流,斯乃道家之至高追求,也是佛家所祈求的人定、儒家追求的“不动心”。总而言之,虚心主旨在于忘“物”,以佛家理论讲,是去“法执”,静心。《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当“虚”到极处,也是其空、静之时,而“空”可容纳万物,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空故能纳了”,即此。老子把“静”作为万物的根本,“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对于如何达到“静”,老子的方法是虚其心,换言之,就是舍其欲。在庄子,则采用“坐忘”的方式,《齐物论》就是通过忘却外物的方式达到心之“静”,这同《心经》所要求的“无眼耳鼻舌身意”等方式相类。“坐忘”忘的是什么呢?《齐物论》庄子借南郭子綦的口说出“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的原因在于南郭子綦的这次静坐达到了“吾丧我”的境界。“吾丧我”就是忘掉了“自我”,去除了“我执”,把自我融入到整个无分别心的宇宙洪流之中去,既然“无我”,那么自然也就若《心经》那样“无挂碍”了。

归心。由虚心(去除法执)而静心(去除我执),由静心而能回归到本来的自然之心,即归心――返璞归真。老子日“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庄子言“回归物之初”,禅宗言“回到自性”,儒家云“正心诚意”,统而言之,乃是回到善恶未分的淳朴之心。人只有归心在去除我执、法执之后,生命方有着落,才不会随波逐流;也只有真正归心,才能真正体悟《菜根谭》所描述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坐观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要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讲,归心,是儒释道的最终宗旨――其路径虽不尽同,但最终却是殊途同归。事实上,道教亦有《老子清净心经》,与佛家《心经》多有会通契合处,亦可称为道家的“心经”。

通过上述论述可知,《心经》乃佛学精华之凝摄,乃八宗之根本,亦是儒释道会通之根基,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不过,由于其奥义过于浓缩,故世人难以涉足,使得其丰厚的意蕴难以显现出来,甚至使得人们经意不经意间忽视了它的价值,此乃一大憾事!有鉴于此,笔者不怕粗陋,姑且从文化会通的角度对之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经典著作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刚,佛教大德谈佛法[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2]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3]朱熹,朱子近思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心经范文第5篇

对于普通人而言,“有效就是硬道理”。当我们运用古人“心主神明”的思想,在自己的手少阴心经上尝试按摩一番之后,便会真切体会到,以此法来养心,何愁万病不消,清福不来?

前年的春天,我去新加坡旅游,暂住在好友杰森家里。那天晚上正在喝茶聊天,杰森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他的一个英国朋友突然病重,不能说话了,他得过去看看,并请我一起过去帮忙给诊诊。路上杰森对我说,这个英国朋友很喜欢中国文化,经常和他一起聊天,已经75岁了,是个忘年交。

来到那个英国朋友的家,老人正斜靠在沙发上,两目有神,看着并不像有病的样子。他的私人医生已经来了半天了,据说是当地最有名的西医。那医生说他是脑血管有问题,建议他回英国去治疗,并马上住院检查。老人似乎不同意,连连摇头。朋友向老人介绍,说我可以用中医的方法帮他看看,老人睁大眼睛很惊奇地望着我。我让老人伸出手来,帮他把脉,他的脉弦滑有力,弦为肝火,滑为痰盛。再让他张开嘴看他的舌象,老人张嘴很费力,舌头歪向一边,卷曲着,舌头一边已被咬破,还在出血,里面尽是食物残渣。他的侍者向我们介绍说,老人几年前得过脑血栓,左手臂一直不是很灵活,但其他一切正常。昨天晚上喝了点酒,今天早上说话就有点不太清楚了,尤其吃饭时总咬舌头,而且食物都糊在舌头上无法下咽,到晚上连张开嘴都吃力了。老人的问题在中医看来属于中风先期,肝风内动,痰蒙清窍,心脉淤阻。舌通心脉,“舌乃心之苗”,故舌头的症状最多。

老人身体壮实,本可直接用安宫牛黄丸化痰熄风,但手边无药,我的针灸用具也没带在身边,便提出用汤勺为老人刮痧。我把我的思路一说,杰森用英语一翻译,那个西医大夫连连说“No”,并显出气愤的样子。而那个英国老人却露出欣喜的表情,频频点头。西医大夫最终铁青着脸,坐在旁边的沙发上,不再说话了。我在老人家的厨房搜寻了一番,找到了一把做工精致的、可能是盛饭用的小木铲,又找来了一瓶橄榄油。我让老人脱掉外衣露出左臂。老人的肌肉很结实,我顺着左臂的心经刮了起来,从极泉穴开始。那个小木铲很好使,比我在国内用的刮痧板还顺手,边刮我边问:“感觉怎样?”老人露出惊喜的表情,还时不时地点点头,好像正在欣赏一首美妙的曲子。痧出得很畅,不一会儿心经已经变成了一条黑紫的线条,像是被人重重地打伤了一样。那位西医大夫惶恐得坐立不安,总让我轻一点、轻一点,刮了大约十几分钟,当刮到手腕的灵道穴时,老人突然剧烈咳嗽了一阵,吐出了两口暗黄色的浓痰,然后向我挑起大指,清晰地用英语说了句“太奇妙了”。我接着又在老人的神门穴点按一分钟,以泻心经之余火,同时用另一手在脾经的大都穴按揉,以接引心经气血,最后掐点太白穴一分钟,把肝火之多余能量尽转于脾经储存,不致白白泻掉。治疗共30分钟,再让老人吐舌头,已经伸缩自如、归位如初了。

心经范文第6篇

先秦时的中国人创造了篆刻这一高于生活本身的艺术形式,在汉赋繁荣的年代,篆刻又有了兴盛与发展的物质与文化基础。到了明清,篆刻在历经了一千多年的沉寂后再一次复兴。

1994年有一位叫的中国青年从日本学习回国后,到处找一个能够烧陶的地方,他在遍踏景德镇、宜兴、淄博等瓷都后,终于在锦州发现了一处用木材慢火、一窑出品800件的大窑。

印在陶上

烧陶的没有重复上古人类的家用器物,他别出心裁地烧制“陶印”。而在他之前,印料取材多为金、玉、牙、角以及花乳石。但是没有忘记,在中国,最初的印章章料应该是陶土,在殷商,“封泥”就是把印盖在泥上,既是信物又可视为饰物。在后世的发展中,陶土隐去石材成了主要材质。

习书多年功于金石的有个想法:把自己多年的功力体现在陶土上。

最初的创作是粗陶大印,取土、制坯、刻印、雕钮,上釉,整个流程全部自己一人操作。然后将作品放入缸窑中由窑工烧制。1998年,他在荣宝斋出版的印谱中,收录了这一时期作品。粗陶印浑然一体的天然古朴、粗犷率真,令人为之一振。

此后,亲手烧印又成了最热切的愿望。在距离锦州市区15公里的地方,他发现了老虎沟这个村庄。在老虎沟他建了自己的“虎溪窑”,虎溪窑前可谓专心致志,一切现代文明在窑火前退去,室内有流进来的清泉,而手机信号却不知道在哪里。他沉下心来体会土与火在陶印诞生过程中的相克相生。

陶印制印的过程,由于材料选择的独特性。能够全方位地体现一块陶土作为创作与审美对象,在文字内容、字型选择、边款处理、印钮设计、整体造型以及色彩体现等方面的整体与谐和之美。因此陶印承载的中国文化基因更为丰厚。 制印时对于印料的选择,总是别出心裁。上个世纪80年代,锦州重修明长城时,把遗落的巨大城墙砖拉了几车回家,城墙砖饱经沧桑的气势和浑穆不是其他材质所能表现的。砖印独特的介质和无法仿效的印风使刻刀和斧锤、冲与削在城砖上找到了更大的表现空间。他在这期间创作的“于今铁笔更宜坚”在1987年西泠印社首届全国印展上获得优秀奖。

52方陶印组《心经》

北京阳光国际2007年迎春拍卖会上,一组52方的陶印《心经》以27万元的价格开启了中国拍卖史上当代陶印作品上拍成交的纪录。

制作中国第一部陶瓷印《心经》,是从2006年开始的,他用自己从景德镇、龙泉、宜兴、淄博、唐山、德州等地收集来的陶土以及虎溪当地陶土,花了半年时间制作出这组s2方陶瓷印。《心经》在钮式制作上吸收了商、周青铜器、汉砖及瓦当的纹饰,既有秦汉印的传统钮式,也有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自创钮式。

心经范文第7篇

根据张爱玲短篇小说《心经》改编

时间:三四十年代

地点:上海

人物:许峰仪(父),许小寒(寒),母亲,龚海立(立),段绫卿(卿)

第一慕

(音乐jazz 20s左右,音乐减弱,全场灯亮.)

寒:(对台下)再见,有空常来玩.(转身对绫卿)绫卿,他们两个怎么看着不高兴的样子?

卿: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寒:好了,不管他们了.(坐上桌子)绫卿,我爸爸没见过你,可他背得出你的电话号码。

卿:怎么?

寒:,我爸爸记性坏透了,对于数字却是例外。我有时候懒得写下朋友的电话,就说:爸爸,帮我登记一下,他呀,听一遍,就记住了。

(众人一起笑)

立:那我的电话呢?

(寒不理他)

寒:我爸爸成天闹着不喜欢上海,想搬到乡下。:那对于他的事业,不大方便吧。

卿:(寒不理立,卿打破僵局)你们现在住的房子真不错。

寒:我爸爸对这房子很费了一点心血,单为了在客厅另开一扇门,不知跟房东吵了多少嘴。

卿:干吗要添门?

寒:(笑)我爸爸别的迷信没有,对于风水倒有过一点研究。

立:一般年纪大的人--

寒:(打断)我爸爸年纪可不大,还不到四十。(听见脚步声,跳起来)我爸爸回来了。(跑去开门)

立:整天听她说父亲,她母亲呢?

卿:在啊。我见过几次。

立:是亲生的吗?

卿:是的。

寒:(牵父入,撒娇)等你吃饭你不来。你瞧你,连外衣都汗湿了,也不知道忙什么.(便说边帮父脱下大衣.父与大家问好,寒转头对 大家说)你们可认准了,他是我爸爸。免得象上次一样发生误会。

卿:什么误会?

寒:上次有个同学问我,跟你一起看电影的又高又大的男人是不是你男朋友?

立:这话有道理,伯父是很显年轻.

寒:绫卿,唱歌个给我么听吧.

立:好。小寒,和我跳舞行吗?

卿:还是小寒唱吧,今天你是寿星。

父:对。就唱个'蔷薇之恋'吧.

寒:(撒娇)不嘛,我唱不好.对了,应该爸爸唱,罚你今天迟到.

卿:伯父唱一个吧.

父:那我就献丑了.(父唱歌,立请寒跳舞.寒将绫卿牵给他,自己去拉父亲跳舞.)

母:(上)峰仪,你的电话。

卿:伯母好。

立:(看看卿)伯母好。

卿:我们该走了。

立:是啊,伯父伯母再见。

寒:绫卿,我还有事跟你说呢.

立:那我先走了.

寒:好啊,再见.(立下.)

卿:小寒,你今天是怎么了?你明知道海立喜欢你。

寒:我有什么办法嘛,又不是我请他来的,他自己要来.不过,绫卿,我有把握让他喜欢你,也可以让你喜欢上他,

卿;要让我喜欢他,其实并不难。

寒:(笑着挠她痒痒)哦,原来你早就喜欢他了.

卿:别闹了.我并不是单单指他,任何人--任何处在某一阶级,一定年龄范围以内的未婚者,对我而言,我是'人尽可夫的'。

寒:别这么说。(伸手按住卿的手臂)

卿:女孩子给予出嫁,多半是由于家庭的原因.我是被逼急了.

寒:不至于啊?你妈妈,你嫂子--

卿:都是好人,也都爱我。可她们也都是寡妇,她们什么都没有了。而我,至少有我的前 途。所以他们恨我呢,虽然她们自己并不知道。(突然看见父,连忙起身.)天晚了,我,我该走了。伯父再见。

父:再见。(绫卿下,父走近寒。)我觉得段绫卿很像你。

寒:我要是像她一样漂亮,我早高兴疯了。(边说边披上父的大衣)

父:我不是指外貌。

寒:性格就更不像了,她那么文静,哪象我整天蹦蹦跳跳的。

父: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是骨子里像吧。(停顿)小寒,你喝酒了?

寒:还说呢,人家二十岁生日,你都不来.

父:银行有事嘛。

寒:(撒娇的生气)什么事啊?什么事比女儿还重要?(靠近父)一身雪茄味,谁抽的?

父:银行里的人。

寒:你可别抽上,不然就是个标准的摩登老太爷。(手指轻刮父鼻子)

父:(握住她的手)我说,你对我用不着时时刻刻装出孩子气的摸样。怪累的。

寒:你嫌我做作?(撒娇的打父)

父:我知道你为什么愿意永远长不大(音乐0:00.寒不语,停止手上的动作。紧一下身上的大衣)你 怕 你长大了,我们就疏远了,是吗?(寒将头靠在父肩上,父轻抚她头发)

母:(母上,父轻推寒,)小寒,同学都走了?

寒:(缓缓抬头)走了。

母:那个男孩叫什么名字?看上去挺不错的。

寒:他叫龚海立,跟我一个学校,和我同级,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边说边将大衣脱下,交给母亲,走向沙发,坐下)

母:(尴尬,对父)峰仪,我先去睡了。(下)

父:那个男孩好像挺喜欢你的。

寒:我原来一直以为她喜欢张小姐,上个月还传出了他们订婚的谣言。本来也没什么,不过是大家开开玩笑。谁知道他急得要死,说这话别人听了不要紧,要是传到许小寒耳里,可就糟了。我才知道,他原来是爱着我。(走向桌边,拿出花瓶里的一枝花递给父)

父:你呢?

寒:我怎么会爱他?

父:(笑)那他就倒霉了。

寒:,你啊,你就把我说得这样狠。这回,我倒是想把绫卿介绍给他。

父:为什么单拣中绫卿。

寒:绫卿是我最好的朋友,海立家世好,人又老实,将来,羡慕绫卿的人多着呢。

父:你把海立说的那样好,为什么自己不试着喜欢他?

寒:你知道这没有用的。

父:你把这些告诉我,我知道你的用意.(音乐0:00)

寒:我不过是要你知道我的心。

父:我早就知道了。

寒:可是你会忘记,如果我不常常提醒你的话,男人就是这样。(抢过父手中的花)

父:小寒。

寒:(打断)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有一天我老了,别人都要问:'她为什么不结婚,因为没有人爱过她。谁头会这样想,也许连你也会这样想,我不得不防到这一天,所以我要你永远记住今天这一切。(边说边拔花瓣,说道最后一句时,将花骨还给父)

父:小寒,我时常使你痛苦吗?(把玩花骨)

寒:不,我非常快乐。

父:那么我们三个人中,至少有一个是快乐的。( 站起,扔了花骨,背对寒)

寒:你不快乐吗?

父:我但凡有点人心,又怎么会快乐呢?眼看着你这样白白耽搁自己,牺牲了自己——也牺牲了你母亲。 小寒,我们不能这样下去了。

寒:(自后抱住父)你是我父亲,我爱你,我有什么错?

父:(转身,抬起寒的下巴)我不怪你,我只怪自己太糊涂,竟然纵容了这一切。事情是怎么开头的,我并不清楚,(闭上双目,轻抚寒面峡)好象是七八年前,一切都不知不觉——

寒:你一直都明白——从那时候起。(抱紧父)

父:(她,又猛的离开.音乐突止)不,不能这样下去了。(停顿,做一个决定)我和你母亲准备 去莫干山度夏天。

寒:你要是爱她,我在这儿你也一样的爱她,你不爱她,把她带到天边,你也还是不爱她。

父:我决定了,你不走我走,我带了你母亲走。

寒:不,你们不用走,我走。我会走的。

父:我不是这个意思。

寒:其实你早该明白爸爸,我不放弃你,你也是不会放弃我的。

父:你——早点休息吧。(下)

寒:(拿起电话)喂,是海立吗? 我是小寒。不,没什么事,我只是想问你,,你爱不爱我,你会永远这样爱我,一直对我好吗?我想说,,我要和你定婚。

第二幕

(父在灯下办公,寒入,自后搂住父颈,轻哼着歌。)

父:这么晚了,还不去睡。

寒:你不是也没睡吗?

父:银行里有些事很忙。

(寒不语,摘下父眼镜,擦拭。父点起一支烟,抽两口,寒放下眼镜,去拿父的烟。)

父:你也抽烟?

寒:(摇头)我只是今天想抽--你抽过的烟。(寒被烟呛者,咳嗽)

父:(夺寒的烟,寒不给)既然它让你难受,又何必勉强。(音乐0:00)

寒:不,它让我快乐,你不会明白。

父:(音乐渐入,轻抚寒的肩,一手将烟轻轻拿下,压灭,猛然回到座位,无奈的摇头)你在骗自己。

寒:(摇头,向台前走)我总是做一个梦,我着身体走出大门,我想所有的人都应该这样的。 可是大街上的人们都穿着衣服,看着我,嘲笑、咒骂。可是我做错了什么?我开始跑,拼命地跑,想找个地方躲起来。你在那儿,我躲进你的怀抱,可是你也穿着衣服,好厚好厚的衣服,我感觉不到你,你的衣服刺痛了我的皮肤。

父;你想得太多了。

寒:你面前的小寒一直只是一个孩子,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我和你,我们两个齐心协力地将她藏在一个天真的外套里。可她还是长大了。爸爸,你应该看见,我要你看见,一个长大的小寒。(边说边倒酒,并将两杯酒混合后分开。走回父身边,递给父一杯。)爸爸,中学毕业后,我想就要离开你们了。

父:你决定去念大学了?想去哪所?

寒:你会想我吗?(笑)当然你可以和妈妈一起做在沙发上想念你们的女儿。

父:(握寒的手)小寒。

寒:(抽出手,走向台前。音乐a起)你还记得我小时候,我们总是一起看星星。你说,每颗星星上都 有一个故事。、天上有几颗星星,你就给我说几个故事。我问你星星上的故事,是不是也和星星一样美丽?

父:当然,小寒。(用一种慈父的口吻)

寒:你错了,爸爸,只有在世间不能相聚的情人,才会在夜晚,在夜空中的星星上相会。你看今晚的窗外,有星星,有风。(风吹拂寒的裙子和长发)那颗,你看那颗星星,暗淡的,若隐若现的,悬浮于天际。

父:小寒。我只是——

寒:嘘。我就要离开了,以后你会在晚上望那颗星星吗?你能看见我把手伸向它吗?

父:我会想念你的。

寒:(摇头)不为思念,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父:这是梦吗?

寒:(走到父身旁,轻轻将他的头枕在手臂上)是的。是梦。你睡着了。(向台下走,转身)

你忘了吻我说晚安。

(暗场,只留一台灯.父抬头,走到台前,音乐0:00,灯亮.)

(父将母亲牵出,仿佛回到从前.父与母拥抱,慢慢分开,冷漠,母下,父伸手拉她.寒上,拉住父另一只手,将他们拉开.寒缠着父玩游戏,寒老输,赌气。父安慰寒,亲吻她额头,寒拉起父,两人如情人般拥抱。寒欲吻父,母上,父推开寒。母下,寒望一眼父,下。音乐渐停,父回到座位。电话铃响,父惊醒。)

父:(接电话)喂找谁?哦,是绫卿啊,小寒已经睡了。再见。.哦,有空常来玩。

第三幕

(小寒与父擦肩而过,相互装作没有看见。父犹豫了一下,还是叫住了他。)

父:小寒

寒:爸爸

父:你要出去

寒:海立来接我去看电影

父:我听说你和海立定婚了,这样的事为什么不和我商量一下?

寒:我已经做了决定,商量不会改变什么。

父:可你说过你并不爱他。

寒:我只是一直不愿意承认爱他而已。

父:你不要骗你自己。

寒:你凭什么这样说,我不爱他,那么我爱谁?你说我爱的是谁?

(沉默)

父:反正我不同意你这件婚事

寒:爸爸,我说过我会走的,我告诉过你的。

父:你有没有想过这对海立太不公平。你把一颗破碎的心扔在地上,让他一片一片捡起来,慢慢修补------也许一生都补不完。

寒:海立?(笑)你为他想?算了吧,你为的是你自己。你宁愿那颗心永远破碎的躺在地上孤零零的伤心,也不愿有人将她拾走,修补她,爱护她,拥有她。

父:你疯了

寒:我没疯(笑),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过。

父:你是在惩罚我,你要我为你们无爱的婚姻愧疚一辈子

寒:至少海立他爱我。而我,我需要他。我需要一点健康的,正常的爱。

父:(无言以对的苦笑)是的,你需要一点健康的,正常的爱。(猛然回身就走)

寒:等等。(父转身,寒一步步走近他,直视他)你是我父亲,我爱你,我有什么错?

(父下,海立由另一端上)

立:小寒,(扬动手中的伞)快走吧,一会可能要下雨。(寒慢慢步近他,望着他)怎么了,小寒?

寒:(突然抓住海立的手臂)你爱不爱我?

立:当然,你是我的未婚妻。(扔掉手中的伞,也抱着她)

寒:你会永远这样爱我,一直对我好吗?

立:小傻瓜,我当然会对你好,你是我最在乎的。(寒将头靠在他的肩上。)快走吧,要下雨了(捡伞)对了,你父亲在家吗(寒点头,看看里屋的方向,)他好象不太满意我们的事。

寒:这不关他什么事。

立:是啊!他有什么权力管你——和你的同学同居。

寒:什么?

立:你不知道吗?同学们已经好几次看见他们在一起,而且她也承认爱你父亲,他们正在找房子。

寒:她?她是谁?你说的她是谁?

立:绫卿啊?你的朋友段绫卿。

寒:不可能,(自言自语)不可能。

立:小寒。(伸手拉她)

寒:(转身看着海立)绫卿,是绫卿(海立点头)这不行。(往里屋跑)

立:(把她拉入自己怀中)小寒,别管他们,你管不了的。

寒:(站住,缓缓拉下海立的手,突然向门走去)我去找绫卿。

立:(愣了一下)她不在家,你找不到她的。小寒,小寒(追下台)

(暗场,十秒后亮。小寒跑回家,显然没有找到绫卿,母亲正在看报)

寒:(一把抢下母亲手里的报纸,扔在地上)叫你看,我叫你看!

母:你这是做什么?

寒:你好!你纵容的他们好!爸爸跟绫卿同居了,你知不知道?

母:(走到寒面前)我知不知道管你什么事?我不管,轮不到你来管。

寒:你别得意!你别以为你帮着他们欺负我,你就复了仇。

母:(打小寒一个耳光)你胡说什么?你这是对你母亲说话吗?(母下,小寒呆立不动,滑落在地上。父提着皮箱上,像门口走去。)

寒:(寒看一眼父,看一眼地上的狼籍,突然,跑过去拦住父,抢夺父的皮箱。)你以为绫卿真的爱上了你?她说过她是人尽可夫的。碰上谁就是谁。

父:哦?是吗?那她正是碰上了我。你又何必为我担心?(两人争抢皮箱)

寒:她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我知道她是个多么有手段的人。你别以为她是个天真的女孩子。 (争抢皮箱,最后落在地上。)

父:她也许不是个天真的女孩子,世上天真的女孩子大概都跟你差不多。

寒:我有什么不好?我犯了什么错?你是我父亲,我爱你我有什么错?

父:(急于想走,不愿纠缠)我并没有说你错。

寒:你看不起我,因为我爱你,是!你是 我父亲,我是不该这样。可至少,至少我给你的爱是纯洁的,(一步步向父亲走去)而你,你看不起我。现在还要拿走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你哪里还有一 点人心?(伸手扳父亲的身体,父不动)可我还是爱你,你毁了我,毁了我,毁了我(边说边捶打父亲),你毁了我吧(突然吻父亲,靠着父亲缓缓下滑,抱住他的腿。父亲也缓缓跪下,紧紧拥抱小寒。这时传来脚步声。)

父:(两人分开,父一把拉过小寒。)你妈妈来了!(坐在沙发上,将寒的头埋在自己腿上。)

快!别让她看见你的表情!

(脚步声在门口停住,全场静。母入)

父:我要去杭州出几天差。

母:哦,要帮你收拾东西吗?

父:不用,我已经收拾好了。(母下)

寒:(音乐0:50.缓缓抬起头)你早就不爱妈妈了。(父点头。寒慢慢站起,父也跟着站起)可是你又不能爱我?(父默认。)你说过,绫卿很像我。(寒拉着父的手,拣起皮箱,递给父。两人同时拉着皮箱,互相注视着后退。音乐2:47.两人突然向对方跑去,拥抱。寒轻推父的背)走,走吧,走啊.(父下,寒走到台前,静立不动.音乐渐止.寒转身去翻父的东西,音乐0:00.)

父:(画外音)还记得你小时候,我们总是一起看星星。我说,每颗星星上都有一个故事,天上有几颗星星,我就给你说几个故事。你问我,星星上的故事是不是也和星星一样美丽?我说,当然,小寒,当然。

寒:可是你错了,爸爸。只有在世间不能相聚的情人,才会在夜晚,在夜空中的星星上,相会。

全剧终

演员提示

[父]:父亲是个亦隐亦显的人物。他每出戏都在台上,台词却不多,而且台词中'废话' 极多。在小寒的台词面前,尤其显得苍白无力。父亲自私、贪心、懦弱,但并不坏。他有理智,对家庭有责任感。他也爱小寒——双重的爱,但不如小寒爱他那么多、那么纯。

[母]:母亲是个突显的人物,前四次出场均站在舞台一角,几句极平淡的台词。这是中国 妇女的典型。尤其是有修养、有文化的妇女。最后一次出场,是母亲人性的释放,注意不是爆发。演员要表现适度——她对爱的渴求,因爱而嫉妒,因嫉妒而恨,因恨而自私。

[卿]:绫卿的戏只有一场,但十分重要。要给观众较深的印象。绫卿究竟爱不爱父亲,不用追究。她自称'人尽可夫'可我希望演员表现出她感性的一面,要让观众觉得她和父亲的同居不是为了爱,可也并非完全没有爱的成分。

[立]:海立是一个较模式化的人物。他爱小寒,并将她当作心目中的化身来渴求。海立对小寒的恋父有所查觉,可他不懂小寒的爱,因而弄巧成拙。如果他和小寒结合的话 ,将又是一出围城。注意,演员不要将他演成 一个情种。

[第一幕]:第一幕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外壳,虽然父亲、小寒、绫卿在不同程度上说 了真话,但感情仍被自我保护,所以近于冷酷(父)、可怕(寒)和漠然(绫卿)。

[第二幕]:这是较难表现的一幕。前半场是小寒的独白,父亲怯懦的隐藏着。后半场是父亲的梦境,只有在梦中父亲才是真实的。本幕要求,纯真、美丽、有力量感。

[第三幕]:此幕是本剧高潮。前半场气氛类于第一幕,冷漠(父)、伪装(母)、歇斯底里(寒)。从音乐再现开始,回归。 每个人都极度的释放自我。本幕要求,绝望,凄艳,有力量感。

[给观众的提示]

张爱玲说的是一个畸恋的故事。而我希望观众在我的戏中,在我所表现的自私、贪心、欲望、占有、嫉妒、绝望的晦涩中,找到纯真和美丽。

心经范文第8篇

主治疾病

此经的主治疾病为: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精神疾病以及心前区疼痛、头痛、手臂麻木、手颤等疾病。

主要穴位

神门 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是心经之气出入的门户,也是补益心气的要穴。经常刺激此穴,可以防治心系统的许多疾病,如心痛、心慌、双胁痛、自汗、盗汗、咽喉肿痛、失眠、健忘等。神门穴的位置在掌后锐骨端陷中,很容易找,用指关节按揉,有微痛感。按摩神门穴的方法很简单:一是用指关节按揉或按压,此穴用手指刺激不明显,所以换为指关节,稍稍用力,每次按揉3~5分钟,两侧都要按到。

点按神门穴治疗失眠疗效很好,可以在睡前每天坚持点按该穴。

抑郁、焦虑属于慢性疾病,西药治疗疗程较长,此类患者可以长期按揉神门穴,可以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按揉此穴重点是要坚持长期治疗。

少海少是指手少阴经心经,海是指“百川之汇”,这个穴位是心经脉气汇聚之处,因此叫做少海,具有宁心安神的效果,可以治疗多种精神疾病,以及心前区疼痛、头痛、手臂麻木、手颤等疾病。这个穴位比较容易找,屈肘,在肘关节横纹尺侧头凹陷处。按压该穴时可以出现明显的酸胀感,如果没有酸胀感说明取穴有误差,应该继续在周围寻找按压以找到正确的穴位。对于周围神经病变所致的手臂麻木,帕金森病所致的手部不自主颤动应坚持长期治疗,每天坚持点按两次,可以起到减轻麻木、缓解震颤的效果。

极泉 在腋窝中,点按可使心率正常,又治劳损性肩周炎。

少府 在感情线上,可泻热止痒,清心除烦,通利小便。

生活保健

心经经穴主要治疗神志病、心胸病(心悸、心前区疼痛)、血证(妇女月经过多、吐血)以及肢体疼痛疮疡等疾病。

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精神疾患可以长期坚持沿心经经络循行处按揉。

《黄帝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话虽然是至理名言,却不好操作。

于是《黄帝内经》上又说了些具体的养心之法:“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不管是粗茶淡饭还是海味山珍,都吃得津津有味,不管是名牌西服,还是廉价布衣,都穿得落落大方;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两首古曲),都听得声声悦耳。还要“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也就是说,以让“身心保持愉快”为生活的第一要务,以“让精神感到满足”为事业的最大成功。

如果您能按此心法来养心,何愁万病不法,清福不来?

俗话说:“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真正的病根在心,岂是药力所能及?但药能减轻病痛,正如酒可令人昏眠,在我们尚未“明心见性”之前,还将是我们的伙伴。

这里推荐4种常用调心的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牛黄清心丸和人参生脉饮,大家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参选而用。以下顺口溜也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心经范文第9篇

《大学》是排在“四书五经”中的第一部书,总共只有1747个字,是“四书五经”中最短的一部经典。读一遍原著,应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但读懂了,弄通了,又在实际中履行了,就不是什么容易的事了。《大学》一书是要学习一辈子,履行一辈子的。不然,怎么能称为儒家经典呢?

北宋理学家程颢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T也。”他告诉我们,这是孔子的遗作,是开始进入大学道德教育之门的书。既然是入门之书,当然应该排在第一了。

别看《大学》文字不多,却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开篇的前两段话是孔子讲的,曾子记录下来的,所以称为“经”;而后面的十段话是曾子讲的,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所以称为“传”。

《大学》规定了古人读书、做学问以及求官为仕的次序,明确指出了读书、做学问以及求官为仕从哪里开始,要遵循什么步骤,最终达到什么境界。用一句话来概括,《大学》是儒家阐述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安邦关系的政治哲学论著。

“三个纲领,八个步骤”

《大学》的核心内容是“三个纲领,八个步骤”,其他文字都是解释这个核心内容的。《大学》开篇就讲了“三个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指明了大学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的最高理想,历代学者都将此称为“三个纲领”。

第一个纲领:明明德。意思是说:修明自己内在的清明德性。

第二个纲领:亲民。宋代朱熹认为,应当作“新民”解释才符合《大学》的本意。“新民”,就是使民众日新又新,革除旧习,进步不已的意思。

第三个纲领: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道德修养达到最完美境地。

为实现这三个纲领,《大学》还提出八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格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学习研究一切自然界和社会中物质状态的知识和原理。

第二个步骤:致知。简单的解释就是:将自己的知识和认识达到极致。致知和格物这两个步骤是紧紧相扣的。

第三个步骤:诚意。简单地说,就是使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不受外界名利诱惑,合乎儒家德性的要求。

第四个步骤:正心。可以解释为:心志端正,不受自身情绪干扰与蒙蔽。诚意和正心都是讲修养自己,前者讲的是排除外在物质诱惑达到意诚;后者则是讲克服内在的偏执情绪达到心正。

第五个步骤:修身。就是修明自身,达到明德的要求。其实,正心以前的四个步骤都是讲如何修身的。

第六个步骤:齐家。就是使家庭长幼有序、和谐相处。这个步骤是讲,经过前五个步骤修明自身后,在家庭、家族里的实践和要达到的标准。

第七个步骤:治国。国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格距一方的诸侯国。治国就是治理好诸侯小国,达到稳定安居。这是修明自身后在一个地区(即诸侯国)内实践和要达到的标准。

第八个步骤:平天下。天下是指周朝全部统治范围。平天下就是平治天下,达到天下太平。

“八个步骤”缺一不可

这“八个步骤”与“三个纲领”一样,是相互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关系。孔子和曾子在《大学》中做了极为明确的表述。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出自《大学章句・一》)译成白话就是:想要用高尚的道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身修养;想要提高自身修养的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心志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想要意念诚实的人,首先要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丰富知识的方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为了让后人明白是“八个步骤”的不可分割,《大学》的作者紧接着又将八个步骤的顺序又正过来论述一遍:“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大学章句・一》)译成白话我们就更加明确:探究了事物的原理之后,才能得到真知灼见;得到真知灼见之后,才能意念诚实;意念诚实之后,才能心志端正;心志端正之后,才能提高自身修养;自身修养提高之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之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之后,天下才能太平。

“仁者以财发身”

《大学》文字精辟,警句尽现。例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谓民之父母。”译成白话是:民众所喜好的东西,你应当喜好,民众所憎恶的东西,你应当憎恶,这样才可称为民众父母官。这是不是“父母官”的最早出处呢?

再比如:“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译成白话是:“仁德的人以散施财富让自身获得美誉,没有仁德的人不惜毁坏自身名誉去聚敛财富。”这种财富观让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马未都的一件事。

十几年前马未都去山西出差,习惯地去逛当地古玩市场,半天下来没看中什么东西。陪他的当地朋友告诉他,有一个人要出让一堂祖传屏风。马未都一听来了情绪,立刻来到那个人家。正当马未都仔细打量那堂老屏风时,那个人咬了咬牙向马未都报出个大价钱:“要不是急等用钱,我是绝不会出手的。三十万少一个子儿我都不卖!”三十万在当时的确是个大价钱了。马未都笑了笑说:“好,一口价,那就三十五万。”那个人一下子愣住了。

十年后,那个人投资煤矿,成了亿万富翁,总觉得对不起祖宗,想赎回祖传屏风。他专程来到北京,诚恳地对马未都说:“你如果同意,可以随便报价,我绝不还价。”马未都知道他的来意,笑笑说:“那就还是三十万吧!”那个人一下子又愣住了。

那堂屏风当时的市场价至少要在一百万以上,马未都为何那么报价呢?在场的人都不理解。事后,马未都说:“这十年,我跟那个人都成朋友了,朋友之间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或许,正是马未都身上的这种传统财富观,才使他成为了当今赫赫有名的收藏家。

心经范文第10篇

说起女人如何永葆青春,李冰如数家珍。

她说,女性到了30岁以后,繁重的工作压力、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稍不留心,就会影响到女性身体的健康,进入“黄脸婆”行列。皮肤特别容易变得干燥、没有光泽,眼角、嘴角也会冒出细纹。所以,女人一定注意自我保养。可以美容、食疗加睡眠,多管齐下。

山药青笋炒鸡肝就是很好的美容食物。山药是中医推崇的补虚佳品,具有健脾益肾、补精益气的作用。鸡肝富含铁、锌、铜、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等,不仅有利于雌激素的合成,还是补血的首选食品。青笋则是富含膳食纤维的美容蔬菜。三者合用,具有调养气血、改善皮肤的滋润感和色泽的作用。在食用山药青笋炒鸡肝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餐前和餐后喝咖啡或浓茶等饮品,以免影响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如果没有鸡肝的话,也可以选择猪肝或鸭肝代替。

女人养气血很重要。中医认为面色与脾直接相关。如青春痘、粉刺是脾湿热偏盛所致;蝴蝶斑是肝郁脾虚所致;面黄无光泽是脾虚气血不能上承的表现。健脾补血或疏肝健脾、活血通络也可以用食疗。可以常喝大枣粥,用粳米60克、大枣10枚,将大枣加入粳米中,煮至粥烂枣熟即可。大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常吃大枣粥,可使人面色红润,神采焕发。

中医认为,“络通、百病清”。因为络是人体气血的通路,起到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系左右网络周身的作用,将外在的筋、肌、皮、五官、九窍与内在的五脏六腑等连成有机整体。所以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络通可改善睡眠、缓解疲劳、抗病能力强,保持体重适中,身体匀称,眼睛明亮,皮肤光滑、红润富有弹性。所以,女性朋友要常锻炼身体。

睡得多反而不容易胖?科学研究显示,睡眠时间的长短和体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在人体内有一种能产生饥饿感的激素叫做ghreline,科学家发现在每天睡觉少于8小时的人的体内,这种激素的含量明显较高,而相反,另外一种能够抑制食欲的蛋白质,在这些人的体内含量则明显比睡够了8小时的人要少,这对身体的影响便是:熬夜过多,睡眠不足的人可能会吃得更多,而且精神不佳的时候还要依靠糖类或咖啡。

央视一套热播范伟主演的《老大的幸福》中傅老大养生语录,也是很科学的养生法。第一节:走猫步;第二节:想美事儿;第三节:唱幸福;第四节:大声笑。

走猫步可以疏通气血避免脑疲劳。不正确的走路姿势所造成的脊柱问题会反射给大脑,使人们无论在工作还是走路时,大脑都处于紧张状态。而“走猫步”能够使大脑缓解紧张压力,避免造成用脑过劳,并且提升夜间的睡眠质量。

想美事可以调节心理提高免疫力。心情好可以让人心态平和,内部生理机能的运转状态,影响着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决定着人体的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寿命。因此,大家都可以尝试“想美事儿”的方式,调控与平衡自己的情绪。

唱幸福可以舒心养肺使食欲旺盛。唱歌不仅能够调节人的不良情绪,对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人们通过唱歌可以通心养性、排解情绪、缓解压力。“唱幸福”能够起到调和血脉,怡养五脏的作用。

大声笑可以预防感冒缓解关节痛。一次捧腹大笑,健身作用甚至要超过15分钟的体操。大笑能够刺激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预防感冒等许多病症的发生。因为大笑使交感神兴奋性增高、心跳节律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血液循环加速,并使胸部肌肉与内脏活动度加大。健康的自然的开怀大笑是消除压力、缓解心理焦虑的最好办法,也是最愉快的发泄方式。

做“三养”女人――养性养生养面

男人们都深有体会,女人的完美肌肤比漂亮的脸蛋更具吸引力,加之温馨诱人的气息,会令人神往。

那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呢?李冰说,女人要运用“内调外养”的中医理论精髓。

李冰说,“络御术”源于传统中医络学的精髓,通过对人体络的疏通,对人体五脏进行系统全面的功能调整,恢复五脏的年轻状态,将气血、营养源源不断输送给各个脏腑,将长期积累的衰老垃圾、毒素代谢掉,让女人内外同步年轻。

李冰的一位朋友在银行工作,她跟老公同龄,老公随着职位升迁,事业春风得意,人也越发成熟有魅力。有时她和老公一起参加活动,大家都看不出他们是夫妻,她的外表明显比老公显老,自然心里不舒服,于是她跟李冰诉苦,李冰帮她出了主意,又教给她一套美容养生的方式,还亲自帮她做了面护和全身护理,并帮她配了一套养生食疗。一段时间之后,朋友发现自己的皮肤光滑细腻了,于是她坚持按李冰的养生美容方式营养自己。几个月后,她周围的同事、朋友发现她的斑淡了,皮肤明显变白,面色红润,看起来十分健康,她跟老公参加聚会,居然有人说她是“傍大款”!她开心地说:“李冰可是我的美容大师啊!她的养生之道最大的优势,就是让皮肤由内而外的改善与标本兼治。我不仅改善了皮肤,变得年轻,重要的是心情也好了!老公的眼神开始回家啦!”

李冰说,30岁以后,女人的皮肤呈下降趋势,很多女性朋友感到彷徨与无奈!身为女人,谁不想要光洁的肌肤,窈窕的腰身?谁不想风华依旧,魅力无限?可年过30,很难抵挡皱纹与色斑在脸上悄然浮现。更可怕的是伴随而来的焦躁和郁闷所导致的失眠,不好的睡眠又会造成黑眼圈和深深的眼袋。这种身心交互的折磨,会让人无端的恼怒,出现头痛、健忘等症状。

针对这种“现代女性综合症”,李冰自有她一套“内外兼修”的办法:

对内来说,女人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保证身体的健康活力,还要注意修炼自己的内在素养、气质、品格,同时保持内心的纯净、真诚,爱自己、爱他人,只有内心平和了,外表才会更好看。

对外来说,女人要兼顾好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在自己的小家里,要孝顺老人、关心孩子,对社会这个大家来说,也要多做些关心别人、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对社会、对别人尽点自己的力量。

养生滋养了老人,养颜挽救了婚姻

李冰的养生法,首先受益的就是家人。李冰的父母年纪已高,身体自然会出现一些老年病,并且容易感冒。李冰不仅给父母制定了一套养生方案,还亲自给父母泡脚。只要父母一出现感冒症状,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吃药,而是给父母“养生泡脚”!只要连续泡三天,症状就明显减轻,特别是感冒带来的发烧和鼻塞。为了让父母身体保持健康,她常接父母去泡泡脚,做一下络疏通,让老人身体保持通畅健康。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李冰说养生泡脚是通过调节循环,打通人体络,特别是老年人代谢慢,常泡泡脚去去寒气,让全身气血通畅,身体自然很舒服。所以,李冰建议老年人要常泡泡脚!

李冰的父母是最好的说明。很多老年人看到李冰父母的身体好,面色红润,都很羡慕,纷纷用李冰的养生方案进行“养生泡”保养。李冰父母的邻居刘大娘泡了一段时间后,排便明显比以前顺畅了,胃也舒服多了!更让老人惊喜的是,原来特别疼的腰部也舒缓了!

在流感盛行的日子里,孩子最容易被传染和发烧,李冰用中医的按摩手法,给孩子打通络,感冒症状就会减轻,再持续给孩子做几天络疏通,感冒自然消失。

李冰一位亲友40岁了,常腰腿疼,特别是颈椎变形,局部有结节,有时抬胳膊都困难。根据她的情况,李冰给她设计了一套养生方案,并做了颈椎御术。一段时间后,身体轻快了,肩颈的疼痛也减轻了,效果真是神奇呢。

李冰的养生法让很多女人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身体变轻松了,工作和生活也快乐了。

去年冬天,李冰的一位女友例假不正常、宫寒,常出现腰酸腿软的现象,夫妻生活也不和谐,老公很有意见。于是她根据女友的身体设计了一套养生方案,食疗加络疏通加身体护理三位一体同时进行。半年后女友对李冰说:“我以前下楼梯时腿很疼,现在上下楼腿一点也不疼了,络畅通的感觉真好!”李冰又给她配了中草药进一步调理,一年后,女友身体的症状全部消失。原本冷淡的夫妻关系,又恢复了甜蜜。

上一篇:周公解梦范文 下一篇:社区矫正人员思想汇报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