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04 00:49:48

小妇人读后感范文第1篇

“先别告诉妈咪,让她以为我们是为自己准备的,给她一个惊喜。”“特迪,亲的,我真希望能……”

这些温馨朴实的话是出自《小妇人》。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当初为了使家庭经济有所好转,她做了很多份工作,最后,她的创作使她解决问题,《小妇人》正是她的成名作。而路易莎在自己的文章中也这样写道:“我要以自己的头脑作武器,在这艰难的尘世中闯出一条路来。”也许这正是趋于她坚强的意志吧。

《小妇人》曾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全世界最畅销的一部优秀作品,我阅读的这个版本是由译林出版社于1997年3月出版的,它的第一部分的译者是刘春英,第二部分由陈玉立负责翻译。

仔细看整本书,就会发现,路易莎写这部《小妇人》有一部分是影射了自己的真实生活,而又有一部分是出于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版权所有

《小妇人》讲述的是马奇一家的故事。家里有四姐妹:追求高贵但会照顾人的大姐梅格,充满躁动却关心家人的二姐乔,优雅自私却颇得人的艾美以及忘我无私却需要家里人的贝思。她们的母亲是慈祥的马奇太太,父亲马奇先生随军当兵。这样的一家人和她们的邻居男孩劳里、劳里的爷爷劳伦斯先生、马奇婶婶,以及周围的朋友所发生的如家庭日记般简单的故事,却流露着耐人寻味的亲情、友情、情。书中展示的是一幅幅温馨甜美的家庭生活图景,歌颂了永恒的情,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作者路易莎的父亲因为沉迷于对理想的追求,以至生活重担落入母亲和她手中,生活十分辛苦,马奇一家正是她家生活投影,但现实中路易莎一家的经济状况远不如马奇一家。我想,书中男孩劳里经常帮助马奇一家,也正是路易莎希望现实中也有一位男性可以挑起她家的生活重担,饱含着这一美好愿望,她把自己变成了书中和男孩劳里成为好朋友的乔。

整本书可以说是马奇家四姐妹和男孩劳里的成长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更懂得了身边的亲情、友情、情,更理智地对待它们。乔是一个假小,喜欢创作、写诗,她喜欢劳里,但这是纯真的友情,她想让梅格嫁给劳里,后来又想让艾美、贝思嫁给他,乔认为他们很般配,最后劳里向她吐露意时,她才发现,挡在中间的是自己,应该尽快把自己处理掉。于是她选择了逃避,而待她成长起来了,懂得并渴望情时,却永远失去了劳里;贝思最宁静,默默为大家做事,为了帮助别人,染上了猩红热,乃至付出生命,她的一生都在为别人着想,深受家人戴,面对她的死,所有人都伤心欲绝。我想,即使是一个最自私的人,也会为之痛惜;梅格为家负担,外出作家教,虽然她喜欢追求高贵虚荣,但最后,她放弃了马奇婶婶的遗产,嫁给了清贫的布鲁克先生,过着苦中带甜的幸福生活。艾美想作淑女,追求艺术,但一直喜欢和假小乔吵吵闹闹。后来,她去了世界各国学习,扶弱助贫,变得成熟稳重了,最后,和劳里建立了情。

这便是善良仁的马奇一家,她们一起为家庭负担,坚强独立,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可以说她们渐渐成熟了,她们的心灵始终是美好的——不管是当初为伙伴写诗的心,为小姐妹的死而流泪的心,而是现在收获的心。

书中有许多感人肺腑的话语:贝思患病危在旦夕时,马奇姐妹在祈祷:“如果上帝赐给贝思一条生路,我一定不再抱怨。”梅格虔诚低语。

“如果上帝赐给贝思一条生路,我一定他敬他,终生做他的奴仆。”乔说。

艾美伤心地哭了,假如失去温柔可的姐姐,即使有一千个一万个绿松石戒指,也不能给她带来安慰啊!

乔交到巴尔教授这个朋友后说:“嗯,冬天过去了,我一本书都没写,也没有发财,但是我交到了一个很值得相处的朋友,我要努力一辈享有他的友谊。”

乔拒绝了劳里,劳里说:“哦,乔,难道你不能?……”乔说:“特迪,亲的,我真希望能……”

小妇人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先别告诉妈咪,让她以为我们是为自己准备的,给她一个惊喜。”“特迪,亲的,我真希望能……”

这些温馨朴实的话是出自《小妇人》。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当初为了使家庭经济有所好转,她做了很多份工作,最后,她的创作使她解决问题,《小妇人》正是她的成名作。而路易莎在自己的文章中也这样写道:“我要以自己的头脑作武器,在这艰难的尘世中闯出一条路来。”也许这正是趋于她坚强的意志吧。

《小妇人》曾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全世界最畅销的一部优秀作品,我阅读的这个版本是由译林出版社于1997年3月出版的,它的第一部分的译者是刘春英,第二部分由陈玉立负责翻译。

仔细看整本书,就会发现,路易莎写这部《小妇人》有一部分是影射了自己的真实生活,而又有一部分是出于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小妇人》讲述的是马奇一家的故事。家里有四姐妹:追求高贵但会照顾人的大姐梅格,充满躁动却关心家人的二姐乔,优雅自私却颇得人的艾美以及忘我无私却需要家里人的贝思。她们的母亲是慈祥的马奇太太,父亲马奇先生随军当兵。这样的一家人和她们的邻居男孩劳里、劳里的爷爷劳伦斯先生、马奇婶婶,以及周围的朋友所发生的如家庭日记般简单的故事,却流露着耐人寻味的亲情、友情、情。书中展示的是一幅幅温馨甜美的家庭生活图景,歌颂了永恒的情,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作者路易莎的父亲因为沉迷于对理想的追求,以至生活重担落入母亲和她手中,生活十分辛苦,马奇一家正是她家生活投影,但现实中路易莎一家的经济状况远不如马奇一家。我想,书中男孩劳里经常帮助马奇一家,也正是路易莎希望现实中也有一位男性可以挑起她家的生活重担,饱含着这一美好愿望,她把自己变成了书中和男孩劳里成为好朋友的乔。

整本书可以说是马奇家四姐妹和男孩劳里的成长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更懂得了身边的亲情、友情、情,更理智地对待它们。乔是一个假小,喜欢创作、写诗,她喜欢劳里,但这是纯真的友情,她想让梅格嫁给劳里,后来又想让艾美、贝思嫁给他,乔认为他们很般配,最后劳里向她吐露意时,她才发现,挡在中间的是自己,应该尽快把自己处理掉。于是她选择了逃避,而待她成长起来了,懂得并渴望情时,却永远失去了劳里;贝思最宁静,默默为大家做事,为了帮助别人,染上了猩红热,乃至付出生命,她的一生都在为别人着想,深受家人戴,面对她的死,所有人都伤心欲绝。我想,即使是一个最自私的人,也会为之痛惜;梅格为家负担,外出作家教,虽然她喜欢追求高贵虚荣,但最后,她放弃了马奇婶婶的遗产,嫁给了清贫的布鲁克先生,过着苦中带甜的幸福生活。艾美想作淑女,追求艺术,但一直喜欢和假小乔吵吵闹闹。后来,她去了世界各国学习,扶弱助贫,变得成熟稳重了,最后,和劳里建立了情。

这便是善良仁的马奇一家,她们一起为家庭负担,坚强独立,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可以说她们渐渐成熟了,她们的心灵始终是美好的——不管是当初为伙伴写诗的心,为小姐妹的死而流泪的心,而是现在收获的心。

书中有许多感人肺腑的话语:贝思患病危在旦夕时,马奇姐妹在祈祷:“如果上帝赐给贝思一条生路,我一定不再抱怨。”梅格虔诚低语。

“如果上帝赐给贝思一条生路,我一定他敬他,终生做他的奴仆。”乔说。

艾美伤心地哭了,假如失去温柔可的姐姐,即使有一千个一万个绿松石戒指,也不能给她带来安慰啊!

乔交到巴尔教授这个朋友后说:“嗯,冬天过去了,我一本书都没写,也没有发财,但是我交到了一个很值得相处的朋友,我要努力一辈享有他的友谊。”

乔拒绝了劳里,劳里说:“哦,乔,难道你不能?……”乔说:“特迪,亲的,我真希望能……”

小妇人读后感范文第3篇

这本书主要将的是马奇家的四个不同性格的女孩通过自己的善良和勤劳找到了自己幸福的故事小说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马奇家的天伦之爱。们的善良,对爱的忠诚及对亲情的渴望深深地感动了我。作者只描写了生活中很平凡的细节,是但却处处显露出对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马奇家的女孩虽然家里贫寒,但她们却对任何事都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小说强调了她们的个性与尊严,但有表现出她们的自我表现约束,而独立自强有是这四个女孩的共同特点她们总是在不停的找出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正。这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我喜欢梅格,喜欢她为爱情甘于贫困,不为金钱所诱惑的性格喜欢她淑女风范。我喜欢乔,喜欢她的无拘无束,喜欢她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我喜欢贝思,喜欢她的恬静,做任何事都毫无怨言,喜欢她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品德。我也喜欢艾米喜欢她的坚强,把扶贫济穷当作己任的信念。她们的理想与命运个不相同,但她们都找到了自己最好的归宿。

在她们看来,家是她们的生长之地,又是神圣的避难场所。们回仔细聆听母亲的教诲,回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大脑发明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同时又能美化心灵的游戏。四姐妹的成长历程仿佛是一首富有趣味的教育诗。作者用既不华丽也不枯燥的语言想我们展示了人类伟大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我看来,似乎在四姐妹的眼里,永远和她们爱的人和爱她们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

从她们身上,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要懂得知足但不能满足我学会了要对未来永远充满希望,并努力追逐梦想的乐观精神。我同样也学会了要加倍珍惜所拥有的,不要等死去失去了才知道它们的难能可贵。我们应该细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而不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

小妇人读后感范文第4篇

读《长腿叔叔》有感因为你的微笑像阳光一样灿烂,所以想看你的微笑……——题记在孤儿院里,总会看见她笑得很美很美,那时还很小。二十岁,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的高峰时期,那时的她是孤儿院最大的孩子。因为各棵成绩都格外优秀,所以那一年孤儿院中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只有她,可是命运决定她必须要为钱的事情而发愁。偶然的机会,让她遇见了他——一个愿意为她付所有学费的人。

匆匆之中,她看见他被车灯拉长身影,健全的双腿被拉得很长……再枯燥、乏味的大学四年中,她每天都会和那位所谓的“长腿叔叔”通信,可每当她说想见面时,“长腿叔叔”都拒绝了她的请求。久而久之,她对生活和长腿叔叔都有了一丝青春的抱怨。然而,叛逆的种子越埋越深、蠢蠢欲动……在之后的日子中,让她遇见了他,杰维少爷。他对杰维少爷多多少少有些了解后,发觉自己对杰维少爷有了一丝丝暧昧之情,于是忘记了通信的这会事。直到“长腿叔叔”揭开自己神秘的面纱……原来“长腿叔叔”就是杰维少爷。对于一本能与?小妇人?相提并论的名着,我只能静静地看,一遍又一遍地看。

对于生活,对于命运,又或对于感情,人们只有傻傻地笑,因为没有人能理解,被命运拴住的生活和情感还能在阳光下变成一个什么样,还能散发出如何诱人的香气。而对于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女孩,人生还很长,而青春不会等人。所以,不必为了无数的第一次,而忐忑不安,无数的第一次只是为了第二次而专门铺设的路,走在路上,你会发现处处是阳光;处处是歌声;处处是笑语……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很奇怪,从开头一直至结尾,全书都是以信的方式来记叙全文,因为写信的人是一个女孩子,所以对于很多不显为人知的事情都写的十分详细。

打开书的第一个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藏宝盒,本来以为里边全是宝藏的人们欣喜若狂地打开盒子,才发现里边全是一个个厚厚的信封,信封内是用牛皮纸写的信,信纸上一排排整齐的英文字母,似乎行与行之间、段与段之间之间蕴藏者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是爱与恨之间匿藏的神秘;是泪与笑之间的唯一因素……我只想说,茱蒂,因为你的微笑像阳光一样灿烂,所以想看你的微笑!

相关阅读:

小妇人读后感范文第5篇

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阐释很多。有一种意见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看法很明显是改革开放前那个时代中存在的“安贫乐道”观点的反映,至今认同者已越来越少。于是,近来出现以下几种意见

项链读后感

项链整篇小说作者都在调刺着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

小说的开头描写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梦想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这种理想显然并不高尚。她确实虚荣,但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谁不想过锦衣玉食的日子呢?谁又愿意忍受贫困与丑陋呢?

玛蒂尔德“漂亮”、“丰韵”、“娇媚”,正是因为“她也是一个漂亮动人的姑娘”,于是她心里就凭添了几许的不平与怨恨。年轻的她因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她找到了一个出口——“梦想”。由于当时法国现实中,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和婚姻。于是,玛蒂尔德不愿面对现实,而把理想寄托在梦境中,此时,可怜的玛蒂尔德已完全被虚荣心俘虏了。但是她却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

这种虚荣的真实感情表达可能让我们感到不安闲,忍不住地批评几句。但是对于过不上自己满足生活的玛蒂尔德来说,她并没有用自己虚伪的一面得到奢华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受着做人的基本道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非凡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非凡是在丢失项链之后,欠下一大笔债款,在这种种和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用自己艰辛和老实的劳动生活下去。

当我读完“失项链”部分,我不禁想:“为会么她会选择偿还这条路。其实她可以逃走或赖帐,远走高飞,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说明“真相”。但她都没有这样做,可见其自尊一面。“或者还可以在夜会街头用美貌吸引男人们的注重,很轻而易举还掉债务”。在当时法国确实有不少的女子愿意出卖人格,牺牲尊严而享受高物质消费。但她还是没有这样做。路瓦栽“决然”说:“要还!”,他们没有一丝的犹豫,他们悄然果断地选择一条满布荆棘的人生之路一起唇齿相依地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昨天,走过今天,走过明天。玛蒂尔德洗衣服,干杂活,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节省,原先高贵漂亮的她变成胡乱的挽着头发,歪着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双手的粗俗妇人。

她变了,十分贫困生活磨擦,不仅改变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艰辛的劳动、生活,把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云端拉回切切实实的地面,现在出现的是一个新生的玛蒂尔德。这时我不禁地为玛蒂尔德喝彩。

项链丢失后,青春美貌和人格尊严这两个法码摆在人生的天平上,逼她作出选择。她决定放弃青春,选择尊严。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说是懂得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美。那么对她来说那极细小的一件事是“败坏”她,还是成全她呢?

最初玛蒂尔德被强烈的可怕的虚荣心所俘虏,后来,她义无反顾地作出令人惊奇的决定。最后,当她再遇自己依然年轻美貌的朋友,当她得知假项链的事实后,她的脸上露出灿烂的天真的笑脸。这笑是她自信和骄傲的表现。

小说发人深省之处是让我们目睹了污浊,虚假,拜金的社会中的一颗金子般的心,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玛蒂尔德是不幸的,她不幸在于不能盼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白白地增加烦恼,同时她是幸运的人,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生活不只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更多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

项链作者简介

莫泊桑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项链内容简介

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阐释很多。有一种意见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看法很明显是改革开放前那个时代中存在的“安贫乐道”观点的反映,至今认同者已越来越少。于是,近来出现以下几种意见:

(一)认为小说告诉读者:人的命运是由意料不到的“造化”安排的。

(二)认为玛蒂尔德悲剧形象指明了妇女在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惟一的出路只能是饰物。

(三)认为小说是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

(四)认为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形象告诉读者,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小妇人读后感范文第6篇

语文学习重在学生自主探究、重在情感的体验、重在对生活的感悟、重在对艺术作品的品读与赏鉴。

一、体验人伦真情

人是支撑的结构,社会中的人与人又构成了一定的关系――父子、母子、兄弟、师生、朋友、同学等人伦关系,人们在这个关系网生活,滋润爱的雨露,沐浴爱的阳光。教学中我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人伦真情,抒写真意,倡导“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风气,着力培养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家、爱校、爱国的美好情怀。

学完《我与地坛》,学生被文中浓浓的亲情所感染,史铁生的“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一套,倔强和羞涩就更不必了,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我趁机要求每一位学生回家为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按摩回报父母之爱,每一位学生要有“一日小当家”的经历,并以“感悟母(父)爱”或“重读父母”为题进行写作。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了父母的艰辛,感悟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创作上也有较大丰收,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呈现在我面前。彭可人的《妈妈的手》:“……十多年来,妈妈艰辛的劳动已使双手结了厚厚的老茧,每天重复着做饭、洗衣的家务劳动,冬天在冰冷的水中浸过,夏天在满头大汗中度过。为了我的生活,她日夜操劳,为了我的学习,她舍弃精彩的电视节目,陪我一起努力。我喜欢牵着妈妈的手走,虽然妈妈的手扎得我痒痒的。妈妈,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双最美丽的手,在我眼里,它一定就是妈妈的手。现在我长大了,我要牵着妈妈的手爬楼梯、过马路,就像妈妈牵着我的手一样。……”严罗的《润物无声》(此文获长沙市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写出了母亲的艰辛和期望,以及“我”对母爱的感悟:“……吃午饭时,妈做了一些肉和鱼,说学校里的菜不好吃,一定要我多吃些,一边说,还一边往我碗里夹,我本想拒绝,但看见她期盼的眼神,我低下头默默地吃饭,妈便和爸谈了起来:‘我昨天给一个娶亲的家里帮工,那家子,好气派啊!房子可大咧,里面的家具全是高档货,要是我也能住进那么大的房子,那我就开心死啦。’妈妈一边说还一边望着我,我本想说些什么,话到嘴边又被吞了回去,低下头,默默地只是吃饭。

我要回学校了,路过自家的园子,看见妈正弯着腰摘菜,看她的样子,手撑在膝盖上,做着重复的动作,挺吃力的,冷风吹过,我看见妈的手冻得发紫,头发也被吹乱了,她用手掳了掳头发,一抬头,看见了我,知道我要回学校去,便仰着脸,眯着眼睛问,‘钱带够了吗?’‘够了’,我答道。‘那路上小心点,把钱放好,不要叫小偷偷去了,回来时,打个电话,我叫你爸去接你,啊!’

‘嗯!’我大声应道,竟连眼泪也震了下来,我调过头去,似乎还能看清楚妈那期盼的目光,于是我重新抬起头,向学校赶去。”

这篇文章自然天成,质朴感人。体验亲情的系列活动让许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长辈的关心是天经地义的学生变成了懂感情懂得关爱他人的人,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了诸多的感动。

我班学生与父母关系融洽,对学校充满了感情,他们用自己的心体验校园的美,用心感悟老师的关爱,一篇篇饱含真情的文章从笔底流出。在“百年明德校庆征文比赛”中,谢廖莎的散文《我在明德》,陈娉的诗歌《百年之遇》囊括一等奖,匡正的诗歌《明德我的母校》、李丽的《梦幻明德》获二等奖。“……我向你走去,/没有一时半刻的迟疑。/惟愿化作一阵微风轻围着你,/从此只伴你在知识的疆域中寻觅。 待到百次残叶落地,我还会再想起,/然后幸福地勾起嘴角慢慢入睡。/梦中,百年前的深秋时,/我曾坚定地追随过这般美丽的你……” (陈娉的《百年之遇》) “……明德,我的母校,/你就是那百花齐放的花园,/倾泻着让人陶醉的芳香,/而我是那沉醉在花丛中的蜜蜂,/如果没有你那甘甜的花蜜,/我的生命也将失去活力。我不能离开你,我的母校!/屈子湖面吹过的风,使我内心泛起涟漪;/湖边那些高高的树木,/是我心中模糊的倒影。/还有那些愉快的鸟儿,/我的伙伴们,/我怎么舍得你们?……” (匡正的《明德我的母校》)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读出了一个学生对母校的深深的挚爱之情。这种感情是那样的质朴感人,“情寓于中”才能“发之于外”。

二、体验生活,感受人性之美

语文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识别生活中的假恶丑。钱理群教授曾说:“在我看来,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人性的真善美,作为老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读懂生活中的人文关怀?湘江风光带的开发,带给人无限的欣喜,我们在观赏景物时有没有领会到设计者充满人文关怀的良苦用心?我让学生拿最熟悉的烈士公园与湘江风光带进行比较,主要比较休闲场所的设置的不同。学生纷纷说烈士公园商业气息极浓,走几里路也见不到一个供人休息的座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又是冰凉冰凉的水泥凳,营业性的茶亭、货亭倒是五步一岗。而新设计的风光带,随时随处都能找到凳子坐,凳子有大理石凳,有光滑的水泥凳,也有供怕凉的老人坐的木条凳,设计精美,考虑周全。经过点拨,学生豁然开朗。

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就会发生改变,对生活就会有他独到的体验,有位学生在《雨中一幕》中这样写道:

“窗外的雨小了,我坐的公交车以飞快的速度在湿漉漉的公路上滑行,路的两旁偶尔也有几个撑着花瓣似的小伞的行人。但这位公交车司机好象无视他们的存在,在汽车经过的时候,从路面扬起的水雾已经飞到了我身旁的车窗上,汽车过后的这段路,完全浸在了水雾之中。远处,一位撑着紫色小伞,身着黑色长衣的小妇人在急匆匆地行走。我们的公交车向她的身边飞速驶去,她身旁的那一坑水显得特别耀眼。公交车挟风雾从她身旁加速驶过时,我突然感觉到身体向下落,接着座位向上一弹,我整个人都被掀了起来,一看窗外,水溅起一米多高,大部分都向那撑着紫伞的妇女身上飞去,落在了她黑色的长衣上。眨眼间,我们的公交车已离她很远,我望着她,她先是跺跺脚,用手拍着身上的水珠。然后抬起头,无奈地望着我们远去的公交车。我把目光从她身上挪开,望望这灰黑的天空,又看看窗外湿淋淋的绿叶,心中突然感到一丝寒意。”

这雨中的一幕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文章写出了司机对他人存在的漠视,写出了行人的无奈,写出了小作者的愤慨和对妇人的关爱,体现了小作者关怀他人的人性美,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精神,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三、体验自然的美,感悟人生真谛

学会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在自然中捕捉灵性,提高感悟力。感悟是人对客观世界本身的感受与体悟,是一种情与理的升华。学生一旦有了感悟力,不仅能从美妙的风光中看到山势的奇伟,触摸到流水的温情,嗅到山花的芳香,听到小鸟的嘀鸣,而且能悟出生活的真谛。

我校毗邻沿江风光带,湘江的水、江中的小陆洲、远处的岳麓山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带学生到江边欣赏美景,放飞风筝,使学生有对自然的真实体验,心情愉悦,心态健康,学生的文笔变得灵动起来。于是就有了周晓悠的融自然与亲情于一体的《水・风筝・爷爷》(此文获长沙市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谢廖莎《写在春天里的日记》博大恢宏,对自然、对生命有自己这样的感悟:

“春天,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存在与鲜活。……

在这季节里,我一直在用心体会:是生命像《命运》一样的瑰丽,还是《命运》像生命一般恢宏。但不管怎么样,我爱生活,更爱生命。我用心记录着这一切――一种对生命的感悟。”

“……冬天,我们期盼阳光,企盼温暖,所以期盼春天的到来。我们向往勃发的生命,盎然的春意,等待着春天的降临。我想“立春”二字,给我们带来的实在是太多了。虽然,我们期待的在表面上并未到来。但事实上,我们已经拥有了一颗进入春天的心情,所以刺骨的风被镀上了温情,干冷的阳光在无形中也提升了温度,被我们加上了妩媚二字。我们仍能体会到一种波澜不惊的感动,生命在暗中勃发它正在等待绽放的那一刻,这同样也是灵魂的震撼。恰如演奏家蓄势待发的那一刹那。

我想到许多伤春的人,我想,大概是没有感悟到春的绿,没有感悟到春的红吧。在春天这么有生机的季节,大可不必伤感。生于这个世界,一定要被一些东西感动。

如果我们天天怀着立春的心情,去生活,去工作。我想人生一定会很有乐趣。

一切都有会很好。……”(此文获得长沙市“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特等奖)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一定能悟出许多人生的哲理,从而让学生的个性与才智得到很好的展示,让学生在更高的境界里去关怀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和宇宙。

四、体验文学作品的美。

写作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感悟。文学作品的教育是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杨义先生在谈到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和作用时说:“这里没有一本正经地讲修养、讲哲学,但是一种美妙的修养和哲学就毫无痕迹地从你的口中渗入你的血液,渗入你的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你的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名篇佳作如水泻地,是流泻于民族灵魂中的性情和哲学,是一种具有强大的渗透心灵的能力的活语言学,活审美学和活精神哲学。”

我们的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教育,才能体现并突出语文的人文性质。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品读名著名篇,真真切切地去体验名著名篇的魅力,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荷花淀》《边城》《伊豆》《九三年》《老人与海》等作品无不闪耀着人性美、人情美的光芒,这些作品都是我们的学生的必读书。如《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不含任何杂质,在碾坊和渡船之间,傩送面临爱情与金钱、人和物的选择,他最终放弃了碾坊选择了渡船,翠翠、傩送的身上内涵着勤劳、朴实、善良、真挚,信守着人性的本来,在爱情、婚姻关系上它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能自主自为,不为外物所诱,坚定不移地抗拒着“命运”施加的压力。小说中祖孙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那种相互依恋、相互理解的人性美无不感染着读者。《伊豆》中“我”与熏子的相依相恋,朝夕相处的四天时间,熏子每天为“我”洗衣、擦背、清洗旅途的疲劳,还用温情款款的语言抚慰“我”那颗受伤的心,使我体味到了人性的温馨和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感情。熏子善良的内心世界与悲哀的身世使人油然而生种种人生慨叹。《老人与海》中“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人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圣地亚哥的执著、自信、乐观感染着每一个读者。一个学生在他的读后感中这样写道:“圣地亚哥,一个颇具个性的老人,有着与常人不同的处世态度的普通人。在这些不同中,闪现着他人性坚毅、执着的光芒。读了《老人与海》,认识了圣地亚哥,我长时间被一种东西所触动。久久难以平静。”

小妇人读后感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精读课 考核方法

现今,许多高校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引用了自主学习的策略,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营造轻松独立的学习氛围,打破了传统的纯粹教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实现学习目标。在以自主学习为策略的英语精读课中,如何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值得教师思考与研究。

教学考核应对教学起到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而目前各高校英语课的考核模式还没有从普通教育、应试教育中完全摆脱出来,至今仍沿用传统的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存在方法单一、内容不全面、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等弊端。以自主学习为策略的大学英语精读课,除了在学期结束时适当运用传统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实施检验外,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恰当的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总结出两种有效的考核方式。

一、自查与互查相结合的书面作业考核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除课堂的提问回答环节外,书面作业也是教学反馈的一个重要及主要手段。长期以来,书面作业批阅费事费力,但效果并不理想。第一,教师批阅量过大。一个教师面对数十甚至数百名学生,很难在批阅过程中做到百分百纠错,特别是作文、翻译等主观题目,教师的批改任务过于繁重,难以兼顾速度与质量。第二,传统模式下,学生疲于吸收意见。学生自上小学起,习惯了“写作业、交作业、发作业”的模式,一些学生把完成作业当做无可奈何的任务,对此产生应付心态,面对发回手中的已批阅完的作业,懒于重新审视并吸取教师在批改时提出的意见。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传统的作业并没有真正起到检查和督促的作用,学生受益不大。

如何减轻教师的批阅负担,使学生受益于书面作业考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打破“学生写作业,教师改作业”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课上或课下进行作业自查或互查,积极参与到批阅过程中,不但减轻教师的负担,而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自查作业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中有很多问题均由粗心大意引起,如人称、时态、主谓一致等。因此,在完成作业后,首先安排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一遍甚至数遍自查。在自查过程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作业的习惯,作业质量有一定的提高。这种习惯的养成,同样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和考试过程中细心严谨,精益求精,避免由粗心引起的错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考试成绩。

(二)互查作业可以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取长补短,调动学习动机。

在课上或者课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二至四人的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将完成好的作业进行互换、评阅。被评阅的作业多以作文题和翻译题为主,评阅内容包括指出单词拼写、语法等错误,并对作业整体结构的感受写下评语。在作业互评的过程中,教师将“权力”下放,充分信赖学生完成的批阅工作,不但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批阅过程中直观地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做到取长补短。例如,某位学生在一次作文互查中写下这样的评语:“该同学的作文基本没有语法错误,文章结构清晰,观点独特,像范文一样,比我强太多了,值得学习!”由此可见,同辈间的差距比教师的督促更能引发学生对自我的思考,找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别人的长处时,激起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三)自查或互查可以更精准地找出错误所在,弥补了教师因批阅量过大而忽略的不足,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自查是学生对自己作业的检查,而互查是两个或几个学生交换作业互相检查,批阅量小,可以充分查找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自查和互查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由此可以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并判断对错,在为别人评判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四)教师可充分利用优秀学生的资源,让他们参与到作业讲评中。

在学生互评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推荐心中的“优秀作业”,并让作者与大家分享经验。例如,在某次翻译作业互评结束后,教师让推选出的几位优秀译者站在讲台上,向大家讲述他们如何完成一段文字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碰到较难的句型句式,可以谈谈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和其他同学交流,并谈谈在批阅他人作业时发现的问题。同辈间的交流学习,比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具说服力,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激发学生读写兴趣的读书报告考核

读书报告,即读书之后的心得报告。在外语教学中引入读书报告考核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写。每个学生每学期要求阅读至少两本英文书籍,并在阅读完成后挑选其中一本书,撰写不少于300字的读书报告上交。教师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阅打分。

读书报告考核方式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英文书籍,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学到知识,提高英文水平。在阅读英文书籍时,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提高文化修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深入了解其文化背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即语言输入的过程中,文化知识透过文字展现在眼前,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语言中的异国风情,而在文化背景下学习到的语言知识,才是真正地道的外语。读完一本书,写下读后感想,学生对作品的思辨能力有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撰写读书报告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分析作品的内容及中心思想,在回味与思考过后,得到启发,而在实施写作时,语言的组织则考查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遇到语塞、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的情况下,学生会主动发现自己在语言输出时的不足之处,并设法予以弥补。在读书报告的阅读、构思及撰写的整个流程中,完成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教师对学生作品作积极反馈。当读书报告提交后,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读书报告进行认真评阅,考查学生的读写水平。读书报告不同于日常的写作练习,不受制于某个固定话题,在自由选择主题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尽情发挥文字水平,展现语言功底,容易暴露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读写能力,并根据具体情况弥补不足。此外,在评阅读书报告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课外书籍的选择,了解学生的喜好,并在日后的教学中,引入多数学生共同喜爱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已收集的读书报告中,《简・爱》、《老人与海》、《小妇人》、《小王子》等文学作品出现频率高,可考虑选取其中精彩片段,纳入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James S.Canqelosi.Evaluat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M].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91.

小妇人读后感范文第8篇

出镜父亲

张文质:教育学者,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唇舌的授权》《保卫童年》《教育是慢的艺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等。

说起养育孩子的秘诀,张文质在电话里大笑说:“爱她呀!”身为人父人母,爱孩子是天性,可是很多父母并不知道怎么去爱。对于张文质来说,爱孩子就是接纳她、支持她,运用正确的方法和她沟通。

张格嫣予,这个被称为“90后新锐作家”的女孩,在小学毕业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夜空中飞翔的精灵》,那一年她12岁;初二时,凭长篇小说《当天使飞过》获得首届全球华文青春写作最具潜质奖,并出版小说《被诅咒的游戏》,那时她也只有14岁;目前,她的新书也即将面世。

然而,张格嫣予并非是个天生就聪慧的孩子,她甚至有一点“笨”,一度非常惧怕考试,讨厌排名,有时考试之后就大哭。面对这个不太适应应试教育的女儿,张文质和爱人一直坚持用爱的心去接纳她、陪伴她、支持她,让孩子从内心得以成长强大。

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接纳那个“笨小孩”

小时候的张格嫣予最大的特点就是“慢”,做什么事情都慢腾腾的。别的小孩1岁多基本学会了走路,可是张格嫣予还只会爬;别的小孩已经会10以内的加减法了,张格嫣予刚刚能从1数到10;别的小孩用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张格嫣予常常要伏在桌子上写大半天。

这个凡事都比别人慢半拍的笨小孩,曾经让父亲张文质深感失落,他和爱人都是16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妻子怀孕后,朋友都预言这个继承了爸爸妈妈优秀基因的孩子,将来一定更加出色。可是张格嫣予似乎除了语言表达能力稍强之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天赋。

不过爱孩子的本能很快就让张文质从低落中走出来。张格嫣予从小体弱多病,平均每隔半个月就得去一次医院。有一次女儿高烧不退,张文质抱着小小的女儿在医院跑上跑下挂号、输液、取药。当女儿痊愈时,张文质牵着她的小手一起回家。路上,女儿兴致勃勃地问他,“为什么叶子是绿色的呀?”“小鸟在天上飞怎么不回家?”张文质看着眼前这个欢呼雀跃的小人儿,心中豁然开朗,孩子是生命最神奇的赐予,有什么能比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更重要呢?

“几乎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对孩子怀有期望,可是孩子并不会因为我们的种种期望而改变,如果强加父母的意志到孩子身上,期望往往会落空。”张文质说,经历了无数次女儿生病,自己和爱人抱着女儿辗转于各大医院,最后看着女儿一点点地康复,每次内心都经历了一次洗礼。孩子是脆弱的、幼小的,如果父母不能接纳她,她该怎么办呢?

张文质和爱人约定,不做残忍的父母,接纳女儿的一切―她孱弱的身体,还有她的“笨”。只要女儿身体好,健康地长大,成为一个善良的、诚实的人,就足够了。如果她将来会小有成就,那他和爱人一定会怀着无比感恩的心接受这额外的赐予。

既然女儿走路晚,那就先让她爬个够吧!女儿计算慢,那就温和地告诉她“别着急”“专心写”就好了。

张文质发现当自己这样做的时候,竟发现了女儿好多闪光点。比如,从小就爱听故事的女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热爱阅读,张文质就给她买了好多绘本、童话书。女儿读完了故事常常会跑过来和爸爸妈妈分享读后感,这时,张文质和太太都会放下手里的事情,认真地倾听,愉快地接受女儿的分享。

张格嫣予就这样一本一本地读下去,从《格林童话》一直读到《小妇人》《傲慢与偏见》等。张文质和太太都很鼓励女儿阅读,每天大人下班忙完家务,女儿放学写完作业,一家人都各自读书。但是,对于张格嫣予来说,除了记住许许多多的故事外,似乎阅读对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甚至连她的作文水平都没什么改善。张文质对比过她和别的孩子的作文,还是别人的作文更加好一点儿。张文质心中稍稍有些遗憾,自己和妻子都是学中文的,读了那么多书,似乎只把读书的习惯遗传给了女儿而已。

直到有一天,张文质发现自己的书桌上有一首诗,题为《当泪水沉入我的心灵时》,上面还有涂涂改改的痕迹,没有署名。张文质非常惊讶,诗文不乏模仿的痕迹,但是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已经难能可贵了。

于是他在书房大呼小叫:“哎呀!豆豆,快来看呀,了不得了!”引来了张格嫣予,张文质拿着那首诗:“这首诗写得简直太棒了!”

张格嫣予瞪大眼睛欣喜地问:“真的呀?”

从张格嫣予的反应看,张文质觉得这真是她自己写的,而后毫不吝啬地表扬了一番。“豆豆,非常棒!写出这样的诗的人只能是天才,太了不起了,如果你这样写下去的话,到小学毕业的时候肯定能出一本书!”

张格嫣予大受鼓舞,一有空就琢磨着创作,果然到她小学毕业的时候,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夜空中飞舞的精灵》。

父母首先改变,孩子才能改变,当张文质和爱人发自内心地接受了女儿时,才擦亮眼睛,看到了女儿身上的优点、长处,才能适时而恰当地鼓励女儿找到自己的突破点。

不做应试教育的帮凶―爸爸妈妈站在你这边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学者,张文质一个学期经常要听百余节课,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使他对应试教育的弊病有着深切的了解和体会。在张格嫣予上学后,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这个“笨笨的”女儿不至于被成绩困扰,让这个笨小孩能够快乐健康地长大。他甚至和爱人商量好,决不因为成绩差而批评女儿。小孩子考试失败已经很苦恼了,在学校已经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她心里一定很难过,如果回到家爸爸妈妈再批评她,一定会对她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

在张格嫣予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张文质接她回家。女儿平常都是叽叽喳喳说不停,今天却异常安静地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满腹心事的样子。

张文质问她:“豆豆,今天学校里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吗?”

张格嫣予小声说:“爸爸,我数学没及格!”

张文质心里一惊,因为上一次数学考试,张格嫣予的数学成绩就从90多分降到了80多分,这一次居然没及格。

“没关系,今天到家后,吃完妈妈做的红烧鱼就和爸爸一起找找原因吧!”张文质故意说得轻松愉快,让女儿觉得成绩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张格嫣予一听老爸轻松调侃的语气,也跟着开心起来。

回到家,张文质找了两份和学校难易程度相仿的试卷,请妈妈做裁判,和张格嫣予一起掐时间测试。结果发现张格嫣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试卷分数是90多分。又测试了一次,分数和第一次差不多。张文质想,问题可能出在孩子的心理状态上。第一次成绩下降孩子可能受到了不小的压力,以至于她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最后使孩子数学不及格。

随后张文质找到了女儿的数学老师了解情况,数学老师认为张格嫣予成绩直线下降是学习态度不认真造成的。张文质请老师帮自己一个忙,如果下次考试张格嫣予的成绩在80分以下,就不要把试卷发给她,而是告诉她:“考得不错,试卷已经直接给了你爸爸。”并请数学老师能经常夸夸她,鼓励鼓励她。

张文质知道女儿更需要来自老师的认同,没想到老师反问:“我夸她什么?”这让张文质惊讶不已,他想不到老师竟然找不到女儿身上的优点!

尽管老师并不理解张文质这种似乎是逃避问题的做法,但还是配合了,至少不会因为女儿的成绩下滑而严厉批评她了。女儿得到了爸爸妈妈的鼓励和老师的理解,很开心,从此数学考试发挥基本正常。

这件事情之后,张文质觉得要为女儿寻找一位更适合她个性的老师。恰逢张格嫣予所在的这所小学改建,全体师生将搬到破旧的校舍。张文质借此时机,将女儿转到另一所不起眼的小学。朋友都很不解,张文质解释说,这所小学虽然不是重点,又离家远,可女儿的新班主任陈敏是个非常好的老师,热爱学生且支持张格嫣予写作。事实上,小学四年级到毕业,这段时间也是张格嫣予过得最开心的时候。

上了初中之后,升学压力骤增,9门功课几乎每门都是两周一测验,每月一小考,而且每次考试之后,各科排名和总分排名直接贴到公示栏里。张格嫣予的压力很大。有一次她一进家门就大哭:“妈妈,这次我又没考好。”

同时张文质也被老师警告:“以你女儿现在的成绩肯定上不了重点高中。”言之凿凿,让张文质不知道怎么回答好。他不担心孩子成绩不好自己丢面子,他担心女儿是否能够承受得住来自成绩、排名的压力。

一次次的考试在一点一点地摧毁女儿的自信,女儿似乎越来越不快乐了。

他和爱人商定和女儿进行一次长谈。他们告诉女儿:不管考多少分,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支持你,站在你这一边。要是能考上一所一类高中当然好,考不上也不要紧,爸爸妈妈可以想办法让你到一所好一点的学校寄读。爸爸妈妈都是从乡下的中学读出来的,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信心。在爸爸妈妈心里,女儿健康第一、幸福第二、品行第三、个性第四、学业第五。并且爸爸妈妈相信“扬长远胜于避短”,继续支持女儿阅读和写作,至于数学成绩由女儿自己把握,爸爸妈妈以后都不过问。

当时张文质和爱人也不确定与女儿深谈之后会有什么效果,不过女儿似乎没有那么看重成绩了,为了排名回家大哭的事情也逐渐减少。有一次张格嫣予考试又考得不好,拿成绩单给家长签字的时候,张文质和太太都只说了些鼓励的话。过了几天一家人吃晚饭,张格嫣予突然说:“你们都没骂我,我心里感觉真好!”女儿的话让张文质感到欣慰,又有几分酸楚。

听孩子说话―做会倾听的父母

张文质认为,养小孩,小时候要多和她说话,鼓励、引诱她说话,锻炼小孩子表达的同时,父母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孩子的想法;上学后,要听孩子说话,父母在这个时候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孩子旺盛的表达欲望才能有一个出口,同时父母的倾听能让孩子得到关注。这样孩子和父母才可能建立起良性的沟通模式,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她才会愿意主动和父母沟通。

张格嫣予小时候,体弱多病,张文质和爱人都尽可能多地增加孩子待在户外的时间,只要孩子没有生病,每天傍晚都会带着她满小区转悠。张文质笑称,整个小区都认得一个矮矮的爸爸和一个瘦瘦的女儿。在散步的过程中,张文质常常和女儿玩一种“造句”游戏。

作为发起人的爸爸有优先权,他说了一个字:“河。”

女儿马上接:“一条大河。”

张文质又说:“这是一条长满了水草的大河。”

女儿说:“这是一条长满了水草的大河,河面下住着一个好大的妖怪!”

⋯⋯

游戏到最后,成了一个父女俩共同编的故事。这样的游戏在张格嫣予上学前一直都在进行。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也更加愿意和爸爸妈妈交流了。

从女儿上幼儿园起,张文质每天接送。早上出门时,孩子是兴奋而沉默的,而晚上回家则是疲倦而多语的。坐在后座上的女儿,通常很兴奋,和爸爸分享在学校的所见所闻。

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锻炼,和张格嫣予深厚的阅读基础,不仅让张格嫣予在小学时即出了书,还让她在初二的时候,凭借7万字的长篇小说《当天使飞过》,斩获了首届全球华文青春写作最具潜质奖。那年她才14岁,是年龄最小的获奖者。

张文质更看重的是女儿和父母之间良性的互动与沟通。而这个过程中激发的女儿的文学想象力,只是沟通的副产品。

如今很多父母都忽略了和孩子的这种沟通,在该鼓励孩子多说话的时候,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在父母该认真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没能给予孩子应有的关注。这样长大的孩子,青春期特别容易叛逆。

“你辛辛苦苦地将孩子养大,发现他宁可对着电脑也不愿意和你多说一句,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张格嫣予初中毕业即远赴澳大利亚求学,一家三口常常通过电话、邮件交流。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不过女儿和父母之间依然没有疏离。张文质和太太对女儿很放心,除了对女儿独立个性的了解之外,更多的是出于和女儿之间良好沟通的自信。

因为10月即将出版新书,张格嫣予常常把书稿分章节发给爸爸妈妈看。有一次,妈妈没有及时看,女儿问她意见时,只能敷衍几句。女儿察觉了非常生气,还冲动地挂了电话。第二天女儿写来邮件说,自己是因为妈妈没有认真看自己书稿的这种行为而生气,并不是和妈妈生气。

张文质说:“这么远的距离,女儿遇到什么困难,我和太太真的只能从精神上支持她了,好在女儿处理问题和情绪的方式都让我们很欣慰。”

上一篇: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范文 下一篇:多彩的活动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