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3-08-10 11:01:59

现代医学技术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医学教学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医学是一门生命科学,实践性较强,需要足够的感性材料以实现视觉和听觉的全面感受,于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医学教学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了现代医学教学的变革。并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在医学教学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成为医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1 对多媒体技术的基本认识

1.1 多媒体的含义

传统的大众媒体主要是指广播、电影、电视以及出版物等,大多是非数字化的,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特定的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实质上是把各种大众媒体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然后以一种比较灵活便利的方式提供给需要的人使用。换句话说,多媒体技术就是依靠计算机技术,把数字、文字等信息转化为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自由进行选择。

1.2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1)时空性。多媒体技术能够扩展信息处理的范围空间,增强信息本身的表现力和动态效果,从而把一些抽象难懂的信息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把时间过程拉长或缩短,把空间距离变远或变近,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暂停或重放、倒退或快进、放大或缩小,具有较强的时空性。

(2)交互性。多媒体教学区别于其它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人机交互界面,这是衡量课件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首先交互式学习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进度的调整,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3)集成性。多媒体技术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集成性,能够把信息通过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2 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优缺点

2.1 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1)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医学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避免了准备、携带和保存教学工具的麻烦,有利于促使教师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多媒体课件可以集音乐、影视、动画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身,扩展知识信息的领域,并依靠多维信息通道,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力和听觉感受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得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3)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有效进行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学生知识的获取不再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传授,完全可以在课下依靠网络加强学习,而且多媒体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信息。

(4)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医学教学过程单调枯燥的局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医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2 多媒体技术的缺点

(1)在现代医学教学中,教师事先做好课件,教学的内容、过程、以及提出的问题都是固定的,这就造成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进行电脑操作,引导学生按照课件的指示进行学习,这种僵硬化、定向化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师的板书量大大减少,造成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无法消化所学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加快教学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减少了师生间的交流,导致教师无法全面的掌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改正。

(3)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现代医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画面占据了较大的比例,虽然达到了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减少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空间。传统医学教学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多媒体的间隔,致使教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需要重新设计教学过程。

3 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现代医学教学

3.1 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载体的多样化特征,设置形象直观的教育情境

人类比较倾向于通过声音或图像等生动的听觉及视觉感受来获取信息,因为动态影像与客观世界原型较为相似,能够更好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本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既有利于接受信息,同时也能使人们多方位、多角度的感知信息,从而加速对信息的理解和认识。

3.2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特征构建医学教育平台

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体现在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以及软件系统、硬件设备和工具的集成两个方面, 多种媒体的集成与单一媒体相比能够表达出更多的信息。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教学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培养对医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特征构建医学教育平台,成为强化现代医学教学的一个有力措施。

3.3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特征,创新医学教学手段

传统医学教学是通过感知和理解教材、巩固和运用知识等环节来实现的,而现代医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感知和理解、巩固和运用等环节融为一体,实现灵活多变的教学目的。学生可以重复和再现自己没有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能够自主更改信息组织的过程,专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而得到新的感受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的交互技术在现代医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要实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在现代医学教学中,要找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平衡点,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化特征,变抽象知识为形象知识,同时还要利用传统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优势,力求在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点,促进现代医学教学。

4 总结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对现代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手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多媒体技术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争取实现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医学教学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 邓安梅,陈孙孝,周晔,陈燕,仲人前.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南方医学教育,2005(1).

[2] 陈翠丽.多媒体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1(3).

[3] 王艳梅,牛永红.多媒体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6).

[4] 刘云,胡丽娜.医学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发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4(12).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虚拟技术;医学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08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普遍使用的工具,并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工作方式、沟通方式与学习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推动着社会发展,促进着人类进步。虚拟现实技术(Virual Reality)简称为VR技术,是一门涉及众多新兴学科的实用技术,它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通过对信息的获取、传递与加工处理,逼真地模拟某种环境,产生出一个虚拟世界的人机交互系统,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操作方法和技能[1]。目前,虚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并对各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意义;虚拟技术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深入人心,十分普遍;它不仅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催化医学教育的革新,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1 虚拟技术的基本概念

虚拟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中近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巨大的社会需求使这门新技术很快成为了计算机领域的一大热门。所谓虚拟技术是指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1]。VR技术主要通过构建一个文字(Text)、图形(Graph)、图像(Image)、动画(Animation)、声音(Audio)、视频(Video)等不同信息为一体的人机交互系统,营造出一个内容丰富、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虚拟情景,促使人们脑、眼、手、口等多种器官接受刺激,使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近乎完全真实的感觉[2]。虚拟技术最重要的三个特性是:深浸(immersive)、互动(interactivity)、信息容量(information intensity)[3]。因此,一个有效的虚拟现实系统或虚拟环境不仅要利用大量数字信息创造高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刺激,而且必须要具有互动性,互动性与互动逼真程度则是真正决定一个虚拟现实系统水平的关键;最有效的虚拟现实系统要具备接近自然的操作方法和技能,集中创造更加自由的互动性,营造相对“真实”的虚拟环境,来达到预定的目标。

2 虚拟技术的研究现状

VR技术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但是在近10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才能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美国是从事VR技术研究最早、研究范围最广、研究水平最高、相关研究贡献最大的国家[1],在VR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感知、用户界面、后台软件和硬件四个方面。日本也是在当前实用VR技术研究与开发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之一,主要致力于建立大型VR知识库的研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VR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缩小差距,加快虚拟技术的应用,我国十分重视VR技术的科学研究,在九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中均把VR技术列入研究项目;我国的一些重点院校已积极开展了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基于虚拟技术的汽车发动机故障远程诊断系统软件的成功开发,既可降低测试成本,又可以提高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的准确性;虚拟校区的建立,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校区概貌和人文景观等。虚拟技术在教育领域,特别是现代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深入人心;早在1985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就开始人体解剖图像数字化研究,并利用虚拟人体开展虚拟解剖学、虚拟放射学及虚拟内镜学等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4],1995年,在Internet上出现了“虚拟青蛙解剖”实验,人们可以在屏幕上亲自动手进行解剖,用虚拟手术刀一层层地分离青蛙,观察它的肌肉和骨骼组织,与真正的解剖实验几乎一样,同时还可以任意调整观察角度、缩放图像[5]。随着VR技术的不断创新,目前,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和企业开始着手模拟器官、虚拟实验室、虚拟医院建设,把VR技术应用到现代医学教育中,将会大大地推进现代医学教学改革的进程,促进医学教育现代化建设。

3 虚拟技术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应用的基本思路

虚拟技术的应用能够产生一个图像、声音于一体的三维或多维虚拟环境,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信息世界,能够全面调动了人们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人类从读写时代进入视听时代,把人们从感觉的直接性中解放出来,使人们的感觉可以重复、再现、创造,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们的感觉潜力。虚拟技术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是现代医学教育方式的一个新的突破,也是现代医学教育必须面临解决的新课题;它能够增强学生对临床技能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临床教学更加科学化、理性化、人性化。也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虚拟技术进行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模拟训练,并把临床技能学习与游戏融为一体,使教学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达到现实情境和人际交互的虚拟教学效果。同时,可以减少临床实践教学经费的开支,节约办学成本,构建独具特色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下面介绍虚拟技术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应用的基本思路。

3.1触觉感知技术(Haptics)的应用

触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构建VR系统必须要体现触觉信息,触觉感知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在一个虚拟的手术当中,通过虚拟患者的每一器官感受到组织的变化、皮肤的阻力、肌的弹性等,观察到人体的组织结构,了解到手术的过程;对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临床技能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触觉感知技术与三维立体显像技术的结合已经开发出许多满足医学实践教学的产品[3],如:外周静脉穿刺、各种技能操作、微创手术培训系统等,我院在这个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开发出了虚拟的人体检查系统,使医学生完全可通过各种触觉信息,体会到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变化,使临床实践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3.2动态环境建模技术的应用

动态环境建模技术是VR的核心内容[5],其目的就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虚拟临床环境模型,它主要包括三维视觉建模和三维听觉建模。我们主要是采取三种方法来实现虚拟临床环境模型,一是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制件和开发临床技能操作模型;二是利用数据库软件,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系统全面的临床技能操作系统;三是通过计算机语言如:3DS MAX、Maya, MultGen等,来设计虚拟的临床实践环境,达到临床实践教学的现实情境与人际交互的虚拟教学目的。

3.3 构建虚拟医院网站

虚拟医院网站的构建,主要是根据信息化医学教学模式的要求,运用先进的VR技术,并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而进行的一系列电脑软件开发和技术创新,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临床实践教学虚拟网站(图1)。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它不仅能够营造出相对“真实”的虚拟临床实践环境,使教学丰富多彩,而且能够催化临床实践教学的改革,实现现代医学教育跨跃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学制,李忠华.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23(2):238-240.

[2]李富宇.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探索[J].信息技术,2008,2(1):196.

[3]万红学,孙静.现代医学模拟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65-69.

[4]陈显通.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8(4):29-30.

[5]宣翠仙.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4(2):66-68.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第3篇

1医生人文素养及其内容

人文素养是个复杂且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和层面含义有所不同。简单说,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理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成熟和稳定的价值体系,品格、气质和素质是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医生的人文素养可以理解为医生对健康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一种人文关怀,以及对患者处境的无限关切,医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人格品质、精神追求则是医生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医生人文素养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患者个人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和尊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每位患者追求生命延续和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2)具有崇高的医德。医生作为一种与生命直接打交道的职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也是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而具体体现。良好的医德不仅是医生面对患者病痛时表现出内心深处的真实同情和深切关怀,还包括医生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具有正直的品德,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标准,严格遵守行业规定。

(3)具备不断进取的心态。一方面,要求医生自觉地纯净医疗行业,促进和维护和谐环境;另一方面,要求医生必须对生命要有源自内心的敬畏,以及不断追求并实践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局面。

2现代医学技术及其特征

大量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形成了医学技术。而现代医学技术是指涉及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尖端技术成果,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应用于人体的医学技术。可以说,现代医学技术是医学技术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对人类健康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新材料技术的进步,推动者现代医学技术的空前革命。技术发展改变着医学技术的特性,现代医学技术体现出以下特征:

(1)医学的全面技术化。从表面上看,技术等同于医学,技术成了医生全部,而医生的人文素养受到技术的排挤,得不到重视。

(2)现代医学技术成为治病救人的独立工具。现代医学技术不再仅是医生控制疾病、增进健康的工具,而是能够按自身逻辑独立发展。

(3)现代医学技术削弱了医生个人经验的地位,医生过多依靠现代医学技术装备,甚至出现没有检测仪器的图像资料和精确数据,医生就无法进行诊断,医生的个人经验被医学辅助诊断技术替代,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医生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4)现代医学技术制约了医生的理性。医生的意识形态受到现代医学技术控制,将更多精力用在了探究和掌握新技术,从而忽视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

3现代医学技术和医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3.1医生人文素养对现代医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医生人文素养指导和规范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的运用。医学技术本身只是人类谋求健康的工具和手段,但是在医学技术不断实用的进程中,对过程有效性和方案正确性的追求远远超越了对结果的认知,人们忽略了去探寻采取某种工具与手段所得到的结果一定会合理。然而,人文素养的实质是以人为本,要求人们必须去掌握医学技术实用进程中的客观规律,去认知医学技术这一工具手段所致结果的合理性。因此,只有医生人文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医学技术才能在人类设想的规范和目的内发展。

(2)医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技术的进步,离不开良好、开放人文环境。在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人文环境中,医学技术发展的也会得到促进。

(3)医生人文素养极大地影响着医学技术的价值评价和舆论导向以及医学技术活动的方向、目的、效果。医生对医学技术的应用和评价,都会让人们对医学技术进行理性反思和重新选择。

(4)医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现代工具手段知识含量的提升,离不开人们勇于探索和求真务实等精神品质,而这些精神品质便是来自人文素养。

3.2现代医学技术对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1)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物质条件。人类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物质文明作为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人类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为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而人文素养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现代医学技术借助科技的力量,为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物质条件。

(2)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技术支撑。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建立起了知识、文化、信息交换和传播的网络系统,人们在这一系统内能够迅速快捷的分享最新知识和交流先进思想,综合素质得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得到促进,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和张扬,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类思维智慧的迅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加速人类人文的发展进步。

(3)现代医学技术成为医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现实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真实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和人类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因此,没有科技的存在,医生人文素养也是难以实现的。现代医学技术提升了疾病诊断的精确高效,丰富了手术的多样性,促进了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无形地提升了医学领域中的的人文关怀。正如超声刀、微波、射频、腔镜技术、氖气凝结器等高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体现出现代医学技术的每次进步都以更迅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病痛为目标,以能够让人类更长久健康的生活为最终目的,而医生人文素养也在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实用中得到的体现。

3.3现代医学技术对医生人文素养的削弱作用

(1)医生与技术的关系取代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当今,现代技术成为医学发展的强劲动力,给患者带去了福音与希望。然而,对于现代医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依赖,却造成了医生人文素养缺失,触发人们对医生更多的失望与不满,以致于医学技术越发达,医患关系越发紧张。究其原因,是医生对现代医学技术的过度依赖,减少了他们对疾病诊疗过程的深思熟虑,思维方式也变得呆板僵化,当他们在面对患者时,更多时候只把患者作医疗仪器设备的对象,而忽视对患者心理行为和精神活动等方面的整体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被医生与技术设备的关系替换,患者不再是医生与技术交流的主体。

(2)医学技术从手段变为目的。医生为解除患者病痛本应该不断追求医学技术的革新。然而,当医生只关心医学技术的运用时,技术从治病救人的手段却在医生的追逐中转变成了目的,对患者疾病全面和理性的辩证思考却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这不仅会延误患者病情的诊治,还会导致医生人性的逐渐消失。

(3)医生对患者的责任模糊不清。医学技术的滥用,使得如今的医院成为众多技术组合而成一个共同体,所有医生只是这一共同体上的零部件,医生对患者承担的个人责任被这一共同体所取代。

(4)医学技术过度使用带动医疗费用飞速上涨。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医生诊疗手段朝着依赖现代医学影像和检验等高新技术设备的方向发展,医生对疾病的诊疗过程更加快捷高效。而医生对这些技术的过度推崇,会盲目扩大了这些技术的使用范围,势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从而导致医疗实践活动中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的出现偏差,给医生实现医学的公平与可持续增加了更大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医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总之,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医生人文素养的传承,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推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互之间必须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和必要张力;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现代医学技术与医生人文素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进一步完善现代医学事业,服务社会和大众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第4篇

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有这样的特点:医学理工相结合;多学科的交叉性;实践性较强。在现代化的治疗方式中,医学成像设备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起来,这就为现代化的医学成像人才有了大量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多医学高校都开设了这门专业课程,但是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这门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对于该项课程教学的研究工作就显得非常有意义起来。

二、现代医学成像技术专业要求分析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医学成像有了巨大的突破和近战,现如今,随着各种医学成像系统和设备的出现,这些装置都成了现代医生进行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所在。相关资料显示,很多知名企业像是西门子、飞利浦、GE等大型企业都开始设立了专门的医学成像设备研发部门,再加上医疗机构的需求,这直接导致了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巨大的高端人才缺口所在。笔者要着重指出的现代设备需求的都是应用型的复合人才需要有极强的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具体要求所在。

三、现阶段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第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课时量相对较少因而对于某些成像技术和一些基本算法实现的过程讲解不深入,甚至一略而过,致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对于医学成像技术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很难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第二,教学方法不够丰富目前课堂多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但是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又会使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效果。第三,现有的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医学成像技术具有医理工三结合的特点,融合了当今诸多高新技术,不仅注重基本成像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更注重对仪器设备的实际动手操作。传统教学体系,已然不适用于现代医学教学了。

四、新时期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笔者认为要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在具体选择合适教材,主要教材是《医学成像系统》,辅教材可以选择《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和《医学成像技术》。同时,笔者将为学生准备自编的讲义和其他辅助参考资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方法来综合利用其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现代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将复杂的额理论荣辱到实际动手当中,主要体现的实践性的基本特点。高校应当开设必要的相关医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动手机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以来,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进行系统性的改进。

(三)考核体系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考评体系中,仍采取的是笔试考试为主,实践考试为辅。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真实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会逐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考试并将这些成绩融入到期末考试总评成绩当中。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的教学是整个系统性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科技的基本和时代的发展,市场对现代医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起来。然而,传统的模式下的成像技术课程应用性不强,忽略了实践性等医学学习的基本特点,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理论教学充斥其中,不免使其感到枯燥和厌烦,而且在这种传统考核体系下,更多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这样一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会与我们期望的有所偏差。因此,推行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第5篇

王平,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放射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院协会肿瘤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中华放射肿瘤学会委员、天津医学会肿瘤学会委员。

从事肿瘤放疗临床及研究工作23年。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提高肿瘤放射治疗效果”的研究。引进新技术“后装组织间照射治疗口腔恶性肿瘤”等四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成果奖,且填补天津市医药卫生新技术空白。承担和参加天津市局级课题4项,分别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编者按]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相关技术的互相带动下,医学技术的发展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于许多疾病,从“不治”到“可治愈”成为现实;一些治疗方法,使繁杂的大手术变得简单,如内窥镜治疗等。这就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治疗费用,提高了治愈率。

为使读者了解这些新成果新技术,并从中得到帮助,本刊将邀请有关专家陆续为您讲述。本期将介绍肿瘤放疗新技术。

写在前面: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放射治疗设备不断改进,CT模拟机及X刀立体定向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射波刀放射治疗等新技术先后问世和完善,放射治疗由常规治疗跨入了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的新时代,实现了增加肿瘤靶区放射剂量、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降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保存重要脏器正常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达到肿瘤治愈的目标。放疗与手术、化疗并列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重要手段之一,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45%的肿瘤病人可以治愈,其中18%的病人运用放疗即可治愈;单纯放疗或放疗与手术、化疗相结合可以使60%~70%的恶性肿瘤病人受益。

原发肿瘤的局部控制是肿瘤治愈的先决条件,放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一些肿瘤以放疗为主可达治愈,并保存器官和生理功能;对不宜手术、失去手术机会、手术后有肿瘤残留或可疑肿瘤残留者,接受放射治疗是肿瘤局部控制的重要选择。

本期由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的专家和医师们为大家介绍放射治疗的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三维适形放疗“有的放失”治肿瘤

朱 莉

放射治疗利用放射线使肿瘤细胞生长的关键部位DNA链断裂,致使肿瘤细胞减少或停止繁殖,以杀伤或杀死癌细胞。目前,有60%~70%的癌症病人在整个肿瘤治疗过程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疗。

在肿瘤早期单独使用放射治疗就可成功消灭肿瘤细胞,使患者痊愈;在肿瘤中期放射治疗结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可使部分患者痊愈,而另一部分肿瘤患者即使不能痊愈,仍可减少肿瘤细胞的数量使肿瘤瘤体缩小,延缓肿瘤的生长,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期,并使病情长期稳定;在部分

晚期肿瘤患者中,肿瘤已长得很大,不仅损伤了其邻近组织和器官,还会发生远处转移,出现因肿瘤压迫造成的面部肿胀、进食及呼吸困难、出血及骨痛等不适症状。这时,放射治疗“上阵”实施姑息治疗,不但可使肿瘤瘤体缩小,解除压迫,缓解症状,还可起到止血及减轻疼痛的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放射治疗之所以能使肿瘤细胞减少或将其消灭,关键在于给予肿瘤放射剂量的大小,其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杀伤癌组织,并且最大可能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然而,肿瘤生长不是孤立的,它的周围必定包绕正常组织及器官,传统的放疗方法在治疗肿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损伤其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而正常组织及器官所能接受的放射剂量则远远低于杀灭肿瘤所需要的剂量。为了保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不受或少受损伤,就要降低放射剂量,但这样做又不能完全杀灭肿瘤细胞。这个难题是目前国内外放疗领域中研究的焦点。然而,“三维适形放疗”技术的出现使这个难题迎刃而解。

三维适形放疗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现代放射治疗新技术,根据肿瘤的不规则立体形状将放射线聚焦在肿瘤内,使放射剂量分布形状与肿瘤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一致,然后从三维方向设计出多个照射野进行照射,这样既可以给予肿瘤一个较高的剂量,也可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不必要的照射。该技术凸显“三精”特点,即精确定位、精确计划及精确治疗。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可大大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减少放射反应和后遗症的发生,具有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轻,适用于体积较大、累及范围较广肿瘤的常规治疗,并且放射性炎症反应出现晚、恢复快等优点。

适形调强放疗“逆向设计”治肿瘤

王佩国

调强放疗技术是放射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代表了本世纪放疗技术的主流。调强放疗通过逆向放疗计划设计,优选出最佳照射方案,将放射高剂量分布在三维立体方向上与肿瘤(靶区)的形状完全一致,同时调节剂量强度,使靶区内各点剂量均匀“布阵”,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及器官的照射剂量,保证身体正常组织不受太大的损伤,并可以在此前提下,给予肿瘤部位更有效的放疗剂量,给癌细胞以毁灭性的打击,完全彻底地消灭肿瘤。

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是确保调强放疗准确实施的前提。调强放疗的实施步骤:①精确定位,使用特殊的装置,确保病人在每次治疗时的精确重复,通过PET―CT或核磁共振检查,精确确定肿瘤的位置和范围;②精确计划,与传统适形放疗相比较,调强计划设计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是通过逆向预算程序进行计划设计,即医生首先把肿瘤组织需要达到的剂量和脑干、脊髓、腮腺、晶体、肺组织等所有需要保护的组织器官不能超过的剂量等限制条件输入计划系统,经过计算机精密复杂的逆运算,给出最满意的治疗计划;③精确治疗,正式治疗前,每一位患者的治疗计划都要在仿真体膜上模拟全部治疗条件进行实际照射和剂量测量,确保剂量分布与计划设计相吻合后再开始正式治疗,并由受过特殊培训的技师负责实施治疗,保证每次治疗的精确度。

国内外临床经验表明,调强放疗具有其它放疗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适用于肿瘤比较局限,周边有重要器官的部位,如前列腺癌调强放疗的疗效与手术相同;鼻咽癌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了腮腺、脑和脊髓的损伤,减轻了病人口干的痛苦;乳腺癌调强放疗能降低心脏的损伤;肺癌调强放疗能明显降低正常肺组织、心脏、食管等脏器的损伤;复发的肿瘤患者有可能获得第二次放疗机会而不增加放疗的并发症等。调强放疗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我院已将此项新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并成为常规治疗

手段。

机器人辅助的放射外科治疗系统――射波刀

袁智勇

近5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肿瘤的放射治疗技术得以飞速发展,而射波刀则是其中最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之一。

射波刀由机器人臂、紧凑型加速器、治疗床、定位系统、呼吸追踪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机器人臂有6个活动关节(和人的上肢一致),可迅速将150公斤重的小型直线加速器移动到空间指定位置进行照射。由于机器人臂的灵活运动,可使加速器产生1200多条射线方向供选择,使剂量分布能够更好地集中在肿瘤区域,这一机器人臂通常用在奔驰等高级轿车的自动装配线上,以保证位置的精确性。

射波刀可治疗直径1~8厘米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肿瘤。它有一张可承受160公斤重量而由电脑驱动的治疗床,治疗床可沿上下、左右、进退方式平移,还具有纵向旋转、水平旋转、头脚方向倾斜等功能,这是以往所没有的技术。治疗床顶上的天花板左右各有一对定位用的X光机,以45度和135度的方向对治疗床上的病人做头部或身体照射,影像则落在治疗床右、左两个数码照相机的液晶感光板上,并快速传输至主控制台的电脑,与原先CT定位的重组影像库对比,患者的位置误差很快计算出来,通过治疗床6种运动方式的自动调整,将肿瘤移至原先设计的照射目标区,按治疗计划进行放射外科照射。

射波刀治疗室的天花板上装有一套红外线讯号接受系统,可连续记录与监控病人胸前3个红外发生器的位置,建立患者的呼吸模型。另外,根据定位X光影像采集的患者体内肿瘤(如肺癌和肝癌)位置的运动模型,通过2种运动模型的拟和,射波刀则能建立肿瘤随呼吸运动的空间位置模型,主动追踪肿瘤,在运动中治疗,这一技术借鉴于对空巡航导弹的追踪技术,在运动中持续追踪靶点的动态位置。而以往的治疗技术如X-刀、体部伽玛刀不能主动跟踪肿瘤进行治疗,也无法准确计算肿瘤的运动位置,只能扩大照射区域,以牺牲更多的正常组织及器官为代价进行治疗。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射波刀在治疗颅脑和无自主运动位置的病灶时,准确性为1毫米左右,在治疗肺部肿瘤时,平均误差为1.5毫米,比以往的X-刀、体部伽玛刀的治疗准确度提高了5~10倍。

放疗医生用射波刀对肿瘤患者治疗时,能够不断地对肿瘤位置进行验证,如果病人在不自觉中出现非常细微的位移,定位系统能很快计算出来并通过治疗床的运动加以调整。以往X-刀和伽玛刀则只能依靠患者皮肤上参考标记代表肿瘤的位置,而皮肤标记和人体内部肿瘤位置很难保持完全一致,因为皮肤本身具有很大的弹性,这一摆位方式是将人当做刚体对待,依靠它去精确定位,如果在治疗中患者出现了位置变动,通常情况下X-刀和伽玛刀都是忽略不计的。在射波刀的定位技术中,由于它是通过颅骨、脊柱骨、金属标记等刚性结构作为参考坐标的,所以,定位和治疗的准确性大为提高。

射波刀的治疗计划系统通过逆向运算,由放疗医生给出理想的剂量分布要求,专职物理师将其输入电脑,计算机去寻找达到要求的方案,所以,能够通过非等中心照射使肿瘤受照射的剂量高度适形而均匀。通常肿瘤周边能达到80%的剂量分布,以往放射外科只能达到50%~60%剂量线,而肿瘤复发与否,取决于肿瘤所受的最低剂量是否足够。

因为具有以上技术优势,射波刀对全身各部位肿瘤均可进行有效治疗,它不但与伽马刀一样能治疗颅内的疾病,而且在放疗时还可以根据肿瘤体积大小,与正常组织结构关系进行1~5次的分次照射,对体积较大的肿瘤也可实现放射外科治疗。射波刀的技术优势不但在体部肿瘤治疗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在对肺癌、肝癌、胰腺癌、头颈部肿瘤、前列腺癌、腹膜后肿瘤、各种局限性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等治疗时都显示出非常高的有效率。它适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肿瘤,只需1~5天的照射,整个治疗过程大约需要30~90分钟即可杀死肿瘤组织,是唯一无伤口、无痛苦、无流血、无麻醉和无需恢复期的全身放射手术形式,患者术后即可回家。

射波刀作为当今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技术,使患者减轻了痛苦,并带来了治愈的希望。

PET-CT,肿瘤放疗医生的火眼金睛

庞青松

最近,很多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前,被医生告知需做PET-CT检查。患者询问:放疗前为什么要做PET-CT检查?有什么作用?与放疗有什么关系?哪些肿瘤患者放疗前一定要做PET-CT检查呢?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2/3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消灭局部肿瘤组织的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的范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疗靶区。它通常是通过查体和传统的影像学资料,如X线片、CT来确定的。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是解剖学的显像,同人体内的正常组织和器官一样,恶性肿瘤也处在不断新陈代谢当中,通过传统的影像学观察到的肿瘤的形状、大小和活动情况等之外,它还在微观环境下不断地进行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这是传统的影像学手段所观察不到的。通过PET-CT检查不但可以得到传统的影像学资料,还可以通过特定的功能显像剂,了解肿瘤的代谢情况。肿瘤恶性程度的高低与它的代谢情况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其代谢也就越活跃。因此,通过PET-CT检查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以及恶性程度就很有必要了。

此外,由于PET-CT检查是全身性的,我们可以了解到全身其他部位还有否肿瘤的存在,依此改变肿瘤的分期,进而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有报道认为,近1/4的肿瘤患者由于通过PET-CT检查,改变了肿瘤的分期,从而避免了接受不该进行的治疗。而对于准备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PET-CT检查不但能帮助医生确诊和了解恶性肿瘤转移情况,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放疗医生确定肿瘤治疗的靶区,即肿瘤放疗的生物靶区。它和肿瘤治疗的传统靶区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功能显像剂了解到肿瘤细胞的活性以及是否乏氧、对射线的敏感基因和抗拒基因的表达情况,针对放疗不敏感的肿瘤采取适当的增敏方法,如改善乏氧、促进射线敏感基因的表达、抑制射线抗拒基因的表达等,来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PET-CT功能显像剂是18F-FDG,即用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和正准备应用的乏氧显像剂18F-FMISO。前者可显示糖代谢活性,肿瘤的糖代谢过程要比正常组织快得多,因此,用于功能显像的18F-FDG的浓集程度也要比正常组织高许多。我们经常会遇到肺癌合并肺不张、胸膜增厚或大量胸水的情况,普通的CT检查很难把这些与肿瘤完全区分开,这就给靶区勾画带来很大困难。通过PET-CT检查,由于糖代谢的活性不同,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区别它们,这样就能更精确勾画出放射治疗的靶区。乏氧显像剂的作用是能够在乏氧的组织内产生浓集,帮助我们判断肿瘤组织内的乏氧程度。肿瘤组织的乏氧是目前放化疗抗拒的最重要原因。现有的研究表明,有2/3的恶性肿瘤存在不同程度的乏氧,也就是说肿瘤组织的乏氧是目前许多肿瘤对放疗不敏感的主要原因。针对乏氧的肿瘤组织,我们需要大幅度提高放疗剂量才能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通过常规的检查方法,医生很难了解肿瘤组织内的哪一部分是乏氧的,这就给治疗带来很大的盲目性。而乏氧显像剂18F-FMISO的应用,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也使针对乏氧肿瘤的治疗成为可能。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第6篇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突飞猛进,其设备及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型数字平板X光血管造影机、多导心电生理记录仪、心内膜三维标测系统(Carto)、心脏核素诊断系统等设备是目前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必备的硬件,该领域变化最为显著的应当是心脏介入技术,如冠状动脉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各种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速、房扑、房颤、室速)的射频消融治疗,各种起搏器及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植入,多种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及对狭窄或闭塞的下肢、颈部和肾动脉的支架治疗等,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提高了病人生存质量。

本期由254心血管病医院的专家和医师们为大家介绍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支架治疗等方面的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的突破

――冠脉左主干病变的支架治疗

254心血管病医院二科主任 郭 峰

1977年,Gruentzig 研制成功了能在冠状动脉内扩张的球囊导管并在临床上应用,成功地扩张了狭窄的病变,解除了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这种方法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简称PTCA。30年来,随着导管的改进和操作技术的提高,PTCA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冠心病血流重建的主要手段。近20年来,在PTCA 基础上又相继开展了冠状动脉支架术、斑块旋磨术等新的介入技术,其中,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和效果较好的一种。

冠心病患者左主干病变并不少见且预后不良,有关研究显示,依狭窄程度从重到轻,服药患者5年生存率仅40%~70%,而冠脉搭桥术者可高达84%~89%,因此,长期以来对冠心病左主干病变的治疗一直以外科手术为标准。当然,冠状动脉左主干搭桥属于高危手术,有其自身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一项综合荟萃全球报告研究显示,1万余例左主干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30天平均死亡率为4.4%。

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的问世、围手术期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和术中血管内超声技术的应用,以及双联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应用,使许多既往被认为高难度病变甚至介入治疗的“”,也已成为介入心脏病专家涉足的领域,它不但使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还能让在临床实践中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逐渐增多。

相关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对有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病人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但应该看到,即使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至今仍然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介入可以完全取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成为冠心病左主干病变的首选策略。因此,对左主干的介入应谨慎从事,应充分考虑到术中、围手术期和术后长期的安全性。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医学成像技术; 交叉学科; 教学改革

现代医学成像技术是医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由于现代医学成像设备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产生了对于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国内一些理工科高校相继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着手培养影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1]。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业的核心课程,医学成像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乃至社会竞争力,对于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5]。本文结合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围绕专业特色,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社会需求,在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综合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

1 新形势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要求

自20世纪医学成像理论获得突破以来,各种医学成像系统不断涌现,并逐步成为广大临床医生诊断的主要依据,一些知名企业像西门子、飞利浦、GE、日立等都成立了专门的医学成像设备研发机构,加之医疗机构专业化的需要,使得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仍供不应求。但是,这些单位需要的大都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硬件开发、实际编程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从事本学科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具备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潜质,为今后更好地改进和发展新的医学成像设备奠定基础[6]。

2 当前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医学成像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能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技术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的理论讲解与学生的实际动手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牢固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扎实的动手能力。然而,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 该课程的教学偏重理论讲解,忽略实验教学 如针对各类成像技术大都是理论的讲解,现有的课程体系缺少实践教学部分,学生很难进行相关成像技术基本的实验操作,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大都是纸上谈兵。此外对于学生硬件构造分析、编程能力的培养不够,针对某一成像设备的操作以及具体问题的编程训练较少,学生缺乏实际动手的训练。

2.2 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课时量相对较少 因而对于某些成像技术和一些基本算法实现的过程讲解不深入,甚至一略而过,致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对于医学成像技术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很难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2.3 教学方法不够丰富 目前课堂多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但是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又会使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效果。

2.4 现有的考核体系不够完善 医学成像技术具有医理工三结合的特点,融合了当今诸多高新技术,不仅注重基本成像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更注重对仪器设备的实际动手操作。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为成像技术注入新的活力,单纯的卷面考试成绩已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和掌握情况。因此,现有的考核体系有待改进。

3 具体教学改革的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的教研团队在借鉴兄弟院系先进经验,同时在其他高校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医学成像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调整适合该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现行的医学成像技术教材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针对医学院影像专业的学生,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而工程实践性内容很少,因而找到侧重于工科实践类的教材是本项目研究的首要任务。通过大量调研,再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笔者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医学成像系统》作为主要教材,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和重庆大学出版的《医学成像技术》为辅助教材。同时,辅以参考资料和自编讲义,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视野。

其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涉及的复杂公式和数学模型。同时采用动画、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重新制作了医学成像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新课件不仅保证对医学成像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述,还对一些医学成像设备的构造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及成像技术中的基本算法以及算法实现步骤有着详实、细致地讲解。

此外,笔者还通过介绍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实行教学、科研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相关科研项目中,通过项目实践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也实现了教学相长。

3.2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为了使实验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相互呼应,体现教学的“实践性”特点。首先,增加学生上机编程类课程设计,并设计了一些新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在个别新的实验项目中,给出一些示范性程序,并且对这些程序作深入、细致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比较的过程中真正领悟到自己的不足,不再眼高手低,达到迅速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目的。

其次,创设“真实情境”,在生产车间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B型超声的实际操作和生产装配,为学生日后踏上工作岗位或者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7-8]。此外,笔者还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些临床操作实验,使学生能够对医疗设备进行一些基本的实践操作。限于经济及其他制约因素,笔者从小型的医学成像设备入手,精心设计和安排临床操作实验。目前先后购买两台B超诊断仪,以该设备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改进了一些和超声成像、超声检测及治疗相关的实践课程,并给出了设备示范操作步骤,制定了实验环节和安排计划等等,同时,在实习基地-徐州创新医学仪器公司让学生亲历B超诊断仪的研发、生产全过程。这样能够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设备、实地观察设备所成图像、亲身经历生产装配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此外,针对大型医学成像设备价格昂贵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开发了“CT扫描工作站仿真教学系统”[9-10]。不但解决了难以开展大型成像设备实验课程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热情,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体系模式。据笔者所知国内各大理工类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都还未有这样的先例。这种具有浓厚的工科背景和特色的实践课程环节,契合了当前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3.3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采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使过去枯燥的纯粹手写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形象,而一味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这种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种“吃快餐”的感觉,很难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黑板书写以加深记忆,并鼓励学生适当做笔记。

其次,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11-12]。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又能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的能力。

同时,笔者充分利用和整合网络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目标,开发了一个针对医学成像技术的网络学习平台。在该平台上开设了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讲义、参考资料下载、答疑讨论、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等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通过此平台开展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学会质疑、共同探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考核体系的改变 当前对学生的考核仍普遍是“一纸定乾坤”的考试模式,为了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成绩,笔者在总评成绩中加重平时实践环节的比重;如让学生参与学习、了解医学成像技术各领域发展的综述报告、各种观摩、实验设计等,并体现在期末的考试总评成绩中。考试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当前该课程的考试方式上采取的是半开卷的形式[13-14]。这种新的方式既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又使学生真正通过考试及时发现和补救学习上的漏缺,达到了客观、合理、有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3.5 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秉承“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教育理念,积极与省内外知名医疗器械公司、医院、生产厂家建立联系,加强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及就业机会[15]。目前已初步与华南医电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建立科大-华南医电虚拟仪器联合教学实验室,并先后与徐州创新医学仪器公司、驼人集团、曙光医疗集团、莲花医疗等建立生产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当中,同时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结果表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4 今后课程建设和深化改革的一点设想与建议

医学成像技术课程进行的以实践应用为目的教学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不足之处在于,学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在工科院校有效开展医学课程教学,缺乏适合的专业教材等等。为了更好地推进医学成像技术课程建设,应着重搞好如下几个关键点:(1)加强医科教学,适当增加医学成像技术课程的学时;(2)增加师资数量与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3)修订或改编教材,编写教学参考资料和学习指导;(4)继续研究与应用多媒体教学,增加音像视听教材,与国外医学成像技术课程体系接轨;(5)逐步建立标准化试题库以及偏重实践能力考核办法,提高考核质量;(6)与临床影像科室及生产企业协调与合作,完善实(见)习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能河,但汉久,张志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2):70-74.

[2]戴修斌,王俊,晏善成.医学成像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和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7(9):36-38.

[3]钟易.关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与改革的探索[J].当代医学,2009,15(24):164-167.

[4]宫照军,顾宁,梅汉成.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1,4(9):132-136.

[5]周静,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10,20(1):10-11.

[6]丁晶,周志尊,姚黎英.英国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教育对我国该学科发展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3(1):28-29.

[7]何云海.仿真模拟教学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91-92.

[8]李勇,袁章顺.浅析临床教学设备在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164-165.

[9]陈红,陈丽灵.浅谈模拟教学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46-147.

[10]杨庆华,李薇,贺超.虚拟实验在医学成像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22(23):212-215.

[11]陈庆鄂,欧阳林,程晓萱.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113-114.

[12]魏继平,薛文星,冯玉荣,等.体验式教学法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139-140.

[13]倪钧.半开卷考试方式的探索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4(3):233-234.

[14]董国军,迟关心,陶建国,等.浅议半开卷考试方法实施效果-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科专业课考核的实证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1):128-130.

[15]卢倩,葛友华,王福元,等.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结合特色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4,2(2):8-10.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育,医学;计算机通信网络;课堂教学;快速通讯技术

随着快速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在线教科书和社交网站等虚拟技术对医学教育和学习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在线的方式获取和巩固知识,如通过手机APP下载相关专业教科书,随时进行医学知识的预习、巩固及记忆。还可通过网络下载专业视频,对人体构造、生理或病理过程、疾病的检查(特别是影像学图像)、各类外科手术等获取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印象。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通过一些网络资源如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和讨论,共享专业资源。作者在攻读硕、博士研究生期间即开始参与教学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及和学生交流发现快速通讯技术在医学生中的普及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对这种学习途径的讨论和分析甚少。因此,作者结合调查研究、国内外现状及思索,探讨其对现代医学教育正负两方面造成的影响。

1医学生快速通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

1.1调查方式

调查共纳入重庆医科大学在校医学生120名,采用随机现场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及学历、是否利用快速通讯技术进行医学知识学习、利用何种方式及其频率和感受。

1.2分析方式结合

调查结果和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2快速通讯技术在医学生中应用广泛

发出调查表120份,实际收回120份。120名调查对象为在读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年龄主要集中于20~25岁,绝大多数均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下载医学APP、观看教学视频、登录医学社交网站及利用微信平台等进行交流、学习,其中通过微信及QQ的方式学习者占100.0%,并且使用频率很高,每天使用者占总人数的95.8%。认为快速通讯技术对医学学习有益者占90.0%。

3快速通讯技术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影响分析

3.1快速通讯技术对现代医学教育的推动作用

3.1.1快速获取

快速通讯技术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而快速地获取信息。医学生不需要一直等待至获得课本和笔记本、手册再来回忆信息,他们可以拿出自己的手机立刻获取。目前有许多医疗应用程序允许用户查找药物剂量和常用方法、各类医学教程的PPT及文档,以及回忆各种解剖结构。这些医学媒介快速信息的获取和普及在课堂外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方便和快捷、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时间和增加学习机会。此外,这种信息的快速获取有助于其前后联系、巩固学习效果。例如,医学生在回忆某个疾病的定义或诊断、治疗标准时,信息回忆不全就可以拿出手机查看下载的医学APP、在线搜索,甚至可以在医学社交网站或微信平台提问,以此来及时完善医学知识的记忆。

3.1.2形象记忆

Ho等发现,个人数字助理比纸质记录更能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和反应。除了获取信息,快速的通讯技术还可能提供更加激动人心的新的学习方式。例如,解剖学视频录像用户能够观看解剖学的三维(3D)重建,而不是印刷的纸质课本上较为单调的二维平面图像。此外,用户还可以将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虚拟的三维解剖结构进行切换和关联。教科书上一些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生理病理过程也可以通过三维动画模拟及真实录制的视频来改善。例如,产科学习正常分娩机制时,医学生常会被胎先露的下降、俯屈、内旋转、复位、外旋转等抽象的程序所迷惑,但通过三维模拟动画片的观看,他们会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具体的理解。现在医学生进入临床或实习时,也经常用播客和视频点播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作为形象记忆的补充。本文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这些生动和直观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形象的模拟实践对医学生的临床实习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通过对真实的实体视频观摩,包括与患者的交流,体格检查,疾病的具体表现、手术过程等临床学习,会减缓医学生在进入临床时的焦虑感,帮助其建立一定的自信和实践能力。

3.1.3增强交流

社交媒体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教师及其相互间建立友好关系的平等机会。例如,Twitter可以让医学生通过讲座资料的要点和各种信息,来创建一个主题对话。社会媒体平台为全球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整合提供了一条强有力的途径。例如,Facebook上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群,有超过5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点击“喜欢”,每周有一个新的“形象挑战”张贴,并且Facebook的用户还可以对此发表评论、对疾病进行诊断,从而进行交流和促进学习。最近的系统评价发现,社交媒体可以提高合作和沟通。从而对医学生扩大知识面、扩展认识面及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与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式相同,重庆医科大学的教学工作中也大力推进微信平台等公共交流方式,导师在课余时间上传医学文章、视频等弥补了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医学生还可以通过该平台提问、交流学习心得,是医学学习的有力助手。

3.2快速通讯技术对现代医学教育的负面影响

快速通讯技术对医疗教育的益处非常明显,但目前有一些文章指出,快速通讯技术目前对医疗教育还有一些负面的挑战。例如,只要手机开启,医学生就会被持续不断的短信、电子邮件和电话轰炸,正常的学习日程和事务常常被打断。移动技术潜在地影响了医疗工作者对医疗行为的专注性,分散了对患者的注意力。这些技术还有可能使医学生不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对知识点仅进行零碎的浏览,而不是全面章节的序贯阅读。此外,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量可能让医学生很难筛选和理解。出于对患者的保密和医学生敬业精神的担忧,一些研究者和专业协会已有关患者的网上医学咨询和针对患者就医的专业指南。其他的挑战还包括专业或个人界限的模糊、成本及技术问题。总的来说,快速通讯技术对医学教育的影响是很难评估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改变非常快速,涉及的领域也变幻多端,因此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是跟上创新的速度,同时限制这些新技术负面的影响。

3.3利用快速通讯技术以改善医学教育

作者认为,在利用快速通讯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该记住其限制性。医学生进入的是一个由人体解剖、生理及疾病表现、药物等复杂知识组成的、对他们来说非常新奇的世界,快速通讯技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入口。Santos-Rego等也强调,教学专业人士应该有充分的准备,以便利用基于快速方法(通讯和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为了娱乐、通信、在线交流等,学生已经习惯于使用电脑、手机及平板来搜索各种有用的信息。然而,除了单纯地吸收医学知识,医学教育者可利用这些快速通讯工具和技术,进一步改善医学教育模式,使医学生在全新的职业生涯中成长为一名能够诊治患者,且具有洞察力的时代承担者、敏锐的观察家和富有同情心、善于交流的医生。

现代医学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医学教育 实训

2010年卫生部制订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及2011年教育部高教司的《2011年工作要点》,对医学教育作出了有关要求。目前医学教育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对临床医学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大和提升临床实训条件势在必行,虚拟现实技术正应这一要求逐步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教育实训教学。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由计算机产生的集视、听、嗅、触、运动觉等感觉于一体的沉浸交互式虚拟环境。操作者借助必要的交互、传感与跟踪、显示设备,以人类自然的方式,从任何角度与虚拟三维环境中的物体进行交互,产生身临该虚拟环境的感受与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多感知性、交互性、想象性和浸没感的基本特征。

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实训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医学教学实训中,如人体标本解剖和各种手术实训,受标本、场地等的限制,实训费用高昂;同时,医学生不能通过反复在病人身上进行操作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具有较大风险等。临床诊疗能力培养面临较大的困难,必须寻求有效的实训方法。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技能训练及考核上,具有诸多优势,对直接观察病变和体验操作均具有极大便利,解决了传统医学教育实训过程中出现以上的问题,因而目前应用和发展迅速。

3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实训上的应用

近十年来,医学技能实训从教学模式、培训理念到训练手段都有了很大发展,而虚拟现实技术在仿真模型、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实训手段逐渐普及的基础上,成为拓展和提升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医学技能训练、虚拟外科手术、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治疗等。

3.1 虚拟人体解剖学

传统解剖学挂图和大部分多媒体课件上应用教学图片都是二维模式,缺少直观的、立体的体验,造成了解剖学习的困难。模型、标本虽具有立体结构,但形式单一僵硬不能满足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和实训需求。

虚拟人体解剖学,可在显示人体组织器官解剖结构的同时,显示其断面解剖结构,并可以任意旋转,并提供器官或结构在人体空间中的准确定位、三维测量数据和立体图像,令解剖教学直观真实,由外及里、由大体到微观,实现了形态教学和科研的跨越性发展。

3.2 普通外科操作虚拟训练系统

培养能够独立熟练操作的外科医生需经多年的临床实践。但医学生,不可能反复在病人身上进行操作,而手术虚拟训练系统可为他们提供反复训练、验证考核的条件[3]。

系统提供虚拟环境、虚拟人、虚拟人体图谱及虚拟人体器官,为医学生制订手术方案、术前在虚拟人体上进行练习、避免手术事故,同时对于复杂手术过程的训练,虚拟训练系统可进行规划、演练、预测及指导手术的进行。

3.3 腰椎(硬膜外)穿刺虚拟训练系统

腰椎穿刺操作技术极为重要,涉及内科、儿科、外科、神经科、麻醉科等学科,是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但同时又是风险较大、病人心理负担重、不易配合的操作项目。

腰椎(硬膜外)穿刺虚拟训练系统包括腰椎穿刺和硬膜外穿刺,分为成人和幼儿训练模块。腰椎穿刺具有基本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麻醉、蛛网膜下腔给药、腰大池引流等训练功能。医学生在操作训练中,能够实时监测穿刺情况并做出相应反馈,计算机的显示与操作者的实际操作完全同步,并可提供人体模型分层浏览、实时检测等,避免了直接在病人身上操作引起的各种问题。

3.4 静脉穿刺虚拟训练系统

静脉穿刺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功,面对复杂多样的疾病、年龄、病情的人体,穿刺技术及临床处置能力需反复训练。

该系统提供了逼真、全面、有效的训练条件,根据训练需要,可自由选择穿刺进针的部位和血管,选择不同的疾病类型、不同的穿刺难度、不同年龄的病人等,医学生得到全方位训练。从医学生接触模拟病人开始,到整个操作结束,所有的操作程序都有标准的操作手法示教和评判,可反复练习,接受标准的考核评判。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能自动保存,随时导出,通过回顾,对教与学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3.5 眼科手术等虚拟训练系统

导管插入动脉的模拟器,可以使医学生反复实践导管插入动脉操作;眼睛手术模拟器,根据人眼的前眼结构创造出三维立体图像,并带有实时的触觉反馈,医学生利用它可以观察模拟移去晶状体的全过程,并观察到眼睛前部结构的血管、虹膜和巩膜组织及角膜的透明度等。还有麻醉虚拟现实系统、口腔手术模拟器等。

4 结论与展望

虚拟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其现实目标就是为临床实践服务,包括临床医疗和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目前虚拟产品费用较高,研发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有待继续完善。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虚拟现实技术,尤其是实践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必将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训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约翰·布里格斯. 虚拟现实(VR)技术[J].现代技能开发,1997(8):41.

[2]张云龙. 虚拟解剖学实验室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应用现状与分析 [J].解剖学研究,2011,33(4):310-311.

[3]王德利. 浅谈虚拟培训系统在外科手术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2,7(7):677-678.

上一篇:档案管理知识范文 下一篇:低碳农业经济范文

友情链接