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9 12:35:28

小马过河教案范文第1篇

彭红超(1987―),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

刘乾垒(1990―),男,山东潍坊人,学士,山东省淄博市和平学校教师;

栗欢(1990―),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

摘要:针对普遍存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现实问题,选取两个典型教学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法从教师解读教材的问题角度分析,总结出提升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三点建议,以便带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改善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该问题符合案例分析三个条件,因此可选取小学二年级典型教学案例2篇,采用案例分析法从教师解读教材的问题角度分析,进而总结出提升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三点建议,以便带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改善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依据《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方法》中的案例选择标准,结合《如何开展案例研究》中的案例选取原则,从小学二年级中选取2个典型教学案例。案例来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中一线教师发表的2个教学案例:《小马过河》《曹冲称象》。

二、案例研究与分析

[案例一]《小马过河》

课程说明:本文是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小马驮麦子过河的故事,培养学生凡事要亲自去实践的思想。

导入片段:[生动地讲故事的开头(课文一、二段)]

师:同学们,故事讲到这儿,你觉得小马怎么样呢?为什么?(学生踊跃回答)

授课片段:[老师直入教材,对中心进行提问]

①自由朗读回答问题:小马第几次来到河边才过了河?②它是听了妈妈说的哪句话才下决心过河?用“”画出来,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③熟读课文后,找出中心句。

[引导学生,逐步剖析语段]

①“别人”的看法正确吗,为什么?②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马,你会怎么做?③小马又是怎么做的?

升华片段:[品味难点,阅读提升]

师:咱们来玩个情景表演游戏,XX你来演小马,注意小马的表情哦!

师:你从老马的话中想到了什么?

[续编故事拓展思维]

教师讲故事的开头:过了几天,又下起了雨……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次小马会怎么做,把这个故事编完整。

[案例二]《曹冲称象》

课程说明:本文是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说明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的是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勤于动脑的思想。

导入片段:[做游戏]

①送信(将卡片在组内传递,拿到卡片的学生认读)②找朋友(字词连线)

授课片段:[学生质疑,合作解答]

师:曹操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一头大象。

师: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如果你们见到这样一头大象,你想问关于它的什么呢?

(生:它有多重……)

师:关于大象的重量,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各抒己见,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直到解决“有多重”的问题)

升华片段:[总结升华]

师: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生:……

师:你喜欢曹冲吗?用一句话来夸一夸他。

[拓展延伸]

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的办法?……

[案例分析]《小马过河》案例中,教师紧扣教材,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主题;授课部分,直入教材,对中心句进行剖析,而后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各语段;升华部分,通过表演游戏强化重点,让学生们在趣味性中领悟教材的内在思想。通过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加强 “凡事都要去实践”的主题思想。该教师对教材本身有准确理解,紧扣核心主题,但理解过于标准化,没有打破教参的束缚,以致授课时,只能采用“学生读―教师讲解”的方法,使起初激起的浓厚兴趣荡然无存。《曹冲称象》案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授课部分,通过学生的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学习,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参与教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吃透教材,发掘教材内涵

教学深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教师研读教材的一双慧眼。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新颖的教学策略、独特的教学方式,均基于教材的正确把握和深入理解。学生是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走向作者心灵深处的。此外,处于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经常会有新颖的想法或问题,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正确挖出教材的内涵,才能把握课堂,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的目的。

2双角度解读教材

解读教材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教师理解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自己的理解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因此,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特殊的表现方式。教师与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水平的不平衡亦说明双角度解读教材可明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马过河》中,教师企图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试图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从学生角度解读教材。

3摆脱教参的束缚,建立独特的教学模式

教参凝聚了专家、教师的智慧,但不能简单地把教参当作“圣经”,更不能直接用做教案。教师也是读者,需要摆脱教参的束缚,读出自己的感受。研读越深入,教学设计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直至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曹冲称象》的教学有效性高于《小马过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从教师解读教材角度,对两个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三点建议,以试图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从而带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改善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指导和帮助。下一步将基于所提建议做进一步实验研究,验证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徐碧美.如何开展案例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2004(2).

林少杰.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方法 .教育导刊,2012(1).

刘翔,曹中秋.如何开展案例研究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1).

小马过河教案范文第2篇

1从容应对认知错误,力求顿悟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由此可见,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习的最好材料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教师不能为执行教案而按部就班,必须对学生这些认知错误,现场作出价值判断并决定如何进行纠错,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如在教学《林海》这篇课文时,一学生读《林海》中重点句:“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不大一样”。

师:他刚才哪里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不大一样”。

师:这两个词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大。

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大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生:他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大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各是什么样子的?(生作画)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是――

生:大不一样。

因此,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那么,即使是错误也变得异常美丽。

2精心挖掘教学契机,因势利导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并表扬他们敢于提问题的行为,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无拘无束,创新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也就更有深度,从而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如教学《小马过河》一课中,学完小马第一次过河的经过,我让学生谈谈感受,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认为这小马别人怎么说它就怎么做,动脑不够积极。有的说:是啊,老牛说可以过它就下河,松鼠说危险它就止步。同学们鼓掌表示赞同,就在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小马做得很有道理,它做事认真、谨慎,爱听别人的意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不去冒险。同学们有的惊愕,有的点头。面对两种看法,我马上说:是啊,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都要慎重,不得随便冒险。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在拿不准自己到底能否过河的情况下,面对让人如此为难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得知河水的深浅呢?同学们又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一生说:可以拣一块大小合适的石子扔到河中央,如果激起很多水花,那就说明河水较浅。另一生说:我想可以拣一根长长的树枝去测量一下。还有一生说:我想,可以请老牛过来一趟,河水刚没老牛的小腿,小马走过去和老牛直接比一下就可以了……在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总结道:是啊,同学们动脑非常积极,想出了很多很多好办法,那文中的小马这样想了吗?它是怎么做的呢?把学生引回到文本的学习中。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因势利导,学生深入思考,思维活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捕捉从学生中产生的问题资源,“接住学生抛来的球”,随机调整思路,经过激励、点拨,再“把球抛给学生”,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境界,挖掘出绝妙的教学契机。

3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见机行事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变化的、动态的,课堂教学不是在预设中按部就班地进行,它应当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求知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在教学《锄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出示诗题《锄禾》后,布置初读任务。发现几名学生没有打开课本)你们怎么不读诗呢?(教师完全能预设到这首诗部分学生已经会了)

生甲:我上幼儿园就会背这首诗了!

生乙:每次我吃饭浪费时,妈妈就背这首古诗教育我,我再熟悉不过了!

师:会背了?可以当老师了!请你们教教这两首古诗,好吗?

(生将信将疑,确信后,兴奋不已)

师:要想当老师还得读懂古诗。你们可以查查农民伯伯种田的资料,也可以联系生活中爸爸妈妈教育你们爱惜粮食的例子来读这首古诗。等一会儿,老师请你教这首古诗。

学生已有知识也是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因素,因为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对学习失去探究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当回老师,让这些“先富起来”的学生迈向更高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情趣性、目标性,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的激情与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

小马过河教案范文第3篇

一、能够促进教学的目标实现

学习语文对许多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语文中的字词、文言、诗词等相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晦涩,不易理解、记忆。在语文教学中,让孩子快乐的学习是语文教育工作的教学目标。当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现代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也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快乐学习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选用的动画短片,它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小学语文课堂上选用的动画短片应该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一些课文中所饱含的情感,教师如果讲不出来,就不能达到特定的情感目标。而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去感染、去熏陶;要靠自己去体验、感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时候选用一些素材先关的情感丰富的动画短片,在动画片里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基本表情,姿势,场景位置、情感等等信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有效地达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如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小马过河的故事就比较的有教育意义,教师就可以把小马过河这个动画短片播放给学生看,短片内容情节简单,而且时间在5分钟左右,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在播完短片之后可以借机询问学生有关的问题,以及看过之后的感想,再进一步对学生展开教育。

二、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一切学习的起点。对语文学习有足够的兴趣才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在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小学生对语文兴趣不高,逼迫式学习,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等现象。而动画片中各种角色基本都是儿童化了的,其语言表达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孩子的思维发展是平行的,孩子容易模仿容易学。同时,动画片中的语言规范、谈吐文明,易于模仿、复述,自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不能再是一本书,一本教案,一个黑板这样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快乐的学习氛围。动画短片作为信息技术中的一个多媒体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选用应该选择那些有趣生动、画面清晰流畅的动画片。

三、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其他各个学科的基础,更是一门与生活、家庭、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它的教学宗旨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塑造完美的人格,让学生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中承载的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崭新的途径,使有限的课堂变为无限的知识空间。

动画片就其人文性的来说,它所倡导的反映了人类主流文化的一方面,它对学生的人文性熏陶也是不言而喻的。人们有了好故事的点子后,就可以将它绘制成故事版动画。动画片通过动感的画面,有趣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动画片中的言语谈吐、接人待物等把学生带入不同的情景当中,他们可以看到山水花树、鱼虫鸟兽、阴晴雨雪,以及各种角色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的对话,这些无疑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课堂中利用动画短片对学生进行口语交流训练,我国新课标也强调“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通过短时间的观看,让学生回忆动画片中的人物或情节,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教师应当组织仿说、评说、演说等训练。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个片断中的故事;可以由片断联系到整部动画片,说说整部动画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马过河教案范文第4篇

以前总以为课堂上,学生应该鸦雀无声,坐得笔直,唯师是瞻;教师应该滔滔不绝,按部就班,唯书是瞻。若学生对教师的观点表示疑义,或有不同见解,那教师是万万不能容忍的。对此,笔者曾经也是深信不已,不过有一件事让笔者改变了看法。

记得去年下半年,笔者开了一堂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题目是《我愿和你交朋友》。为了让一年级小朋友体会没有朋友的孤独,笔者特意从网上找来《小风筝找朋友》的故事,希望可以让学生听完之后,能感同身受,激起交朋友的愿望,从而顺利进入新课,引出话题。播完故事之后,笔者说:“小朋友,小风筝孤单单地在天空中飘飘荡荡,多可怜呀!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笔者满心以为下面肯定是齐刷刷地说“愿意”,谁知,在那天使般的声音之中传出一句“不愿意”。看着那稚气的小脸,再看看后排坐着的同事、领导,笔者顿时不知所措,硬着头皮请他站起来,问他:“小风筝那么可怜,你为什么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呢?”他说:“我的朋友已经很多了,我不需要再交朋友了。”此话一出,课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其他小朋友马上改变说法:“我也不愿意,邻居小朋友总要和我吵架的。”此种场面完全出乎意料,为了不影响教学安排,笔者硬生生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接下来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件事虽已过去很久,但它对笔者的触动很深。

现代教育不光是培养在技能上有创造性的人,更要培养出具有很强思辨力的、对人或事物有不同见解的人。没有思想的人是没有的,如果不允许学生有思想上的创新,培养的只能是“机器人”,那么实施新课程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且不说学生在“朋友”一词理解上的偏差,就说自己在对待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上,引起笔者深深的思考。

思考之一:正视学生犯错

上例中,笔者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从“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错误观点,笔者便阻挠、制止学生,最后甚至强制性进入下一个环节。这种对学生犯错畏之若虎的态度是极不可取的。殊不知,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错误自然不可避免。虽然每一次学习实践的结果非对即错,但不管结果如何,它们的价值都是一样的,起码证实了某种想法或某种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结果错误”的实践同样重要,因为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小马尚能一试,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也许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这时如果学生犯了错,那是很正常的。教师要正视学生犯错,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思考之二:善待学生犯错

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上例中,笔者在思维程序中早已准备好一份标准答案,却被学生打破,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令笔者有些措手不及。笔者用眼神、手势多次暗示学生不要再说,但这个学生敢于冲破老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充满自信地发表看法,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怎能不为学生的勇气喝彩?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对于这种错误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中蕴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确确实实是一种美丽。这就需要教师善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给予他们充分展现自我、阐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十分乐于思考,勇于说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作为专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一味地坚持教材为本主义,生搬硬套地按照自己的预设去实施教学,那么教学就背离了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要求。凸现德育课程的功能,才能实现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彰显德育课程的人本特征。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正确地引导他们,使其在人生的舞台上都能大放异彩!

小马过河教案范文第5篇

一、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长期以来,垄断语文教坛的就是一种教学结构——串讲分析,讲背景、正字音、析词义、分段落、归段意、明中心、理特点,几成定格。因此,要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首要的是突破传统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即以教师为主导,准确地把握讲析课文的限度;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能力点为突破口,对教材的内容作精当的取舍。

“以教师为主导”,就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教师的这种领导、支配地位只能通过“导”,而不是“扶”、“牵”或者其他方式来实现。“导”者,因势利导也,“因势”,就是说教师发挥其领导、支配作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利导”,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教师为主导”不同于“教师为中心”,因为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教师为主导”也不同于“教师为主讲”。教师应当把握好几个限度。首先是时间限度,一节课,教师讲课的时间应限定在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间应引导学生自己钻研和探究;其次是内容限度,对必讲的知识,务求用最经济的方法提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对可讲可不讲的知识,可根据学生对主要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悟性,若有必要可适当涉及,若无必要便省略不讲,当然,对不必讲的知识就应果断删除,以免冲淡主要内容的讲解。分析课文时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东西都塞给学生,应当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以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比如《项链》的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安排问题,又比如《孔乙己》是否真死的问题。同时应当允许学生存疑,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比如对鲁迅先生小说《药》的主题的不同理解,历来见仁见智,教师无需确定统一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确认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多年来“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考你背”、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而要授之以“法”,把“我讲你练”、“我导你学”、“我问你思”、让其“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就是以“培养方法,培养能力”为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只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在学生读课文之前,宁老师提出,认真阅读课文,然后以“一个------的皇帝”的形式,在“皇帝”之前加修饰语,概括皇帝的性格特点。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从不同角度概括了皇帝的性格特点。第二件事,宁老师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在老师的耐心诱导下,经过一番研究讨论,学生终于用一个“骗”字概括了故事内容。第三件事,宁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大人(特别是皇帝)都受骗,而小孩不受骗。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大量例子,通过讨论,得出“虚伪自私”是大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小孩没有私心,不但不受骗,还揭穿了骗子的骗局。最后学生都领会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义: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得到了圆满解决,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就相应地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新教材现代文阅读单元打破依文体界定单元的传统,分别以理清层次、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评价与借鉴吸收为能力点划定单元,单元教学要点清晰,单元间能力培养梯度合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以课文为“例子”,落实单元及篇目要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学内容。切不可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否则,只会冲淡重点,游离要点,以致阻断阅读教学的主线索。课文教学中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一两个核心加以展开,唯此,才能体现落实新教材的相关要求,才是真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需强调的是,对新旧教材都入选的经典性篇目,教师要按照新教材的要求,扬弃曾经备写的教案,即使是以往自己感到得意的“灵感点”或“神来之笔”,如不符合新要求,也要忍痛割爱,敢于取舍,善于创新,构建全新的教学网络。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杰作《荷塘月色》描写生动,语言优美,字字珠玉。教学中应将着力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在朗读中体会景语情语的典雅韵致;设计问题,阅读品味写景状物的生动蕴藉;也可摘取经典片断,设问比较,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表达的精妙独到。文中有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可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的丰富内涵:“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有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的相似之处,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飞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意境丰厚优美。

二.改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各有法。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与时俱进,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导读法、析因法、妙要列举法和整体感知等,不胜枚举。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精心设计导入语

将学生注意力从课间迅即转移到课堂上来,是提高一节课效率的重要环节。导入语设计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调动学生极大的热情和自主精神,使教学充满活力而显出勃勃生机。下列几例,可以为证。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阅读那精彩的小说,谁能忘记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可是一篇小说,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是不是每个人物,每个事件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当然不是。只有那些为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那些为作者所浓墨重彩尽情渲染的主要事件,才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本单元的文章,大都是文学精品,写人叙事,详略繁简安排得当。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这些精品,看看他们在写人叙事时,是如何做到“繁简相宜,各尽其妙”的吧。

这是小说单元的“单元导语”,教师自己的所问所答以及对本单元课文“写人叙事,详略繁简安排得当”的高度概括和要求学生们“看看他们在写人叙事时如何做到‘繁简相宜、各尽其妙’”的提示,怎不诱使学生追究“为什么会那样?”。

罗·卢森堡说过一段趣话:米洛岛的维纳斯归根到底是由于她不讲话,才得以在千百年来保持她那美丽的妇女的殊荣。但如果她一开口说话,说不定她的魅力就烟消云散了。这话很含蓄——不开口的偶像,是暴露不出内心世界的,假如是一个会说话的人,她也许美丽可爱,也许虚有其表,怎样让开口的维纳斯魅力永在?那就得“慧于心,秀于言”——说话要注意语言美。

这是上听说训练课的导语。教师引用卢森堡的那段趣话,意在演绎出“怎样让开口的维纳斯魅力永存”的问题。“那就得‘慧于心,秀于言’——说话要注意语言美”的答案,怎么不叫学生深入思考呢?

“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都记得。没过河之前,面对着不知深浅的河水,小马心中一片茫然,而当它试着亲自趟了过去,小马或许不但知道了河水的深浅,而且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同样,大家如果只看到别人的文章,只听老师讲析别人的文章,大家对如何才能写好文章就没有亲身感受,心中或许有些茫然。与其这样,不如让自己动起脑来,动起手来,写出我们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我们自己所做过的事,写出我们自己所熟悉的人和物。

这是作文训练课的导语。小马之所以能过河后“领悟出了一些道理”,关键在于“亲自趟了过去”,而作为“书面说话”的作文,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动起脑来,动起手来”,又怎能写得出,写得好?具体事实的启发所带来的结果就不难想象了。

2.巧妙设计问题

好的提问是引发学生思维的突破口,问题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巧选角度,变中求新。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而应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思维活动。比如教学叶圣陶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要理解标题的含义,可变换一种问法:“要反映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为何不写少收了三五斗,或写灾荒遍地,人民流离失所呢?”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思考。

(2)疑于无疑,平中出奇。有些内容看似平淡,处于无疑境地。教师要善于激疑,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何对马克思的谢世不说‘停止了呼吸’或‘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于无疑处生疑”,才能使学生透彻地了解文意,深入细致地把握所学的内容。

()分解难点,多层设问。有些问题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学生往往心有所得,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想详细地说,又觉得啰嗦,想概括地说,又觉得千头万绪,抓不住要害。教师要采用分化瓦解,多层设问的方法,帮助学生从纷繁中理出头绪,达到各个击破,逐步深化的目的。比如对《孔乙己》中“笑声”的理解是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可用分解难点的方法设计如下问题:①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挖苦表明了他们对孔乙己怎样的态度?②酒客们与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有何相似之处?他们自己明白吗?③酒客们本应对孔乙己持怎样的态度?又为什么没有采取这样的态度?这样层层设问,教师再做适当的点拨讲解,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加深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3.注重教学语言,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好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其基本要求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幽默有趣。例如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在教《春》和《济南的冬天》等散文时所运用的导入语就十分考究:“继米开郎基罗之后的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无处不在。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美得令人陶醉,它在不同季节展现不同美姿。”这样描述,学生被美的语言所吸引,被祖国山川的美所吸引,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散文的学习。

4.适当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的主战场在教室、在课堂,这是无容置疑的。但针对有些特色课文可适当变换教学场所,拓展教学空间,创设适合学生观察、感受、体味、思考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指导学生写题为《春》的作文,就先带学生到公园里去观察,寻找春天的踪迹。同学们有的从萌动的青草上窥见春的身影,有的在盛开的春花中感受春的气息,有的在蜂飞蝶舞、百鸟欢鸣中听到春的脚步声。他们把细心观察的材料,融入自己纯真细腻的感情,写成情文并茂的优美文章。笔者为纠正学生作业中常出现的错别字,曾要求全班学生走上街头,从广告标牌中查找错别字,每人找10个,然后汇总,再集体纠正,效果甚佳。古人强调“功夫在诗外”,现在有人提出大语文的概念,都说明同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走进自然,贴近社会生活,一定会倍增其效。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课堂容量。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课堂。传统的单向的静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将变为多向的立体的课堂教学。利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生动新颖、直观可感的视觉形象,吸引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万重山漫想》,教师可将课文改编成解说词,事先准备好一组有关长江三峡的电视画面,利用多媒体,在投入画面的同时,穿插解说词,配以《长江之歌》的背景音乐。xx分钟的直观教学取代了繁琐的背景分析、内容讲解,收到身临其境、陶冶情操之功效。在此基础上,设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旨。接着,再投放大江截流、高峡出平湖的壮阔画面,强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敢于首创,开天辟地,才有辉煌。

小马过河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材 研读 高效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广义的教材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以称为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也是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课程的教材观带给我们三种思考:(1)教材是一种载体,它是工具,不是结果。(2)教科书是主要的课程资源和依据,但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和唯一。(3)教材是写给教师的,它不一定完全适合学生,教师要创造性使用,即必须进行二度开发和组织处理。针对以上教材观,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于教材研读,我作了如下思考:

一、躬身实践,亲自阅读教材。

不少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在未认真读懂文本、读通文本的情况下,急于查阅教师用书或教案,对教材缺乏个性化的阅读,没有产生自己的理解,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大大降低了教材研读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导致在课堂上缺乏自己的主见,整个课堂缺乏灵气,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也大打折扣。正如《小马过河》中所讲,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亲自去实践。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教师要得到对教材真实的感受,就应该是先独立地去阅读教材,然后再去阅读参考书,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认真比较,通过甄别,寻找自己教学的真正所需。例如我在解读《坐井观天》这一课时,就对文本进行了反复阅读,最后从文本和生本两个角度进行了思考,终于悟出这篇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空大小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二、创新研读,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

在教材研读中,教师的目光既要盯住教科书,又要盯住学生和社会。教学应当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特殊旅程。不少教师认为每节课都要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将教材进行重组,甚至将教材“改头换面”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是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比如:有的老师在进行一个单元的教学时,没经过认真推敲、仔细琢磨就将教材的顺序打乱,虽然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也提倡教材重组,但有些教材如果重组将会是对编者意图的颠覆,反而会增加以后学习的难度,降低学习效率。所以,教材重组也要结合单元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自身特点。

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意味着淡化教材。教材是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只有领悟新课标,领会编者意图,深入钻研教材,尊重和用好教材才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开发课程资源,补充活化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整体效益。

三、关注课后习题,拓展教材研读的深度。

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后习题略读课文一般只设计1―2道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精读课文一般设计3―4道课后练习。其设计思路是:第一题一般为或朗读或背诵或默读课文,意在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2题意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思路或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3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对词语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第4题读读写写意在加强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增加语言积累。有的还设计了带“”号的拓展选做题,一般是结合课文内容,或联系学生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或者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这些习题的设计重视给学生提供学习空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研读教材要从整体到部分,着眼于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每册每个单元的教材特点,以单元为单位,认真阅读教材。教材在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的内容。导语扼要说明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点明了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置学习任务,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

有了钻研教材的素养后,在使用教材时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清醒感觉,才会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好教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够有目的、有顺序、有趣味地组织教学,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小马过河教案范文第7篇

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经过讨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瓶子的口太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乌鸦的嘴够不着。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是因为乌鸦的嘴太大了,伸不进瓶子。”教师一愣,随之付之一笑:“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学生满脸不解地坐下,可是不到两分钟,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说的书上没写。”被打断教学的教师显然有些始料未及,便不耐烦地说:“既然书上没写,就不能乱说,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坐下吧!”学生欲辩又止,却也不肯坐下,教师上前,将学生按在座位上……

思考之一:正视课堂“意外”,它是一种“美丽”

教师在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时,突然“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打断了他正常的教学思路。因害怕学生会再说出些什么“稀奇古怪”的观点,教者便阻挠、制止学生,并且不假思索地将学生本来正确的观点定性为“乱说”,最后,甚至强制性地、粗暴地将学生按在了座位上。学生是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课堂的,他们每一次的学习实践过程,都是“摸着石头前进”的过程,都想证实某种想法或做法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即使是结果“错误”的实践也同样重要,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电灯的发明不就是建立在爱迪生成百上千次错误尝试的基础上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一种“美丽”,“错误”也是一种“成功”。“小马能否过河”,试过自知分晓,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也有尝试的机会呢?也许,即使学生会用一些荒谬的尝试来证明自己某些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做法,那也是很很正常的。正是像这样无数个荒谬的想法才“铸就”了伟大的爱迪生。因此,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做法,无论是否犯错,都要切勿对学生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学生犯错,而不给学生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思考之二:珍惜课堂“意外”,它是一种创新

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往往与学生不尽一致。这是因为,教师是成年人,经验丰富,理解多是理智的思考;而学生往往富于幻想,思维更具情感性、发散性和灵活性。教师在原来的思维程序中早已经准备好一份标准答案,但却被学生多维立体的发散思维打破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令教师有些措手不及。其实学生的答案、教师的答案是一致的:教师以乌鸦作为参照物,确定瓶口太小,瓶内的水太浅了;而学生以瓶子作为参照物,认为是乌鸦的嘴太大了。这二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就像“你比我行”与“我不如你”两句话一样,是同一答案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只不过两种表达方式中一种是常用的,早已习以为常,另一种很少用到,以致少见多怪。而这位学生恰恰选择了后者,哪怕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教师的否定,仍然敢于冲破教师设置的思维围墙,充满自信地“固执己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教师怎能不为孩子的勇气喝彩?怎能不为其中闪现出来的亮丽的思维创新的火花喝彩?

小马过河教案范文第8篇

一、“理论阐述”,精讲重点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精心备课,合理整合教材,捋出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知识点,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所学章节的基本知识,掌握重点,形成初步认识。如单项教育教学活动计划的制定主要了解目标制定要求和活动过程的基本步骤。

二、“案例分析”,讲练结合

这一阶段主要围绕“呈现案例尝试设计结合理论分析展示优秀课例”展开教学活动。

⑴呈现案例。教师向学生呈现的案例必须是精选案例,这类案例要具备真实性、典型性、潜在性等特点。真实性是指案例必须是幼儿园使用过的课例;典型性是指案例必须具备某种教学模式的典型特征;潜在性是指案例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对精选案例的分析讲解,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转化为内在需要。以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鞋》为例,教师通过对两组教育活动目标的对比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明确掌握活动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思路。

⑵尝试设计。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把学生分为5~6人一个小组,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时间,引导他们围绕设计任务充分思考,并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讨论,尝试设计。这种通过与同学、教师的商讨、协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互助与互评。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存在的优缺点,把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实践经验。

⑶结合理论分析。结合学生教学活动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与分析。如针对活动目标的设计:学生在理论阐述阶段都了解到,目标的表述要清楚、角度要一致;目标的表述要具体,便于操作;目标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要考虑情感态度、能力智力与知识技能等方面。但在实际设计中,学生制定的目标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照设计活动目标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反复修改,不断调整,才能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切合幼儿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体现全面发展教育要求的活动目标。如大班语言活动“小马过河”的活动目标:①懂得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筋、勇于尝试的道理。②通过活动丰富幼儿的词汇。经过分析、修改,可调整为:①使幼儿在故事中懂得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筋、勇于尝试的道理。②通过活动丰富幼儿的词汇:磨坊、为难、难为情、驮、蹚。③发展幼儿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这种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提炼,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活动目标的设计理论。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及环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其次在案例讨论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做到分析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并能用简要的语言充分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比较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⑷展示优秀课例。通过向学生展示优秀教案或播放教学录像带,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供感性认识。如:播放教学录像带《小猫的生日》,引导学生自觉地与自己设计的教案进行比照,找出差距。利用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分析比较、讨论交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积极互动、认真思索、热烈讨论中学习优秀课例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学习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等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

三、“试教比赛”,积累经验

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模拟组织自己设计的教学活动,体验过程,积累经验。

在教学中,我先在班级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节同类型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并和学生一起修改完善后,让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进行试教,其他学生则扮演“幼儿”在台下听课,试教成绩作为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但每次活动小组必须轮流推荐不同的成员进行试教。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和舞台。最后,每班选出几名优胜学生参加年级试教比赛,比赛获奖者的优秀案例要制成展板进行展示。这样有助于学生相互切磋、评议,了解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和其他同学教学活动设计的优点和缺点;有助于学生不断尝试和探索,为将来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小马过河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互动 生命 灵动

英国著名教育家贝肯・威廉曾说:“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让课堂回归生活的本色,充满生命的阳光,实现课堂理性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三者的和谐统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辉,彰显出科学与人文的和谐融合。一旦用“生命”的钥匙开启了“生活世界”的大门,课堂上便有了笑语欢声,有了包容理解,有了对话共享。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的价值生命活动过程,启迪智慧,赋予自由发展的天性。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生成智慧、升华道德的场所,学生的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一、对话做温馨,使课堂清明敞亮

1、充满情趣,洋溢温馨,擦亮智慧的火花,流淌动态精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都是不可替代的个体。他们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资源。课堂上营造一种支持性的平等对话情景,能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环境的支撑,从而使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抓住课堂对话中精彩生成,因势利导深入发问,自然地引向课堂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案例:

《落花生》一课,师生一起交流“你愿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像苹果、石榴一样的人?”的片断。

生(“小老师”):你愿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做像苹果、石榴一样的人?

生1:我愿做像花生一样的人,虽然不好看,但很实用。我虽然长得不漂亮,但我用知识丰富自己,觉得活得很有价值。(生善意地笑)

生2:我愿做像苹果一样的人,现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特别多,没有一个好的外表就不会给人一种好的印象,再说苹果外表华丽,也很好吃,并不是说外表华丽就一定没有用。再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的心灵也需要美的外表来衬托和体现。(越说越激动)

生3:我愿做像花生一样的人,也愿做像苹果一样的人,学花生的实用,学苹果的华丽、高贵,不是两全其美吗?

生4:我两者都不愿做,花生太土,苹果太扎眼。我会做实用的人,但不一定外表不好看;我也追求华丽,不一定就非得像苹果那样炫耀自己。

传统教学,往往抹煞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存在。要让课堂上出现资源生成,流淌动态精彩,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智慧。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师和学生应是互教互学的平等关系,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才能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不断出现随机的、动态的、精彩的资源生成。

2、张扬个性,充满童真,碰撞情感的潜能,涌动心灵对话。《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案例:

《三个儿子》讲述了在妈妈眼中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一个聪明有力,一个唱歌出色,第三个妈妈认为孩子没什么特别,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

在课即将结束,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了三个孩子的表现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1:前两个孩子有些不懂事,要帮妈妈做事。(说得头头是道)

生2:不是说第一、二个孩子不懂事,第一个孩子翻跟头给妈妈看,是想让妈妈快乐些,而第二个孩子唱歌,是想让妈妈舒服些。(理直气壮地说)

师:妈妈累了,想不想让人帮忙?

生1:想。

生2:第三个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师出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见一个儿子。

老师的预设是让学生说前两个孩子表现不好,只有第三个孩子才是真正孝顺的孩子。但从学生的表现上,我们看到,是与老师的预想完全不同的。

引起我思考的是第二个学生的回答。首先,这不是课堂上老师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说,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的思考会是这样的,这从后来老师的继续引导可以看出来。但这样的答案的出现,至少是表达了学生的一种思考,是啊,妈妈累了,但孩子以这样的方式----翻跟头、唱歌来帮助母亲解乏,妈妈心里会舒坦了许多,可能也轻松了不少,这从课后妈妈老师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问题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场景不容许有这样的表现:水那么重,妈妈那么累,这时,最应做的,就是直接的帮忙呀!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抒发性灵的舞台,如何提供更多的舞台让学生去表现,是教学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况,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极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宏扬,是激励。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鼓励多元感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鼓励多元感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一点不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有半点含糊。

二、细节做伟大,使课堂拨云见日

“今日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美国课程理论家多尔说。

在张扬个性的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用心、细心,及时捕捉瞬间生成的精彩火花,要利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制及时把握,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从而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这样,才能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案例:

《数星星的孩子》一课,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体会张衡数星星那认真、陶醉、有耐心的品质。

师:我们也来当小张衡数星星。看着天花板上,想像那就是深蓝色碧玉盘般的天空,点缀着无数颗闪闪的星星。

(为了让学生把仰的动作做到位,体会出仰起头来的数星星是那么不容易,请一名学生示范“仰”的姿势,特别强调头一定要高高地仰起。)

(生不约而同地仰起头,伸长了手臂高高地指向头顶,好像那天花板上闪烁着亮晶晶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五颗、六颗……(师看到有学生手臂放下来时甩了甩,头稍稍低下来时扭动着脖子)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一分钟左右)

生纷纷放下手,放平了头,调整了坐姿。此时,有的甩起了手臂,有的因为星星始终在闪烁而迷糊了眼睛,有的扭了扭脖子,仰不住了。

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1:我觉得很有意思。

生2:我觉得很开心,很好玩。(刚才甩手臂的男孩子)

师:请问,刚才你停下数星星的时候,为什么甩了甩手臂呢?

生2:因为在数星星的时候,手有点酸了。(刚才甩手臂的男孩子脸略显难色)

生3:我觉得腰也酸了,脖子也酸了,眼也花了,数星星真累哪。

师:是啊,数星星这么辛苦,张衡却天天数,此时,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张衡是个认真的孩子。

生2:张衡是个仔细的孩子。

生3:张衡是个很有耐心的孩子。

可见在数星星的过程中,孩子们理解了张衡“一直数到了几百颗”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也感受到科学家们对自己兴趣的那种如痴如醉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做一做”把数星星的这个情节深深地印在他们心中。

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写着这样的格言:“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在阅读教学中,放手让孩子们“做一做”,亲身经历文章所描绘的,不仅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体验,也让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更深、更广,并为他们阅读其他文章时能恰当地想像活动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倾听做聆赏,使课堂闪光生辉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思多德曾说:“一个不好的老师是给人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叶澜教授说,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倾听和发现,要学会“屈尊”,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让“良驹”成为“千里马”。

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大家都非常乐意去解决,这种问题触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动起来。”学会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才能给学生一个生成的支点,为学生灵感撑起一片天。

案例:

在教学《小马过河》时,老师要求学生用“()的小马”来说说自己的理解,有一位不大善于表达的学生说了“不怕苦的小马”时,老师和同学们听得是一头雾水,不明白他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正当听课的老师们也在纳闷时,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这位学生的答案,而是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开始耐心地引导学生说:“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学生慢慢吞吞地说了起来,原来是妈妈要小马把麦子驮到河对岸去,小马立刻答应了,小马很勤劳。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不仅让学生自己豁然开朗,也使其他同学明白了这位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成的有关信息和教学资源是很珍贵的,它展现了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有时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有时是课堂上绽放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瞬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一分心得,多一分发展,我们的课堂就会多一分活力,多一分精彩。

我认为,上面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是他善待学生的课堂生成的精彩之处,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四、颖悟做深刻,使课堂灵动飞扬

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同时,教师也要善于点拨,要营造拨的基点,明确点拨的重点,巧设点拨的支点,把握点拨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在教师的点拨下灵光一现。

案例:

在教学《詹天佑》第四、五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情怀,老师深情引读:

当资金短缺,铁路修筑被迫中断的时候,詹天佑总是想――(突出修路艰难)

生1读。(读出修铁路的艰难)

师:当帝国主义打扮成猎人的模样,看中国人出洋相的时候,詹天佑总是想――(气愤状)

生2读。(读出詹天佑是在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师:当皇亲国戚来阻挠的时候,詹天佑总是想――

生3读。(读出詹天佑备受压力)

师:当亲友牺牲、离去,当女婿被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总是想 ,一起读――(声音哽咽了,泪花在眼里打转)

生齐读。(读出化悲痛为力量)

教师饱含激情的导语,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深情的朗读中既感受了文以载情的魅力,又体验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优秀品质。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智慧捕捉课堂生成的契机,随时处理课堂生成的信息,并防止学生在生成中迷失,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综上所述,关注生成,能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观念;期待生成,证明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得以尊重和认可;驾驭生成,表现出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而这些都是我们课程改革下所倡导的,所要努力达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建锋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裴海安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年4月

2、《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小马过河教案范文第10篇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在识字教中,教“纸”一字时,我首先让同桌互相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同学们讨论后,怎样在学生容易疏忽的细节上做“点”文章呢?我首先拿来一张白纸,接着故意在白纸上用钢笔洒上黑黑的一点墨水,使它成了一张废纸,非常可惜!我只好把它揉成纸团扔到纸篓里去。最后,我说: “同学们,看见了吗?白纸,白纸,不能有点;有了点儿,就成了废纸。”并让学生跟着念一遍。由于教学手段具体形象,激发了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点拨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要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我认为教师不仅要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在“善导”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上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提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接着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这样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再如教学《白杨》一课,第16节里写到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留下了他们“不知道”的 “空白”。教师设计这段教学时独辟蹊径,挖掘课文的这段“空白”,让学生逆向思维,充分想象两个孩子所不知道的内容。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当年是怎样去新疆工作的。不知道新疆的环境是多么艰苦!也不知道爸爸、妈妈在那里克服了多少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落下这样和那样的病。更不知道爸爸、妈妈这次把他们接去的真正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想象了无数个“不知道”。这样,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四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骆吉祥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四、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自主创新意识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自制头饰、道具,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开展活动,给予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如教学《我们成功了》,在课文结束前,我让学生介绍你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成功,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五、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中班音乐教案范文 下一篇:大班科学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